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專題
第1778期
被忽視的急救英雄:緊急救護技術員的正名之路
2023-04-05
【專題記者林婕宇、邱楷淇、陳世軒、梁家柔、張倩怡綜合報導】「我好像是孤兒,明明就在從事醫療行為,但是我沒有被認證為醫事人員。」這是擔任高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Paramedic, EMT-P)的陳茂軒,在過去疫情下執勤、救護過程中的最大感觸。在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央下令醫事人員優先享有醫療資源及防疫補助。民眾對此大多樂見其成,認為醫事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診治患者,理應擁有醫療資源優先使用權。然而,多數人卻忽視了EMT-P在醫療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駕駛救護車在疫區衝鋒陷陣、第一線接觸並救護高風險患者的他們,無論是疫苗施打優先順序還是防疫獎金的分配,待遇皆不如醫事人員。「遇到這類情況,我都會覺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回想EMT-P在醫療體系中的不明身分,陳茂軒表示,雖然他們為患者執行許多醫療行為,但在法律上,他們的定位卻是救護人員,甚至在部分民眾眼裡他們只是技術人員。 EMT-P是救護的第一線人員,在患者到院前負責緊急搶救。即使他們暴露在高風險的環境搏命工作,但因身份非醫事人員,不僅有些權益缺乏保障,有時也會被民眾質疑,專業性不被重視。 圖/林婕宇攝衝鋒緊急救護第一線 EMT-P為急救中堅力量「他們就是在你我意外發生時,幫你跟死神拔河的人。」中華緊急救護技術員協會主任秘書林伊慧說道。緊急救護技術員(以下簡稱EMT)主要負責患者到醫院前的各種緊急救護處理,讓病患能夠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提高存活率。台灣的EMT體系依受訓時數長短分為三級:初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1)、中級緊急救護技術員(EMT -2)及EMT-P,三者可執行的救護項目不同。其中,EMT體系中最高級的EMT-P不僅能執行如傷口包紮、心肺復甦、緊急接產等初級救護工作,也能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心臟電擊等更具風險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台灣多數EMT-P為消防人員結訓後,再考取證照後擔任。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21年4月9日,台灣的EMT-P組成就有約八成為消防人員。對此,陳茂軒說明,由於消防單位會開設救護相關訓練課程,且負擔隊員培訓所需之費用,一般民眾雖可自行至醫療院所參加EMT-P課程,但必須先擁有前兩等級的執照,還得自費約30萬元學費,取得資格的門檻相當高。此外,EMT-P是接觸患者的第一線救護人員。從患者角度,EMT-P能給予他們到院前最迫切需要的救護處理;對醫生來說,EMT-P則能提供患者到院前的第一手病況資訊。「他們是醫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江文莒指出,EMT-P是傷者從事發到送醫前的照顧者,他們的救援處理及病況掌握,會提高醫生對病徵判斷的準確性與醫療效率,讓病患得到更好的幫助。EMT-P到達救援現場後,需要在第一時間判斷病患的生命體徵、病況等,接著要在相對簡陋的醫療環境下盡可能做出最好的急救措施。以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為例,EMT-P一旦確認病患OHCA後,需要馬上開始進行CPR(心肺復甦術)並將病患送上救護車前往醫院。若救護效果仍有限,他們則會與醫師聯絡後使用電擊器,待救護車到達醫院後,再由醫生接手,進行院內治療。對偏鄉地區而言,EMT-P在當地的醫療急救體系中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相較於醫院密度高的城市,偏鄉就醫較不便,患者抵達醫院的車程動輒一小時起跳。此時作為第一線應對者,EMT-P的評估與處置就非常關鍵。「我經常比喻我們偏鄉EMT-P是移動的急診室,」陳茂軒說道:「並不是只要將病患快速送至醫院,還必須以深厚的經驗與臨床技巧照顧病人,不致病情惡化。」 各協會依據地方規定舉辦救護員課程,請來許多急診室醫師與救護員教學,除消防人員外,一般民眾若想學習救護技術並考取執照,也能來參加課程。 圖/邱政龍提供<b>EMT-P人手吃緊陷惡性循環 醫療救護制度藏隱憂EMT-P對醫療體系來說不可或缺,當他們面對危急情況如心跳已停止的患者或是嚴重受創的傷者,能進行侵入性治療,或是打針給藥,這是其他等級EMT無法施行的救護技術。