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顏鼎紘以長鏡頭貼近現實 呈日常生活荒謬情節
藝文
第1800期
顏鼎紘以長鏡頭貼近現實 呈日常生活荒謬情節
2024-11-22
【記者林沂葳台北報導】冷冽色調貫穿畫面,角色化身無情的複讀機,敘述各自的生活境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顏鼎紘創作劇情片《更好的日子》,以四顆定鏡長鏡頭拍攝不同故事,描述人類命運裡的各種荒謬現象,於17日在政大傳播學院劇場首映。 影片中的四段故事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呈現人類在平凡場景中的荒誕處境,例如一對情侶沉浸在愛情中,絲毫不關切周遭發生的事,「感受到荒謬是件隨時隨地會發生的事情。」顏鼎紘表示,難過、開心等情感都是最直觀的感受,不需要過多解釋或思考,荒謬也可以視作一種原初且直接的情感。而為了呈現荒謬的狀態,顏鼎紘刻意安排非片中主角的演員站在黑暗的角落,無聲無息的融入畫面,「荒謬的現象不是不存在,只是沒有被發現。」他說,作為觀者只要慢下來觀察,就可以注意到這些荒謬的現象。 《更好的日子》主要以聲音變化、演員間對話去傳遞情感。以首段故事而言,劇組刻意使用輕快的撥弦聲,與老人丟棄女兒後的懊悔形成對比,「當我們要表達一個最真摯的情感時,聲音是最容易吸引觀眾注意的。」顏鼎紘補充道。第二段故事裡敘述著一對情侶在荒郊野外約會,完全沉浸在彼此的世界中,沒有察覺身後一對兄弟中有人即將死亡的悲劇,為了更細膩描述兄弟的死亡,顏鼎紘則讓演員以吶喊去表達悲傷。 此外,顏鼎紘也會利用物品作為荒謬的符號,例如第三段故事中,丈夫坐在床邊抱怨工作,妻子卻一心只想抽丈夫手上的菸,顏鼎紘說:「可以把菸視作丈夫與妻子對話的唯一橋樑。」他表示,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僅剩物品時,便可表現出相處的荒謬。顏鼎紘也著重安排各個元素的位置,在第四段故事裡,為了金錢而參加面試的演員們視線始終直視前方,而非望向片中的導演,「因為他們的目的並非是演繹出導演想要找到的愛情,而是在乎金錢。」顏鼎紘補充,只有當真正看到了錢,演員才會將目光轉向導演。 為呈現荒謬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顏鼎紘使用定鏡長鏡頭拍攝,使其更貼近現實,「當一顆鏡頭的時間被拉長時,觀眾必須主動觀看電影想要敘述的事物。」他補充道。而如何讓觀眾的注意力停留於畫面,顏鼎紘表示會透過增加臺詞或演員動作讓畫面變得更加豐富。觀眾Wayne(化名)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段故事裡,演員從房間後長廊走出的鏡頭,除了聚焦夫妻間的衝突,後面的黑影更增添了不安的氛圍。」 「《更好的日子》靠著固定的符號及規律,讓觀眾吸收導演想傳達的概念。」觀眾小陳(化名)說。影片中的演員們都保持著相同的妝容與語氣,「對我來說,重點在敘述事件,而不在人身上。」顏鼎紘補充,這種手法讓故事中的荒謬得以更鮮明的呈現,讓觀眾感受到日常生活最真實的荒誕。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藝文
第1798期
陳玠佑在日常中《偷著樂》 以荒謬視角繪出生活經驗
2024-11-08
【記者林偌甯基隆報導】提取日常經驗中荒誕、有趣片段集結而成的驚喜箱,將生活中的微苦滋味幻化為幽微的喜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玠佑舉辦個展《偷著樂》,透過油彩畫以荒謬視角重譯生活經驗,搖晃觀者對日常元素的既定印象。展覽於10月18日起在基隆元山・美學|城市美術館展出。 《偷著樂》展示陳玠佑繪出在生活中發現有趣或矛盾的事件,以細膩生動的筆觸變造人體輪廓,並多次疊加色彩創造富層次感的視覺效果,讓觀者在看展過程中,能層層揭開有如驚喜箱般的巧思。此外,陳玠佑也思考觀者、藝術家和畫布的距離,「觀者不會直接接觸到藝術家,作畫的人通常躲在畫布背後。」