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版畫「家」入縫紉技法 賴岑育探尋自我歸屬
藝文
第1790期
版畫「家」入縫紉技法 賴岑育探尋自我歸屬
2023-12-20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透著死白的雙手在空中飄忽不定,與地面上佈滿皺褶的手掌形成強烈對比。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四年級的賴岑育,以《找尋一個地方》作為主題,於琂樂堂藝文空間舉辦個展,藉由放大、再現記憶中「家」的模樣,尋找自己真正的歸屬。 賴岑育的母親認為蝴蝶是外公的化身,因此他將紙蝴蝶剪成蚊帳,並透過影子襯托出光源所在,暗示喪禮指引回家的道路。 圖/賴岑育提供「喪禮的儀式總是在尋找讓往生者得以回家的方法。」賴岑育提到,探討歸屬的原因來自於疫情期間外公的過世。在無法舉辦喪禮的遺憾之中,他開始思考這些儀式的用意,並且從中發現「家」的元素。「我對家的記憶很模糊且片段,所以我想要嘗試去抓住那些碎片。」賴岑育提起自己因為從小就在外地讀書,因此對家的記憶十分不清晰,他想藉著這次的展覽,透過挖掘深藏在腦海的回憶,重現自己能夠歸屬的「地方」。 賴岑育以鏡面壓克力的方式,讓光線透過折射倒映於門上,營造出如同家中廁所排氣孔的樣態。 圖/賴岑育提供在一樓展場中,〈映入眼簾的窗景〉也隨之進入觀眾視線,「提到家的話,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房間裡的那扇窗。」賴岑育說明,他將記憶中的窗景,透過鏡頭記錄下來。藉由分離圖片中的紅黃藍三原色,印刷於三張薄頁麻紙,並以縫紉的方式進行疊加成像。同時,賴岑育也加深影像的顆粒感,利用非塊面的影像與紙張之間的空隙,營造出如同潛意識一般,模糊不清、彷彿蒙上一層紗的效果。觀眾林君晏說:「岑育的作品一直都有種外表看似平穩乾淨的質感,但細看內容卻又有說不清的濃厚情緒。」 賴岑育以縫紉的方式將三層指張結合,而無法完全密合的空隙,會讓觀眾在不同角度觀看作品時,看見不一樣的成色效果。 圖/賴岑育提供「生活中的細節總是讓在世的人,被迫直視往生者已經離開的事實。」賴岑育表示〈家常事〉中的大手,以烏干紗的薄透材質,營造往生者皮膚失去生命力的感覺,而巨大的形體,則呈現出在日常中,在世者總會不經意地看見逝者的身影。此外,賴岑育更在一旁置放一百種合掌手勢的平版印刷,並以摺裝的方式裝裱,代表在世者在百日祭拜時的姿態,並與大手成為了生死兩界的對比。「一般人聽不懂儀式中朗誦的經文,只能透過合掌的方式表達誠意。」賴岑育解釋,圖中的手勢為這一百天儀式的切片,象徵他們在這期間不斷祈禱的心理狀態。 賴岑育將外公製作醬菜的步驟,透過版畫記錄下來,並擺放於象徵往生者毫無生氣的大手旁,形成生與死的對比。 圖/賴岑育提供「岑育的作品中有很多手的呈現,那包含了家庭給他的思考脈絡。」觀眾占惟分表示,以往看賴岑育的作品,便發現他特別重視「手」這個元素,原來是賴岑育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也恰巧呼應了此次的主題。對此,賴岑育也說:「人的情緒可以從手部姿勢觀察出來,我們總會無意識地將情感附於它之上。」 〈家常事〉中的百日祭拜手勢,賴岑育特別以經常用於裝訂佛經的「經摺裝」裝裱方式處理作品。 圖/李雨羲攝
海上明月入畫 張簡可筠墨彩中尋內心歸屬
藝文
第1789期
海上明月入畫 張簡可筠墨彩中尋內心歸屬
2023-12-14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遠方的石塊佇立於汪洋之中,任憑浪花無盡拍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的張簡可筠,舉辦個展《尋源》,以大海與月亮作為創作主軸,透過水墨及膠彩將大自然的靜謐留存於畫作,希望觀眾藉由凝視自然之美,找到內心的歸屬。 張簡可筠個展《尋源》於2日至2024年1月20日舉辦於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圖為《心浪.幻》。  圖/金車文藝中心KCCA提供「我總是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海邊尋找平靜。」