不過,台灣EMT-P佔整體EMT的比例卻極低。根據衛福部2021年4月統計,台灣的EMT-P人數共有2003位,僅佔整體EMT人數約2%,許多消防員只有EMT-2等級。「就看個人興趣,我是沒什麼興趣的。」目前為EMT-2的消防員賴智勇坦言自己沒有意願考取EMT-P。同樣沒意願考EMT-P的消防員何浚華解釋,每個人成為消防員的動機本來就不太一樣,有人對救護較有熱忱,有人則是救災。加上EMT-P考試內容不簡單,訓練時數得滿1280小時,實際上會花上短則五個月,長至一年的時間受訓與實習,因此並非所有消防員都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此外,擁有EMT-P執照的消防員得負責更多消防工作,像是擔任教官工作訓練EMT-2、參加會議、確保救護任務的品質,還得持續進修維持執照,「對他們(EMT-P)而言,就是多了一張證照,要多做一件工作。」在民間擔任EMT-P的何憲欽解釋,雖然EMT-P被賦予研究、發展的功能定位,可惜目前制度並無法多給他們相對的福利,而正因為成為EMT-P後伴隨的工作量增加,消防員成為EMT-P的意願大多低落。「我們考取這張證照,薪水是沒有任何增加,所以這些會來考取的人,大部分就真的是熱忱。」木柵分隊EMT-P黃名揚分享道。消防人員本身的數量不足,導致EMT-P的人力更加吃緊。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台灣各地方消防機關編制員額為20,419人,然而實際員額僅有16,305人,距離理想編制整整不足兩成。除了消防員人手不足,導致每位EMT工作量增加,台灣的救護車免費制,也是造成EMT出勤量大的原因之一。「七、八年前上海急救中心主任來我們單位參觀,他說上海1200萬人口一天的救護量,跟我們台北市240萬人口是一樣多的。」EMT-P邱政龍表示,他們勤一休一、單月執勤超過300小時,這樣的工時與工作量,和現階段的待遇相比實在不平衡。而在實際救護的過程中,雖然EMT-P受訓的時數比前兩等級已大幅增加,但他們能執行的救護項目仍受到限制。當EMT-P要對患者做出較進階的處置,如心臟電擊、注射給藥時,須透過預立醫囑(註),或是醫生線上給予即時性醫療指導,方能執行。不過,在實際面對患者的緊急情況下,EMT-P的判斷跟醫師可能會產生歧異,陳茂軒回憶,自己曾經想對一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然而醫師判斷這樣也許會導致腦壓更高,因此在電話中駁回陳茂軒的請求。當時他雖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沒有問題,但礙於法規也只能聽從醫生的判斷。註:預立醫囑為醫生在事發前,判斷該EMT有能力執行特定醫療行為,因此預先為他背書。若之後事發,該EMT便能直接對患者實施醫療行為,不需再取得醫師同意。<b>提升緊急救援品質  專家籲救護學位化台灣的EMT走在救護第一線,每天近距離接觸大量病患,但正因未納入醫事人員,讓他們一直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之中。EMT在急救過程中,就曾因為非醫事人員身份,而未被告知患者有愛滋病情,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引發風險。對此,陳茂軒說:「我不像在醫院裡可以插健保卡去查詢,如果我幫他做一些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的話,我可能會疏於防備,但如果我提早知道,我就有更多增加防護措施。」而這個問題,在多年後的今日仍未解決。 緊急救護技術員負責駕駛救護車至第一現場,每日都在接觸患者的他們,受到的權益保障卻不同於醫事人員。五年前一位花蓮的EMT,在救護的過程中接觸到愛滋患者的血液,但因非醫事人員,患者無告知病情的義務,此事引發爭議。 圖/張倩怡攝若要被列為醫事人員,根據台灣現行法律規定,需要從相關學系畢業且通過國家考試方能符合資格。惟目前台灣大專院校皆未設立救護相關的科系,讓EMT無從被列為醫事人員。針對這點,關注醫療政策的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台灣的救護量遠比救火的多,其實更需要救護的人才,「假如今天想要把他們醫事人員化,其實最根本問題是要先設救護系才比較好訓練人才出來。」江文莒認為以現時EMT的訓練來說,只有EMT-P適合列入醫事人員,「取得EMT-1執照的時間僅需一個禮拜,相對於其他醫事人員多年的訓練,如此短的培訓就能獲得資格是不太可能的,所以真的能夠納入的大概是EMT-P等級。」但他也擔憂EMT-P的訓練系統與醫事人員相差甚遠,在有限時間內他們可能僅熟悉急救技術操作,較難以深入理解每個醫療背後的生理與病理邏輯。台灣醫療救護學會秘書長張育通也認為,即使是最高級的EMT-P也可能訓練不足,「1200多個小時,其實一半的時間在實習,另外一半的時間在上課,上課訓練時間其實很短,只能學技術,相對其他醫療人員,他們對醫療跟臨床判斷還是比較不足。」張育通以自己在澳洲攻讀緊急救護學士的經驗為例,他花了三年專心學習專業知識,被視為專業人員訓練,以此確保EMT-P有足夠作為醫療人員的專業能力。