陳玠佑希望消弭觀者對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刺激民眾貼近作品的意願。 作品〈造風〉中,兩位主角裸著上身各據一側,像孩童吹著水泡泡般,不疾不徐吹出一股股龍捲風。有別於大眾對風輕盈、不受拘束的印象,陳玠佑以灰色調繪製背景,強調風的穩定,並讓人物位置呈現二分構圖,與現實中多變的風產生強烈對比,凸顯題材與真實間的荒謬差異。 為了吸引觀眾走近圖畫,陳玠佑在作品〈紅〉中,將大面積的傘面繪在人物之前,並描製、拉伸人物五官。他掌握人們好奇遮蔽物真實面貌的心理,若隱若現的表現手法有助觀者提起求知慾,引領人們投射自身情感,想像傘面下的樣貌和人物間的關係、行為。雖然畫作背景建構在令人煩躁的雨天,但陳玠佑運用鮮艷的色彩減少人們被雨滴壟罩的負面情緒,他說:「紅色能打破雨天的陰鬱,讓觀者在低能量的情境中被逗樂。」 走入展場的角落,一位蜷縮的男子悄然入目。陳玠佑透過作品〈卡〉捕捉繪圖時無從下手的迷惘,他說:「繪畫實踐前,往往需要草圖或一系列的準備,但轉向面對空白畫布時,總有停頓或卡在某個瞬間的時刻。」他在創作時薄塗顏料,以便繪出理想畫面,呼應因斷裂感的猶豫卻又不得不繼續創作的情況。他進一步解釋以層疊技法揉合油彩較輕薄的質地,能引誘觀者靠近畫作,產生端詳其中細節的慾望。 「作者呈現每個人真實的情緒,不是那種對外展現的陽光、正向。」觀眾Ofelia(化名)分享展覽陰鬱的氛圍與自身壓力共鳴,他補充畫中人物的滑稽舉動讓他想湊近觀察,甚至和他們對話。觀眾高寶琴則關注作品中表現的自由感,他說:「很療癒人心,可以讓自己平靜。」對此,陳玠佑表示希望觀眾領會作品核心概念,其他留白可以自行延伸暢想。
吳宇軒反思笑話經驗 從日常物件再現幽默
藝文
第1798期
吳宇軒反思笑話經驗 從日常物件再現幽默
2024-11-08
【記者何依庭台北報導】「解構笑話會讓笑話變得不好笑,但是講不好笑的笑話時反而變得很好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研究所二年級學生吳宇軒10月26日起在Pièce舉辦個展《為了_____,所以我說了一些爛笑話》,他將日常對話、景象與物件創作成多種裝置作品,希望讓觀者以第三視角重新詮釋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感。 吳宇軒說明展覽名稱源於他發現自己說笑話時往往帶有目的,「可能是為了緩和氣氛或希望讓人感覺我很幽默。」進而反思自身說笑話的動機,探究笑話與其他常見的幽默元素。他在〈笑話集〉中透過小冊子上的麻繩連接另一頭枯萎的盆栽,使觀眾要閱讀笑話時會感受到盆栽的滑動。冊子上展示吳宇軒曾說或聽過的趣味對話,並使用甲乙丙丁作為角色代稱,透過去除人物身份,讓這些對話脫離原先語境,再附上一張與對話內容相關的照片,以此提供觀者想像的空間。 來到〈荒謬日常考察〉的影像裝置前,可看到每張投影畫面都是一張日常照片搭配一段說明文字。吳宇軒以字幕客觀直接地敘述自己在照片裡看到的內容。他也刻意讓〈荒謬日常考察〉投影在自製的紙板上,使影像與文字產生模糊扭曲的失真感,希望利用紙板的粗糙與手作感,讓投影文字不會過於方正,使觀眾在參觀時感到輕鬆詼諧。 而展場門口擺放一個寫著「避邪用」的百元花盆,這是吳宇軒特地買來的現成展品〈開幕誌慶〉,他認為盆栽上用廢紙製成的立牌隨意寫上文字,讓〈開幕誌慶〉對照常見的開幕祝福花籃顯得荒謬脫序,「期待與事實不符造成的不和諧感,是這次展覽選擇媒材與創作的重點。」另一作品〈無題〉也扣合此創作宗旨,他將四盞電燈釘在桌腳上,三顆電燈朝上擺放,剩下的那顆則調轉擺放方向,使燈泡垂到地上,並且每盞燈的電線都以U型垂掛在牆上,以一種雜亂卻帶有秩序的方式呈現,讓觀眾能重新看待這些日常物件。觀眾丘智偉認為〈無題〉刻意不隱藏電線與插座的方式,帶有挑釁式的趣味。 在作品《雜貨風景》中,吳宇軒使用符號與巧思重新詮釋日常物件,像是〈雜貨風景#1〉使用鬧鐘的包裝盒,由藝術家篩選有趣的元素拼貼而成。〈雜貨風景#2〉則重新剪貼肥皂盒,使其成為一個微縮盒子,賦予原先用來裝飾的乳牛圖樣新的意義。而在展間角落,吳宇軒特意鋸掉放置投影機木架的一隻腳,套上貓腳襪,並在機器旁邊擺放一包綠色乖乖。這些細節呈現出他對於這些常見物品的觀察與想像,並且透過台灣人熟悉的符號進行暗示,讓創作變得荒謬有趣。 觀眾廖芷珊說:「這個展覽的細節非常多,而且物件都挑得很精準,是親切的台式風格。」觀眾大勇(化名)則表示這場展覽讓他感受到年輕藝術家對於幽默的詮釋,「有一種認真你就輸了的感覺。」吳宇軒說明自己在這場展覽的設計上沒有特別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只是希望透過作品讓觀賞者能夠在平淡、不刺激的作品呈現中,了解另一種觀察生活與幽默的方式。」
