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藝文
第1798期
【大學人】現有數據成創作素材 2ENTER打造虛擬場景
焦點
2024-11-08
【記者林沂葳報導】在螢幕上,台北的建築、交通與人群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瞬息萬變的即時新聞標題穿梭其中,讓人彷彿置身於現實世界。新媒體藝術團隊2ENTER貳進(以下簡稱2ENTER)將網路資訊視覺化,創作出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並於10月25日至2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及劉吉榮,在2022年正式成立2ENTER,並在同年首次對外參加競賽,即以作品《擬山行》在花蓮縣洄瀾美展榮獲首獎。為此,陳政維補充:「你真正在外面得到一個肯定後,會覺得自己做的東西比較踏實,這個里程碑還滿重要的。」在合力製作的作品備獲肯定後,團隊決定向外拓展視野,作品也日趨成熟。 2ENTER的作品主要以即時資料為素材,例如天氣資訊、車流、社群動態等,撰寫演算法驅動3D影像後,再放到遊戲引擎Unreal Engine中做即時運算,最後製作成一個虛擬世界。此外,由於團隊成員皆有玩遊戲的興趣,故也會從常玩的遊戲裡取得創作靈感,並在作品中添入遊戲的元素,「不管是視覺上或者是感受上,這些靈感都會帶到作品裡面使用,或者是有一些思維會在作品裡面被放大。」陳政維補充道。 談及名稱發想過程,團隊表示本想取作ZENTER,源於德文裡「中心」的意思,不過因已有其他公司以此註冊商標,因此團隊改以組成的時間為2022年,將具有相似外型「2」跟「Z」,正式取名為2ENTER,中文名「貳進」也有電腦二進位的含意。目前台灣的網路即時資訊視覺化領域中,因為涉及設計、2D與3D製作、程式書寫等多方面的技能,故多由為企業主導,團隊成員皆為學生的2ENTER,是目前台灣第一間由學生自行創建的公司。此外,2ENTER團隊的作品比起單人作業,呈現更豐富的視覺性及互動性。「大部分新媒體藝術家處理的影像較為抽象,因為比較單純,也比較好看。」陳政維補充道。 由於2ENTER都是Z時代下的人,他們把網路世界當成真實世界的鏡像,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時間的推演下,都會越來越完整的紀錄其中,如監視器、瀏覽紀錄等,「這件事情是我們覺得需要討論的,所以決定用作品呈現。」陳政維說。此外,他們把作品想像成一個巨大容器,乘載大家的想法,強調與觀眾互動,不再拘泥「藝術傳達理念」這件事。 《Data-Verse》是2ENTER的第一個作品,以五分鐘的影像建構出四位成員對網路的想像。起初他們對網路世界的形象概念很模糊,所以在正式製作之前田調土地資料,把數據即時附到《Data-Verse》中,並把數據轉化成不同圖像,例如數據便以雨的形象灌溉虛擬世界。作品畫面的正中間有一個石碑,裡面的影像資訊來源是迷因,「真實世界有宗教作為人的心靈慰藉,那虛擬世界的信仰是什麼?」莊恩齊表示,由於現今社群媒體大量傳播迷因,故團隊最終把虛擬世界的宗教意象定位在迷因上,「我們用這樣的邏輯做了《Data-Verse》,告訴大家我們想像的網路世界長這樣。」 創作遊戲引擎互動的作品,劉吉榮認為最大的困難反而不是做2D、3D的東西,而是彼此之間的默契跟溝通,「每個人在製作上面的難處,都會是怎麼在各自的分工下,把大家想要做到的效果呈現出來。」為了作品效果的穩定性,2ENTER會針對硬體做壓力測試,確認它的承受極限,還會上傳高度敏感的照片,看見互動作品中最極端的面向,才能應對一些極端的觀眾,「我們要想到最壞的狀況,這是我們作品有趣的地方。」莊恩齊道。 延續《Data-Verse》,同樣於2022年創作的系列作品《Data-Verse Taipei》,以《Data-Verse》的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團隊蒐集台北的氣溫、車流、社會現象等網路資訊。隨著這個計畫的持續發展,2ENTER開始希望觀眾也能介入到作品當中,於是一年後《Data-Verse Taipei 02》誕生,「目前我們既有的框架有一個互動網頁,接下來怎麼跟觀眾互動,最簡單就是用文字來實現。」