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校園
第1771期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2022-11-17
【記者梁家柔綜合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10月25日公告112學年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校系參採學測科目,許多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系紛紛不採納學測國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部份理工科系也在112學年開始不參採學測國文,作為臺灣具指標性的大學,此改制也再次引發國文教育改革的討論。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的資料,112學年採納學測國文成績的校系共減少31所,包含臺大、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頂尖大學的部分理工科系。其中,台大化工系過去的篩選標準包含國文須達頂標,112學年卻改為完全不採計學測國文。對此,台大化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廖英志說明,自108課綱後,申請入學的一階甄試出現招生不足額的問題,為了提升學生申請的意願,決議112學年不採計國文。他無奈地說:「其他理工科系陸續不採計國文,我們也只能順應潮流。」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許多熱門科系,像是化學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等皆在112學年放棄參採學測國文。 圖/潘彥廷提供對於自身科系不採納學測國文,台大化工系的陳柔妍表示此舉反而能招到更對準校系專業的學生,「就我身邊的人來看,有些人就算在自然科領域表現優異,也會因為國文不好而無法進入理想科系。」然而,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的應嘉倪則對招生進來的學生品質抱持懷疑態度,他觀察到目前學生普遍閱讀素材來自網路及社群媒體,不採計國文將可能使學生的表達過度口語、粗俗化,或是難以判斷正確資訊。雖然台大理工學院部分科系放棄參採學測國文,然而,台大目前的必修科目仍有「大學國文」,必須修滿至少3學分以上才能畢業。校方對於語文教育的態度不一,恐令學生無所適從。對此,台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認為國文必修仍有其必要性,「國文逐漸不是理工科必考科目,多少會影響高中學生的國文學習意願,因此大學國文更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國文素養的提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表示,理工校系紛紛不採計國文是招生制度變革下的局部現象,也是為了和其他校系生源做出區隔的招生策略。 圖/潘彥廷提供理工科系不採納國文雖成趨勢,然而廖英志仍強調語文在理工學科領域上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語文去和他人溝通研發成果或是介紹產品,所以理工科系偏重的是敘事和申論能力。」而就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潘彥廷則認為,高中國文課程實用度低,而大學國文更應著重於口語表達、論文撰寫的技巧,以及資料整理能力的培養。談及大學國文課程的調整,劉正忠提到,近年來大學國文不斷嘗試改革,希望能貼近大學生使用國語文的需求,以增進學生在專業科目上需應用的語文能力。大學繁星與申請入學參採學測科目的改變,也對高中國文課程規劃產生影響。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張茵婷認為,若理工科系不採計國文成趨勢,對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減少課業壓力。但他強調國文包含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理解能力,皆是各科系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張茵婷也提出高中端的因應對策,「課綱內的課本內容可以鬆綁,並重新設計更活化的高中國文課程,否則部份課本內容其實離學生生活經驗遙遠。」劉政忠則補充,過去高中國文科改革多由高中老師和大學中文系教授共同討論,未來也應納入理工領域教授的意見,以理解理工科系學生須具備的國文素養能力,盼能讓國文教育更貼合各領域的需求。
測驗實用效益較低 學測英聽考試引廢存爭議
校園
影音
第1717期
測驗實用效益較低 學測英聽考試引廢存爭議
2019-12-13
【記者林琮恩、李權洲綜合採訪報導】109學年度第二次高中英聽測驗將在14日舉行,然而每到測驗期間,國內總會出現對英聽測驗實質功效的質疑聲浪。部分學生及教授認為英聽測驗對入學甄選影響不大,且測驗內容無法測出學生真正的英文實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許皓棠表示,考試內容相當簡單,實際上感覺不到測驗的鑑別度在哪裡;輔大生命科學系學生谷雨晨則認為,不會因參加英聽測驗而得到任何優勢。本學年度兩千多個系組中,僅有57個系組於第一階段篩選設立英聽門檻,較去年少了5個系組,約佔今年開放個人申請入學系組的2.8%,。而眾多校系不採計英聽測驗成績,也可能造成無法精準篩選學生的疑慮。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前主任黎建球表示,大考中心的英聽測驗已是能與國際接軌的水準,「只是大學,要不要接受,要不要讓自己的學校國際化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蒨如則表示,篩選學生時若增加此參考內容,對其系所而言有利而無害。然而,部分校系則認為,即便英聽成績不納入一階篩選標準,學生仍會在二階備審資料中附上其他英文檢定成績,使高中英聽測驗的參考價值顯得相對薄弱。政大英國語文學系教授賴惠玲透露,許多學生會在二階資料中附上全民英檢、多益,甚至托福等檢定證明,「他(學生)可以提供更多英語能力考試的證明的話,那英聽無論採不採計,變成其重要性會被稀釋掉。」大考中心舉辦英聽測驗的初衷,是為反映當時社會對於英文測驗實用化的訴求。然而現今,英聽測驗的實際效用不高,大考中心應與大學端進行更多溝通,修正未來英聽考試的內容及方向,使英聽測驗為校系篩選人才,同時也能增進學生的英文能力。https://youtu.be/sKRTYHyj1vU 
