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平埔族身分法上路 回應多年正名訴求
2025-11-21
影音
豬瘟禁令衝擊 地方推廚餘多元利用
2025-11-21
校園
北醫紀念商品授權惹議 學生會致歉啟動補正程序
2025-11-21
校園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新知
臺科大打造新式電池 促儲能安全與用電自主
2025-11-21
國際
延大線上考試爆舞弊 校方欲開公聽會研商AI倫理
2025-11-21
國際
康大合作軍火商引倫理爭議 學生組破鏈行動抗議
焦點
2025-11-2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9期
第1818期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819期
極端氣象危文大生安全 學代會盼校方修遠距權利
2025-11-21
【記者陳雙報導】中國文化大學「學生會會員代表會」10月23日於第三次例會中,通過《針對本校颱風及極端氣候期間遠距教學啟動標準與程序進行調整》之校務建議案。議案由文大商學院代表褚俊儒向校方提案,希望學生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中追求學習。 褚俊儒表示,針對颱風及極端氣候是否採遠距教學,一般由校方高層與相關教授召開臨時會議決定,但有時候決策與文大官方網站所公佈的緊急應變標準不一致。若決議改為遠距教學,校方會盡快發布公告;但若維持實體上課,學校並不會發另行通知。文大學生會理事長林涵勛指出,校方回應,因冬季文大風速時常達標,若每次均需公告,恐造成訊息氾濫,重要資訊被掩蓋。而學生會已再次向校方提出建議,最終結果仍待商定。 「教育是文明的延續,但安全是生存的議題。」褚俊儒表明,學校有維持教學的責任,但在極端氣候下,需要把安全擺在第一順位。他強調,學校應在風雨到來前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師生調整行程與教學模式,同時他也認為深化遠距教學能力也應涵括在教務處的教學指標中。文大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陳冠廷(化名)建議,校方應直接在官網宣布風速是否達標與是否採遠距教學,而非讓學生持續等候消息。 文大教務長楊馥如說明,颱風期間不論是否發布海警或陸警,校方主管與校內大氣專家均會依據山區氣象變化進行判斷。若研判可能對學生安全造成影響,即啟動應變會議決定是否採遠距教學。對於學生反應公告過於倉促,楊馥如回應,「氣象變化快速,學校會密切監控,以迅速應變可能出現的風雨變化。」若預期天氣狀況將愈趨嚴重,校方會隨時召開應變會議,並在考量學生交通與安全的前提下,適時作出調整。此外,針對代表會所提出的建議案,文大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長林倩如表示,課外組以尊重與正面態度看待,且課外組已即時彙整相關內容供校方參考。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道:「學校的行政單位可與中央氣象署溝通,以專門管道取得校園氣象預報。」他建議,校方在取得預報後,應建立有效的訊息傳遞機制,迅速通報決策高層與大氣科學系教授,以便即時召開應變會議並作出判斷,使校方的決策更具公信力。林博雄強調,校方需審慎制定明確且可執行的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整體流程順暢,以保障師生安全與權益。此外,他也建議學生若希望校方檢視或調整遠距教學啟動標準,可與大氣科學系合作,分析過去陽明山的氣象資料,以具備完整專業數據為基礎與校方進行討論。
體育
第1818期
氣劍體合一展劍道精神 「以禮為重」貫徹賽場與日常
2025-11-14
