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生活
第1800期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師生們戴起眼罩,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試圖只依靠聽覺接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以下簡稱體科系)所承辦的「適應體育增能工作坊——盲人棒壘球運動體驗活動」於16日登場。活動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前來講授,除了讓眾人更加了解視障人士在運動中的需求與挑戰外,也望擴展適應體育概念,建立「適合每一個人」的運動環境。 「我們體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適應體育概論,課程中包括盲人棒球、輪椅籃球以及地板滾球,讓學生去體驗。」活動主持人,臺師大體科系教授林靜萍分享道。他解釋儘管大學端有開設適應體育課程,但課程總數不多,因此以加開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師生未來在教導身障者學生時能更有餘裕,因此活動不只體科系學生參與,更有現職教師與特殊教育學系(以下簡稱特教系)的學生前來學習。 「你們有接觸過視障學生或朋友嗎?」講師潘瑋杰向參加者提問,然而現場卻一片靜默。多數學員不曾接觸過視障者,難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外,更無從得知視障者在運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另一位講師,同時為視障人士的郭育廷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當視障人士想要運動時,首先面臨的就是交通問題。「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情況相對較好,但一旦離開這兩個縣市,從事運動的視障者數量就會大幅減少。」他說道。他解釋台北市和新北市擁有捷運系統,對視障者來說相對便利。然而在其他縣市,視障者若想去運動,通常只能搭計程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由於台灣目前並未將運動視為必要需求,台北以外地區的復康巴士多半無法以運動為理由提供服務。「別說運動場地是否友善,光是要到達場地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困難了。」郭育廷說道。 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視障者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郭育廷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對視障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候我只是想問路,但當我靠近別人時,他們常常會迅速閃開,誤以為自己擋住了我。」他在課堂中幽默地自嘲道,指出許多人會替視障者設想需求,但往往並非視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為了讓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視障者運動的特殊性與挑戰,郭育廷為眾人規劃了一場模擬盲人棒壘球的小型比賽。賽中一人負責投球,其他參與者則戴上眼罩,模擬視障者的情境來接球。參與者在戴上眼罩後行動受限,即便依靠聽覺定位,也難以精準找到球的來向。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蔡孟函分享自身感受,他提到體驗讓他對視障人士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我本身有上過定向行動的課程,這次的活動與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對我幫助很大。」他說道。透過參加工作坊,更能體會視障者在運動中需克服的挑戰。 「因為我也是相關科系,所以想說來學習。」臺師大特教系學生張綵庭說道。他表示以後可能會成為特教老師,參加活動對領域知識的熟悉有所幫助。他建議,若學校舉辦宣傳週、拍攝具有教育意義的適應體育相關綜藝節目與宣傳片,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林靜萍表示,未來體科系將舉辦更多元的活動,邀請相關科系師生一同參與,除了擴展適應體育的意識,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也能喚起大家對適應體育的關注。
強權齊聚藤球賽場 屏科大雙冠稱霸大專盃
體育
第1800期
強權齊聚藤球賽場 屏科大雙冠稱霸大專盃
2024-11-22