對此,救護醫療學位化成為國際趨勢,除了訓練更紮實,也確保EMT-P有足夠專業能力醫事人員化。目前不少國家的高級救護員需有相關學位或文憑,除了前面提及的澳洲,還有英國、新加坡等地。而在澳洲和英國,高級救護員更被視為醫事人員。張育通分享之前在澳洲實習的經驗,紮實的訓練換得民眾對其專業的尊重,「專業訓練下的醫療品質讓民眾會願意聽救護的,民眾會信賴他們。」以台灣現況而言,全面學位化仍是困難重重,而日本的雙軌制可作為參考對象。除了消防單位訓練,日本還有設有相關的專門學校,最後再以統一的國家考試確保救護員的水準。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肯定台灣學位化的可行性,「如果是警專去辦二技,或是醫護相關學校和技術學院來辦理,學位化後教材也會比較穩定。」而張育通也提出,即使沒有直接的學位,也可以學程或必修學分,作為台灣較可行的替代方案。<b>關乎全民生命安全 政府應正視救護系統改革在大專院校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可望成為推動醫事人員化的第一步。針對EMT-P學位化,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急診醫學科副教授陳維恭雖表示支持,卻也點出施行困難度,「如果要學位化,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就業。」他解釋,學校設立科系時,須考量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但台灣目前的EMT-P都是在消防機關服務為主,缺額相當有限,學校設立科系的意願自然不高。「不只是學位化的問題而已,整個救護系統都要跟著改變。」陳維恭指出,如果讓院前救護的工作不只公家的消防機關,同時也在民間救護車內執行,也許能有效增加救護相關學系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達成「院前救護多元化」的願景。 針對消防專業,培育出許多消防員的警察專科學校僅設有消防安全科,該科主任邱晨瑋認為,雖然將救護「學位化」對急救品質而言有所加分,然而依台灣目前消防和救護合一的體系,兩系所會有衝突。 圖/林婕宇攝目前台灣的EMT-P多為消防人員考照後擔任,而專門培育消防人員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消防安全科」,也將緊急救護納入課程,並規定學生畢業前須擁有初級緊急救護證照。警專消防安全科主任邱晨瑋認為,若是台灣未來走向消防、救護分離,學位化對於強化緊急救護體系具正面效益。但談及警專設立緊急救護相關科系,他卻直言相當困難,原因在於台灣的消防與救護尚未分立,絕大部分的縣市無專責救護單位,EMT也須進入火場執行火災搶救勤務,「消防人力已嚴重不足,若學生在學期間只學習救護相關知識,畢業後將不具備火災與其他災害的搶救能力。」「中央衛福部是否願意重視、執行是最大問題。」邱晨瑋義正辭嚴地說。他認為,若要達成EMT-P學位化,政府必須補足消防人力,並推動消防、救護專業化,讓人員能夠專才專用。而最重要的則是各地消防人員編制應相同,畢業人員分發至各縣市才可安心執行相關業務,否則若救護系學生未經火災搶救等相關訓練,分發至無專責救護之縣市,將會衍生出其他問題。在2022年提出《醫療法第十條條文修正草案》的立委溫玉霞,也認同最大的問題即是政府的不重視,「就是衛福部和消防署在互相推諉責任。」「市政府可能願意編一億的預算去做煙火秀,但每年卻只願意編兩千萬的預算給消防局。」陳茂軒以此比喻消防單位長年遭地方政府忽視的無奈。消防預算不足影響了EMT-P的培訓資源,也讓學位化與醫事人員化之路遙遙無期。改善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困境,就是為全台灣人的生命安全著想,而政府何時才能看見這群衝鋒陷陣、與死神拼搏的醫療急先鋒?
POUTFIRE掌握即時火情 結合人臉辨識加速救援
新知
第1772期
POUTFIRE掌握即時火情 結合人臉辨識加速救援
2022-11-24
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合照,後排左起為徐永豐(指導老師)、李家興、陳昱勳和楊宗育,前排左起為呂承勳、朱靜雯、徐安怡、李婕榆和詹佳蓉。 圖/陳昱勳提供【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如果)我們知道三樓有很多人,我們可以先去搜救,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喊有人嗎?有人嗎?」銘傳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徐永豐帶領學生開創「POUTFIRE」系統,望能加速第一線救災人員掌握火場最新狀況。該作品在第27屆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中,榮獲台北生活好便利創新應用組第一名。 