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氣劍體合一展劍道精神 「以禮為重」貫徹賽場與日常
體育
第1818期
氣劍體合一展劍道精神 「以禮為重」貫徹賽場與日常
2025-11-14
【記者江虹報導】兩名劍士行禮,進入蹲踞姿勢,劍尖對上後緩緩起身。114年度第八屆全國中正盃劍道錦標賽9日在基隆市西定國民小學體育館舉行,比賽以年齡分組,其中大專組有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報名。大專女子組冠軍為明志科技大學的江婕瑜,大專男子組冠軍則是大包薯條隊的江柏穎,大包薯條隊也拿下團體得分賽大專男子組冠軍。 談及比賽表現,江婕瑜認為自己以輕鬆的心態應戰,對比賽結果相對滿意。參加團體賽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選手陳彥翰分享,團體賽採計全隊三人的勝負次數,因上一場隊友輸掉比賽,導致隊伍壓力增加,心態也較為急躁。對於比賽過程他補充:「我把這次當熱身賽,有擊敗之前沒打贏過的對手,所以這段時間練習是有進步的。」 劍道講求「氣、劍、體」一致,大專男子組選手阿宏(化名)說明,「氣」是喊出攻擊部位,表達出手氣勢,「劍」則是出力精準打擊得分部位,而「體」指全身動作體態的標準性,此三者為基本評判標準,選手需在揮劍時,一氣呵成展現符合該標準的動作。對於評分規則,劍道裁判陳南貴說:「會以基本出擊動作力道百分之七十,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氣勢來認定有效得分打擊。」除了「氣、劍、體」以外,裁判也會根據其他因素評分,劍道裁判張旭旗解釋道:「 出手的速度、先後順序也會拿來評斷是否得分,不過完整展現氣劍體的動作仍有助裁判認知有效打擊。」他也分享,比賽中氣劍體所展現出的體態與胡亂揮擊的動作是非常不同的。 對於「氣、劍、體」的展現,江婕瑜表示,自己最難做到的是「體」,「比賽為了想擊中得分部位,較難維持持劍攻擊姿勢和體態的標準度。」其他劍道選手也持有相同看法,陳彥翰解釋,三項都很難全都做到完美,「我比較像氣和劍有做到,但體就不太漂亮,揮劍動作有速度,但身體和腳步沒有一起跟上。」 另外,劍道核心精神為「以禮開始,以禮結束」,張旭旗指出,由於劍士以竹劍對打,因此須以禮儀來約束,避免淪為傷人的武力活動。新北市莒光國民小學劍道教練陳建中則說:「會特別要求學生尊重劍道精神,從打坐到敬禮這些禮儀開始教起。」劍士需在出入道場及比賽前後向場地、對手敬禮。中國文化大學選手魏湘恩提到,學劍多年除了體力和段數有所提升,在生活中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習得的禮數,「我在學校看到師長會主動打招呼表示禮貌,在公司實習時懂得主動向上級問好,可以留下好印象。」 對於劍道精神,基隆市劍道委員會柳永順說明,每個人都想贏,而劍道必須動腦,「觀察、瞬間反應、敏捷度、出擊,必須做到身心合一」,他也分享,自己會時常提醒學員要重視倫理、尊重師長,他認為選手除了要有必勝的企圖心,也要謹記劍道以禮為重、心態和身體合作的精神。
日常物件揭露文明病 柯幸均以幽默尋喘息縫隙
藝文
第1818期
日常物件揭露文明病 柯幸均以幽默尋喘息縫隙
2025-11-14
