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大BOT影響學生權益 學者籲校方廣納各界意見
校園
第1796期
北大BOT影響學生權益 學者籲校方廣納各界意見
焦點
2024-10-18
【記者吳妤潔報導】9月27日監察院三位監委范巽綠、施錦芳、賴鼎銘針對國立臺北大學建國校區與民生校區的BOT案(以下簡稱該案)提出自動調查,質疑該案是否損害學生受教權及其開發的必要性。北大三峽校區學生會長曾宣凱呼籲,校方在規劃相關建設時應更審慎評估,讓工程對學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北大臺北校區由建國、合江與民生校區組成,其中,民生校區作為進修班和商務人士在職專班使用,是臺北校區主要的教學場域。然而,自從與宏匯集團合作該案,拆除育樂館和部分運動及停車場地後,民生校區內僅剩一棟教學大樓和兩座籃球場。曾宣凱提到,目前民生校區教學用空間已接近飽和,地下一樓的用餐區如今也堆滿工程雜物,造成學生無法使用,希望學校可以妥善處理,讓閒置的場地發揮效用。北大企管系學生李英軒(化名)則指出,由於育樂館被拆除,無法開設羽球課程,導致想要上羽球課的同學需要在興趣和課程安排之間取捨,「學校想出的措施是開放禮拜六讓同學去三峽修課,但多數同學禮拜六也有課程需要在民生校區上。」  針對學生反應的問題,曾經對該案提出質疑的前北大臺北校區學生會長邱煜軒認為,學生作為校園重要的一份子,校方若調動體育課或縮減相關課程,應主動告知師生並進行三方討論。他坦言,當時校方沒有充分通知學生就將室外球場圍起來準備作為BOT規劃使用,「學生這個群體一直都會存在,議題若能延續,總會有人關切,校園是老師、學生以及行政單位的,並非歸屬特定一方。」校方應主動召開BOT相關說明會,讓學校各方重新關注校園議題,並將不同立場的聲音納入討論。 對於學生在教學與活動資源上的訴求,北大總務長葉大綱表示,以目前來說學生的使用空間確實受到壓縮,他說道:「畢竟在做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黑暗期,還是請同學稍微體諒一下。」另外,由於周邊里民對該案造成的交通問題有反彈聲浪,原訂五月動工的時程也因此延遲,整體建設預估於三年後完成,屆時學生就能享有足夠的學習和運動空間。 談到該案是否有開發的必要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傅玲靜分析,北大已將主要教學空間轉到三峽校區,有鑑於民生校區位於臺北市精華地段,校方透過BOT方式重新規劃校地是可以理解的作法,且該案增加的經費也可充實校務基金、改善教學和研究品質。然而,校方在進行校務規劃時應尋求師生各方的意見,以展現校園民主。他也提到:「校園規劃時會遇到的核心問題在於學生的變動,導致在校學生有可能並不在乎未來校園規劃內容,而未積極參與討論;未來入學的學生並未參與先前的規劃討論,覺得自身意見未受尊重。」 傅玲靜建議,校方須持續公開校務規劃的目標和理念,使後續入學的學生也能參與政策的討論,學生自治團體也須將相關發言及理念持續傳承,成為學生與校方之間的重要橋梁。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國際
第1769期
俄勒岡大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保障原民生受教權
2022-10-2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10日,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 UO)在校園裡歡慶「原住民日(Indigenous Peoples’ Day)」,以傳統原住民草舞和擊鼓表演為慶典揭開序幕。而整場慶典的最高潮,莫過於校方宣佈即日起為居住在俄勒岡州的原住民學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此方案稱做「家庭飛行學者計畫(Home Flight Scholars Program)」。家庭飛行學者計畫為符合條件的學生支付全額學雜費,也促使校方增設學術顧問職位,提供原住民學生職涯諮商輔導。阿帕契族(Apache)的生物化學系學生蘇菲亞.哈德葛登.羅培茲(Sophia Hodgdon Lopez)得知此消息後相當激動,他認為大學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補助有助於他們平衡生活、學校和工作。 原住民日當天,俄勒岡大學師生聚集在校園廣場中央,隨著傳統擊鼓樂節奏,手拉手跳著傳統原住民舞蹈。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身為班上唯一的原住民學生,『冒牌者症候群』(註)時不時湧上我的心頭。」自踏入俄勒岡大學的那一刻起,羅培茲便感覺經濟、家人、家鄉文化和學業分崩離析。「我來自貧窮的部落,在高物價的環境養活自己、支付學費,甚至還要養家糊口,這真的讓人不知所措。」因此他十分感謝俄勒岡大學致力於保障原住民學生的校園生活,並直言這是他能取得今日成就的關鍵。