《荒誕廚房》再現生活 以油彩重譯日常經驗
藝文
第1796期
《荒誕廚房》再現生活 以油彩重譯日常經驗
2024-10-18
【記者楊凱傑台北報導】「荒謬是想尋找生活的本質,而繪畫是我們探尋本質的過程。」藝術家何思賢、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郭俊佑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生操昌紘,於8日起在台北市一票人票畫空間,籌辦聯展《荒誕廚房》,三人以畫作探討日常經驗中的荒誕之處。 對他們而言,廚房既是日常場域,也象徵著畫室,畫家便是廚房中的廚師,在此次展覽中端出名為「荒誕」的菜色。本次聯展三人皆使用油彩創作,生活經驗則是他們的靈感來源。其中郭俊佑便在作品〈存檔〉中,擷取高中學習地科的地質學知識,畫出地科學家分析地層結構的樣子,並將地層結構的圖解融入作品,化作對人類不自量力的譏諷,他認為荒謬的是只有幾萬年歷史的人類,卻想試圖理解已存在幾億年的地球。 〈蠟燭〉是何思賢的近期作品,與早期作品相比,他在作畫時會更有意識的融入想法與情感。原本〈蠟燭〉是靜物速寫,但何思賢額外將數封情書的內容,繪成桌上的文字。何思賢繪出流動的蠟滴,並將其覆蓋在文字上,他表示蠟滴是具有意識的,「燒完時,文字被覆蓋,彷彿情意就在這世界消失般,不復存在。」而蠟燭融化時流動的樣子,對他來說,就有如情感會隨著時間流動而消逝。他補充:「蠟燭在現實中是沒有意識的,但我賦予它意識,本身就是荒謬的存在。」 操昌紘將電影院隨處可見的逃生出口,作為畫作的標誌符號,他的作品〈 Exit strike 〉、〈 EXIT 〉彼此獨立卻又相互呼應,兩幅作品雖有著共同符號「出口」,卻因符號抽換到不同地方而使意義轉換。在〈 EXIT 〉作品中,操昌紘以畫中的電影院,醒目的綠色號誌標誌著出口位置,卻不見逃生門的蹤跡,創造出一個交織現實與虛幻的空間。而再放大綠色標誌,便成〈 Exit strike 〉,操昌紘把綠色小人想像為特技演員,綠色背景如同電影綠幕,對他而言,填滿畫面的逃生出口號誌,呼應被生活所禁錮的人們,試圖逃離現實世界。 郭俊佑、何思賢、操昌紘將自己的作品視為美食,而作品產出的過程,就是廚房做菜的流水線。因互為好友多年,在繪畫技法上也相互影響,顏料的質地或材質可能大同小異。但郭俊佑表示,相似處在圖像都有隱喻,「圖像如何暗示,各自都有想表達的東西。」技法儘管類似,各自對生活的體悟卻有所不同。 觀眾阿偉(化名)表示,在每件作品中,發現畫作都是以生活為場景,儘管一開始無法理解廚房在此次展覽中的意涵,但能感受到作者試圖以日常作為連結,「用以往沒有想過的角度,去詮釋日常。」觀眾融(化名)則分享對何思賢的〈 海浪邊的女子 〉的心得,「日常中荒誕的細節,作品中女子的腳印沿著海浪行走,但真實的腳印其實早已被沖刷,海浪與腳印是日常,違反物理則是荒誕的呈現。」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新知
第1786期
