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校園
第1816期
臺大學倫會委員提名首遭駁回 投票程序漏洞待檢視
2025-10-31
【記者陳少凡報導】國立臺灣大學近期在進行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以下簡稱學倫會)遴選時,臺大電機學院特聘教授吳瑞北被系上推薦出任學倫會委員,但因教師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教評會)投票階段未獲過半支持而被否決。成為臺大首次院方推薦人選被教評會駁回的案例,引起師生及外界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爭議。 依臺大現行《學術倫理委員會設置辦法》及《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各學院推薦的學倫會委員須經教評會出席委員過半同意方能通過。臺大秘書室表示,此次否決屬合法程序,審議結果尊重集體投票,自2017年6月(研究誠信辦公室成立)以來,都是透過以上模式進行選任。此次評選過程,吳瑞北教授認為副校長身為被監督者卻能選擇誰監督自己,質疑其獨立性與利益迴避原則。校方回應,除非有特殊迴避事由,會議審議時無須迴避。臺大秘書室解釋:「每位委員投票皆屬個別心證,投票結果無需另附理由,制度上亦不對外揭露。」吳瑞北教授認為此次審查做法可能影響專業判斷與審查正當性,也引起校內對制度公信力的關注。他進一步表示,教評會作業應「更公開、公正、嚴謹,不能只是投票決定而不說理由。」並強調學倫會委員資格審查應尊重各院專業推薦。 吳瑞北長期在臺大校內關注校務決策透明度與制度健全,曾多次在校務會議提出監督性提案。他聲明,監督並非為了挑戰校方,而是確保學術社群建立在公開與信任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人願意說,那陽光就會不見。」他認為,此次遭校教評會否決,不僅是個人資格爭議,也反映校內對於批判聲音的敏感與戒備。長期關注校園議題的黃同學(化名)擔憂事件可能造成教師與學生的寒蟬效應,「老師或學生可能更不敢發聲,遇到不合理的事就選擇沈默」。他也指出,雖然依規定遴選過程通常不得公開,但這次事件為首例,若能提供更進一步的說明,例如被否決的原因與評選標準,才可以提升事件的可理解性與制度公信力。 此次事件凸顯校內制度設計與現行辦法運作方式的不完善。畢業於臺大的陳同學(化名)指出吳瑞北教授與校長之間的過往矛盾,不免會讓吳瑞北教授有被打壓的感覺,但對於兩方之間的衝突他說明:「教授提出的意見反映規則上是有漏洞的,但按照現行程序,事件本身並未違反現行規定」。黃同學認為未來可透過修訂辦法或增列特例說明,讓審議過程與結果更易被理解。國小教務主任陳老師(化名)強調校方還是需要盡量依照迴避原則檢視制度漏洞,以期校園學術體系能在透明性與公信力之間找到平衡。
延大學生總會復辦 公開要求尹錫悅辭職
國際
第1804期
延大學生總會復辦 公開要求尹錫悅辭職
焦點
2024-12-20
【記者林以晴報導】南韓國會14日表決通過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但尹錫悅仍未完全被解除總統職務,須待南韓憲法法院審理後,才能確定總統職務去留。為了向外界發聲,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學生會12日於首爾新村校區草坪廣場召開學生總會(註一),針對「因宣布緊急戒嚴而決議要求尹錫悅總統辭職」的提案進行表決,並同時召開「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 註一:學生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延世大學新村校區及國際校區所有學士班學生構成。 學生總會需達到學生總數十分之一以上參與才能召開,高門檻的設立導致延世大學長期無法舉行學生總會。延世大學上一次成功舉辦學生總會是2006年,距今已有18年之久。2016年學生會曾試圖提出召開提案,但由於參與人數未達標準,仍以散會作收。此次共有2733人參加,突破人數門檻,讓學生總會得以重新召開。延世大學經營學系學生趙賢修感動道:「我感到非常自豪,這證明延世大學還是擁有討論公共議題的力量。」在最終表決結果中,學生總會以2704票贊成、8票反對、21票棄權的結果(98.9%贊成率),通過對尹錫悅總統的辭職提案。延世大學學生A同學(化名)分享,當天學生們成熟地表達了意見,即使在討論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其他學生並沒有指責,而是以尊重態度反駁,展現理性的討論氛圍。 