POUTFIRE的臉部辨識功能,受困者被救出時若意識不清,消防員可透過手機掃描,得知受困者身份。 圖/陳昱勳提供火災發生時,受困者若能即時回報被困地點、人數和火勢情況等詳細資訊,可易於火場外的消防指揮官進行更有效率的人力派遣,提高民眾獲救機會。團隊成員陳昱勳表示,POUTFIRE最初發想自電視劇《火神的眼淚》,「該劇讓民眾了解到消防員在救災時所遇到的困難,而台北錢櫃和高雄城中城的大火事件(註),讓本團隊更堅定研發能提升救援效率的系統。」註:前者為2020年,發生在台北市錢櫃KTV林森店的火災事件;後者為2021年,發生在高雄市「城中城」大樓的火災事件,此事件是台灣戰後史上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建築物火災。團隊以台灣地圖為基礎,嘗試開發可用於多個平台運作的應用程式,並在系統中加入面部檢測功能,以點狀的形式描繪臉部特徵,再透過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臉部辨識。陳昱勳說:「系統即時通知使用者定位所在地附近有火災發生,使用者能通報自己的受困位置。地圖上同步顯示受困親友的位置,使用者也能查詢得知受困親友的最新情況。」他更進一步補充,若受困民眾被救出時意識不清,消防員可透過POUTFIRE的臉部辨識功能,掃描受困者的臉龐,獲取基本資料通報家屬。 POUTFIRE內建地圖可顯示使用者當前位置、好友位置和醫院及消防局位置等資訊。 圖/陳昱勳提供「你從火場出來時候整個臉都會是黑的,如果臉上有異物,可能會跟你註冊時掃描的臉不一樣,而且受到火勢侵襲後,可能會被燒傷或是腫起來。」現任消防員小華(化名)提出質疑。對此,陳昱勳則回應,經過團隊實際測試後發現,只要不是過於嚴重的臉部燒燙傷,即便像是使用者戴著口罩只露出一部分五官,系統依然能準確辨識。 POUTFIRE的火災通知功能,若使用者所在地發生火災,會自動通知親友。 圖/陳昱勳提供團隊指導老師徐永豐說,「POUTFIRE專注於開發火災救援系統,未來期許能將此推廣至其他天然災害之救援系統,如地震、風災或水災等,提升救災廣度,達到真正的實用性。」此外,陳昱勳也提及,未來在5G網路時代下,期待能有機會與消防署合作,統一全台消防系統,進而提升救援效率。 POUTFIRE受困者即時狀態顯示之功能,使用者可查詢親友最新狀態。 圖/陳昱勳提供
救援結束 消防員的災後心理重建之路
專題
第1747期
救援結束 消防員的災後心理重建之路
2021-04-2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4月2日,清明連假首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全台陷入驚詫與悲傷當中。開往花蓮的408次太魯閣號列車,在進入清水隧道前撞上滑落邊坡的工程車,列車隨即出軌並擦撞隧道壁。這起台灣鐵路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事故,共造成49死218傷,無數家庭破碎,許多人更留下一輩子的陰影。不論是生還者或參與其中的救難人員,他們彷如揮別戰場後的士兵,見證災難的殘酷,心理的傷口遠比身上的疤難以痊癒。 救災工作出生入死,任務成功與否更影響人的生命。當消防員遭遇重大災難、同袍殉職等情況,可能產生嚴重的心理衝擊。 圖/吳冠伶攝「一開始想說比較多人會在車廂裡面,所以也沒想到,我一爬下雙節梯,一個小朋友的下半身就掛在旁邊,看不到上半身……當下才想說,怎麼會那麼嚴重?」回憶起救難場景,花蓮縣消防局特種搜救隊大隊長簡弘丞仍心有餘悸。事發當天,休假的簡弘丞接獲通知趕赴支援,抵達現場之初,他還不清楚傷亡程度,只見兩節車廂停在隧道口,列車外觀無明顯變形,乘客陸續撤出。直到爬上車頂,進入隧道內其餘車廂搜救,31歲的簡弘丞和不少同仁才驚覺,這可能是他們參與過的任務中,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由於列車撞擊力道過於猛烈,許多大體早已殘破分離,被車門等重物擠壓,或被拋飛、散落各處。漆黑的隧道裡,空氣悶熱且不流通,充斥著柴油廢氣與血腥味。深入車廂搜救的過程中,一幕幕震撼場景映入眼簾,消防員為了即時搶救可能生還的民眾,一路目睹殘破不堪的大體。「也沒辦法做什麼,只能再繼續往前。」簡弘丞說。救災不分晝夜,支撐這群消防員的,是腎上腺素及使命感。當任務結束,先前壓抑的情感瞬間釋放,災難現場的衝擊性畫面卻不自覺在腦海迴盪。這起事故發生後,有消防員見到與自己子女同齡的兒童罹難,深覺人生無常,回家後不禁緊擁、親吻自己的小孩;亦有人因此產生心理陰影,需以藥物或酒精麻痺自我,才有辦法入睡。 408次太魯閣號列車於清水隧道北口發生脫軌意外,花蓮縣消防局特種搜救隊大隊長簡弘丞(前排中)第一時間帶領團隊,進入隧道搶救生還者。 圖/簡弘丞提供災難衝擊畫面恐致PTSD 救災人員身心照顧成首要之務當重大死傷意外發生,救災人員往往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目擊毫無遮掩的慘劇。因職責所在,救援當下他們會暫拋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搶救。