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69期
龍華科大改造通風球 以室內外溫差轉出電力
2022-10-2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台灣是一個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國家,但火力發電會有空氣汙染,也需要耗掉很多進口的燃料。」為追求環保、可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龍華科技大學學生團隊研發「通風球液壓系統發電裝置」,希望以通風球的旋轉動力驅動發電機,達成自家用電、自家生產的理想。工業區的鐵皮屋為了散熱,常會在屋頂裝設數個通風球,透過室內、外的溫差及氣壓差,驅動主機球體旋轉,將熱氣從葉片縫隙排出,其過程不需消耗電力。團隊由此萌生發電裝置的靈感,「能不能增加一個再生能源(裝置),讓它在旋轉的同時,又可以發電?」團隊負責人、機械工程系學生劉耀全說明。透過與發電機連結,通風球能在保有散熱功能的同時,帶來額外的發電效益。此外,與傳統風力發電方式相比,該裝置無須依賴外部風力,當室內溫度高於室外即可穩定發電,對使用者也更加便利。原先團隊計畫替每一個通風球配置一台發電機,但若使用過多零件,生產和回收的過程都會對環境造成額外負擔,有違環保理念。於是,團隊便改以油壓管(註一)串聯各個通風球,將多個通風球的旋轉力量引導至同一處,藉此驅動油壓馬達發電。劉耀全自豪地說:「不管工廠有多大、有多少通風球,我們只要給它一台發電機就夠了。」註一:油壓系統可透過液壓油的壓力,控制機械裝置的施力大小與方向。不過,自動化企業負責人Jason(化名)認為,通風球發電裝置在節省電力支出方面的幫助有限,「台灣的電力費用相比國外是便宜的。風力發電最後還是要有穩定的風,另外儲電的電池也是一筆大錢。」Jason坦言,若非重視ESG(註二)企業責任,一般企業可能較無誘因裝設這項裝置。註二:ESG為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為增加企業的使用意願,劉耀全希望藉由模組化設計,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並提升其泛用性。指導老師蘇聖煌也表示,團隊現階段會先尋找願意試用該裝置的工廠,並積極參與各大科技博覽會,「如果反應不錯,就能一傳十、十傳百,把技術推廣出去。」期盼能將這項技術實際應用於工業區當中。
校園
影音
第1742期
萬名勞工上街反降編 大社工業區爭議仍待解
2020-12-31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周佩怡、駱芷萱綜合採訪報導】12月26日,上萬高雄大社工業區員工集結,以「拼經濟、顧環保、護勞權、反降編」為訴求,遊行至高雄四維行政中心前,指控市政府欲將大社工業區由特種降編為乙種的決策,影響到他們的勞動權。抗議勞工張宸菘表示,自己長年任職於工業區,年齡已屆中年,倘若現在失業,恐難順利找到下份工作養家活口。根據《都市計畫法》規定,都市計畫內的工業用地依照可被容許的污染性高低,依序分為特種、甲種、乙種、零星等級。原先大社工業區被列為可製造放射性、液化石油氣等物質的特種工業區,然卻因工安意外頻傳,引發民眾不滿。經濟部遂於民國82年承諾,將會協助搬遷工廠,並將大社工業區降為以製造食品、運輸類等物品為主的乙種工業區。不過,此決策雖為政府順意當時民意所提出,但因缺乏完善討論及規劃,延宕至今仍爭議不斷。新高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解釋,降編將使工廠無法生產化工產品,若最後間接導致關廠,則會影響勞工權益。不少抗議員工認為,時至今日,政府仍然未祭出完善的配套,如此變相關廠的行為,雖可履行當初的承諾,卻罔顧勞工的權益。此外,自民國82年至今,工廠已投入大量資金,改善過去經常為人詬病的工安污染問題。因此,若政府仍堅持實施多年前的決策,不經任何調整或更改,則會顯得不合時宜。抗議勞工柯炫合分享所見,「因為我們設備有在更新,對空污的污染有在控制,搭配環保局,環保問題已經下降很多,所以應該可以繼續生產。」由於大社工業區屬於石化業的中下游,與上游的中油高雄廠合作,是台灣第一個完整的石化業聚落,也是當地的經濟重鎮。因此,工廠方認為,若市政府強制將大社工業區降為乙種,不僅剝奪居民的工作機會,也會衝擊台灣石化產業。大連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廠長黃先生(化名)指出,整個工業區大概70%勞工都是居民,更直言:「這個問題根本是外面的媒體、環團炒作。」不僅如此他也提到,若台灣產業聚落的中游斷掉,整個產業鏈將會崩解。贊成降編的環保團體則表示,維持大社工業區的特種等級將會弊大於利。