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國際
印度梅大學程未獲認證 護理系學生抗議持續升溫
焦點
2024-11-08
國際
達大附屬7學院控待遇不公 學生盼獨立成新校
焦點
2024-11-08
國際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2024-11-08
國際
中國大學學歷貶值 失業率過高致青年就業壓力大
2024-11-08
國際
日本青年選舉參與度低 大學生組織望提升投票意願
2024-11-08
國際
港府欲整治假學歷 學生質疑政策治標不治本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90期
智能手套取代遙控器 慈濟提升無人機救災效率
2023-12-20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無人機目前已被廣泛使用於不同領域,近年來各界也積極研究,如何將其妥善運用於急難救助上。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學生團隊設計一款「智慧型無人機人體偵測與物聯網手套控制系統設計」,透過手勢動作操作,希望可以讓它更有效率地參與救災現場。 使用者可透過配戴護目鏡,藉著前方所裝設的螢幕,查看AI判斷過後的無人機鏡頭視角。 圖/李兆珩提供「因為效率低下,所以目前的救災現場鮮少使用無人機。」團隊學生、慈濟醫資系四年級李兆珩表示,現今的無人機若要實際應用在救援行動上,需要額外撥出一名專業人員固定使用遙控器操作。同時,由於必須雙手控制,即使發現救援目標,也無法迅速作出行動,得再另外聯繫位在他處的隊員趕往現場協助,反而拖延了時間。為了改善整體運作效率,團隊研發一款以穿戴式手套作為遙控無人機裝置的系統,「只需要用直觀的手部動作操作,無人機就會透過接收訊號自行運轉。」李兆珩表示手套人性化的設計,可以讓消防人員解放雙手,不再受到遙控器的拘束。此外,他們也在手套安裝狀態顯示燈,透過按鈕的方式切換遙控與滯空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在滯空模式中更無限制的使用雙手。 使用者可透過手套上開發板的狀態燈判斷現下飛行機的操作模式,綠、藍、紅分別代表了飛行、滯空及降落模式。 圖/李兆珩提供在傳輸上,團隊則使用市面上空拍機附帶的Wi-Fi功能進行訊號收發,「每一個手勢會分別在感測器上,擁有自己對應的數值。」李兆珩說明,手套上的開發板會偵測手部動作,以此界定動作指令,並且利用Wi-Fi傳送至作為中繼站的手機,再將訊號發送至無人機。團隊學生、慈濟醫資系四年級李睿榆說:「若讓手套同時收發訊號,過於複雜的程式會讓整體動作產生延遲,反而失去效率。」因此在兩者之間加入中繼站,減緩延遲的問題。 使用者可透過八種不同的手部動作操作無人機的行動,以手掌攤平下壓為例,則是控制無人機向前飛行。 圖/李兆珩提供此外,團隊將AI模板植入無人機的鏡頭,藉由深度學習,偵測視野之中有無人類特徵存在。「我們利用圖像增強的功能,讓空拍機在各種情況下加強判斷可信度。」李兆珩表示在訓練AI的過程中,他們利用將圖像翻轉、挖洞等等,模擬災害現場可能出現的殘肢、建築物遮蔽的情況。透過加裝在護目鏡上的投影儀,將影像判斷結果實時呈現於消防人員眼前,隊員即可以顯示出的提示與影像尋找是否有尚未發現的救援目標。 圖為AI判讀過後的畫面,將其判斷可能為人類的物體框起,並在一旁標明數據可信度。 圖/李兆珩提供「一般來說消防員需要將情報回報給指揮官,並等待指令下達才可以有所行動。」現役消防員許先生(化名)表示,此研發雖然希望能夠藉由減少聯繫時間提高救援效率,但在災害現場若每個消防員都自主行動,在溝通不足之下,更可能會造成因混亂而整體效率降低的狀況。「除了第一視角以外,也可嘗試擴增視野讓消防員注意到更多狀況。」他更提到如果未來可以將單一視角擴大至360度,或許能取代目前額外設置的「目視觀察員」,讓飛手一人即可避免無人機發生衝撞機身等問題。
校園
第1786期
藥師攜手學生立院抗議 呼籲政府落實藥學生總量管制
焦點
2023-11-22