【記者洪翊程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 113 學年度藤球錦標賽(以下簡稱大專盃)16日到17日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舉行。此次賽事共分為男生和女生組,並分別設有二人賽、三人賽以及四人賽項目。包括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真理大學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等大專藤球強權都參加了本次大專盃,是國內頗具規模的大專藤球賽事。 根據競賽規程,每間學校最多只能報名兩個項目,而屏科大分別在男子組三人賽、四人賽項目都獲得了冠軍。聊到比賽中的表現,屏科大藤球隊選手楊昌憬說:「我對球隊的狀態非常滿意,在面對小亂流時可以馬上做出改變並找回狀態。」而楊昌憬的隊友郭書翰則分享,他和隊友們都致力於比賽中的溝通,彼此間的鼓勵對他的心態和比賽狀態都有幫助。 看到子弟兵優異的表現,屏科大藤球隊教練郭癸賓認為這些結果都屬預料之中。由於陣中許多選手都有國手經歷,郭癸賓也相信他們的實力,只需要在賽中提醒他們保持專注即可。不過他強調,球隊在備賽期特別加強瞭解對手的各種資訊,希望有助臨場的發揮。楊昌憬則指出,他和隊友們在賽前便專注練習接球、跑位等,希望優先將較細節處調整到位。 大專盃是國內指標性的學生藤球比賽。由於目前藤球運動在國內還有待發展,舉辦學生賽事便是藤球要想向下扎根,培養年輕參與人口的重要方針。負責本次大專盃執行,目前在士林國中擔任藤球教練的詹宇庭分享他舉辦比賽的初衷,「今年是第八年的大專盃,過去一直沒有專屬大專球員的藤球賽事,希望這個舞台能給予選手磨練的機會。」另外因為比賽不為選手分組,因此不論是前國手或是藤球新手,都能有在場上並肩奮戰的機會。 透過比賽提供舞台只是推廣運動的做法之一,詹宇庭認為目前台灣藤球尚有亟待突破的困境。他表示國內專職教練從多年前起就不超過四人,再加上藤球選手的養成期長達一至三年,若沒有新血加入教練工作,就算不斷有選手投入訓練,也無法促進整體發展。除此之外,詹宇庭還建議政府對各級基層選手進行有計劃的培養,舉例來說,韓國會規定選手從小到大的訓練方式和內容,而這也是韓國能快速整合各級代表隊戰力的主因。最後他表示,藤球有許多樂趣化的可能性,並向有興趣參與藤球的人們喊話,只要任何人有興趣並能持之以恆的投入,在所有運動都能有不錯的發展。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體育
第1799期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2024-11-15
【記者李昱靜桃園報導】選手奮不顧身地飛撲在空中激烈爭奪。113年全國中正盃飛盤爭奪賽錦標賽於11月9日至10日在元智大學熱鬧登場,共吸引來自全台的11支隊伍參賽。經過兩天激烈角逐,最終由Whisby Nation奪冠,台中市代表隊及SuperNova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   冠軍賽中,雙方比分一路緊咬,呈現你來我往的拉鋸戰,展現高超技巧與團隊默契。最終,Whisby Nation以13比11險勝,成功摘下桂冠。來自SuperNova的元智大學學生蘇佾丞說:「飛盤的核心價值就是在飛盤落地之前,我們是不會放棄的。」這份對每次接盤機會的珍惜與執著,正是飛盤運動精神的最佳體現。而來自三寶飯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許嘉良則指出,因本次比賽有許多盤齡較高、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因此強度會高於大專盃,參賽過程中必須靈活運用以往所學才能應對挑戰。同樣為三寶飯的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馬柏廷也表示,近年來臺灣飛盤運動的水平逐漸提升,許多原本可能掉落地板的飛盤都因選手的奮力撲救得以成功接住。   本次參賽的多數隊伍以飛盤俱樂部名義參賽。這些俱樂部由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層的飛盤愛好者組成。成員們平日利用課餘或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個人訓練,包括重訓、跑步,以及飛盤技巧的練習。等到大家時間配合時,則會進行團隊戰術的演練。   在國外競技飛盤是一項熱門項目,但在臺灣,飛盤作為一個大眾熟知的休閒運動,卻少有人知道它也是一項專業競技賽事,對此,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說;「我們就是辦一些講習和比賽,讓學校的老師可以取得教練資格,然後對飛盤規則技巧能夠更熟悉。比賽的話就是就是讓選手有一個發揮的舞台。」此外,針對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立長億高中飛盤隊教練李林鎰提出建議,他希望全臺各地能設置更多訓練場地,並提供基礎支援,例如經費補助及獎學金制度。   談及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代表隊的臺體學生林家峰指出,飛盤在國外早已是一項熱門運動,且被列為2025年夏季世界壯年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他希望學校與企業能夠持續支持並投入飛盤運動的發展,透過資源與推廣,讓這項運動在台灣逐步提升知名度與參與度。
