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藝文
第1813期
數位媒介重塑自然景象ㅤ《植生印紀》反映現代多元樣態
2025-09-26
【記者蔡得曦台北報導】半透明框架營造出若隱若現的邊界,鮮活色彩的花木點綴其間。20日《植生印紀》曾麟媛、江威儒、張驊三人聯展於乙皮畫廊台北展館展出。其中,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理論組博士生的張驊,以油彩作品〈盒中景07〉點出在科技時代下,人們透過數位媒介重新建構觀看景象的方式。 在張驊展區中最大幅且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盒中景07〉,描繪由透明玻璃圍合而成的風景,中央鮮紅的團塊與四周藍水、黃花相互映襯,玻璃框架外是高聳並帶有結晶紋理的山景。「〈盒中景07〉是我對當代風景的思考。」張驊說,他認為現代的風景已不再只是戶外的山河或城市,而是更多元的樣態,例如手機裡的旅遊照、社群上的打卡照片,甚至是 AI 生成圖像,這些都成為新時代的「風景」。 〈盒中景07〉雖充滿繁複的物件,卻因部分留白為觀者留下自由想像的空間。張驊說:「〈盒中景07〉是一個可供凝視的框架,也是提供觀眾構築自我風景的開放場域。」而在作品〈室內風景系列03〉中,張驊特意在畫作外圍繪製框架,營造出室內的空間感,視覺中央的礦物結晶與花草則形成不斷形變且破碎的風景,使觀者能自我詮釋出獨特的景象。觀眾潘信華指出,張驊的作品題材雖取自城市窗景,但在畫面中逐漸放掉部分寫實,轉向以模糊曖昧的物件來建構畫面。 談及對於繪畫的看法,張驊表示,人為創作的痕跡,例如手的抖動、線條或色塊的不精準等,都是繪畫最可貴的地方。現在他創作時會刻意保留這些痕跡,「這是人類創作時獨有的印記,也是與AI生成圖像最大的差異之處。」而他選擇油彩作為媒材,是因其具有慢乾的特性,能使創作時間被拉長,從起稿、上色、塗改到最後定型,所有步驟就像是景致逐步成形的過程。 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張驊,更嚮往純粹的自然景觀。乙皮畫廊執行長陳雅玲表示,本次展覽選擇「植物」為主題,是源於對藝術家近期創作脈絡的觀察。張驊的作品即取材自記憶中的花圃,希望觀者能在畫裡找到熟悉感。在展場中,他的創作與其他藝術家彼此呼應,形塑出自然與數位之間的對話。張驊說:「我希望透過創作回應現代的變動,讓觀眾重新看待新時代的景色。」
當TikTok成新時代兒童台 該擁抱還是抵制?
專題
第1778期
當TikTok成新時代兒童台 該擁抱還是抵制?
2023-04-05
【專題記者古宇恩、林玟君、詹晶雅、蔡文馨綜合報導】點選15秒的錄製時長,面對著鏡頭,搭配時下最紅的「抖音舞曲」,隨著音樂扭腰擺臀,殷切期待著同儕間的互動與關注⋯⋯這是12歲的小魚(化名)放學後的日常,也是現今許多兒童課餘的閒暇娛樂。TikTok儼然成為α世代(註)兒童最受歡迎的「幼幼台」。TikTok抖音國際版為主打短影音內容的社群媒體,截至2022年底,下載量已高達6.72億次,為全球下載量排名第一的應用程式。近幾年更透過集結全球使用者創作的美妝、搞笑及劇評等各式影片,逐漸吸引台灣兒童受眾的目光。然而,有不少師長對此感到擔憂,禁用TikTok的聲浪未熄。面對12歲以下、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兒童,應禁止孩子接觸TikTok?還是讓TikTok成為寓教於樂的平台呢?註:α 世代,又稱Alpha世代,是指出生於2010年之後,現為0到12歲的世代,擁有最充沛物質、最豐富技術知識的一代。 TikTok主打短影音的內容形式,成功吸引大批年輕使用者觀看,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成為主要受眾,引發許多師長隱憂。 圖/林玟君攝TikTok瘋遍校園 短影音奪兒童眼球「抖音一響,父母白養。」TikTok上各式影片內容流竄,抖音熱門歌曲一播,每個兒童都能琅琅上口幾句。然而,部分影片過於羶色腥的歌詞內容、洗腦的旋律等,讓許多師長不禁憂心忡忡。TikTok上多樣的影片讓孩子觀看是否合宜?許多人對此抱持疑問,卻也無法時時避免孩子使用與接觸。