【記者葉蓁芸綜合報導】反藥學生增額聯盟19日於立法院前進行抗議,針對教育部核可慈濟大學設立藥學系,以「反增額,藥安全」作為口號,提出「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原則入法」以及「停止增額政策」的訴求,要求教育部撤回慈濟超額增設藥學系一案。在全台藥學生總量固定的情況下不應核准慈濟另開名額,須維持藥學生總額管制。 學生高舉各種標語牌,表達對慈濟大學超額增設藥學系一案的強烈不滿,呼籲將總額管制原則修法入法。 圖/葉蓁芸攝教育部於9月6日核可慈濟增設藥學系,引發藥師界、藥學生不滿,組成反藥學生增額聯盟,9月28日至行政院門口呼籲政府停止增額。該聯盟19日又再次走上街頭,在立法院前集結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嘉南藥理大學及大仁科技大學等校藥學生及藥界人員,再度陳情抗議。反藥學生增額聯盟召集人沈采穎說:「美國、日本現在流浪藥師非常多,我們希望政府必須要懸崖勒馬,不要盲目增加藥學生的名額。」他補充,目前台灣藥師比例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已到了1:15的高佔比,若繼續增加名額,除了教學資源不足以外,未來也將導致流浪藥師過多、甚至影響醫療品質,造成民眾用藥安全堪慮等問題。 反藥學生增額聯盟召集人沈采穎,在活動帶領學生高呼「反增額,藥安全」的口號。 圖/葉蓁芸攝近百位藥學生至現場支持總額管制原則入法,並表達訴求及擔憂。對於總量管制原則,嘉藥藥學系學生林彧謙說:「我覺得可以增設,但總名額應該維持,不能說增就增。」北醫藥學系學生謝同學(化名)則認為,以目前握有藥師執照以及在醫院執業的人數來看,缺乏的並不是藥學生,而是願意留在體制內的臨床人才,「最立即需要改善的是藥師在醫療體系內的待遇和保障,才能真正留住願意站在第一線的藥師。」 許多藥學生身穿白袍到現場支持,除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外,也有遠從台南、屏東前來的嘉南藥理大學學生以及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學生。 圖/葉蓁芸攝此外,現存部分藥學系師資不足及分配不均也是目前的困境。大仁科大藥學系學生姚同學(化名)表示,校內師資長期倚賴已退休教授以及業師,「藥學系教授已不多,且畢業生較少人繼續進修或回校任教,使教師人力出現斷層。」也擔憂若慈濟增設藥學系,以高薪招聘原有的藥學系教授,將會稀釋目前的資源。林彧謙則表示,藥學系有很多專業科目,但在師資有限的狀況下,一位老師需要負責多個課程,將進而影響教學品質。對於師資問題,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教授黃世勳坦言,目前藥學界教學人力不足是普遍現象,且具有藥學專業背景的人才要進入教學場域也有一定難度,「現在學術界的老師除了要能夠教書以外,也要有一定的研究發展能力。」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生鍾同學(化名)表示,希望政府能和更多醫事人員一同討論解方,如果各說各話無法有交集與進展。 圖/葉蓁芸攝除了反藥學生增額聯盟提出訴求外,中華民國藥學生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及台灣牙醫學生聯合會也發布聯合聲明,呼籲政府制定醫學科系教育政策時,應召集學生代表參與討論。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副會長蔡佳穎表示,希望政府能比照醫學系設置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建立相關評鑑制度,評估各校硬體、師資、研究或臨床實習等資源是否足夠,進而透過經費補助等方法協助校系運作更加完善。黃世勳對此表示認同,若要維持總額管制,則必須進行教學評鑑,評估各校運作情形來增減藥學生名額,維持學生受教品質。
專題
第1778期
搭起台灣防災的一塊磚:防災食品的第一哩路
2023-04-06