談及與大海的故事,張簡可筠認為可以追溯至童年。當時家中因遵循傳統習俗,將過世的小狗投入海水,並埋下他們緣分的種子。直至大學,張簡可筠從充滿植被的家鄉高雄,到高樓環繞的台北求學,都市環境讓他感到窒息。大三那年,他與好友機車環島後才重新得以喘息,大海帶給他的寧靜也深深烙印在腦中。從那時起,他便養成定期看海的習慣,也嘗試將自己所感受到的平靜,透過畫作記錄下來,希望可以將自然帶來的舒適與氛圍傳達給更多人。 張簡可筠在閒暇之餘,經常來到海邊進行寫生,此系列為他前往日本神奈川縣江之島(江の島)時所記錄下來的當地景觀。 圖/李雨羲攝「看著海水與潮汐進退,格外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張簡可筠在創作中讓月亮與大海並存,也將受月亮影響的潮汐變化入畫,表達自身看海時所感受到的時間游移。在作品《心浪.幻》中,張簡可筠串連七幅系列作品,最中心以滿月與姓名印章,作為自身與月亮的投射;左右兩側則以半圓月、弦月及新月三種不同時間的浪潮,隱喻此三種月亮型態。「月亮既像是我的朋友,也像是我。」張簡可筠補充,大學就讀夜間部的他經常隻身一人,只有下課返家時,高掛在空中的月亮與他相伴,因此他認為月亮就像他的朋友,也像是孤獨的自己。 張簡可筠在〈心浪.象〉中使用金箔與銀箔去營造星空、星座及月亮剔透的效果,並透過切割畫面強調時間流逝。 圖/李雨羲攝在手法上,張簡可筠起初傾向以水墨進行繪畫,他將過去較常使用在描繪花鳥的「勾勒填彩」,運用到大海的創作,利用灰白色塊去呈現海浪樣貌。而在研究所期間,他前往日本進修,因此在後期的創作中,開始大量加入膠彩。在作品〈心浪.砥〉中,他便使用孔雀石、藍銅礦兩種礦物顏料,透過疊加不同顆粒的粗細度,營造海水的層次感,較粗的礦物顆粒更可以呈現海面波光粼粼的效果。張簡可筠說明,此畫是他去基隆和平島遊玩時,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有顆石頭突兀立於遠方。當他仔細觀察後,意外發現石面儘管被海水拍打,卻仍然長出許多植被,「我把自己投射在那顆石頭上,即使飽受挑戰卻仍能綻放些許成果。」 藍銅礦所製成的礦物顏料,經過平底鍋加熱過後,會轉變成微微透著藍光並且接近黑的色彩,張簡可筠利用此特性疊加出深海的色澤。 圖/張簡可筠提供展覽一隅,有著一系列與其他作品畫風截然不同的《心浪百景圖》,畫面中以勾勒填彩結合插畫風格,呈現台灣各地的知名景觀。張簡可筠藉由自己的視角將其記錄下來,希望觀眾透過他的畫作,回想起自己與當地的回憶,或是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在日本經常看到藝術家為當地作畫的作品被擺放在觀光勝地,台灣好像沒有。」張簡可筠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藝術家為台灣最純粹的風景作畫,並將藝文結合自然觀光。 張簡可筠在《心浪百景圖》中,以水墨畫法來強調視覺中心,其餘部分則以類似浮世繪的手法襯托主體。 圖/金車文藝中心KCCA提供「當時我只沉醉在風景之中,忘了攝影留存。」觀眾黃馨頣表示透過張簡可筠的畫,讓他得以再次看見熟悉的東部海岸。觀眾阿瑞(化名)則表示自己在觀展後,會想用張簡可筠所呈現出的視角,再重新欣賞一次景點,從中發現更不一樣的驚喜,「我自己也去過這些地方,但畫作中的部分細節我當時沒注意到。」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校園
第1787期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2023-11-3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長黃種賢表示,研協會目前正關注台大奬懲委員會的單一性別最低比例,期待創造性別更友善的環境。 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張愷文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10月20日於教務會議上修正《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以下簡稱《互動準則》),給予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力。