在學生總會召開前,學生會舉辦了「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對國家時局看法的平台。延世大學醫學系學生朴泰雄表示,他原本無意發言,但他希望能帶出讓大家感同身受的議題,而不僅限於政治討論。因此朴泰雄以自身故事,及身邊朋友在戒嚴令後的心情為切點,強烈譴責政府發布戒嚴令的決定,他說:「我之所以會站在這裡,是為了阻止當前局勢破壞我的日常生活,讓我珍愛的人痛苦。」 延世大學生會長咸炯辰表示,他收到來自各單位學生會及學生們的請求,加上當前時局嚴峻,他決定召開此次學生總會暨時局聲明大會。雖然時間緊迫,但學生會僅用一週便完成公告、組織,並達成與會人數門檻。他補充道:「這證明了一直被批評對政治冷漠的10、20世代,其實對政治具高度關心,希望這兩世代能成為引領社會改革的主導力量。」活動當天,雖然天氣寒冷,但學生會準備了暖暖包、咖啡等物資,讓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朴泰雄分享,現場氣氛冷靜而理性,學生們以實際行動展現民主參與的力量。 此次學生總會能成功召開,激勵了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趙賢修期望這次總會能成為契機,減輕大學生對討論政治議題的顧慮,讓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公共議題。朴泰雄則提醒,應適度參與活動、把政治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避免過度沉溺而影響情緒。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國際
第1799期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鄭孟佳報導】美國總統大選於5日舉行,美國各大學紛紛推出校園政策,提升青年的政治參與度。根據塔夫茨大學公民學習與參與資訊與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CIRCLE)統計,本次美國總統選舉中,18至27歲的Z世代(註1)佔投票人口4000萬以上,其中不少人為正在就讀大學的學生。 註1:根據美國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定義,Z世代為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世代。 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下簡稱華大)及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為例,兩校皆在校區設置投票箱,而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更在校內的CUB Senior Ballroom設立學生投票參與中心,提供學生與社區成員投票登記、領取選民手冊、列印選票、投票的服務,並有志工協助引導有疑問的選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則因學生反映課程安排將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投票的權益,宣布推行「非同步教學」,以出作業代替實體或線上教學。不但鼓勵學生參與投票、實踐政治參與,更彰顯校方對學生參與民主的支持。 根據華盛頓州法律,從2020年開始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在校園內皆須提供投票服務。來自華大的Marcy (化名)也說明,過去民眾需要到指定的投票所投票,如今則多了校內投票箱與郵寄投票等方式。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同樣設有校內投票箱,來自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Emily (化名)為首投族,並透過校內投票箱參與本次選舉。他指出,這項設施能鼓勵學生安全地參與政治,並提供不熟悉選舉事務的學生更具包容性的環境,讓他們能探索並形塑自己的看法。 投票箱的設置,不但增加大學生接觸政治的機會,也激勵學生參與政治。Marcy (化名)回憶開票當天的情況說道:「整個校園真的變安靜很多,很多課不是取消了,就是老師會給我們時間分享自己的心情。」他表示選舉期間看到許多同學積極討論社會議題。 談及大學生參與政治的重要性,華大的蓋碧.皮內達(Gaby Pineda)強調,大學生往往更關注教育福利等議題,與其他重視經濟利益的選民有所不同。