【專題記者陳孟樺、程心、黃𦲽湄、鄧芯怡綜合報導】凌晨時刻,南投新社鄉的居民們沉浸在睡夢之中,一陣搖晃襲來,不但驚醒睡眼惺忪的居民,更造成通訊中斷,居民們因此與外界斷聯長達兩週之久。當初僅11歲的九二一受災戶曾郁儒憶起,「冰箱的食物早就吃完了,我們很慶幸能靠附近軍營空投物資,可是物資有限,導致大家常發生衝突。」台灣地震頻仍,防災應是全民共識,但現實是,有吸取過往經驗而備妥防災包(註一)的民眾仍是少數。即使民眾有意願購買專門的防災食品,也能發現市面上產品大多進口自日本,究竟為何難以尋得台灣產製的防災食品?註一:防災包與緊急避難包同義,放置於家中隨手可拿之處,內容物是前往避難途中所需最少限度的物品,應依個人需求做準備。<b>台灣防災食品發展牛步 未能緊抓的「震」災浮木「當地震搖晃很劇烈的時候,你會後悔說,我為什麼身邊沒有準備一個緊急避難包。」基隆市消防局災害管理科科員陳偉建直言,搖晃的時刻仍像開一場賭局,賭一把這場地震不會是九二一,也不會是高雄美濃。即使民眾下定決心收起賭局、打開避難包,卻會發現難以找到台灣本土產製的防災食品。反觀同樣飽受天災危害的日本,防災產業鏈縝密,專做「非常食」(survival food)食品大廠SEI SHOP成立近45年,用真空冷凍乾燥技術研發可存放25年的防災食品,兼顧營養與調味,同時能降低更換防災物資的頻率及人力成本。日本廠商更將防災儲備空間列入考量,以「日本アルファー食品株式会社」為例,他們推出即食「安心米」系列,採用A4尺寸的9入盒裝設計,數量多、輕便。除了防災食品的發展差異,台日民眾的防災意識也相去甚遠,社團法人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李志村回憶起拜訪日本時的情景說道:「即使是十幾二十人的小公司,也會有一間倉庫放防災食物和用品。」目前台灣若要改善防災情況,關鍵會在於「政府讓民眾更全面地了解地震嚴重性,使民眾願意主動採取防災行動」。舉例來說,2016年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因美濃地震而倒塌後,內政部便實施「全國建築物耐震安檢」,然而政府的檢查與補救措施難以在短時間內直接影響民眾。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發布的資料,耐震評估至補強工程完成時間可能長達三十年。但地震發生的幾秒間,民眾無法顧及建築的穩固問題,防災包裡準備的食品頓時成為攸關生死的浮木。 慈濟所研發的沖泡即食香積飯,除了賑災使用,也是民眾準備防災食品的選擇之一。 圖/慈濟基金會提供<b>防災宣導持續推進:尚須強化政策執行與民眾認知目前,民眾自主性防災意識仍舊薄弱,但慈濟基金會災害防救業務主管呂學正表示,台灣其實在五年前就已借鏡日本經驗,推廣自主防災教育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如何為自己的安全負責。除了由下而上推動防災意識,在九二一震災後,中央政府與臺灣防災產業協會也陸續推動許多災害防救政策與計畫,例如行政院於106年核定「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長史明原則是提出111年推出的「消防防災e點通」APP,功能包括AR路徑導引、颱風警報、地震特報等,更會在災害發生時系統將主動推播重要防災訊息,讓使用者能夠獲得第一手的災情。 「消防防災e點通」應用程式供民眾設定個人防災卡,同時也定期提醒民眾更新緊急避難包的物資。圖/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推廣科科員許宏誠提供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2020年所做的調查,2018年2月6日花蓮地震發生前後,仍然有超過六成的居民未準備防災包,顯示台灣民眾不會因為經歷劫難而更積極防災。實際上九二一地震受災戶之一的曾郁儒也表示現在家中沒有常備防災包,他指出,「台灣人大多沒有定期更新防災包的習慣,擔心裡面的東西會壞掉,地震來臨時,根本就不會有時間取得。」即使有政府單位積極說明防災包應放置於家中及工作場所隨手可拿到的地方,民眾仍然無法正確接收政府防災觀念的宣導。史明原無奈坦言:「防災這種事沒辦法強迫民眾,政府只能盡力去做。」此外,台灣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想像局限,成為準備防災包的另一項阻礙。日本食品進口商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康瑞)業務專員張書豪提到,民眾對於防災食品的認識大多僅限於營養口糧、泡麵、罐頭等。