馬術好手學成歸國 賽事推廣力拚國際舞台
體育
第1796期
馬術好手學成歸國 賽事推廣力拚國際舞台
焦點
2024-10-18
【記者洪翊程台中報導】2024年全國馬術障礙超越錦標賽(以下簡稱全國錦標賽)11日到13日在后里馬場舉行。依照中華民國馬術協會(以下簡稱馬協)的賽事安排,全國錦標賽和中正盃障礙超越錦標賽(以下簡稱中正盃)都會依選手成績計算積分,並決定選手的國際賽資格。而這次也有包括台北市立大學李泓毅、亞洲大學高以薰等知名大專選手出賽。 在12日的賽程中,表現最為亮眼的當屬亞洲大學高以薰,他在100公分賽事中,以26.44秒拿下了第二名。談到自己的表現,他分享:「前面其實騎的蠻順,但後面為了要搶時間,在切小彎的時候有點沒控制好,差點撞到竿子,還好馬還是有讓我順利完成比賽。」至於在八月中正盃80公分奪冠的李泓毅,這次並沒有參加相同項目,而是報名了100到125公分賽事,他解釋:「當時剛從國外移訓回來,馬匹也都還在調整,就先報低等級去熟悉馬感。」而當天他的發揮則較為不理想。他在100公分比賽中因為馬匹兩次不服從(註一)被判定淘汰,後續110公分的賽事也臨時取消,最後125公分則是在一次跨越中落馬,突然的意外也讓李泓毅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退場,後續被送到急診治療。 註一:障礙超越比賽中,馬匹拒絕、逃避跟著路線跳過障礙等情形。一次比賽中若發生兩次不服從即直接判定騎手失格。 雖然李泓毅在這次比賽表現不盡人意,但他仍是國內頂尖的大專選手。七月馬協安排他到莫斯科移訓。李泓毅回憶在國外的所見所聞:「除了場地、教練等硬體條件,俄羅斯在調教馬匹和技術、觀念等都是世界頂尖,同時也都不斷進步。」回國後他也將所學運用在日常訓練上、精進自己。對於這次的表現,李泓毅表示:「馬術選手追求人馬合一,是兼具難度和危險性的運動,一不小心就會導致今天(受傷)的場面。」他強調,選手平時的訓練都只是為了在短暫又充滿變數的比賽中,展現他們最好的一面。因此他不會被這次的不如意打倒,更表示往後會更強化自己,面對未來的比賽。 而馬協之所以會安排選手出國移訓,就是想提升國內馬術的水平。中華馬協秘書長林明富指出:「我們安排國內頂尖選手、教練、防護員出國學習,希望對他們有不同啟發。」他也提到今年是馬協首次嘗試移訓,事後他們評估成效也很顯著。此外,李泓毅的德籍教練馬克斯(Markus Tonn)更點出了目前馬協應該如何努力:「馬協該多去馬術運動發達的國家考察,看他們是如何訓練選手和馬匹、管理馬廄、組織比賽等。」他相信如果台灣能在這裡取得進展,未來我們將在國際上看到更多台灣選手的身影。 除了提高水平,林明富認為推廣馬術也同樣重要:「馬協要增加平時的宣導,例如在比賽周圍舉辦體驗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等,讓民眾認識馬術。」他補充,目前馬術仍是冷門運動。但透過馬協深、廣兼具的理念,若能持續引進國外先進觀念、加大對民眾的推廣力度,未來台灣的馬術也能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體育
第1789期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2023-12-13
【記者孔德皓台中報導】2023年台灣飛盤爭奪賽公開賽9日至10日在台中市朝馬足球場展開,吸引國內外共13支隊伍參賽。飛盤爭奪賽又稱終極飛盤,是一種快節奏的飛盤玩法。來自冠軍隊伍PIONEERS的選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媚珺說明:「飛盤著重技術,有了基本傳盤技術再慢慢投入體能訓練,再加上團隊的戰術,你才有辦法幫助隊伍取得勝利。」 飛盤爭奪賽又稱為終極飛盤,著重技術、戰術、團隊默契,選手通常會在賽前練習傳飛盤。 圖/孔德皓攝賽事分兩隊進行,雙方派出七位選手出戰。進攻方傳接飛盤向得分區域推進,持有飛盤的選手不能跑動,只能丟擲飛盤給隊友,在得分區接到飛盤得分。而防守方需在不碰觸對手身體的前提下干擾進攻,阻止對方將飛盤傳到得分區。若傳接時飛盤落地、出界,或遭到防守方抄截、拍落,則攻守交換。飛盤爭奪賽通常沒有裁判,比賽發生的一切全靠選手判定,因此選手需對規則十分熟悉。SAMBO RICE 三寶飯的選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李岳謙分享道:「犯規或違例的部分需要溝通,有共識比賽才會繼續,沒有的話就回復上一動。」 比賽中,進攻方透過傳遞飛盤推進,而防守方則需要阻止對手將飛盤傳進得分區。 圖/孔德皓攝飛盤爭奪賽講求運動家與團隊精神,選手們常常鼓勵隊友。得分時,場下的選手會到場上與隊友們擊掌並高喊隊呼。「帶動一下隊伍氣氛,如果低沉的話選手狀態會不好,就算失分也一起上去歡呼,讓隊員保持亢奮的狀態。」Whisby Nation選手,黎明技術學院張家豪表示,賽後兩隊的選手們無論發生多少衝突都會圍成一圈,交流心得。此外,選手們會幫對手選出賽事MVP以及精神錦標選手,並贈送紀念品或是飛盤用品。 在得分、暫停後,選手們會高喊隊呼提振士氣,讓隊伍保持專注。 圖/孔德皓攝 飛盤爭奪賽結束後,兩隊圍成一圈交流彼此的比賽心得,並給予對手鼓勵。 圖/孔德皓攝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當中包含飛盤爭奪賽項目,而台灣身為地主也參與其中,進一步讓更多人投入飛盤爭奪賽。