邱傑義表示,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觸發觀眾回覆文字到資料庫,「後來發現新聞標題這個東西,它本質上帶有一種試圖引人回覆、挑釁的特質在。」於是將新聞作為對觀眾的提問,觀眾可以進入網頁留言區,與其他人即時互動。 與《Data-Verse》系列相似的作品還有《擬山行》,雖然《擬山行》與《Data-Verse》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比起《Data-Verse》的即時資訊,團隊使用過去的歷史資料,整理花蓮氣象站建站一百年來的資料,重新在虛擬世界中再現。作品逼真地呈現花蓮峽谷的壯麗地貌,且隨著資訊量的變動,畫面會不斷改變,讓觀眾無法預測下一秒的視覺體驗。 而近期2ENTER啟動新的計畫—《虛擬尋根》,透過論文查詢、搜尋引擎、AI三種方式共構劇本,回溯台灣不同的網際網路歷史事件,「用作品重新描述歷史,將創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的事,重現在大家眼前。」邱傑義補充。 2ENTER的作品從來都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或影響社會,而是希望讓大家透過作品看到不同的狀態,例如在《Data-Verse Taipei》中,觀眾可能會好奇車流的變動、Wi-Fi的流量等,透過呈現讓大家看見平時難具象化的數據,當資訊匯聚在小小的螢幕中,觀眾會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很常在做這件事。」莊恩齊補充,虛擬世界雖然很小,卻乘載著龐大的資訊量,「這是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很難發現的差異性。」 提到團隊未來的願景,2ENTER希望能讓作品常設在某個地方,持續推廣作品,也嘗試做公共藝術等,期望將作品跳出臺灣的框架,創作《Data-Verse》國際版,讓作品有更多討論的潛能。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生活
第1788期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2023-12-06
【記者陳婕柔台北報導】「藝術創業受眾較小,但希望這次融合科技後能讓更多人願意碰觸藝術。」犇藝獎參賽成員莊恩齊表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日首辦犇藝節活動,決選團隊裡有兩組以新媒體科技為題材拿下二、三名,他們嘗試用熟悉的藝術結合商業思維,並在犇藝節中呈現藝術創業的成果展演。 首屆犇藝節與Underground Studio合作規劃策展,以綠植融入場佈設計,建立永續經營理念。 圖/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提供「北藝大很多學生從來沒想過創業,而多數民眾也很難理解藝術,所以犇藝節用簡單的創業形式讓大家了解『藝術即生活』。」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育成經理林錦德表示,校內大部分學生僅會創作,沒有足夠商業思維,所以近年校方融入多元程式設計與創業輔導課程。「光影魔匠工作室」獲選犇藝獎第二名,團隊打造一款餐廳經營遊戲,運用可愛、活潑畫面親近大眾。電影系出身的楊悅誠表示,自己曾想用電影呈現漫畫地下城的故事,卻一直無法完整詮釋,「其實電影視覺特效與遊戲科技理念越來越像,剛好有專精美術與音樂的朋友願意合作,才有〈地窖食堂〉這部作品。」然而負責美術設計的杞欣庭卻也感受到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初衷是想讓大家都喜歡我們創建的世界,但我們又無法掌握玩家喜歡的元素。」他點出團隊目前的難題是開拓市場。第三名的2ENTER 貳進團隊擁有主攻美術、程式、編寫遊戲以及3D影像設計成員,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將巨量資訊化為圖像,透過VR眼鏡將作品投射到民眾目光中,場景包含北藝大附近的北投溫泉、北漂學子常佇足的台北車站等等,成員莊恩齊說:「這些都是我們的生活軌跡,想讓大家體驗轉個彎就能遇見不同日常。」