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國際
第1815期
跨國青年共商選舉制度 撰民主宣言望提升公民意識 
2025-10-23
【記者李若水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國際交換學生於13日至19日聚集於德國圖林根州艾森納赫市議會會議廳(City Council Chamber of Eisenach, Thuringia, Germany),以「選舉誠信」為主題展開一整周的工作坊、專案與密集討論,在專家指導下共同撰寫一份關於加強選舉誠信的民主宣言。 本次論壇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Student Network on Future Democracy)及民主文化協會(Gesellschaft für demokratische Kultur)共同舉辦。今年特別關注東歐的政治局勢以及社群媒體對於選舉的影響,包括烏克蘭因軍事管制而暫停選舉、限制媒體等問題。今年畢業於塞拉耶佛國際大學法律學系(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Sarajevo)的法特瑪.努爾.艾克梅克奇(Fatma Nur Ekmekci)表示,來自亞洲與東歐的學生分享了政治干預、媒體操控的情形,其他學生則以同理與尊重的態度,探討如何在不同局勢下,以自身能力推動選舉誠信。來自巴基斯坦,目前在法蘭克福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 of Frankfurt)攻讀比較民主學的梅哈爾瑪爾.澤布.塔諾利(Meharmar Zeb Tanoli)分享道,各國學生因選舉制度不同,對「選舉誠信」的看法也各異。塔諾利繼續說道:「有些人關注電子投票與金錢舞弊,有些人則關注制度不平等與公民參與。」但學生們有一個共同信念——選舉應真實反映人民的聲音。 歷經一周的討論、學習後,學生們於19日順利地發布了一份「跨越國界」的民主宣言初稿,既指出不同國家共有的挑戰,也提出普世可行的建議。最終稿將於2026年由未來民主學生網絡在社群媒體以及即將上線的官方網站上發布。艾克梅克奇說:「論壇啟發我們了解各國的選舉制度與問題,並從中學習如何尋找共同解方。」他計畫在回國後重建青年民主組織,並舉辦工作坊與活動,延續選舉誠信的倡議。「在論壇中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如此熱情地投入民主討論,讓我相信改變可以從對話開始。」塔諾利分享道,他計畫回國後持續撰寫民主與青年參與的專題文章,並可能發起線上倡議活動,以提升青年公民意識。 在「選舉誠信」民主宣言初稿的公開發表中,學生們獲得了當地市長的支持。市長克里斯多夫.伊赫林(Christoph Ihling)表示:「論壇有效地突顯了全球民主所面臨的問題,而這場為民主奮鬥的戰役同樣存在於德國本地。」伊赫林認為,捍衛民主並非一個無能為力的問題,而是一項擺在所有人面前、必須肩負的責任。未來民主學生網絡聯盟的總負責人維利–瓦爾特里.雷托寧(Veli-Valtteri Lehtonen)表示,除了持續舉辦年度論壇外,組織也藉由在不同國家推動民主教育、青年培訓與協助設計學校課程等活動,促進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彼此交流、合作,達成結合民主教育和公共行政的理念。
【社論】蔑視、對立、沉默與取消:瓦解民主精神的兩極社會
國際
第1814期
【社論】蔑視、對立、沉默與取消:瓦解民主精神的兩極社會
2025-10-03
「僅依靠法律並不能保證言論自由;為了使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到懲罰,所有人都必須擁有寬容的精神。」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著作《愛因斯坦自選集:對於這個世界,我這樣想》中寫道。 今年9月,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創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進行「美國復興巡迴」(The American Comeback Tour)活動時,遭到槍擊身亡。柯克的死亡可能揭示,美國追求及捍衛言論自由的努力,以及廣納多元觀點的寬容精神,正在逐步消亡。 事實上,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約自1790年代開始,在種族、經濟和政治等議題上的主張便越加分歧。