每天晚上,小魚會花至少半小時觀看TikTok上的短影音,因為在校園間,TikTok已是兒童聊天的共同話題,「這樣隔天去學校才有東西和同學聊。」小魚害羞地說。許多孩子擔心若沒有觀看TikTok熱門影片或不使用,可能會落單,甚至成為異類。有些兒童更為了引起注目或成為同儕間的焦點,會運用TikTok拍攝短影音,伴隨歌曲舞蹈。即使他們的肢體動作略顯生疏,但在TikTok上「練習舞蹈」顯然成了現今許多兒童的娛樂方式。「練習舞蹈」並不是兒童使用TikTok的唯一方式,現已升上國一的樂樂(化名)透露,同儕間十分興盛「搬運影片」,也就是將Facebook、Instagram等應用程式的熱門影片搬到TikTok上,或是相反地,將TikTok的影片搬到其他社群媒體。樂樂認真地分析,「搬運影片的流量會比較高,因為內容和抖音原本有的很不一樣,很稀奇啊。」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樂樂逐漸羞於面對鏡頭,不再拍攝短影音,改以於TikTok上傳大量「搬運影片」。搬運各平台影片的形式,不僅可以創造使用者的流量,也使得TikTok上的影片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應用程式間大量竄出,讓兒童無意間接觸到來自TikTok的各式影片。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高年級老師羅世宗推測,TikTok在校園流行的原因,就是同學喜歡「炫」,其他學生看到後就會效仿。他舉例,某次請班上同學上台表演,學生一模仿TikTok上的內容,其他學生便熱烈討論。同儕間的影響力以及多元的接觸管道,是TikTok快速走進兒童日常的關鍵因素。「身邊的同學都在玩,我不玩就和他們不一樣。」為了融入同儕間的話題,小魚從四年級便開始使用TikTok,希望藉此拉近與同儕的情誼。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解釋,人們因害怕錯過與他人共同創造回憶的機會,擔心自己與社群脫節,所以會學習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的社交平台。對兒童而言,TikTok便是這樣的媒介,他指出,相較於文字,一些有話題性的短影音更容易吸引兒童,並作為他們人際溝通的社群管道。 TikTok內豐富多元的短影音內容,隨著「搬運影片」的行為興起,現在不僅於TikTok中可看見,於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應用程式也大幅出現,讓兒童觸及的管道日漸多元。 圖/林玟君攝沉迷短促刺激 外界憂影響兒童心理發展開啟TikTok,使用者無需建立帳號,即可瀏覽短影音,上下滑動就能觀看不同內容。影片製作上,使用者能一鍵套用特效及轉場,快速生產內容。操作介面簡單易懂、製作影片門檻低,加上多元的內容,成功獲得兒童族群的青睞。此外,TikTok的演算法會透過使用者的興趣推播,同時在短時間內呈現影片重點,更容易讓兒童著迷。自媒體營運顧問林佳佑說明,「當小孩打開這個平臺,發現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他就拼命滑很久。」TikTok繁雜且未經篩選的訊息,以及強大的推播功能,恐導致兒童認知偏差或成癮,也引發部分教師與家長的擔憂。「如果孩子在家長不在時,接觸到不適合他們年齡的內容,會對他們的身心上造成傷害,而且他們也不會來問我們。」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中年級老師鄭麗貞雖認同兒童可從TikTok學到許多課外知識,但TikTok可能夾雜性、暴力等不當內容,對兒童心理造成影響。比起TikTok上的短影音,留言區的輿論更可能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和心情。同為TikTok使用者的臺中市南屯區永春國民小學陳老師(化名)指出,「留言區上討論事情的方式尖酸刻薄,常是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獲得網路流量,網民不斷地製造具有爭議性的話題,這些帶有情緒性的字眼或錯誤資訊的評論,也可能使兒童對於議題討論的模式產生誤解。