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體育
第1798期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2024-11-08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雙手放開單車,在空中翻轉360度,選手流暢地做出一系列華麗動作,引來全場驚呼。2024年臺北市極限運動大賽選手組(註一)決賽10月27日在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登場。賽事分成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三組,其中,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高瑞駿以分組第三的成績闖入極限單車組決賽,最終以第四名作收。 註一:賽事依參賽資格分為第一次參賽的新人組、12歲以下的兒童組與選手組 本場賽事的三個單項中,極限單車是最早加入奧運正式比賽的創新項目,選手使用車頭能旋轉360度的BMX自行車(註二)做出各種花式動作。高瑞駿是比賽中少數的大專運動員,從國中就開始自學極限單車,曾在2023年和2024年中華民國自由車BMX-FREESTYLE國手選拔中獲得男子菁英組第一名。談到今天的表現,高瑞駿表示由於四月時胸椎受傷,能維持過往的水準已經不錯,他分享:「今天最滿意的動作是Barspin to Tuck Nohander(註三)。在兩米五的Quarter(註四)做這個,在台灣是前無古人的,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 註二:Bicycle Motocross,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寸的自行車 註三:在空中轉手把一圈並解放雙手 註四:公園道具賽中的弧形道具 來自泰國的極限單車選手朗魯昂帕米(Rungrueang Phamee)以初賽排名第一之姿晉級決賽,最終順利奪冠。對此,高瑞駿指出國內外選手成績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內設施不足,所以自己都是自費移地訓練,「最遠有到南法蒙彼利埃過,當地的訓練設施齊全而且完全免費。一趟出去約三到七萬。」滑板國家隊潛力培訓教練陳俊安也說道:「國外的場地除了非常多之外,現在基本上都是往世界級比賽的規模去設計。」他進一步說明,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是以極限三項(註五)綜合設計,但國外幾乎都有專門的場地,相較之下選手的訓練就會有所差異。 註五:即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 承辦單位Waypoint執行長羅威士認為,場地和教練培訓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他解釋,因為場地少,參與極限運動的人就少,能作為學習樣本的教材也就有限,「如果場地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玩家加入,有更多的舞台讓教練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就讀國立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藍元稚是2023年日本街式滑板世錦賽國手,也在本次比賽拿下冠軍,他表示台灣沒有正規場地,若要訓練就必須出國,希望政府願意給選手正規的滑板場練習。 近年來,極限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在台灣還不是太熱門,過去甚至常被貼上「危險」或「壞小孩」的負面標籤。「一直以來在學校都會被當作異類,大家覺得就是屁孩。」高瑞駿笑道,「就這樣堅持了八、九年,能撐到現在就是靠一股熱情。」他也表示「打破極限運動很危險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目前遇到的課題,「其實是要讓選手了解動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他認為在培訓上要更注重選手安全,才有助於培養新生代。
極限運動風氣盛行 鄭喬鴻BMX奪冠
體育
第1709期
極限運動風氣盛行 鄭喬鴻BMX奪冠
