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斯特靈大學轉為蔬食校園 投票結果引熱議
國際
第1773期
斯特靈大學轉為蔬食校園 投票結果引熱議
2022-11-30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英國斯特靈大學學生會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udents’ Union)於11月10日通過投票,計劃至2025年後,校園內部份商家將全面禁止販售肉類和奶製品,成為英國第一個推行蔬食主義的學生會組織。該提案由參與「大學蔬食校園」(Plant-Based Universities, PBU)(註)活動的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 UOS)學生提出,希望與學生會合作將學校轉為蔬食飲食體系。提案規劃實施的商家於2023及2024學年提供至少一半的蔬食產品,並於2025年全面販售無肉飲食。相關研究顯示無肉飲食降低動物與環境的迫害,甚至減少2/3的溫室氣體排放。註:大學蔬食校園(Plant-Based Universities, PBU)是一系列在大學的蔬食推廣運動,受到蔬食倡議團體「反對動物」(Animal Rebellion)支持。他們與各大學的學生、學生會合作,提倡蔬食飲食的重要性,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等學校皆有響應此運動。 大學蔬食校園在Instagram上慶祝斯特靈大學學生會成功的投票結果,校園將更加蔬食友善。 圖/截自大學蔬食校園Instagram全校學生共有127位學生參與投票,因同意票比例達55.4%而通過提案。然而,校內卻出現少數反對聲音。11月28日,其中一名提案的學生伊莫金・羅伯遜(Imogen Robertson)遭遇跟蹤,並發現家門口貼著匿名紙條寫著:「親愛的蔬食主義者,請停止強迫大學接受蔬食主義。我不會強迫你吃 30 英鎊(約新台幣1108元)的麥當勞大餐和手捲。你不會因為我強迫你吃全肉餐而感激,所以不要強迫我們吃無肉餐。」另一名斯特靈大學學生亞倫・考菲爾德(Aaron Caulfield)則控訴遭受激進學生的言語謾罵,現已通報學生會展開調查。 伊莫金・羅伯遜在家門口發現跟蹤者的匿名紙條中,寫著對於蔬食校園投票結果的不滿。 圖/伊莫金・羅伯遜提供由於投票開放所有學生參與,因此羅伯遜表示,轉變為蔬食校園的決策立基於投票結果,禁止店家販售肉類和奶製品不具爭議性。「在客觀的道德標準下,包含對動物施打抗生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損害等,都違反動物與氣候正義,因此停止葷食是必要的。」羅伯遜堅定地說道。雖然校園內並非全部商店皆強制實施,但13家商店中,由學生會負責的三家店家將全面販售蔬食產品。學生會表示,因為牽涉到商業影響,需擬定進一步計畫,但他們有信心能夠執行這項政策。 學生舉起布條,期望以蔬食飲食落實在大學校園的行動來消除氣候危機。 圖/截自斯特靈素食主義與動物權利(Vegan & Rights for Animals Society Stirling)Instagram「雖然我仍希望可以有肉類的選擇,但我不覺得選擇植物肉有什麼不好,畢竟可以幫助環境。」斯特靈大學學生茱莉亞・詹姆士(Julia James)說道。校內目前只有少數激進人士表達他們的反對,考菲爾德因此希望透過積極的接觸與對話,讓學生理解蔬食的選擇,並非以怨恨相報。未來他們將持續推廣蔬食,讓學生了解飲食選擇的影響,並透過學習不同烹飪手法,打造美味、便宜又營養的蔬食餐點。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生活
影音
第1773期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2022-11-30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冠緯、梁家柔、林婕宇綜合採訪報導】民眾激動揮舞旗幟,為支持的候選人呼喊口號,這些與民眾生活接近的選舉活動,對無家者來說可能非常遙遠。111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11月26日舉行,不少民眾返鄉行使投票權,投下神聖的一票,但台灣卻有許多無家者面臨投票困難。致力於無家者議題的社福團體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對此提出看法,他認為以事實層面而言,無家者因戶籍地與居住地不同而難以返家;心理層面上,則是無家者往往認為投票與他們無關,或因對政府不滿而懷有強烈的厭惡情緒,這兩個層面都影響無家者前往投票的意願。除了戶籍與心理因素,許多無家者投票意願低,是因他們需透過打零工維持生計。若因投票而少了工作,下一餐的著落也就成了問題。無家者吳添丁以台北車站街友為例,他說:「看起來一半(街友)都沒有去投票,有些人則會說叫去投票可以,錢拿來就去投。」無家者身為社會中的邊緣群體,普遍對投票無感,因為誰執政對無家者而言並無差異。