他針對藝術創業的困境補充,新媒體藝術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佈展、購買器材,儘管犇藝節有獎金,仍支撐不起創業的開銷。 2ENTER 貳進團隊將迷因、彈出式廣告等現代網路元素加入作品中,增進藝術與大眾共鳴。 圖/2ENTER 貳進團隊提供參與犇藝節後,民眾對新媒體藝術創業有更多感想,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生江品萱表示,這個領域重視人與藝術間的感知,2ENTER 貳進團隊用即時運算帶給人對於未來的想像,「現在機器人可以寫程式,但它很制式,我做藝術時與人的互動才會有活著的感覺。」民眾張晉禎則表示,「藝術會隨著大家習慣的媒介而改變,藝術家的優勢也會隨之有更多元的發展可能性。」 北藝大學生路過書店穿堂,駐足在展品前,翻看犇藝獎競賽團體創作的過程。 圖/陳婕柔攝獲獎的兩組團隊在比賽中體悟到藝術融合商業的阻礙,而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為了開拓學生商業視野,推動三項藝術創業課程,犇藝獎更是以公開徵件以及辦理工作坊的形式,提供師資顧問輔導,期盼大學生能自主跨領域合作,突破自身系所框架。「像是我們都很不熟悉怎麼處理稅務、怎麼成立公司。」楊悅誠希望北藝大能增強商業培訓課程的深度,讓團隊未來可以順利發展得更成熟。
揮別2020 《巢》成接納負能量場域
藝文
第1742期
揮別2020 《巢》成接納負能量場域
焦點
2020-12-30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靛青色與黃綠色的光線,幻化成碎裂的幾何圖形,宛若萬花筒般,映射於壓克力裝置牆。「煙花宇宙」團隊於民國109年12月19日起在「新樂園藝術空間 SLY art space」舉辦獨立影音計畫展《巢》,透過沉浸式投影場域循環展示影像作品,試圖創造情感流動的景象,提出感知自身情緒的重要性。109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眾人的生活節奏,更使藝術創作者陷入嚴峻的考驗。「今年是我們第一次驚覺,原來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失去舞台。」團隊成員、計畫主持人周玥表示,疫情導致人們的焦慮與不安感攀升,卻無處抒發。因此,煙花宇宙團隊打造能承接負面能量的環境,讓觀眾得以在此暫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迎接新的一年。 投影畫面不僅會出現在裝置上,透過四周牆面與地板的反射,將整個空間塑造成沉浸式環境。 圖/煙花宇宙提供展場以「巢」為意象,煙花宇宙團隊將一片片的透明壓克力版,平行或垂直交錯排列,構築出宛如巢穴的沉浸式場域。壓克力板將色彩斑斕的投影畫面反覆交疊,形成全新的樣貌,抑或分割成碎片狀圖形,散落於空間的每個角落。藉由影像不斷重組及解構的過程,呈現情緒與記憶流動的形象。策展團隊成員蔡寧補充,巢的形狀也表達安定的狀態,如同鳥類利用樹枝拼湊的家,使觀眾得以在空間中覓得安全感。 交互排列的透明壓克力版將投影畫面重新分割與解構成細小的圖形,製造彷彿夢境般碎裂的情景。 圖/陳嘉怡攝觀眾逆光穿梭於影像之間,投影與人體虛實交錯,彷彿他們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團隊成員、實踐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生葉長奇解釋,展覽分別演繹三個不同的情緒階段,透過強烈的色彩與線條製造壓迫感,建構出自我不斷接收外在壓力的場景;黑白畫面一閃一滅,則呈現情緒潰堤時,人會感覺到自身從現實中抽離的狀態;最後,影像色調回歸柔和,象徵大眾選擇坦然面對負面情緒,感官從緊迫到放鬆,尋回失去的安定感。 團隊成員希望打造可重複利用的媒體裝置,因此展間中的壓克力板均可被拆解回元件狀態,以利下次使用。 圖/陳嘉怡攝展覽中的音像設計皆忠實反映創作者的經歷與感受。周玥回憶,他有天突然在路上恐慌症發作,才發現自己從未坦然面對家人離世的負面情緒。他認為,現代人為迎合生活環境,不敢承認或正視內在的不舒服,導致無法從負面情緒中釋懷。他說:「有時候承認自己的難過很重要。」 展覽空間融合音樂與影像設計,使觀眾從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體驗中,覓得沉澱心情的效果。 圖/陳嘉怡攝絢爛奪目的光影照耀整面黑牆與壓克力裝置,為空間注入一股溫暖能量。觀展民眾林昇融表示,隨著影像與音樂的流轉,煩躁的心情亦逐漸回歸沉靜。此外,團隊不僅希望打造沉澱心情的空間,也盼望觀眾直接與影像對話。因此,他們將於閉幕展舉辦「負能量大會」,邀請觀眾寫下代表今年心情的文字,並將筆跡投射在壓克力裝置上,藉由影像抒解憂鬱與憤怒。周玥提及,希望觀眾透過宣洩負能量的方式,結束這不尋常的一年,並從中獲得能量,「願我們在風浪中仍能找回平靜。」