然而修正後的法條,仍無法保障學生論文所有權,使學生可能依舊傾向隱忍權力者侵犯。今年五月台灣掀起#MeToo運動,校園中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性騷擾事件也引起關注。有鑑於此,臺大研究生協會便研擬修改指導教授跟研究生的互動準則,期望給予學生更多權益保障。臺大研協會長黃種賢發現,過往臺大研究生若想結束與指導教授關係,必須經由指導教授同意,如果不通過,學生只能申請系所召開協調會處理,「協調過程是否發生師生話語權力不對等,或是私下被壓迫,其實都無法掌控。」因此臺大研協會針對《互動準則》第六條提出修正法案,未來當性平事件成立,研究生得以主動請求終止指導關係,且系所必須在一個月內針對雙方之間的研究成果歸屬進行協調,以保障其權益。面對保護學生的修正法案,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黃紹棋提出潛在問題,他表示,在未取得原指導教授之書面同意之前,不可以發表原本與該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仍可能為了保住論文而忍氣吞聲。」他坦言,學生為了盡快拿到學位,可能寧願選擇不舉報,而使新法無法發揮作用。黃種賢談及,論文的歸屬,取絕於教授或是研究生在論文上面付出程度,而修正案中明列系所協調時需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範,不得以不對等之權力與地位,再次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全台各級學校一體適用,因此規定較籠統,待個學校進一步制定。 圖/林詩祐攝除了擔心畢業資格之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高馨慧則著重校方後續的處理,他指出,學生與原指導教授終止關係後,可能發生找不到新指導教授,或未來畢業在學術界發展,可能受到原指導教授的打壓,致使生涯發展受阻。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同樣關心處理後發展,他表示,若性平事件不成立,學生不適用修正法條,導致無法主動終止與教授關係,後續師生關係的修復或是解除等等配套措施,都尚待擬定。此外,兩人均談及性別平等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張育萌說明,「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導致學生蒐證不易」,性別平等委員在無足夠的證據下,無法做出最適當的判斷。高馨慧擔心性平會的審議過程,因為教授擁有較多資源跟較高的地位,更好為自己爭取權益,所以可能會產生對學生不公的裁決。他無奈地說:「修正這條法條,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校園性別平等是台灣以討論多年的議題,黃種賢談到礙於全台各校研究所規定不統一,部分學校甚至各研究所規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可能連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益都無法保障,遑論後續進一步的修法。不過,張育萌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臺大修正案是個開端,能夠帶動其他學校進一步改革,藉由讓學生感受自身權益被學校重視,自身研究成果不被隨意剝奪,能夠留住更多人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談到,近年校園疑似性騷擾通報數逐年上升,不代表性平事件在校園變嚴重,而是學生願意說出口,更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圖/林詩祐攝
「越緣」人團圓 南萬華成新住民歸屬
生活
第1730期
「越緣」人團圓 南萬華成新住民歸屬
2020-10-01