仿雨傘設計可攜式風電機 南臺科大讓綠能走進日常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為了實現2050淨零排放,政府部門開始慢慢制定相關政策,希望將再生能源逐漸取代一部分化石能源。南臺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團隊設計「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讓一般民眾能利用綠色能源發電,享受其經濟效益以及帶來之便利性。此作品亦在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主辦之「2023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榮獲創新實作組銀獎的佳績。目前市售的居家風力發電機往往又大又重,並只能定點發電,且一般家庭很少會使用。因此,團隊希望設計出能隨身攜帶、隨時運作的風力發電機,讓民眾輕鬆享受綠能之便。「我們的風電機不受場地限制,架設的步驟簡單,重量也較輕。」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宥任表示,這件作品不只能放在自家陽台,還適用露營等戶外活動發電。 「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零件可以拆卸,組裝後還能用手提,讓使用者方便移動其位置。 圖/許子羿提供為了讓風力發電機更便捷,團隊參考了雨傘的傘架結構,使葉片能夠輕鬆收起、攜帶。此外,團隊特別設計可拆式的主機盒,方便使用者收納。材質部分則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並使用傘布取代傳統的硬式葉片,整體結構更輕盈。製作上也兼顧安全性,南臺科大機械工程系學生許子羿補充道:「若是硬式葉片在旋轉過程碰觸到它會很危險,但是雨傘布材質相對軟,造成的傷害相對少。」團隊更納入物聯網智慧化設計,將風量監測資料傳遞到顯示板,使用者能立即了解發電狀況。 此圖為團隊利用電風扇的風對「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進行實測,此風力發電機以碳纖棒作為葉片支架,韌度高且更具安全性。 圖/許子羿提供然而,機盒雖然是利用方便、簡易的3D列印技術製成,但是過程中需不斷調整參數,以提高結構的穩定度。提及現有的困境,許子羿說:「畢竟我們是用雨傘布,所以發電的效率比市面上的風力發電機來得低。」他表示雖然傘布軟、具安全性,但受風後會凹陷,不比硬式葉片有效,所以只能供應承載大約五伏特的電器,例如手機、小型燈具、掌上型風扇等。 此圖為「攜帶型便捷風力發電機」的主機盒,全部以3D列印製成。中間藍色螢幕則是顯示板,使用者可以透過它去監測發電狀況。 圖/許子羿提供具野營經驗的民眾彭開辰則提出疑慮:「發電功效應該滿有限,台灣大部分的山區野營沒有太多風,無法掌控風源,電源就不穩定。」他建議可以應用在海邊野營,風相對穩定一些。 談及未來改善的方向,許子羿認為可以再調整葉片角度與材質,提高發電效能,並將物聯網的功能擴大,做出一款應用程式,只要打開手機就能監測發電狀況。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藝文
第1782期
聽見詩中日常 《綿綿》詩曲共譜生命感受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牆上掛著印有詩詞作品的透明壓克力板,一旁桌子則放著耳機,輪流播放著以詩詞作品延伸而成的音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在學生李宸佑、畢業生張倚瑄7日至28日在cafe BOMBOM舉辦《綿綿 詩與音樂展》。兩人使用各自擅長的創作媒材,展出七件融合詩詞與音樂的作品。展覽透過李宸佑的詩詞創作,再由張倚瑄產出相對應的歌曲,圍繞主題「綿綿細雨」中連續不斷、難以察覺的意象,呈現兩人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情緒。 《綿綿—詩與音樂展》在cafe BOMBOM展出至28日,由策展人李宸佑和張倚瑄、視覺設計蔡宗霖以及空間設計紀柔安共同製作。圖/黎昕俞攝面對即將畢業而伴隨的焦慮,李宸佑表示自己正對於學習七年的戲劇感到迷惘,「不太確定所有年華耗在同件事身上是不是正確的。」因此,本次展覽以他的第二愛好——詩作為主角,讓他能暫時抽離戲劇創作。而他們決定以詩詞結合音樂創作的靈感,則源於李宸佑先前所導的舞台劇中,張倚瑄為其所配樂的〈古掰買樂(Goodbye, My Love)〉一曲。