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6期
以金屬網喻社會束縛 《網。魍…暮之慾》探長者情慾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於開幕當天與策展人蔡詩萍、藝評家鄭治桂、蔡志榮與北藝大教授郭弘坤進行展覽座談會。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人年紀大時應該真實地面對自己,而不是變成社會要求你做的樣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於17日到27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四展廳舉辦個人展覽《網。魍…暮之慾》,該展結合油畫、錄像、裝置與舞蹈,呈現《記憶。拼貼》和《暮之慾》兩系列作品,表達人到暮年時對慾望的盼求以及面對社會束縛的心理狀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將舞蹈表演融入展覽當中,他在交錯的金屬網中舞蹈,表現內心的束縛與掙扎。 圖/李昕提供李昕將自己編織的金屬網懸掛在展場,使網子好像飄浮在他的油畫作品前。他將金屬網比喻為人生外部的束縛與掙扎,他說:「像是學校、家庭、社會工作等,都給我們很多的限制。」李昕同時以「網」字的諧音「魍」,隱喻人在追尋慾望時內心受到的束縛,他補充,「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想要有名、有權利、有錢,但這些慾望會讓你不自由。」李昕結合兩字,表現出他追求慾望時,受到外在「網」和內在「魍」限制的心理狀態,因此他將展名命名為《網。魍…暮之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將自身編織的金屬網從平面的油畫世界裡延伸出,並使其交錯飄浮於展場中。 圖/林玟君攝系列作品《記憶。拼貼》中,李昕在〈花漾年華〉裡將他20歲時的舊照片輸出在畫布上,留下照片人物的眼神和臉部輪廓,保留他年輕時的風采,他解釋,「只有攝影做得到一瞬間的停格,而繪畫它只能慢慢堆疊而成。」隨後他再用油彩顏料完成整幅作品,並在畫中畫下許多玫瑰花,緬懷他逝去的青春。「我用現在的我來看我20歲的自己。」李昕認為,年長者多少有想回到過去的慾望,但青春已無法回溯,他以繪畫融合舊照片的方式,將過去與現在的自己跨時空地結合,以滿足重返青春的渴望。 〈花漾年華〉裡的人物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20歲時的自己,他將過往拍攝的照片輸出於畫布,保留眼神、臉的部分線條,再用油彩顏料填充完成整幅畫作。 圖/林玟君攝在系列作品《暮之慾》中,李昕展現人到暮年時對於愛與慾的追求,他在〈天堂之慾〉裡畫出男女身體相互糾纏的畫面,觀眾林先生說:「李昕的作品是相當赤裸的,他表達出那種對性、情愛和在這些慾望下的痛苦。」李昕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長者的情慾被認為是羞於啟齒的,「你要有長者的風範,可能要打太極拳、散步或者說養養貓,就是符合社會的期待。」透過繪畫作品,李昕勇敢表達出在他所處的保守時代裡難以被討論的情慾議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在〈天堂之慾〉裡畫出男女身體相互糾纏的畫面,探討女性到暮年之時的愛與慾。 圖/林玟君攝觀眾林先生說:「這些金屬網雖然阻隔,但又可以穿透,我看見他(李昕)想破網而出。」策展人蔡詩萍認為,展覽中的金屬網像是現實對生命的牽制,同時也是對李昕創作的試煉,「知道自己從網裡看世界,不怕別人怎麼從網眼看自己,這是從容自在的的自由。」他說。
藝文
第1772期
揭示情慾下的心靈交流 銀得貿探討同志公園文化
2022-11-23