註: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通常認為自己的能力遠不及自己的成就,並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是騙子。儘管客觀事實證明他們的確具備優秀才能,他們仍傾向認為自己的成功與自身努力無關,而是一切機緣巧合的造化。來自科奎爾族(Coquille)的俄勒岡大學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Jason Younker)對羅培茲的「冒牌者症候群」感受心有戚戚焉:「我大學前兩年過得很糟,孤獨、迷失等負面情緒完全吞噬了我。」這樣的傷疤影響楊克相當深遠。大學畢業後他投身教育界,希望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力量為原住民學生打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我年輕時總想著自己『該不該』上大學,但我希望我的後輩們想的是『我要選擇哪間大學』。」楊克期盼地說道。 在俄勒岡大學宣佈家庭飛行者計畫的發表會上,協理副校長傑森·楊克在講台上向台下師生、媒體重申為原住民學生提供經濟、學業協助的重要性。 圖/俄勒岡大學提供「時至今日,我們同胞在殖民時期所受的歷史創傷仍未痊癒。」切羅基族(Cherokee)的莎瓦娜.安德森(Savannah Anderson)在奧克拉荷馬州擔任原住民學生輔導員。見證學生們邁入矗立在原住民先祖土地上的白人大學,成為弱勢族群的同時,還要面對種種壓力,使得他們休學比例居高不下,安德森感到相當痛心。每年10月第二週的原住民日,學生的教育議題總是大學和政治人物爭論不休的問題,其實獲得關注是次要的,原住民真正希望的是政府能視原民教育為己任。羅培茲表示,除了獎學金,邀請學生參與相關政策提案、支持他們的學術研究,都能是大學向原住民展現他們重視原民教育的作為,他也相信透過持續的努力,大學能成為撫平美洲原住民歷史傷痛的重要角色。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生活
第1755期
學者論安樂死合法困境 籲以關懷重省生命自主
2021-10-27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法律白話文運動」24日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其中一場次以「安樂死是否是生命自主的實踐?」為題,邀請兩位講者從各自角度剖析安樂死議題,並和現場聽眾進行討論。 安樂死議題於社會常有爭議,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活動希望給予聽眾更全面的思考觀點,而非定論。 圖/法律白話文運動提供安樂死議題和人權、法律息息相關,長期受大眾關注,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以自身經驗表達安樂死議題的重要,他表示祖母曾因病痛希望了結生命,作為長期照顧者,他承受許多心理壓力,當時仍是學生的他白天上學、晚上跑醫院,加上高昂住院費用,讓他感到非常無助,「我們會把安樂死議題拿出來討論,是希望可以在新時代有不一樣的觀點。」 法律白話文運動事業部經理徐書磊作為2021多元博物館講堂系列活動的負責人,期待講堂激盪不同看法。 圖/李謙謙攝「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很大的。讓人類握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手段,人必會嚴格看待,安樂死並不會鼓勵更多人尋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對台灣社會以「造成自殺氾濫」而不接納安樂死(註)的觀點提出見解。他坦言,推進安樂死議題,不只立法上仍須努力,「如果醫學界不去支撐我們的想法,最後的那步是絕對跨不出去的。」他解釋,對專業醫療團隊而言,安樂死違反醫生救助生命的基本倫理,然而,一旦安樂死合法化,需由醫療團隊協助病患藉由藥物結束生命,因此他強調推動安樂死,醫療界的支持蔚為重要。註:本篇安樂死意指由他人協助,具主動縮短生命作為的「積極安樂死」。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李茂生以「法的觀點」看安樂死現況,說明安樂死法案窒礙難行的原因,並呼籲社會謹慎看待此議題。 圖/李謙謙攝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主張,若能在社會福利上有更完善的配套,選擇死亡將不再是痛苦的唯一救贖。他提到,人們常認為失去基本生活能力,是沒尊嚴地活著,但這並非當事者立場,每個人都應有平等選擇的機會,若安樂死法案上路,讓受偏見眼光影響者,仍能肯定自我生命價值,是社會該盡的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信仰基督教,因此坦言自己確實對安樂死帶有部分保守想法,他強調,生命價值可透過關懷獲得,期盼社會能對承受偏見者提供更實質的友善。 圖/李謙謙攝「自我決定代表著自我負責,當責任都在飽受痛苦的自己身上,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一件事。」