這些常態性保久食品只能保存最多五年,有些甚至半年就會過期,民眾會因為食品汰換率高,減低準備防災食品的意願。面對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民眾則是會因為缺少對食品的認知,認為該食品加入很多防腐劑而不願意購買。<b>防災宣導仰賴多方協作 民眾須建立自救觀念為建立民眾的防災意識,政府目前多管齊下試圖觸及更多民眾,但成效仍然模糊且緩慢。李志村指出,政府目前連善盡讓民眾理解災害嚴重性的責任都未果。他舉例,2017年政府篩檢後發現花蓮雲門萃堤大樓是危險建築,只將通知公文寄送至大樓管委會,並未確保所有住戶了解地震來時,該建築將使他們身陷險境,隔年雲門萃堤碰上芮氏規模6.2級、震度七級強震,14人命喪瓦礫堆,使得悲劇重演。李志村形容,「連機車被開紅單都寄雙掛號到你家了,這個(安檢結果)你只拿給大樓管委會。」因此若要完善防災意識,不能單純仰賴公部門,民眾自身也需提高警覺。史明原直指:「大災難來襲,當到處都在求救的時候,你覺得政府還有力氣在第一時間去救你嗎?可能沒有辦法。」自主防災意識薄弱使救災工作難上加難,為了補強民眾的自救觀念,各部門仍然需要有更精確的方向及手段。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提議,「或許是『不會被救的觀念』沒有被強調,民眾覺得一定會被政府救。」<b>防災食品鏈難成型 民眾、企業、政府缺一不可民眾自救意識薄弱,加上對防災食品認知的不足,成為台灣防災食品的市場欠缺開發的主因。李志村強調,必須提高民眾意識後,才有可能形成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企業才會願意投入研發各式防災產品。然而,防災食品看重的是保存期限必須夠長,企業會需要額外進行投資研發。由於食品的生產過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驗檢核,正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民昌說道:「若要延長保久乳的保存期限至一年半,廠商就需將產品擺放一年半後,送到各個檢驗公司確認是否有細菌滋生,而且不能只做一次,得大量且批次地重複檢驗。」但張書豪分享道,保存期限長的防災食品能簡化企業汰換防災食品的人力與庫存管理,反而成為喜康瑞引進保存期限長達七年防災食品的原因之一。 若要生產長保存期限的防災食品,企業需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成本。 圖/程心攝至於民眾對食品的錯誤認知,現今仍然需要靠政府和廠商一起努力導正,張書豪解釋,像長效期食品的保存其實在於高溫殺菌、真空密封而非添加防腐劑。味王股份有限公司品管部科長陳奕丞則是提出企業對防災食品的另一層疑慮,他解釋,若產品的生命週期被拉長,民眾購買次數少,商品流動率也將隨之降低,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營運效益。與台灣災害情況較為接近的日本,由於對防災食品的需求相對穩定且龐大,防災食品產業能夠穩定發展。甚至公家單位也有購買防災食品的需求,像在2013年,東京都政府制定了「歸宅困難者對策條例」,規定公家機關或公司等場所必須儲備至少三天的食品以應對災害時的緊急需求。 喜康瑞股份有限公司於商店設置防災專區,售賣從日本進口的防災食品。 圖/黃𦲽湄攝近年基隆市消防局與民間協會因觀察到企業並未關注防災食品的發展,主動開始與企業協商合作進行防災宣導,嘗試在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在實行的過程中卻面臨不少困難。「原本想在九月份於商場內設置防災專區,但恰巧遇上商場的中元季,要如何與商場協調,撥出部分人力與空間設立專區,成為我們的困難之處。」陳偉建提到,業者會擔憂設置專區對店內營運效益的影響,使業者猶豫是否要與政府、民間組織合作。 對於台灣防災產業的建立,黃少薇認為關鍵在於如何公私協力。但是他也提醒,政府一旦過於介入防災產業,不但會使民間組織失去功能性,也會讓民間對政府產生依賴。黃少薇表示,若要建立台灣的防災產業,還需多方協力合作,發揮各自所長才能達到最高效益。消防署因此也持續辦理「各賣場及網路平台設置防颱暨防災專區實施計畫」,更透過「居家防災食物手冊」等方式,以期發揮政府、企業及民眾間三方協作,強化民眾準備自主防災的意識。