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藥物辨識輔具 助視障者減少誤服
新知
第1688期
藥物辨識輔具 助視障者減少誤服
2018-11-14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患有多重慢性病的視障者誤服藥物機率相較於非視障病患高,而其死亡率也因此增加。為解決此問題,南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萬榮所帶領的研發團隊,發明視障者藥物辨識輔具,該裝置結合智慧眼鏡,透過影像辨識藥物,再以語音回饋資訊給視障者,藉此幫助視障者能夠順利辨別多種藥物。現下市面上已有QR code語音提示藥袋、點字藥袋等,協助視障者辨識藥物,不過兩者都只能夠告知用藥者藥袋中的內容物和服用方式。而張萬榮表示,他們所研發的藥物辨識裝置創新之處在於,當藥物離開藥袋到視障者手中時,它能夠準確告訴視障者,手中有多少以及哪幾種藥物,如此便可確保用藥者服用的為正確的藥物與數量。此裝置於1日獲得2018全國微電腦應用系統設計創作競賽機器人組第三名。 由南臺科技大學張萬榮老師帶領的團隊,在比賽期間與團隊研發的裝置合影。 圖/陳振豪提供該辨識輔具主要分成三部分,分別為智慧眼鏡、腰掛式藥物辨識裝置和視障者用藥安全雲端管理平台。智慧眼鏡以USB線與腰際上的藥物辨識裝置連結,它會將眼前藥物拍照傳送到藥物辨識裝置,辨識用藥者服用的藥物種類和數量是否正確,而後以語音告知用藥者,最後再將結果傳輸到雲端管理平台。 團隊所研發的裝置,分成三個部分:智慧眼鏡(左二)、腰掛式藥物辨識裝置(右二)和視障者用藥安全雲端管理平台(左一、右一)。 圖/陳振豪提供張萬榮提到,之所以會想到要與智慧眼鏡結合,是因為許多視障者平時都會帶墨鏡,為維持他們舊有習慣,團隊便運用智慧眼鏡結合辨識系統,幫助他們辨別藥物,他表示團隊設計理念是,讓視障者不須再花費時間習慣新技術。「一開始的辨識率低,再加上藥物取得非常不易。」團隊成員、南臺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林承沛學生林承沛說明,他們研發途中為了解決一開始藥物辨識率過低的問題,於是拍了五千多張藥物照片,先在伺服器作辨識訓練,最後再將訓練完成的模組放入辨識器中。而關於藥物的取得,林承沛則表示,研發團隊必需要去各個醫院和藥局,一一說明用意後方能獲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inization, WHO)統計結果顯示,全球視障人口大約有近3億人,在這之中有1.4億人為銀髮族,而在這些視障銀髮族中發現有近八成的人患有多重慢性病。人們隨著年齡增長導致生理機能退化,在需要多重用藥的情況下,視障銀髮族就會更容易誤服藥物,且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不是因為疾病本身,而是因不合理用藥致死。此裝置便是特別為慢性病患研發,團隊研發初衷,便是為降低患多重慢性病視障者誤服藥物機率,張萬榮表示,目前藥物辨識僅限於慢性病症,「針對慢性病患是因為他們需要長期使用多種藥物,若是要辨識所有藥物,那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考慮其經濟效益。」「很多視障者拿到藥袋都會拿來協會問我們要怎麼吃。」社團法人台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理事長張國萍表示,他們只能簡單以釘書針代替點字,為他們標示不同藥物藥袋,但許多視障者仍會誤服藥物,「這個裝置如果能普及當然很好。」 團隊帶著自己所研發的裝置到社團法人台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與視障者們進行交流。 圖/陳振豪提供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新知
第1683期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2018-10-10
