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文大生設計新催化材料 盼低耗能解空汙問題
新知
第1820期
文大生設計新催化材料 盼低耗能解空汙問題
2025-11-28
【記者江虹報導】一氧化氮(NO)是工業排放中常見且難以處理的有毒氣體,被視為空氣污染治理的難題。中國文化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陳輝龍研究團隊運用電腦模擬與材料計算,設計出新型單原子催化材料,可在低能耗條件下將一氧化氮有效轉化為氨(NH₃)。參與研究的文大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陳姿卉更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成果登上美國化學協會的《美國應用能源材料雜誌》(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封面。 在處理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時,通常使用氧化還原作用與催化觸媒,將其還原為氮氣。研究團隊利用催化材料抓住一氧化氮,將氮和氧透過「氫化反應」一步步拆開,分別轉化成氨和水(H₂O),並透過電腦數據模擬,找出反應路徑上有最佳催化效益的金屬元素。團隊使用的催化材料,是一種附有單一金屬原子的蜂巢狀有機網架,陳輝龍說:「其中的單原子像一顆超迷你催化點,專門抓住一氧化氮,將其分解成氨。」他表示,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片很輕薄、充滿小孔洞的濾網,每個孔洞裡面藏一顆金屬小釘子,能抓住一氧化氮轉化。陳姿卉解釋道:「我們運用電腦模擬來確認,一氧化氮是否能靠近並被金屬吸附,再進行後續的氫化步驟。」並提到,其中表現最好的金屬是鋁(Al)和錫(Sn)。 本次成果主要依靠電腦模擬與材料計算完成材料篩選與反應機制分析,省時又省成本。陳輝龍說道:「可以把它想成一個虛擬實驗室,建立起材料模型,讓一氧化氮分子靠近材料、吸附、反應,電腦就能算出每一步大約需多少能量。」他指出其優點為不需實際操作所有材料、可快速預測哪項較有成功機會,最後挑選最有潛力的材料交由實驗室驗證即可。 陳輝龍說:「我們注意到一氧化氮是空污中非常棘手的氣體。」他解釋,團隊長期投入化學材料工程研究,具完整的電腦模擬經驗,觀察到問題和參考其他文獻資料後,而有了研究構想。陳姿卉也坦言,自己研究初期對電腦模擬不熟悉,因此花費不少心力架設前置流程的計算環境,經過教授耐心的帶領和指導,他學會將零散的結果串成有邏輯的反應路徑,「我最大的收穫是,跨過那些初期的障礙,開始理解材料如何反應。」 至於技術未來的應用和發展, 陳姿卉提到,研究為未來的材料設計開啟新思考方向,「有效的催化金屬不一定要昂貴或稀有,有時候被忽略的元素,反而蘊藏著新的可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王迪彥也肯定陳姿卉在研究上的貢獻,「這對於未來在開發觸媒或是其他催化反應,提供了實驗時一個不錯的執行方向。」 陳姿卉還在就讀大學,就成為此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說:「這次研究讓我更確定想在電化學材料設計與計算模擬這條路深耕。」他認為背後的活化機制、氫化路徑與催化行為都值得研究。他也表示自己非常幸運,感謝教授看見自己做事細心和沈得住氣的特質,願意將研究交給他主導,他也勉勵同樣想從事研究的後進,「只要肯投入並願意持續學習,任何人都能在研究上展現真正的實力。」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校園
第1815期
文大勞動系研議停辦 學者指勞動議題在台邊緣化
2025-10-24
