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長庚揭「Dab2」可促血小板活化 盼成出血風險評估指標
新知
第1803期
長庚揭「Dab2」可促血小板活化 盼成出血風險評估指標
2024-12-13
【記者廖奇典報導】血小板是人類傷口止血的重要角色,若數量不足恐危及生命。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曾慶平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人類血小板中的Disabled-2分子(以下簡稱Dab2)可調控血小板低下症(Thrombocytopenia)病患的出血風險,有望提供新的檢驗與治療方式,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曾慶平教授研究團隊對血小板在各種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有興趣。多年前,曾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血小板中大量存在一種叫做Dab2的蛋白質。基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團隊開始對Dab2在血小板中的角色及功能感到好奇。由於血小板沒有細胞核,無法針對細胞培養或直接對成熟小鼠做DNA轉殖,因此研究團隊耗時多年,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從胚胎開始,培育出血小板中含有人類Dab2的實驗小鼠來探討Dab2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團隊在初始的實驗中並未發現含有Dab2的小鼠與正常小鼠相比有任何異常,經過不斷思考與嘗試,最終發現若先注射試劑誘發小鼠血小板低下,模擬患者體內狀況,並切除0.5公分的尾巴模擬皮膚出血的情況下,含有Dab2的小鼠出血時間會顯著縮短。進一步的研究證實Dab2可增加血栓素A2(註1)釋放訊號的強度,幫助血小板更有效地聚集。 註1:是一種刺激劑,與其受體結合後會釋放細胞訊號,引發血液凝集的現象。 回顧整個研究過程,長庚醫技系張雅芳研究助理談及小鼠出血實驗的挑戰,「剛開始是成功的,但隔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做,Dab2小鼠可能就突然血流不止十分鐘。」張雅芳說。團隊後來發現,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反應不能太強烈,不然即便Dab2充分發揮效果也無法成功止血,就像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再厲害的醫生也回天乏術。 關於研究成果的應用,長庚醫技系博士後研究員蔡蕙如談到,目前血小板低下症出血風險僅由醫師透過病史、理學檢查(註2)評估,希望未來也能以血小板中Dab2的含量來評估患者出血風險,成為新的指標,協助臨床醫師更精確地評估血小板低下病人出血的風險,她說:「未來我們將擴大臨床實驗的規模,以完備整個出血評估的概念與做法,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實務上給予病人幫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呂世正也認為,研究成果雖仍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輔助,但不久應會出現檢測Dab2表達的分析方法。 註2:醫師徒手或使用簡單的隨身儀器所執行的身體檢查
雲科大重塑稻草綁紮傳統 藝術靈感活化大埤酸菜季
生活
第1790期
雲科大重塑稻草綁紮傳統 藝術靈感活化大埤酸菜季
2023-12-20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2023雲林縣大埤鄉稻草酸菜季於16、17日熱鬧登場,市集活動結合當地的酸菜特產,首度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以下簡稱雲科大視傳系)創新在地稻穗循環再利用的傳統,製作稻草小小兵裝置藝術裝點廊道,為活動現場增添活潑特色。 活動在交流道底下空曠腹地舉辦,擺放經挑選造型獨特的稻草裝置藝術,展示的廊道可容納約15個作品。 圖/吳玟錡攝大埤鄉是全台稻米與酸菜產量之冠。有別於傳統農村直接焚燒稻梗,三結社區居民收割稻米後,會將剩下的稻梗製作成動物、生肖藝術品佈置村落。這次雲科大學生承接社區傳統,運用點線面造形概念,逐步完成稻草裝運、綁紮、塑形與噴漆上色,還融合藍染技術,增添作品層次感。 趙飛帆期待明年打造大埤鄉聖誕村,預計裝飾有稻草聖誕老公公、麋鹿、聖誕樹等,呈現稻草藝術作品的多樣性。 圖/趙飛帆提供「在學校都是用電腦設計,很珍惜能有跨媒材應用結合傳統技藝的實作經驗。」雲科大視傳系大四學生王虹翔是宜蘭人,他第一次到大埤鄉時,對高聳的稻穗、乾燥的土壤印象深刻,多雨的宜蘭讓稻草無法曬乾做成藝術品。與家鄉不同的稻田環境,讓他更深刻體會綁紮技藝的珍貴。 藝術廊道透過鏡射視覺原理,打造無限延伸的抽象幾何稻田,裝置融入LED燈光設計,營造夜晚浪漫光影,展現大埤鄉設計質感。 圖/趙飛帆提供雲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趙飛帆表示,「稻草綁紮技藝有難度,裝置要紮得非常緊才不會因為小鳥啄食而崩解。」