【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會問出今天到底星期幾的人,是不是才是真的病了?」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柯幸均舉辦個展《文明病》,於8日起在S7美術館4樓展出,他將日常物件轉化為創作媒材,呈現都市環境帶給他的感受。 文明病,又稱都市病,是一群疾病的通稱,當國家變得更工業化、人類更長壽時,文明病便容易產生。「我借用文明病這個詞彙,詮釋都市社會中的人事物,並幻想成各種症狀。」柯幸均將「文明病」一詞從生理延伸至心理及精神層面,結合自身經驗和體會,用日常物件具象化呈現病徵。例如作品〈迷糊〉中,純白色時鐘掛在牆面上,數根粗細不等的指針指向不同時間,並依各自的速度運轉著。〈迷糊〉被賦予成一個「不盡忠職守」的時鐘,已失去報時的功能,「他的時間是混亂的,跟我自己的作息有關。」柯幸均分享,他常常在下午四點才起床吃早餐,生活作息十分紊亂。因此,當生理時鐘和標準時間產生差異時,他就會感受到身為文明病之一的「時間模糊」。 展場的角落,數個大型粉色垃圾袋倚牆堆疊,作品〈大型社區基礎設備〉來自柯幸均的個人經驗。「我家附近的社區會堆超大型垃圾在外面,看到當下覺得很震撼,我們浪費的物資跟消耗都在這裡。」因此,柯幸均在作品中使用新北市大型垃圾袋,並在內部放入軟骨頭填充物,將具有髒亂印象的垃圾扭轉為舒適的沙發,具體呈現過度消費導致的浪費問題。柯幸均補充:「觀眾可以躺在〈大型社區基礎設備〉上面滑手機或是睡覺,感受跟浪費物質的相處。」 另一件作品〈焦慮的手〉呈現出心理層面的文明病。柯幸均在捲筒衛生紙盒內裝上馬達,使衛生紙時而轉動、時而停下,模擬日常使用捲筒衛生紙時,總是找不到開頭紙的狀態,「我們常只看到撥動衛生紙的動態,聽到衛生紙被轉動的聲音,卻沒有看到身為情緒主體的手。」柯幸均認為,情緒雖然無形,卻充斥在生活之中,尤其在現代繁忙的步調下,人們更容易因瑣事而引發焦慮。觀眾林郁庭分享,他每天都有找不到衛生紙頭的經驗,並常因此感到煩躁,「藝術家透過直觀有趣的方式,讓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事物和微小的負面情緒,跟現代化社會之間的連結。」 觀眾姚仲鈞分享:「藝術家用詼諧的方式重構文明的現象,揭露出很多現實的規則都是有破綻的。」柯幸均以苦中作樂的心態看待負面病徵,「我假裝那個垃圾很好躺,假裝貨架後面有一個舒適的空間,而不是冷冰冰的過量生產狀態。」他認為他就像阿Q使用精神勝利法,運用幽默的方式在都市環境下找到舒適的縫隙喘息,傳遞出他體會到的文明病。
若女子劇團邀張芷瑜共創劇本 《水水日常》談容貌焦慮
藝文
第1816期
若女子劇團邀張芷瑜共創劇本 《水水日常》談容貌焦慮
2025-10-30
【記者陳雙報導】凝視鏡子中的自己,那份不滿意源於外界眼光與自我審美的拉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創作組的張芷瑜,受若女子劇團邀請,撰寫劇本《水水日常》,於26至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遊心劇場演出。 《水水日常》圍繞生活中潛藏的容貌焦慮議題,是若女子劇團於2024年參與國立臺灣大學劇場基地徵件計劃後延伸而出。劇本分為六大主題,張芷瑜說:「經過與導演和製作人討論,決定以串聯短場景來呈現。」他補充,如此做法能讓容貌焦慮的更多面向納入劇情,也讓演員擁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導演萬孟賢表示,每段短場景依角色分配與場面調度使各段呼應,例如短場景〈老大〉中,父親發現購物台的服務員是整形後的兒子,而為他整形的醫師,正是短場景〈面試〉裡的整形師。 在劇本創作上,張芷瑜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友人的經驗,同時參考書籍與媒體等資料,最終在劇本中加入奧蘭和莎拉.巴特曼兩位女性主義代表人物。張芷瑜提到,奧蘭的行為藝術引發人對整形與美的思考,而巴特曼則揭示了社會物化他人身體並加以剝削。此外,張芷瑜分享,短場景〈交友軟體〉的靈感來自他與萬孟賢、製作人簡郁庭的聊天內容;而短場景〈#Escape the corset〉則源於他和簡郁庭談及托高胸罩的經歷,並反思「變美」與「自我物化」的矛盾。 隨著排練的推進,劇團也不斷調整呈現形式。