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631期
日研究:潮汐恐誘發地震
2016-10-05
【記者陳婉琪台北報導】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僅9月就發生五次「顯著有感地震」。今年2月台南強震之後,地震的預測及通報系統更受到各界高度重視。9月12日東京大學教授井出哲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提出「潮汐誘發地震」一說,並在統計上發現高度正相關。地震與斷層面的應力(單位面積所承受的作用力)值有關,當應力累積超過上限,就會釋放能量引發地震。而環境中有許多來源提供應力,潮汐就是其中之一。過去的研究僅將地震與潮汐起落做連結,井出哲則統計了全世界的地震數據,截取地震發生前15天潮汐變化的應力擾動值,發現擾動值與大規模地震的頻率呈正相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表示,井出哲曾發現台灣的慢地震(較長時間、溫和且緩慢地斷層滑動)持續時間非常短,同時是全球少數擁有潮汐最高敏感度的地方。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趙丰則指出,過去國內也曾做過潮汐方面的研究,但也許是方法上的瑕疵,都沒有發現正相關,「井出哲教授團隊所使用的分析方式,或許能提供台灣相關研究一個新方向。」然而,台灣的地震是否能夠完全歸咎於潮汐?「即使國內的慢地震對潮汐有高敏感度,但過去台灣較大地震都是發生在隱沒帶,而慢地震則否。」陳卉瑄也提醒,目前尚無法證實潮汐與台灣地區的地震有直接關聯。
藝文
第1630期
潮汐型塑作品對白 桃園地景節繹生態
2016-09-28
【記者楊采翎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主辦的「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於9日到25日在桃園新屋、八德展出一系列地景裝置。除了政府招標的藝術作品,今年尚包含來自五所大專院校的學生藝術家參與,將地景生態演繹成裝置藝術。 由漂流木、鐵架搭構而成的作品〈築沐〉。圖/ 楊采翎攝以「樹的遺骸」漂流木打造出巨大的中空圓柱體,像是還原一棵樹的樣貌。〈築沐〉坐落在新屋的海岸潮間帶上,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退潮時攔截從海而來的事物,「在作品設置定點之後,讓這件作品繼續由海幫我們完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梁廷毓表示,這件作品強調「現地製作」的概念,因此季節性、海岸積沙、植被地貌、人為垃圾等,這一切的流動性變化所帶來的材料,都將讓作品與自然的關係,充滿著各種可能。「這片海灘是我小時候常常來玩的地方,其實是抱著對這裡的情感才回來的。」梁廷毓說。這次長時間待在海邊對他而言是很特別的經驗,相較以往,都是退潮來玩,漲潮就走,對海岸的印象就只有一段時間。透過這次長時間的創作,讓他有機會觀察到海岸生態在漲退潮、清晨以及午後的各種風貌,和過去非創作者的身分比較,感官的敏銳度增強,也是促成他回到這片海灘創作的原因。 〈築沐〉在退潮時擱淺於岸上。 圖/楊采翎攝除了靜態裝置藝術,元智大學藝術設計系學生李雪云、陳鈺堯、巫文寧、周昱廷利用昆蟲的型態跟單車的結構創造出〈LADY BUBBLE〉行動泡泡車裝置。巫文寧解釋,他們以單車為底,在後座架設鮮紅色木箱,內部的木軸轉盤連接下方的泡泡水,只要靠人力或風力推動,上頭的圓孔鐵架就可以吹出大小不一的夢幻泡泡,就像是金花蟲飛行時的透明外殼。陳鈺堯說,透過這件作品他們希望增加人跟藝術作品的互動,也考量到新屋當地風大的因素,讓泡泡隨風力轉動飛出,吸引路過的遊客停下來欣賞。 〈LADY BUBBLE〉型塑泡泡的造型鐵架。 圖/楊采翎攝 民眾拉動〈LADY BUBBLE〉轉盤吹出泡泡。 圖/楊采翎攝〈WAFFLE.COM〉以旅行地景為主題,打造出特別的六角形蜂巢攤車。創作學生之一、元智大學藝術設計系學生王曉婷提到,因為六角形的構造會讓攤車不太穩固,製作過程其實不容易。但他們利用蜘蛛網、蝴蝶翅膀等生物構造加以改良,創作出大人小孩皆可乘坐的吊椅,再加上雙開式具遮陽效果的帆布,製作成可收納的行動攤車,成功克服難題。首次從事裝置藝術設計的元智大學藝術設計系學生賴麒羽認為,都市人的生活步調快速,常常缺少人和人的互動,藉由這個攤車巡迴以及咖啡等商品的販售,希望能作為人和人的溝通平台。 〈WAFFLE.COM〉創作者王曉婷示範攤車的蜘蛛吊椅功能。 圖/楊采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