爾後,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加劇、資源分配不公、種族歧視和移民等問題,讓美國民眾的政治光譜分別趨向兩大黨發展。這樣政治兩極化的現象到了社群媒體時代更為嚴重,網友以「取消關注」、「取消按讚」來抵制和討伐爭議或冒犯性言論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擴散到現實社會,發展成以暴力壓制不同言論,最終甚至出現剝奪和「取消」他人生命的極端現象。 去年,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擇兩極化「polarization」作為年度代表字,凸顯美國社會「分裂為兩個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尤其,是當社會觀點、信念或利益,不再呈現連續地分佈,而是集中於兩個對立的極端。 在高度對立和撕裂的兩極化社會中,根據沉默螺旋理論,人們會受到媒體呈現之強勢意見的影響,使得不同意見者會因為害怕孤立而保持沉默,導致意見市場中「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如今,人們不但害怕孤立,也可能因為擔心遭到「取消」而噤聲,抑或是投向同溫層的懷抱,加劇極化。 反觀台灣,我們也同樣面臨兩極化的威脅。近年在許多政治或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常見發言者採取極端的對立立場,彷彿所有議題皆黑白分明,既無須檢視事實或證據,也毫無討論空間。同時,人們又傾向輕蔑不同意見者,產生作家艾瑞卡.埃特森(Erica Etelson)所稱之「蔑視性社會」,使之永遠無法對話。尤其,當人們面臨道德判斷時,直覺常先於理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如此提醒我們。這解釋了為何人們在面對不同觀點時,偏向劃分敵我陣營,以情緒性發言和強硬的態度打壓「敵人」。甚至,將「言論自由」當作肆意攻擊「敵人」的免責聲明,公共討論空間逐漸轉變成只有「敵」「我」之分的言論戰場。這真是我們追求的民主社會嗎? 所謂民主社會,是人民得以在不受國家的限制之下,享有實踐自治與自由的可能。除了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寬容、合作、相互妥協的精神,也都是支持民主社會的重要內涵。以2025大罷免為例,罷免方以「民主防衛」等作為訴求,批評反罷方「賣台」;反罷方則主張罷免將使社會失去民主政治的監督制衡效果,控訴罷免方藉大罷免實現「獨裁」意圖。罷免雙方皆認為自己在「守護台灣民主」,卻不知在將彼此視為另一端的「政治敵手」,相互仇恨的同時,也正在親手瓦解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社會。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是未來民主社會運作的主要動力。面對當前極化的社會,我們必須明白,政治、文化及各種議題的討論,從來就不只有對立的兩端。我們也必須學習傾聽不同意見者並尊重不同的選擇,倘若對話停止流動,那麼民主社會也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但這是我們想要的結局嗎?我們既成長於多元社會成熟發展的世代,享有前人爭取而來的民主生活,那麼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善用這樣的自由?或許,在我們感嘆青春似水年華的同時,也應期許自己成為最賦有能量、目光最為明晰的一代,成為得以洞察是非,驅使社會改變的一群人。如今,我們應該像青春期時,反覆思考「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那般詢問自己:「我們期待擁有什麼樣的民主社會?」
學生塗鴉抗議遭退學 德里大學陷打壓言論爭議
國際
第1801期
學生塗鴉抗議遭退學 德里大學陷打壓言論爭議
焦點
2024-11-29
