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69期
歷經試煉再重生 黃敬中以黑炭拼出生命光輝
2022-10-27
【記者古宇恩台北報導】黯沉的炭時而整齊、時而紛亂地排列,在黃敬中的手下重新煥發不朽生命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黃敬中,入選本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推薦特區,展出一系列以「炭」為媒材的作品,傳達浴火重生的意象。展覽於21至24日在世貿一館展出。「我自己詮釋不要靜靜走入就是要大張旗鼓走到最後。」黃敬中解釋,《不要靜靜走入》系列作品下方一律以馬賽克鑲嵌手法規律地排出線條,上半部則均以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相互交錯,讓畫面展現爆炸般向外擴張的能量,鼓舞曾歷經挫折的人。他表示,此系列作品取材自詩意呼應自身背景的詩作〈不要靜靜走入良夜〉(註一),詩中書寫對象即是年衰的父親,希望他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並把握生命餘光。註一:〈不要靜靜走入良夜〉為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為鼓舞自己風中殘燭的父親所創作的詩作,內容⼤意為要為⽣命繼續戰鬥,不要輕易放棄。 〈不要靜靜走入 #5〉上方筒狀竹炭及不規則木炭相互交錯,下方以馬賽克鑲嵌技法規則排列,同時展現衝突及共榮的美感。 圖/古宇恩攝展場中另一系列作品是《止於無窮》,其概念源自於泰戈爾的詩歌〈漂鳥〉(註二),以炭的性質連結人歷經苦難、突破試煉的過程,並以作品圓形的框架呼應最終達到圓滿的狀態。本次展出的〈止於無窮 #3〉,以立體的手法將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排列成台灣島的形貌,佇立於以馬賽克手法拼貼而成的整齊「炭洋」。黃敬中表示,這件作品靈感源於對台灣曾被多次殖民、遭受諸多天災的歷史,「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在經過這些考驗之後,重新成長茁壯,成為一個新台灣的樣子。」註二:〈漂鳥〉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作品名稱取用詩中的一句:「讓生命美如夏花,讓死亡麗如秋葉,終止於衰竭的是死亡,但圓滿卻止於無窮。」 〈止於無窮 #3〉以位於畫面中央、透過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拼湊而成的台灣島為特色,象徵台灣在經過淬鍊後,重新勃發新生命。 圖/古宇恩攝談及使用炭的契機,黃敬中表示最初想以竹創作,但礙於竹藝術品的發展已經相當廣泛,創作難以突破,於是進一步思考如何轉化,最後想到火煉後的炭。他認為炭是從有生命的有機體經過火燒形成彷彿死寂的狀態,但重新編排後,生命的力量得以再次體現。「利用曾經的苦難或是疼痛,進行轉化,使炭變成一股再生的力量。」他說。從事奈米碳管材料業的觀眾顏超德表示,這項驚豔的作品使他在閱覽整個展覽後,仍想要回頭欣賞,「炭的應用生活中無處不見,但在藝術呈現上卻從未見過。」他說。 除了透過竹炭之外,藝術家後期也運用其他種類的炭如木炭、橄欖核炭等,讓畫面的呈現充滿更多可能性。 圖/古宇恩攝炭單一且灰暗的性質,常使黃敬中受其他媒材吸引。然而他認為炭的作品在台灣極為罕見,抱持著期望炭在藝術界發酵的想法,會堅持目前路線。藝術經理人譚竣鴻也說:「藝術家去掉彩度上的表達,以單色系聚焦媒材意涵、家庭及詩意,反而更能體現他個人內斂的特質。」他表示,這樣的特質也是黃敬中的作品在眾多繽紛作品環伺下突出的關鍵。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黃敬中的父親為南投縣竹山鎮人,祖父曾從事竹造紙事業,因此以竹作為媒材發想的出發點。 圖/古宇恩攝
新知