【記者黑立安台北報導】「xin chào。」一位又一位身穿紅色長袍的女性走上舞台,拿著麥克風,害羞地對台下的觀眾們說。「xin chào」是越南文「你好」的意思,而他們身上穿的,是越南的國服「奧黛」(Áo dài)。這是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青年社區,9月27日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舉辦「南萬華越南生活節親子園遊會暨中秋晚會」,與民眾一起共度中秋節。 越南新住民們穿上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介紹給現場參與民眾。 圖/黑立安攝越南的中秋節同時是兒童節,因此台灣社區實踐協會選在中秋節前夕舉辦親子園遊會,邀請台灣民眾一同歡慶。雖然活動當天下著雨,卻仍有許多民眾撐傘共襄盛舉。攤位上販賣新住民製作的越南美食,像是炸春捲、香茅茶等。現場民眾也可以手作越南傳統燈籠,先以竹筷架出立體的星形,再用玻璃紙、彩條裝飾。身穿越南國服「奧黛」的新住民媽媽們提著燈籠在社區內遊行,並走上舞台展示越南傳統服飾。越南新住民範氏明開心地說:「我在台灣十幾年第一次有這樣的活動,感覺很溫暖,像回到越南一樣。」 越南生活節現場架設攤位,教導小朋友用竹筷製作越南的傳統燈籠。 圖/黑立安攝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舉辦南萬華越南生活節系列活動,從9月開始至12月,透過座談會、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越南文化,親子園遊會則是系列活動高潮。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社工員沈曜逸提到,他大學時因課程到南萬華服務,發現此處是台北相對貧困的地區,引發他繼續待在青年社區服務的想法。協會成立後先設立兒少據點,陪伴兒少過程中,逐漸認識他們的家人,才發現許多家庭由越南新住民組成。這些新移民跟協會志工分享,他們在台灣大多數的時間都為家庭奉獻,鮮少有自己的生活,希望能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其他新住民。因此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期望能將南萬華打造成「新南鄉」,提供越南新住民彼此交流的機會,增加他們的歸屬感。 越南生活節推出的萬華周邊9家越南美食地圖,讓新住民彼此交流。 圖/黑立安攝活動邀請新住民二代(以下簡稱新二代)分享成長經歷,新二代、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生劉千萍說明,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曾因為台灣人嘲弄東南亞文化,而不認同母親的背景,直到大學才開始接觸越南文化。近期移民署通過修法草案,將下修新住民發展基金的新住民委員人數,影響新住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益,讓劉千萍意識到新住民的權益迫切地需要被保障。劉千萍也提到,台灣大學生對新住民議題較難產生共鳴,但是新二代面臨權益受損的困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新住民權益,維護台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萬華親子館正教導在攤位小朋友玩越南的傳統骰子遊戲「魚蝦蟹」。 圖/黑立安攝
實習生與勞工間的模糊界限 權利保障責任如何歸屬
專題
第1697期
實習生與勞工間的模糊界限 權利保障責任如何歸屬
2019-03-27