【記者江虹報導】兩名劍士行禮,進入蹲踞姿勢,劍尖對上後緩緩起身。114年度第八屆全國中正盃劍道錦標賽9日在基隆市西定國民小學體育館舉行,比賽以年齡分組,其中大專組有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等大專院校報名。大專女子組冠軍為明志科技大學的江婕瑜,大專男子組冠軍則是大包薯條隊的江柏穎,大包薯條隊也拿下團體得分賽大專男子組冠軍。 談及比賽表現,江婕瑜認為自己以輕鬆的心態應戰,對比賽結果相對滿意。參加團體賽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選手陳彥翰分享,團體賽採計全隊三人的勝負次數,因上一場隊友輸掉比賽,導致隊伍壓力增加,心態也較為急躁。對於比賽過程他補充:「我把這次當熱身賽,有擊敗之前沒打贏過的對手,所以這段時間練習是有進步的。」 劍道講求「氣、劍、體」一致,大專男子組選手阿宏(化名)說明,「氣」是喊出攻擊部位,表達出手氣勢,「劍」則是出力精準打擊得分部位,而「體」指全身動作體態的標準性,此三者為基本評判標準,選手需在揮劍時,一氣呵成展現符合該標準的動作。對於評分規則,劍道裁判陳南貴說:「會以基本出擊動作力道百分之七十,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氣勢來認定有效得分打擊。」除了「氣、劍、體」以外,裁判也會根據其他因素評分,劍道裁判張旭旗解釋道:「 出手的速度、先後順序也會拿來評斷是否得分,不過完整展現氣劍體的動作仍有助裁判認知有效打擊。」他也分享,比賽中氣劍體所展現出的體態與胡亂揮擊的動作是非常不同的。 對於「氣、劍、體」的展現,江婕瑜表示,自己最難做到的是「體」,「比賽為了想擊中得分部位,較難維持持劍攻擊姿勢和體態的標準度。」其他劍道選手也持有相同看法,陳彥翰解釋,三項都很難全都做到完美,「我比較像氣和劍有做到,但體就不太漂亮,揮劍動作有速度,但身體和腳步沒有一起跟上。」 另外,劍道核心精神為「以禮開始,以禮結束」,張旭旗指出,由於劍士以竹劍對打,因此須以禮儀來約束,避免淪為傷人的武力活動。新北市莒光國民小學劍道教練陳建中則說:「會特別要求學生尊重劍道精神,從打坐到敬禮這些禮儀開始教起。」劍士需在出入道場及比賽前後向場地、對手敬禮。中國文化大學選手魏湘恩提到,學劍多年除了體力和段數有所提升,在生活中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習得的禮數,「我在學校看到師長會主動打招呼表示禮貌,在公司實習時懂得主動向上級問好,可以留下好印象。」 對於劍道精神,基隆市劍道委員會柳永順說明,每個人都想贏,而劍道必須動腦,「觀察、瞬間反應、敏捷度、出擊,必須做到身心合一」,他也分享,自己會時常提醒學員要重視倫理、尊重師長,他認為選手除了要有必勝的企圖心,也要謹記劍道以禮為重、心態和身體合作的精神。
影音
第1817期
各界為氣候而走 籲政府加強減碳力度
2025-11-07
【記者蔡得曦、林庭如、黃律齊採訪報導】面對即將於本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十組環保團體於1日號召各領域組織,在台北市政府東門廣場發起「為氣候而走」遊行。環團呼籲政府兌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積極以碳費制度推動產業低碳轉型。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忻儀表示,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有強烈的調適應對需求。「我們希望集合百工百業不同的團體,向政府、向這個世界宣示說,我們需要更多的準備。」 日本、新加玻等鄰近國家皆已執行碳定價制度,我國則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制定「碳費制度3項配套子法」,於去年底公告一般費率為每噸300元,並宣布針對各行業試行碳費徵收,規劃於2026年起正式實施。政大種子社長林尚杰認為,政府給予企業高於淨零轉型所需要花費的補貼,但很多公司不一定真的做到淨零轉型。 碳費制度的上路也象徵臺灣走向碳定價時代。有別於國際間常用的碳稅,碳費由環境部管理並採專款專用,意味著多數款項將用於溫室氣體減量的業務。至於採行碳稅的國家,則是由財政部門主管稅款,並由中央統籌分配。