【記者周依恩報導】印度德里大學(University of Dehli, DU)於18日對德里大學斯拉夫語暨芬蘭烏戈爾語研究系喬蒂・卡爾基(Jyoti Karki)開除學籍,使該學生六個月內不得上課、考試,或參加任何校園活動。該名學生為抗議國家測驗局(National Testing Agency, NTA)洩題、考試不公,7月31日在牆上塗鴉「廢除國家測驗局(Scrap NTA)」抗議標語,隨後遭警方逮捕。聲援此次抗議的迪沙學生組織(Disha Students' Organization),強烈譴責學校所做出的處分,於19日在校內發起抗議集會,指出校方決策程序不正義,且有打壓學生言論自由之虞。 迪沙學生組織在18日的聲明中指出,7月31日時,卡爾基參與組織抗議並在德里大學北校區牆面上寫下抗議標語,因而遭到德里警方與校方以「行為令人反感(objectionable)」為由,帶離現場並立案調查。校方於18日根據調查結果,決議對卡爾基處以開除學籍六個月的處分。他們強調,學校沒有引用任何規章制度、也沒有進行任何調查,就草率地做出退學處分。該組織也指出,調查委員會實際上只有兩名成員,校方不僅拒絕聽取該學生陳述其立場,也在文件中指出希望藉由開除該名學生來阻止學生在未來採取類似抗議行動。 卡爾基透過迪沙組織發表聲明,他表示,主張廢除國家測驗局是學生普遍的訴求。迪沙學生組織也指出,學校放任法西斯組織在校園裡破壞校園、製造噪音與混亂,其他學生組織卻連在校內舉辦文化活動都可能遭到警方打斷。該組織質疑學校標準不一,學校過去一貫冷漠與不作為,但針對學生抗議國家測驗局一事卻很積極,此舉無異於刻意打壓學生爭取權益。 「感覺大學裡的民主空間正在不斷縮小。」德里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學生希曼舒・塔庫爾(Himanshu Thakur)遺憾地說道。他表示校園牆面一直是學生書寫訴求、表達反對校方或政府政策的重要場域,受處分學生是為了維護一般學生權益而提出意見,卻遭受學校偏頗且武斷的對待。「學校應該傾聽學生聲音,與學生或組織進行對話,而不是粗暴地壓制異議。」他說道。「維持校園民主空間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生團結起來共同對抗這類不公義。」德里大學斯拉夫語暨芬蘭烏戈爾語研究系凱沙夫・阿南德(Keshaw Anand)有感而發地說道,他認為政府現在越來越極權了,不能期望校方管理階層具備民主精神,因此面對不合理的處分,學生更需要團結起來表達意見。 迪沙學生組織在19日抗議集會後向校長遞交了撤回卡爾基退學處分的訴求,聯合教務長則承諾將安排會面,但直至25日為止,校方尚未安排任何會面,也未以任何形式回應學生。「喬蒂不向校方妥協的例子,是所有人應該效仿的榜樣。」德里大學米蘭達學院助理教授艾普哈・戴夫・哈比卜(Abha Dev Habib)在迪沙組織26日召集的公開談話中說道,他將開除事件與校園內普遍的壓迫連結,呼籲人們凝聚更大熱情抵抗壓迫。
喬治亞青年質疑選舉舞弊 批親俄勢力干政損害民主
國際
第1801期
喬治亞青年質疑選舉舞弊 批親俄勢力干政損害民主
2024-11-29
【記者周元曦報導】11月中旬,一群來自巴統肖塔・魯斯塔韋利國立大學(Batumi Shota Rustaveli State University)的學生自發性的組織了一場抗議,他們在校園中靜坐,表達對10月26日選舉結果的不滿,此行為激勵其他大學的學生以及喬治亞民眾效仿。眾人於17日聚集在伊利亞・恰夫恰瓦澤大道(Ilia Chavchavadze Avenue)與伊萬・賈瓦希什維利第比利斯國立大學(Ivane Javakhishvili Tbilisi State University,以下簡稱第比利斯國立大學)附近,指控10月26日的大選有俄羅斯勢力介入,同時存在舞弊行為。 據《路透通訊社》(Reuters)報導,執政黨喬治亞之夢(Georgian Dream)在10月26日的大選中獲得了53%的選票。這一親俄政黨的勝利對喬治亞國內的親歐派人士造成巨大打擊,「喬治亞社會對歐洲整合的支持度非常高,根據不同的民調,通常有75%至80%的民眾支持歐洲一體化。」抗議民眾,同時為當地記者的拉斯洛・羅伯特・梅澤斯(László Róbert Mézes)表示。另一位現場抗議民眾戈加・瓦赫納澤(Goga Vachnadze)補充說明,喬治亞之夢不斷阻礙喬治亞加入歐盟,並與中國、俄羅斯等專制國家關係日益緊密,「喬治亞之夢過去試圖低調獨裁,但最近其專制傾向愈發明顯。」 瓦赫納澤表示。 此外,近期喬治亞之夢推動多項法律,包括反LGBT和限制言論自由的法案,進一步激起了國內大規模抗議。抗議群眾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搭起帳篷並持續守夜,要求全面調查選舉中的違規行為、在國際觀察下舉行新的選舉,以及呼籲西方國家拒絕承認此次選舉的合法性。19日清晨,警方對「和平示威者」進行了暴力驅逐,拘捕了多名記者和示威者。「警方的行為極度過當,他們攻擊我們,甚至毆打示威者。」瓦赫納澤憤怒地說。他還指出,當時警察使用橡膠子彈瞄準並試圖攻擊他。「政府派出的大批警察、特種部隊和防暴警察,總人數遠超抗議群眾,還動用了三輛裝備水砲的車輛。」