【專題記者林宛賢、林子淇、劉苑杉、郭又華綜合報導】在台灣餐旅、醫護、美容美髮等技職體系中,學生進入業界實習往往為必修一部分。教育部自2009年開始鼓勵技專校院等開設校外實習課程,此課程制度使各校強制實習生人數增加,實習生所面臨權益受損的案例也日益嚴重。若學生適應不良想離開實習單位,也會害怕影響實習成績而選擇隱忍,因此實習生權益更急需重視。實習生身分模糊 勞動權益易遭罔顧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召集人蘇子軒指出,根據《勞動基準法》中的〈勞動契約書〉,一般受僱者判准是否為勞工,必須依照三項從屬性質:金錢、人格及組織來辨別。受雇者是否為他人營業目的勞動、是否於企業組織內服從雇主權威、是否被納入生產組織,並接受懲戒等都可影響受雇者的身份界定。他解釋,實習內容屬校內學分學程,卻在校外場所進行工作,因此身份界定模糊,導致實習工時過長、工作量過大以及無給薪等問題層出不窮,上述問題卻無法被正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解釋,技職體系中的實習生,儘管符合〈勞動契約書〉中對於勞工的描述,但實習屬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實習生專業技能,所以被排除在「勞工身份」之外。此類實習生常見於餐飲、美容美髮、醫護等專業技職體系。因上述實習生不具勞工身份,目前沒有特定勞動法規得以保障權益。林佳和強調,儘管有些實習生未被歸類為勞工,不代表其不該受保障。他舉例,歐陸各國於1970年代便全面將實習護生與醫生納入勞動法保護範疇中,在法學上稱為「準用」。然而,台灣實習醫護生至今未能享有勞動權益上的保障,更遑論其他同樣具有勞動事實的實習生。<b>實習生困境多:超時、過勞和經濟負擔餐廳中坐滿一百多位客人,只有實習生小海(化名)忙進忙出,一人控制出菜順序。因不夠人手支援,他身兼跑菜員,總在送出熱騰騰的菜餚後,立即奔至廚房安排下一道菜餚。過程中他必須眼觀四方,哪桌的餐點需要補充、又有哪些菜餚可同時烹飪,小海說:「控菜頭腦要轉得快,已經沒有時間去跑菜了,更何況我一個人要做多位跑菜員的工作。」小海就讀玄奘大學,在飯店餐飲部門實習一年,曾多次從事餐飲相關工作。即便他清楚餐飲行業的辛苦,但此次的實習工作量遠超乎他的想像,「這是我有史以來做過最累的一份工作!」無獨有偶,實習生阿靜(化名)大二時曾至飯店房務部門實習,除了基本房間清理,還需負擔業者為了節省人力而另外吩咐的業務,例如打掃各自樓層的客用電梯與樓梯間等。每天早上,領班會依據當日人力分配需整理的房間數。表定每日整理11間房的阿靜,礙於飯店人手不足,都會在領班要求下,被迫多整理三至四間房。雖然多整理房間會有加班費,但阿靜只想準時下班。他說:「我的月薪22K,最後總會到27K,就證明我一個月多整理30至40間房,非常可怕。」巨額工作量下,實習生早已疲憊不堪,但餐飲業超時工作才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實習生活。「我曾經三個月加班的時數超過一百個小時。」在人手不足的飯店裡頭,每日超時工作便是小海的日常。表定下午兩點半的休息時間,也會因大量的善後工作而延後至下午四點。小海只能利用僅存10至20分鐘的時間,快速解決晚餐,再度迎接新一輪的戰爭。小海在採訪中說:「我常常凌晨十二點多下班,最晚凌晨兩點半才下班。」阿靜曾連續工作超過七天,原本排定的休假日卻被主管叫來加班,他礙於人情壓力與人手不足等原因無法拒絕。「有一陣子我是崩潰的,打電話給媽媽哭,和他說我不要實習了。」阿靜曾向校內老師及主管控訴他的排班時間不合理,也把實習狀況如實告知班導師。雖老師有把狀況轉告飯店主管,並安排雙方溝通,但排班問題依舊未能解決。玄奘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陳貞绣坦言,加班為餐旅業普遍現象,雖他能理解相關情況,但不能讓實習生常態性加班。「學生其實也不是不能加班,而是他不知道加班為了什麼。」陳貞绣表示,學生希望加班時數可轉換成相對利益的費用或休假。若實習生加班後無任何薪資或休假,校方也會與人力資源部反映相關問題。儘管小海也認為加班是餐飲業常態,亦願意與飯店共體時艱,但令他身心俱疲的是,「加班」所領的時薪僅為80元,遠低於當時的基本時薪,所付出的勞力更無法與薪資成正比。他為實習工作下了一段註解:「錢少事多離家遠」。他補充,從新竹隻身前往台北實習需另找住處,而實習飯店位於市中心,附近房價高昂,他只能選擇價錢相對低廉但距離實習飯店較遠的住所。 實習生必須透過實際操作,學習飯店多元的服務項目,讓顧客賓至如歸。(圖為示意圖) 圖/林子淇攝護理專科學生同樣也面臨經濟壓力,輔英科技大學五專部護理科四年級學生吳振源表示,所有護理專科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完成基礎護理和高級護理兩次實習。實習過程中並無給薪,且必須另繳實習費。