無家者彭先生(化名)認為,已經身為邊緣群體的他們並不會關心誰勝選、誰落選,所以也不會為了投票花時間與金錢往返兩地,他坦白說:「投票對我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事。」然而,無家者不投票,候選人將更容易忽略他們,相對地,提出政見時也不會考量無家者的權益,進而成為惡性循環。社工師王先生(化名)說:「無家者越不投票,以政治面來看,最直接的就是候選人就更不會重視這個群體。」他也點出,候選人既然知道無家者不太會出來投票,針對他們需求或針對他們的政策,將作為較後面考量的項目。選舉權是憲法列舉的人民基本權利,但對於平時滿足基本需求就有困難的無家者們,比起關心社會事務,他們更在乎自己能否溫飽。面對無家者們逐漸脫離社會的狀況,巫彥德鼓勵他們可以結盟為自己發聲,使群體更被看見,爭取自身權益。他認為,無家者們要讓政府意識到他們是一個群體,而非僅作為多數人欲脫離的狀態,「如果政府意識到這裡有8%至12%的無家者存在,他們肯定不會置之不理。」選舉過後,地方政策也將有所變動,然而,對無家者而言,誰執政都難以改變他們的現況。社福團體期盼未來執政者擬定政策時,能更納入無家者的聲音,將社會角落的他們帶回大眾目光所及之處,使陰暗的角落再度光亮。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國際
影音
第1771期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2022-11-17
【記者戴婧雯、林玟君、詹晶雅台北報導】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正在進行第15屆國會大選,雖然在海外的大馬選民無法回國,但仍可透過郵寄的方式在海外投票。在台的大馬青年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自發性統一回收在台選票,推出一系列懶人包、說明會等,並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合作,幫助海外選民落實投票權利。民眾要先到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SPR)網站上登記,登記後選民們會陸續收到SPR寄來的選票。填好投票資料並密封後,選民可以自行快遞寄回大馬,或是交給團隊志工帶回國內,把選票送回各個行政區完成投票。「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去為自己發聲,如果你要做到為大家發聲的話,你就要做那其中的媒介,就是做這個郵寄選票的行動。」JOM UNDI GE-15團隊志工黃啟維說道。SPR在7號寄出選票,志工從11號開始回收,但截至收票日的第三天,全台卻只收到16張票,在其他國家也遇到相同問題。團隊了解後發現,有大量選票還滯留在大馬國內,導致目前約有97%的在台選民尚未收到選票,恐怕無法在選舉投票日19號前,將選票送回大馬。JOM UNDI GE-15召集人馮家樂說:「選委會把全部選票寄出後,到現在已經7天的時間,而在提出這些問題時,SPR一直都沒有做回應,所以我們覺得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大的一些施壓。」於是,JOM UNDI GE-15向SPR提出請願書,希望當局能夠重視並馬上解決問題。對照目前世界主流的海外投票方式,是由國家的選務組織,在全球各地設置「定點投票站」,投票和開票都可以在當地完成。相較於郵寄選票,投票流程更加簡單、便利,也可以降低選票運送過程中丟失,或是經有心人士塗改的風險。大馬海外選民陳佳瑜表示,「人肉送票可能存在一些風險,對於投票的人來說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在大使館進行投票的話,會覺得比較受到保障。」學生們自發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帶動海外選民更積極參與選舉活動。旅居海外,也有投票的權力,希望政府單位能更重視選民權益,給予協助,讓未來的海外投票更加順利。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校園
影音
第1761期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2021-12-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珈爾、李謙謙台北採訪報導】四大公投18日落幕,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18至30歲具投票資格的青年超過340萬人,然而,各投票所卻不見年輕人踴躍前往投票的身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生蔡佩軒、林念慈表示,因為系上有活動,他們都沒有參加公投,政大會計學系學生洪上恩也坦言自己雖然很想投票,但須承擔的成本過高,因此也未返鄉投票。