而三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迺勛也補充,稻草是含鹼天然媒材,不常接觸可能會皮膚過敏及發癢,學生忍耐不適、用心完成作品,令他十分感動。皆凸顯要在短時間學好頗為困難。而大學生源自生活的有趣靈感讓居民驚豔。其中,學生王家珉用紙碗結合稻草,做出小小兵穿比基尼的幽默造型,「大家平常壓力很大,希望做出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他開心表達,這是畢業前留下最美好的紀念,在地居民和學生互相學習是寶貴的收穫。黃迺勛也同意,由於三結社區人口結構老化,「早期在這裡很活躍的人都已步入高齡,更難推動社區發展。」他提到,期待在地稻草綁紮技藝、酸菜醃製工法,能透過活動推廣,代代傳承。 民眾套上塑膠鞋套,踩進鋪滿一層層芥菜的黑色桶子,左腳和右腳交替踩踏,有節奏感地讓鹽分滲入芥菜軟化組織。 圖/吳玟錡攝「平常走在大埤鄉路上沒有人賣酸菜,產季農民要透過活動才能接觸更多客人。」在地民眾王如璇分享,活動能建立農民與外地遊客的連結,未來如果民眾想要訂購,就可以直接跟農民聯絡,藉由遊客間互相推薦,造就大埤成為酸菜故鄉好口碑。 採收的芥菜大小不一,農民先將整朵芥菜分成所需的等份,再放進桶子裡逐層堆疊,讓民眾進行醃製酸菜的體驗。 圖/吳玟錡攝「我們是生產第一線,廠商會收購農產再包裝提高售價。」黃迺勛說明,全國九成的酸菜幾乎從大埤賣出,但很可惜農民並沒有品牌包裝概念。趙飛帆也強調,此次稻草酸菜季與大學合作導入設計思維,以包裝和品牌化區別以往單純販售農產品,地方產業才能永續發展,循環經濟結合文創運用,讓更多人看到大埤鄉的在地特色。
開箱新竹將軍村 文化節再現眷村風貌
生活
影音
第1785期
開箱新竹將軍村 文化節再現眷村風貌
2023-11-16
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張雅媜、邱昭華新竹採訪報導】氣勢磅礡、整齊劃一的儀隊表演,為「2023新竹眷村文化節」拉開序幕,此活動在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盛大展開。活動以《開箱・飄香》為主題,藉由蒐集舊眷戶的老物件設置展覽,並邀請眷戶製作中國各省特色傳統料理,舉行美食饗宴,重現眷村文化與過往記憶。活動現場,民眾不僅可以品嚐眷村美食、體驗手作樂趣外,也可以欣賞豐富精彩的中國傳統表演。民眾走進將軍村二期重修眷舍,更可以觀賞《轉個彎,走入將軍村》常設展。策展人蔡乙慈說明展覽設置理念,「我們希望彷彿回到一個眷村的客廳,所以會布置一些老照片、老家具等等,重拾當年眷村的風貌。」展覽開幕當天,吸引許多將軍村眷戶前來參觀。因都市計畫需求,房舍已被拆除的原眷戶梅淑慧站在老照片前邊比劃邊分享:「最旁邊一家,這就是我們的老家。我62年嫁到這裡,102年才搬出來,跟我公婆住了40年才搬到國宅,所以當初拆其實很不捨。」即使眷村承載許多眷戶深厚的情感與回憶,但在都市規劃的需求下,現今台灣許多眷村同樣面臨拆遷命運。導覽員Rick提及:「眷村一定要長期活化下去,如果今天辦了這個活動之後,大家就不太願意來,或者人越來越少,那當然大家會考慮它的長期效益 。」他建議,未來眷村內店家可以透過舉行特色活動,並結合附近社區資源,來拓展民眾對於眷村的認識程度。眷村蘊含許多軍官家屬對於家的記憶,更記錄台灣戰後歷史,但如何讓民眾走進將軍村,了解眷村歷史脈絡,並延續舊時代的特有風貌,是眷村文化將面臨的重要課題。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藝文
第1767期
《救贖與昇華》將信仰生活化 泰僑視角詮釋佛學體悟
2022-10-05
【記者古宇恩台北報導】透明的小佛像坐落在展場正中央,八面碩大的書畫四圍環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舉辦畢業個展《救贖與昇華》,以泰國僑生的視角出發,展出一系列以菩薩超脫輪迴為主軸的作品,傳遞他心中對小乘佛教的體悟。展覽於9月27日起在臺灣藝術大學真善美藝廊展出。 〈身處瀟湘〉是由八個自然景物組合而成的大型作品,希望透過大自然的消長,來詮釋佛教中的輪迴。 圖/古宇恩攝八面書畫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自然景觀,分別是〈星〉、〈海〉、〈濕地〉、〈砂〉、〈草〉、〈山〉、〈火〉、〈雨〉,按照作者心中自然的循環排列。徐熱說明,作品〈身處瀟湘〉靈感源於傳統水墨畫〈瀟湘八景圖〉(註一),結合自己對輪迴的體悟創作而成。有別過去具象呈現菩薩的形貌,這個作品刻意將其隱藏,透過自然的消長來比喻輪迴,菩薩則藏身其中。他表示,「本來菩薩是偶像崇拜,當輪廓被模糊後,祂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表現我們或是菩薩在輪迴歷經的過程。」觀眾王柔茵認為,相較於徐熱早期作品對細節的注重,這幅作品沒有過多技法,反而讓人能夠去感受畫面的意境,「這幅畫很樸實,力量反而很強大。」他說。註一:瀟湘八景最早源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書畫》,指湖南湘江流域的八大景色,是國畫常見的題材之一。作品中帶有貶謫的、失意的情懷。 透明的佛像,將偶像崇拜的輪廓模糊,讓觀者更專注在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意境,而非物質。 圖/古宇恩攝展場的另一側,是由八個人和門框組成的畫作〈八聖人〉,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四向四果(註二)的畫作,象徵進入佛教最高境界涅槃(註三)前的八個階段。徐熱說:「泰國佛經對於進入涅槃過程的表現非常厲害,透過門槓的方式來象徵無法放手的事物,在進步的過程就會把槓折掉。」