展區第一部分展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與十位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高雄報導】「同志公園不只顯現同志社群對情慾的追求,也展現出情感、人的關係與社群力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銀得貿,於11月20日到12月18日在阿榮不菸酒舉辦個人展覽《半暝仔的賢者時間》。展區展出藝術家與十位同志受訪者互畫的肖像畫、紀錄片與以公園為基地的攝影作品,試圖鬆動大眾對同志在公園文化當中的刻板印象。「賢者時間」改自「聖人模式」(註1),為展覽中的關鍵字。銀得貿之所以用「賢者時間」替換,是為去除聖人的宗教與階級意味,表現他們在性的抒發之外,也有心靈上的情感交流。銀得貿解釋,大眾對於同志在公園文化(註2)的經驗普遍停留在洩慾的既定印象,但在他眼中,這群同志則成了一群賢者,「有一些人會因為他生活中的不如意,到公園這邊尋求某些慰藉或是幫助,其實在那個當下,這些人就變成了賢者。」他說。註1:「聖人模式」通常於台灣社會脈絡中解釋為男性高潮後的放空狀態。註2:「公園文化」為早期情慾地理學中對於公園文化的描寫,在公共空間的情慾流動,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必要性,並回應當時社會規範形塑的污名壓力。展區一隅展出藝術家與同志受訪者互畫對方的肖像畫。在繪畫過程中,銀得貿會與受訪者談論公園經驗,他說明,「以繪畫肖像畫作為一個媒介,不論是性事或是社會上比較陰暗的事情,他們可能會比較自在來談。」銀得貿嘗試透過藝術轉移受訪對象的注意力,並釋放他們對敏感議題的焦慮,從而建立信任與親密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讀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研究生銀得貿在展覽當天舉辦開幕茶敘並進行導覽解 說作品理念。 圖/林玟君攝除了與受訪者對談外,銀得貿也與他們一同走訪公園,並針對聊天當下的內容去拍攝一系列的攝影作品。銀得貿說明,「在這邊會有某些潛規則,而我從他們的故事、關鍵字當中去延伸捕捉的某一些片段。」他透過影像紀錄訪談當下,希望帶領民眾觀看同志人生階段中的不同樣貌。指導教授蔡佩桂說:「在同志公園裡,好像有個平行世界存在,而我們不見得知道。」 攝影展區作品〈睡眠套組〉,為同志社群在公園中堆疊廢棄物來製造玩樂的空間。 圖/林玟君攝在不暴露同志社群的身份下,本展揭示他們在公園場域中情慾之外的感受。參展觀眾小楊(化名)說:「我會抱持一種好奇,用認識的心態去傾聽這個對象,這些場域所帶給他的一些不一樣的感覺。」銀得貿期望透過藝術的形式,可以磨去既定框架銳利的邊角,並藉由重新描繪出的圓弧曲線,豐富大眾對同志公園的想像。
藝文
第1758期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2021-12-01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陰暗的環境中,一聲刺耳的高音劃破詭譎的氣氛,女王玩弄著全裸表演者們的每寸肌膚。由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解剖學組學生張辰申所創作的《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行為展演、影像及圖譜的呈現,帶領觀眾反思BDSM文化(註)及肉身的相關議題。展覽於11月23日至27日在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註:用以描述與虐戀相關的人類性行為模式,其中包括束縛與調教、支配與臣服、施虐與受虐。 由創作者張辰申繪製的人體器官圖譜,透過各器官的呈現,讓觀展民眾更認識人體構造。 圖/羅子恆攝《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BDSM文化為主軸,去呈現人透過痛來達到精神超脫的現象,與該文化背後的藝術想像。張辰申說:「像BDSM這種模糊邊界產生的遊戲性,反而在美學、藝術上有很多可能,因為具有非常多想像力在裡面。」