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表示,協會目前每三個月舉辦一次例行賽,加上大專盃、全國中等學校飛盤錦標賽、全國青少年飛盤錦標賽等,比賽數量相當足夠,目前常態出賽的選手也來到約200位。但飛盤在臺灣仍為冷門運動項目,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飛盤競賽,章艾薰認為需要更多教師加強推廣,「在職的老師如果願意來上飛盤的教練課程,回去就能帶一些學生,只有剛好是飛盤選手又有教職的人去推動有點少。」蔡媚珺則認為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讓更多人看見飛盤爭奪賽,「前陣子的全明星運動會就做得很好,雖然有簡化規則,但是概念一樣,所以我覺得轉播或者是電視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飛盤。」
「藤」空踢出 北市大女雙藤球四連霸封頂
體育
第1786期
「藤」空踢出 北市大女雙藤球四連霸封頂
2023-11-23
【記者葉蓁芸台北報導】以胸擋接住對方發球,再高高踢起做球給隊友,最後側身躍起,用腳背擊出一記俐落的轉身扣殺,搶下一分。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藤球錦標賽18日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登場,女子二人決賽由臺北市立大學王湛閑、張婷雅對戰輔仁大學馮立昀、江詠瑄,最終北市大以總局數2:1奪下冠軍,四連霸成功。男子組二人決賽則是由地主隊北海科大蔡政翰、謝丞竣及黃駿逸擊敗上屆冠軍國立體育大學楊佳翰、趙林嘉,獲得金牌。 北市大王湛閑能攻能守,一招俐落下壓,試圖攻擊對手得分。 圖/葉蓁芸攝女子二人決賽開始,輔大以兇猛攻勢取得領先,但北市大快速找回狀態,透過王湛閑發球壓制以及張婷雅的扣殺完成逆轉,以21:19險勝。第二局戰況依然膠著,雙方數度交換領先,最後輔大馮立昀打破僵局,連得兩分扳回一城。末局,北市大發生多次失誤導致落後,但輔大未能把握機會,而是失誤頻傳。隨著張婷雅扣殺與王湛閑的策略性小球得手,北市大以21:16力克輔大,再度封王。 北市大王湛閑(圖右)、張婷雅(圖左)四連霸封后,此次競賽也是張婷雅的最後一戰,成功守住冠軍寶座。 圖/葉蓁芸攝「很希望可以繼續衛冕,延續我們的金牌。」王湛閑表示,本次目標是四連霸,希望在隊友張婷雅畢業前再次奪冠。戰略方面,她認為對手移動接球不穩定,因此嘗試增加對手的跑動量造成失誤,也收穫成效。而輔大馮立昀及江詠瑄雖敗北,但仍開心表示表現超乎預期,馮立昀說:「在場上越打越順,什麼球誰要負責接都很有默契。」 輔大馮立昀、江詠瑄雖為大一新生,但已接觸藤球多年,首次大專盃就奪下亞軍的亮眼成績。 圖/葉蓁芸攝男子組二人決賽同樣上演拉鋸戲碼,前兩局雙方各拿下一勝,第三局末國體靠著趙林嘉的招牌攻勢下壓連得三分,卻被北海科大謝丞竣的扣殺打碎衛冕夢。賽後楊佳翰坦言發球、接球都有連續失誤,趙林嘉則說道:「搶勝應該把握一、二局,對手還有候補球員,相較之下我們體力較不足。」而預賽敗給國體,最後再從國體手中奪下冠軍,北海科大隊長蔡政翰自信地說:「我們就賭這一把,把預賽輸的都贏回來。」 北海科大謝丞竣(圖右)封網,試圖阻擋國體趙林嘉(圖左)的下壓攻擊,雙方激烈來回,展現奪勝欲望。 圖/葉蓁芸攝藤球作為新興運動,在大專校院中的發展仍受阻礙。第19屆杭州亞洲運動會藤球培訓隊教練,同時在賽中擔任裁判的詹宇庭點出師資問題,「全台教藤球的教練大概只有五個,一個教練最多帶三、四間學校差不多。」選手兼教練的楊佳翰補充,藤球看起來難度高,導致新手嘗試意願低,「很多人看藤球會覺得是神仙打架,可是藤球其實沒那麼困難。」楊佳翰希望效仿北市大,在國體成立藤球相關社團,期待透過社團推廣藤球,提升藤球運動在大專校院的曝光度。 國體楊佳翰(圖左)同時作為選手及教練,對於藤球發展,期望國手們能在國際賽奪牌,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 圖/葉蓁芸攝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體育
第1782期
橋藝大專盃反映人才斷層 盼從中小學紮根發展
2023-10-18
【記者葉蓁芸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起在國立臺灣大學學生第一活動中心舉辦,一連三天的賽事考驗各校選手的心智與體力。今年共17隊參與學生組四人隊賽,最終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倒叫老人」以總分265.96奪下冠軍。 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橋藝錦標賽13日開打,各校橋藝選手齊聚,在橋桌上一較高下。 圖/葉蓁芸攝 最終由陽明交大「倒叫老人」勝出,而陽明交大在教職員組中也榮獲第一名,抱回雙料冠軍。 圖/葉蓁芸攝橋藝集結心理學、機率、推理等技巧,且需要與隊友訓練、培養默契,提高勝率。陽明交大「倒叫老人」選手許品堯在賽後表示,社員每週都會固定練習,在正式比賽才能打出良好配合,奪下冠軍。