多數師長也擔心,TikTok15秒左右的短影音形式會導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華爾街日報》科技記者Julie Jargon於〈解讀「TikTok大腦」:沉迷於短影片讓孩子發生了哪些改變?〉寫道,兒童的大腦如果適應TikTok上不斷快速更新的內容,反而會難以適應數位世界外變動較緩慢的活動。羅世宗也擔心兒童難以在短時間內判斷資訊的正確性,並完整地消化訊息。 根據團隊觀察,除跳舞影片外,兒童也偏好電影解說、動畫、遊戲實況等內容,良莠不齊的短影音,讓師長擔憂兒童長期觀看影響心理健康。 圖/林玟君攝課外教學新天地 TikTok拓展兒童學習管道儘管TikTok的內容與形式可能影響兒童心理發展,但其對兒童的吸引力,促使相關業者逐漸重視低年齡層的市場,推出專屬於兒童的優質內容。TikTok營運分析師李世彬指出,TikTok已成為主流行銷管道之一,其中,因兒童更容易被影片和圖像吸引,而成為TikTok行銷市場的一大受眾。「我想要變得像影片上的姊姊一樣會跳舞。」12歲的小昀(化名),即是在TikTok上偶然被推播到一支舞蹈教學影片後,激起了他對於學習舞蹈的興趣,便踏上舞蹈學習之路。TikTok上的教學影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變成不少兒童課外學習的管道,舉凡繪畫、攝影、作文指導、英文文法解說等內容,都可輕易在TikTok上找到。小昀認為,在TikTok上學習,除了能夠激發他的學習興趣,更能運用短影音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來幫助理解和吸收資訊。運用TikTok行銷舞蹈課程的經營者林宇珊補充,「以跳舞來說,他們眼睛在看,加上頭腦記憶後,他會學得更快。」同時身為小昀舞蹈老師的他,也會鼓勵學生在課後自行拍攝TikTok影片上傳,並在老師的建議與指導之下,檢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再予以改善,達到完整的學習效果。雖然TikTok上的學習資源豐富,但仍有師長擔憂大量資訊裡會夾雜兒童不宜的內容。對此,林佳佑回應,TikTok其實具有審核機制,會主動下架或屏蔽過度裸露及含有血腥暴力的內容及意見。他進一步補充,TikTok平台本身具有「家庭安全配對」功能,讓家長能綁定自己與孩子帳號,以隨時把關孩子的使用狀況,包括:螢幕使用時間、傳送訊息對象、隱私設定等。對於不少學者質疑TikTok短影音可能導致兒童注意力降低的問題,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辛靜婷認為,「過去我們被要求要很專注做一件事情,但現在孩子需要的能力跟以前並不一樣。」就現今社會的趨勢,孩子需要具備在同一個時間內處理多種訊息的能力,例如:學生在學校,需要同時學習多個科目,或是在寫作業或考試時,需要處理多個問題等。而快節奏的影音媒體,正能夠培養這項「分心能力」。 創作者在TikTok平台上利用自製的短影音行銷,比起用傳統的方式打廣告,不僅製作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較低,還能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圖/林玟君攝TikTok浪潮勢不可擋 建立兒童數位素養成關鍵儘管TikTok有其正向的一面,但在父母、教師的陪伴和引導下方能發揮最佳效果。時事評論家周偉航指出,需順應TikTok的趨勢,「對於年輕人來說,反對或禁止只會刺激使用。」他進一步舉例,或許能將TikTok打造成教學軟體,讓學生藉由TikTok繳交作業,系統再自動通知家長,方便家長即時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對部分兒童而言,TikTok融入教學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更有熱忱。辛靜婷建議,家長應陪同使用TikTok,並主動篩選適合兒童欣賞的影音內容。