【記者黃律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以下簡稱勞動系),為全台最早投入勞動與人力資源研究的學術單位,亦是台灣勞工教育的重要搖籃。然而,近日卻傳出文大校方研擬將勞動系停辦,引發各界對於少子化下科系存廢的關注。 前勞動部長、現任教於文大勞動系的教授潘世偉日前於臉書透露,系上教授收到系所即將停辦的通知,並預計將現有老師分派至其他學院。潘世偉坦言,私立學校須考量經營問題,但在決策時若忽略專業思維,恐難以永續發展。對於廢系的傳聞,文大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回應:「文大勞動系持續努力轉型、並希望迎合社會趨勢與需求,這個方向至今未曾改變。」他表示,校方現階段傾向將勞動系整合社科院、法學院、理工學院等各院系資源,期盼能透過轉型,將原系精神延續、拓展。然而,目前校方與系所仍在研議,尚未做出最終決議。文大學生Sydney(化名)則認為,在少子化的趨勢下,部分系所面臨停辦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文大勞動系成立於1965年,現設有「人力資源」與「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勞動關係」三大學群。在「勞動關係」方面,除文大之外,目前僅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投入育才。政大勞工所長丘則剛以教育結構的觀點分析,少子化讓大學面臨招生壓力,但並非文大勞動系危機的唯一原因。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看待勞動議題的方式與國外存在根本差異。歐、美大學課程通常兼顧理論與實務,並涉及勞資談判、公共政策與數據分析等領域。反觀台灣的勞動系所多隸屬社會科學院,且重點仍放在勞動法與社會政策研究。「勞、資、政等實務界,並不像英美將此領域視為一種專業。」政大勞工所教授、文大勞動系校友張其恆更指出,此現象恐影響到其他產業。他以捷安特產品出口美國受阻為例,其因被指控「強迫勞動」導致通關受阻,體現缺乏勞動專業知識可能造成的危機。 而對於人才短缺的問題,中正勞工系主任林淑慧警告,在現行體制下,每年投入產業的新血已經有限,若該學門持續萎縮,將削弱社會整體勞動效果。「我們社會應該改變對勞動關係的想像。」他強調,勞動相關科系看似冷門,勞動議題卻是無所不在,從勞工個人權益的保障,乃至於跨國企業的治理,皆需要勞動系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其價值是不可取代的,並進一步解釋,勞動相關科系的學生未來可能進入勞動部或相關局處服務、擔任企業人資,亦或是參與工會與勞工相關組織。林淑慧表示,這三類工作都需對相關法規極為熟悉,「勞動法令眾多,而且每個條文背後都有勞動的專業學理、精神在支撐。」因此,他主張勞動系所應保有主體性,並在原先的基礎之上,納入行政管理、法律等更多元的訓練作為轉型。 丘則剛認為,台灣社會整體將勞工議題視為社會運動或基層問題,而非可轉化為職涯技能的專業。「年輕世代對勞動議題關心,卻未必願意進入勞動學門。」他提到,勞動意識的欠缺與制度的局限,導致非就讀專門系所的學生,難以接觸到系統性的勞動教育。此外,媒體敘事時亦側重工會抗爭、職災事故等單獨事件,大眾因此對「勞動專業」的社會功能缺乏理解。他直言,文大停招的消息反映招生問題外,更是社會對於勞動議題的漠視。丘則剛更警示,廢除該系所可能進而影響高中端志願的選填與社會認知,讓更多學生誤以為勞動領域無前景,形成負向循環。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生活
第1802期
文大草山學運30週年 人權週領學生關注學權發展
2024-12-06
【記者黃伊晨報導】適逢中國文化大學草山學運30週年,文大學生會首次舉辦2024文化大學人權週,於11月25至29日接連推出紀念靜態展、電影《青春並不溫柔》放映暨座談會、NGO議題村等活動,希望學生了解30年前發生在文大的草山學運,也認識現在致力於人權發展的NGO組織。 草山學運發生於1994年,因文化大學美術系學生不滿教授因個人藝術喜好讓學生學期成績不及格,發動為期34天的罷課抗議。人權週主辦人員,文大學生會權益部長王宏瑋表示,草山學運不同於台灣歷史上其他追求政治自由的學運,爭取的是藝術創作上的自由,在台灣學運歷史中有特殊意義。本次靜態展設在學生頻繁進出的大樓穿堂,現場不僅展出當時草山學運的照片,也掛設復刻抗議現場的布條,更有互動展區提供學生黃布條和筆,同學們不但可以共同回顧過去歷史,也能表達現代學生訴求。而在當年學運發生地文大校園舉辦展覽,更能想像30年前罷課抗議的歷史氛圍。 NGO議題村中,學生會請到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等NGO組織進駐校園擺攤,讓學生透過組織行動了解人權議題。