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認為碳費只是開始,應該要逐步引進到碳稅,並且點明用途,也就是將部分碳稅用於除碳的基金當中。 我國目前透過優惠費率鼓勵產業實質減碳,並根據轉嫁碳排至國外的難易度,分有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與非高碳洩漏風險事業。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即可適用優惠費率,經計算後最多可減少大約九成碳費,引發大眾對於碳價過低的討論。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雨璇說明,臺灣已不再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齊已開發國家的碳價。「會希望臺灣在2030年的碳價上面會更有企圖心。」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則解釋,碳費的目標就是希望做減量,「現在的做法就是透過優惠費率,還有高碳洩漏風險指標促進低碳轉型。」 在「2050淨零排放」的限期下,環團希望透過遊行提醒政府加強減碳力道,針對能源、工業等關鍵部門訂定明確減量策略。而碳費制度能否協助我國達成減碳目標,仍有待各界持續關注。
體育
第1815期
崎嶇路上破重圍 斯巴達競賽以勇氣奪榮
2025-10-23
【記者陳筱雯新北報導】2025年斯巴達障礙跑競賽三色周末新北場18至19日於三鶯陶瓷河濱公園舉行,18日舉行21公里Beast野獸賽及小勇士賽,19日舉行10公里Super超級賽及5公里Sprint衝刺賽。Super超級賽分齡競爭組由臺北市立大學吳佩倫獲得小組金牌,國立臺東大學李蔓均獲得銀牌。 斯巴達障礙賽與路跑不同,賽事路線通常不會選擇平坦的路面,斯巴達障礙賽行銷經理陳小親(化名)解釋,為了讓參與者能挑戰自我,不會選擇商業道路,「我們會選擇越野跑的路線,甚至是山徑、獸徑(註一)。」除此之外,路徑中會設置不同的關卡,例如:走平衡木、扛沙包等,對身心靈都是極大的考驗。障礙賽路線規劃除了場地、路徑,陳小親表示,活動選擇場地時同樣也考慮沿途風景,「希望讓大家知道,鶯歌有一個這麼漂亮的河濱公園。」 註一:動物在山區活動留下的路徑。 同是田徑及越野跑選手吳佩倫首次參加障礙賽,比較過往的越野跑經驗,他認為,「中間移動時會跑步,但比較耗時間其實是關卡。」在闖關過程中,每個關卡都有一定的難度,且比賽當天下雨,更提升關卡挑戰性。李蔓均分享在跑關時遇到最印象深刻的關卡,「有一個大斜坡需要抓著繩子爬上去,但我腳滑了一下,卡在快一層樓高的坡上。」因斜坡為鐵板材質,難以攀爬,一度傷到膝蓋和腰,在多次嘗試後才過關。 當關卡過不去時,就會需要完成30個波比跳,並且嚴格規範姿勢,胸口貼地後再站起,由於懲罰時間較長,會拖累競賽時間,影響選手最終成績。每種關卡都有自己獨特的通關方法,面對同樣障礙時,不同選手需採取相異的應對策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莊文豪說:「平常與菁英組選手訓練時,會問他們遇到這些地形或障礙時要怎麼過,或觀看國外選手的解法。」選手們透過互相學習,增加過關機率,縮短比賽時長。 由於現代五項中的馬術涉及動物福利問題,因此國際現代五項總會推動賽制改革,決議將障礙賽取代馬術,納入現代五項中,預計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中登場。吳佩倫表示若障礙賽加入奧運項目,賽制上是可行的,「障礙賽的規則、路線都更明確,需要通過關卡,所以不太會抄近路。」 「人沒有過不去的關卡」,陳小親解釋斯巴達障礙賽的口號,傳達人生許多的阻礙都能跨越,無畏向前,勇於挑戰,並希望改變大眾對障礙賽難度高、全身泥濘的印象,期望擴大運動知名度,推廣全民參與。吳佩倫認為,「障礙賽是一個很有趣的比賽,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其實沒有那麼難。」
體育
第1814期
台日合氣道競賽理念分歧 「和氣」精神成推廣困難
2025-10-03