<b>謹記歷史災害經驗 落實防災生活化「九二一地震的時候我們和外面斷聯兩週左右個星期,物資有限,大家其實都要靠爭的,難免會有衝突。」曾郁儒嚴肅地說。時光推移,九二一衝擊逐漸淡去,對千禧世代而言,像是課本中的遙遠名詞,呂學正也提到,即使經歷過九二一,民眾的防災的觀念似乎也並無改變,多數仍抱持著「遇到的時候再說吧!」的心態。行政法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蘇元風則表示,預測地震並不如預測氣象精準,地震活躍期也無法事先預測,不過台灣屬於板塊活躍地帶,民眾仍須防患於未然。 左圖為中央大學產出未來20年的發震機率圖,右圖為氣象局推估30年內發生規模6.0之機率分布。 圖/蘇元風提供、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台灣民眾防災意識和防災產業還有很大進步空間,關鍵是整體社會要更有警覺氛圍。呂學正提到日本人會將防災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以社區型住宅為例,管委會並不會單獨教導如何防災,而是在固定時間舉辦「即期防災食品同樂會」建立社區居民良善的連結外,也將防災食品須定期更換的觀念融於日常,打造屬於自己的防災文化、是落實風險管理的生活態度。<b>防災意識轉向思考 有望窺見災食商機每當重大災害來臨,人們會積極關心糧食是否充足、交通運輸中斷等民生問題。陳偉建也提到,在非災難時期較少關注防災議題是人之常情,因此政府傾向以系統性的柔性宣導,減低非災難期間民眾的心理壓力,「因為大家沒有一個情境、概念去想像這件事情 。」黃少薇則表示,樂觀偏見(註二)是台灣民眾防災意識低的一大主因。因應台灣人的風俗民情,黃少薇建議借鏡日本經驗來建立台灣的防災文化,平時宣導便設定「家具一定會倒塌」、「防災食品一定會用到」的情境,一點一滴長期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幫助居民從「不願意做防災」轉為「不做防災就容易喪命」。註二:樂觀偏見指的是人們過度樂觀地相信自己不太可能經歷負面的事情。「有時候廠商並不知道自己可以做這些事情(防災食品),或尚未看見防災食品商機。」黃少薇觀察,台灣許多廠商的本業與民生、防災相關,技術更是領先國際,而協會的角色便是協助廠商找到產品商機,同時貼合公部門想推展的方向。黃少薇以宏亞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七七乳加就是平常你肚子餓可以吃、低血糖的時候可以吃,災時也能當補給的產品。」他強調產品本身除了防災需求,也應兼顧便利性、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蘇元風舉例,將防災食品結合近年蔚為風潮的登山露營,就可能是其中一個市場切入點。由於大部分的露營區就位於坡地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因此若能使防災觀念深植人心,廠商便可能會主動會提升產品的防災功能,而對民眾來說,也會願意購買兼具一般食品與防災功能的商品,自然形成產業鏈。但黃少薇也提醒,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市場,產品多樣性與商機仍須仰賴廠商自行開發,產業端應切分市場需求、事先準備,「如果真的有大規模災害的時候,再去即時提供。」他認真地說道。雖然台灣防災食品市場仍不足以吸引企業大量投入,也尚未有廠商專門生產防災食品,不過企業大多不排斥將自家產品結合防災功能。欣欣生技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明生認同並表示:「產品要結合多元的用途包括軍用、自用等,對企業來說觸及多元消費者才有商機,也才有機會推動防災產業鍊。」而他也認為,即食的加工產品才能精準地防災救急。災後的黃金搶救時間極為短暫,且政府救災量能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照顧到每一位民眾,「自助」依舊是最大關鍵。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可以看見,超過七成的救援是在政府單位到達之前便已完成。