然而,從第一線退下後,腦中不斷浮現怵目驚心的災難畫面,可能導致他們罹患「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曾多次協助災後輔導的心理師黃龍杰指出,人在歷經重大創傷後易出現「驚」驗重現、逃避忌諱、悲觀感想、神經過敏四大症狀,稱為「創傷後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PTSR),一般為暫時現象。倘若事發一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出現,就可能演變為PTSD。此外,亦有少數人屬於遲發性PTSD,約半年後才開始產生症狀。相對生還者和罹難者親屬經歷的第一手創傷,參與救災的警消、醫護、大體修復師等人,都可能因深度同理協助對象的遭遇,進而產生替代性創傷(註)。民國107年普悠瑪號翻覆意外,一名在第一線檢傷的消防員,隔年疑似就因為PTSD,在分隊內自殺。註:替代性創傷指非直接經歷創傷的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大學報》關心您,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全年24小時無休)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PTSD對消防員而言是一種職業傷害,可能嚴重影響他們的職業與社交功能。為維護消防員心理健康,本次太魯閣號救援任務結束後,各縣市消防局即提供救災人員初期輔導資源,如宜蘭縣發放簡式健康量表,了解消防員身心狀況;台北市則辦理心理輔導課程,幫助參與救災的消防員了解適當紓壓方式。團體課程徒具形式 消防員批成效不佳、增負擔事實上,不僅這次0402太魯閣號事故案,近年來包含高雄氣爆、復興空難、大型地震等天災人禍發生後,政府常啟動消防員心輔專案。初期多以團體課程等方式,教導心理衛生相關知識。例如103年高雄氣爆事故,5名警消、2名義消殉職,高雄市政府運用各界捐款,開辦71場救災人員減壓團體課程。但對實際參與課程的消防員而言,市府的美意卻幫助不大,反而是一種「疲勞轟炸」。消防員阿明(化名)如此描述當時的上課過程:「他(心理師)會來我們分隊,上班的要去,放假的就一起。有時候你上班其實滿多事情的,想休息一下,哇,又要去上課,上完又有業務要做,就覺得一直在塞東西給你。」阿明的同事阿得(化名)則認為,團體課程成效有限,輔導方式未必適合每個人。此外,真正有需求的隊員更不敢在眾目睽睽下坦露心事。他直言:「公部門的東西你也知道,就是走個流程。」不僅高雄市消防員反饋不佳,心理師黃龍杰也坦言,常遇到縣市政府安排課程時,未考慮隊員值勤時間,導致參加的是內勤行政人員,而非實際救災人員。原本該為消防員帶來幫助的輔導課程,最後卻徒具形式,難以發揮實質效用。 消防員的職場文化強調集體大於個體,若有消防員產生PTSD傾向,可能因害怕拖累分隊勤務而不敢向同儕傾訴。 圖/吳冠伶攝災後心理重建路漫漫 心理師盼長期、穩定制度若消防員患有PTSD卻未被察覺,在執勤時可能因再次接觸創傷源頭,使病症顯現,陷入危險之中。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委員、目前服務於中央警察大學的心理師劉瑞楨說,曾有消防員歷經同袍遭受重大傷亡,平時看似正常的他,一衝入火場,卻因過往創傷經驗產生強烈恐懼,逃離現場,使領頭打火的隊員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那這時候要怎麼評估,或怎麼掌握這些人?」劉瑞楨進一步點出問題。團體輔導課程只是災後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對於疑似有PTSD症狀的消防員,下一步就是轉介心理師諮商。衛生福利部近日便研議,要在三年內投入2000萬元經費,協助0402太魯閣號事故案當事人進行心理重建,扶助範圍除了事故列車乘客、罹難者家屬,亦包含2000名救難人員。目前專案內容雖未完全確定,但初步規劃第一年免費提供一人12次諮商機會。針對我國災難緊急動員速度,劉瑞楨表示肯定。不過他指出,心理師平時散布在全國各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當事件發生才被拉到前線。這樣的災難心理輔導機制,就像古時候的「屯田」制度,雖然召集效率快,但沒有長期穩定的體系。對比消防單位設有特種搜救隊,能在第一時間集結隊員、執行救災任務,心理師每次都需花費許多時間建立團隊默契,先前也常發生每隔一陣子就換一批人力進駐的情形,難有效關懷、追蹤個案狀況。日常勤務藏風險 EAP難因「傷」制宜相較現階段多重視重大災難後對消防員身心狀況的影響,如何協助排解日常勤務所積累的心理衝擊也不容忽視。使消防員暴露於PTSD風險下的潛在因子,除重大災難外,平時救災遭遇的事件,如患者當場死亡、同僚傷亡等,皆可能引發創傷反應。目前我國針對消防員的心理健康協助機制,主要為各縣市政府常設的「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所謂EAP,是由勞動部推動「生活平衡方案」、各地方政府負責執行,設置目的為照顧員工、提升生產力。