王宏瑋指出,文大學生對於公共事務或是社會議題的參與度並不高,希望藉由NGO擺攤導入議題,輔助同學認識人權議題。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表示,基金會本身沒有特別關注草山學運,但對人權保護、學生權益一直都很關心。「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攤位),議題才比較容易被看見,學生也更願意了解。」張龍僑道。他認為NGO議題村能讓學生更了解學運歷史和這些同樣致力於多元平權的NGO組織。 針對這次舉辦人權週的成效,王宏瑋認為活動確實有打入學生的視野中,幫助學生認識學校過去歷史和參與公共事務。王宏瑋說:「有些人是這次活動才第一次知道草山學運,或是TFT這種組織。」希望這次活動能啟發文大學生關注相關議題。文大生活應用科學系學生M同學(化名)認為,人權週確實可以提升校內學生對學運歷史和人權議題的認知,但他也表示校內經常有類似的擺攤活動,部分學生其實不會特別在意這次擺攤的活動理念是什麼,相對可惜。他建議往後可能可以加強宣傳或包裝,激發更多學生主動探索議題的意願。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校園
第1799期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記者張恩爾台北報導】康芮颱風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侵襲台灣,全國皆嚴重受創,各縣市政府也宣布10月31日停班停課。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後,許多地方出現路樹倒塌、招牌掉落的情況,一直到11月1日早上仍未排除,影響許多學生及上班族通勤,產生安全疑慮外,也引發大專院校是否可以自主宣布停班課的討論。 許多北部大專院校的災情相當嚴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曾曜廷表示,學校內眾多路樹倒塌,椰子樹的樹葉掉落除了影響交通,也可能引發危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習慣騎腳踏車通勤,所以颱風過後會有很大程度的障礙。」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顧睿晟則指出,宿舍的電箱損壞造成停電,側門和許多附近的招牌也都被吹倒在地上,經過時有蠻高的風險。對於11月1日是否需要放假,顧睿晟補充,除了安全疑慮外,商學院停電導致電燈與冷氣故障,在高樓層上課的學生也無法使用電梯,造成學生不便,因此他認為政大應自主宣布放假。 當各縣市政府尚未決定11月1日是否放颱風假時,中國文化大學提前宣布全校採取遠距上課。文大秘書處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說明,文大設有颱風應變小組及大氣科學系,該系會在颱風侵襲時密集觀測、評估颱風狀況,並與應變小組共同決議是否放假。政府宣布颱風假的標準為平均陣風達七級,或是瞬間陣風十級,而文大也有一套颱風假標準,唐淑珍說:「因為文大位於山區,所以我們學校的標準會比政府再降一級,所以平均陣風六級,或瞬間陣風九級就符合遠距上課的標準。」保有自行宣布遠距教學的彈性,並依據颱風實際狀況宣布是否上班上課。 除了校方之外,老師同樣能自行評估是否需要遠距教學。政大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陳儒修表示,他在11月1日以線上與實體並行的方式授課,「這樣能讓有交通困難或不便來學校的同學可以線上上課。」政大教務處課務組長陳世昌表示認同,教師可以視情況臨時調整授課方式,利用補課、遠距教學來維持課程進度。 由於政大尚未設立颱風假標準,為避免再度發生相同情況,陳世昌說明課務組將會協助教室調度,確保師生都有安全舒適的上課環境,「如果未來碰到類似狀況,將由校長召開全校會議,決議包括停課與校園恢復等因應措施。」曾曜廷、顧睿晟都認為各校園的受災情況不一,應按照具體災情判斷應變政策,才能把風險和災損降至最低。
文大宿舍吸菸惹議 校園禁菸問題何解?
校園
第1796期
文大宿舍吸菸惹議 校園禁菸問題何解?