梅澤斯回憶當天的情況說道。 20日約450位教授與學生聚集在第比利斯國立大學簽署聯合宣言,譴責第比利斯國立大學關閉校園大門,並允許警察與維安部隊進入校園襲擊和平示威的學生,宣言內容一再強調此行為侮辱大學作為自由與學術獨立的象徵,更要求第比利斯國立大學校長賈巴・薩穆希亞(Jaba Samushia)請辭。「學校是為學生而存在的,他們不應該抹滅學生的抗議行動。」就讀密涅瓦大學(Minerva University)的喬治亞學生Tina(化名)說道。梅澤斯則表示有消息指出大學端是受到俄羅斯的威脅,但傷害學生的行為無法讓人接受。 抗議行動在喬治亞各地,不分年齡層的展開,至今尚未結束。梅澤斯認為抗議的延續將取決於三大因素,包括喬治亞人民是否足夠持久的站出來反抗喬治亞之夢、國內親歐黨派未來的抉擇,以及西方國家的態度。Tina則表示抗議將對喬治亞內政與國際關係產生影響。「抗議本身也顯示了喬治亞人民對國家的關心。」Tina說道。他強調最重要的是學生與年輕族群願意站出來表達不滿,為喬治亞的未來做出改變。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國際
第1797期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2024-10-24
【記者張博媛報導】美國總統大選將在11月5日舉行,華盛頓州在18日開啟為期18天的投票。為了提升學生民主參與以及總統大選投票率,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成立「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讓政治進入大學,在校園內舉行一系列民主宣傳活動。 美國總統大選與台灣選舉方式不同,須在投票前先辦理選民登記,並視各州規定,從10月開始投票。舉華盛頓州為例,華盛頓州在18日開始選舉人投票(註),接著在選舉日當天進行普選。「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由華盛頓大學教職員、學生,以及社群組織「民主道格」(Democracy Dawgs)提出,致力於增進學生的民主參與。他們認為學生是被賦予權力的群體,卻在國會沒有發言權,因此視投票為表達意見管道。民主道格在選前於校園發放宣傳冊、提供工具包給教師於課堂宣傳,並在每週二與教務處合作舉辦講座。 註:美國採選舉人團制,先由美國各州公民將選票投給支持政黨,得票數較多的政黨將獲得該州總選票,即選出該州選舉人。最後選舉人在大選當天將選票投給代表自己政黨的總統候選人。 華盛頓大學生Saul(化名)認為,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濃厚,學生也多關注政治議題,校園環境言論開放。然而,多數同學並不曉得「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華盛頓大學生Ruby(化名)表示,自己先前並不清楚學校正在推行此計畫,在了解計畫後他指出,學生多忙於課業,很難騰出完整的時間參與學校講座。Ruby建議學校與時俱進,以更日常的方式宣傳活動,「例如以短片和貼文介紹候選人政見或相關議題,讓同學能使用零碎時間接觸,減少參與門檻,讓政治更融入日常生活。」他舉例。 即便多數學生並無參與計畫,他們仍對此保持正面態度,華盛頓大學生John(化名)說道:「自由的政治環境是華盛頓大學的核心價值之一,大家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各種主題的討論。」Ruby則補充,學校推行計劃不僅僅是喊口號,也透過舉行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並參與民主運作。不過他也指出,在學校進行政治活動仍存在隱憂,四月時,校方邀請共和黨員演講,正好遇上以巴衝突抗議,導致學生間肢體衝突,最終由警方介入平息,因此,舉辦活動前應仔細審視是否適合於校內舉行。 學生參與政治並投票是接受社會責任的象徵,John提到:「學生族群是掌握未來的一代,學生參與政治行動以及對政治感到熱情是件好事。」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開放,學生樂於參與民主活動,並討論不同政治議題,民主道格也期待短期內可以看見更多學生前往選民登記並投票。
華梵試辦生命設計週 未來擬納入正式課程
校園
第1786期
華梵試辦生命設計週 未來擬納入正式課程
2023-11-21