第1738期
盼解農廢難題 菱角殼巧變超級電容
2020-12-02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台南市官田區為國內菱角最大產地,然因廢棄菱角殼不易腐化且營養價值低,難以做為肥料使用,造成當地廢棄物處理難題。有鑑於此,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團隊將菱角殼製成菱殼炭,並封裝成超級電容,用於驅動電動腳踏車,獲得「第2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研究組金牌獎。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團隊於「第2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以菱殼炭封裝成電容,運用於電動腳踏車的技術,獲得研究組金牌獎。 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農民以往多透過曬乾焚燒方式處理菱角殼,然而露天焚燒除了造成大量灰煙空汙,也影響當地居民產生呼吸道問題。」團隊學生陳傳仁談到。為解決此問題,團隊指導教授林弘萍五年前開始與當地區長合作,藉由開發炭化系統,將菱角殼炭化製成菱殼炭,用於土壤保濕與固肥。而此次團隊則進一步利用菱殼炭環保與高表面積的特性,將其製成超級電容,希望取代目前市面所使用的活性碳材。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胡啟章補充,團隊碳化菱殼炭的方法,只需加熱到反應溫度,不必再另外添加燃料較為環保。 農民多透過曬乾焚燒方式處理菱角殼,過程會造成空汙問題,影響當地居民健康。 圖/陳傳仁提供在超級電容中,電解液中的陰陽離子會藉由外線路電子的吸引,吸附於碳材電極,進而使電子儲存於碳材表面。因此,電極的表面積大小是影響電容儲電量的關鍵。林弘萍解釋,菱殼炭高表面積的特質,可以儲存大量電荷,同時,還有孔洞大且密集的優點,因此具高通透性,使得離子能快速通過電極進行充放電。陳傳仁解釋,菱殼炭每公克具有1500平方公尺表面積,相當於足球場的大小,相比同體積傳統電容,儲電量高出許多。 以菱殼炭所製的超級電容,除了取得方式環保,相較傳統電容亦具有較高的儲電量。 圖/陳傳仁提供菱殼炭屬生物炭,用於製造超級電容電極需大量使用碳酸鈣,並在高溫900度下混合進行活化反應,以在其表面製造奈米級的孔洞。陳傳仁說:「在化學式中碳酸鈣與碳的反應用量是1:1的比例,但因固態與固態反應容易接觸不均勻,通常會以四倍碳酸鈣進行過量反應。」製程因而產生大量多餘鈣離子。為了更符合環保綠色概念,團隊將新的菱殼炭加入廢液中,讓菱殼炭吸附鈣離子,並增添小蘇打調節至鹼性的反應環境,使鈣離子沉澱,以再次與碳進行反應。 團隊於製作過程增加「廢液回收法」,使過量鈣離子能再次與新碳材反應,減少化學原料浪費。 圖/陳傳仁提供另一方面,考量製程進入量產後,可能衍生工安危險的疑慮,團隊改良原先以粉塵進行的試驗。陳傳仁補充說:「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奈米級材料,飄散在空氣中不易察覺,長期吸入會對操作人員健康產生一定危害。」同時也因碳材顆粒細小,容易引起粉塵爆炸。團隊改將未經曝曬的菱殼炭絞碎,使其與液態碳酸鈣混合,在類似水下狀態進行反應,避免粉塵問題。超級電容電池雖然於充放電過程不涉及化學反應,安全性高且充電時間短,可承受大電流的快速充放,但儲電量遠低於一般電池,續航力並不高。而由於驅動電動腳踏車需要高電壓與能量,現階段超級電容提供的單次電能,僅能維持2公里路程。因此陳傳仁表示,提升儲電量為未來首要解決的問題。 團隊將超級電容組裝於電動腳踏車,目前單次電量僅能行駛2公里的路程,因此提升儲電量為未來首要解決的問題。 圖/陳傳仁提供
新知
第1734期
防芒果黑斑減農損 電漿殺菌除病源
