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藝文
第1815期
【大學人】毛瑞琳化傷痛為創作靈感 回望來時路唱悲傷的歌
焦點
2025-10-23
【記者黃律齊台北報導】刻著「女巫店」三個字的燈牌在舞台後方發出微光,觀眾坐在台下隨音樂搖晃身體。台上歌手是現就讀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的毛瑞琳,他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睽違四年,16日他攜同吉他手王廷宇,再度回到女巫店舉辦專場《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 15歲時,毛瑞琳藉考上高中的機會搬離家裡。在台北某處加蓋鐵皮屋裡的清晨,他寫下他的第一首作品〈凌晨3:30〉:「凌晨三點半的風/緊緊貼著輪廓/他沒有進來 也沒有走開/我看著窗外 看著我的愛/我只要現在 我只要你在/別停在玄關 別只是偷看」(節錄自〈凌晨3:30〉)。毛瑞琳表示,那時並未對寫歌有明確興趣,只是作為情緒的宣洩。「我是不會頂嘴的小孩,當我生氣會積在身體裡面,但我之後發現可以透過創作抒發出來。」後來,他的作品因緣際會被「我是機車少女」的主唱凌元耕聽見。「他說我寫得很好,但那時候我沒什麼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識到我是擅長寫歌的。」 壓抑的成長環境是毛瑞琳創作的根源,他回憶起就讀舞蹈班時,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情是量體重,並且因為擁有白人血統,他的骨架比同齡學生更大,導致體重略重,造成他龐大的壓力。再加上父母過於嚴厲,甚至以暴力作為管教手段,使毛瑞琳對「完美」產生近乎強迫的追求。20歲那年,毛瑞琳寫下〈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送給自己:「對不齊的眼睛和我想挽起的胳膊他們/太過誠實招惹關心我不需要這個沒用/親愛的你 會有那天不是今天不是明天/會有那天 天會亮起 會有星星 重新約定/為了那天 我在保護自己/全靠運氣」(節錄自〈20歲的沈著與歇斯底里〉)。對他而言,離家並不代表從家庭的制約中走出,「我覺得我媽好像已經放過我了,我卻一直認為自己達不到他的要求。」毛瑞琳感慨,曾經的家規已內化成對自我的要求,使他無法停止嚴苛地檢視自己。而歌詞中「對不齊的眼睛」,除了從生理面向談身體的不完美,也以諧音「對不起」,回應成長過程中對於自己的失望與無法滿足家人期望的歉疚。 毛瑞琳提到,自己至今仍時常沉溺於悲傷之中,「我難以抽離我痛苦、難過的狀態。」而創作對他而言是一種處理傷口的方式,「我知道這些痛苦很折磨我,但如果寫成歌,它就會消失一陣子。」因此當毛瑞琳開始有意識地寫歌後,「痛」便成為重要的題材。如作品〈旋轉手扶梯〉以肉體、自然等意象,呈現童年際遇對他造成的傷害,以及長大後試圖尋回快樂的無力感:「捏著眼皮讓世界變形/折疊眼睛讓世界安靜/幸福切開我是孩子的身體/被愛錯的痕跡讓他們小心翼翼/我想快樂的表情必須被好好 練習」(節錄自〈旋轉手扶梯〉)。 毛瑞琳在〈旋轉手扶梯〉運用象徵、轉化等具新詩風格的作詞手法,與他在手機被嚴格管制時期所養成閱讀新詩的習慣有關。席慕容、任明信等人的作品都曾深深影響他。此外,毛瑞琳的部分作品以直接坦率的方式傳達情感,例如作品〈想抱你又想走開〉講述一段等不到承諾的曖昧關係。毛瑞琳在副歌不斷重複同樣的語句,呈現在無法確定的戀情中,想愛卻不敢投入的心理掙扎:「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想抱你又想走開/愛怎麼翻都是痛/快樂的反射動作就是難過」(節錄自〈想抱你又想走開〉)。