【記者張愷文綜合報導】華梵大學10日公告,未來每學期第十週都將規劃為「生命設計週」。本學期訂於13至17日,期許學生在這一週參與校內工作坊,或自行設計活動,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從中找回生活和學習的動機。華梵校長林從一表示,希望藉此活動讓學生重視自主學習,未來也計劃將此擴大為正式課程,以專題形式納入通識教育。 華梵大學於11月10日公布「生命設計週」計畫,大學部學生將從13日至17日停課一週,學生可選擇參與校內工作坊或自行設計課程和活動。 圖/陳慧銨提供林從一為此計畫發起人,他希望學生透過生命設計週,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從而找回學習的動力。生命設計週除了讓學生自行設計活動外,校方也整合各單位的資源,提供學生自由參加不同類型工作坊,如勇氣工作坊、生命設計工作坊等活動。參加工作坊並繳交反思實踐報告的學生,學生經師長核准即可獲得通識一學分;自行設計活動的學生則無此學分。校內工作坊為小班制,一班約12至20人,有利於師生深入溝通。參與勇氣工作坊的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梁錦燕表示,參與工作坊後讓他成功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老師介紹學姐帶我到殯儀館誦經,在聽到不同的經歷後,能直面死亡。」除了校內工作坊外,身為外籍生的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陳慧銨,選擇與同學舉辦營隊,藉此機會促進感情,也體驗台灣特色文化。 華梵佛教藝術學系學生陳慧銨在生命設計週自行設計營隊活動,除了促進感情外,也能讓外籍生感受台灣當台的特色和文化。 圖/陳慧銨提供針對生命設計週的實施,校務顧問、同時也是生命設計工作坊授課教師蔡傳暉表達支持,他分享,工作坊成效佳,學生在工作坊結束後數日便提早繳交報告,「學生不是在交差,是真正打開心胸跟自己和老師對話。」他認為目前大學生被束縛於他人期望,「大眾賦予大學生的期望太高,導致焦慮,在工作坊能掉規範和要求,在無人評價下探索生命。」然而,由於計畫適逢學期中推動,陳慧銨提出顧慮:「有些課的期中考時間會延後,影響課程進度。」他認為校方應將學業進度納入考量。長期關注學生權益的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認為,此計畫立意良善,但對於未來是否成為全國大專院校之趨勢,還需待呈現成效後方能推測,「畢竟華梵作為先例,仍需時間讓大眾熟悉。」他建議華梵未來在每學期實施計畫後公布實施狀況,讓各大院校有機會參考。此外,張育萌認為華梵學生人數較少,在計畫實施上為優勢,「華梵師生較容易協調,但若是大型學校,基於人數、內容設計、執行力等因素,執行可能會沒那麼簡單。」生命設計週目前仍處試辦階段,林從一表示未來將如何改進以更融入大學生課業將是一大挑戰,自行設計活動者是否能獲學分也仍有彈性處理的空間。他補充,之後不排除會將此計畫設為通識課,「親自設計一個生命實踐專題,經通識中心老師審核回饋後,可拿兩學分。」他也表示,不應硬性規定內容設計或時程安排,要放手讓學生去做,才得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生命設計週」計畫發起人為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他希望藉由短短一週,讓學生空出時間發現自己的學習目的和意義。 圖/陳慧銨提供
「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伴愛滋感染者走出汙名
生活
第1775期
「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伴愛滋感染者走出汙名
2022-12-13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七彩顏料落在愛滋感染者「冬奶奶」的肖像畫上,深邃的眼睛散發對生命的渴望。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受到美國愛滋棉被運動(NAMES Project AIDS Memorial Quilt)啟發(註一),在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舉辦「U世代:我們都一樣 自畫像運動」,自9日至12日開放民眾免費參觀。投稿作者共356位,以蠟筆、水彩等不同媒材創作,在玲瑯滿目的畫作中,觀眾無法辨別作者身份是否為愛滋感染者,展現「我們都一樣」的U世代(註二)精神,期盼喚起大眾對疾病平權的意識。