臺大選手,同為臺大橋藝社社長的吳惠雯補充,賽中難免會與同伴溝通失誤,「原本約定在對方沒有叫牌(註一)的情況下,某一個叫品(註二)有特定涵義,但並沒有詳細約定若對方叫了其他叫品,原先的約定是否仍相同。」因此在叫牌過程中若不確定與隊友的想法是否一致,將導致獲勝難度增加。註一:橋藝競賽過程分為「叫牌」與「打牌」,在「叫牌」過程中同隊選手須盡量叫到最佳合約,並合力滿足合約需求的數量。註二:叫品是指橋藝競賽中「叫牌」階段所做出的叫牌內容,包含決定王牌花色或無王的叫價、Double及Redouble使獲勝方獲得比原先更高的分數報酬,或是Pass等等。 陽明交大橋藝社社長許品堯表示,有賴於隊友間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順利奪冠。 圖/葉蓁芸攝針對大學橋藝社發展,吳惠雯提到,改善招生狀況的關鍵在於宣傳及提高曝光度。以臺大橋藝社為例,過去入社人數每年僅約八人,今年由於參加社團聯展,讓新生有機會在入社前認識、體驗橋牌,因此入社人數上升至30人。同為社長的陽明交大選手許品堯進一步點出,橋藝上手難度高,且過去社團缺乏教學資源,若社員缺席課程,後續便會追不上進度,最終失去熱忱。為解決上述問題,他們嘗試透過錄製課程影片 ,讓未參與社課的新生能自主學習、補齊進度。 臺大橋藝社社長吳惠雯指出,社員積極備戰,一週會花5至6天打牌,也會請學長姐協助檢討。 圖/葉蓁芸攝縱然今年參與的隊數較去年有所增加,但整體人數仍呈下滑趨勢。承辦人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駱尚廉指出問題,表示主辦單位所得補助逐年減少,加上校方並未提供選手經費,選手只得自費參加,「沒有給予代表學校的學生運動員的待遇,參加意願就會降低。」裁判長蔡宗穎則認為,資源上仍需加強,但橋藝在大專院校自由度高,「願意待在橋藝社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熱忱,或是想參與競賽。」他也提出解方,認為若能推動企業贊助,能使橋藝發展環境更加完善。談及臺灣橋藝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橋藝社指導老師,同時也是高雄市體育總會橋藝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昌彪表示,目前在高雄、南投、苗栗等地,都有舉辦中小學生橋藝相關的推廣活動,「我們的想法是從『根』做起,把參與層面擴大,就像金字塔底部,中小學生就是大學生的基礎。」但楊昌彪也提到,中小學生未來可能因年齡漸長、課業壓力等因素退出,導致人才斷層,該如何維持人數仍是一大難題。 橋藝入門門檻高,近年大專橋藝運動發展,需要更多資源投入及學生參與,也需要校方重視與曝光度。 圖/葉蓁芸攝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專題
第1764期
當娃娃車內裝的是寵物 尚待檢驗的大毛孩時代
2022-04-07
【專題記者顏婕儒、李昀璇、陳楷霖、許如鎧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與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統計,台灣自2018年起,貓犬新增認養登記數量超車新生兒,差距更是連年擴大。時至2021年,全年新生兒出生數為15萬3820人,創下史上新低;全年登記的寵物貓狗則高達22萬8971隻。數據更進一步顯示,近年可能出現毛孩登記數量一舉超越幼年人口(註)的黃金交叉,將台灣逐步帶入「毛孩當道」的時代。註:幼年人口,係指0至14歲之人口 寵物和新生兒歷年登記數量 資料來源/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資料整理/許如鎧 圖表製作/許如鎧寵物數量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節節攀升,在這個世代中邁入主流,然而流浪貓犬的問題依然在社會角落暗流湧動,為環境安全埋下不定時炸彈,飼養不當引發種種問題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台灣參差的飼主素質,貌似未能跟上毛孩數量增長的速度,在飼養教育不盡完善的環境,毛孩們的幸福似乎仍舊是個未知數。台灣的飼主,真的準備好了嗎?養兒育女成本高 毛孩成家庭新寵兒「我覺得養小孩要慎重非常地多,就是他沒有辦法說養就養。」飼主簡嘉誼坦言,有時一個念頭便能將毛孩帶入自己的生活,養育孩子則不然,經濟壓力、時間成本、教育規劃等重擔會接踵而至,可能讓自己難以喘息。飼主Annie則以自身經驗解釋,「小時候媽媽當過夜保姆,需和嬰兒睡同一間房間,讓我從國中時期就經歷新生兒媽媽的日常,痛苦的感覺至今歷歷在目。」這些經歷讓他認為,比起會哭鬧的幼兒,養育毛孩不僅能享受照顧、疼愛孩子的感受,更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保有喘息的空間,不必犧牲自己的自由。「養小孩很花錢,投報率可能是負值,養壞了還要出來道歉。」飼主許湘寧直言,養育孩子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過於龐大,可能讓父母難以兼顧工作,更甚者,未來搬遷或生涯規劃都必須考量到小孩的教育與成長。