【記者范莛威綜合報導】為提醒冠心症患者服藥,以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張明軒為首的團隊,設計出一款「智慧型藥袋」,該裝置可感應患者的服藥動作,再透過手機APP儲存服藥資料,以確保患者定期且正確服藥。 智慧型藥袋概念圖,設計成夾子形狀,以不同顏色區分,夾在鋁箔藥片上。 圖/林劭雍提供定期服藥為冠心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民眾久未發病後,就可能擅自停藥,而導致心臟病復發甚至喪命。「智慧型藥袋」便是為了解決此問題所設計,該作品也於9月30日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的首獎。 「我們走心」團隊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首獎。 圖/林劭雍提供「智慧型藥袋」裝置本體的造型為夾子狀,患者必須在藥物的鋁箔包裝上,夾上該裝置,由裝置感測器感應患者的動作或聲音。若是病患誤食或忘記吃藥,裝置便會透過手機APP提醒患者,確保其正確地服用每一顆藥物。陽明醫學系學生方士毓說:「我們設計是圍繞著『最少干預』的概念。」患者只要將裝置夾在藥品包裝上,無需手動在APP中登記每天的紀錄,也不用將藥品各別分裝進盒子中,設計免去繁雜步驟,降低裝置對於患者生活上的干擾。團隊成員除了有陽明醫學系的學生外,還有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和陽明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學生。陽明醫學系學生林劭雍認為,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跨領域合作的確是挑戰,「在討論醫療需求的部分,可能是我們醫學系的帶領,而在設計裝置時,則會是資科所或醫工系的夥伴為主。」除了冠心症等心臟疾病外,團隊也希望能將裝置擴大運用在不同的疾病上,林劭雍說:「心肌梗塞的藥物,其實和其他藥沒什麼差別,只要是鋁箔包裝的藥,這個裝置就可以使用。」但林劭雍進一步解釋,藥物不同,服用的頻率和時機點就不同,未來團隊研發方向會著重在此,將各種差異統合在裝置中,使裝置可以通用在更多疾病上。關於裝置的實用性,同樣定期服用降血脂藥的患者范程表示,生活算是規律的他,有時候一忙便會忘記吃藥,「若這個APP能提醒我,相信對我的生活是很有幫助的。」林劭雍表示,藥夾上的感應燈會在病患取藥時發亮,但裝置感測動作的精確度仍須再提高。他也說:「用藥服從性一直是臨床上需要化解的醫病鴻溝,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理念和結果,讓更多的病患妥善地服用藥物。」 智慧型藥袋APP首頁預覽畫面,提醒患者下次吃藥的時間,亦有藥物清單和副作用列表等功能。 圖/林劭雍提供
來電藥不藥 智能藥盒定時提醒
新知
第1596期
來電藥不藥 智能藥盒定時提醒
2015-05-06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學生梁偉賢及指導教授與水樽智能藥盒及「最佳論文獎」獎狀合影。圖/梁偉賢提供【記者張又筑綜合報導】你的家中有上了年紀的長者總是忘記按時服藥嗎?香港公開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UHK)學生梁偉賢4月24日發表「水樽智能藥盒」,透過與手機的連結,可以設定用藥時間並提醒病人服藥。這項發明獲「IEEE消費電子國際會議(中國)」頒發的創新醫療項目「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 水樽智能藥盒外表看似是平凡無奇的水壺造型,裡面卻大有玄機。它的構造分為三層:最上層是容量500毫升的水壺,讓出門在外的使用者方便服藥;中間是裝有LED警示燈、可放置藥品的四個藥格;最底層則是藥盒的核心操控平台,裝有嵌入式系統及一張手機通話卡。嵌入式系統的程式可透過手機設定服藥時間,不僅可在預設的時間發出閃燈及鬧鈴警示,在超過服藥時間30秒未取藥的情況下,還會傳送訊息或撥打電話提醒病人或家屬。梁偉賢解釋,此藥盒的發想動機是為因應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不斷增加,但他們卻時常忘記服藥;現在的都市人也比以前更注重自己的健康,會定期服用健康藥物產品,「所以這個設計不只適用於長期病患者,也適合一般健康人士。」市面上的智能藥盒多採用有範圍限制的無線區域網絡技術,用戶家中也必須具備網路設備,水樽智能藥盒則突破此限制。公大科技學院副教授王建陽表示,此藥盒優勝之處在於以手機簡訊操控,只要有電話訊號網絡覆蓋的範圍內便可使用,即使家屬或醫護人員身在國外也可透過漫遊短訊操控藥盒。他補充:「水樽及藥盒一體化設計是市場上從未見到的,也大大增強攜帶性。」藥盒的嵌入式系統採用較為省電且便宜的微型處理控制器「Arduino」,梁偉賢說:「這個設計中最重要是耗電量問題,減少充電次數可以為使用者減少麻煩。」未來也會繼續朝這個目標改良發展。藥盒預計在九個月後上市,初步定價將在500港幣(約新台幣1994元)至800港幣(約新台幣3190元)之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