依據日本社團法人日本火災学会1996年出版的「1995年兵庫県南部地震における火災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地震時靠著自己和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自助」脫困的共計66.8%、被朋友、鄰居或路人等民眾彼此幫忙「共助」脫困的佔了30.7%,等到政府機關救助隊來救援脫困的只有1.7%,「自助:互助:公助」比例是「7:2:1」。也許沒經歷過九二一地震的一代,無法感受大震的威力,但住在台灣島上,時時刻刻都應有防災的意識和準備。而讓民眾有所行動的關鍵在於政府轉換宣導切角、因應台灣民情鞏固防災觀念;當全民提升對防災食品的需求,促進產業氛圍後,再由廠商創造商機,增加產品吸引力,以落實防災生活化。
生活
第1718期
打造擬真高壓環境 護理賽考驗選手臨床表現
2019-12-18
【記者呂心喻花蓮報導】從單向玻璃看向病房內,躺在床上的病患面露痛苦,床邊兩位學生護理師熟練地檢測病患心跳並耐心詢問:「這樣感覺如何?」這不是醫院的場景,而是14日於慈濟科技大學舉辦的「第一屆慈濟科技大學護理臨床實務技能競賽」。 參賽者需在進入病房前先閱讀病例、互相討論,以了解病患目前的身體狀況。 圖/慈濟科技大學蕭又誠提供慈科大護理臨床技能中心主走道兩旁設有各八間模擬病房,病房中佈置及儀器皆仿造醫院陳設,房內安裝單向玻璃,供觀眾在窗外觀察情形。比賽時間共25分鐘,參賽者需接力完成不同醫療檢測項目,例如傷口換藥、中心靜脈壓測量等。高壓的比賽模式讓每位參賽者踏出模擬病房時都全身癱軟、倚靠牆壁大口喘氣,直呼「終於結束了」。比賽冠軍、慈科大護理系學生金宜萱說:「模擬病房裡面真的很高壓,考官很嚴肅、一直盯著我們看。」 參賽者金宜萱(左)在病房內為標準化病人進行基本檢測,並詢問其身體狀況。 圖/慈濟科技大學蕭又誠提供比賽採接力形式且中途不可討論,非常考驗組員間默契,金宜萱在過程中因需按壓女病患的胸部,於是和同系男搭檔張瑞杰迅速交換眼神,張瑞杰便默默迴避至隔簾外。導師張玉婷在窗外笑著說明,臨床護理實作「眉角」很多,沒有標準答案,取決於每位護理師的細心程度,「比如說隔簾其實要完全拉上才有隱私效果、幫病患蓋被子也要注意腳指頭有沒有蓋到。」 冠軍組「是妳不隊」展現良好默契,除了在賽前充分溝通之外,也倚賴進入病房後的臨場反應。 圖/慈濟科技大學蕭又誠提供以往臨床模擬比賽,皆以假人作模擬病人,近兩年加入「標準化病人」後,才大幅提高模擬真實度。「標準化病人」在進入情境前須經特別訓練,並按照劇本演出,呈現真實病患狀態。慈科大護理系、參賽學生李巧俐說:「以前面對假人沒有反應,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但現在會感覺到病患不舒服。」他透露,自己因擔心病患不適,比賽中竟用了五分鐘幫病患撕傷口紗布。張瑞杰則表示,自己會以聊天轉移病患對痛覺的注意,「但一講話動作就會變慢,比賽中會花比較多時間。」 賽前考官們需開會討論評分標準,並確定標準化病人對劇本的理解是否正確。 圖/慈濟科技大學蕭又誠提供比賽評審、資深護理師向雅玲講評時提到,部分同學雖有醫院實習經驗,仍可將此次比賽視為自我檢核的機會。金宜萱則坦言,課本知識和臨床實務相距甚遠,其中落差可以臨床模擬當作過渡,「我們從模擬中學到怎麼做會更好,可以運用在實務上。」比賽最後,金宜萱憑藉良好的護病溝通及應變能力獲頒「評審感動獎」,搭檔張瑞杰說:「護理工作就是這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你卻又樂在其中。」 除了病房內的考官之外,也有評審聚集在中控室透過監視器觀察參賽者的表現。 圖/慈濟科技大學蕭又誠提供
新知
第1670期
養菇新法增產值 護膚療傷抗老化
焦點
2017-12-21