「當我們的聲音和意見被聽到時,我們才能確保政府和執法機構遵循我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皮內達說道。 華大的蘇菲亞.卓克(Sofia Cheuk)則提及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應持續關心社會議題,並積極參與民主投票。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的Arther(化名)則補充,每個世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大學生主動參與、關心政治,國家才會與時俱進。 「以前學生可能需要跑很遠才能投票,但現在變得方便多了。」來自華大的賈雅・拉賈戈帕蘭(Jayalakshmi Rajagopalan)說道。而根據2017年華盛頓州皮爾斯縣投票箱影響的研究顯示,設置投票箱有助於提高選民的投票率,且縮短選民與最近投遞箱之間的距離,能顯著增加他們投票的可能性。
日本青年選舉參與度低 大學生組織望提升投票意願
國際
第1798期
日本青年選舉參與度低 大學生組織望提升投票意願
2024-11-08
【記者周元曦報導】日本於10月27日舉行眾議院大選,共1344人登記參選,角逐465個席次。為了提高長期低迷的青年投票率,致力改善青年低投票率的非政府組織「Mielka」10月26日於名古屋矢場公園舉辦投票節,吸引平時不熱衷於政治的年輕人前來參與。現任「Mielka」理事,來自東京外國語大學(東京外国語大学)的學生森田馨(Kaoru Morita)在受訪時說:「青年投票率低不是感覺,而是統計出的事實。」 由日本大學生組成的「Mielka」,認為年輕人的低投票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持續推動各種教育活動來協助與輔導學生認識政治,促使學生去投票。「剛開放18歲投票時我很開心,因為能夠體驗『投票』這個行為。」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日籍學生石倉理紗(Risa Ishikura)說道。日本自2016年始將選舉年齡下修至18歲,新政策推出幾年後,年輕人卻對投票不再有新鮮感,青年投票次數下降。據日本總務省統計,近次選舉的青年投票率都維持在40%以下,尤其2014年的日本眾議院選舉時降到最低,僅32.58%。 就讀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研究所(京都工芸繊維大学大学院)學生K(化名)說道:「日本年輕人依靠父母撫養,對生活並無不滿,也對政治無感。」他解釋,就算少部分年輕人對社會現況感到不公,但真正願意去參與政治的人不多。剛畢業於千葉商科大學(千葉商科大学)的鮫島瀨名(Sena Samejima)更直接表示他不會去投票,他說:「日本社會高齡化,年長者佔大多數選票,年輕人總數太小,我們就算去投票也沒有意義。」他解釋,政治人物了解日本人口組成,獲得老年人的選票才是關鍵,只推出受老年人歡迎但不顧及年輕選民的政見,導致年輕人更不想投票。「上次東京知事選舉中,有一位候選人很受年輕人歡迎,但他還是沒有選上。」鮫島瀨名說道。 森田馨坦言教育也是造成年輕人不投票的主因,學校老師在課堂中避免提及政治,導致學生對政治缺乏認識與興趣。他補充,「Mielka」因此在選舉前,推出「Japan Choice」網站,集結各黨派資訊,提供選民「輿情圖」、「選舉導航」等功能分析各政黨政見與篩選出符合使用者期待的候選人。「我們希望讓年輕人認為選舉是有趣的,且容易理解的,以此激發他們去投票的意願。」森田馨說道。 「就算成效甚微,我們未來還是會持續教育更多年輕選民。」森田馨介紹「Mielka」的願景時表示。他表示,「Mielka」將繼續以講座、活動與網站等諸多形式,讓年輕選民意識到政治關乎自身權益,年輕選民會因此付諸行動,用投票來為現代年輕人創造社會影響力。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國際
第1797期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2024-10-24