這幅畫是徐熱觀察小乘佛教而作出的回應。這幅畫中富含巧思,如最左側的聖人身穿西裝,表示佛教修行並不等於形式上的出家,而是思想上的超脫;或是將其中一個聖人的性別抽換成女性,映照出過去泰國女性難以出家的困境。註二:四向四果為佛教術語,出於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每個境界又可再分為兩個階段。註三:涅槃為佛教術語,佛教上指滅盡所有的煩惱,不再歷經輪迴,是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 〈八聖人〉是挪用自泰國佛教經典中的畫作,透過八種人各自肢體動作和其外圍的門框,來傳達修行的不同階段。 圖/古宇恩攝談及此展以《救贖與昇華》作為主題的契機,徐熱表示其實過去就非常喜歡畫佛像,佛對他而言就是救贖,這次展覽希望將自己「接近救贖」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換言之,也是將佛生活化,將信仰真實地的實踐在生活中,「去接近祂,去把祂生活化,我更接近於這些偶像,那就是生活。」他說。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班學生徐熱透過講解〈八聖人〉,連結他所認知的修行的意義和自己的文化。 圖/古宇恩 攝徐熱很慶幸自己的家庭給予多元且自由的環境,讓他得以隨心創作,特殊的身分也使他能觀察台泰兩地對於佛教藝術不同的詮釋,讓他較能夠突破傳統書畫的限制,運用不同媒材創作。觀展民眾楊子逸說:「有些人很在意要有一種歷史或是脈絡。而他雖然加入一點宗教味道的故事但不會太多,讓大眾都能接受。」他認為徐熱直接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可以輕易地進入到藝術家營造的氛圍之中,體會生命突破輪迴的心路歷程。
淡大工作坊探討青年貧窮 藉生活化遊戲求解方
生活
第1761期
淡大工作坊探討青年貧窮 藉生活化遊戲求解方
2021-12-22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淡江大學TEDXTKU團隊學生於18日在淡江大學覺軒花園廣場舉辦「Longest Shortcut」年度工作坊,以「青年貧窮」為核心主題,帶領參與者洞察青年於台灣現今社會下面臨的困境,探求避免陷入青年貧窮的解方。 淡江大學TEDXTKU團隊今年以「青年貧窮」為題,讓參與者透過RPG遊戲、名人講座及圓桌討論認識青年貧窮議題。 圖/黃弈軒攝「青年貧窮這個議題比較生澀,但我們確實就會在生活中面對這些問題,那我們該怎麼在社會的窘境中找到屬於我們的那一條路?」TEDXTKU團隊策展人、淡大大眾傳播學系學生廖于涵提出對台灣社會現況的疑慮。他期盼藉由此活動引起大家關注青年貧窮議題,正視社會現狀,與參與者一同省思未來若面臨「青年貧窮」問題時,青年該如何應對及做出抉擇。 TEDXTKU團隊在活動當天以生活化的方式探討青年貧窮議題,讓參與者交換對未來不同職涯選擇的看法,圖為RPG遊戲活動場地。 圖/黃弈軒攝工作坊首先以RPG遊戲作為社會縮影,展開互動。各小組領有一張收入支出表,扮演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置身於人生未來情境中,與隊員規劃職涯道路,檢視最終財產餘額。活動現場共有八道人生選擇題,分別是創業、教育、結婚、健康等主題,各主題則分別有不同岔路機會,讓參與者體驗不同決定將如何影響小組收入及支出,同時探討青年貧窮形成原因。 各小組會拿到一張收入支出表,扮演不同學歷、經濟背景的青年,一同在RPG遊戲的不同關卡中規劃人生道路。 圖/黃弈軒攝「很像是未來會碰到的狀況!」淡大公共行政學系學生田皓倫表示RPG遊戲十分貼近生活,並引起他的共鳴,帶領他以較輕鬆的方式認識青年貧窮。在「創業」關卡中,「該不該投資小組財產餘額來創業?」引起參與者熱議,組內自然而然形成保守派及冒險派兩方意見,他們互相拋出對於「創業」的想像,試圖說服對方同意自身觀點,並在最後達成共識。工作坊最終來到圓桌討論環節,參與者紛紛道出自身處境,像是目前背負的學貸壓力及畢業後將面臨的低薪問題等,此外也談論對未來理想居住縣市、青年租金補貼及青年職得好評就業計畫的看法,商討因應之道。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廖啟均表示平時就會關注相關議題,但卻少有機會能與同儕交換想法,「自己也會擔心未來面臨『青年貧窮』的狀況,今天跟大家討論可以讓我提早思考這些問題,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圓桌討論環節中,TEDXTKU團隊帶領參與者討論青年貧窮相關延伸議題,交流自身看法。 圖/黃弈軒攝除籌備RPG遊戲、圓桌討論外,淡大TEDXTKU團隊同時邀請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分析青年貧窮問題,他指出台灣青年目前所處的工作環境不僅工時長、時薪低,且經濟與薪資成長逐漸脫鉤,期望台灣未來能構建出公平稅制及穩固的勞資集體協商關係,化解青年貧窮。此次活動結束後,淡大TEDXTKU團隊後續將於社群平台更新青年議題相關貼文,並在未來持續舉辦一系列年會、沙龍等活動。「我們會去思考適合青年的時事議題或是關注的東西是什麼,去辦理吸引他們參與的活動,期望參與者對不同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廖于涵說道。 活動現場門口還設有留言牆,參與者紛紛在上留言,寫下對未來的自我期許。 圖/黃弈軒攝
古蹟修復繹歷史價值 活化文化資產建築空間
生活
第1759期
古蹟修復繹歷史價值 活化文化資產建築空間