政大政治學系學生陳莛沂則表示,這次公投議題對他自身的影響力並不足以驅使他為了公投回家一趟。在外求學的學生,常因返鄉成本過高,缺乏回家投票的動力,因此形成青年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的印象。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俞振華表示,年輕人的投票率確實較低,他分析,學生要負擔的投票成本比一般民眾高。此外,在資訊自由的時代,對新聞、政治完全不熱衷的學生,便能不看任何政治新聞,因而形成熱衷於政治的青年非常熱衷,但不熱衷於政治的青年便不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的兩極情況。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意願低落,不只反映在公共議題上,就連校園內學生自治情形也不盡理想。政大於今年11月底舉辦的學生議員選舉,只有1000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各學院投票率平均為8.3%,最低甚至只有4.2%,極低的投票率顯示學生對自身權益並不關心。臺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北區)陳思妤強調,校園裡面做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一定會某種程度上,間接或是直接地影響到學生,「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不去關注,關於我們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去了解?」前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則點出,若校內學生不參與投票,便失去要求學生會為學生做事的立場,更遑論對現況表達不認同,「你那時候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你未來就會失去相應的權利。」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投入,或許能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提倡道:「公共事務要能做得好,其實是需要由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驗,提供好的貢獻。」他認為,社會才因此不會在發展上產生偏差、獨厚特定價值,多元意見較能使公共政策具備公益與良善的可能。目前仍有多數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不足,因此,專家呼籲年輕世代應踴躍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牢牢握緊手中的公民權利,讓選舉發揮民主功能,傳遞青年真實的心聲。
「罷」了罷了 英大學教職員控薪資過低
國際
第1757期
「罷」了罷了 英大學教職員控薪資過低
2021-11-17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英國大學學院工會(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UCU)發起的「大學教職員工罷工投票」結果於5日出爐,總投票率達五成門檻,代表未來的罷工行動將獲得合法授權,共計58所英國大學可能將在日後受到教職員工罷工影響。參與投票的3萬多名工會成員中,有七成支持罷工行動、八成支持不採取罷工的抵制行動。大學學院工會認為,投票結果反映了教職員工的憤怒。 大學學院工會在投票前,以先前的罷工遊行畫面,呼籲工會成員積極參與此次罷工投票。 圖/截自大學學院工會推特本次罷工投票的主要訴求為改善大學基層教職員工的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據英國慈善組織教育支持(Education Support)報告指出,英國大學校長的平均薪資高達27萬8000元英鎊,是基層學術教職員工的整整十倍。大學學院工會分會主席、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 UoN)高級講師尼克.卡特萊特(Nick Cartwright)利用薪資試算模型計算教職員工應有的薪資水準,他解釋,「從2009年開始,如果英國高等教育薪資水平考量通貨膨脹進行調幅,我每年將比現在額外獲得1萬200元英鎊的收入。」他提到,因為過量工作與通貨膨脹,教職員工的實際收入有明顯下滑,尤其是女性與少數族群同事的待遇,也導致他們更有可能簽下無擔保的工作契約。 大學學院工會總秘書長喬.格萊迪(Jo Grady)在推特上發佈聲明,稱大學校長薪資高達58萬4000元英鎊,而上萬名大學教職員工卻只能仰賴不安全的僱傭合約。 