李茂生表示,一個人選擇安樂死要考量眾多因素,過度強調「個人」決定,會有卸責於病患的疑慮。他參考荷蘭、比利時等安樂死合法國家,發現其決定安樂死過程,極為注重親屬、社工、醫師和病患間的溝通與討論,讓自主決定能伴以理解與支持。倘若患者希望執行安樂死,他呼籲體制應讓決定者能夠在「被關懷」的情況下選擇是否了結生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陳羿安的祖母長期患有阿茲海默症,看著祖母從失智到失能,促使他思考,當喪失表達意識的能力時,能否由他人代為抉擇安樂死執行,「但這終究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因為醫療期許跟輿論壓力很令照顧者兩難。」​​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廖為嘉希望台灣能夠借鏡安樂死合法化國家,在提升意識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在安樂死議題上,每個人因不同背景,抱持著不同的理念齊聚一堂,參與活動除為獲取更完整的資訊,更期盼透過對話深入議題。 圖/李謙謙攝
美國擬修簽證居留期限 大專師生學業恐遭中斷
國際
第1730期
美國擬修簽證居留期限 大專師生學業恐遭中斷
2020-10-01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美國國土安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9月24日提議下修外籍學生、學者、媒體的簽證規定。移民開放人士及高等教育團體皆不滿此草案, 認為這將使欲前往、或已在美國就讀的國際學生轉往他國深造,造成人才流失。草案的修訂肇因於擁有此三種簽證的人數明顯上升,增加美國監督的困難、國家安全的風險。目前簽證規定,只要申請者的身分不變,且未違反相關規定(註),就能無限期留美。若草案上路,學生與學者的居留期將調整為4年,學生離境準備期也從60天下修為30天;外媒則能停留240天,可延長時限一次。若來自「高滯留率」或「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如菲律賓、越南和伊拉克等國)者,期限則縮減至2年。註:如非法獲利、非法打工、未經核可輟學等。草案無疑對美國高教圈帶來震撼彈。計畫前往美國讀書的國立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學生李昀儒認為此草案不僅讓美國國際人才流失,也會因國際居留者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引起社會問題、加重美國族群歧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計算暨系統生物學系學生蔡亮怡指出,目前草案尚未獲得美國各高校的支持,「可能會發生前陣子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控告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的事件。」他擔心諸多美國大學會再次抗議不友善的國際學生相關政策,增加學術界和政界的隔閡。 美國國土安全部9月24日提出草案,欲修改外籍學生、學者、媒體的簽證規定。 圖/取自esta-uk.org「雖然西元2021年才畢業、不受草案影響,但草案限制了國際學生追求自我成長的可能性。」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 NYU)化學工程系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黃詩咏表示,像醫學院、工程計畫等學位就需要超過4年才能取得。除原本就存在的高昂學費、政治與社會的反移民氛圍外,恐將因草案難以獲得簽證,或學生對於維持其身份簽證的不安全感,衝擊美國大學國際新生數量。蔡亮怡打算以五年以上的時間,將學碩博士都讀完,雖認為學校屆時會有應對方法。但他仍認為很多學生可能因雙主修或其他個人因素,選擇休學以維持學習品質,「用沒有彈性的時間來限制學生是不合理的。」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至2019學年中,逾一百萬的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近410億美元,佔所有高等教育學生的5.5%。據《高教洞察》(Inside Higher Ed)9月25日報導,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執行董事兼執行長以斯帖.布里姆(Esther D. Brimmer)對流失中的優秀國際學生與學者表達擔憂,「可悲的是,這個草案已經傳遞了一個消息:『美國不歡迎學生與學者的傑出才能、工作價值、多元觀點、經濟貢獻。』」他鼓勵國會議員應體認到上述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一個歡迎國際參與的政策。新提案將有30天的時間接受公開意見回饋,但如果唐納.約翰.川普(Donald J. Trump)沒有連任,可能將無法在1月卸任前正式推動新規。