2021-12-09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於5日舉辦「台北的日式宿舍—建築與修復」講座,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李乾朗、建築師許伯元到場,分享台灣日式宿舍的歷史淵源及建築特色,以及建築師親身參與古蹟修復與活化的經驗。通過日式宿舍獨有的歷史輪廓、修復故事,思索台北這座城市的文化融合和空間再造。 「台北的日式宿舍—建築與修復」講座在參與第一期台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的「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現場吸引大批對老屋修復有興趣的民眾。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李乾朗首先向參與民眾介紹台北日式宿舍的歷史特殊性。他指出,日治時期總督府任用大量日人來台擔任官職,在台北城東建造日式宿舍安頓官員及眷屬;國民政府來台後,日式宿舍轉而被分配給撤退來台的軍民居住。時至今日,日式宿舍經過數十年歲月洗禮,建築本身逐漸變得破舊不堪、不適人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因此於民國102年啟動「老房子文化運動」,與民間聯手修復被列入文化資產的日式宿舍群。 《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一但歷史建築被列入文化資產清單,想要進行任何整修工程,皆須向政府提出申請並通過審查才能執行。參與第一期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的文房主理人梁心怡感嘆,許多年久失修的歷史建築其實經不起長時間的等待,從建築出現問題到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很難確保不會再有更嚴重的損壞。他強調:「老房子的修復工作迫在眉睫,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在它完全倒塌前,把握時間紀錄它的樣貌與歷史。」 許伯元分享近期修復「臺灣文學基地(註)」的經驗時提到,修復工作有「避免臆測」、「可逆性」、「原貌復原」、「原物保留」四大原則,除考驗復原外觀的建築工法外,建築師也必須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密切合作,通過文獻資料拼湊過去居民的生活軌跡,才能提出適合不同歷史建築的再造設計。他舉例,修復日式宿舍時不會只參考傳統日本住宅的建築設計,民國時期建築經歷的增建或改動,也是修復工作應該守護的歷史脈絡。參與民眾廖珮雯認為,歷史脈絡的保留可以讓民眾在遊覽古蹟時,通過在地故事強化與建築的連結,發揮古蹟活化的真正意義。註:臺灣文學基地舊址為齊東街日式宿舍,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民國103年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接手營運管理;民國110年正式開幕,策畫文學展覽及推廣活動。 建築師許伯元在講座中分享他的古蹟修復經驗,通過「臺灣文學基地」的案例,講解修復工作包容建築歷史脈絡的重要性。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古屋古人住,今人住今屋。」李乾朗補充,古蹟的修復設計也必須適應現代生活,例如增加消防設備、無障礙空間設施等,若是一味追求「恢復原狀」,卻未能滿足未來的使用需求,修復完畢的歷史建築很快又會落入不合時宜、乏人問津的境地。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彭鈺翔認為,多數古蹟活化案例為了後續經營考量,選擇將空間完全投入商業使用,例如開立連鎖咖啡廳、販賣大眾文創商品,很有可能使得古蹟建築逐漸與周遭環境脫節。他期許,古蹟修復工作在包容歷史與未來的同時,也能夠作為重建在地特色的催化劑。 講座結合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對日式宿舍的古蹟修復工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對歷史建築的未來提出豐富想像。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
融合在地歷史 中藥藝術節懷古倡漢藥生活化
生活
第1757期
融合在地歷史 中藥藝術節懷古倡漢藥生活化
2021-11-17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重回歷史現場!府城中藥店再次飄香。」第三屆中藥藝術生活節於13、14日,在台南市民權路、海安路與神農街口盛大舉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天壇五條港商圈發展協會攜手合作,於舊時有「府城藥郊」之稱的五條港地區,推出藥草市集、歷史走讀、藥膳辦桌及香料手作體驗活動,探索中藥的歷史故事與創新面貌,拉近民眾生活與中藥文化的距離。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葉澤山蒞臨現場,分享幼時與爺爺一起到漢藥店買藥、吃山楂糖的記憶,呼籲民眾重回歷史現場,認識中藥的文化故事。 圖/王嘉瑜攝今年中藥藝術生活節以「香料」為主題,邀請台南市及其他縣市漢藥老店、漢藥觀光工廠齊聚一堂,展現中藥在藥品、飲食、宗教與藝術中的多元樣貌。