兩人在聊天時,偶然發現此首曲子與李宸佑的詩詞作品〈都去哪啦?〉不謀而合。張倚瑄表示,此次創作有別於過去進行劇場配樂時,能以畫面想像音樂的旋律,「必須先理解李宸佑的文字內涵,才能透過音樂去表達感受,所以也比較有挑戰性。」 展場旁桌子放著張倚瑄的音樂專輯與李宸佑的詩集,觀眾可以戴上耳機,在閱讀詩集的同時一邊感受音樂。圖/黎昕俞攝作品〈它們〉為兩人決定展覽主題後,李宸佑的第一首詩詞創作,描繪出他對孤單情緒的想法。他將房內物品擬人化,並試著與它們對話,「我覺得我房間裡的東西都在幫助維持我的生活。」李宸佑也認為孤單的感受隨時都在發生,如同細雨般連綿不斷。而詩詞所搭配的歌曲作品〈ROOM〉,則是張倚瑄回應李宸佑的詩詞概念,他補充這首歌像是夏季的午後雷陣雨,加入了雷聲及咳嗽聲,試圖描繪一個人待在房間裡專心獨處的意象。 此次展覽現場擺放了由張倚瑄製作的歌曲CD,以及收錄李宸佑35首詩詞的詩集,供民眾觀賞或購買。圖/黎昕俞攝詩詞與歌曲同名的作品〈人生清單〉,兩人各自回應對世俗既定印象的人生公式。李宸佑以頭尾循環的寫法,列出社會期待下的人生清單,「但我覺得好像最糟糕的人生就是這樣走。」張倚瑄則將外婆對自己叮嚀的口白納入歌曲中,藉由未能受教育的外婆說出自己理想的人生清單,希望讓觀眾明白不需在乎外界框架,只需看見事物根本的道理。張倚瑄補充,相比起李宸佑詩詞中的冰冷和暴力,這樣的歌曲編排反而讓聽者有很柔軟的感受。 展區內以壓克力板印製李宸佑的七首詩詞作品,燈光穿過投射在木頭背景,會呈現一種模糊的感受,以呼應主題。圖/黎昕俞攝提及兩人對綿綿細雨的感受,張倚瑄說:「其實我是討厭下雨的,因為容易讓我產生負面情緒。」但李宸佑卻認為下雨或許是另種起點,如同焦慮帶給他的感受,「即使當下的過程很痛苦,但其實它也是推進我往前的動力。」兩人雖對主題有著不同的理解,也體現在各自的作品上,但是想法卻相輔相成。李宸佑補充:「我們從一開始就很接受彼此的不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先生(化名)認為李宸佑明確地把社會賦予的期望,寫入詩詞〈人生清單〉之中,加上張倚瑄外婆在歌曲裡所建議的人生目標,讓他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相似的人生經歷。觀眾栗子(化名)則認為以詩結合音樂的展覽很親民,會讓更多人願意去了解其中內涵。談及未來發展,李宸佑則表示若有機會,會想繼續朝舞台劇延伸,或是將此次展覽擴大至更完整的規模。
多元媒材詮釋日常觀察 《隔壁 Next Door》訴說邊界與空間關係
藝文
第1781期
多元媒材詮釋日常觀察 《隔壁 Next Door》訴說邊界與空間關係
焦點
2023-09-28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場所的邊界一旦被意識,那麼『隔壁』才開始存在。」互為好友的藝術家王襦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君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生陳彥齊,於18日起在新竹市竹師藝文空間二館,舉辦聯合展覽《隔壁 Next Door》。在展場中間,三位藝術家以一塊正方形盒子,間隔出三個等大的空間,傳達各自對於「日常」的想像及觀察。 展場內以一個木做的大型空間為主體,其中分成三個等大的空間。三位藝術家分別在各自空間內呈現彼此對主題「隔壁」的理解。 圖/林君達提供林君達在作品〈趨光〉中,試圖觀察媽祖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代表性。他認為台灣民眾對媽祖的虔誠信仰,時常受政治、金錢等權力影響,變得如昆蟲的趨光性一樣盲目。因此,林君達以3D列印與翻模技術,等比例將媽祖神像縮小至不同尺寸。為了削弱神像代表的神聖性,林君達也刻意不將作品置中於牆面,並在角落打上聚光燈,使觀眾不自覺地向昆蟲般微小的神像前進,最終發現是自己的誤解。 林君達製作等比例縮小的媽祖神像,因為其尺寸小如昆蟲,加上利用聚光燈效果,吸引觀者目光並向前觀賞,如同昆蟲的趨光性。 