【記者陳筱雯台中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4學年度合氣道錦標賽9月27日於勤益科技大學舉辦,其中基本劍法組由中原大學洪日秦奪下冠軍,亞軍及季軍則由國立政治大學的余宗翰及蔡育婷獲得。 合氣道由日本傳進台灣,結合柔道和太極拳,核心精神講求「和和氣氣,尊師重道」,主要特色為以柔克剛、借力使力。余宗翰表示,合氣道是雙人配合演武,「合氣道是互相挺力,柔道比較硬碰硬。」比賽項目之一的基本劍法則是合氣道的延伸,手持合氣劍,融合劍術及步法,在60到65秒之間完成演武,展現選手們的氣力度。 中原大學合氣道社長李秉融表示,反手摔(註一)可體現合氣道以柔克剛的特點,「在對手打下來時,透過身體的帶動讓對手趴下,或者與他拉開距離。」此次賽事中原大學也再度獲得團體總冠軍,李秉融也獲得段外組應用技法冠軍,他說:「從上週末到比賽當天,我們每天都練到晚上12點多,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努力是有回報的。」 註一:合氣道的技法之一。 首次參賽的余宗翰,在場中站穩腳步,俐落完成劍術,獲得裁判青睞,他提到,合氣道較偏向演武性質「比賽時,把表演所練的,完全呈現,是我最大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合氣道社員陳沛勤作為去年冠軍,雖同樣展現具氣力度的表演,但由於過於緊張,導致表演時長不足而被扣分,最終獲得第八名,並哽咽說:「覺得有點可惜,因為是最後一年,回去調整也沒有機會比賽了。」 合氣道在台灣常被歸類為休閒運動,因其講究和氣,使合氣道內部對於競賽看法產生分歧。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訓練協進會副理事長陳振華說明,「日本合氣會堅決不爭不鬥,禁止我們比賽,也會阻止我們去參加國際性活動。」柔道及空手道早已放寬規定,透過比賽提升曝光度。合氣道的核心精神,反而成為推廣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李秉融解釋,「因為很多人有聽過合氣道,但不知道在做什麼,希望藉比賽讓更多人看到合氣道,產生興趣並嘗試學習。」提及合氣道的宣傳,陳振華也呼籲,「我們比賽和評分都有規則,希望主導單位有辦法讓我們進全運會。」當有公開性的場合比賽時,才能讓合氣道真正的推廣出去。
專題
第1805期
Z世代打造職場新氣象 企業文化迎新挑戰
2025-03-14
【專題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你都在這份工作待這麼久了,你應該要找更穩定的工作,公務人員或是工程師都很棒啊。」當春節團圓飯桌上的長輩關切化作職涯質疑,身為Z世代的新創公司經理Yun(化名)回應道:「父母其實沒有很支持我的職業,他們有時會不懂我到底在做什麼。」Yun分享,父母會因看到自己工作辛苦,收入卻不符預期,建議他找更穩定的工作,但對他而言,所謂成功是自己能把事做好並從中得到成就,而非父母想的那麼狹隘。這樣的世代隔閡不是個案,反而是Z世代與過往世代職場價值的衝突。 勞動部勞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科長謝佳璁指出每個世代都有其特點,但隨著時代變遷,不同世代重視的面向也不同。他說明,現今準備步入或已步入職場的青年多屬於Z世代(約為1997年至2010年區間出生),對比過往的Y世代(約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區間出生)甚至X世代(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區間出生),高等教育普及與科技的發展,讓Z世代確實展現出有別以往的價值觀與就業觀。 這些出生、成長於網路迅速發展的Z世代青年被稱作「網路原住民」,善於利用網路媒介。藝珂人力派遣及中階人才招募事業部金融產業組副理Tim Chen(化名)觀察到,Z世代求新、求變、求快。他評價:「他們擅長使用科技工具,像是AI、數據分析等,具有快速學習的能力。」 然而,康和證券副總經理楊光程認為,求快容易導致工作缺乏精細度。