2024-10-18
【記者張傳儀報導】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吳同學(化名)自1日起在Dcard校版上發出多篇文章,指出男生宿舍的浴廁出現大量菸蒂、打火機等物品,影響環境整潔及學生住宿的生活品質,引發學生討論。文大生活輔導組辦事員劉柏頡回應,未來將會加強宣導,並針對重點區域加裝監視器以掌握抽菸學生。 談及宿舍抽菸問題,文大地理學系學生陳亮宇表示,宿舍內抽菸的問題一直都存在,校方若要處置也需要同學檢舉才能進行,「通常抽菸並不會停留太久,就算跟校方說,他(吸菸者)發現了也會立刻跑掉。」此外,自從《菸害防制法》修正,增列大專校院為禁菸場所後,校園內吸菸亭等區域遭到撤除,吸菸者四散在校內隱蔽的角落抽菸,增加校方取締的困難。有吸菸需求的文大廣告學系學生簡佑宸說明,自己不喜歡影響到他人,所以不會在校內吸菸,但校方及宿舍管理人員也應更積極處理,他說:「畢竟學校還是有會抽菸的人,如果沒有比較方便抽菸的區域,可能就會選擇在校內偷吸菸,所以取消吸菸區對於整體幫助並不大。」 對於校內吸菸問題,文大學生會理事長王品茵指出,校園禁菸後可以感受到吸菸者減少,但是政府單位應該給予配套措施,「原本(吸菸者)會在吸菸區裡面抽菸,但現在變成大家在各種不同地方抽菸。」進而造成更多危害。他認為最佳解方是設置校外吸菸區,但此措施的實際執行上有許多困難,目前校方能夠做的就是加強宣導,透過警示標語來告知學生校園禁菸的重要。 針對校內宿舍抽菸一事,劉柏頡解釋,校方目前的應對方式是在浴廁出入口加裝監視器,確認來往人員,並針對該層樓的同學進行輔導勸說。因應大專校院禁菸,校方將針對抽菸熱點加強巡邏,並以跑馬燈警示的方式加強宣傳,校規中也已訂定處罰規則,初犯者記申誡一隻。他表示:「我們會勸導學生不要在校內抽菸,若是屢勸不聽的話,也會請衛生局人員稽查。」由校方向政府單位檢舉,透過罰緩的方式對其作出處分,希望藉此降低學生在校內抽菸的問題。 自《菸害防制法》修正後,校園禁菸問題是各大專校院皆需面臨的課題之一。法規內容重視非吸菸者在校園裡的權利,校區範圍內全面禁止吸菸。劉柏頡表示,對於規勸吸菸者,會對其強調校地範圍內皆是禁菸區域,若是對吸菸有強烈需求者則會要求對方離開校園,以免影響他人權益,同時也維持校園整潔。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認為,校園禁菸立意良善,但對於其衍伸出來的問題並無完整規劃,可以借鑑國外校園的作法,即使是無菸校園也會設計吸菸區給予學生出口,才能在非吸菸者與吸菸者的權益間取得平衡點。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藝文
第1781期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山林蓊鬱、流水潺潺,潔白的廊道劃過斑斕繁雜的建築,在梯田中建起一道明亮的線條。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團隊於1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的2023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成果展,發表其建築設計計畫《洄到泉源(一):農村地景空間再造與藝術創生行動》(以下簡稱《洄到泉源》)。在計畫中,團隊重整社區空間,將自身的設計理念融合居民的想法,共同在社區幹道上搭起作品〈泉源小徑〉。 泉源小徑串連公車站、居民住宅、活動中心,建造於馬路旁的梯田與民宅之間,行人行經轉頭即可看見。 圖/張雅媜攝《洄到泉源》以「參與式設計」為核心理念,作品融入農村常見的棚架元素,以木材製成欄架造型。團隊從最初的討論設計,到建造與粉刷建築,皆邀請居民一同參與。團隊隊長王凱強說:「讓居民一起參與,除了能更明確的瞭解他們的需求,居民也會對成果更有認同感。」 小徑隨原先地景、建築改變設計,側面以大、小比例不同的方框排列,製造出活潑的變化。 圖/張雅媜攝計畫的主要建築作品〈泉源小徑〉,主體由大小不同的方框構成,垂直交錯的支架發想自傳統建築木構,建構出如同隧道般的空間。王凱強說明,團隊會根據當地住宅的窗框、陽台或門架形狀,來改變〈泉源小徑〉的木框比例。