圖/黎昕俞攝〈把聲音轉小〉是陳彥齊首次嘗試以活體生物作為作品,特別選用體型較嬌小的雄性蟋蟀,使牠們恰好在展間鳴叫,讓聲音帶來的體感達到最大效果。同時,他在空間中貼滿吸音海綿,但因木造隔間上方未完全阻隔,聲音未能完全被吸收,讓觀眾感受聲音的緊縮感,以回應展覽的主題——「邊界」的存在。 空間擺放耳機裡播的是莫札特的曲子,一旁的旋鈕可讓觀眾自行調整音量大小,呼應作品〈把聲音轉小〉的初衷。 圖/陳彥齊提供王襦萱的作品〈座位〉揉合了許多居家及工作場域的物件,並試圖找尋它們之間的關聯。王襦萱在展場中擺放印有兩款椅子的日曆,而其中一款塑膠椅也實際被擺在空間裡,上面放著會旋轉並發出聲音的咖啡杯及一本詩集,呈現出他對工作場域的意象。而一旁的曬衣竿、塑膠袋以及鏡子,則是代表居家空間易出現之物。王襦萱說:「會讓物件有這樣的部署,是想營造一種具有戲劇感、很像造景的日常空間」。 王襦萱將旋轉著並發出聲音的咖啡杯,底下放著一本詩集,並放在日曆中出現過的椅子上,以此作為工作場域的聯想。 圖/王襦萱提供王襦萱、林君達、陳彥齊在等大的空間裡,利用不同媒材描繪各自對於日常的想像。展場中未完全阻隔的木作隔間,不僅回應「邊界」的概念,也讓三人的作品看似沒有交集,卻透過視覺、嗅覺以及聽覺等感官體驗,讓觀眾無論身處在哪一處的空間,仍以不同形式感受到他者的存在。王襦萱補充道:「三人作品共同性不是在形式上,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氣質及感知層面上。」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雕塑組碩士班的陳寬在觀展後提到,展場中以正方形白色盒子架構三個等大空間的設計,讓他感受到距離感與神聖的氛圍。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碩士生的簡杏安則認為,三位藝術家皆在各自的空間裡展現對「日常」的觀點,「對日常的所有感受都在這個地方被放大。」
浴場物件成素材 《你與我的幽微》再現日常細節
藝文
第1775期
浴場物件成素材 《你與我的幽微》再現日常細節
2022-12-14
【記者林玟君台北報導】「在夜晚的浴場裡,我們的感官會被放大,有些氣氛會變得很幽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侯文詠於5日到9日在南北畫廊二樓舉辦個人展覽《你與我的幽微》。他運用複合媒材、現成物與影像投影等方式再現浴場裡的物件,將自身在浴場裡體驗到的細微感知與氛圍,在展覽中放大與觀眾分享。「在洗澡的時候我可以靜下來,相對於客廳或陽台,浴場是一個更能讓我思考的地方。」侯文詠在展覽中的創作靈感是在浴場領悟到的,他認為,人的感官會在某些時刻裡被放大,會更容易感受到當下平時被忽略的細節。「像是我們會更仔細去聽水流動的聲音、去聞肥皂散發出來的香氣,這些經驗都蠻美妙的。」侯文詠解釋,他將自身與物件之間產生的氛圍、感知到的狀態呈現在展覽中,因此將展名取為《你(物件)與我的幽微》。在作品〈潔白〉中,侯文詠將肥皂融化後重新塑型為流理臺底部的磁磚,並加入水循環系統,配合不斷流動的水製造出泡沫,同時也散發香氣,重現他在沐浴時對水聲和氣味的觀察。另一件作品〈一向感性的你〉,侯文詠使用會隨著打光方向與觀看角度產生變化的半透鏡(註一)當做鏡子,並將少量的水放入裝有半透鏡的玻璃箱內,利用水氣蒸發凝結的特性模擬他走出浴室時看見的鏡子。侯文詠表示,當他在面對充滿霧氣的鏡子時,會聯想到一些感性的事物,「我覺得那些流下來的霧氣露珠會很像眼淚一樣。 」他說。註一:半透鏡是一種特殊的鏡子,可以透過一半光,而反射另一半光,具有玻璃的透,但也有鏡子的反射效果。 〈潔白〉中流理臺底部的磁磚為肥皂製作而成,肥皂磁磚在被水不斷地沖刷之下,會逐漸縮小並產生泡泡與香味。 圖/林玟君攝 〈一向感性的你〉展出因內置水箱而充滿霧氣的半透鏡,模擬出我們洗完澡看到的鏡子狀態。 圖/林玟君攝〈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的靈感源自夜晚時路燈透入浴室所產生的光影,侯文詠用浴簾圍起一個如廁的空間並配合投影,在牆面上模擬出因路燈照射樹木而產生的樹葉影子,同時以壓花玻璃(註二)當作屏風,投射有人坐在馬桶上如廁的影像,製造出似真似假的氛圍,他說明,「壓花玻璃會讓後面的影像模糊,我想讓觀者在觀看時,會疑惑屏風後有人在上廁所,還是後面空空如也。」