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分析,高汙染工廠設置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對健康的影響將遠大於對經濟的幫助。此外,她亦說明乙種工業區從事的低汙染工業,可以聘雇較多的人力,反而有助於當地經濟發展。高雄市政府也補充,降編雖可能影響廠商投資的意願,但若經濟部督導業者維護設備,並提出遷址地點輔導廠商遷移,那麼降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不會像員工及業者預期的嚴重。大社工業區降編爭議因牽涉多方問題,導致難以達到共識,延宕近30年仍未解。若政府得以提出完善配套措施,在將經濟與民生危害降到最低的狀況下,幫助工廠遷移或執行轉型輔導,妥善溝通取得共識後再進行降編,或許這個卡在居民、業者與政府間的難題,能夠得到解答。
校園
影音
第1718期
高雄反空污遊行 居民爭林園工業區設光化測站
2019-12-20
【記者朱姰霖、黃雪瀅綜合採訪報導】「1215, 敲醒政府!」群眾走上街頭揮舞旗幟、 敲打鍋碗瓢盆並高喊訴求。高雄反空汙大聯盟於15日在高雄市舉行反空污大遊行,要求政府在林園石化工業區加設光化測站 ,以監測空氣中的揮發物質 ,並每小時提供相關數據讓民眾查看,期望藉以改善工業區排放的揮發物質量。南部反空污大遊行副召黃義英說:「林園工業區設立了將近半個世紀,如果沒有一個光化測站來監測它的有害物質,排放量是多少都不知道。」林園反公害護家園理事長李進宗進一步解釋,光化測站每小時就有比對的數據顯示空氣中有哪些揮發氣體的化學物質容量,便可從中得知是排放自從哪一間公司。林園工業區為全台第二大石化專區 ,至今卻仍未設立光化測站。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大林蒲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顯示,林園工業區加總臨海工業區的污染,導致林園居民的致癌風險已超過一般市民的100倍。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裕政說:「美國環保署規定可以接受的風險值是10ˉ6,在大林蒲看到的是10ˉ4,高於美國環保署規定的100倍。」。面對民眾訴求,政府已於今年4月增設移動式光化測車進駐林園工業區作為過渡方案,但由於設置高度不夠及無法定點監測空氣,導致民眾認為效用不高,因此不願買單。南部反空污大遊行總召洪秀菊也認為,若工廠故意在消風處排放,光化測車永遠都測不到。對此,高雄市環保局已規劃將在現有的監測儀器上,加設可偵測54種揮發物質的監測器,期望藉以達到光化測站對揮發物質的監測功能。高雄市環境保護局空污與噪音防制科科長黃家俊表示,今年年初已正式行文到中央環保署,希望林園工業區能夠比照像小港臨海工業區,有一套可偵測54種光化學反應前驅物的儀器,加裝之後便等同有一個光化測站。林園工業區的工廠林立,造成許多環境污染與居民的健康問題,迫使民眾數次走上街頭抗議,期望政府重視空污議題,並增設光化測站,實質改善林園工業區周遭的空氣品質。https://youtu.be/tLBNzzu8CIE
藝文
第1595期
拓印「扛棒」 再現工業區記憶
2015-04-30
李勇志拓印工業區工廠的招牌與標誌,並將其印製於大幅紙本上,展現台灣工業的文化。 圖╱曾筠涵攝【記者曾筠涵台北報導】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學生李勇志4月24日於台北覓空間舉辦《工業盜版》個展。他半夜前往三重工業區,以墨水拓印工廠招牌與標誌,希望保留七〇年代台灣工業區原貌。展場掛滿一幅幅白底墨字的拓印作品,乍看有如中國水墨畫,近看則會發現聲寶、國際等工廠品牌的商標與中英文名稱。李勇志解釋,作品同時出現中文與西方文字,反映台灣文化融合的現況。此外,他不希望作品呈現印刷品工整的生硬感,因此拓印時以刷子或裝有咖啡渣的布包隨性拍打,呈現粗糙但自然的手繪質感。李勇志表示,父親是工廠廠長,他從小住在工業區,成長記憶中工廠的招牌林立,成為創作靈感。他提到,工人追求的是生活溫飽,不注重美感。他舉例,「詮德機械有限公司」專門生產製作糖果的機器,官方網站色彩繽紛,工廠環境卻十分灰暗,但正因不追求品味,工業區才能保持原貌。因此他以拓印創作,希望藉拓印還原舊貌的特性,保存舊時代的工廠文化。李勇志說,他曾向工廠申請創作許可,卻遭拒絕,只好避開人來人往的白天,在深夜進行拓印。李勇志說:「藝術不一定要有合理性。」適時脫離拘束,能激盪靈感。他常於半夜兩、三點,獨自在無人的工業區尋找適合的工廠,若招牌的位置太高,則須依靠超過兩公尺的摺疊工作梯,他甚至冒險站立階梯最高處。此外,招牌材質也會影響創作,他舉例,拓印空心招牌會發出較大聲響,可能會被警衛發現,因此須小心作業。除了將工廠標誌帶進展場,李勇志更於4月30日晚上帶領15位參與者,前往土城工業區夜遊,體驗深夜拓印招牌。他希望觀眾除了欣賞拓印作品,更可以親身感受工業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