國內租屋市場不健全 政黨偕學者提方針倡政策完善
校園
影音
第1715期
國內租屋市場不健全 政黨偕學者提方針倡政策完善
2019-11-29
【記者李昱亭、楊瑞盈台北採訪報導】近年房價高漲,民眾的居住權益已成一大難題。據2017年行政院內政部統計,國內共290.8萬人有租屋需求,但民眾若想以理想的價格租到舒適的房子並不容易。因此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聯同多個團體,於24日舉辦青年安居政策論壇,邀請各政黨提出青年安居問題中,租屋市場不健全的解方。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表示,民眾租屋困難,是因為房屋供不應求而衍生的,所以目前最迫切的就是擴大租屋市場。論壇中,時代力量期望政府實施囤房稅,增加房屋擁有權人的壓力,讓他們釋出房屋,增加租屋選擇,改善租屋市場規模過小的問題。此外,親民黨建議政府提出租屋代管平台,以保障青年租屋品質。台灣民眾黨則提出保障弱勢的方案,以及精進包租代管,並表示會保障學生住宿安全。參與論壇的民眾謝佩玲認為,政黨所提出房東申報所得稅能得到稅制減免優惠的政策,算是解決現存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目前台灣租屋市場規模過小,更因《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宣導不足,因此願意出租房子的人不多,導致供給不足,租房價格逐年提升。且大多數房東為了逃漏稅,出租房屋後未向政府登錄,使市場嚴重地下化。因應此況,政府提出包租代管,以稅賦減免為誘因,使房東釋出空屋到租屋市場,擴大市場規模。政府更為租客提供租金補貼,以台北市為例,2019年政府為一萬戶租客提供租金補貼,每戶最高每月可得補貼五千元,減輕租客負擔,試圖改善目前租屋市場不健全的問題。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指出,國內九成房東都以自用宅的名義逃漏稅,因此他們都不願意與政府接觸。而對於政府推行的租金補貼政策及包租代管計畫,大多數房東都選擇觀望,沒有參與其中。目前政府提出的政策,都難以真正解決青年租屋困境,如包租代管計畫,由政府委託業者擔任二房東,代為管理房東物件,處理房東與房客間的租約事宜。此計畫雖對參與的房東提供優惠,但多數房東都害怕被追討過去的逃漏稅,因此不願參加計畫,導致成效不佳。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建議,政府可設立特赦條款,若房東願意主動申報租屋狀況及繳交稅款,那麼他過去逃漏的稅款則不必被追繳。張金鶚進一步說明,這樣是為了增加房東主動報稅的意願。面對國內租屋市場地下化與供給不足等問題,各政黨和學者皆提出建議。然而目前政府推行的租賃政策尚未完善,未來政府仍須改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健全國內的租屋市場。https://youtu.be/Z_UVc_mpWS0
盼消弭成見 牛津生籲廢黑袍分級
國際
第1666期
盼消弭成見 牛津生籲廢黑袍分級
2017-11-20
【記者葉穎樂綜合報導】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擁有全英唯一的應考服裝規定,然而學生會日前經內部投票,通過「所有傳統模擬辯論會(Moot)參加者需統一黑袍」議案,盼校方禁止法律系學生身著學者袍(Scholars gown)參與大會,避免主考官會不經意因服裝分級對學生產生偏見。 牛津獨有的黑袍傳統已有百年歷史,左一學生身穿的是學者袍,其餘學生身著一般袍。圖/牛津學生薄宗婳提供牛津黑袍可依成績分為一般袍(Commoners gown)及學者袍,而後者除了袖子偏長,亦只供獲得獎學金或平均70分以上的學生穿著。根據學生會15日發佈的聲明,法律系學生為了完成學位都必須參加辯論會,而黑袍分階制度可能不利於參與辯論的學生。議案內容也提到,一般袍會讓學生顯得不夠出色,法官可能對穿著學者袍的學生抱有更高期待。提案學生湯姆士・霍華德(Thomas Howard)提到,牛津的學者袍主要是學術成就的象徵,「我希望所有考官不會著重跟論證能力無關的考試成績,能單純依學生在辯論會上的表現評價。」他主張應禁止學生口試時穿不同的黑袍,希望法學院能比照其他學院部分考試已避免穿學術袍的例子。然而法律系學生弗洛拉・斯潔拉貝洛(Flora Scarabello)指出,若想真正解決問題,應採不公開形式的考核,便不會有相關困擾,但服裝並非主因,「因為歧視可以源自膚色、種族、性別。」她提到自己完全不會受黑袍分級影響,認為學生有資格穿學者袍是他們努力學習的成果,因此反對此議案。持有學者袍的法律系學生卡梅隆・尼爾森(Cameron Neilson)則說明,辯論會的評價標準為口試品質及論據大綱,更表示身穿一般袍的學生在辯論會更常獲勝,反對黑袍分級對學生不公平的說法。尼爾森表示,關於學生是否身穿學者袍應考的議案,上學期經全校投票後,已確定多數學生都希望能保留此傳統,因此他質疑學生會浪費時間在同樣議題。但學生會學術事務副主席凱瑟琳・坎寧(Catherine Canning)認為,之前全校投票主張廢除所有考試的黑袍文化,但本次議案主要希望禁止學生口試穿學者袍,認為兩者應被區分清楚。目前學生會已正式向法學院提交請願書,希望遊說校方修改規定,以解決學生對黑袍分級制度的擔憂。