另外,他在屏風旁的地板上放置拖鞋與毛毯,讓觀者更加懷疑屏風後的情況,觀眾林小姐(化名)說:「他營造出那種若有似無感覺,會讓我想伸頭去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註二:壓花玻璃刻有花紋,具有透光不透視之功能,也可創造各種不同的模糊光移及陰影。 它有多種圖案可用於裝飾,在某些角度上也可阻隔視線。 〈假裝什麼都不知道〉以影像投影的手法,將人在上廁所的模樣投射在會讓人產生視覺模糊的壓花玻璃上,製造出是真是假的氛圍感。 圖/侯文詠提供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生洪珮薰在觀展後反思,「每位藝術家的思考方式都很不一樣,沒想到這麼日常的物件也可以被這樣轉換,這也是他對生活的詮釋。」林小姐則認為侯文詠對物件的觀察入微,當中更帶有情感,「我想我今晚踏進浴室時,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他說。 一般在廁所裡會看到窗戶被貼著帶有圖案、花紋的防窺玻璃紙,侯文詠在〈這般輕盈〉中,以垃圾袋取代玻璃紙,並將其拼貼在窗戶上,透過外頭照射進來的光、吹來的風,再現浴場裡美妙的氛圍。 圖/侯文詠提供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藝文
第1772期
《夢遊》跳脫現實規則 日常中尋喘息空間
2022-11-23
藝術家楊柏以之作品〈匍匐〉,以現成物蝸牛殼、龍蝦殼,結合雕塑創作而成。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藝術家以雕塑和繪畫的形式,將不存於現實空間的「夢境」和「遊戲」陳列於展場中。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的楊柏以,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曹育愷攜手推出展覽《夢遊》,11日起在平谷試誤所展出。人類以跪姿蜷縮於龍蝦殼中,被兩頭蝸牛用一條鬆垮的金鍊拖曳前行。楊柏以運用雕塑手法製成蝸牛的腹足與人類的下肢,結合現成的龍蝦殼和蝸牛殼呈現作品〈匍匐〉。「即便我們嘗試脫離了框架,也只是再找一個比較符合自己期待的世界躲藏而已,但這又如何呢?」他進一步解釋,當我們面對社會的壓力與束縛時,往往會束手無策而渴望躲藏,但這也正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一名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看著眼前荒涼的風景與巨大的雞,身旁是逐漸被簡化與模塊化的樹叢,面對如此荒謬的場景,NPC在遊戲規則的束縛下無法動彈也無可奈何,這是曹育愷的作品〈加載對話〉,看似說明NPC存在於遊戲世界的功能,實則揭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其實(作品)影射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剪影,當我們看著不可理喻的社會,世界的運轉只為少數人服務,而身為非少數人的我們,是不是只剩下社會給我們的功能呢?」他說。 藝術家曹育愷之作品〈加載對話〉,透過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圖/詹晶雅攝兩位藝術家雖然均以超現實的手法,將看似日常的事物營造出強烈反差感,但是夢和遊其實分別是兩人與社會對話的不同視角。楊柏以認為,夢境廣闊無邊,人們可以自由自在盡情遨遊在夢中,因此選擇以夢這個概念回應現實。曹育愷表示,遊戲的核心即是規則,當我們受不了現實規則的束縛時,即可藉由遊戲創造一套屬於自我的規則。不過,無論是夢境還是遊戲,其實都存在一種可以讓人暫時逃離現實、留有喘息空間的意味。