他補充,《肉身計畫》無論是透過醫療、美學,或是情慾、物化等角度,都在探討生物工程、人體改造等議題,期望帶出人的本質以及對身體邊緣性的展現。 在矽膠牆另一側以投影呈現真實手術的情況,藉幾個片段的閃回,讓觀眾更了解BDSM文化。 圖/羅子恆攝行為現場分為四大主題,在音效方面,由三位樂手隨氣氛即興演出,透過不當使用混音器,使機器自體發出噪音,對比人被傷害的慾望亦是由內在萌發。演出中,真實手術的畫面於一旁投影,與牆上的人體圖譜相呼應,同時在矽膠牆的另一側,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繪製器官於人體。而扮演女王的表演者則在手術台間來回穿梭,以戲謔行為挑逗全裸表演者,由人扮演的小狗則於一旁爬行,女王也時不時以高跟鞋踩踏他的小腹,甚至拍打他的屁股使他獲得快感。 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於人體上進行彩繪,將器官一一呈現於全裸表演者的身體之上。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BDSM文化從美國傳入後,在台灣一直屬於地下活動,而隨著性別平權的提倡,與同志議題的開放,性少數族群開始透過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該文化。張辰申表示,全台約有22萬人進行BDSM文化活動,近期未參與過的人也萌生嘗試的念頭。觀眾高佳慧表示,他的朋友有蠻多人喜歡這些的,沒嘗試過但想試試。 周圍觀眾於一旁觀賞展演,同時女王將食物放於表演者身上,並以戲謔性行為挑逗表演者。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張辰申曾是美術系學生,過去總以藝術角度做身體探討,後來他的指導教授引薦他與外科醫生見面,從此開啟他求醫之路,更考上解剖研究所。在過去作品中,他曾在身上做切割皮膚的展演,他說:「在本次展演中,他了解現代科技讓我們感受不到痛,其實是自我離身體越來越遠。我希望透過痛重現控制自己的感受,這需求是天生的,我想呈現出這種原初的慾望。」 展演器材鐵牢籠是用來把人扮演的狗關在裡面,進而達到羞辱虐待的目的。 圖/羅子恆攝BDSM普遍不被認為是文化主流,甚至過去被定義為不正常的慾望展現。張辰申則透過該文化為題材,探討人的原慾、科技技術、自由以及身體等議題。觀眾鄭敏均說:「我認為BDSM就像同性戀與異性戀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這個群體有什麼特別想法,就是單純想多認識多了解。」張辰申認為,藝術家是一個通道,將觀察到的現象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從而給予觀眾開放性的答案,由他們自己發想。
藝文
第1695期
暗夜微光 水墨融金箔喻同志情慾
2019-01-02
【記者林莉庭台北報導】金箔似迸發的火叢,在黑暗的夜空中,照亮兩名擁吻的男子。藝術家黃至正於去年12月17日至本月20日,在疊藝術舉辦《房間裡的大象》個展,融合金箔、水墨、影像等媒材,以系列作品《暗湧》闡述同志情慾交流。 《房間裡的大象》展出數件以金箔、水墨和影像結合的作品,讓同志情慾像在黑暗中閃現微光。 圖/林莉庭攝「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為一句英文諺語,意指某事物雖明顯存在、易被察覺,卻被社會上的集體群眾視而不見。「跟慾望的本質有點像,既想要展現,同時也被壓抑。」黃至正解釋,這場展覽講述慾望長期被壓抑、標籤化,不受社會認可而遭忽視,其中又以同志間的慾望更為隱晦。黃至正先集結行旅各地拍攝的照片及電影片段的影像,用電腦拼貼、構圖後,再將影像轉為負片效果,隱喻情慾在社會中無法被坦率、直接地展現,「情慾的東西被隱藏在畫面裡面,要透過另外一個方式才能看到它原本的樣子。」黃至正說明,接著他會將影像轉印在金箔紙上,並用水墨勾勒、暈染出輪廓。黃至正認為,金箔相較於銀箔等其他種類的箔,能與水墨產生強烈對比,讓同志情慾流動的狀態像是在黑暗中閃現亮光,他說:「情慾交流的地方或流動模式,都是很真實的,只是沒有被看到,或是不被大眾接受,所以只能在夜幕低垂的時候在暗處上演。」