國旅卡新制救陸客缺口?學者籲觀光多元發展
生活
專題
第1644期
國旅卡新制救陸客缺口?學者籲觀光多元發展
焦點
2017-03-15
【專題記者鄭順祥、江殷年、龐家姍、顏麗家、薛若儀、吳旻蓁綜合報導】行政院為降低陸客減少對台灣觀光業造成的衝擊,於民國105年12月通過「3.0版國民旅遊卡新制」,限制每人至少半數補助額(新台幣8000元)須用於觀光旅遊業。然而,此舉不但引起部分公務員反彈,專家也指出對提升外匯收入並無實質效益。隨陸客減少,政府應重新思考陸客為重的觀光形態,更須輔導相關產業轉型。 公務員救觀光?國旅卡新制用途受限惹議警官林先生,於公部門服務已30年有餘,歷經國旅卡從無到有,舊制到新制3.0。過去尚未有國旅卡的時代,公務員可針對當年度未休完特休請求發給「不休假薪資」,其性質近似於加班費,按規定,他可以申請超過3萬元的不休假獎金。後來因政府財政負擔沉重,轉而發放「國民旅遊卡」,強制公務員每年必須休假至少14天,並提供最多16000元休假補助。林先生因而表示,若可回歸未有國旅卡的時代,自然支持取消國旅卡。國民旅遊卡,以下簡稱國旅卡,首創於民國92年,為鼓勵公務員休假並刺激國內觀光景氣,政府發給每一位公務員「休假津貼」,年資滿三年以上的公務員就有一筆16000元的獎金,可用於國旅卡特約店家消費。國旅卡第一版時任觀光局長蘇成田表示,不但是刺激觀光,特別是要刺激周一到周五離峰時期的消費,但隨著多年演變,「原設計的初衷已經嚴重扭曲偏離。」根據數據統計,國旅卡最多消費在衣物,旅遊反而在少數。即使當初在國旅卡規定上設計了必須「異地、隔夜」的規定,仍然有許多規避方法,舉例而言,台北市的公務員到淡水晚上刷一次卡、隔日再刷一次卡就算是符合規定。因此民國105年12月行政院通過「3.0版國民旅遊卡新制」限縮國旅卡使用範圍,要求公務員的補助中至少8000元必須使用在國內團體旅遊或「台灣觀巴」旅遊產品,並進一步在三月新增自由行項目。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於記者會上指出這是回歸國旅卡的設立宗旨,且今年1月行政院發布政策說明,為因應陸客減少將推動國旅卡新制促進國內觀光。對此,蘇成田認為比起行政院去年11月挹注的3億元補助,預估產值近百億的國旅卡確實會更有幫助,但要完全解決陸客減少問題是不可能的。他進一步表示,「國旅卡制度的檢討修訂也不能跟陸客問題解決直接掛勾,它本來就到了應該好好檢討的階段」,因為沉痾多年的國旅卡已經走到沒有實質效益的地步。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陳家瑜也表示,對比一般民間自主意識的消費,「唯一政府手上有的東西就是國民旅遊卡。」因此政府運用國旅卡的消費限制,引導公務員刺激觀光產業。公務員沈小姐指出,國旅卡是政府為要振興經濟,要求公務人員外出旅遊刺激消費而設計的措施,公務員只是配合政府的政策,但政府在實施的力道和做法上是否須加以討論?例如去年政府一度傳出要求在陸客縮減「重災區」的花蓮、台東、嘉義等縣市消費,引發其他縣市和公務員反彈。大學行政人員吳玲慧表示,在舊制下,國旅卡多半是用在旅宿方面,所以新制對本身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因為能自由運用的錢變少了,卻可能會降低旅遊的欲望。觀光業過度依賴陸客市場 政府應輔導轉型因為中國禁奢令及限縮赴台旅團政策,民國105年陸客來台人數較前一年減少16%,但仍是外國旅客來台之冠,佔約32.8%。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104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顯示,外國旅客在台每人每日平均消費金額以中國和日本並列第一,約為277美元(約新台幣8587元),但兩國旅客的支出分配卻有所不同。陸客於購物費的支出佔52%;日客則只佔18%,且消費地點也不相同。蘇成田提到,日韓旅客旅遊目的地前三名為台北、台中、花蓮,以環島行程為主的陸客減少會造成其他縣市觀光收入銳減。 行政院曾在民國105年11月時要求國旅卡使用者至「陸客減少重災區」消費以提振市場,後因反彈聲浪不斷,於同年12月即取消。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委員黃正聰提到,為因應陸客減少問題,交通部觀光局於民國105年11月提出「因應陸客縮減衝擊國內旅遊措施」,政府挹注新台幣3億元,補助陸團旅行業,並帶來約14億元的商機;而國旅卡持有人數約50萬人,新政策的8000元配額等同補助觀光業40億元,衍生其他消費支出,帶來的商機其實不容小覷。陳家瑜則認為國人於國內旅遊並不會增加外匯收入,國旅卡的新政策「只是把左手的錢用到右手」,要增加GDP(國內生產毛額)及外匯收入還是得從國際旅客著手。政府新南向政策擴大開放免簽國,確實使東南亞旅客來台比例大幅上升,但東南科技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吳怡彥提醒,不能因東南亞旅客增加,就認定新南向政策能有效緩解陸客減少的問題。