註一:1987年美國政府認為愛滋為同志專屬疾病,且同志族群的性命並不重要,因而決議無視愛滋病毒蔓延。當時一群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將每位因愛滋病逝去的生命故事,縫在與棺木相同大小的棉被上,並於白宮前展出。此舉成功讓美國政府看見愛滋感染者的人權,更翻轉他們的人生。註二:U世代意即現今的愛滋感染者多達到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只要一天服用一顆藥物,就能達到測不到病毒量、不具傳染力,更一輩子不會發病的狀況。  自畫像大使曲家瑞攜手356位投稿創作者,在民主大道上展出長55公尺的聯合作品。 圖/為i篩檢|讓i發聲提供自畫像運動邀請藝術家曲家瑞擔任大使,為支持自畫像運動,他親自拜訪長期住在關愛之家的冬奶奶,並為他創作一幅畫作。冬奶奶在幾十年前被前夫傳染愛滋病毒,當時社會氛圍較為封閉,父母為此將他趕出家門。不過曲家瑞的畫作裡沒有生命的創傷與不如意,他認為冬奶奶是一位女戰士,有著想飛翔的靈魂,「畫裡面的他自由自在、陽光燦爛。」曲家瑞這麼形容。除了欣賞畫作,觀眾掃描一旁QR Code就能進一步瞭解作者的創作理念,新加坡南洋初級學院學生陳維正說:「這樣就不只有走馬看花,大大提升了觀展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張琣揚在展場中尋找媽媽的投稿作品,他發覺身邊同學較少關注疾病平權議題,因此身體力行,到場支持自畫像運動。 9日記者會現場冬奶奶本人特地北上驚喜現身冬奶奶。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 冬奶奶首度露面擔任「U世代大使」,與曲家瑞在自畫像前合照。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活動鼓勵民眾支持疾病平權,現場也提供免費愛滋篩檢服務,盼台灣社會將其視為例行性健康檢查。隨著醫療發展,感染者壽命長短不再受愛滋病毒影響,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指出,台灣已有八成的感染者達到U=U,藉由藥物治療,他們得以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洪健清也強調醫療平權的重要性,他表示,如何讓愛滋感染者獲得平等的長照醫療服務,是台灣愛滋病學與各個非營利組織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冬奶奶、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與曲家瑞合影紀念。 圖/LOVE MYSELF 為i篩檢提供 
淡江尖端材料學程停招程序不民主 學生代表籲對等溝通
校園
第1767期
淡江尖端材料學程停招程序不民主 學生代表籲對等溝通
2022-10-05
【記者李念庭綜合報導】9月20日,淡江大學理學院宣布,尖端材料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將於113學年停招,並在隔日辦理第一次停招說明會。然而,多數學生認為消息過於突然,且在說明會中,校方態度也讓學生感到不被重視。對此,尖端材料學程學會與淡江學生會,於9月22日發布聯合聲明,希望淡江校方依循民主程序,與學生們共同討論停招、合併學系等相關事宜。  9月22日,淡江大學學生會與尖端材料學程學會發布聯合聲明,期望淡江校方重視學生意見,依循民主程序與學生共同討論停招相關事宜。尖端材料學程近年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出現招生率不足、缺額問題,經學程辦公室與校方討論後,決議從113學年起更改為停招不整併。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會長蘇麒耀說明,在第一次停招說明會中,校方僅做到告知義務,且會議中無校方高層出席,加上時間只有30分鐘,因此在說明會中,校方代表皆無法即時回覆問題,導致學生在過程中感到十分疑惑,也對校方充滿不信任感。 淡江大學10月3日於辦理第二次停招說明會,會議中教務長及秘書長等校方高層皆出席,與學生面對面討論溝通。圖/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提供然而,在本週一召開的第二次說明會中,淡江教務長蔡宗儒與秘書長劉艾華皆出席會議,與學生面對面討論。除了說明停招的緣由,並傾聽學生對於此事的想法。