2019-10-16
【記者黃婕台北報導】選手在一層樓高的坡道上,騎著小輪車(Bicycle Motocross, BMX)急速下降,越過障礙後,來到上坡路段,一口氣躍向空中,車頭360度旋轉後,完美落地。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在短短數秒內,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2019年世界城市錦標賽與亞洲城市錦標賽BMX Freestyle選拔」13日於台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舉辦,吸引全台BMX好手們參與,爭取出國比賽的機會。 賽事分為選拔賽、飛高賽、跳高賽,在跳高賽中選手必須騎著自由式小輪車,在U型滑道中拚最高紀錄。 圖/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提供BMX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吋的自行車,比起一般常見的腳踏車小6吋,它的比賽項目繁多,分為小輪車競速賽(BMX racing)和以技巧為主的自由式小輪車(freestyle BMX),賽制也會因場地和使用零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台灣,公園賽(Park)和街道賽(Street)為大宗。本次選拔以自由式小輪車的公園賽為主,共分為選拔賽、跳高賽以及飛高賽三場。來自中國文化大學的鄭承宗,在短短60秒內展現BMX不同招式,他在高低不同的滑道中,連人帶車順時針翻轉360度,緊接著越過中央高台,手握龍頭,身體順勢離開坐墊,在空中轉動車身,展現「神龍擺尾(Tailwhip)」的招式,獲得評審青睞,勇奪選拔賽季軍。「小六時在公園看到很多大哥哥在玩,覺得很酷,就開始接觸。」車齡10年的鄭承宗表示,在台灣BMX賽事很少,所以只要有比賽都會很樂意參加。 2019年世界城市錦標賽與亞洲城市錦標賽BMX Freestyle選拔季軍,由中國文化大學的鄭承宗拿下。 圖/黃婕攝「招式剛開始看都覺得不可能,要練到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奪得選拔賽第四,明新科技大學運動管理系學生吳承道解釋。從小喜歡騎腳踏車的他,五年前在姐姐的鼓勵開始玩BMX,雖BMX鮮為人知,受到的關注不多,國內比賽也少,但他仍繼續鑽研BMX技巧。「主要是因為和大家玩得很開心,但是還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比賽結束後,他還與其他參賽者在場上繼續切磋車技,討論招式。 明新科技大學運動管理系的吳承道,在2019年世界城市錦標賽與亞洲城市錦標賽BMX Freestyle選拔奪得第四。 圖/黃婕攝本次選拔冠軍由曾獲得「 2010年亞洲盃極限運動錦標賽U板賽」第一名的鄭喬鴻拿下。車齡18年的他表示,多數人認為BMX受傷風險高,所以不願接觸,但其實保護措施完善,選手們也都會穿戴護具,減緩衝擊。「所有體育項目都會有風險,BMX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而同時身為極限運動育樂營指導員的他觀察,近幾年接觸BMX的年齡層已下降至國小、國中,運動風氣有在好轉。主辦單位台北市極限運動協會理事長成尚哲說明,BMX在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後受到較多關注,但全台專業的極限運動場目前僅有五座,「今年台北市體育局推行的重點項目是極限運動,希望可以整修改建極限運動場地,讓BMX在台灣可以受到更多的重視。」 2019年世界城市錦標賽與亞洲城市錦標賽 BMX Freestyle選拔,選手們無不卯足全力,在場上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圖/黃婕攝 
風箏衝浪秀絕技 民眾體驗迎風趣
生活
第1685期
風箏衝浪秀絕技 民眾體驗迎風趣
2018-10-24