根據觀光局統計數據,民國104年到105年來台外國旅客中,東南亞旅客上升12.5%,陸客下降16%,但從實際旅客人數增減來看,東南亞旅客增加約22萬人次,而陸客卻減少了將近70萬人次,仍有不小差距。陳家瑜也提到,東南亞旅客來台行程天數少,消費鳳梨酥等低價產品,且多以北部為主要目的地。她建議政府除了積極開發多國客源,也應趁陸團銳減時期輔導旅遊業轉型,生產深度精緻的產品,吸引高端市場的消費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系主任方文熙則認為,政府應檢討過去以陸客為主的政策是否合理,並開發多元市場。他舉出「film tourism(影視觀光)」作為建議,將在地景點置入偶像劇與電影,增加臺灣曝光率是最能夠發揮綜合效益的模式。然而影視觀光需要行政單位跨部會協調,對政府來說仍是一大挑戰。面對觀光市場轉型 學者提深度旅遊  因應開發多元市場的趨勢,吳怡彥提出觀察,「整體來說台灣跟我們周邊這些,所謂觀光大國比起來,事實上很多基礎部分做得不夠。」建議從硬體設施開始,如消弭語言的障礙、機場與大眾運輸工具無縫接軌,打造對外國觀光客友善的環境。除了加強硬體層面,觀光也應連結地方產業,打造深度、在地化的旅遊模式。黃正聰則認為應跳脫「行銷一個台灣」的思維,強調地方特色。他同時也是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的委員,他表示台灣觀光必然要發展在地化特色,未來政府也計畫組成北、中、南、東工作圈,希望各區發展屬於自己的地方特色,除了增加外國旅客來台的意願及次數,同時讓來台旅遊景點不再集中於台北,能夠擴展到全國。吳怡彥則提出建議,「事實上都市不缺觀光客,相對來說偏鄉很缺乏,如果觀光客能進入偏遠鄉鎮、部落,讓他們深度體驗當地文化,這對地方產業會有扎根跟長遠經濟價值。」陳家瑜更以日本為例,民國104年到105年台人至日本觀光約成長13%,而大部份觀光客對於日本的印象為街道整潔、交通方便、指標清楚且有中文對照,引發台人對於日本生活型態的嚮往,成為另一成功的文化行銷。「不用認為說觀光產品跟我們一般人生活是切割的,他就是平常生活的形式拿來做國際行銷。」她也認同台灣若能培養友善的觀光環境,輔以適當的國際行銷,拓展外國市場並非難事。中華民國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何忠錦觀察,台灣常見的旅遊團偏重感官上的刺激,走馬看花的觀光方式,僅停留在體驗層面,他表示:「我們講旅遊動機,第一個是好奇,再來是體驗當地,體驗後如果能讓你感動,那個感動經濟就很可貴了。」吳怡彥則以原住民文化為例,「像是把原住民文化擺進九族文化村,那是擺出來的舞台,要認識真正原住民生活,應該進入原住民社區。」台灣觀光若要行銷國外,推廣地方性深度旅遊,讓觀光客融入當地生活,才能擴大旅行的價值。國旅卡新制固然能為觀光業帶來回春效果,但台灣若要擺脫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問題,勢必需要轉型,並更全面地改變觀光現況。轉型過程,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能結合社區及業者合作發展多元、在地化的特色,不僅提升整體旅遊品質,更促進觀光永續發展。
中小學晚上課困難多 學者:延半小時、縮短早自習
生活
第1614期
中小學晚上課困難多 學者:延半小時、縮短早自習
焦點
2016-01-04
國小學童下課後常需寫作業至夜晚,影響作息時間。圖/蘇奕菲攝【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及梁為超去年在臉書上發起連署,主張國中小及高中應延後一小時上學,讓孩子獲得充足睡眠,有17萬多人表示參加;但也有反對意見認為會造成延後放學及交通衝突等問題。學者建議可縮短午休或升旗等作息時間,「晚20分鐘上學,就有顯著差異。」連署指出,許多科學研究發現,孩童需要的睡眠時間比成人還長,生理時鐘也比成人晚兩個小時,早上7點正是褪黑激素分泌的高峰,太早上學不利孩童成長。新北市調查:家長意見分歧 是否延後無共識新北市部分國小家長曾在西元2011和2012年提議延後上課時間。新北市教育局國小教育科長龔東昇表示,經調查發現,中永和等城市區域的家長較希望能延後上學時間,北海岸、山區等偏鄉地區的家長則較不在意。他指出,家長的意見很難達成一致性,教師則較沒有意見。《親子天下》去年9月報導指出,延後上學可能造成延後放學及相應交通問題;此外,教育部規定的課程太多,學校調整空間有限。延後上學對交通衝擊較大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認為,延後上課時間「會嚴重打亂家長和小孩的作息」。不願具名的徐姓家長指出,延後上學容易讓通勤的學生卡在上班尖峰時刻的交通中。孩子就讀私立小學的吳姓家長表示,延後下課對上班族家長是好的,但不希望延後上課時間。她認為早自習有其必要性;有些公私立小學會在早自習時帶學童讀經或背誦成語,有靜心的作用。課程太多難延後  教育部:無調整計畫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科長邱靜文指出,高雄市很多學校反應,教育部規定的課程太多,無法延後上學時間。