楊柏以表示,儘管展覽欲呈現的議題略顯沉重,但夢遊應該是一種輕鬆、自在的狀態,他們希望觀眾能在舒服、無壓力的情況下慢慢體會每一件作品。他也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帶領著觀眾展開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或許在生活的角落還有一個地方允許我們繼續夢遊。」他說。 《夢遊》位於平谷試誤所的展覽空間概況,包含繪畫和雕塑等作品。 圖/詹晶雅攝觀眾王暉蒽道:「凡事都有對立面,有夢便有現實,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藉由創作去盡情想像。」他認為,「夢遊」是最符合藝術家現今狀態的關鍵詞。「從作品完成、找空間、展場動線規劃一系列的過程,感受到藝術家全方位成長。」曹育愷友人吳沁頤說。
古典神話到民俗祭儀 蔡浚勝融日常經驗於水印木刻
藝文
第1771期
古典神話到民俗祭儀 蔡浚勝融日常經驗於水印木刻
2022-11-16
【記者張倩怡高雄報導】黑白色的版畫像是把觀眾帶入神秘的東方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學生蔡浚勝在11日至13日舉行的高雄漾藝術博覽會,展出一系列水印木刻(以下簡稱水木)的作品,以富有東方特色的版畫展現他心中的神話世界。這次博覽會展出以廟會舞龍為主題的〈弄龍〉,畫中的龍不同於現實中的舞龍,而是展現出噴火的模樣,蔡浚勝表示,除了讓人感受到是帥氣的龍外,更希望能展現生氣勃勃的感覺。談及靈感來源,他表示自己身為彰化子弟,從小便會去附近的廟宇普渡和拜拜,也因為愛看熱鬧而成為廟會常客。長大後的他更因緣際會參加子弟軒社(註),讓他更近距離接觸到廟會的繡旗等用具,帶來新的體驗,這些經驗與接觸到的神仙故事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註:子弟軒社為業餘性質北管社團,大部份皆為隸屬地方、以廟宇為中心的社團組織,在寺廟慶典時,子弟社團常在遊行中負責樂器演出。 舞龍為主題的作品〈弄龍〉源自蔡浚勝喜歡看廟會、追陣頭的的日常。 圖/蔡浚勝提供蔡浚勝的作品中也不乏東方神話主題,作品〈世間〉靈感來自道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中的「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揭示世人總在愛情中掙扎,也意指世間太多誘惑,過度沉溺只會在慾望中迷失自我並虛度光陰。「我在缺愛的時候看到這段經文覺得很好笑就有了這次的創作。」他說,畫中兩人相擁著騎著動物,但動物和被擁抱的人都已成骷髏骨,最後徒留執迷不悟的另一人,表現出世人對愛情的執著。 作品〈世間〉靈感來自道經《太上昇玄消災護命妙經》中一句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 圖/蔡浚勝提供蔡浚勝本次展出六幅作品,當中有五幅是以水印木刻創作。他表示,整個東亞的版畫例如年畫、門神畫和浮世繪都以水木為主,「因為早期的神話故事都是以水木印出來,所以跟神話有關聯性的題材都會以此創作。」他說。觀眾葉家諭認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確知道是屬於東方的創作,「媒材的選擇以及畫中的人物及龍都是與西方不同。」蔡浚勝認為廟會裡面的神像、繡旗等工藝也算是一種藝術,製作難度甚至更高,「那些東西都需要很扎實精煉的工藝,相反這世代的藝術太簡單了。」因此他將傳統民俗融入藝術作品,透過藝術分享自己看廟會、追陣頭的日常,讓傳統民俗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藝術家劉星佑說:「透過作品可以看見一位藝術家何等熱愛民俗活動,若想更深入地了解藝術家感受到的現場氛圍,不妨跟著藝術家,一起走到現場。」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