以作品〈暗湧6〉為例,背景多為公園、森林、三溫暖等同志在夜晚頻繁出入的場地。 以公園為作品〈暗湧6〉的背景,轉為負片效果,並轉印在金箔紙上後,看起來便像燃燒的火炬。 圖/黃至正提供「在那個地方的慾望交流,就跟異性戀沒有什麼不同。」黃至正以〈暗湧15〉講述同志的互動模式就像一個小社會,也會有群集與孤單的人們。他也經常將觀賞過的電影作為靈感來源,為觀者營造身處電影場景的感受,像〈暗湧9〉便是發想自法國導演阿蘭·吉侯迪(Alain Guiraudie)的《湖畔春光》,描繪在湖邊活動的同志。 群集與孤身的人們並存於作品〈暗湧15〉,象徵同志的互動模式猶如小型社會,會以群體或個人為單位進行活動。 圖/黃至正提供 黃至正常以觀看過的電影為靈感創作,以作品〈暗湧9〉為例,便參考電影《湖畔春光》的片段。 圖/黃至正提供 作品〈戀人4〉將兩位男子的臉龐綴上花叢,像是慾望發散的中心點,讓觀者一眼便聚焦於此。 圖/黃至正提供觀眾劉峻豪表示,黃至正的作品能帶領他進入作品的空間,感受人物的思緒,他從〈暗湧3〉獨處的人物,觀察到人物同時處於孤單與沈思狀態下的樣貌,「水墨的顏色和金箔的色澤可以把一個人的情緒表現得很好。」 作品〈暗湧3〉當中男人的臉龐無法被準確辨認,僅能看見人臉的輪廓,營造曖昧、模糊的感受。 圖/黃至正提供另一名觀眾王韶薇則從〈暗湧7〉兩名男子肢體上相互角力的影像,感受到同志在社會中受到的壓力在肉搏的過程中釋放,他說:「激烈的搏鬥和激烈的接吻,都是兩方的壓力在激烈碰撞」,他也認為,經由碰撞能同時激盪出更多的愛。 作品〈暗湧7〉選用兩名男子摔角的動作,呈現出黃至正認為慾望也包含暴力成分的想法。 圖/黃至正提供 觀展民眾多為黃至正友人,彼此互相討論作品的理念和技法,並與作品合影。 圖/林莉庭攝疊畫廊負責人林得玲已持續四年代理黃至正的作品,他分析黃至正此次個展選擇談論性和同志議題,證明黃至正更能勇敢面對自我認同的課題,「這次他(黃至正)更自信、更成熟了,是去面對真實自我的作品。」 黃至正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擅於拼貼影像及運用箔、水墨等複合媒材創作。 圖/林莉庭攝
藝文
第1630期
簡翊洪檢視傷痛 水墨交織人物情慾
2016-09-28
【記者吳謙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所學生簡翊洪25日於谷公館舉辦個展《我們不要傷心了》,以水墨呈現男孩、大叔以及精神病患三者之間敏感情緒與情慾的交織。〈擂台〉中,戴著三太子頭套的男孩與大叔在擂台上看似衝突扭打成一團,實則是大叔在安撫因情緒敏感而鬧脾氣的男孩;後方一群手持長棍的男孩包圍兩名躲藏在樹後的大叔,則是希望大叔不要再躲躲藏藏,站出來勇敢面對兩人之間的感情。 簡翊洪作品〈擂台〉,描繪男孩與大叔因感情態度差異,產生的衝突、妥協與失落感。 圖/谷公館提供簡翊洪解釋,男孩是本我的投射,大叔則是自己生活中喜歡觀看的人,可能是小眼、大鼻,又或許是有鬍子且體態微胖的中年男子。簡翊洪認為,年輕人在面對感情時總是敢愛敢恨,而中年人卻是猶豫不決,這幅畫作便是描繪因男孩與大叔間感情態度差異,所產生的衝突、妥協與失落感。「內心的傷痛是眾人避之唯恐不及,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主題,這些終將成為生命中真正向前的力量,用力的凝視傷痛,才是積極的面對傷痛的方式。」畫作〈修了一座漂亮的墳〉取材自閩南傳統送葬儀式,在畫作中有人愉快歡送,也有人仍守在墓碑旁悵然若失。簡翊洪解釋,送葬是人們處理內心對逝者不捨的方式,以一座座墳象徵逝去的關係,也代表人生的里程碑。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生徐邑涵表示,畫家使用水墨的淡雅恬靜來表達情感間的衝突,反而更能深入人心,「讓我去正視那些常會閃躲、害怕,而藏於內心的負面情緒。」「他的筆墨中有傳統人文精神的積澱,體現的卻是我們現代人的情感世界,呈現獨特的人文氣質。」知名策展人谷浩宇表示,簡翊洪以水墨輕重提按的技法,點到為止的隱然描繪,刻畫當代人內心無法直接面對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