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主任彭煥勝認為,九年一貫加入資訊、英文、鄉土課程,學習時數太多卻無法加強學習效果,教育部應彈性規定部分課程。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組課程及教學科科長林淑敏表示,台灣的上課時數沒有比其他國家多,未來十二年國教的課程也不會減少。學者提折衷方案:延後半小時到校彭煥勝建議,在無法調整課程總數和時數的情況下,學校可縮短打掃、早自習、午休等作息時間,將到校時間延後20至30分鐘,「現在延後一小時太困難了」。他以竹教大附設實驗小學為例,許多國小普遍要求在7點30至40分到校,但竹大附小學童早上7點50分到校,「這樣就很足夠了」。王浩宇和梁為超則指出,教育部早在30年前就建議取消早升旗及早自習時間,只要取消升旗和早自習,就不會影響放學時間。邱靜文表示,教育局的課程施行原則規定學校不得早於早上7點30分上學,不得晚於傍晚6點30分放學;「我們訂出範圍,讓學校可以自己彈性調整。」高雄市教育局曾做過調查,高雄市有34%的小學在7點40分上學,為最大宗,其次是7點50分和7點45分。作業多、家長作息晚     常導致學童睡眠不足太晚就寢也是學童睡眠不足的另一原因。作業量也會影響作息時間,吳姓家長和徐姓家長都表示,有時學校作業太多,學童回家後仍要花很多時間寫功課,導致延後就寢時間。彭煥勝指出,學童缺乏睡眠,有一個很重要卻鮮少被討論的原因,就是家長的作息,「父母的作息晚,小孩的作息也會跟著變晚」。學童應該要在晚上10點以前就寢,才能獲得足夠睡眠。 學者建議學校先縮短作息時間,讓學童晚20分鐘上學,以獲得足夠睡眠。圖/蘇奕菲攝
都市種樹不利空污稀釋 ?台學者:利大於弊
新知
第1609期
都市種樹不利空污稀釋 ?台學者:利大於弊
2015-11-27
辛亥路二段的綠色隧道。圖/蘇奕菲攝【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人們普遍相信城市中的樹木能淨化空氣、減緩汙染,然而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大氣科學系教授羅伯‧麥肯錫(Rob MacKenzie)8日在網路媒體「Quartz」投書指出,樹木雖然可以捕捉空氣中的汙染沉積物、吸收二氧化碳;但卻可能阻擋空氣流通,未必能改善空氣品質。樹木會阻擋氣流?學者見解不同麥肯錫的推論參考結合諸多實驗和數據,包括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能源、自然資源和地理學研究員強‧格拉格(John Gallagher)對城市氣流的論述。格拉格的研究指出:「光是一棵樹就有可能阻擋氣流」,樹木和建築物一樣,會打壞風的結構、降低風速,並擾亂氣流。格拉格認為樹木會阻擋高空的乾淨氣流流入低空,使得空污濃度不易稀釋。道路兩邊茂盛樹木形成的綠色隧道,雖然美觀,但可能造成溫室般的環境,不利汙染物質釋出。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教授郭幸榮認為麥肯錫的論述太過於簡化問題;影響空氣的因素很多,必須參考天氣、地形、建築物和汙染源等。不過,他也認同格拉格對於綠色隧道的推論。他指出,綠色隧道不應該建設在車流量大的道路。行道樹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樹冠不要觸碰,空氣才能更加流通。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則認為,台北路樹的數量不足以阻擋氣流,只有榕樹枝葉茂密,較有可能阻擋。她指出,城市地面空氣溫度較低、上方空氣較暖和,根據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原理,容易造成上下方空氣不流通。路樹有助於減緩地面降溫,反而可以促進空氣流動。台灣學者:都市種樹利大於弊徐光蓉強調「公園是城市的肺」,城市中綠樹帶來的好處多於壞處,除了淨化空氣,也能防落塵和降低噪音污染,她呼籲政府廣植樹木,「有空間就種」。郭幸榮也認為,總體來說,樹吸收的碳比排放得多,「都會區一定要有樹。」東海大學景觀系助理教授吳佩玲呼籲,政府種樹應選擇多元樹種,她表示政府經常因為方便,整排路樹全數種植單一種類,這樣容易造成樹木傳染疾病、壽命減短。
立特別法為助理納保爭議解套?法學者看法不一
校園
第1607期
立特別法為助理納保爭議解套?法學者看法不一
焦點
2015-11-08
台灣法學會於10月29日針對助理納保爭議舉辦論壇。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兼任助理納保引發大學自治法與勞基法何者優先的爭議,台灣法學會於10月29日舉辦論壇探討。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吳秦雯指出,大學自治若侵害學生基本權利,應受公權力限縮。銘傳大學財金法律系教授劉士豪認為可立特別法為爭議解套;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鑫隆則認為兼任助理應適用勞基法,目前爭議皆可在技術層面解決。