張芷瑜指出,他希望導演與演員能自由詮釋劇本,並使觀眾理解《水水日常》傳遞的價值。萬孟賢表示,劇本要表達的意境都很清楚,因此他和演員達成共識,只要合理地詮釋出每段要表達的意境就好。此外,原先劇團想在開場加入角色間劇情,但因短場景資訊繁雜且節奏快速,最終調整為演員在台上暖身、照鏡子、自我介紹。劇團還特別設計與開頭相呼應的結尾,觀眾Jen(化名)表示,劇末以演員探討自我存在的輪番對話極具巧思,他認為社會中無形的壓力總使人產生容貌焦慮,「但我們只需要看見自己就夠了。」 觀眾Mandy(化名)表示,他雖未直接受容貌焦慮所困,但透過《水水日常》理解到女性外貌在社會期待與評價下的掙扎。萬孟賢希望透過輕鬆、詼諧的戲劇形式,呈現容貌焦慮的議題。張芷瑜表示,劇本中的每個場景都反映他對容貌焦慮的探討與疑問,期盼觀眾在觀看《水水日常》後,能一同思考自身與外貌之間的關係。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李秉璈凝視日常物件 壓克力重塑看的方式
藝文
第1814期
李秉璈凝視日常物件 壓克力重塑看的方式
2025-10-03
【記者王翊丞台中報導】厚薄不一的壓克力顏料堆疊,光影中藉由打磨手法微微透露的閃耀質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畢業生李秉璈,9月27日於科元藝術舉辦《又一溪流表面》個展,以日常物件為題材,引導觀眾重新感受生活周遭影像。 有別於緩慢凝固的油畫,壓克力速乾且易於堆疊顏料,契合李秉璈想法多變且急於表達的性格。「我希望可以創作很多畫面,但(油畫)層層疊加容易黑掉。」李秉璈表示,壓克力較容易操作,只要簡單的一道黑、一筆白,就能成為另一個畫面,速乾的特性在物件拼貼上也最適切。在大型作品〈面08-磨石子〉中,他借鑑傳統磨石子地板的製作流程──倒滿碎石、灌漿、磨平,來比喻自身創作時堆疊顏料再打磨拋光的過程。他進一步透過畫面的縮放,呈現視野上的不同差異,例如完全不同的建築結構,或是地面的一角。 壓克力易塑形且操作快速的特性,搭配李秉璈本次以感覺出發的半自動技法,使他能將日常影像轉化為創作。作品不拘物件形態,而是以近乎沉浸的方式呈現個人觀察。在〈Picks〉中,白色背景的均勻塗料與中心的兩塊吉他彈片,源自李秉璈觀看吉他影片的發想。他刻意改變物件性質,以雙片拼貼及凹陷手法營造視覺誤差,讓觀者思考物件形態與代表意涵。另一個作品〈切片05-良藥〉中,李秉璈透過長期觀察木桌上的顆粒藥品,刻意模糊物件狀態,而非再現藥品真實樣貌。觀眾Patrick(化名)說:「透過展覽,我看到他用比較隱晦的方法,呈現日常物件與事物中蘊含的獨特美感。」 李秉璈在《又一溪流表面》中首次嘗試在口袋大小的畫布上創作,並以銳化的手法,使影像細節更清晰,將視覺聚焦於較小的生活物件。其中一件作品〈Soaps〉,取材自浴室中的肥皂盒,呈現出人們習慣將快用盡的肥皂堆疊在一起、避免浪費的情況。透過紅色、綠色與藍色等顏料堆疊,使〈Soaps〉與平面創作做出區別,營造猶如真實肥皂盒般的立體效果。「我的生活可能就是看書或者跟朋友抽菸,而口袋書、菸盒都是隨時可以掌握和放進口袋的東西。」李秉璈將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微小物品,以相近的尺寸融入創作。 李秉璈藉由大小不一的作品,展現他凝視生活物件的狀態,表現最平凡的日常觀點。觀眾容(化名)說:「他的作品讓人一眼看不出物件本體,觀眾需要融入自身的想像去解讀,隨著長時間的觀賞,每個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感受。」李秉璈以改變物體本質的手法,呈現出作品多元的解讀空間。
賦予媒材新意義 賴彥勳重譯日常觀察
藝文
第1803期
賦予媒材新意義 賴彥勳重譯日常觀察