創立第一屆藝術生活節的博仁堂小老闆周建文在轉型家中漢藥店時,發現大家並未因藥房沒落而不吃中藥,只是不像以前重視冬至吃補等習慣,他補充道:「所以我才想發起這個活動,讓大家跟中藥重新談戀愛、回到以前的生活化。」亮點活動「穿街走巷尋藥香」—府城漢藥店走讀,由《臺南府城漢藥店誌》作者鄭佩雯擔任帶路人,帶領民眾親自走過五條港水道變成的巷弄街道,認識明朝末年時中藥材自安平港進口,聚集了上百家漢藥店的產業盛況,並介紹在地漢藥店、​開基祖藥王廟的歷史故事,感受中藥與在地居民的生活連結<b>。鄭佩雯回顧,在紀錄傳統漢藥店的文化時普遍不受待見,會被認為是衛生局派來的「抓耙子」,他感嘆:「變遷的速度太快,隔天去、下個月去,某家漢藥店可能就關門了,會很後悔沒有把握時間去紀錄這些文化。」 「穿街走巷尋藥香」走讀活動由《臺南府城漢藥店誌》作者鄭佩雯帶路,老師首先向民眾介紹「藥」字來源於使用草藥與音樂的治療方式。 圖/王嘉瑜攝走讀活動也邀請「漁光島42號」現場開課,以「藥草裡的第二次抓周」為題,解說不同藥材的個性與故事,例如百里香代表不屈不撓的勇氣,並讓民眾通過近距離觀察、接觸與聞嗅藥材,調配自己喜愛的藥方,最後製成燃燒後可淨化空間的藥草鹽。​參與民眾歐家容在藥草抓周體驗中發現,中藥除了作為強健身體的藥品外,其實也可以提供我們安定精神的力量,突破生活中的困境。 漁光島42號以「藥草裡的第二次抓周」為題開課,讓參與民眾通過藥草手作體驗,看見中藥進入生活的可能。 圖/王嘉瑜鄭佩雯認為,中藥與西藥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藥把個人看作一個整體,混合不同藥材藥性治療病症,這樣綜合性的思維也可以成為現代醫療的借鑑。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學生古茹均表示:「雖然現在有不少現代化的藥廠,但未來執業時仍有可能遇到病人拿著中藥店的藥方來詢問,如果有機會與藥店交流、分析傳統藥方的組成,會對中醫藥往後的發展有幫助。」他也期待,活動未來可以增加衛教活動,引導民眾正確地認識與服用中藥,減少因不熟悉導致的偏見或誤用。 府城在地老藥店之一的泰順中藥行老闆郭益良,向民眾解釋店內藥材的來源與正確用途,感嘆傳統藥方中的部分藥材已經難以取得。 圖/王嘉瑜攝去年,台中市中藥鉛中毒事件(註)導致民眾對中藥人心惶惶。除此之外,台灣中藥材有九成仰賴國外進口,許多傳統藥方中的藥材無法取得,也是中藥使用意願逐漸降低的原因之一。周建文分享,活動最初僅有三間漢藥店參與,討論如何提升中藥的大眾接受度。今年的藝術生活節卻吸引更多傳統漢藥店、科技製藥廠商與藝術文化產業共同投入,喚醒大眾與中藥的親密記憶,也交織出一幅新舊交融的中藥意象,強化了中藥與民眾生活的緊密連結。註:民國109年8月,台中市爆發一連串中藥診所藥粉含鉛量超標,造成病患服用後集體中毒的事件。
陽交大低副作用技術 活化海馬迴抗焦慮不再Blue
新知
第1753期
陽交大低副作用技術 活化海馬迴抗焦慮不再Blue
2021-10-06
【記者吳姿芳綜合採訪報導】坊間常見抗焦慮藥物,如抗憂鬱劑與血清素回縮的拮抗劑,作用於全身或大腦,容易引發嗜睡、疲倦、頭昏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團隊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匈牙利團隊合作,發現海馬迴中的苔狀細胞與焦慮行為有關,有助細胞專一性的臨床發展,可望改善現行焦慮症藥物的副作用。此研究成果於9月14日登上國際自然科學期刊《Cell Reports》的封面故事。 此期刊封面由藝術家蔡鈺麟先生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蔡雨寰教授共同設計,不僅融合科技與藝術,描述苔狀細胞有如黑夜中的閃電,更與研究過程交相呼應,利用光遺傳學技術以一道藍光雷射來活化苔狀細胞後,產生電流,研究神經訊號如何傳遞到下游。 圖/研究團隊提供傳統認知上大腦中的海馬迴與學習記憶有關,團隊成員陽交大神研所博士生王凱誼主要研究海馬迴中的苔狀細胞,已知苔狀細胞具有「長距離投射」的特性,因此他開始思考或許苔狀細胞能調節學習記憶或調控情緒。研究主要以小鼠為模式動物,使用高架十字迷宮觀察其焦慮行為的關係。通常小鼠天性喜愛昏暗、安全的環境,因此焦慮程度高的小鼠會待於靠牆的空間,而焦慮程度低的小鼠會待於開放空間,研究團隊利用不同焦慮行為測試焦慮反應,結合鈣離子攝影,觀察神經細胞的活性,發現當小鼠走到開放空間時,鈣離子訊號愈高,也就是神經細胞活性愈高,再透過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活體單細胞紀錄技術,發現「苔狀細胞可調控焦慮行為」,可望使臨床發展更具細胞專一性。 小鼠由開放空間走至封閉空間時,熱圖中顏色由紅色轉變為藍色,可知苔狀細胞活性顯著降低。 圖/研究團隊提供「光遺傳學主要是利用感光通道蛋白活化或抑制某一特定的神經元,可藉此操控齒狀回中苔狀細胞的活性。」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張又唐解釋。而化學遺傳學中的受質如同鑰匙與鑰匙孔,需結合才能展現作用,可分為興奮性和抑制性作用,透過化學遺傳學的方式活化苔狀細胞,發現小鼠的焦慮行為下降。至於活體單細胞紀錄技術則解釋「苔狀細胞與焦慮行為有關」的假設,透過電擊動物的方式,紀錄單神經細胞的活性,而不同神經細胞具有不同特性,因此能被辨別出來,藉此觀察細胞扮演的角色與行為的關係。王凱誼藉由跨國研究的契機,至匈牙利學習此項技術並帶回台灣。此外,以往的焦慮症治療研究較為大方向,例如研究單一種臨床用藥的效果,此研究視野範圍更為精密,可操控單一細胞的活性,觀察其對焦慮症產生何種影響。 