【社論】術科校系不採計學測 恐侷限多元發展
校園
第1668期
【社論】術科校系不採計學測 恐侷限多元發展
2017-12-07
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為減輕高中考生負擔,自108學年度起,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參採科目將從必考五科改為選考四科。同時,為接應改制,招聯會11月底也公布新決議,從107學年度開始,取消學測單科零分者即不能甄選的限制。其中,術科校系包含音樂、美術及體育三組,更可直接不採計學測成績,經由相關術科考試直接入學。但其他一般校系,則需至少設定一科學測科目作為入學篩選基準。雖然招聯會執行秘書、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強調,新制可舒緩偏才學生須準備全科的心理壓力,也能放寬學習在固定必修的侷限。但消息公開後,卻引起學界及媒體議論,擔憂台灣高校學店化將變本加厲。尤其是面臨學生人數不足的私校,可能藉機鑽制度漏洞、氾濫招生,導致大專學生素質下滑、整體學習能力退步的負面循環。再者,降低術科生學習一般學科知識的必要性,也頗具爭議性。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原為培育學生具有基本學科知識的初衷。但為減輕學生需兼顧術、學科負擔而鬆綁學測採分限制,專注特長訓練,可能會鼓勵術科生放棄一般學業的學習,侷限未來多元發展的機會。以體育學系為例,據104人力銀行數據統計,該系畢業生從事體育相關職業僅有三成。由於能真正成為職業體育選手者為少數,同時在少子化衝擊下,師培體系也逐漸飽和。因此,許多體育系學生都會尋求額外專長的學習,如運動防護員、體育行銷等等,拓展就業機會。若改制後,讓術科生只著重體育專長,那會導致許多中途因傷失能或其他因素中斷體育生涯者,當其面臨唯一專業消失時,在沒有基礎學科知識及其他技能下,將會陷入前所未有的茫然。縱然取消術科校系學測成績採計,短期內似乎能舒緩術科生中學階段的壓力,但長期看來,卻會造成未來職涯缺乏彈性選擇。因此,招聯會應再審慎思考學測採分制度的變更,別讓大學入學如同博弈,將術科生的未來發展孤注一擲在高中畢業前的抉擇。
光學測大腦體積 診斷神經疾病
新知
第1631期
光學測大腦體積 診斷神經疾病
2016-10-05
團隊以近紅外光照射腦部後的軌跡變化可觀察出健康大腦與萎縮大腦的差異。圖/研究團隊提供【記者周瑩慈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發明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使用光學模擬技術成功判斷出大腦萎縮情形,將用於阿茲海默症及精神分裂症等早期神經性退化疾病的診斷,並於9月21日成功通過專利申請。「大腦體積測量系統」突破當今醫學限制,以近紅外光照射腦部後的軌跡變化精準測量大腦體積,既安全又方便。指導老師孫家偉表示,藉此系統重建的3D大腦光學結構模型「可以提供近乎真實的大腦情況,用以診斷大腦萎縮的情形」。突破目前醫學常用於檢測大腦的電腦斷層(Computer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缺點,如電腦斷層對身體的輻射傷害,而核磁共振體積龐大又價錢昂貴,且病患需等待一至三個月才能接受檢測。孫家偉表示,該系統並非沒有缺點,「近紅外光在腦中的散射程度大,只可達大腦三公分深,但針對大腦體積的檢測已綽綽有餘。」國際上如日本、美國皆已對此技術頗有研究,但日本任天堂公司將它用於測量孩童玩遊戲時的腦部活化變化,用來替公司生產的遊戲進行廣告。而台灣現今只有孫家偉帶領的團隊在鑽研這項技術,此專利是研究成功的第一步,目前由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生醫光學影像實驗室接手研究,並已積極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北總院、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合作,進行臨床測試,蒐集更多數據資料,為新的研究做準備。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所博士生黃俊融回憶起實驗階段遇到的困難重重,表示最主要的問題是對資料缺乏掌握,有時要尋找光源或探頭型號,龐雜的網路資源卻難以提供詳細資訊,「像是A廠商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材料放上去,你要跟他們合作之後才能知道他們實際擁有的材料,」此時只好委託專門販售實驗室用品的公司業務洽談。全球高齡化後老年長期居家照護勢必成為一個新領域,大腦的退化對人體的影響尤其重要。研究團隊計畫下一步將測量系統的體積縮小至如同一片痠痛貼布,並搭配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 IoT),使醫生能即時監測病患的大腦體積數據並即時治療。孫家偉表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儀器的體積龐大,長達幾十分鐘的測量時間對病人而言也是折磨,「儀器體積縮小後隨時隨地都可以測量,就算是與他人輕鬆對話的同時也不例外。」除了大腦體積測量系統,團隊也著手進行心血管疾病、眼睛、骨質的監測系統,希望皆能夠在未來推廣至醫學界,使家家戶戶都能夠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隨時檢測自我身體的狀況,提供大眾更安全、便宜的醫療照護。 初代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體積較以往的造影系統小,具方便性。圖/周瑩慈攝 更新版的「大腦體積測量系統」,體積較初代系統小,方便性提升。圖/周瑩慈攝 研究團隊除了大腦以外,也同時進行其他身體部位監測系統的研究。圖/周瑩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