而團隊也在植栽及住戶門前,減少木條的分布密度,讓住戶走出家門,便能一覽山村景致。王凱強認為,建築作品應該像是自然生長於這片土地,以彰顯村落曾經的輝煌,「我們當然也可以在這裡蓋一棟101,但那就不屬於這裡,是殖民、侵入的。」 住家門前以窗戶的概念設計較大的白框,居民從中望去能直接看到山頭上的中國文化大學。 圖/張雅媜攝談及選擇以白色作為建築設計主調,王凱強表示,純淨的白色可以和紅磚、水泥、鐵皮等雜亂的背景,形成對比,「白色沒有強烈的情緒,能平靜的配合、襯托出田園本身的美。」他們也以長型木條,打造出不同比例、排列的白色方框,期盼能跳脫既定框架,增添「人」的氣息。除了美感設計,團隊也參考居民的意見,加入建築的功能性考量。水平橫條的設計,讓居民能晾曬衣物,邊界加寬的平台則供居民乘坐,讓〈泉源小徑〉成為居民停留、凝聚的空間。他們也考量行人的身高比例來設計廊道尺度,而頂端設計的空氣夾層,使整體視覺保持穩定而輕盈。王凱強強調,建築還是要以人為本,了解人對空間的感受,才能建造出宜人的空間。 建築設計團隊隊長王凱強乘坐於側邊平台,說明小徑各處的功能性設計。 圖/張雅媜攝〈泉源小徑〉的廊道連接公車亭、浣衣池、頂湖活動中心等地方,串連起泉源里許多重要的生活節點,整合社區的公共空間。王凱強說:「這些節點都有屬於他的歷史記憶,公車亭旁的舊建築曾是蔣公的警衛室,而浣衣池是舊時居民洗衣之處,它們都還完整地保存在這裡。」構築泉源小徑就像是建立起一個故事線,讓行人走入小徑,可以依序閱讀各節點的歷史故事,也讓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居民,重新凝聚在同一個空間裡。小徑不但連結泉源里的公共空間,也聯繫起建築設計團隊與當地居民的情誼。作品於5日正式完工後,吸引居民駐足攝影。泉源里居民張小姐(化名)提出建議:「如果上面有做綠化,應該會更漂亮。」計畫指導老師、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劉惠芳則認為,〈泉源小徑〉外表看似平實,但已成為泉源里的新地標,「實體的構件只是一個媒介,其中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文大稱霸街舞擂台 睽違九年再得雙冠
體育
第1761期
文大稱霸街舞擂台 睽違九年再得雙冠
2021-12-22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雙方僅剩一人站在舞台上,選手不露一絲緊張神色,當音樂響起,他深吸一口氣,邁出堅毅步伐。「第十七屆College High全國大學街舞高峰會」經典團體賽18日於臺北體育館熱血登場。其中,中國文化大學於Popping和Locking項目封王,睽違九年再度奪下雙冠,並抱走社團史上第一面Popping冠軍錦旗。 中國文化大學Popping強棒羅永承以Freestyle的概念呈現Popping,屢屢為觀眾和評審帶來驚喜感。 圖/李昀璇攝此次賽事共有三個舞風,各舞風參賽團隊皆需在團體排舞賽脫穎而出,才可取得八強門票。而八強、四強和冠亞賽則以五對五的團體「Battle」賽制進行。各隊由五名選手組成,每輪須各自派出一名選手出戰30秒,經六位評審判定勝方,勝方續戰敗方淘汰,隊伍先耗盡選手則落敗。 此次競賽分為三種項目,分別為HipHop、Popping和Locking。選手須先參加海選,在團隊排舞賽中勝出取得八強門票,才會進入五對五Battle環節。 圖/李昀璇攝文大自四強賽起便遇上勁敵。在Popping項目中,文大先對上前年冠軍東海大學,再強碰去年冠軍臺北市立大學,兩隊皆是冠軍熱門隊伍。然而即便面臨高壓處境,文大仍不畏強權,臨危不亂一一克制對手。五人隊伍中,文大選手周致成便多次高穩定展現第一棒的沈穩氣勢,憑藉細緻動作獲得評審青睞,而強棒羅永承則跳脫既有的單一舞風限制,在基礎動作中加入即興巧思,完美與音樂融合,屢屢驚艷全場。 中國文化大學於此次競賽中奪得Popping項目冠軍,包下社史中第一個Popping冠軍錦旗。圖中為其五人隊伍,包含羅永承(右二)、周致成(中間)、謝秉原(左二)、陳睿渝(左一)、丁奕齊(右一)。 圖/李昀璇攝而在Locking冠亞賽中則上演復仇之戰。