【記者張博媛報導】美國總統大選將在11月5日舉行,華盛頓州在18日開啟為期18天的投票。為了提升學生民主參與以及總統大選投票率,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成立「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讓政治進入大學,在校園內舉行一系列民主宣傳活動。 美國總統大選與台灣選舉方式不同,須在投票前先辦理選民登記,並視各州規定,從10月開始投票。舉華盛頓州為例,華盛頓州在18日開始選舉人投票(註),接著在選舉日當天進行普選。「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由華盛頓大學教職員、學生,以及社群組織「民主道格」(Democracy Dawgs)提出,致力於增進學生的民主參與。他們認為學生是被賦予權力的群體,卻在國會沒有發言權,因此視投票為表達意見管道。民主道格在選前於校園發放宣傳冊、提供工具包給教師於課堂宣傳,並在每週二與教務處合作舉辦講座。 註:美國採選舉人團制,先由美國各州公民將選票投給支持政黨,得票數較多的政黨將獲得該州總選票,即選出該州選舉人。最後選舉人在大選當天將選票投給代表自己政黨的總統候選人。 華盛頓大學生Saul(化名)認為,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濃厚,學生也多關注政治議題,校園環境言論開放。然而,多數同學並不曉得「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華盛頓大學生Ruby(化名)表示,自己先前並不清楚學校正在推行此計畫,在了解計畫後他指出,學生多忙於課業,很難騰出完整的時間參與學校講座。Ruby建議學校與時俱進,以更日常的方式宣傳活動,「例如以短片和貼文介紹候選人政見或相關議題,讓同學能使用零碎時間接觸,減少參與門檻,讓政治更融入日常生活。」他舉例。 即便多數學生並無參與計畫,他們仍對此保持正面態度,華盛頓大學生John(化名)說道:「自由的政治環境是華盛頓大學的核心價值之一,大家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各種主題的討論。」Ruby則補充,學校推行計劃不僅僅是喊口號,也透過舉行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並參與民主運作。不過他也指出,在學校進行政治活動仍存在隱憂,四月時,校方邀請共和黨員演講,正好遇上以巴衝突抗議,導致學生間肢體衝突,最終由警方介入平息,因此,舉辦活動前應仔細審視是否適合於校內舉行。 學生參與政治並投票是接受社會責任的象徵,John提到:「學生族群是掌握未來的一代,學生參與政治行動以及對政治感到熱情是件好事。」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開放,學生樂於參與民主活動,並討論不同政治議題,民主道格也期待短期內可以看見更多學生前往選民登記並投票。
斯特靈大學轉為蔬食校園 投票結果引熱議
國際
第1773期
斯特靈大學轉為蔬食校園 投票結果引熱議
2022-11-30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英國斯特靈大學學生會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udents’ Union)於11月10日通過投票,計劃至2025年後,校園內部份商家將全面禁止販售肉類和奶製品,成為英國第一個推行蔬食主義的學生會組織。該提案由參與「大學蔬食校園」(Plant-Based Universities, PBU)(註)活動的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 UOS)學生提出,希望與學生會合作將學校轉為蔬食飲食體系。提案規劃實施的商家於2023及2024學年提供至少一半的蔬食產品,並於2025年全面販售無肉飲食。相關研究顯示無肉飲食降低動物與環境的迫害,甚至減少2/3的溫室氣體排放。註:大學蔬食校園(Plant-Based Universities, PBU)是一系列在大學的蔬食推廣運動,受到蔬食倡議團體「反對動物」(Animal Rebellion)支持。他們與各大學的學生、學生會合作,提倡蔬食飲食的重要性,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等學校皆有響應此運動。 大學蔬食校園在Instagram上慶祝斯特靈大學學生會成功的投票結果,校園將更加蔬食友善。 圖/截自大學蔬食校園Instagram全校學生共有127位學生參與投票,因同意票比例達55.4%而通過提案。然而,校內卻出現少數反對聲音。11月28日,其中一名提案的學生伊莫金・羅伯遜(Imogen Robertson)遭遇跟蹤,並發現家門口貼著匿名紙條寫著:「親愛的蔬食主義者,請停止強迫大學接受蔬食主義。我不會強迫你吃 30 英鎊(約新台幣1108元)的麥當勞大餐和手捲。你不會因為我強迫你吃全肉餐而感激,所以不要強迫我們吃無肉餐。」另一名斯特靈大學學生亞倫・考菲爾德(Aaron Caulfield)則控訴遭受激進學生的言語謾罵,現已通報學生會展開調查。 