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影音
第1814期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2025-10-03
【李若水 蔡孟安 劉倚瑄採訪報導】在數位時代中重新喚醒被媒體麻痺的知覺。府中15從10月3日起推出全新特展《感覺器OFF/ON-超感官影像體驗展》。首次透過影像、聲音裝置與互動媒體,邀請民眾探索數位環境下感官的全新體驗。《感覺器OFF/ON》的專案總籌與企劃執行方姿晴解釋,本次展覽最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是以感官作為出發點,了解科技如何影響自己以及如何與科技互動。 展覽共四樓,分別對應「登入」、「重啟」、「解碼」和「運算」四階段。一樓展區放置不同年代的電視機呈現觀眾即時影像,讓觀眾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觀看,也被觀看著。對此,參與展覽的民眾先先(化名)說:「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監視器,但我們看不到自己被拍。然而在展覽現場就會有一種我看到了我自己的感覺,很神奇。」 延續前一展區對「觀看」的思考,三樓展區利用全黑通道為主題「重啟」鋪陳,推開簾幕的瞬間,環境數據與音波透過演算法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展現不同感知的可能性。四樓的遊戲機台則讓民眾拆解並重組象徵情緒的符號,藉此發掘表現情緒的不同方式。 談及感官如何被數位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說明,使用者或閱聽人有義務要了解透過演算法收到什麼資訊,並且如何形塑閱聽人的世界觀、影響閱聽人的感知。 展覽尾聲,兩面牆上分別貼滿自拍照和搜尋紀錄,提供觀眾撕下標籤,尋找多元定義下的自我。另外,一旁由藝術家吳修銘設計的「試鏡館」,則讓民眾自由選擇特質並拍照,再由 AI 生成「未來的自己」,象徵個人在數位世界的延伸。吳修銘分享設計〈試鏡館〉的理念,網路及媒體文化給予人們更多元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可以在不同平台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 《感覺器OFF/ON》結合科技與藝術,帶領觀眾在充斥數位媒體的時代下,反思感知真實性,重新認識自己。
〈They〉勾勒虛擬世界 絢麗畫出黑暗故事
藝文
第1640期
〈They〉勾勒虛擬世界 絢麗畫出黑暗故事
2016-12-07
【記者吳謙台北報導】由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瑞士當代藝術學院共同主辦,「想像的風景Ⅲ《烏托邦旅程的追尋》國際學生多媒體動畫藝術徵件展」4日揭曉得獎名單,並於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舉行頒獎典禮。其中,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學生邱國維,以作品〈They〉獲得優選獎。〈They〉是邱國維耗時半年,為網路歌手曼德克・拉威爾(Mandark Ravel)量身打造的3D動畫MV。作品捨棄主角和主線劇情,改採非敘事結構,描繪虛構世界中,一股神秘能量慢慢地感染城市內的人們。受感染的人體轉化為電腦螢幕後,有人因無法承受這股能量而選擇死亡,也有人投身其中,成為這股能量的一部分,共同化做一朵高聳入雲的緋紅色花朵,在城市上空灑下片片絢爛花瓣。觀眾、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學生陳彥寬表示,以絢麗的畫風描繪如此負面黑暗的故事,給人帶來強烈的衝突感,讓人印象深刻。歌曲中詩般的歌詞,描述現今社會上,人們深陷龐大的網路集體意識中,不自知也不能自拔地重複同樣的事。邱國維表示,創作初期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視覺化歌詞中的抽象概念。最終他選擇科幻題材,是因科幻雖看似荒誕,但其實都以真實世界為藍本,更能反映現實問題。 邱國維作品〈They〉,通過絢麗的畫面營造科幻感,描繪在網路文字下所彙集出的集體意識,不僅龐大也深具感染力。 圖/邱國維提供有別於〈They〉帶來的科幻,同樣榮獲優選的〈迷失他方 (Lost in Words) 〉則取材自身日常。故事主角孤身在英國留學,前往布里克斯頓(Brixton)途中,克服種種語言障礙,成功買到車票、找到月台,卻還是在慌忙之中,搭上反方向的火車。作品雖以電腦繪圖形式完成,但使用具有手繪感的筆刷,營造出童趣和溫暖的感覺。創作者、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學生陳鈺螢表示,故事靈感來自自身經驗。在英國交換時,雖然日常生活交流並沒有問題,但有時因文化或語言隔閡會產生小誤會。這些誤解或誤會,有時候像是本質上的不同,無法避免也無法消除,形成一種母語與非母語、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對立。但仔細觀察後,也能發現許多相似處,找到之間的共同語言。藉由這個作品,她希望觀眾多觀察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無形交流,異中求同。本次徵件從上百件來自美國、義大利、瑞士及台灣等學生的作品中,選出包括〈They〉與〈迷失他方〉在內的53件入圍作品,並將持續展出至民國106年2月5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