而飼主葉佐駿認為,一個健全的孩子需要一個健全的家庭,父母雙方的愛缺一不可,即便只是缺少一方,都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這也代表養育者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去陪伴孩子,「從照顧時間和難易度來說,小孩的養育門檻真的比較高。」社團法人臺灣寵物家庭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庭吾針對「養寵物不養小孩」的現象說道:「如果都需要陪伴,可能養寵物就是比較容易去達成的目標。」他認為,在不婚不生主義漸漸盛行的背景下,少子化、高齡化都為寵物市場帶來大量需求,因為毛孩的養育費用不僅較幼兒省錢,他們的表現有時甚至比孩子更貼心,在較低的成本下能獲得陪伴與慰藉,毛孩可能在不久將來取代幼兒,成為養育對象的首要之選。 毛孩嘟嘟緊挨著飼主葉佐駿,在他們之間並不存在階級制度,而是如家人般親密無間的關係。 圖/許如鎧攝飼養毛孩成趨勢 寵物課程、服務漸興起飼養毛孩成為主流後,政府和民間也分別祭出相應措施。為增加大眾飼養責任,台北市動物保護處自2014年起開辦「貓犬學校」,讓飼主帶著貓犬一同上課,學習培養和寵物間的默契、寵物肢體語言和寵物才藝訓練等等。台北市動保處動物管理組技士陳玫雅表示,過去部分民眾會因寵物無法管教,而將其送進動物之家棄養,為了降低此情況,希望藉由飼主教育課程,從源頭著手改善。事實上,目前全台僅北市與社區大學合作辦理飼主教育相關課程,其他縣市則略顯消極。對此,陳玫雅樂見各縣市也能辦理相關業務,若能將飼主教育觀念擴展至各地,有助於減少不良飼養情況,進一步降低棄養和流浪動物問題。毛孩數量持續上升,也帶動寵物寄養服務市場。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各縣、市合法提供寵物寄宿服務業者逾4300家。曾將寵物送進寵物旅館托養的Annie分享,照護人員不僅會在寵物報到時,立即傳送寵物進房的影片,也會提供即時影像,讓他能隨時觀看房內狀況。此外,他也表示館方曾給予專業飼養建議,例如攜帶毛孩習慣的物品、玩具和零食等,可以讓牠們透過熟悉的味道減少緊張感。寵物旅館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使Annie感到十分放心,也同時滿足他對寄養服務的需求。寵物相關產業的興起,似乎顯示有越來越多的飼主重視飼養品質,不過許多飼主對此反而持否定態度。Annie直言目前台灣對飼主的教育並不完善,導致棄養、放養、虐待事件層出不窮。簡嘉誼也感嘆平時鮮少獲取專業飼養知識,讓他深感台灣對飼主教育與指導的不足。寵物數量的增長似乎只帶動了寵物產業的蓬勃,卻無法促進飼主觀念的提升,在正確觀念宣導不周的情況下,看似完善的硬體設施形同虛設,種種飼養問題依然在台灣層見迭出。錯誤觀念成引信 失職飼主燃多重問題抱持錯誤飼養觀念的飼主並不在少數,隨著養寵物的人數遽增,不了解或不在乎如何正確飼養毛孩的主人也越來越多,對社會及寵物的負面影響因而倍增。不少公園的景象能反映此情況。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將寵物帶至公園散步,伴隨而來的卻是更多未經處理的寵物排泄物,無論在水泥地還是草叢,如地雷般埋藏其中的便溺隨處可見,本應作為綠地的公園也因此淪為寵物的大型廁所。此外,園內也能看到眾多飼主將寵物的牽繩鬆開甚至卸下,讓毛孩能夠自由地奔往心之所向,這樣的場景雖然看似愜意,實則暗藏危機。臨床獸醫師陳映華表示,平時再怎麼乖巧的寵物,也可能在受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失控,產生攻擊、暴衝等攸關寵物自身以及民眾安危的舉動。 有不少犬隻習慣在外大小便,若飼主未如規定清理,將造成環境日益惡化。 圖/陳楷霖攝另一方面,飼養相關資訊不流通也間接影響動物權益,許湘寧表示,很多飼主連牽繩、餵食等基本觀念都不了解,最終只能自行上網查找。但網路資訊參差不齊,錯誤、不完全正確的消息也對寵物造成威脅,陳映華指出,即便症狀相同,仍須針對每隻個體差異對症下藥,若僅憑網路指引隨意治療,容易對寵物帶來二度傷害,他直言,「若盡信網路言論來決定治療方式,出了事網友也不會負責。」錯誤資訊同樣影響飼主對寵物的管教方式,李庭吾指出,過去網路上流行一種名為「狗老大」的寵物教育手段,指示飼主可透過懲罰等手段向寵物建立權威,避免其「爬到自己頭上」。即便近年來「狗老大」已因歐美提倡「人寵平權」被推翻,台灣卻仍有飼主藉由網路得知後將其奉為教育準則,損害寵物權益,「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狗老大』的作法只能抑制卻不能根絕問題,甚至可能導致寵物做出更大的反彈。」此類行為不僅對環境造成影響,更進一步傷害社會和諧。李庭吾認為,目前台灣仍有過半民眾沒有飼養寵物,若他們的生活因飼主之不負責受到影響,易對飼主及寵物群體產生負面觀感,「像現在還是有很多房東不願意讓飼養寵物的家庭入住,一定就是曾經有過不好的經驗。」事實上,《動物保護法》、《廢棄物清理法》以及各縣市關於寵物的自治條例都已明訂不清理排泄物、不繫牽繩等行為均屬違法,多數綠地也矗立告示牌,提醒飼主應盡責任,甚至擺有寵物專用垃圾桶方便飼主利用。農委會也曾發布〈犬隻飼養與照顧指南〉,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飼養動物,再加上貓犬學校、寵物旅館等措施逐漸完備,台灣飼主的觀念理應與時俱進,但現在看來,不管是對外的社會共榮,抑或是對內的毛孩照護,台灣飼主仍有一大段路需要努力。 