伊莫金・羅伯遜在家門口發現跟蹤者的匿名紙條中,寫著對於蔬食校園投票結果的不滿。 圖/伊莫金・羅伯遜提供由於投票開放所有學生參與,因此羅伯遜表示,轉變為蔬食校園的決策立基於投票結果,禁止店家販售肉類和奶製品不具爭議性。「在客觀的道德標準下,包含對動物施打抗生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損害等,都違反動物與氣候正義,因此停止葷食是必要的。」羅伯遜堅定地說道。雖然校園內並非全部商店皆強制實施,但13家商店中,由學生會負責的三家店家將全面販售蔬食產品。學生會表示,因為牽涉到商業影響,需擬定進一步計畫,但他們有信心能夠執行這項政策。 學生舉起布條,期望以蔬食飲食落實在大學校園的行動來消除氣候危機。 圖/截自斯特靈素食主義與動物權利(Vegan & Rights for Animals Society Stirling)Instagram「雖然我仍希望可以有肉類的選擇,但我不覺得選擇植物肉有什麼不好,畢竟可以幫助環境。」斯特靈大學學生茱莉亞・詹姆士(Julia James)說道。校內目前只有少數激進人士表達他們的反對,考菲爾德因此希望透過積極的接觸與對話,讓學生理解蔬食的選擇,並非以怨恨相報。未來他們將持續推廣蔬食,讓學生了解飲食選擇的影響,並透過學習不同烹飪手法,打造美味、便宜又營養的蔬食餐點。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生活
影音
第1773期
九合一選舉無家者投票率低 戶籍與政策無感成主因
2022-11-30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冠緯、梁家柔、林婕宇綜合採訪報導】民眾激動揮舞旗幟,為支持的候選人呼喊口號,這些與民眾生活接近的選舉活動,對無家者來說可能非常遙遠。111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11月26日舉行,不少民眾返鄉行使投票權,投下神聖的一票,但台灣卻有許多無家者面臨投票困難。致力於無家者議題的社福團體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共同創辦人巫彥德,對此提出看法,他認為以事實層面而言,無家者因戶籍地與居住地不同而難以返家;心理層面上,則是無家者往往認為投票與他們無關,或因對政府不滿而懷有強烈的厭惡情緒,這兩個層面都影響無家者前往投票的意願。除了戶籍與心理因素,許多無家者投票意願低,是因他們需透過打零工維持生計。若因投票而少了工作,下一餐的著落也就成了問題。無家者吳添丁以台北車站街友為例,他說:「看起來一半(街友)都沒有去投票,有些人則會說叫去投票可以,錢拿來就去投。」無家者身為社會中的邊緣群體,普遍對投票無感,因為誰執政對無家者而言並無差異。無家者彭先生(化名)認為,已經身為邊緣群體的他們並不會關心誰勝選、誰落選,所以也不會為了投票花時間與金錢往返兩地,他坦白說:「投票對我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事。」然而,無家者不投票,候選人將更容易忽略他們,相對地,提出政見時也不會考量無家者的權益,進而成為惡性循環。社工師王先生(化名)說:「無家者越不投票,以政治面來看,最直接的就是候選人就更不會重視這個群體。」他也點出,候選人既然知道無家者不太會出來投票,針對他們需求或針對他們的政策,將作為較後面考量的項目。選舉權是憲法列舉的人民基本權利,但對於平時滿足基本需求就有困難的無家者們,比起關心社會事務,他們更在乎自己能否溫飽。面對無家者們逐漸脫離社會的狀況,巫彥德鼓勵他們可以結盟為自己發聲,使群體更被看見,爭取自身權益。他認為,無家者們要讓政府意識到他們是一個群體,而非僅作為多數人欲脫離的狀態,「如果政府意識到這裡有8%至12%的無家者存在,他們肯定不會置之不理。」選舉過後,地方政策也將有所變動,然而,對無家者而言,誰執政都難以改變他們的現況。社福團體期盼未來執政者擬定政策時,能更納入無家者的聲音,將社會角落的他們帶回大眾目光所及之處,使陰暗的角落再度光亮。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國際
影音
第1771期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2022-11-17