儘管吳振源留在南部實習,但仍需額外負擔往返實習單位與住家的交通費,更遑論到外地實習、租房子的學生,經濟壓力不容忽視。美和科技大學護理系二技日間部學生小怡(化名)表示,若在實習過程中校方有給予部分交通與住宿補助,對於經濟有困難的實習生將是巨大幫助。他也坦言,由於在五專高級護理實習期間尚未有資格考取護理師證照,所以沒有條件和醫院議價。如今考取證照後,他未來可在醫院內帶薪實習,也減輕不少經濟壓力。<b>面對實習權益隱憂 校方應當溝通橋樑 上述實習生所遭受的不合理待遇,只是部分實習生的縮影,但學校所擬定的實習條款,卻可能影響著他們是否向實習單位爭取自身權益。小海因為學校實習規定的緣故,讓他勇於向主管爭取該有的權利。《玄奘大學餐旅管理學系學生專業實習辦法》闡明,實習單位僅掌握40%的實習分數,剩下的分數則由老師訪視、成果報告或實習週誌等組成。因成績不全然掌握在實習單位手中,小海在爭取自身權益方面大大減少了顧慮。陳貞绣觀察到部分實習生因成績掌握在主管手上而敢怒不敢言。玄奘透過老師訪視互動、實習週誌或諮詢企業等多元方式評定成績,可讓學生更勇於爭取自身權益。普遍上,校方會安排老師到學生實習單位進行訪視。以玄奘為例,老師主要輔導與安撫學生情緒,平日用通訊軟體保持良好互動。學生開始實習二至三個月後,老師會至實習單位訪視,了解其工作情況。「學生看到我們比較有安定的力量,(會覺得)不是被學校丟到企業。」陳貞绣表示,訪視期間會與人力資源部協調,希望可以和學生互動。若學生在實習期間不適應實習單位,陳貞绣會先聽學生講述其狀況後,再分享自身與同儕工作經驗,也會和人力資源部門反映該學生問題。陳貞绣坦言,部分學校有適度調整實習成績比例,但企業依然有高度的掌控權。相較起小海,阿靜校內所制定的企業實習獎懲規定,無法讓他在遭遇不合理待遇時,和實習單位有議價的本錢。阿靜也曾考慮放棄實習,但根據校方規定,若學生因個人因素而轉換實習單位,造成該單位及學校作業困擾,學生將被記小過兩支,甚至該實習時數不被承認。相較之下,美容美髮企業提供實習生的環境與待遇較佳,他們提供實習生基本薪資,實習時數亦按照實際上班時間計算,知名髮廊主管設計師杜明倫認為,實習生在美容美髮業的去留為個人選擇,若栽培多年的實習生選擇離開,則應檢討公司制度,「好的教育才能塑造出符合公司價值觀的文化」。另外關於實習生成績計算問題,他表示,成績評分首重態度,因能力培養不難,但實習生的態度好壞將影響服務品質,「正因為重視人與人相處,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針對學校與企業如何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問題,學校會提供雙向篩選機制協助企業與實習生配對,不僅能讓學生及家長對企業放心,當企業發現不適任的實習生時也能由校方安排調遷實習單位。 實習生透過多次實際操作練習,才能像老師一樣站在美容展的舞台大展手藝。 圖/林子淇攝對此,萬能科技大學時尚造型設計系助理教授范姜慧珍認為,學生在企業實習,校方應擔任守門員為學生挑選好的企業合作,也必須安排老師從中擔任協調角色。她也提到私立大學因需要特別招生,所以相對重視實習生議題。以萬能科大時尚造型設計系為例,一名老師負責八名實習學生,老師每日必須留校至少八小時,若學生有實習相關問題都能立即向老師反映。以往學生總實習時數較少,僅有320小時,許多企業認為帶領實習生會浪費他們的資源,因此不願意花心力在實習生身上,導致實習生常不見學習成效。現今萬能科大將實習安排在大四下,時數增為720小時,店家更願意花費成本培訓實習生,實習生待遇更比照《勞動基準法》。實習生畢業後也能無縫接軌晉升正職,范姜慧珍補充:「大約有60至70%的實習生會留在單位工作。」針對護專校院如何保障實習生,吳振源表示,校方在課堂上與實習前都會針對法規與實習相關事項做說明,減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風險。小怡補充,實習前校方也會替學生投保、進行健康檢查等例行事項。若學生與實習單位或病人產生糾紛,校方也會從旁給予協助。但吳振源強調,大部分病人都會對實習生較為友善。<b>實習勞權意識應提升 維持健康產學關係「若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糾紛或權益受損的情況,實習生們可以尋求像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這類的第三方組織。」