作品〈恐怖情人之歌〉也是一例,全曲雖循環相同的四個和弦,卻因樂句結尾未回到主和弦,而營造出懸而未決的不安感,呼應歌詞中對愛的偏執,產生微妙張力:「我偷看你的日記 偷看你手機的訊息/偷看你新買的民生用品 我說/哎呀不可以 不可以在你身上留一個我不喜歡的/大刺青!」(節錄自〈恐怖情人之歌〉) 除了創作之外,毛瑞琳對舞台現場也有特別的情感。對他而言,女巫店的意義源於18歲那年,他將累積的20餘首作品投稿至女巫店,並成功舉辦第一次個人專場《毛瑞琳的畢業典禮》。「我那時其實仗著年紀還小,一直問器材的問題,但女巫店的人都願意幫助我。」因此之後回女巫店演出時,毛瑞琳都會有回家的感覺。此次重返女巫店表演,正好又是毛瑞琳即將畢業的時刻。他將18歲以高中學號命名的作品〈814046〉,作為《毛瑞琳大四了復出活動雙人set》的開場曲目。〈814046〉是獻給18歲的自己,「我喜歡在生日的時候,把那一歲的自己寫成一首歌。」毛瑞琳回憶道,這首作品取材自當時的日記:「看著你掉眼淚的時候我總想/把你放在手掌心 親親你的眼睛/事實上只有我在哭泣/而我也沒有辦法擁抱你」(節錄自〈814046〉),為毛瑞琳創作生涯的重要作品之一。 表演過程中,毛瑞琳不時拿起腳邊的啤酒暢飲。他坦言自己其實有點怕人群,在台上才總是藉由酒精緩解焦慮,「我沒有克服(恐懼)啊,這個感覺又不會消失。」他表示,從開始表演至今,最困難的是要習慣接受大眾的關注,「我已經受到一定的討論,但又會想要縮回我的世界,所以我不得不把自己逼出來。」毛瑞琳之所以繼續選擇表演之路,是希望透過創作變得更強大,去守護他在意的人與事。「我以前很喜歡說我想要征服世界。」他說道,未來希望帶著這樣的目標,找到一起做音樂的夥伴。
台東音樂創作坊成果展 數位科技融原民回憶
生活
第1787期
台東音樂創作坊成果展 數位科技融原民回憶
2023-11-29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台東縣政府首度舉辦「金曲聚落音樂會」,結合2023台東原住民音樂人特展(以下簡稱原民音樂特展)和三門音樂創作坊課程成果展示,於26日在台東縣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熱鬧登場,讓民眾在觀展同時能聽到不同形式的原住民音樂現場演出。 13個影像播放機,佇立在台東地圖形狀的底部,影片沒有華麗的運鏡和剪輯手法,以定格在部落道路、海邊的日常畫面呈現。 圖/吳玟錡攝現場空間分為室內外,戶外廣場先展示三門課程的成果影片,呈現學生體驗原住民音樂,重新分解傳統樂器音色,和師長討論數位技術改編樂曲的過程。室內則分為兩層樓的展間,原民音樂特展策展人Andy(本名林盈禕)說明:「音樂本身就是沒有侷限的,展覽的初衷希望透過不同音樂媒介推廣原住民文化。」 鄭又銓提到「大家都知道原住民在音樂上的成就,但從來沒有人去盤點。」他很開心有個活動,能匯集展出不同年代的原住民金曲。 圖/吳玟錡攝二樓則是互動黑膠館,完整保留從過往到現代近千首的原住民歌曲,讓民眾體驗購買黑膠唱片的時「挑選」的過程,結合互動裝置,可以生成線上數位歌單帶回家聽。這個活動能接觸到不同年代的原住民歌曲,民眾鄭又銓說:「原住民跟漢人的文化界線在現代越來越模糊,所以我想藉由音樂了解過去部落的歷史脈絡。」擔任黑膠館的青年導覽員洪培斌描述:「許多居民在展間聽到家鄉部落民謠勾起生活回憶,忍不住手舞足蹈。」如同Andy提到的策展理念,「台東原住民音樂很重要的特點之一是這片土地。」原住民以前沒有文字,但以傳唱保留文化,對原住民來說,音樂如同血液,連結與身體、土地的情感。 謝宗翰描述課堂中年紀較大的長輩,雖然對數位科技、電腦操作不熟悉,仍很認真努力的學習,創作出特色歌曲。 圖/吳玟錡攝活動的其中一門音樂課程——原住民傳統樂器採集創作坊,其成果展演是用數位音樂取樣結合阿美族傳統樂器「竹鐘」的音色。