【記者戴婧雯、林玟君、詹晶雅台北報導】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正在進行第15屆國會大選,雖然在海外的大馬選民無法回國,但仍可透過郵寄的方式在海外投票。在台的大馬青年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自發性統一回收在台選票,推出一系列懶人包、說明會等,並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合作,幫助海外選民落實投票權利。民眾要先到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SPR)網站上登記,登記後選民們會陸續收到SPR寄來的選票。填好投票資料並密封後,選民可以自行快遞寄回大馬,或是交給團隊志工帶回國內,把選票送回各個行政區完成投票。「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去為自己發聲,如果你要做到為大家發聲的話,你就要做那其中的媒介,就是做這個郵寄選票的行動。」JOM UNDI GE-15團隊志工黃啟維說道。SPR在7號寄出選票,志工從11號開始回收,但截至收票日的第三天,全台卻只收到16張票,在其他國家也遇到相同問題。團隊了解後發現,有大量選票還滯留在大馬國內,導致目前約有97%的在台選民尚未收到選票,恐怕無法在選舉投票日19號前,將選票送回大馬。JOM UNDI GE-15召集人馮家樂說:「選委會把全部選票寄出後,到現在已經7天的時間,而在提出這些問題時,SPR一直都沒有做回應,所以我們覺得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大的一些施壓。」於是,JOM UNDI GE-15向SPR提出請願書,希望當局能夠重視並馬上解決問題。對照目前世界主流的海外投票方式,是由國家的選務組織,在全球各地設置「定點投票站」,投票和開票都可以在當地完成。相較於郵寄選票,投票流程更加簡單、便利,也可以降低選票運送過程中丟失,或是經有心人士塗改的風險。大馬海外選民陳佳瑜表示,「人肉送票可能存在一些風險,對於投票的人來說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在大使館進行投票的話,會覺得比較受到保障。」學生們自發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帶動海外選民更積極參與選舉活動。旅居海外,也有投票的權力,希望政府單位能更重視選民權益,給予協助,讓未來的海外投票更加順利。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校園
影音
第1761期
年輕世代政治冷感  恐失去公領域發聲機會
2021-12-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珈爾、李謙謙台北採訪報導】四大公投18日落幕,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數據顯示,18至30歲具投票資格的青年超過340萬人,然而,各投票所卻不見年輕人踴躍前往投票的身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生蔡佩軒、林念慈表示,因為系上有活動,他們都沒有參加公投,政大會計學系學生洪上恩也坦言自己雖然很想投票,但須承擔的成本過高,因此也未返鄉投票。政大政治學系學生陳莛沂則表示,這次公投議題對他自身的影響力並不足以驅使他為了公投回家一趟。在外求學的學生,常因返鄉成本過高,缺乏回家投票的動力,因此形成青年在政治場域中缺席的印象。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俞振華表示,年輕人的投票率確實較低,他分析,學生要負擔的投票成本比一般民眾高。此外,在資訊自由的時代,對新聞、政治完全不熱衷的學生,便能不看任何政治新聞,因而形成熱衷於政治的青年非常熱衷,但不熱衷於政治的青年便不主動獲取相關資訊的兩極情況。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的意願低落,不只反映在公共議題上,就連校園內學生自治情形也不盡理想。政大於今年11月底舉辦的學生議員選舉,只有1000多名學生參與投票,各學院投票率平均為8.3%,最低甚至只有4.2%,極低的投票率顯示學生對自身權益並不關心。臺灣學生聯合會常務理事(北區)陳思妤強調,校園裡面做成的任何一個決策,都一定會某種程度上,間接或是直接地影響到學生,「關於我們的事情我們怎麼可以不去關注,關於我們的事情怎麼可以不去了解?」前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則點出,若校內學生不參與投票,便失去要求學生會為學生做事的立場,更遑論對現況表達不認同,「你那時候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你未來就會失去相應的權利。」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但年輕世代對公共議題的投入,或許能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杜文苓提倡道:「公共事務要能做得好,其實是需要由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經驗,提供好的貢獻。」他認為,社會才因此不會在發展上產生偏差、獨厚特定價值,多元意見較能使公共政策具備公益與良善的可能。目前仍有多數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參與不足,因此,專家呼籲年輕世代應踴躍參與公共議題的決策,牢牢握緊手中的公民權利,讓選舉發揮民主功能,傳遞青年真實的心聲。