文大去年敗於國立臺灣大學,因此止步八強,如今在冠亞賽中再度碰頭,文大沒有一絲畏懼,選手們紛紛戰勝所有對手,輕取臺大奪冠,一舉討回去年遺憾。文大選手臧士捷於College High舞台初試啼聲便獲得佳績,在賽場上他以穩定的節奏感為基底,刻意放大動作讓舞蹈更具能量,多次帶起全場歡騰氣氛。 中國文化大學Locking選手臧士捷,初次登上College High舞台便獲得佳績,並在八強賽中以「一桿清檯」戰勝所有對手,在賽場上他的節奏感穩定,搭配具有能量的舞蹈動作,多次帶起全場歡騰氣氛。 圖/李昀璇攝時隔九年文大Locking組重返榮耀,選手林秉豐表示,賽前五人團隊便以平常心備戰,「我們再三確定到底有沒有拿出一百分來準備和面對。」他分享經過幾個月的磨合才足以在比賽當下展現十足的默契。表現出色的臧士捷則認為,奪冠等同多了一份責任,未來勢必得更加努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此次競賽吸引37所學校中的69支隊伍參賽,超過800名選手共襄盛舉。而多所學校正面臨換血,去年獲得Locking冠軍的逢甲大學與Popping亞軍的國立政治大學便紛紛跌出榜外,各組排行皆重新洗盤。觀賽長達五年的銘傳大學選手劉紀廷表示,近年來科班與一般大學生的差距縮小,賽場已不再利於設有科班的北市大,期待未來新興隊伍發芽為賽況帶來更多變化。 於去年College high奪下Popping亞軍的國立政治大學於今年面臨換血問題,雖在四強賽中與臺北市立大學戰到最後一刻,甚至平手加局,但最終仍不敵對手,止步於四強。 圖/李昀璇攝
佛大女籃吞UBA首敗 望補足流失戰力
體育
第1740期
佛大女籃吞UBA首敗 望補足流失戰力
2020-12-16
【記者王崴漢綜合報導】109學年度富邦人壽UBA大專籃球聯賽(以下簡稱UBA)公開女一級預賽第二階段於13日落幕,由上季季軍佛光大學強碰上季亞軍中國文化大學,兩隊於先前各搶下六勝佳績成賽事看點。比賽中,文大穩定輸出三分球,命中率達五成,儘管佛大抓住機會展開強烈快攻,試圖追回比分,最終佛大仍以65:80吞下賽季首敗。 上季亞軍中國文化大學強碰上季季軍佛光大學,為109學年度富邦人壽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女一級預賽第二階段重點賽事。 圖/王崴漢攝一開賽,文大便積極進攻連轟7分,上季新人后林佳蓉外線神準,搭配禁區大學姐徐玉蓮助球隊取得領先;佛大則在首節末段急起直追,以快攻搶分,同時替換板凳球員上場,試圖消耗敵方體力。上半場比數28:36,文大領先。下半場徐玉蓮中途下場休息,然文大戰力未減,鄭慧慈傳出多次助攻,林佳蓉同時再為球隊貢獻兩顆三分球,而佛大卻僅有零星得分,雙方逐漸拉開比數,由文大搶下第七勝。 本季最資深的文大選手徐玉蓮今年碩一,為首位達成生涯千分紀錄的成員。 圖/王崴漢攝當日賽事結束,佛大教練楊淑淨帶著隊員檢討,他指出,球員失誤多,未能把握出手機會,「多漂亮的基本動作,那沒放進(籃)就是沒有進嘛。」佛大隊長楊婉琳則難掩沮喪,他表示自己錯失搶分時機,防守端也沒有做好,儘管團隊積極嘗試咬近比數,終究無法逆轉勝。 面對佛大戰力流失,今年大五的楊婉琳擔起隊長職位,與同為大五的王竫婷帶領學妹出戰。 圖/王崴漢攝佛大上季就因羅培甄、羅培儀轉披世新大學戰袍而流失戰力,無法延續107學年度UBA冠軍紀錄,今年主力球員陳孟欣、劉昕妤提早從UBA畢業,挑戰女子超級籃球聯賽職業舞台,佛大再遇戰力危機。先前預賽雖無敗績,但前兩場對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皆驚險取勝,本季首度吃下敗仗,佛大如何一掃陣容不齊全的陰霾成未來賽季取勝關鍵。「去年還有孟欣,他可以控制這個球隊。」佛大控衛「小Q」梁瑜玲坦言,團隊當前組織力不足,而他自身對於引領隊友較陌生。身為控衛,必須主宰進攻節奏,於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領導大家。同為佛大控衛的還有今年甫進球隊、目前大一的李宜樺,當日繳出6分、五助攻,楊淑淨認為他適時遞補位置,有效掌握比賽節奏,為預賽第二階段以來表現最好的一場。對此,李宜樺謙虛回應,跟前幾場相比,這場稍微進入狀態,但在轉換快攻應保持攻擊慾望。