圖/截自大學學院工會推特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碩士生馬靖儀說:「很多英國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國際學生,因為我們的學費要比當地學生高出許多,按理說是不缺乏資金的,但依舊沒有給教師公平的待遇。」他回顧,前年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交換時遇到學校罷工,教授三週都沒有上課,學生僅能通過網路上提供的資料自主學習。他認為,對英國大學學生來說,此次罷工行動勢必會對校園帶來很大的影響。即便如此,英國全國學生會(The 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NUS)仍在推特發文,表達對罷工行動的支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認為,歐洲國家普遍將罷工視為勞工基本權利,因此多數學生們還是會願意支持大學罷工,但他並不認為協商會成功,他補充道:「雙方衝突走到最後只能採取爭議行為(註),通過罷工造成對方損害、形成壓力,例如讓學校不能運轉、讓學生沒有課可上,其中一方才會思考要不要屈服。」他認為,罷工是最重大的爭議行為,可以讓陷入僵局的雙方開啟新的對話。註:爭議行為是指勞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通過罷工或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的行為進行對抗。 英國全國學生會針對學生意見進行調查,表示支持大學學院工會罷工投票結果。 圖/截自英國全國學生會推特罷工投票結果公布的一周後,南泰晤士學院集團(South Thames Colleges Group, STCG)工會首先與校方完成協商,將在本學年的教職員工薪資支出增加80萬元英鎊的預算,依不同的薪資區段對教職員工待遇作出相應的調漲。然而,英國有多所大學拒絕與工會作進一步協商,例如北安普頓大學宣稱「無法負擔」調漲薪資帶來的支出變動。因此,大學學院工會於17日宣布,將於12月1日在58所英國國內大學開啟為期三天的罷工行動,再次向校方提出改革的訴求。
自治參與意願低 探討學生思維究原因
新知
第1733期
自治參與意願低 探討學生思維究原因
2020-10-22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落實學生自治能監督校方運作、保障學生權益,然大學生參加自治事務的意願普遍低落。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與其學生團隊,鑑於北大學生會會長選舉的投票率驟降(註),發表論文〈影響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因素之探討:以國立臺北大學日間部學生會為例〉,並於6月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國家發展研究》期刊,盼助學生會更了解學生需求,提高自治參與度。註:國立臺北大學在105學年度前,投票率穩定維持在20%以上,108學年度僅剩6.11%。此論文以學生角度出發,探討影響學生參與自治的因素。研究顯示,當學生對學生會的認同感越高,就會較願意投票、繳交會費或出席學生會的活動。劉嘉薇說:「學生可能會覺得議題和自己切身關聯不高。」他補充,推動和同學日常有關的政策,像是增加助教人手,以增進教學品質,也可提高學生對學生會的好感,未必要以政治理念為號召。  劉嘉薇解釋,繳交學生會費也是參與自治的一種表現。繁忙的大學生可以用簡單的方式來支持學生會。圖為示意圖。 圖/徐嘉璟攝從臺大校務會議的組成來看,學生代表通常只佔十分之一,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會長楊子昂說:「一般學生可能覺得在記者會上,學生會好像講話很大聲,但學生能影響的事,我自己覺得滿有限的。」不過劉嘉薇建議,若善加利用社群媒體,「學生會可以成為帶動討論的平台,不再只是象徵權力的角色。」替學生發聲的同時,也增加能見度,提高學生向心力,藉此對校方形成更大的壓力。研究亦發現,當學生認識學生會長,就會較積極參加自治。劉嘉薇表示,除了倡議場合,學生會長可多出現在不同活動。若會長依據現場氣氛,提出合適的說辭,能夠營造領袖形象。楊子昂以灣流音樂祭為例,在場同學有些是在意本土語言議題,有些則是喜歡音樂,用活動包裝訴求,能接觸到更多學生。但他也補充,學生會長若論述過多,學生可能會覺得無聊,造成場面尷尬。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生梁聖宇則建議,學生會長可多接觸校內各領域的意見領袖,像是系學會和社團,以了解更多同學的需求,並建立實際連結。楊子昂也認同說:「學生會可以跟社團結盟,合作推廣理念。」但他也建議,學生參加社團也能表達訴求,「不一定要刻意提升大家對學生會的參與度」,他鼓勵學生關心議題本身。 圖為楊子昂於活動中致詞。他表示,臺大學生會的曝光度已經很高,提升學生對各部會員的認識,效益可能更好。 圖/楊子昂提供「透過學生會,學生的權益可以被彰顯出來,其實大家可以有很多想像。」劉嘉薇說,學生會可以扮演溝通橋樑,匯聚同學的意見。楊子昂亦表示,他會查看觸及率較高的粉專貼文,作為學生會的施政參考。整體而言,此研究發現學生對學生會的認識,和學生自治參與度呈正相關。團隊期望未來學生會能利用科技,觸及更多校內學生,提升青年對政治、公共事務的識別能力。