但其並未區分日常壓力與救災創傷,多數也只是設置員工專線、有時數限制的諮商或課程,因此成效普遍不佳。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朱智宇點出,EAP雖有特約心理師給予諮商服務,然心理師未必了解消防員的工作特性,不一定能對症下藥。再者,EAP為被動機制,需經由當事人或主管主動聯繫EAP的專責單位才會啟動,諮商往往無法於創傷治療的第一時間介入。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二救災救護大隊信義中隊永吉分隊消防員、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會員代表楊適瑋認為,政府雖提供消防員心輔資源,但一直以來多以口頭與郵件方式告知,未廣泛宣導。加上大眾普遍對精神疾病污名化,使尋求幫助的消防員卻步,造成EAP使用比例不高。 相較使用常規輔導機制調適壓力,消防員在任務結束後最常見的紓壓方式,便是與同仁交流救災、救護情況。此外,亦有許多人借助宗教信仰,尋求心靈慰藉,「有時候嚇到,收驚完他就覺得好了。」阿明如此談到。圖為示意畫面。 圖/吳冠伶攝沒有人教我們,一個英雄如何療傷?消防員目擊過的災難現場比一般人多,常理上心理素質已比普通人強,然而他們也是人,對災難的忍耐程度也有限。此外,大眾常將陽剛、英雄化的標籤貼在消防員上,導致他們多半選擇壓抑內心真實的感受,獨自承受救災工作帶來的龐大心理負擔。朱智宇表示,消防員通常不會向朋友、家人吐露在職場上承受的壓力,缺乏訴苦的對象與心理後盾,「他們主要是怕家人擔心,可是這樣其實是阻斷一個支持系統。」消防員連親近的朋友和家人都不會輕易開口,遑論主動找尋心理師諮商。「消防員的確普遍是堅強的,但即便是超級英雄,他也應該要有脆弱的那一面。」楊適瑋說。除了接觸心輔管道的意願不高,在消防員培訓與在職訓練中,也缺乏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以致他們面臨心理創傷時,不易察覺與調適。參與此次太魯閣號救災的簡弘丞表示,他在學校受訓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PTSD相關課程。高雄市一名救護教官也坦言,近幾年雖已有心理衛生觀念宣導,但課程時數依舊很少。朱智宇建議,可讓心理師介入常規訓練,進一步作為消防員職災預防的一環。劉瑞楨也說,若於課程中納入心理健康的災後重建能力,除自身可以降低遇到事故、災難對心理的衝擊,更能於救災現場安撫慌亂的民眾,「自助也助人。」當打火英雄成為待救者 心理支持網絡待完備現行的創傷輔導多以訪談方式進行,相當仰賴消防員與心理師的信任程度。朱智宇表示,心理師若能持續與第一線消防員建立溝通管道使彼此熟悉,定期了解其工作型態,便能降低建立信任關係所需的時間,有效協助處理消防員創傷後壓力。劉瑞楨進一步建議,在分隊設立消防員熟悉的輔導人員,以便持續追蹤、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此外,也需常設專責重大災害後的心輔機構,藉固定編制的人員給予持續與穩定的關懷,並且在災害發生初期分級評估創傷,及時預防後續可能衍生的心理病症。培育一名消防員所需訓練與師資的投入,往往花費國家近100萬元的支出,加上現有消防人才短缺,更禁不起人力一再耗損。而建立心輔機制的目的,就是希望消防員能持續在崗位上服務。如何建構完善的心理輔導體系,讓守護大眾安全的消防員得到更多支持,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消防員24小時待命,總是趕在第一時間至現場救援。在犧牲奉獻的背後,若能有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作為後盾,就能使他們更安心地為大眾服務。 圖/吳冠伶攝4月6日,太魯閣號救援任務暫時告一段落。歷經七小時的工作,簡弘丞交班後回到花蓮市區,已是凌晨4點多。疲憊的他並未直奔家中,而是騎車到附近的便利商店坐坐,望向路口,繁雜的思緒也隨著一來一往的人車逐一沉澱。待內心平靜後,他緩緩返回住處,並在踏入家門前卸下沾滿血漬的衣物。幾小時前才面臨的生離死別,已恍如隔世。
裝置偵測消防員跌倒 提升火場救災安全
新知
第1738期
裝置偵測消防員跌倒 提升火場救災安全