持續撞裂螢幕的球 「失重計畫」影射科技暴力
藝文
第1738期
持續撞裂螢幕的球 「失重計畫」影射科技暴力
2020-12-02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咚!」的一聲,藍灰色的球落下,撞擊下方佈滿裂痕的螢幕,頓時電漿四散。國立清華大學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科技藝術組學生田子平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失重計畫〉,參展新竹市政府主辦的展覽《城市轉藝器》,於11月20日起在新竹241藝術空間展出。作品聚焦新竹「科技」城市形象,探討現代反覆的機械行為與龐雜資訊潛移默化地麻痺人類感官。 創作者田子平運用色彩,以宇宙中的星際形象,讓觀者以童趣的角度思考科技暴力。 圖/田子平提供規律的咚咚聲響起,如石子墜入水井,又深又沉重。〈失重計畫〉由三面液晶螢幕與六顆彈力球組成,將兩兩成組的彈力球垂直懸吊在平放的液晶螢幕上方。而三組彈力球分別以不同的頻率、速度、力道反覆落下,撞擊螢幕。每次碰撞,皆使螢幕上的線條與色彩瞬息萬變,呈現老舊電視機的閃爍狀態,彷彿宇宙中的原子激烈卻寧靜地爆炸。田子平以彈力球反覆撞擊造成螢幕碎裂,漸進傷害的意象,暗示人類生活也正潛移默化地被科技侵蝕。 彈力球以不同的速率、頻率落下。創作者田子平表示,希望呈現多變的撞擊模式。 圖/田子平提供碎裂的螢幕衝擊視覺,呈現每日轟炸的資訊與反覆運轉的機械,暗指科技暴力帶來的傷害。田子平表示,大眾卻漸漸將此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忽略科技對我們的影響。他說:「過去社會的人們無法想像機械複製的概念,但現在我們被那些東西刺激久了,便開始麻痺無感。」田子平提及他對五歲表弟的觀察,「YouTube演算法讓影片一直播送,有時會導出兒童不宜的影片,但他不會篩選,持續觀看,進而影響他的行為。」田子平認為,表弟被動接收影片隱藏的訊息,如資訊爆炸的現今,人類成為受資訊支配的角色。 創作者田子平以馬達控制捲線器速率,創造彈力球撞擊液晶螢幕的效果。 圖/田子平提供彈力球受到齒輪轉動,為了使彈力球垂直落下,且不會因回彈力跳出螢幕邊界,田子平多次嘗試不同的垂降高度及齒輪形狀。他首先以齒輪捲線器固定裝置,再將齒輪切割成一半,呈現「半齒」形狀,使其帶動彈力球轉動時可以呈現兩種模式。當轉動到齒輪那側,彈力球得以緩緩上升,而轉動到平滑側,彈力球便會如自由落體般落下。此外,他也在彈力球面噴上灰藍色的顏料,呈現小行星的視覺效果,他強調:「希望用比較童趣的方式表現這個概念(科技帶來的影響),看起來像小星球在撞擊銀河。」 寧靜的展場中可以聽見彈力球一次一次、又深又沉地碰撞液晶螢幕,持續傷害,永無止盡。 圖/新竹241藝術空間提供此次展間中的作品多為科技藝術,新竹市文化局241藝術空間館長李青霖提到,相較於傳統平面畫作,新媒體藝術更能觸發藝術家與觀者的互動及他們的想像,他認為:「(〈失重計畫〉)將動作處理得很好,這個摔落的瞬間會讓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撞擊?為什麼會破壞?」觀展民眾許峻堂則連結到自身經驗,他曾經偶然和朋友提到希望購買一件產品,之後社群網站便連環推播相關廣告,「起初覺得很煩,後來就無感了,反正看到就關掉。」
聲光交融 《潘朵拉幻象》打破感官認知
藝文
第1730期
聲光交融 《潘朵拉幻象》打破感官認知