部分家庭可能因為父母工作忙碌,無法陪伴兒童,而選擇將電子產品單獨交由兒童,形成「電子保母」的現象。因此,除家長外,學校教育亦相當重要。林日璇表示,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談話中,引導他們正確的學習方向,「例如可以請學生分享,在TikTok看了什麼,以此訓練學生的論述、表達力。」透過老師適當的輔導與介入,兒童在談論TikTok之餘,同時能刺激大腦思考。TikTok確實為人詬病,與其一味禁用,更重要的是從中挑選優質內容,並培養兒童媒體識讀能力,「如此一來,兒童才能從使用這些媒體中獲益。」辛靜婷認為,官方或許能參考現今的電視分級,為TikTok設立相關制度,確保兒童接觸的內容安全無虞。此外,若從教育著手,建立兒童的數位素養,教導他們如何以批判的角度檢視影音內容,也有望讓TikTok不再成為隱憂,而是使兒童寓教於樂的平台。 TikTok成為新興課外學習管道,兒童透過TikTok的教學影音,學習如何撰寫文章。 圖/林玟君攝
新時代的客語保存:科技、媒體與制度共尋本土語言出路
專題
第1722期
新時代的客語保存:科技、媒體與制度共尋本土語言出路
2020-04-08
【專題記者何昀儒、劉書妤、蔡淳宇、楊瑞盈綜合報導】客語嘻哈歌手謝宣圻憶述:「我阿公曾說我六歲前客語十分流利,怎麼長大後卻幾乎忘光了?」他過去曾由外婆照顧,長期沉浸在客語的環境裡,客語成為他的日常。失去說客語的環境後,他也漸漸忘記客語,現在他創作音樂,亦是他學習語言的方式。謝宣圻也說:「現在很多會說客語的年輕人,都是後來尋根去把它找回來,對我而言也是。」客語迅速流失 世代傳承存斷層根據客家委員會「105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客家族群」占全台16.2%,推估人口總數為 381.5 萬人,為台灣第二大主要族群。然近年來客家民眾的語言能力卻逐年下降,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黃紹恆說:「如果把閩南語傳承的現況比喻成感冒,客語大概進急診了。」 客家委員會成立於民國90年,希望保存日漸流失的客家文化,並定期舉辦客語檢定與相關客家活動。圖為客委會藝術牆。 圖/蔡淳宇攝此外,該調查研究也指出,有46.8%的客家民眾會說流利的客語,40歲以上的客家民眾說客語的能力較好,而13-18歲客家民眾只有7.2%能說流利客語。客家委員會文化教育處處長孫于卿指出,母語應從小學習,在家裡也應使用母語。但如資料所示,能流利使用客語的人正在減少,導致家庭失去母語教育的功能。黃紹恆則認為,客語流失與政府過往的壓抑政策以及台灣工業社會變遷有關。他進一步說明,臺灣人群開始有遷徙現象,農村的居民搬到都市,離開原生環境後,連帶著語言一併消失。他無奈地說:「社會變遷讓我們的母語變成不算有用的社會資源。」客語納入國家語言 強化校園本土教育由於政府意識到本土語言流失情況嚴重,開始積極保存本土語言和文化。《國家語言發展法》上路,也期望為本土語言教育帶來改變。過去國小客語課程偏重唸謠或諺語,造成學生在課堂上難以學習實用的客語,許多小學生經過六年鄉土教育,卻連基本的日常會話都有困難,且過去教材缺乏師生與同儕間的互動,不僅無趣也忽略口語訓練。對此,孫于卿說:「新教材也希望能呼應108課綱的(以人為本)素養導向,使課程內容更生活化。」國家教育研究院則回應,現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本土語言課綱,將相關課程延伸至高中,讓學生在國高中延續語文的學習。而《國家語言發展法》三讀通過後,將客語納入國家語言,相關措施預計於民國111年上路。為因應該法,國教院已研擬國、高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目前正細部調整課綱,期盼讓本土語文的傳承與延續更順利。針對《國家語言發展法》的規定,孫于卿說:「未來任一小朋友要選哪一種本土語言,學校都要開課。」然而,將面臨本土語言師資的問題,以客語來說,客語共有五個腔調,師資的培養與分配將是一大工程。且少數腔調人口若離鄉生活,學生想學習家鄉腔調將有其執行上的困難。孫于卿解釋,少數腔調的師資難尋,可能造成學校教的客語與家中使用的腔調不一樣。