楊淑淨盼李宜樺在三階段的預賽中有所提升、熟悉球隊打法,補足佛大戰力。 今年大一的李宜樺在佛大擔任要角,佛大教練楊淑淨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讓他熟悉球隊。 圖/王崴漢攝 佛大射手「小Q」梁瑜玲與李宜樺積極把握對手得分空檔反攻,快速攻入對手禁區。 圖/王崴漢攝除此之外,楊淑淨指出,隊伍抗壓性不足,場上球員如何臨危不亂地解決困局成難題。也因此,當文大開場就強攻7分,楊淑淨不喊暫停,讓球員適應高強度的比賽,磨練抗壓性。他讚許球員當時表現,認為此役必定讓球員有所成長。楊淑淨常告訴球員,球是圓的,勝負不到最後一秒都有變數;預賽第二階段結束,第三階段將於明年1月開打,他期盼球員屆時拿出好表現,「他們要畏懼、要突破的其實是自己,不是別人。」
現代舞入京劇 《九歌》反思環境議題
藝文
第1718期
現代舞入京劇 《九歌》反思環境議題
焦點
2019-12-19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人民跳著祭祀舞,邀請劇中的主角「巫」一同祈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演出《靈戲.九歌》,1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呈現,其中導演、文大國劇系學生林倢君將《楚辭.九歌》中的〈東君〉和〈雲中君〉融入劇本,結合京劇與現代舞,並加入環境議題,帶領觀眾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飾演人民的演員穿著以顏料繪製的膚胎衣及裙子,並以舞蹈迎接「巫」的到來。 圖/張佳琪攝本齣戲劇以巫的京劇唱腔揭開序幕,飾演人民的舞者以彎腰的動作呈現祭祀的形式,迎接被雲神附身的巫。劇中也加入現代舞元素,人民時而快且有力地揮舞手臂,時而緩緩將手升至空中,展現古代準備迎接巫的狀態。接著,人民披上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空由古代轉到現代,產生對於網路和電能的慾望。於是,人民逐漸朝著巫聚集,逼迫巫拿著無線網路基地台發動現代能源--網路,至於人民則一邊透過甩動跳繩產生電力,一邊唱著〈東君〉歌詞:「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林倢君解釋,透過象徵災禍的天狼星,表達人類無止盡地取用大自然資源,對環境產生巨大傷害,他說:「跳繩是電力產生來源,同時是人類折磨自己。」 人民穿著黑色西裝外套,象徵時間已經移轉到現代,並圍繞在「巫」旁,渴望著網路訊號。 圖/張佳琪攝過程中,巫在保護環境與給予能源之間掙扎,最後他選擇丟棄手中的無線網路基地台,人民因而失去生命必需品——網路,眾人端出祭祀用的乖乖餅乾祈求無線網路再次到來,並因受到傷害而糾纏在一起。演員、文大國劇系學生王鈺雅談到,此景令他非常難過,他說:「我們那時只渴望一條生存之路。」然而,最終只剩兩人倖存,一位人民繼續擺動跳繩發電,另一位則如殭屍般敲打鍵盤與滑手機,暗喻人民仍繼續剝削大自然。在屈原的《九歌》中,東君、雲中君分別為太陽神與雲神,對應當時人民生活所需,林倢君提到,藝術作品本身就能反映生活,他希望藉由創作重新將現代人類對於生活的需求投射到劇中,他說:「除了陽光、雨水外,網路與光能反而更緊密結合我們的生活。」他觀察,現代人在手機沒電時容易感到焦慮,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與環境議題相關的新聞,他便將此概念融入創作。 人類坐在椅子上,眼睛彷佛盯著螢幕,而手在空中敲打鍵盤,代表人類的貪婪仍繼續折磨著大自然。 圖/張佳琪攝「本次從2019年的角度呈現《九歌》詩詞,再詮釋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林倢君說,他也將〈東君〉和〈雲中君〉的語句納入為劇本,對此,觀眾李孟儒說:「古代詩詞結合現代議題的創作手法很有創意。」此外,林倢君也花費許多時間與演員交流,並從演員分享的樂曲獲得使用跳繩隱喻發電的靈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