益登影音品牌經營者吳長益以自身經驗舉例,他曾與大學生合作拍攝專案,「拍攝前我問他們要不要使用外接螢幕,他們拒絕,結果我回去檢查發現影片根本沒有對到焦。」他認為這些細節都反映了Z世代工作態度的問題。《鏈新聞》主編Wade(化名)也認為,Z世代普遍在工作上不夠嚴謹,「大家可能對時間沒辦法做到很準時,常常遲到,再(以)晚下班彌補。」他表示Z世代員工有許多工作上的觀念與傳統價值相異,「主管必須為所有事情提供合理化的理由來說服Z世代,並且這些理由還要符合他們的價值觀。」 剛入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暨可靠性工程師陳芝伃將公司是否提供額外學習機會作為主要考量因素,他說:「公司不會覺得說我只要給的錢夠多,你(Z世代)就會要做這些工作。」Yun也認為,剛步入社會時,薪資不會是Z世代的首要考量,但這不代表薪資不重要,而是這個世代的人更願意先投資自己或專注在其他目標,等步入需要買車買房的年齡時,才會逐漸增加薪資對於選擇工作的比重。Tim指出,他們對於工作收入可能就不會有非常高的渴求,在工作跟生活中可以取得平衡的情況下,會先以過得去的薪水(為目標)。Tim觀察,這些Z世代較不重視薪資的原因可能是高房價時代下,買房變得困難而遙不可及。 謝佳璁以數據指出,薪資雖然已不再是Z世代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但排序仍在前幾順位,不過相較於上個世代主要考量工作薪資與未來發展性,Z世代在選擇工作時會多考量工作價值。在半導體產業擔任一線主管的小陳(化名)則認為薪資才是企業想留住Z世代人才最直接的考量。他假設在離職協商過程中,若能給員工比外商多50%的薪水,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划算的。 陳芝伃補充,他遇到的面試官分享Y世代通常會把薪資排在第一名,但近幾年的員工可能會把成就感或成長機會排在前面。身為財務人員的阿飛(化名)說明,過去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每日花費大量時間撰寫不同公司的報告。他無奈地說:「做到要死,東西也沒人看,浪費了一堆紙,會覺得看不到產業的未來,也看不到這份工作的意義。」為此,他選擇轉換一份可以接觸到不同部門,對整體公司運作更有影響力,也可以讓他不斷成長及學習的工作。 除了成長機會外,Z 世代也傾向彈性工作模式,謝佳璁認為過去沒有那麼重視彈性自由,但因為疫情和工作模式的改變,彈性工作在現代變得特別重要。「我可以完全在家遠距工作,也沒有所謂的上線時間的要求。」身在區塊鏈產業的潘柏承坦言。他指出,幣圈產業24小時運作的特性,使得工作時間極具彈性,雖然他可能需要隨時待命,但他認為這樣的工作方式相對自由,也是他喜歡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他們不需要你發光發熱,他們只要你穩定地執行這些事情就好了。」《鏈新聞》的文案編輯珊珊(化名)一針見血地說。他認為,傳統企業重視資歷和階級,難以讓年輕員工充分發揮,與他自身追求挑戰和自我實現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他直言:「在傳統公司連看到老闆都很難,更何況是提出有趣的合作或提案。」 珊珊同時認為自己不擅長「刷臉」(提高存在感),但這在傳統公司文化中卻又非常重要。「你的老闆需要看到你有在工作,才會在未來有合作接洽時想起你。」他說道。說起此事,珊珊坦然笑道:「因為我的個性是默默做事情的,所以可能比較不容易被老闆看見。」他覺得自己缺乏這項技能,不太適合傳統公司的文化。 「我之前的公司文化氛圍是屬於比較傳統的大廣告公司,他們的工作環境就是一間間隔間,氣氛沈悶,讓我很想睡覺。」珊珊認為環境是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楊光程提出相同看法,比起薪資,Z世代更在意上班環境是否舒適、開心。他以公司分部的一名後勤為例,因為該分部人力短缺,工作量增加,主管也難以即時提供協助,該後勤久而久之產生離職念頭。他分享,後來那名後勤選擇到新竹貨運當簿記員,「他說那邊上班輕鬆,沒有那麼多壓力。」楊光程坦言,現今企業的管理模式勢必要隨之改變,更需要不斷關心員工狀況。