2020-12-02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消防員進入火場救援後,通常會藉由無線電進行對外聯繫,若發生意外,外界往往只能被動等待消防員回應。為降低消防員出勤風險,國立中興大學學生團隊研發「火場監跌」,此裝置會透過偵測人體姿勢變化與定位追蹤,判斷消防員是否跌倒,並可自動向外界傳達火場內消防員的動態。此作品獲得「2020大專校院機電創意實作競賽」第二名。 火場內部情形難預料,遇突發狀況時,消防員通常會因外力撞擊等原因劇烈改變動作,此時裝置則能偵測人體姿勢變化,判斷人員是否跌倒。圖為示意圖。 圖/吳庭安提供火場內部情形難以預期,消防員可能面臨外力撞擊等危險。團隊成員、中興電機工程學系學生蘇庭葦說明,火場監跌裝置會配戴於消防員的腰際,藉由加速度計測量撞擊力,並搭配陀螺儀偵測動作旋轉角度,以推斷人員是否跌倒。當意外發生時,此裝置會經由無線通訊系統傳輸,並透過電腦進行消防員的定位推算。接著,火場外部人員便能立即入內救援,並根據定位結果輔以現有的熱顯像儀進行搜救。同時,裝置也會發出警報聲響,使搜救人員更容易循聲音線索找到人。 「火場監跌」裝置能偵測人體的姿勢變化與定位追蹤,主動向外界傳達火場內部的消防員動態。 圖/蘇庭葦提供團隊使用LoRa無線通信技術(註1)作為訊號發射及接收系統,以取得目標所在位置。蘇庭葦指出,現有的定位技術多經由GPS系統,然GPS無法接收建築物內的訊號,「但是LoRa無線通信技術具備高穿透,而且抗雜訊能力強的特性,所以可以應用在室內環境。」指導老師、中興電機系教授林泓均補充,原本LoRa無線通信技術並無定位功能,他們是利用接收信號的強度進行距離推算,並結合三點定位法(註2)判斷確切位置。註1:LoRa無線通信技術(Long Range LPWAN, LoRa)為傳輸低資料量、高穿透且抗雜訊干擾性能強的通訊技術,其使用成本低、建置簡易,適合用於遠距離傳輸。註2:三點定位法指的是一種數學原理,利用三台以上的接收器在不同位置探測目標方位,並運用三角幾何原理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當意外發生時,電腦後端會呈現即時定位與判別跌倒情況,並發出警示通知。圖為團隊學生實測過程。 圖/蘇庭葦提供蘇庭葦表示,目前此發明已經可準確偵測跌倒動作與定位,成功率高達96%,「但是目前如果要實際應用在火場救援上,還需要考量火場的溫度和濃煙變化。」高雄市政府消防局楠梓分隊消防員吳庭安則提及,因救援姿勢會因應火場狀況而改變,若此裝置要使用於火災現場,還須擴大動作資料庫功能與提升精準度,以避免誤判。除將裝置用於火場救援外,林泓均也提到,因應台灣社會人口高齡化日漸嚴重的趨勢,目前他們已向科技部申請研究計畫,盼將此發明應用於健康照護上,若長者跌倒或發生意外,便能透過裝置即時通知家人。 國立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生團隊發明「火場監跌」裝置,盼提升火場的救援效率,並以此獲得「2020大專校院機電創意實作競賽」亞軍及獎金10萬元。 圖/蘇庭葦提供
消防署回應人力短缺問題 消促會:應採多元進用
生活
第1614期
消防署回應人力短缺問題 消促會:應採多元進用
焦點
2016-01-04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呼籲重啟調查新屋大火案(資料照片)。 圖/「搶救消防員」提供【記者趙安平綜合報導】11月22日消防員上街參與二〇一五秋鬥,要求政府補足人力,勿重蹈新屋大火悲劇。內政部消防署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未來增補1776人將可滿足需求,並提出三對策因應工時過長的問題。「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指出實際缺額至少15000人,應採「多元進用方案」解決人力缺口。消防人力不足 消防署:明後年預計增補1776人針對消防員「人力不足」的問題,消防署表示已協請中央警察大學及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擴大招生名額,並擴充訓練中心容訓量(可容納訓練學生數量),增加特考名額;未來預計增補1776人,將可補足現有預算缺額及未來退離人力。消促會理事長楊適瑋認為,必須達到「能降低消防員目前工時」的員額才是正常的。他表示,消防人力實際的缺額至少有15000名,而非消防署所指的預算員額;「只想依靠警專、警大招生擴大員額,難以縮小目前的人力缺口。」消促會也指出,每年台灣警察專科學校的正期組招生中,警察與消防在的招收比例明顯存在落差,警察招生人數皆多於消防人數將近五倍之多。消促會提出具體可補足消防人力的「多元進用方案」,包括廣設消防相關科系、地方自辦招生與訓練、提高每年度的招生名額、聘用專辦內勤業務之相關人員、改善消防員勞動條件、提高竹山訓練中心容訓量及刪除不屬於消防業務之冗事。消促會秘書長鄭雅菱表示,要解決人力問題,財源乃最重要之議題。消防署應該積極檢討各縣市消防預算,規劃並協助地方編列補足人力、各式裝備所需之經費。工時過長 消防署:地方政府視需求調整針對消防員每月工時高達360到480小時的問題,消防署提出三點因應政策,分別為:一、妥善運用義消、災害防救團體及志願組織協勤。二、辦理修正消防勤務實施要點,由各地方政府消防局視所轄災害特性、消防人力及裝備編排夜間值宿。三、簡化業務訪評方式、檢討救護車收費辦法降低濫用救護資源及為民服務等項目,降低消防人員勤務工作量。楊適瑋認為,消防署應該要在現有人力的框架底下,思考如何降低消防人員的工時。消防署身為中央機關,「辦法訂出來,各機關卻有權選擇不執行,這些辦法跟沒訂其實沒有兩樣。」職前訓練過於繁重? 消促會:同時檢討考試與勤務制度消促會曾指出,因人力不足,剛畢業的警專生還沒獲得充足的職前訓練就下分隊服務,結果發生不幸,新屋悲劇即是一例。