2024-12-13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光線灑落在一座缺少鐘擺的老舊古董鐘,時間因此走得太快、太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賴彥勳,6日起在台北叢口舉辦個展《我生得太晚,你死得太趕。》,以雕塑、繪畫、攝影等技法,體現他對現階段創作狀態與環境的思考。 「安排好的狀態不一定最好,有時突如其來的變化反而能帶來更多可能性。」賴彥勳說。〈我在她的後頸看見寂靜〉是一座犬科動物雕塑,但在燒製過程中,後頸接合處卻意外出現裂痕。他聯想到過去在救護工作中,一個看似在休息的老婦人,趨近後發現他早已沒有氣息。原本想放棄作品的他覺得這和此雕塑正面完好無缺,但後頸卻有裂痕的模樣相似,反而為作品找到了新意義。「當重新發現作品自我演化的新狀態時,我反而像是重新認識了這個作品。」賴彥勳補充道。 在《生命願望的具體實踐》系列中,賴彥勳以去顏料的手法,創作〈放過自己31次〉、〈108次入夢〉、〈92歲的84次留戀〉。作品分別呈現憂鬱症、長期失眠與慢性病患者的處方籤,他將藥單內的所有藥物搗碎後,呈現在畫布上。觀眾卓予杰說道:「苦難是抽象的概念或心理狀態,他卻用量化藥物的方式把痛苦展現出來。」賴彥勳認為規律用藥反映人對於生命的留戀與執著,「吃藥像是人類在對抗自然,當生存的願望大於命運時,你必須憑個人意志選擇吃藥,才能實現願望。」 賴彥勳將去顏料的手法延伸至調味料,創作《城市田園風景》系列作品。他依照各戶家庭在同個飯點時散發的不同氣味選用調味料。「作品內容裡有食譜的安排,194號吃的是咖哩飯,所以畫作上有咖哩粉、薑黃、米粉等;196號則有義大利香料、孜然、七味粉、大蒜、胡椒等,就像一道義大利料理。」他解釋。賴彥勳以多種常見調味料描繪台灣獨特的騎樓田園文化。觀眾趙鐸分享說:「這幅畫不侷限在畫框,因為它還有氣味,氣味間的關係可以帶人通往這戶人家的廚房、飯桌。」 異國求學的經驗提升賴彥勳對「物」的敏感度,使他重新詮釋物質的意義與美學。他說:「一般人買藥是為了治病,但我卻拿來做「不務正業」的事,對這個藥而言是非典型的使用方式,而這過程中誕生詩性。」他認為,使用非典型材料創作時,創作的勞動過程與材料完成後的實用價值往往不成比例,但這種落差讓他再次思考「材料」本身的意義。「這些作品不是用常見的藝術類型傳達訊息,除了整體作品的意涵,媒材本身要表現的內容也值得玩味。」觀眾趙鐸說。
顏鼎紘以長鏡頭貼近現實 呈日常生活荒謬情節
藝文
第1800期
顏鼎紘以長鏡頭貼近現實 呈日常生活荒謬情節
2024-11-22
【記者林沂葳台北報導】冷冽色調貫穿畫面,角色化身無情的複讀機,敘述各自的生活境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顏鼎紘創作劇情片《更好的日子》,以四顆定鏡長鏡頭拍攝不同故事,描述人類命運裡的各種荒謬現象,於17日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首映。 影片中的四段故事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呈現人類在平凡場景中的荒誕處境,例如一對情侶沉浸在愛情中,絲毫不關切周遭發生的事,「感受到荒謬是件隨時隨地會發生的事情。」顏鼎紘表示,難過、開心等情感都是最直觀的感受,不需要過多解釋或思考,荒謬也可以視作一種原初且直接的情感。而為了呈現荒謬的狀態,顏鼎紘刻意安排非片中主角的演員站在黑暗的角落,無聲無息的融入畫面,「荒謬的現象不是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他說,作為觀者只要慢下來觀察,就可以注意到這些荒謬的現象。 《更好的日子》主要以聲音變化、演員間對話去傳遞情感。以首段故事而言,劇組刻意使用輕快的撥弦聲,與老人丟棄女兒後的懊悔形成對比,「當我們要表達一個最真摯的情感時,聲音是最容易吸引觀眾注意的。」