蘇子軒建議,可向勞動部申請勞動檢查。他提及,一旦實習生與企業、雇主發生任何勞資糾紛,校方有義務介入並保護學生們的權益。他無奈指出,現今校方容易與企業掛鉤,導致息事寧人的事件層出不窮,實習生也會礙於人情壓力,使得糾紛事件不了了之。近期傳出國內知名旅館業者逼迫實習生加班事件,教育部表示將爭取《專科以上學校校外實習教育法》立法。即便如此,蘇子軒認為教育部的想法應有所改變,不能只將實習做為課程的一部分。由於技職校院強制規定實習,其從屬性質高過於普通大學的實習,使得學生與企業方的議價空間限縮。他認為,強制實習生的勞權意識若能抬頭,便能期待此意識擴及至普通大學的實習生,更能期待未來正職人員的勞權也受重視。「實習是拿來補學校學習不足的,而不是用來填補免費勞動力。」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評論,現今實習過於浮濫,許多學校打著「實習」的幌子招攬新生,期待學生受校方與知名企業的合作吸引。實際上,學生進入實習工作後卻時常發現情況不如人意。針對此現象,他認為必須要有規範,且學校與教育部需用心把關,否則即便存在規範也屬枉然。產學合作與人力市場關係不可分割,校方在實習生與企業間必須扮演好中介角色。由於目前沒有保障實習生權益的相關法規,因此仰賴校方建立實習生與企業間良好的溝通橋樑,才能使三方互利。產學合作本來是美意,若到最後「學」的元素消失,那麼實習也將失去本身的意義。
以「歸屬」為題 雪大影展探討美國本土人權
國際
第1682期
以「歸屬」為題 雪大影展探討美國本土人權
2018-10-05
&nbsp;【記者黃俐榛綜合報導】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於9月26日起舉辦為期三天的影展——雪城大學人權影展(Syracuse University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此影展為年度性活動,今年已是第16屆。本屆以「歸屬」以及「故事」為主題,探討美國人權的相關議題。&nbsp;雪大人權影展創辦初期,主要為探討南亞地區的人權問題。但今年除了國際議題外,也回頭檢視美國本土的人權壓迫事件。影展聯合主辦人羅傑.哈勒斯( Roger Hallas)教授指出,「我們希望學生對人權議題具有敏感性,並意識到這些問題不只發生於國外,它有可能就發生在你家後院。」他也補充,隨著雪大國際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影展的內容也應該反映這樣的趨勢,藉此提供一個「故事能被尊重、被聽見並得到平反」的空間。&nbsp;雪大人權影展的籌備期從1月開始,陸續蒐集今年冬季以及春季各大影展的得獎作品,篩選出五部符合主題的影片。哈勒斯教授也提及影展都會尋找不同於以往的題材以及國際關注的議題,例如難民問題。&nbsp;在9月26日開幕之夜播放了影片〈The Sentence〉,此片探討《美國毒品禁制政策》中強制最低刑期(Mandatory Minimums)造成的弊病,以及美國監獄監禁人數過多(Mass Incarceration)的問題。紀錄片敘述導演魯迪.華爾德斯(Rudy Valdez)的姐姐因連帶被捲入毒品案件而入獄監禁長達15年。這項判決使她錯過了孩子的童年,對家庭造成莫大的傷害。數屆的參與者南西契夫.羅德斯(Nancy Keefe Rhodes)認為,強制監禁政策是個廣受重視的議題,本屆影展能夠有所呼應,十分具有教育意義。&nbsp;秋季是雪城舉辦影展的高峰期,雪大人權影展則是其中最多人參與的活動之一。除了播放影片之外,影展也安排映後座談會開放參與者與主講者交流。參與影展、雪大廣播電視學系畢業生安吉.艾德哈曼(Engy Adham)說:「看完〈The Sentence〉後我非常激動,導演的真誠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很打動我。」她也談到,紀錄片可以為世界上的不平發聲,「有力且珍貴。」 影展首映當天聚集了許多民眾以及學生一同來交流並探討人權議題。圖/雪大人權影展提供&nbsp;&nbsp;2018雪城大學人權影展官方網站:http://suhrff.syr.edu/suhrff-2018/&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