因應寵物數量攀升,許多公園皆設有狗便清潔箱,望能養成飼主隨手清理狗便的正確觀念,同時維護市容。 圖/陳楷霖攝飼主責任、毛孩訓練雙管齊下 共創寵物友善環境「國外有一些領養單位會要求飼主要先去上課,然後再去領養,我覺得這個是現在台灣比較欠缺的一塊。」擁有近十年訓犬經驗的寵物訓練師小善(化名)說明。許多新手爸媽在小孩未出生前就會購買嬰兒用品、佈置嬰兒房,並且參與相關課程,養寵物也應抱持同樣的心態,而非一時興起。飼主應該針對所養品種以及寵物本身個性,做出相對應的管理。葉佐駿舉例,自己與親戚皆飼養皮膚對天氣變化較敏感的西高地白㹴,因觀念落差導致飼養方式不同,「我家狗狗的毛很白很蓬鬆,但親戚的狗就是沒什麼毛,然後皮膚都是紅紅的,因為那個皮膚病已經嚴重到不太能救了。」除了飼主對於寵物的認知外,動物本身也需要接受行為教育。以養狗為例,小善表示,四個月是幼犬大腦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犬隻社會化的關鍵,假如此時未受到應有的教育,很可能導致日後出現攻擊性。李庭吾提及,寵物如果沒有辦法在人類社會中生活,飼主就容易出現棄養的念頭,進而造成流浪動物猖獗。對此,他也建議法律規範應明訂,「假如今天棄養一隻狗要十萬塊錢,然後你需要上六周的強制性課程,之後在身分證資料上面備註他曾經棄養過狗,我相信他們可能會再去想一下,而不會這麼容易的去做一個棄養。」 如今許多人選擇飼養毛孩取代生兒育女,不過因飼主責任教育不全,流浪動物問題也接踵而至。 圖/顏婕儒攝談及飼主觀念缺失的現象,曾經營六年寵物友善餐廳的阿牛媽媽(化名)認為,法令無法做到滴水不漏,若希望將問題徹底根除,除了非法繁殖業者的杜絕、飼主端「終養不棄養、結紮不放養」觀念的落實,下一代飼主生命教育的施行,才是真正的長久之計。「所謂的生命教育,就是教導幼童怎麼樣尊重生命、愛生命愛動物,其實就算是一個愛的宣導。」他補充說明。寵物數量增加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現在的小孩終將成為下一代飼主,唯有從源頭做起,讓所有人都擁有健全的心態,才能創造一個對毛孩友善的環境。目前國內已有逾四分之一的家戶飼養寵物,為提升毛孩福祉,農委會畜牧處新設立「寵物管理科」,並於4月2日啟動。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吉仲表示,政策方向將會讓寵物獲得像人一般的照顧,負起毛小孩「從出生到死亡所有階段全面照顧」的使命。期望毛孩一生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有完整的配套,未來也會制定專法保護寵物權益,全面落實飼主責任。在寵物數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飼主觀念的培育已成台灣勢在必行的任務。然而,既有飼主偏差觀念的矯正、未來飼主生命教育的推廣都注定是條漫漫長路,唯有透過政府的積極指引,搭配毛孩父母們的共同參與,方能讓飼主的素質追上高漲的寵物數量,將未來的台灣打造成人寵共榮的世界。
藍鵲盃限新手參賽 盼掀袋棍球風潮
體育
第1740期
藍鵲盃限新手參賽 盼掀袋棍球風潮
2020-12-16
【記者吳冠伶新竹報導】「回防!回防!」球員手持球桿,身著頭盔、護肘等裝備,在草地上奮力爭球,一步步突破對手防線。2020藍鵲盃袋棍球賽12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竹北分校足球場熱鬧開打,為提供新手球員切磋機會,此賽事限定球齡兩年以下的選手參加,盼藉此鼓勵學子投入袋棍球這項新興運動。高中及大專院校女子組冠軍賽,由國立東華大學對上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經過一番激戰,最終東華以3:2奪下藍鵲盃隊史首冠。對於比賽結果,東華女子隊長吳雅惠直呼很開心,「因為東華是創立第二年的球隊,這次比賽有四個才剛接觸袋棍球的學妹,所以我對這次結果很滿意。」首次參賽的東華選手廖羽翎也說:「藍鵲盃大家都是新手,就沒有分學姊、學妹這樣,多去嘗試(不同打法)的話還滿有優勢的。」 國立東華大學袋棍球隊主要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學生組成,成立不到兩年便奪下藍鵲盃女子組冠軍。 圖/吳冠伶攝袋棍球目前主要盛行於北美洲,是一項結合籃球、足球、曲棍球元素的運動,以頂端具網袋的球桿為特色。比賽時,兩隊各派出10人上場對抗,為了爭球,球員得合法碰撞或以球桿干擾對手,並透過團隊合作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得分。此外,因袋棍球攻守範圍大,球場大小約等同於足球場,對選手的體能、技術要求都相當高。 男子袋棍球因較多肢體碰撞,選手需穿著較多防護裝備,規則也與女子略有不同。 圖/吳冠伶攝中華民國袋棍球運動協會發展部經理關梓樺說明,「這個運動學習門檻比較高,需要長時間的接觸,所以比較適合在學的小朋友去參加。」袋棍球協會民國103年成立至今,發展方向以基層學生為主,目前已與20多所學校合作開辦相關推廣活動。在大學方面,全台中部、北部、東部各設一至兩所重點發展學校,協會除透過校際聯賽、藍鵲盃比賽促進選手交流,也以研習、學分課程等方式培育袋棍球人才,或與大學合作實習計畫,讓大三、大四球員藉此項目找到未來發展方向。