「罷」了罷了 英大學教職員控薪資過低
國際
第1757期
「罷」了罷了 英大學教職員控薪資過低
2021-11-17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英國大學學院工會(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UCU)發起的「大學教職員工罷工投票」結果於5日出爐,總投票率達五成門檻,代表未來的罷工行動將獲得合法授權,共計58所英國大學可能將在日後受到教職員工罷工影響。參與投票的3萬多名工會成員中,有七成支持罷工行動、八成支持不採取罷工的抵制行動。大學學院工會認為,投票結果反映了教職員工的憤怒。 大學學院工會在投票前,以先前的罷工遊行畫面,呼籲工會成員積極參與此次罷工投票。 圖/截自大學學院工會推特本次罷工投票的主要訴求為改善大學基層教職員工的薪資待遇與工作條件。據英國慈善組織教育支持(Education Support)報告指出,英國大學校長的平均薪資高達27萬8000元英鎊,是基層學術教職員工的整整十倍。大學學院工會分會主席、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ampton, UoN)高級講師尼克.卡特萊特(Nick Cartwright)利用薪資試算模型計算教職員工應有的薪資水準,他解釋,「從2009年開始,如果英國高等教育薪資水平考量通貨膨脹進行調幅,我每年將比現在額外獲得1萬200元英鎊的收入。」他提到,因為過量工作與通貨膨脹,教職員工的實際收入有明顯下滑,尤其是女性與少數族群同事的待遇,也導致他們更有可能簽下無擔保的工作契約。 大學學院工會總秘書長喬.格萊迪(Jo Grady)在推特上發佈聲明,稱大學校長薪資高達58萬4000元英鎊,而上萬名大學教職員工卻只能仰賴不安全的僱傭合約。 圖/截自大學學院工會推特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SE)碩士生馬靖儀說:「很多英國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都是國際學生,因為我們的學費要比當地學生高出許多,按理說是不缺乏資金的,但依舊沒有給教師公平的待遇。」他回顧,前年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交換時遇到學校罷工,教授三週都沒有上課,學生僅能通過網路上提供的資料自主學習。他認為,對英國大學學生來說,此次罷工行動勢必會對校園帶來很大的影響。即便如此,英國全國學生會(The 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NUS)仍在推特發文,表達對罷工行動的支持。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認為,歐洲國家普遍將罷工視為勞工基本權利,因此多數學生們還是會願意支持大學罷工,但他並不認為協商會成功,他補充道:「雙方衝突走到最後只能採取爭議行為(註),通過罷工造成對方損害、形成壓力,例如讓學校不能運轉、讓學生沒有課可上,其中一方才會思考要不要屈服。」他認為,罷工是最重大的爭議行為,可以讓陷入僵局的雙方開啟新的對話。註:爭議行為是指勞資爭議當事人為達成其主張,通過罷工或其他阻礙事業正常運作的行為進行對抗。 英國全國學生會針對學生意見進行調查,表示支持大學學院工會罷工投票結果。 圖/截自英國全國學生會推特罷工投票結果公布的一周後,南泰晤士學院集團(South Thames Colleges Group, STCG)工會首先與校方完成協商,將在本學年的教職員工薪資支出增加80萬元英鎊的預算,依不同的薪資區段對教職員工待遇作出相應的調漲。然而,英國有多所大學拒絕與工會作進一步協商,例如北安普頓大學宣稱「無法負擔」調漲薪資帶來的支出變動。因此,大學學院工會於17日宣布,將於12月1日在58所英國國內大學開啟為期三天的罷工行動,再次向校方提出改革的訴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