左圖:研究團隊發現苔狀細胞的活性會隨著能引發焦慮的環境而改變,例如,老鼠待在明亮開闊的環境,其苔狀細胞活性較高(圖中紅色細胞)。右圖:海馬迴中,透過活化苔狀細胞降低焦慮行為的神經機制。 圖/研究團隊提供而研究過程亦充滿挑戰,如:參考文獻並找出有趣的問題、使用何種技術,以及讓研究成果更具功能性等。團隊成員陽交大神研所碩士生吳哲瑋主要負責數據分析,他進一步舉例說:「將想法落實於程式,再利用電腦轉換結果為圖案,並在大數據中挑出沒有被注意到的地方,都會遇到許多困難。」論及研究的趣事,「每個研究會發現有趣的現象,而且每年有很多研討會可以參加,不僅能了解現今相關領域有何發現,還能順便到國外遊玩。」王凱誼表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研究團隊實驗室主要研究兩大腦區__海馬迴與杏仁核。 圖/研究團隊提供由於苔狀細胞膜上具有許多與情緒調控相關的受體,如血清素、大麻素與糖皮質激素受體,這項發現期望能出現更專一的臨床藥物——只跟苔狀細胞這些受體結合,為焦慮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以減少副作用。王凱誼也提到希望研究能改變焦慮症的刻板印象,「許多人覺得焦慮症患者只是表面生病,其實背後有許多機制在調控行為,尤其是腦內神經迴路扮演許多重要角色,每一件事發生背後都有原因。」他期許大眾能用包容的心去了解焦慮症的人。
空間阻「愛」:社福團體尋地的荊棘路
專題
第1725期
空間阻「愛」:社福團體尋地的荊棘路
2020-05-06
【專題記者陳子瑜、陳妍如、萬巧蓉、方小瑀綜合報導】「擁有一個自己的服務空間是每個社福團體畢生的夢想。」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供無家者短期居住空間,然而,因資金不足遲遲無法購置房舍,只能不斷尋找租賃地點。過程中曾遇過房東違法出租,也曾突然被房東要求搬家、漲租金,對服務對象造成困擾。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苦笑道:「要房東佛心,願意給我們做收容據點。」社福團體除了面臨募款困難、人力缺乏的難題,連取得一個合適的服務空間都不容易。社會中若少了社福團體,缺乏提供社福服務的角色,弱勢族群即成為社會安全網下的犧牲者,無法享有平等的生活。錢少事多離家遠 社福機構空間難尋社福團體服務的對象涵蓋長者、婦幼和身心障礙者等族群,為了能儘速與個案建立關係、培養對彼此的信任,社福團體大多希望能將服務空間設立在最靠近服務對象的地點。然而,由於購地所需資金龐大,若選在交通便捷、容易觸及服務對象的地區更是筆可觀的開銷。因此缺乏金援的社福團體大多只能妥協,將服務空間設置在偏鄉或距離都市較遠的地段,導致難以近距離接觸服務對象。此外,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也提到,社福空間的地理位置會直接影響服務對象與親屬的聯繫,「距離很遠的時候,去探望的時間也會拉長。」孫一信無奈解釋。不論是身處長照機構的長者與子女、或是被安置在身障機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都可能因空間距離的限制而逐漸疏離。由於資金不夠寬裕,許多社福團體以承租代替直接購買土地,但若碰上租約到期、地址變更或屋主不續租等問題,一旦搬遷就必須重新調整人力。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總幹事蔡嘉華提到,社福空間搬遷時,服務對象便得與新社工重新培養關係。然而關係的建立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蔡嘉華為難地說:「(重新適應新關係)沒那麼快啊!」 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成立肯納夢工場,在此服務空間進行就業輔導、職前訓練等課程。 圖/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提供服務對象性質各異 空間選擇需經通盤考量此外,社福團體在選擇空間時,也會因服務對象的身心狀況而有不同考量。蔡嘉華以自閉症為例,因患者可能有較大的情緒波動,為了避免服務對象之間產生矛盾或衝突,「所以空間上要做區隔,最好有隔間,不然會互相干擾。」李盈姿亦提及,由於資金不足,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服務的無家者只能居住在較為擁擠的空間,「上下舖的床較容易造成紛爭,(無家者們)作息也不一樣。」狹窄的空間限縮了社福照顧的可能性,也造成社工與無家者的身心壓力。其中,無障礙空間的設置也是選址一大考量。台灣失智症協會在承租課程及活動場地時,就曾因經費不足,只能使用缺乏電梯等無障礙設備的場地。因此若服務對象為行動不便者,就無法參加課程。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這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決定,「我們盡量讓服務不要中斷,但有時還是只能捨棄一小部分人。」釋出公有空間成解方 建置程序仍待完善社福團體希望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卻難獲得適切的空間。各縣市政府亦祭出解方以完善社福服務,其一便為釋出公有房地。多數狀況下,政府先針對該公有空間規劃社福政策、實行目標,如長者及身心障礙照護等,再主動聯絡適切的社福團體、或由各社福團體競標,將公有地在一定期限內委託民間經營。然而社福團體取得公有地後,還須經四階段的檢核,內容涉及繁複的土地及建築法規,導致社福團體轉化空間不易。