一年多前在東華創立袋棍球隊的謝曜光坦言,在大學推廣袋棍球,首要面對的就是招生困難,「因為很多人不知道這項運動,而且社團學生不會想接觸比較激烈的身體碰撞,會選擇比較普羅大眾的排球、籃球、羽球等。」另一方面,對於這項剛起步的小眾運動,同校的吳雅惠則持樂觀態度,認為相比其他項目,協會更能全面照顧每位選手,也給選手很大的發揮空間。不過他也認同,由於目前較著重培育基層的國高中選手,因此仍需一段時間等待推廣成效,「等到這批(國高中)選手往上升的時候,他們就會再去其他學校銜接。」 為了在大學推廣袋棍球運動,中華民國袋棍球運動協會每周皆派遣教練到花蓮,協助國立東華大學袋棍球隊進行訓練。 圖/吳冠伶攝 藍鵲盃邁入第二屆,參賽人數及報名隊伍增加近兩倍,主辦單位也首度將比賽移至新竹舉辦。 圖/吳冠伶攝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生活
第1738期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2020-12-03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參賽者們參考無動力手擲飛機製作說明書,再依自身工程知識反覆試驗,在「瘋狂工程師」團隊協助下成功打造出一架架飛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瘋狂工程師」籌辦的「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如今邁入第四屆,11月28日在雲科大雲夢湖畔進行,邀請全台高中以及雲科大學生齊來參與競賽。 第四屆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盛大舉辦,吸引國內高中對工程有興趣的學生前來參與。 圖/駱芷萱攝「瘋狂工程師」團隊提供參賽者巴爾紗木、美工刀、砂紙等材料製作手擲飛機。比賽開始,主持人先引導參賽者簡單介紹創作理念,透過輕鬆互動緩和參賽者們緊張的心情。參賽者需在30秒內投擲飛機,他們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用盡全力往雲夢湖方向擲出。工作團隊則在湖的側邊利用湖面上的浮球測量飛機落點距離,再透過傳聲器回報成績。飛機飛向雲夢湖後降落湖中,這時工作團隊需划動船隻到落點,將飛機撈起送回岸上。 「瘋狂工程師」團隊划動創辦人蔡承哲四年前親手製作的木船,將降落湖中的飛機撈起送上岸。 圖/駱芷萱攝活動進行時發生小意外,平台上參賽者在踏出第一步、準備投擲飛機時,玻璃地板突然「嗒!」一聲破裂成一個窟窿。主持人臨危不亂,從容自若地指揮參賽者站到安全的地方,自己站上凹陷處,避免意外發生。今年比賽活動總召張文睿滿意團隊成員在活動中主動幫忙,不論是比賽中的突發狀況或結束清場,隊員們都自動自發地完成,強大的團隊支撐活動順利進行。雲科大工程科技菁英班畢業學生、「瘋狂工程師」創辦人蔡承哲說明,比賽道具從測量距離的浮球、湖中平台到船隻,都是他與隊友親手製作,「那時候一下課就去做那艘船,沿用到今天已經有四年了。」比賽執行方式也經過精心研究,他們利用空拍圖計算浮球距離,甚至通宵在操場試丟飛機,蔡承哲的同學、活動創辦人之一余沛涵表示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瘋狂工程師」。「瘋狂工程師」團隊最初為系學會,後來成為工程系專屬的特色團隊。蔡承哲就學期間想設計可以傳承、具代表性的活動,因此創辦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他分享道:「那時候我有個很crazy(瘋狂)的想法,就跑去跟教務長說:『我想要幹一件大事,你要幹嗎?』,就這樣創立了這個全國性的比賽。」競賽主要對象為雲林縣的高中生,他說明雲林屬於偏鄉,「希望把資源放在這裡,讓學生在自己的家鄉就可以感受到全國性的比賽。」另外,比賽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贊助,因此學生無須承擔經費壓力。 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圓滿結束,全靠「瘋狂工程師」團隊之間的合作與隊員們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 圖/駱芷萱攝余沛涵此次回校觀賽,他非常欣慰學弟妹願意傳承活動。回想起第一屆籌辦活動的點滴,當時他騎機車跑遍雲林各所高中宣傳活動,「現在一開放報名就爆滿,學弟妹今年在宣傳和主視覺都做得很好。」今年參與的高中生個個有備而來,雲林縣私立揚子高級中學學生康茗菘和陳谹菲製作飛機「我們的飛機是我們的」,投擲出58公尺的亮眼成績,獲得高中組第一名。去年曾參賽的他們認為活動非常好玩,明年還想來參加,康茗菘說道:「很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場比賽,讓我們有機會得名。」為鼓勵學生實作,「瘋狂工程師」團隊舉辦此比賽,希望學生跳脫課本知識,突破自己的極限。團隊成員林品翰解釋道:「我們最主要是提供建議,說不定他們會比我們更有創意。」張文睿表示,此比賽將會延續,日後也可能根據系所教授專業設計新的比賽。團隊秉持「利用最少元素創造最大價值」理念,盼能訓練學生在有限資源下發揮創意,探索工程的不同面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