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副教授謝宗翰舉例:「有位學生使用筆電不小心按到錄音,他就把錄到的話一直反覆播放,搭配竹鐘敲打聲響的細微變化。」兩者形成一種簡潔特殊的音樂節奏感。輔仁大學音樂學系的王晟維是布農族,這次擔任創作坊助教,他補充,「原住民音樂的元素分為語言和樂器。」而他是都市原住民,比較少接觸到族語,「許多部落的歌曲是老一輩口耳相傳,沒有特別被記錄或記載。」但他認為透過原住民流行歌能更快速學習族語。 民眾表達最喜歡的展區是黑膠互動館,讓年輕人體驗沒經歷過的黑膠唱片時代,用現代的科技方法重新去連結。 圖/吳玟錡攝王晟維表示自己參加後深受啟發,未來想透過系上所學的專業電腦軟體技術,將部落歌曲數位化,重新編曲創作。金曲聚落音樂會讓更多人認識台東的原住民音樂故事,也讓離開家鄉的原住民後代了解部落的文化底蘊,新舊更迭為部落譜出新的樂章。
在地樂團齊聚九降風音樂節 以創作敘寫風城特色
生活
第1783期
在地樂團齊聚九降風音樂節 以創作敘寫風城特色
焦點
2023-10-25
【記者吳玟錡新竹報導】新竹市文化局首度舉辦的「九降風音樂節」於21、22日登場,在風livehouse熱鬧開展,除了邀請獨立樂團、歌手演出,本次更結合「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挖掘具特色的在地樂團。音樂節提供表演平台給跨世代在地樂團,期盼提升「風城」的音樂能量。 比賽結果宣布後,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參賽者和表演樂團開心的和評審一起在舞台上合影。 圖/吳玟錡攝參與演出的「海岸乾杯」主唱阿寬(本名何振寬)出生於新竹,家中從事新竹重要的玻璃產業。他將從小做玻璃裝潢的工地回憶寫進歌裡。阿寬也很喜歡假日時到新竹南寮漁港創作,他說:「〈欲來出海〉是我在工作期間的感想,把自己比喻成船,想像自己順著九降風航行出海。」海岸乾杯是他們在新竹唸大學時成立,即將邁向第十年,團員們感性地回憶起這幾年各自忙於工作,音樂節讓他們重聚,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新竹。入選前十強的參賽樂團「工一計畫Plana」則是由四位國立清華大學學生組成,以學校工程一館簡稱命名。此次參賽作品〈原廠設定〉描述機器壞掉,按鍵回復原廠設定,「大學曾經有段時間狀態不好,需要重新歸零、重新出發。」團員將在學校宿舍的經驗、理工背景、科技、工程等元素融入歌曲,加上特殊的後搖滾風格,是評審認為兼具創意、新竹特色的新時代學生樂團。 工一計畫樂團成員提及成團之初也經歷爭吵磨合時期,每個人的壓力來源不太一樣,經過溝通後,凝聚共同目標。 圖/九降風音樂節主辦方提供風神榜原創音樂大賽也吸引各地優秀創作者,第一名樂團Tickle Tickle來自中部,「未來想把新竹貢丸湯結合創作!」他們提到對新竹美食印象深刻,期待藉由音樂和美食串起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團員也形容自己樂團特色如同九降風,很「風」狂,以強烈舞台風格和能量獲得評審青睞。 第一名的Tickle Tickle樂團獲得新台幣30000元加獎盃一座及浮現音樂祭秋季場11/18(六)演出機會。 圖/吳玟錡攝風神榜參賽者大多是剛成立不久的樂團,不過他們仍創造了一場讓觀眾極為沉浸的表演。比賽尾聲,有的人聚集在舞台前以鐵欄杆為界,隨著音樂曲風轉變,拿起手機拍攝,舉起手跟著旋律盡情擺動身體;有些則在台下角落貼著牆壁坐著,靜靜注視舞台表演,透過音樂和歌詞,建構各自的小宇宙。就讀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大三的學生蔡聿謙提到:「之前參加的都是戶外音樂節居多,在室內舉辦的感受很特別。」