2020-09-30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木琴聲雜揉電子音樂從後方傳來,四周的牆面也隨著現場跳動的音樂節拍,發射出絢爛的影像。沉浸式展演《潘朵拉幻象》於9月24日至27日,在鳳甲美術館登場,打擊樂團隊以擊樂表演結合電子音樂、劇場藝術與數位影像,建構一個感官錯置的科技世界,審視自我意識與科技的關係。有別於傳統音樂會的鏡框式表演,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學生謝賢德表示,《潘朵拉幻象》以16顆多聲道喇叭環繞展演空間,並結合三面環場的多媒體藝術牆,創造360度環繞的沉浸式場域,讓各種聲響與影像在空間中交疊、穿插並產生共鳴。他說:「沉浸式的聲場效果,能打破一般人的常理認知。」當觀眾緊盯前方的擊樂表演時,樂器並未發出聲響,而是從四面八方傳來,造成觀眾視覺與聽覺的衝突。 演出時,數位投影影像會根據現場聲音的頻率,做出相對應的光影變化。 圖/蕭景馨提供謝賢德認為,音樂不僅止於演奏音符,它能創造出一種嶄新的姿態,再與觀眾的感官共存。他說:「我希望藉由數位聲音科技,創造出打擊樂與電子音樂在聲音表現上新的可能性。」因此,音符透過電腦計算再重新組合後,觀眾會聽見兩種不同的聲音質地,包括麥克風收攏後重新分配的打擊樂聲,以及音效合成器轉化的電子音樂。最後,這兩種聲音再被電腦程式傳送至指定的喇叭,製造聲音的延遲與幻聽效果。 展演透過絢爛的光影幻象與環繞音響效果,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潘朵拉的盒子。 圖/蕭景馨提供除創造傳統打擊樂的其他可能性,謝賢德也想透過擊樂與電子音樂反覆交融,探討自我意識與科技訊息對話的過程。同時,他的團隊也利用即時投影配合現場聲音,呈現無限串流的雲端世界。他形容,這會讓觀眾的感官彷彿開啟潘朵拉的盒子,不停遊走在科技世界的虛幻與現實之間。「當音樂暫歇時,就需要刺激觀眾的視覺。」導演、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的蕭景馨說。他在曲目交替的空隙,設計舞者走位與肢體動作,串連聲音與影像。因此,觀眾能將目光聚焦在舞者身上,等待下一段音樂表演。 民眾可以在表演開始前,敲擊鼓面或朝麥可風發聲,體驗多聲道聲響裝置。 圖/陳嘉怡攝因沉浸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觀看方向,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或站、或坐,讓展演空間的每一處都可以是表演舞台的延伸。觀眾李庭葶說:「這樣的演出形式不像一般音樂會規定嚴格,比較沒有距離感,因此能無拘無束地享受音樂。」主修古典音樂的觀眾葉家華則表示,這樣的實驗音樂掙脫傳統樂理的束縛,使創作者更能發揮聲音最純粹的樣態。
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畢製  展出當代生活經驗
藝文
第1624期
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畢製 展出當代生活經驗
焦點
2016-05-04
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畢展,在入口處以白光管創造立體藝術,呈現展覽主題。 圖/蘇韋宣攝【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一張書桌上擺放著電腦、水杯及電燈,牆上掛著壁畫,乍看靜止的一切,突然水杯傾斜了一點,畫像緩慢轉動一下,民眾才發現所有東西都在慢速變動。4月29日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在「空場」藝術空間展出半個月的畢製作品,以「健身房之夢」為題,展現當代人的生活樣貌及學生的人生經驗。佔據展場一角的書桌裝置,名為〈生活的形象〉,創作者賴怡心讓觀眾仔細盯著空間一陣子,才看到桌上物品緩緩左右移動的細節。作品呈現出平日生活中,人們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不動的情景,賴怡心表示,她使用齒輪讓裝置推動杯子傾斜,或是讓畫像左右旋轉,讓桌面上的物品像是有生命一樣會動一動,「想要吸引人的注意力。」 作品〈生活的形狀〉表現當代人在電腦前長期不動的生活經驗。 圖/蘇韋宣攝詹涵逸〈平靜的一日〉展出兩枝筆尖相對的原子筆,在彈簧的控制下推出筆芯、伸向彼此,即將相觸時縮回,表現出人跟人初識時的彼此試探。