他說:「這類型(在意上班環境輕鬆)的人每個世代都會有,可是這個世代(Z世代)的比例特別高,他們遇到瓶頸退縮的機率還蠻大的。」 Z世代不同意傳統職場對工作時長的規定,身為財務人員的阿飛,過去常常為了加班而加班。他控訴:「下午沒事做,下班卻跟我說晚上回去加班,就會覺得是很沒有意義的加班。」小陳以自身公司為例,「由於生產線一年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公務機隨時會接到電話,因此上下班的界線變得很模糊。」他指出,這種無形中的責任制壓力,使公司裡的Z世代員工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下班後應該要有個人生活。 聚芳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張瑞明從大環境及家庭層面分析Z世代的對職場的期望。他解釋,台灣言論環境開放,塑造Z世代善於表達個人意見的人格特質。他也補充,網路普及與全球化則讓Z世代想法更為多元,相較於過去世代的內斂,更樂於展現自我。從家庭層面剖析,張瑞明認為現代父母更重視孩子的自主性和個人發展,Z世代在尊重與鼓勵下成長,有自信、有主見便成為他們的標籤。 Tim則建議,Z世代進入職場初期,應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同時注重溝通和人際關係的建立。他說道:「勇於提出想法與爭取權益,不要讓自己淪為只會抱怨或是拒絕,但卻不願意嘗試去改變的人,才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世代。」他認為,Z世代的高流動率和特質對勞動市場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企業需要積極調整管理方式,以因應Z世代的需求。 Wade也曾因如何管理Z世代員工感到掙扎,亦會為了員工溝通或工作上的問題而煩惱。後來他轉念一想,為了適應未來的社會趨勢,在不違背公司目標的前提下,他願意嘗試用Z世代員工能接受的方式管理。Wade說:「傳統的管理方式,或者是迎合新世代的管理方式,不一定會導向不同的結果。」他分享自身經驗說:「我選擇輕鬆的方式,就是改變我自己,然後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成果。」Wade認為基於產業特性及年輕世代員工的特質,採取較為輕鬆的管理方式,並非完全否定傳統管理的可行性。 吳長益認為好的老闆要懂得用人、用資源,如果X世代或Y世代都無法改變Z世代的思想,公司不如培養一個Z世代主管來管理同世代的員工。他提出說:「既然他(Z世代)自己沒辦法同理我們,那找個Z世代當中最成熟的(作為管理階層)。」張瑞明也認為面對Z世代的崛起,傳統企業應調整管理模式,以更開放、彈性的態度與他們相處。他覺得,尊重Z世代的個人價值觀、提供發展空間、營造友善的工作環境,才能吸引並留住這些未來的棟樑。
影音
第1804期
捍衛空氣品質 民眾籲實現2028無煤中火
2024-12-19
【記者何依庭、蔣若暄採訪報導】民眾、醫師與立委攜手推倒象徵減煤目標的煙囪裝置,向政府喊話表達捍衛健康與呼吸權的決心。由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與彰化縣醫療界聯盟主辦的「1215台中反空汙.抗暖化氣候集會」,15日於台中市議會中庭廣場展開。活動針對台中火力發電廠長期燃煤發電對健康與環境的影響,呼籲政府實現「2028無煤中火」目標。環團主張政府應戒斷燃煤依賴,透過等量煤改氣與逐年刪減購煤預算,改善中部空污問題,並響應全球減碳趨勢。南投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發起人林翠蘭說:「我們今天站出來,就是希望我們的政府愛民如子,如果把人民當作兒子女兒,他會願意讓他們吸毒?」 根據資料表示,台中火力發電廠去年的碳排放量在全球電廠排名中,僅次於俄羅斯與南韓,名列第三。而在二氧化硫與粒狀物的排放量排名,中火更是全球第一,這些有毒汙染物逸散在空氣中,也被認為是造成台中市肺腺癌罹患率全國第一的主要原因。