公有地中,《住宅法》規範社會住宅(註1)中應保留一定空間轉作社福服務。孫一信表示,目前進駐於社會住宅的社福團體以提供日間服務為主,例如非營利幼兒園、托嬰中心、長照服務機構,與提供身障者工作場域的庇護商店等。此外,近年政府推動活化閒置公有空間,亦成為社福團體進駐的選擇之一。因台灣少子化趨勢,閒置公有空間多數為學校的空教室、校舍等,社福團體可依據《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申請將該地部分轉為社福使用,再依各自需求改建。註1:是由政府蓋房子出租給民眾、或由政府承租民間空屋,再轉租給民眾的住宅,其只租不售,租金較便宜。找到場地就一勞永逸?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背後成本 然而,即使政府釋出閒置空間為社福團體減輕尋覓據點的困難,仍有申請公有地及實際空間運用的後續問題待克服。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主任謝文蒨表示,小型協會欲提出企劃案,參與公有地競標,卻因公部門核銷程序曠日廢時,無足夠財力的社福團體恐在等待過程中面臨周轉困難,而更不敢申請服務空間。此外,閒置空間的規劃通常由公部門執行,社福團體未必有機會參與討論,因此政府釋出的空間可能不符社福團體需求。李盈姿提到,政府釋出的部分土地較為破碎,甚至還有屋況太差、需支出大筆修繕費用等情形。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及少年福利科科長何秋菊亦說明,考量建物安全,現下對於建築結構強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須不斷變更使用執照以符合規範,「補照可能要花一倍以上的經費。」他補充,從得標到完成立案至少須耗費八、九個月。因此即使社福團體取得閒置空間,仍得負擔修繕成本且無法立即使用。另外,縣市政府內部對閒置空間的運用尚須經跨局處溝通,常造成分散於各單位的空間無法被有效率地分配。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佳明指出,由一位長官領導指揮,較能順利推動閒置空間轉做社福用地。他以高雄市政府為例,主事者經市長充分授權,令各局處回報可用空間,一一評估其能否轉做社福用地後,再與相關人士協商、促成此事。此外,設立專責處理的單位亦有助於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台北市社會局於民國104年成立「土地緊盯小組」,平時盤點、觀察各局處釋出的空間適用於何種社福用途,再出手爭取其轉為社福用地,免除各單位難以作主而無所適從的窘境。當敦親睦鄰成為必須 社福機構進駐社區遭反對然而,當社福團體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持有負面印象的族群時,進駐容易受阻。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分享,協會曾在106年辦理「金南社區家園」,讓精神障礙患者脫離原環境以學習獨立生活,卻在找尋服務據點時屢屢碰壁,「(電話裡)被拒絕的比例大概有八、九成。」陳冠斌無奈地表示,協會須同時評估租金及房屋狀況,因此於六個月後才找到合適的地點。即便是利用公有土地,也難以避免其他住戶的反對。陳冠斌提到,協會於107年4月由台北市社會局委託辦理「文林家園」,原計劃於同年7月進駐台北市興辦的社會住宅「洲美專案宅」,卻因土地產權問題以及對精神障礙者的刻板印象,遭當地居民按電鈴抗議,要求遷出。其後耗費一年時間相互溝通,直至108年9月才讓服務對象正式入住。面對難解的鄰避效應,社福團體亦試圖找出與居民和平共處的方法。「偏見跟不瞭解都是互相相處之後才改變。」謝文蒨分享他的觀察,舊校舍改建為老人日照中心後,社區居民、家長和老師曾擔憂長者可能帶來傳染病或騷擾學童,但透過設計「老幼共學」的課綱,如在自然課合作種植園藝,便能促進彼此了解、破除歧見。 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的「老幼共學」課程,讓長輩在活動中獲得陪伴與活力,亦讓孩童透過與高齡者合作,認識、學習善待長者。 圖/謝文蒨提供李盈姿提及,社工會帶無家者清掃樓梯,以主動友善的舉動融入社區。居民與無家者熟悉後,遇到緊急狀況也可以立刻聯繫社工。陳冠斌則無奈回應,他認為服務對象與住民僅是一起生活,不會造成彼此困擾,「為什麼得做這些事情來博得別人的認同?」現今雖有《身心障礙者居住服務及社區服務權益遭民眾抗爭處理注意事項》等法規,讓社福團體遭遇鄰避效應時可依法申請協助。然法條僅保障給予必要的安全措施或法律諮詢服務等,仍難以消除民眾異樣眼光,社福團體若遭抗議依然無法順利入住。陳冠斌表示,若在公宅規劃初期,事先告知居民將設置社福設施,後續抗爭也會減少。台北市社會局人民團體科科長謝宜穎進一步解釋,若居民能理解社福設施可能提供給社區的回饋,更能促成彼此雙贏。空間建設難題未解 社福社區化難落實社福團體難以取得適切的服務空間,不只成為其開展服務的阻礙,更可能拖慢台灣邁向社會福利國家的步伐。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十年,本國身心障礙者人數增加逾11萬;老年人口則增長近112萬,照護體系的負擔越發沉重,建構完善的社福體制已是燃眉之急。日趨龐大的照護體系該如何落實服務?協助精神障礙者入住社宅的陳冠斌提出,以往社福照護多是把服務對象集中在大型機構中管理,他們被邊緣化並離開原生家庭。他認為,當代的社福趨勢是社區化,他建議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練習自立生活,政府亦能將補助機構的經費妥善分配到鄰里中,讓社福服務與資源更貼近個人需求。 