【記者李冠杰台中報導】繫好具特殊掛勾的腰帶、確認接上風箏後,玩家們便跑向大海,將風箏升上空中,藉由海風在海上滑行。台中市為推廣風箏衝浪,15日於大安濱海樂園舉辦風箏衝浪競賽和體驗活動,吸引國內外玩家和民眾前來參加。 選手著裝完成,拿著風箏準備前往海上衝浪,體驗風箏衝浪帶來的樂趣。 圖/李冠杰攝風箏衝浪是一種海上極限運動,選手必須依靠風力帶動風箏,進而利用衝浪板在水面滑行。另外,它在今年也登上國際舞台,被列入2024年巴黎奧運正式項目。這次比賽除了傳統的風箏競速賽,更新增跳高表演賽。此外,由於風箏衝浪上手難度高,為了安全著想,主辦方特別在岸上舉辦體驗課,讓沒接觸過的人也能體會風箏衝浪帶來的樂趣。在風箏衝浪體驗課程中,教練在旁指導民眾操控風箏,深怕一不小心就讓風箏「墜機」。首次參加體驗活動的中臺科技大學兒童教育暨事業經營系學生梁詠婷坦言,參加活動之前沒聽過這項運動,「還以為跟在空中滑翔的飛行傘很像。」她也認為操控風箏並不容易,跟一般放風箏的感覺完全不同。另外,風箏衝浪的選手會依據比賽時風的強度而選擇不同大小的風箏,因此體驗課也特別提供兩種風箏讓民眾操控,感受其中差異。體積較小的風箏雖不需太大的力氣便能操作,卻因速度快而難以控制,不少民眾的風箏因此摔落地面;大型風箏相對來說則穩定許多,但需有更大的力氣才能移動風箏。 體驗課程提供兩種大小的風箏讓民眾體驗,其中大風箏要躺下操作才不會被風箏拉走。 圖/李冠杰攝一名選手正高速滑行在海面上,待速度到達最高點後,騰空躍起,並藉由風力在空中滯留一段時間,岸上的觀眾看到無不拍手叫好。參與這次跳高賽的民眾鄭萬生表示,平常便有接觸其他風箏衝浪比賽,但沒參加過跳高賽,便想來挑戰看看。談到跳高賽與競速賽的差異,鄭萬生直說:「主要是差在反作用力的應用。」他補充,跳高賽中選手必須將操控風箏的把手向下拉,讓風箏產生一個反作用力,才能在空中躍起、滑翔。本次活動承辦人王思云指出,由於秋冬時大安海邊的東北季風強勁,適合風箏衝浪運動進行,因而在大安海邊舉辦比賽,培養更多人對風箏衝浪的興趣。對此,梁詠婷也提到,體驗過程很新鮮,明年還會來,「希望下一次能直接前往海上體驗了。」 本次活動中,除了風箏衝浪,現場甚至有玩家使用風箏來「開車」。 圖/李冠杰攝
場地缺失阻發展 玩家籲政府重視極限運動
體育
第1599期
場地缺失阻發展 玩家籲政府重視極限運動
2015-05-28
【記者董容慈綜合報導】1日,新生橋下滑板公園設施遭無預警拆除,令許多極限運動玩家甚感錯愕,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官方臉書專頁隨後便湧入許多玩家議論,留言直指政府在極限運動場地的建造以及管理失當,造成台灣極限運動發展愈趨弱勢。新生橋下滑板場屬臺北市政府體育局管轄,體育局20日發布新聞稿澄清,該場地於民國102年5月1日至104年4月30日由三創數位股份有限公司認養,現場擺設之遊具因經年使用,部分設施已有破損情形。為避免使用人發生危險,體育局要求三創公司於結束認養時搬移設施,將場地回復原狀。對此,極限運動玩家、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李曜先表示,無預警的拆除行為直接剝奪了玩家的使用權利,認為拆除的前提應是要有配套措施。事實上,早在3月,另一處的內湖極限運動場就因無人使用、年久失修險遭拆,西門町電影公園滑板族也遭文化局要求遷離,後經極限運動協會奔走陳情後才暫緩。玩家、嘉南藥理大學醫藥化學系學生張育安無奈表示:「台灣的滑板族群越來越多,但場地卻一個個被剝奪,根本是政府的不重視。」92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為了推廣台灣極限運動,全面補助各縣市政府興建極限運動場地,共計建造了32座。然而,因大多數極限運動場地位處偏僻,加上場地通常沒有遮蔽物,台灣多雨氣候常造成木製器材損壞、場地荒廢,導致政府又大舉拆除,至今包含內湖場在內只剩下約五座。極限運動協會秘書長姜志明對此表示,政府以運動人口不足、場地荒廢作為拆場的理由,但實際上台灣極限運動玩家人口高達10萬。目前台灣極限運動場地使用率低的真正原因是場地設計不良,建材不符合台灣氣候環境,因此無法滿足玩家需求。然而各縣市政府在興建極限運動場地時,多半是直接參考外國設計圖再請建築師建造,過程中缺乏極限運動專業人士參與規劃。姜志明另外指出,由於台灣未允許開放國際標案,因此無法求助國外極限運動場設計公司。「如果國外不能來做,那我們也可以自己來!」目前李曜先正與姜志明合作,運用李曜先的設計與極限運動背景,已大致設計出一套模組,並希望未來能以水泥材質製作,透過三到五種道具配置出不同的滑板公園。但李曜先表示,此計畫仍需上級主管採納,才能有進一步發展與經費支持。極限運動場地的種種缺失,直接影響了台灣極限運動發展。姜志明以新加坡為例,表示新加坡面積比新北市還小,但境內卻有14座極限運動場地,且皆是在市中心或是近市中心地區,因此新加坡選手在國際賽表現亮眼。姜志明痛批,「台灣選手練習用的器材,是人家十年前在用的!」器材更新速度趕不上選手實力的提升幅度。他呼籲,政府應正視極限運動場地問題,營造極限運動友善環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