吳秦雯:大學不享治外法權 公權力必要時可介入針對日前成大兼任助理訴願案爭議,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援引大法官釋字380號理由書,表示對「學習」的定義屬於大學法保障的學術自由範疇,教育部、勞動部不應干涉。吳秦雯表示,380號理由書中寫的是,對於大學「研究、教學及學習等活動,擔保其不受不當之干涉」。法律應尊重大學自治核心領域,但不代表大學享有治外法權,當學生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時,國家公權力仍可介入。事實上,並非只有釋字380號解釋大學自治。吳秦雯指出,根據釋字626號、釋字684號,當大學制定的規則或處分侵害到學生受教權、平等權、受教權等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時,公權力得限縮大學自治權。劉士豪:助理性質與勞工不同 應立特別法保障學生權益劉士豪認為,兼任助理工作具有學習性質,與一般勞工性質不同,不見得完全適用勞基法,政府應制定特別法保障助理的權益。吳秦雯也認為,助理納保的問題牽涉國家政策方向,不適合由兩部會自行認定。若透過立法院立特別法,所有受影響的利益團體的聲音也可在討論時納入。劉士豪表示,勞動者即使符合從屬性(註1),是否適用勞動法規,仍須看政策決定。他舉例,民國89年《工會法》修正後,教師可以組織工會;但考量到公立學校教職員投保的是公教人員保險而非勞保,如果要把教師變成一般勞動者,整個社會保險需重新翻盤,因此政策便將教師排除在勞基法外。他指出,立特別法的情況不是首例,102年教育部即針對建教生公布《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部分內容比照勞基法,給予建教生應有的勞動保障。張鑫隆:納保爭議技術面可解決 不宜立特別法張鑫隆指出,勞動者只要符合從屬性就是勞工,勞動權受憲法保障;不能因為目前沒有一個適用的法律,就否定勞動者應擁有勞動權益的事實。政府可以依據勞工特性制定適用的政策、法令,但不能侵害勞基法保護的核心權利。張鑫隆認為,目前納保爭議主要在於低薪高保與雇主職災責任,這些問題皆可在技術層面解決,重點是國家的社會政策方向是否願意立法保障微量工時勞工。他在受訪時解說,德國依一定工資額的門檻來免除雇主的社會保險強制投保義務;對各種保險設有不同的分擔比例和投保門檻。儘管如此,微量工時勞工的雇主仍有繳納勞工工資15%之總保費的義務,提供失業保險以外的職災保險和部分退休、健康醫療、照護保險的保障。日本規定,勞工若每週工時20小時且受僱一個月以上、或每週工時40小時以上,其雇主需負擔失業保險。健康保險和年金保險則必須是經常受僱者或時數、薪資超過一定門檻者才納保。設置門檻的目的,「在於減輕雇主的負擔藉以創造更多的就業;」不過張鑫隆也提醒,勞動視野工作室曾發表評論指出,德國的制度造成企業不聘正職而大量聘僱迷你型工作者,導致大量勞工只能困在失業或低薪中(註2),這樣的工作型態也拉低了整體受僱者的平均薪資。他表示,目前勞動部僅同意臨時性工讀生可以「日」為單位投保,而波段型的工讀生無法適用,因而增加校方成本。他認為,若允許兼任助理以工作日數投保,或參考日、德,讓微量工作者適用就業保險、年金及健保的門檻,則可解決低薪高保爭議。對於職災保險,張鑫隆認為應改為實質強制制,即不管有無加保,只要有實際勞動就適用勞保。如果讓職災保險和其他保險脫勾,以月為單位投保的成本應該是學校可以負擔的。此外,兼任助理的雇主並非老師,而是學校,過失的損害賠償也是學校要負責。學生憂立法不利運動初衷台大工會成員、社會所博士生林凱衡表示,要求納保只是兼任助理抗爭的第一步,學生運動的目標在於確認與校方的勞僱關係。他擔心立法解決納保問題後,勞僱關係的爭議可能被擱置,如此將失去抗爭的初衷。林凱衡指出,很多人以為學生出來抗爭要的只是勞保、勞退年資;造成這樣的誤解與學生運動的策略有關。事實上,助理最初會出來抗爭,是因為自己與學校之間的勞僱關係不被承認,造成薪資遲發、被任意減薪等情況,也因此無法組織工會與校方對等協商。在兼任助理爭議的抗爭過程中,學生發現「確認勞工身分」的概念並不易動員,後來考量到一般人對勞動的想像,多半將勞保視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才在策略上主打爭取納保。針對成大兼任助理訴願案,10月7日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判成大勝訴,撤回勞動部原處分。根據高教工會轉述,雖然成大助理邱鈺萍不是訴願案的原訴願人,但仍會主張同為利害關係人,在法定期限內提起行政訴訟。註1:從屬性是勞動者是否為勞工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其中又分為人格從屬性及經濟從屬性。人格從屬性是指受僱人在企業組織內,受他方監督指揮、懲戒等工作規範。經濟從屬性則指受僱人的勞動成果歸屬於他方。(參考資料)註2:勞動視野工作室〈兼任學生助理「勞動從屬性」論爭與出路(下)──微量工作者之勞動保護政策分析〉一文指出,迄2011年止,德國已有約740萬名迷你型受僱者,其中有493萬人僅是依靠此一工作謀生。大學報相關報導不滿成大助理案訴願結果 學生赴政院靜坐抗議大學校長反對助理納保 師生籲:莫成惡質資方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