此外,校方也針對第一次說明會中,學生詢問的必修選修學分和受教權問題,以及系學會事前收集的學生意見,統一做出回覆,例如校方同意在符合學校轉系的規範之下,盡量輔導並協助學生轉系。 針對學程即將停招砍系一事,蘇麒耀提到,部分高年級學長姐擔憂停招恐影響畢業文憑的價值,以及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除了高年級學生,大一新生也不滿於校方的作為,一些大二同學則已經開始規劃轉系甚至轉學。蘇麒耀認為,第二次說明會中,校方與學生的溝通狀況已改善許多,但他表示,校方仍須進一步擬定具體保障學生權利的配套措施。 尖端材料學程2005年成立,近年因招生率不足,淡江校方決定於113學年停招此學程。圖/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提供淡江大學尖端材料學程畢業校友莊信偉表示,缺額、停招都已是既定事實,校方在考量經費和經營等現實因素時,也僅能做到與學生充分溝通,並保障同學的相關權利。淡江學生會會長蘇廷瑋則提到,未來校方決策與學生意見產生衝突時,應先打開對等的討論空間,讓學生瞭解停招原因,提供相關資料,並且持續與學生溝通,以維護學生權益。在現今少子化衝擊之下,許多大專院校與學程科系,都面臨停招、整併和減招的狀況。蘇廷瑋表示,教育部不應以鴕鳥心態逃避問題,而是要改變整個教育環境,並針對教育政策做出調整。而校方在因應少子化問題做出結構性改變時,勢必會有受害者出現。因此,蘇廷瑋認為,現階段校方須與師生達到雙向溝通,藉此避免雙方權益受損,才能保障學生的受教權與發聲權。
【大選企畫】港局勢牽動亡國感 提升青年投票意願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港局勢牽動亡國感 提升青年投票意願
2019-12-19
【記者楊瑞盈綜合報導】香港自6月開始反送中運動,至今已屆半年。不少台灣人民看見香港的狀況後,發起聲援行動,甚至喊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部分青年也因反送中事件而出現「亡國感」,呼籲大眾參與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以下簡稱總統大選)投票,藉此選出主張捍衛台灣主權的總統,保護台灣民主。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蔡佳泓認為,亡國感在本次總統大選催票期間被反覆強調,是因「民眾擔心會選出向『一國兩制』方向前進的總統」,進而限制台灣的民主自由。蔡佳泓指出,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並不明確,難以釐清與中國的關係,所以台灣人民對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十分敏感。擁有「亡國感」的青年不在少數。根據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註)顯示,其中有80.2%受訪大學生認為,香港反送中情勢令他們擔憂台灣的自由民主將消失。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學生楊順宇表示,他了解反送中運動後,相當憂慮台灣未來會落入「一國兩制」的狀況。深有同感的政大社會學系學生戴時與說:「因為親眼看到香港被剝奪自由而有此感。」此外,另有78.3%受訪大學生反應,親中媒體是造成他們擔憂的原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學生劉靜卉表示,部分媒體的報導常傾向同一陣營,使民眾在不知不覺下受該媒體的觀點薰染,進而影響投票立場。註: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問卷發放日期為109年12月6日至14日,以20歲以上的大專校院學生為調查對象,詢問其關於總統大選時的投票傾向與意願等問題。總有效問卷為1539份,符合目標對象的有效問卷份數為1166份。雖有不少人抱有憂慮,但也有些人不因亡國感而感到困擾。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黃子瑜分析,亡國感易誤導民眾,以現階段而言,美國與中國仍在相互角力,而台灣的民主意識符合美方利益,因此無論何人當選,美國都不會讓台灣的民主消亡。持相同意見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冠頴則認為,即使執政權轉換,台灣的民主制度發生改變也需要一段時間,並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儘管受訪大學生對亡國感想法不盡相同,但亡國感確實會影響選民投票意願。據本報民調指出,具亡國感的受訪大學生中,九成會因此增加投票意願。如戴時與說:「希望以自己的一票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未來。」不過蔡佳泓認為,雖因近期香港反送中事件影響,青年投票率可能有所成長,但投票意願仍受眾多因素影響,實際作用不大。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展現公民權 青年積極返鄉投票