顏鼎紘補充道。第二段故事裡敘述著一對情侶在荒郊野外約會,完全沉浸在彼此的世界中,沒有察覺身後一對兄弟中有人即將死亡的悲劇,為了更細膩描述兄弟的死亡,顏鼎紘則讓演員以吶喊去表達悲傷。 此外,顏鼎紘也會利用物品作為荒謬的符號,例如第三段故事中,丈夫坐在床邊抱怨工作,妻子卻一心只想抽丈夫手上的菸,顏鼎紘說:「可以把菸視作丈夫與妻子對話的唯一橋樑。」他表示,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僅剩物品時,便可表現出相處的荒謬。顏鼎紘也著重安排各個元素的位置,在第四段故事裡,為了金錢而參加面試的演員們視線始終直視前方,而非望向片中的導演,「因為他們的目的並非是演繹出導演想要找到的愛情,而是在乎金錢。」顏鼎紘補充,只有當真正看到了錢,演員才會將目光轉向導演。 為呈現荒謬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顏鼎紘使用定鏡長鏡頭拍攝,使其更貼近現實,「當一顆鏡頭的時間被拉長時,觀眾必須主動觀看電影想要敘述的事物。」他補充道。而如何讓觀眾的注意力停留於畫面,顏鼎紘表示會透過增加臺詞或演員動作讓畫面變得更加豐富。觀眾Wayne(化名)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段故事裡,演員從房間後長廊走出的鏡頭,除了聚焦夫妻間的衝突,後面的黑影更增添了不安的氛圍。」 「《更好的日子》靠著固定的符號及規律,讓觀眾吸收導演想傳達的概念。」觀眾小陳(化名)說。影片中的演員們都保持著相同的妝容與語氣,「對我來說,重點在敘述事件,而不在人身上。」顏鼎紘補充,這種手法讓故事中的荒謬得以更鮮明的呈現,讓觀眾感受到日常生活最真實的荒誕。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藝文
第1798期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2024-11-08
【記者林偌甯基隆報導】提取日常經驗中荒誕、有趣片段集結而成的驚喜箱,將生活中的微苦滋味幻化為幽微的喜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玠佑舉辦個展《偷著樂》,透過油彩畫以荒謬視角重譯生活經驗,搖晃觀者對日常元素的既定印象。展覽於10月18日起在基隆元山・美學|城市美術館展出。 《偷著樂》展示陳玠佑繪出在生活中發現有趣或矛盾的事件,以細膩生動的筆觸變造人體輪廓,並多次疊加色彩創造富層次感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看展過程中,能層層揭開有如驚喜箱般的巧思。此外,陳玠佑也思考觀者、藝術家和畫布的距離,「觀者不會直接接觸到藝術家,作畫的人通常躲在畫布背後。」陳玠佑希望消弭觀者對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刺激民眾貼近作品的意願。 作品〈造風〉中,兩位主角裸著上身各據一側,像孩童吹著水泡泡般,不疾不徐吹出一股股龍捲風。有別於大眾對風輕盈、不受拘束的印象,陳玠佑以灰色調繪製背景,強調風的穩定,並讓人物位置呈現二分構圖,與現實中多變的風產生強烈對比,凸顯題材與真實間的荒謬差異。 為了吸引觀眾走近圖畫,陳玠佑在作品〈紅〉中,將大面積的傘面繪在人物之前,並描製、拉伸人物五官。他掌握人們好奇遮蔽物真實面貌的心理,若隱若現的表現手法有助觀者提起求知慾,引領人們投射自身情感,想像傘面下的樣貌和人物間的關係、行為。雖然畫作背景建構在令人煩躁的雨天,但陳玠佑運用鮮艷的色彩減少人們被雨滴壟罩的負面情緒,他說:「紅色能打破雨天的陰鬱,讓觀者在低能量的情境中被逗樂。」 走入展場的角落,一位蜷縮的男子悄然入目。