音樂節的「新竹」樂團多數是和在地有地緣關係,但觀眾和評審也意識到音樂創作和在地連結的難度,「新竹是客家重鎮,我其實很希望能聽見客語樂團,這次比較遺憾沒有。」觀眾陳羿綺表達他對「在地」音樂節的期待。多數民眾表示新竹的音樂活動很少,而表演樂團也提及鮮少收到來自新竹的表演邀約,希望未來政府能策劃更多相關活動,提高音樂節宣傳預算,讓更多新竹音樂團體有機會被看到。 九降風音樂節參與民眾多數為年輕人,在現場專注欣賞表演,拿起手機記錄下感動氛圍。 圖/吳玟錡攝比賽初衷鼓勵參賽者結合「新竹」和「風」,但九降風音樂節策展人兼比賽評審島楎(本名劉鈞輝)從評選過程中發現,很難拿捏樂團音樂技術和創作結合在地的關聯性,導致評比困難。他補充,「要培養出具在地特色且有音樂技術水準的樂團,其實考驗創作者的軟實力,而這是需要長期深耕的文化素養。」最後他建議,養成音樂人才的管道除了結合高中、大學社團培訓,新竹應有更多屬於音樂創作者的舞台。
美聲獻16部合音 挑戰異中唱和諧
藝文
第1633期
美聲獻16部合音 挑戰異中唱和諧
2016-10-20
【記者周欣儒台北報導】「暢聲歌手」集結國立台灣大學合唱團學生及畢業生,16日於艋舺教會舉辦成立後首次公開演出,挑戰16部合唱曲〈當我還是個小男孩(When That I Was a Little Tiny Boy)〉與八部宗教作品。16部合唱因難度高在台灣相當少見,僅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室內合唱團、福爾摩沙合唱團等嘗試。美國作曲家馬斯.哈里斯(Matthew Harris)譜出的〈當我還是個小男孩〉,嘗試利用16聲部呈現混亂卻似乎有跡可循的樂段,每部音階幾乎只差三、四度,其中幾部利用同音輪唱的方式,如同小男孩般急急忙忙想把想法表達給聽眾的雀躍感。暢聲歌手指揮黃育峰表示,練習時團員容易算錯開口時機,且聲部幾乎各自獨立,一人不專心就會讓音樂解體。暢聲歌手指導老師、指揮連芳貝也認為,雖團員個體聲樂技巧有一定程度,但碰到難度這麼高的曲目時,聲音掌握能力仍不夠穩定,需要逐一處理個別問題。表演者、台大醫學系學生葉晴則表示,這首歌曲還沒分為16部前和聲雖較為簡單,但幾乎每一個人都一部時,若沒有全神貫注可能會被他人影響。聽眾、育達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進修部學生周毓柔表示,人多嘴雜卻不會覺得很吵雜,演唱者嘴型相像,卻都唱出不同聲調。儘管層次略為複雜,但也可知演唱者需要一定功力。用拉丁經文演繹的〈天后頌(Regina Caeli)〉以輕快、多重合唱的方式,表達對聖母瑪利亞的尊敬。整首歌以齊唱、平行五度、平行四度產生跳脫歐洲音樂的一貫和諧的風格,並透過音堆(一群密集的音高),強化拉丁文重音。其中一段男生四部合唱,以平凡的三和弦象徵世俗的人們,女生則以作曲上較不常見的平行四度應答,象徵非世俗的讚揚。表演者、台大語言學研究所學生張亦萱表示,大量差兩度、三度的「打架音」,加上節奏相當特殊,歌曲進行速度又非常快,練起來最辛苦。聽眾、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賴儀真表示,雖然音程不和諧,聽起來卻完全沒有不和諧的感覺,雖詭譎卻更能顯現神秘、神聖。由菲律賓作曲家亞歷德航羅(Alejandro D. Consolacion II)創作的〈我們的天父(Pater Noster)〉,曲中兩位女高音獨唱、輪唱、合唱,利用輕如羽毛卻響亮的音色凌駕於和聲上,彷彿兩個聖潔女子輪流呼喚天父,而其他人以和聲溫柔地應和著。葉晴表示,因為擔任獨唱,在演唱時能感覺發自內心呼喚內心信仰。聽眾、政大法律學系學生王嘉涓表示,舞台設計讓兩邊的人聽不到彼此的聲音,表演時卻聽不出瑕疵,由此可知實力的堅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