2019-12-19
【記者白欣綜合報導】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將至,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主辦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協助離鄉青年返家投票。據青民協統計,對比上回15天募資到89萬的成果,本次活動自11月24日展開,短短25小時即募得100萬,甚至加開路線,顯現青年族群投票意願上升的現象。 由台灣青年民主協會主辦的青年民主返鄉列車活動於11月24日正式上線,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讓離鄉青年得以返鄉投票。 圖/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提供對此,本報於6日進行《總統大選企畫》民調,共蒐集1166份有效之大專校院學生意見。民調結果顯示,有861位受訪大學生確定將返鄉投票,其中超過160位視投票為履行公民責任、表達自身意見的重要方式。在台北就學、屆時將返高雄投票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黃子寧表示,身為首投族的他,除對投票抱持相當程度的期待以外,更認為投票不僅是人民表達意見的方式,也是積極參與民主的體現。然投票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成為部分選民不願前往履行公民權的考量。包括已有工作檔期安排、返鄉不易等因素,以及未有支持的候選人組合,也是造成投票意願低的原因。有四位受訪大學生直言「投不下去」,持這類意見、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學生鐘云蔓表示,因未有支持的總統候選人,而不願投票,「我家人是想選一個不那麼糟的(候選人)投,但我覺得那些都沒有很好。」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俞振華分析,影響民眾投票意願的因素之一為「政治效能感」,意即民眾在決定投票與否時,會考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參與政治過程、為公共事務發聲,以及政府是否有回應民眾的需求。正著手於政治效能感相關研究的政大政治學系學生劉庭瑜表示,政治效能感較高的人,會認為個人是有能力參與政治,甚至有機會影響政治,也因此更有投票意願。劉庭瑜指出,青年的政治效能感雖偏低(註),但在遇如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大事件時,會激起政治領域的效能感,也會更願意投身政治參與,提升個人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註:劉庭瑜以個人研究為例,使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93年到105年的面訪資料,發現97年之前確實存在青年(20至29歲)政治效能感較低的情況,但近年來青年族群有政治效能感成長的現象。「看到反送中事件的異議人士被打壓,我滿擔心台灣未來會有相同情況。」向來關心政治議題的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吳明潔表示,當切身的時事發生時,確實會提升對政治局勢的關注度,他也主動與同儕討論,以增強彼此投票意願。對於青年投票意願有所增長的趨勢,青民協理事長、臺大新聞研究所學生林彥廷說明,一是因同婚議題,公投結果跟青年預期不同,與年長族群的想法也有差距;二是香港反送中事件,青年擔憂自由民主會受到影響,因而更想積極投票,林彥廷直言道:「不站出來的話,聲音真的會被老一輩壓過。」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