美總統候選人爭議多 大學生籲停課投票
國際
第1732期
美總統候選人爭議多 大學生籲停課投票
2020-10-15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AU)學生為保障自身投票權利,9月底起以連署、寄信等方式,請求校方取消總統大選日(11月3日)的課程。於此之前,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 CC)、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Brown)等校皆已宣布11月3日停課,美利堅大學則於5日跟進。美利堅大學學生塔米爾・哈柏(Tamir Harper)的推特(twitter)貼文是促成此決議的原因之一,他寫道:「我呼籲美利堅大學取消大選日的課程,讓學生親自投票或擔任選務志工。」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ational Broadcast Company News, NBC NEWS)》報導,隨著貼文被轉發,哈柏進一步邀請同學們寄信給學校管理人員,表達訴求。同時,該校另一位學生凱拉・凱莉(Kayla Kelly)也發起停課連署,一週內即有超過500人響應。學生的訴求最終獲得校方認同,美利堅大學校長西爾薇亞・柏威爾(Sylvia M. Burwell)在公告中寫道:「公民參與以及對美國民主理念的追求,就像美利堅大學基因的一部分。」 因美利堅大學學生凱拉・凱莉是大一新生,再加上這學期實施線上教學,他原先擔心認識的學長姐不多,不利連署,停課訴求卻出乎意料地獲得廣大迴響。 圖/截自change.org連署獲校方回應後,凱莉表示自己真心為所有參與學生感到驕傲,「這就是集合大家聲音後得到的成果。」他十分滿意學校的決議,也很高興師生皆理解行使投票權的重要性。另一位美利堅大學學生伊莉莎・弗萊(Eliza Fry)同樣認為校方做出正確決定,並以此為榮,「我覺得特別的是,美利堅大學更進一步,未來每逢總統大選都會停課。」除了美利堅大學,科羅拉多學院也在學生的呼籲下取消大選日課程。該校請願發起人本尼特・奧昆(Bennett Okun)說:「這是個令人驚喜且正確的決議,科羅拉多學院也將持續在高教界作為領先者。」 科羅拉多大學學生本尼特・奧昆寄信給校方呼籲大選日停課,並在學校報紙刊登相關廣告。教師最終投票通過他的訴求。 圖/截自科羅拉多大學官網過去即有人提議取消大選日的課程,但一般多由教授自行決定,或僅單一學院停課。美利堅大學學生海倫娜・米爾本(Helena Milburn)指出,今年因美國總統唐納德・約翰・川普(Donald John Trump)輕忽防疫、急於選前提名新任大法官等爭議行為,大選與往年相比較受重視。其中,年輕人政治參與度提高,更促使大學必須做出回應。凱莉也認為,今年人們對政治的關注度提升,學生更渴望參與民主,且校方意識到選舉的重要性,停課訴求才得以成功。此外,美國雖有「全民郵遞投票」,然而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ton Post, WaPo)》報導,目前多區皆出現郵件延誤情形,造成選票失效的風險。凱莉、弗萊與米爾本都是首投族,今年選舉對他們更加意義非凡。弗萊即說:「這是我第一場得以投票的選舉,因此也是我至今最關心的總統大選。」米爾本更表示他將擔任選務人員,確保選民能夠確實投票。凱莉則指出,這次選舉令人左右為難,川普與其幕僚的政策對女性、少數族群、低收入戶不友善,然而他也不認同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D.N.C)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擔任檢察官時的作為,「對我而言,2020總統大選就像是生或死的抉擇。」
【大選企畫】港局勢牽動亡國感 提升青年投票意願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港局勢牽動亡國感 提升青年投票意願
2019-12-19