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周崇光解釋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是都市空氣品質最關鍵的問題,所以它對於我們中部的空氣品質污染,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子。」 主辦方認為,政府原先推動「煤改氣」政策,計畫以天然氣替代燃煤發電機組,降低空污與碳排放。然而實際執行後,卻因高科技產業的用電需求,在增加燃氣機組的同時,仍未拆除應該被替換的燃煤機組,使中火規模擴張至11.4GW,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火力發電廠。這不僅提高中部居民健康與環境的持續威脅,同時加重碳排放淨零壓力,引來社會各界質疑。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劉銘龍補充:「主要影響是他沒有清楚交代,這六部所謂緊急備轉的燃煤機組,它的使用規範是如何。」 此次集會提出四大訴求,包括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承諾達成2028無煤中火,推動1:1中火等量煤改氣,每新增一座燃氣發電就應替換一座燃煤機組;要求台中火力發電廠一期燃氣計畫上線後,應減少860萬噸煤炭使用量;並期望立法院通過新版主決議文,逐年減少購煤預算以達成在2029年全面終結台電燃煤發電的目標。立法委員楊瓊瓔表示,燃氣機組安裝好後,就必須拆掉燃煤機組,「才是真正在保護我們台中人的呼吸權。」台中市爭好氣協會聯盟執行長岳祥文也說明:「台灣絕對有條件去發展100%的再生能源,只是在這個過渡期,我們還有個很好的武器就是節能,大廠只要願意減一些些,對台灣的用電量、對整個環境就有非常大的幫助。」 此次集會不僅反映出民眾對台中空污問題的不滿,也呈現社會對淨零碳排的共同追求。在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台灣該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降低高汙染能源的使用,並投入再生能源開發,將成為民眾希望政府深入思考的重要議題。
國際
第1801期
林肯大學辦氣候行動節 盼民眾攜手投入環保
2024-11-29
【記者鄭孟佳報導】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於18日至23日舉辦「氣候行動節(Climate Action Festival)」,透過藝術展覽、森林走讀、碳足跡計算、舊衣捐贈、播放環保主題電影、全市社區垃圾分類等為期一周的活動,提升眾人對氣候議題的認知。活動主辦人艾力克斯.福斯利伍德(Alex Foxley-Wood)表示,今年的氣候行動節首次讓學生自行籌辦活動,吸引了超過300名參與者。 林肯大學永續發展團隊莉比.約翰(Libby John)表示,氣候行動節提供相當多元的方式,讓人們參與氣候與永續議題,「從藝術到科學、垃圾清理、衣物交換、園藝和自然攝影等都有,我們還邀請了當地社區的組織一同參加。」他說道。永續發展團隊透過讓民眾親自投入環保活動,對議題產生更深刻的了解。於氣候行動節中舉辦野生動物攝影工作坊的麥可.提格(Michael Teague)指出:「我看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教職員以及一般民眾一起互動、參與,且在討論氣候危機時分享彼此獨特的想法與觀點。」他的工作坊讓參與者能實地練習,並在林肯大學的布雷福德池(Brayford Pool)校區捕捉美麗的鳥類照片。 提格分享了氣候行動節期間,他認為最喜愛、也最奇妙的環節——攝影工作坊的尾聲,一隻美麗的翠鳥突然停在眾人面前,讓大家得以捕捉他的倩影。他表示,許多參與者以前從未見過翠鳥,「當像翠鳥出現這般不在計畫中卻充滿魔力的時刻發生時,它會加深人們與周圍環境的聯繫。」提格說道。