陳玠佑透過作品〈卡〉捕捉繪圖時無從下手的迷惘,他說:「繪畫實踐前,往往需要草圖或一系列的準備,但轉向面對空白畫布時,總有停頓或卡在某個瞬間的時刻。」他在創作時薄塗顏料,以便繪出理想畫面,呼應因斷裂感的猶豫卻又不得不繼續創作的情況。他進一步解釋以層疊技法揉合油彩較輕薄的質地,能引誘觀者靠近畫作,產生端詳其中細節的慾望。 「作者呈現每個人真實的情緒,不是那種對外展現的陽光、正向。」觀眾Ofelia(化名)分享展覽陰鬱的氛圍與自身壓力共鳴,他補充畫中人物的滑稽舉動讓他想湊近觀察,甚至和他們對話。觀眾高寶琴則關注作品中表現的自由感,他說:「很療癒人心,可以讓自己平靜。」對此,陳玠佑表示希望觀眾領會作品核心概念,其他留白可以自行延伸暢想。
吳宇軒反思笑話經驗 從日常物件再現幽默
藝文
第1798期
吳宇軒反思笑話經驗 從日常物件再現幽默
2024-11-08
【記者何依庭台北報導】「解構笑話會讓笑話變得不好笑,但是講不好笑的笑話時反而變得很好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二年級學生吳宇軒10月26日起在Pièce舉辦個展《為了_____,所以我說了一些爛笑話》,他將日常對話、景象與物件創作成多種裝置作品,希望讓觀者以第三視角重新詮釋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感。 吳宇軒說明展覽名稱源於他發現自己說笑話時往往帶有目的,「可能是為了緩和氣氛或希望讓人感覺我很幽默。」進而反思自身說笑話的動機,探究笑話與其他常見的幽默元素。他在〈笑話集〉中透過小冊子上的麻繩連接另一頭枯萎的盆栽,使觀眾要閱讀笑話時會感受到盆栽的滑動。冊子上展示吳宇軒曾說或聽過的趣味對話,並使用甲乙丙丁作為角色代稱,透過去除人物身份,讓這些對話脫離原先語境,再附上一張與對話內容相關的照片,以此提供觀者想像的空間。 來到〈荒謬日常考察〉的影像裝置前,可看到每張投影畫面都是一張日常照片搭配一段說明文字。吳宇軒以字幕客觀直接地敘述自己在照片裡看到的內容。他也刻意讓〈荒謬日常考察〉投影在自製的紙板上,使影像與文字產生模糊扭曲的失真感,希望利用紙板的粗糙與手作感,讓投影文字不會過於方正,使觀眾在參觀時感到輕鬆詼諧。 而展場門口擺放一個寫著「避邪用」的百元花盆,這是吳宇軒特地買來的現成展品〈開幕誌慶〉,他認為盆栽上用廢紙製成的立牌隨意寫上文字,讓〈開幕誌慶〉對照常見的開幕祝福花籃顯得荒謬脫序,「期待與事實不符造成的不和諧感,是這次展覽選擇媒材與創作的重點。」另一作品〈無題〉也扣合此創作宗旨,他將四盞電燈釘在桌腳上,三顆電燈朝上擺放,剩下的那顆則調轉擺放方向,使燈泡垂到地上,並且每盞燈的電線都以U型垂掛在牆上,以一種雜亂卻帶有秩序的方式呈現,讓觀眾能重新看待這些日常物件。觀眾丘智偉認為〈無題〉刻意不隱藏電線與插座的方式,帶有挑釁式的趣味。 在作品《雜貨風景》中,吳宇軒使用符號與巧思重新詮釋日常物件,像是〈雜貨風景#1〉使用鬧鐘的包裝盒,由藝術家篩選有趣的元素拼貼而成。〈雜貨風景#2〉則重新剪貼肥皂盒,使其成為一個微縮盒子,賦予原先用來裝飾的乳牛圖樣新的意義。而在展間角落,吳宇軒特意鋸掉放置投影機木架的一隻腳,套上貓腳襪,並在機器旁邊擺放一包綠色乖乖。這些細節呈現出他對於這些常見物品的觀察與想像,並且透過台灣人熟悉的符號進行暗示,讓創作變得荒謬有趣。 觀眾廖芷珊說:「這個展覽的細節非常多,而且物件都挑得很精準,是親切的台式風格。」觀眾大勇(化名)則表示這場展覽讓他感受到年輕藝術家對於幽默的詮釋,「有一種認真你就輸了的感覺。」吳宇軒說明自己在這場展覽的設計上沒有特別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只是希望透過作品讓觀賞者能夠在平淡、不刺激的作品呈現中,了解另一種觀察生活與幽默的方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