【記者楊瑞盈綜合報導】香港自6月開始反送中運動,至今已屆半年。不少台灣人民看見香港的狀況後,發起聲援行動,甚至喊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部分青年也因反送中事件而出現「亡國感」,呼籲大眾參與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以下簡稱總統大選)投票,藉此選出主張捍衛台灣主權的總統,保護台灣民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蔡佳泓認為,亡國感在本次總統大選催票期間被反覆強調,是因「民眾擔心會選出向『一國兩制』方向前進的總統」,進而限制台灣的民主自由。蔡佳泓指出,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不明確,難以釐清與中國的關係,所以台灣人民對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十分敏感。擁有「亡國感」的青年不在少數。根據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註)顯示,其中有80.2%受訪大學生認為,香港反送中情勢令他們擔憂台灣的自由民主將消失。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學生楊順宇表示,他了解反送中運動後,相當憂慮台灣未來會落入「一國兩制」的狀況。深有同感的政大社會學系學生戴時與說:「因為親眼看到香港被剝奪自由而有此感。」此外,另有78.3%受訪大學生反應,親中媒體是造成他們擔憂的原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學生劉靜卉表示,部分媒體的報導常傾向同一陣營,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下受該媒體的觀點薰染,進而影響投票立場。註: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問卷發放日期為109年12月6日至14日,以20歲以上的大專校院學生為調查對象,詢問其關於總統大選時的投票傾向與意願等問題。總有效問卷為1539份,符合目標對象的有效問卷份數為1166份。雖有不少人抱有憂慮,但也有些人不因亡國感而感到困擾。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黃子瑜分析,亡國感易誤導民眾,以現階段而言,美國與中國仍在相互角力,而台灣的民主意識符合美方利益,因此無論何人當選,美國都不會讓台灣的民主消亡。持相同意見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冠頴則認為,即使執政權轉換,台灣的民主制度發生改變也需要一段時間,並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儘管受訪大學生對亡國感想法不盡相同,但亡國感確實會影響選民投票意願。據本報民調指出,具亡國感的受訪大學生中,九成會因此增加投票意願。如戴時與說:「希望以自己的一票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不過蔡佳泓認為,雖因近期香港反送中事件影響,青年投票率可能有所成長,但投票意願仍受眾多因素影響,實際作用不大。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2019-12-19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將至,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主辦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協助離鄉青年返家投票。據青民協統計,對比上回15天募資到89萬的成果,本次活動自11月24日展開,短短25小時即募得100萬,甚至加開路線,顯現青年族群投票意願上升的現象。 由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主辦的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於11月24日正式上線,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讓離鄉青年得以返鄉投票。 圖/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提供對此,本報於6日進行《總統大選企畫》民調,共蒐集1166份有效之大專校院學生意見。民調結果顯示,有861位受訪大學生確定將返鄉投票,其中超過160位視投票為履行公民責任、表達自身意見的重要方式。在台北就學、屆時將返高雄投票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黃子寧表示,身為首投族的他,除對投票抱持相當程度的期待以外,更認為投票不僅是人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也是積極參與民主的體現。然投票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成為部分選民不願前往履行公民權的考量。包括已有工作檔期安排、返鄉不易等因素,以及未有支持的候選人組合,也是造成投票意願低的原因。