對此,為補足客語師資之不足,教育部允許教學支援工作人員獨立於學校課堂教學。但《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政府希望客語師資能由取得合格教師證的教師任教,又為客語師資人力增添挑戰。客委會推語料庫保存語言 盼結合AI應用於生活除了新制度上路,客委會也借助科技的力量保存語言。「臺灣客語語料庫」預估111年正式上線,孫于卿表示,最初客委會著手建置語料庫的主因是察覺客語快速流失,「一方面作保存,另一方面是它(語料庫)可以做為未來應用的基礎。」此外,耆老逐漸凋零,導致道地的客語逐漸消失,也促使客委會積極收錄當代客語語料。語料庫團隊主持人賴惠玲說明,書面語料經數位化轉檔後,由薪傳師(註1)逐一校訂文字,避免在轉檔及校訂過程中,因掃譯筆誤判或人工轉打之闕漏而產生錯誤的內容。口語語料則由人工聽打,並交由母語本腔人士多次校訂,目的在於維持各腔調各自的準確性。註1:客家委員會為推展客語傳承計畫,給予具備客家文化專長之人員專業認定,賦予客語薪傳師稱號,指具有客家語言、文學、歌唱及戲劇之才能,並取得證書者。 書面語料須經掃譯筆轉檔後,再由薪傳師逐一校訂文字,程序繁雜。 圖/臺灣客語語料庫提供客語語料庫不僅可應用於教育,未來更希望能運用在語言互譯、長照服務等層面。教育方面,用以保存不同文類和場域使用的客語,協助各校推廣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註2)。教師在編撰客語教材或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利用語料庫的詞頻分析數據,來挑選適當的客語字詞及例句,而語言使用頻率統計也可協助語言教學難易度的分級。註2:「校訂課程」又稱「彈性學習課程」,由各校以發展校本位特色課程、議題探究、跨領域學習專案或是安排其他強化學生的適性課程為主。客委會也期待未來能打造客語與其他語言間的互譯。孫于卿闡述,若客語語料庫發展成熟,可將AI技術應用於語言科技,如客語與華語的互譯、語音辨識。賴惠玲進一步說明,未來在長照方面,或許可透過客華翻譯設計醫院叫號服務,讓聽不懂華語的長者能聽取客語服務。然而,賴惠玲提到,AI技術應用於語言保存時仍有部分限制,最大的挑戰便是「語言的歧異性」。同一個詞彙,人們可透過語境上下文理解該詞彙的意思,但對機器而言,卻難以辨別相同詞語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語意。此外,書面和口說語言的結構性差異和口語的非正式性,皆為AI在處理自然語言時需克服的挑戰之一。客家節目注入新媒體力量 吸引年輕世代關注除語料庫協助保存客語外,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促成閱聽人習慣改變,使新媒體興起。而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也為客家語言與文化創造嶄新舞台。為吸引年輕族群關注客家相關事務,客家電視台(以下簡稱客台)於104年底開始與新媒體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YouTube節目,以動畫、真人演出的形式,介紹客家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習俗。客家電視台行銷企劃部經理潘玉玲表示,目前客台收視年齡層偏高,但文化和語言的傳承需仰賴年輕人。過去客台習慣以電視影像,講述客家的文化與歷史,年輕人未必喜歡,潘玉玲說:「我們很重視年輕人這塊,也發現動畫對年輕人來說接受度較高。」有鑑於此,客台希望藉由新媒體契合網路世代的表現手法,讓更多年輕人看見客家相關的內容。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吳翠松則認為,YouTube等新媒體以活潑的方式吸引年輕族群,能有效推廣其他族群了解客家文化。然他也提到,這些新媒體能否延續閱聽者對客語的興趣仍難定論,恐無法對文化傳承和保存帶來較大效益。以創作保存自身文化 音樂人望傳承本土語言新媒體雖能吸引年輕族群認識自身文化,但仍需有主動學習客語的動機,才能使語言有效地傳承,吳翠松說:「要給他一個環境,再給他一個興趣。」