消防署表示,訓練課程含括山難、急流、救助訓、火災搶救基礎班、山難搜救基礎班、消防安全設備介紹、化學災害等;警專學生曾在訓練後的座談會上表示課程過於繁重,影響課業及危急個人生命安全。楊適瑋回應,消防的工作環境需要良好的體能及熟練的技能,消防署身為教育訓練單位,「怎能認同學生所說的職前訓練影響學生過大?」他更指出:「新屋火災歷歷在目,年輕消防員的生命就因為經驗不足而殞落,若連訓練都能危及生命,那麼如何進入真正的火場救災?」楊適瑋認為,多數消防員下分隊都是要進火場救災,若要訓練精良的消防人員,應在考試進用制度上減輕負擔,而不是以準備考試為由,節省訓練體技能的時間。他也坦言,除了改變考試制度,更應該檢討目前的勤務制度,「造成人員訓練不足過勞的,永遠是那些行政庶務,不是訓練本身。」 針對消防員權益的三大問題,內政部消防署與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的回應。 圖/趙安平製作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提出的消防人力多元進用方案。 圖/趙安平製作延伸閱讀:消防員秋鬥鬥安全 求殉職真相爭補足人力&nbsp;
消防員秋鬥鬥安全 求殉職真相爭補足人力
生活
第1610期
消防員秋鬥鬥安全 求殉職真相爭補足人力
焦點
2015-11-30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22日參與秋鬥遊行,希望政府正視消防員權益。 圖/趙安平攝【記者趙安平綜合報導】「警消人力足,人民才幸福!」「殉職是人禍,藍綠是幫兇!」參與二○一五秋鬥遊行的「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成員聲嘶力竭地喊著口號,控訴政府長期漠視基層警消人員的工作權益。新屋大火奪六命 消防員要真相今年1月,桃園新屋保齡球館發生大火,六名前去救災的消防員不幸命喪火窟,引起社會諸多討論。5月,檢方偵結案件,將殉職原因歸咎於「安檢不實」,讓殉職消防員家屬及消促會難以接受。消促會秘書長鄭雅菱表示,只將殉職原因歸咎於沒有做好安全檢查,是非常不合理的。預防做得再好也很難避免災害發生,她認為消防局包庇現場指揮官,只將責任歸咎於安檢不實,卻沒有去調查指揮官、大隊長等高層人員,只將他們列為證人。消促會希望透過對消防局提告,能找出導致消防員殉職的真正原因,並讓消防局能重視基層消防員的權利,凸顯問題的嚴重性,推動改革。消促會助理秘書陳姳臻指出,新屋一案的問題應與現場指揮體系及人力不足、工時過長有關。其中,大火發生時,因消防人力不足常需要其他分隊前往支援,因而會有默契不足的問題。此外,各分隊亟需人力,使得警專生在畢業後無法進行充足的職前訓練,也可能是此次大火造成殉職的原因之一。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副理事長余宗翰。 圖/趙安平攝爭取合理工時防過勞副理事長余宗翰說,消防員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力不足」。目前全台灣消防員不到1萬3000人,遠遠不及法定的2萬8000人。「勤一休一」或「勤二休一」的工作狀況,也導致消防員每月工時高達360到480小時。因此,他要求政府應補足消防人力,並改善不合理的工時,還給消防員合理的工作條件。法律學者林佳和指出,台灣的消防員工時制度,在其他國家非常少見。例如鄰近的日本是採取三班制,法國則是勤一休二。他認為,消防員工時的最大問題在於「待命時間過長」,政府卻拒絕將消防員的待命時間算入工作時數,宣稱出勤時間並不長。林佳和表示,政府應該設置「工時保護」,將待命時間算入工時,否則是變相地綁住消防員身體自由。 二○一五秋鬥遊行,數名警消上街爭取組工會的權利。 圖/趙安平攝「補足人力、配備」為當務之急   人力問題一再跳票陳姳臻提到,自從新屋大火造成六名消防員殉職之後,政府終於提撥預算讓各縣市購置「熱顯像儀」,但卻仍然規避人力不足的問題。鄭雅菱說,協會自民國102年成立以來,抗爭最有成果的是「爭取設備」,因政府只需編列預算即可解決。但消防員的根本問題「人力不足」,卻因涉及人事成本,遲遲沒有下文。消防署曾允諾會在三年內補3000名消防人力,但卻一再跳票。林佳和認為,目前國家預算經費不足,導致人力不足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政府看重救災卻又不肯花錢,反而將錢花在辦節日、嘉年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他呼籲政府應增加消防人力,並給予應有工時,讓消防員有充裕時間學習新的救災技術,才是治本之道。陳姳臻說,政府不斷刪減預算,讓消防員的權益長期受到忽略,再加上消防設備老舊的問題,不利消防員的救災工作,等於是棄城市安全於不顧。她希望「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的組成,能夠號召輿論,並團結如醫療體系、警察等不同的力量,讓政府能正視這些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