康復之友協會助精神障礙者進駐社宅家園中,盼服務對象能處在社區環境互助進步,學習獨立生活。 圖/陳冠斌提供九如鄉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朱玉莙也贊同社福機構走向社區化,他分享經驗,鄰近社區讓他能站在第一線服務,「就能夠接地氣,接收民眾的真實需要,並且在第一時間解決他們的問題。」聯合國頒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明定國家應保障身障者融入社區生活;而在106年,台灣啟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也以在地老化(註2)為目標。在長照2.0政策推行下,截至今年1月,全國各地共有2609間巷弄長照站(註3),平均每三個村里就有一個據點,讓民眾就近享有社福資源。然而,為推進社區化,勢必得擴充更密集的在地服務據點。當前建置社福服務空間的困境,恐導致社福資源難以深入社區。註2:意指人老後仍在社區居住,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且避免隔離措施、促進人際交流。註3:在長照2.0政策中,屬於最基礎的社區整體照護資源站,亦是社區中第一線的長照服務組織,就近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等服務。長照服務因受眾多,政府投注許多資源協助設立據點,但服務特殊少數個案的社福團體則難求社區化。李會珍舉失智症協會的台北市服務空間為例,他直言,服務對象只有約四成是本地人,因其他地區沒有開展此類服務,導致外縣市的個案及家屬須舟車勞頓前來參加活動課程。除了各縣市的社福資源有落差,城鄉社福設施分布也不均。育成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說明,弱勢者的照護空間向來容易被排擠到偏遠地帶,且部分民眾的刻板觀念仍認為患者應隔離在都市外,「我們只是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走出來(離開機構),也可以回家。」孫一信無奈指出,對建商而言空間就是資本,在都市計畫區設立社福設施是「用西裝布做內褲」,因此房市會排斥這類設施。「推展社區化時由誰來承接?政府的財政與人力應付不來,向來是養社福團體來做(服務)。」謝文蒨一語道破民間團體的必要性。台灣欲提供弱勢族群更完整的福利資源,政策亦繪出健全的社福國家藍圖。然而,政府長期仰賴民間協助開展服務,卻難解決社福團體建設服務空間的困境。若社福團體連獲得一磚一瓦都要傷透腦筋,要如何構築一個完善的社會福利國家?
活化眷舍 《空氣草》展當代藝術生命力
藝文
第1667期
活化眷舍 《空氣草》展當代藝術生命力
2017-11-29
【記者徐安萱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空氣草──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自11月16日至明年1月14日於有章藝術博物館與北區藝術聚落展出。「空氣草」提供創作者透過互動裝置、行為藝術、舞蹈等與觀眾對話的平台,邀請來自法國、瑞士、美國及臺灣共22位藝術家參展,其中也不乏學生創作者。 台藝大雕塑學系學生徐瑞謙的裝置藝術作品《從》,巨大的石膏球坐鎮在眷舍門口,吸引許多路人目光。 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有根則長於土壤之上,無根則獨株長成。」鳳梨科植物──空氣草,即使環境貧瘠仍可生存,生命力十分頑強。主辦單位以此特性作為展覽主旨,展出多件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跨領域的作品,希望激發出當代藝術的生命力。位於北區藝術聚落的展區前身為華僑高中眷舍區。台藝大收回後,無人居住的眷舍就成了「家」味濃厚的創作空間,展覽期間每位創作者能分配到一間眷舍作為展演場地。&nbsp;老舊眷舍的落地玻璃透出藍色的光線,漆滿藍漆的房間是法國第八大學藝術與科技影像學系學生盧詩潔的作品《表演者》。研讀科技、藝術跨領域的盧詩潔在房間架設攝影鏡頭與電視螢幕,運用藍幕後製影像的技術創作互動裝置作品。身穿藍衣的舞者帶領觀眾搖擺身體與跳雙人舞,然而電視螢幕卻無法看見藍衣舞者,宛如觀眾一個人獨舞。藍衣舞者之一、台藝大美術學系黃萱說:「盧詩潔將數位影像的特色,巧妙轉換為人與人的互動。」觀眾產生奇特的觀看經驗,彷彿自己成為表演者。 透過身體感知物件元素與軌跡,重新「閱讀」空間中傳達的訊息,並發掘被忽略的空間景象。 圖/有章藝術博物館提供有別於其他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動態作品,台藝大雕塑學系學生徐瑞謙將觀眾的目光拉回靜態的物件與造景之間。裝置藝術作品《從》,在眷舍空間中利用鐵、石膏、彈力繩、木頭等媒材,打造超現實的場景。以彈力繩懸吊著滿佈鏽蝕的金屬,就像巨大化、實體化物理課本中的滑輪模型。另有繩索吊著木板,類似蹺蹺板、盪鞦韆的造景,在屋內重建宛如兒童遊戲場般的裝置藝術。&nbsp;巨大的石膏球坐鎮在眷舍門口,吸引許多路人目光。現場觀眾、台藝大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學生方誠斌說:「巨大的裝置、造景和繩索呈現的運動軌跡非常特別。」徐瑞謙期盼,觀眾能透過身體感知物件元素與軌跡,重新「閱讀」空間中傳達的訊息,並發掘被忽略的空間景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