還有兩件袖口相連的白色毛衣,掛在天花板上的繩索兩端,緩慢移近再分開,卻因相連而無法推離太遠,表達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以後,有時會想把對方推開、突然冷淡一陣子的狀態。 作品〈平靜的一日〉中兩枝相對的原子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試探。 圖/蘇韋宣攝 作品〈平靜的一日〉以兩件相連的衣服,表達時而親密、時而疏遠的人際關係。 圖/蘇韋宣攝林威宇創作〈我在這〉包含兩件作品,一個是垃圾桶裝置,當參觀民眾撿起地上散落的紙屑、鋁罐丟進垃圾桶,便會觸動機關彈出垃圾;另一個作品則是摺疊椅,感應有人接近時,椅墊會向上彈起,不讓來者坐下。兩個裝置意在表達反抗常規的心態,陳琪芳導覽解說:「為什麼(你)丟垃圾,我(指垃圾桶)就要接受?」意在反思規範對人或物的束縛。 作品〈我在這〉,當民眾撿起地上的垃圾丟入桶內,裝置便會讓垃圾彈出,反抗被丟垃圾的規則。 圖/蘇韋宣攝新媒系畢展首創展覽創作小組,規劃參展動線。入口處的「跑步道」讓參觀民眾大跨步踏上輸送帶,奮力往前跑進展場。進場後,以手指輕觸感應器,當過快的心跳頻率穩定下來後,螢幕上紛亂的白色點點才會排列成文字,顯示展覽的核心概念。總召黃健敏表示,展覽希望能引人思考科技器械的使用規則或社會規範與現代人之間互相牽制的關係。 展覽入場的跑步道。 圖/蘇韋宣攝
新媒體藝術展 互動裝置剖析網路現況
藝文
第1601期
新媒體藝術展 互動裝置剖析網路現況
2015-06-11
陳亦貞的〈連結〉利用盜版影片的網頁連結,反向定位下載者的IP位置,呈現在世界地圖上。 圖╱丁敦蓉攝 【記者丁敦蓉新北報導】「劃時代」聯展6日於汐止社后藝術工廠舉行,來自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的四位學生以新媒體為媒材創作。其中,學生陳亦貞探討網路對生活習慣的改變,她搜集下載盜版影片電腦的IP位置,加以量化顯示在地圖上,探討現今盜版普及世界的事實。 陳亦貞的作品〈連結〉將一個滑鼠放置在平台上,其對面投影一張巨大的世界地圖,地圖下方約有20多個盜版影片的網頁連結,觀眾只要點擊連結旁的下載鈕,世界地圖上便會出現交互雜纏的紅線,顯示其他下載此連結的使用者在世界的分布。 陳亦貞藉由盜版影片的載點,反向尋找下載者的地理位置,世界地圖上線越複雜,代表下載者越多。陳亦貞解釋,網路上所有的接收者都是傳送者,下載影片的同時也會洩漏自身情報,「網路世界就是一來一往,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完全匿名。」 從虛擬世界回歸到對現實世界的探討,學生陳姿吟展出〈刻意·非刻意〉。她製作兩種頭盔,在頭盔上加上鏡頭及心跳感測裝置,其中一個頭盔可拍攝使用者身周景像,另一個可自拍。陳姿吟說明,她設定感應裝置,當使用者心跳超過100時,代表情緒有所起伏,快門就自動拍下當時的畫面,陳姿吟再將照片貼在牆上展示。她表示,使用者戴上頭盔時,常因為害羞,不敢與人對視,所以鏡頭朝外的照片常拍到模糊的景象,而自拍的照片,有人面露尷尬、也有人開懷大笑。 陳姿吟提到,生活中總是錯過很多精彩的瞬間,她想要紀錄當下自己的反應及環境的氛圍,因此設計可以即時捕捉畫面的頭盔,讓瞬間成為永恆。此外,她提到,現今太多人拍照會刻意擺姿勢,或是拍了很多張,最後選一張滿意的上傳,喪失最真實的樣貌,因此希望藉作品呈現人們最自然的一面。 學生游惠諭創作〈轉譯·遲疑〉讓民眾參與測試,將中文詩詞以台語念出,並使用人臉辨識系統,計算人們皺緊眉頭的差距,拍下參與者疑惑、困擾的表情。她在ㄇ字型展場中央,播放各種人們皺緊眉頭說話的無聲錄像,展場右方擷取人們困惑的臉孔,做成動畫漂浮在牆上。而左方則投影許多不同顏色的中文字,她將測試的數據量化,以藍、白、紅顏色區分,代表國、台語轉譯的難易度。 游惠諭解釋,自己不太會念台語,每次要講都會停頓很久,她觀察到其他人也有此現象,轉換不同語言時,常有非自主的表情變化。她覺得此狀態非常自然,因此搜集這些表情。她也提到,臉孔投影漂浮在牆上,象徵使用者處於某種焦慮、猶疑不定的心理狀態。 協辦單位、雍和藝術教育基金會營運經理郭一萱表示,新媒體藝術與坊間展覽相比,較難吸引人潮湧入,但四位學生的作品與主題結合度高,尤其作品探討議題雖沉重,卻都明確表達其理念,十分出色。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