他以客家音樂為例說明,有些歌迷非客家人,但因喜愛客家流行音樂,進而想學習客語、理解客家文化。除政府致力於客語的保存與傳承,近年民間也愈來愈多年輕人投入客語音樂創作。因家中長輩曾叨唸:「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會唱客家山歌了!」使客家歌手黃于娟產生學習客語並唱歌給外婆聽的念頭。儘管客語傳承難免產生世代斷層,但他認為現今年輕後輩逐漸投入客語學習,黃于娟說:「自身文化自己都不傳承,更不可能有其他族群的人會幫你傳承文化。」並表示學習語言最快的方法是透過歌曲,希望讓大眾了解客家歌和一般流行音樂一樣好聽,只是使用的語言不同而已。談及民間力量如何保存客家文化,謝宣圻認為除了將客語納入學校教材,還可透過音樂學習語言,音樂是語言最好的傳承,「要怎麼樣讓大家對客語有認同感,這也是我寫歌的時候一直在追尋的!」他期盼能有更多人投入客語創作,不讓自身語言成為創作的絆腳石。本土語言傳承危機 藉科技推廣母語除了客語遭遇流失危機,原住民族語、閩南語等台灣本土語言都面臨保存與傳承的難題。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王雅萍認為,大眾缺乏本土語言瀕危意識,「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原住民族語言。」原住民委員會自88年《原住民文化振興六年計畫》實施後,即著手保存族語。不只客委會建置語料庫,王雅萍說明,中央研究院已完成原住民族語料庫建置,原民會也編撰「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提供民眾線上測驗和跨語族查詢等功能。王雅萍解釋,目前原住民族語的危機在於會說族語的耆老逐漸凋零,因此原民會致力推行族語薪傳計畫,也就是一對一的師徒制,並提供師徒兩人專職傳承語言的薪資。此外,他們也在特定地區(註3)設置專職族語推廣人員,希望能活化族語。註3:指直轄市、縣(市)政府、原住民族地區及原住民人口一千五百人以上之非原住民族地區鄉(鎮、市、區)公所。閩南語部分,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蔡素娟提及,過去台灣經歷長期「國語運動」,大部分家庭幾乎都不以閩南語和年輕一輩對談,造成閩南語傳承的一大危機。蔡素娟在86年便開始「台灣閩南語兒童語料庫」的語料收集工作,隨後也與該校特聘教授麥傑共同建立「台灣閩南語口語語料庫」。兩個語料庫分別收錄來自嘉義縣民雄鄉14位幼兒在家中的自然言談,及廣播公司的閩南語日常談話性節目,並將錄音語料進行文字轉記,以數位化保存。相較臺灣客語語料庫,閩南語語料庫建置時間早,科技的支援有限。蔡素娟表示,當時整理語料時,由於語音轉文字仍依靠人工進行,且因閩南語的詞類標記系統至今尚未建置需以人工標記,所以花費的人力與時間極為可觀。他期待未來閩南語語音辨識的AI技術能快速發展,「希望可以減輕人力的負荷,使語料庫的建置更有效率。」語言為文化基礎 活用於日常為長久之道「語言是民族的靈魂,語言中夾雜許多歷史記憶,甚至身分認同。」黃紹恆表示,台灣作為一個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社會,若能彼此互相承認,不同族群間便能更平等來往,落實真正的民主與自由。藉由實施新制度, 使本土語言更有機會在學校教育與公共場合被使用;而新科技,令語言的保存與應用多了新的可能;新媒體,有助年輕族群更認識自身文化,並加入語言的維繫與傳承工作。然孫于卿表示,不僅要在學校教育中使用客語,亦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客語。他提到:「出了校門或家門後,在公共領域與生活當中,也必須要使用,這個語言才會是活的。」吳翠松亦認為,傳承語言最重要的方式為「建構客語環境」,將客語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比起『單向教學』,『互動』更能學好語言。」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