【記者謝宜臻高雄報導】以綠褐色姿態片狀延展在土壤或岩石表面,「雨來菇」為富含蛋白質及維生素B群的藻類。近期慈濟科技大學農業生醫研究中心團隊發現雨來菇具醫療功效,以「天使眼淚培養裝置」育種,並開發「具傷口修復能力的天使眼淚纖維膜」,創造雨來菇更大經濟價值。 綠珠狀的雨來菇經裝置培育後直徑可達10至20毫米,視覺與生醫效果皆佳。 圖/慈濟科技大學農業生醫研究中心提供雨來菇學名為葛仙米藻(Nostoc commune),又稱「天使的眼淚」,含有超過50%的蛋白質及豐富維生素B群,在「天使眼淚培養裝置」中呈晶瑩綠珠狀,研發團隊成員、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學生戴瑞瑩說:「循環系統會輸入營養液,並透過打氣讓雨來菇不停滾動,防止因疊在一起而互相壓傷。」指導老師之一、慈濟科大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耿念慈補充,研發團隊以裝置控制燈光等環境因素,刺激雨來菇的外鞘生長,使其不斷長出新的群落,讓雨來菇生長情形較自然繁殖或傳統農耕佳。 裝置內的雨來菇與下方對照組相比生長良好,並經由裝置打氣而不停滾動,較不會因相疊而互相壓傷。 圖/謝宜臻攝 外鞘內含數十至數千個念珠狀結構,念珠狀細胞釋出後遇到適宜環境,會重新形成外鞘。 圖/慈濟科技大學農業生醫研究中心提供耿念慈表示,雨來菇只生長在無汙染的土地,生長地水源須含有機質與礦物質,若以天使眼淚培養裝置人工培育,能維持較穩定品質與產量。研發團隊在實驗過程發現,雨來菇的修復功效有助傷口癒合,可進一步用於傷口敷料及面膜,因此研發「具傷口修復能力的天使眼淚纖維膜」。纖維膜研發團隊成員、慈濟護理學系學生張景惠指出,雨來菇的藻紅蛋白(Phycoerythrin)可抗老化、藻藍蛋白(Phycocyanin)則可抗氧化,兩者皆具修護功能,亦有阻擋紫外線的功效。 雨來菇在野外環境生長型態通常為多皺摺的片狀構造,生長環境須富含有機質與礦物質的水源。 圖/慈濟科技大學農業生醫研究中心提供 雨來菇萃取出的藻紅蛋白可抗老化、藻藍蛋白可抗氧化,皆具修護功能,可用於傷口敷料及面膜。 圖/謝宜臻攝「天使眼淚培養裝置」及「具傷口修復能力的天使眼淚纖維膜」分別在「2017高雄KIDE國際發明暨設計展」獲得金牌與銀牌,戴瑞瑩認為,因為自己就讀醫療相關科系,起初對研發裝置不甚熟悉,「我們覺得老師是給我們一個任務,因此我們很努力去學怎麼改裝機器。」他也期望透過裝置產出良好的雨來菇,造福更多人。
校園
第1639期
高餐擬放寬服儀 學生更注重制服專業感
2016-11-30
【記者吳旻蓁綜合報導】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於11月24日舉辦修訂《 學生服儀禮節輔導實施辦法》公聽會,同時公布學生會11月21日於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上發放的問卷結果,有1105位學生回覆,高達八成贊成放寬服儀制度。但學生更注重穿上制服後的專業感。高餐因專業課程需求,校方規定學生需著制服,服儀標準修訂之後,學生可依照老師上課需求,彈性調整每天的服裝。高餐學生會長、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學生游于萱表示,像是以往廚藝課必須穿著廚服,但假如老師需要同學刷洗廚房,則可要求著體育服。服儀標準放寬後,學生能依照需求選擇合適的校服,高餐旅運管理系學生蘇靖雯表示,相較現行制度確實比較方便。高餐烘焙管理系學生邱函憶則認為,一般大學學生未統一著制服是基於自主管理,但因為高餐具有專業課程的關係,制服有榮譽的象徵,因此偏好原本服儀規定。而高餐餐飲管理系學生尤茹歆也強調,在學時培養穿制服的習慣,有助適應業界的制度。有別於因為專業性質而規定學生穿制服的學校,軍警校的制服,代表著整個群體及責任心,警察專科學校畢業校友許富捷表示,制服代表警察群體,出外執勤時,民眾認的是制服,而非個人。而中華民國空軍官校機械工程系學生吳彥岱認為制服代表的是一種責任,穿著制服即代表空軍,所以必須做到最高的道德標準,不只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空軍負責。另外,慈濟大學生活輔導組行政助理林欣儀表示,創校以來就有制服制度,是因為秉持著讓大家不因穿著而產生比較、所有學生平等的理由,也是慈濟的創校核心價值。慈濟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郭姿妘表示,剛開始進大學很排斥,覺得穿制服很不像大學生,但適應後就覺得有制服也不錯,除了省下治裝費外,重要典禮看起來也很乾淨整潔。不過慈濟護理學系林鈺媜說:「大學本來就是開放的,有提供制服固然很好,但不能限制我們想要穿什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