有四位受訪大學生直言「投不下去」,持這類意見、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學生鐘云蔓表示,因未有支持的總統候選人,而不願投票,「我家人是想選一個不那麼糟的(候選人)投,但我覺得那些都沒有很好。」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分析,影響民眾投票意願的因素之一為「政治效能感」,意即民眾在決定投票與否時,會考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參與政治過程、為公共事務發聲,以及政府是否有回應民眾的需求。正著手於政治效能感相關研究的政大政治學系學生劉庭瑜表示,政治效能感較高的人,會認為個人是有能力參與政治,甚至有機會影響政治,也因此更有投票意願。劉庭瑜指出,青年的政治效能感雖偏低(註),但在遇如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大事件時,會激起政治領域的效能感,也會更願意投身政治參與,提升個人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註:劉庭瑜以個人研究為例,使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93年到105年的面訪資料,發現97年之前確實存在青年(20至29歲)政治效能感較低的情況,但近年來青年族群有政治效能感成長的現象。「看到反送中事件的異議人士被打壓,我滿擔心台灣未來會有相同情況。」向來關心政治議題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吳明潔表示,當切身的時事發生時,確實會提升對政治局勢的關注度,他也主動與同儕討論,以增強彼此投票意願。對於青年投票意願有所增長的趨勢,青民協理事長、臺大新聞研究所學生林彥廷說明,一是因同婚議題,公投結果跟青年預期不同,與年長族群的想法也有差距;二是香港反送中事件,青年擔憂自由民主會受到影響,因而更想積極投票,林彥廷直言道:「不站出來的話,聲音真的會被老一輩壓過。」
捍衛校園民主 東華呼籲立委表態挺港
校園
第1714期
捍衛校園民主 東華呼籲立委表態挺港
2019-11-20
【記者李昱亭綜合報導】自11日起,香港多所大學發生的警民衝突引發外界關注。對此,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於14日中午在東華湖畔餐廳前廣場發起集會,以聲援香港大學生與香港校園民主自由,同時東華學生會呼籲全台各地立委候選人積極出面表態自身立場,藉此讓選民了解候選人對該事件的看法。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在集會當日除安排記者會外,還開直播邀請沒機會到現場的同學一同關注。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若自身校園發生相同情況,我們要確認立委候選人的立場為何。」東華社會學系學生、臺灣學生聯合會(以下簡稱臺學聯)理事、東華學生會會長許冠澤表示,從6月香港反送中事件至今五個多月以來,台灣已有多場聲援香港的活動,東華校園內也辦過連儂牆、連儂車及多場相關講座,但還未正式公開鼓勵全台立委候選人說明自身立場。因此許冠澤希望東華與臺學聯合作,呼籲全台各地立委候選人出面表態,讓選民檢視並選出能保護校園民主的候選人。 集會後,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透過記者會向全台立委候選人喊話,希望他們出面表態達自身立場。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受邀至集會的東華社會系學生、東華學生議會代表劉俊良表示,自己為校園民主被侵犯的香港大學生感到心痛,他坦言,若自己身處相同環境,不一定有勇氣起身反抗。劉俊良也認為,立委候選人的表態非常重要,「關係到(候選人)與選民是否有相同理念,並盡到代議士的責任。」東華社會系學生方詩閔雖然未參與集會,但認同集會理念。方詩閔指出,一般民眾影響力有限,由政治人物出面才能鼓勵其他非同溫層的人重視此議題。「希望政治人物不只是出面表態,而是促進溝通與討論。」有參與集會,東華社會系、港籍學生甯畋俊建議,政治人物除表達立場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與立場相左的人溝通討論,讓更多人關注香港近況。 雖然集會中多為學生會成員,但周遭也逐漸聚集對議題同樣關心的學生。 圖/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提供目前花蓮民主進步黨立委候選人蕭美琴,與中國國民黨立委候選人黃啟嘉,皆發表聲援香港校園民主自治的聲明。而臺學聯15日也在臉書發布公告表示,將於12月舉辦2020大選大學生模擬投票活動,屆時將把「反送中立場」納入候選人及政黨的的基本資料裡。許冠澤說明,此規劃目的是希望藉由臺學聯的影響力,呼籲全台立委候選人出面說明對於香港反送中的立場,提供大學生明年選舉更多元的考慮面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