他相信,若能讓更多人目睹生態與環境之美,進而因此受到啟發,就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採取具體行動,或是對環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主辦人福斯利伍德補充,已有許多社區團體和在地企業表達未來參與活動的意願、討論彼此在永續行動上的合作;學生則希望能舉辦更多同儕間的交流。 「我的夢想是,20年後全世界的孩子能在學校學到人類如何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遷、拯救了地球,為未來世代保住了家園!」約翰說。他強調,環境危機是真實存在且迫在眉睫的議題,此次氣候行動節以積極正向的方式應對,便是希望大家能受到激勵,從而做出實際行動。「這(環境永續)關乎每個人的未來,永續影響著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福斯利伍德說。他說明,從食物供給到天氣、能源、職業發展,乃至野生動物,一切都與永續息息相關。氣候行動節以低成本的方式舉行,讓來自各式各樣背景的人都能接觸氣候行動,藉由教育及分享對自然的熱情,期盼創造一個不再過度消費、彼此關愛並珍視自然的世界。
新知
第1800期
北科大創新排氣造口袋 盼提升大腸癌患者生活品質
焦點
2024-11-22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每31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為了讓做人工肛門的患者輕鬆更換造口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組的學生陳柏瑞和余婕恩開發「Slight模組排氣造口袋」,解決排氣需求和提升使用者倒排泄物的便利性,榮獲2024 K-DESIGN AWARD Grand prize。 團隊田調後,發現目前市面上皆為一體成型的造口袋設計,如最常使用的單片式開口便袋,不能在完全密封的狀態下做替換,需拿去廁所將袋上的封口夾取下,才能倒出排泄物,使用方式麻煩,且產品外觀透明、隱蔽性很低。陳柏瑞表示,有些人正值工作年紀卻罹患大腸癌,有出差需求要搭飛機,但現有市售品卻無法克服氣壓變化造成袋子膨脹問題,也會降低一般病患出門遠行的意願。 「我們的設計就是可以讓患者在飛機上或是在登山過程,沒有廁所也可以輕鬆更換。」Slight模組排氣造口袋使用模組化設計,在主體下方加上替換袋,並在兩者間設計三個夾鏈,讓患者自行組裝,能隨時隨地輕鬆更換下袋,防止排泄物流出。為了有效排氣與控制異味,團隊在造口袋上方加上旋鈕式排氣閥,使用者依環境氣壓變化或袋子膨脹程度,手動或自動調整排氣閥,閥中濾芯的活性碳也能過濾造口氣體中的異味分子,達到長效除臭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腰帶無法給造口袋良好支撐效果,陳柏瑞表示團隊有設計一款用魔鬼氈扣合的腰帶,並選用親膚彈性纖維包覆之,使其不但可彈性適應所有身形且更貼合腹部,還可減少肌膚直接接觸皮帶的不適感。此外,人工肛門旁有可拆式的襪子狀支撐設計,使造口袋不易脫落,還能完整覆蓋之,可以使其更隱蔽。綜上述,使用者能更安心使用造口袋,減少各方面的心理壓力。陳柏瑞表示,此設計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社交信心有很大幫助。 為了讓造口袋功能更完善,團隊在主體下方裝智慧感測器,監測袋內的氣壓及排泄物的重量,接著透過無線連接技術傳遞數據至手機使用者互動介面,並用通知即時提醒患者袋子的狀態。此智慧造口袋會收集長期使用數據,如患者的排氣頻率、袋內濕度變化等,讓醫生能更精確地調整治療方案。 對於此成品是否有銷入市場的可能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巨成表示,目前需要造口的病患普遍年紀偏大,對他們而言可能較難上手,若成本低且方便性高仍有機會成功行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蘇鈺庭也提出建議,造口袋若能讓患者直接從袋子外表看出更換時間會更好。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