2020-10-29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芒果易受炭疽病或黑斑病感染產生黑斑,使銷售外觀不佳,進而造成農民損失。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教授劉沖明帶領學生團隊,透過高電場電漿,發明可消除芒果表皮細菌與黴菌的「電漿芒果表皮殺菌系統」,並於「2020第十四屆波蘭華沙國際發明展」奪得金牌。 中國醫藥大學牙醫學系教授劉沖明帶領學生團隊,藉由高電場電漿,製造可消除芒果表皮細菌與黴菌的「電漿芒果表皮殺菌系統」。 圖/中華創新發明學會提供「此電漿技術最大的突破在於,解決高壓放電過程會釋放的臭氧物質。」劉沖明解釋說,由於臭氧具有強氧化性,會使受測水果氧化,影響受測物品質。為解決此問題,團隊透過調整正負電極間距與空氣濕度,來控制電漿強度,避免電壓過高使空氣中部分氧氣轉變,形成臭氧。而團隊開發的殺菌系統會加裝於農產品包裝軌道上,在芒果隨著軌道滾動,如過山洞般依序通過裝置時,進行表皮殺菌。 電漿芒果表皮殺菌系統藉由調整正負極間距與空氣濕度(水氣會影響導電性),避免殺菌過程產生臭氧,影響受測水果品質。 圖/中國醫牙醫系團隊提供芒果表皮常產生的黑斑病變,主要是炭疽病與黑斑病所造成,這兩種疾病分別屬於真菌與細菌感染。此殺菌系統藉由電漿技術,透過電漿極網架上下兩片負極平板,以及中間正極的鋼絲,產生3D立體電場,使細菌與黴菌無法附著於芒果表面。此外,當空氣經過電場時,則會被迅速解離為電漿離子,而該離子又可破壞細菌與真菌的細胞壁,以達到芒果表皮殺菌效果。 裝置由上下兩片負極平板,與中間作為正極的鋼絲組成,而電流通過形成的電場,其作用範圍並不侷限於正負兩極間的垂直方向。 圖/中國醫牙醫系團隊提供芒果外銷貿易商通常會透過溫湯(註1)或蒸熱(註2)處理方式抑制炭疽病,並延長芒果保存時間,小崇ㄉ果園負責人李裕崇說:「若溫度調控不佳,熱水溫度不足以破壞細菌與黴菌,反而會使帶有病原的芒果發病。」因此,他認為此殺菌裝置可運用於溫湯處理階段之前,以提早去除致病原。民眾黃美華則認為,此裝置以無藥物殘留的殺菌方式,來維持芒果賣相,可以讓民眾在購買上更為安心。不過,他也提出裝置成本可能會轉嫁至消費者的疑慮。 芒果表皮產生黑斑病變的來源有二,其一來自炭疽病的真菌性病害,其二則來自黑斑病的細菌性病害。圖中為凱特芒果。 圖/林昕璿攝註1:溫湯為將果實浸泡於50至60度的熱水中,處理時間至多10分鐘,以防治潛藏於果皮表面的病原菌,可抑制芒果的炭疽病。註2:蒸熱為利用高溫蒸氣,使果心溫度達每30分鐘46.5度,處理流程約需三至四小時,主要目的為破壞東方果實蠅蟲卵,另也可抑制炭疽病。劉沖明談到,目前系統運用仍處於初步研發階段,雖能廣泛應用於表皮有殺菌需求的水果,但距實際進入商業量產仍有一段距離。「還需考量水果的滾動速度,以確保水果在翻面過程中,能被充分殺菌。」他說,團隊會進一步與廠商合作,希望未來能經由感測與監測器的安裝,即時監控水果翻面狀況,以調控軌道翻滾模式與速率,讓此殺菌系統更為完備。 中國醫藥大學牙醫系團隊學生表示,在細菌培養至檢測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為環境模擬,因其步驟相當繁瑣。 圖/中國醫牙醫系團隊提供
新知
第1640期
油炸廢棄物增熱能 再生燃料響應環保
2016-12-08
【記者吳謙綜合報導】近年環保意識提升,台灣已陸續關閉250座垃圾掩埋場,而傳統焚化爐發電效率僅13%。為此,遠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團隊研發出「高熱值廢棄物衍生燃料之創新技術」,其所製成的燃料棒燃燒時所釋放的熱能可與煤炭媲美。遠東科大機械系助理教授吳俊毅帶領研究團隊,製造的燃料棒不僅能單獨燃燒,也可將其與煤炭混合燃燒發電。每千克燃料棒燃燒後所產生的熱能達5600千卡,約可使1.5個標準飲水機桶裝水從0攝氏度煮到沸騰。目前「高熱值廢棄物衍生燃料之創新技術」已進入專利申請階段。 將可燃性廢棄物加工,製造而成的黑色燃料棒,每公斤燃燒時可釋放出5600千卡,與煤炭相當,能用於火力發電,在目前化石燃料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是很好的替代能源。 圖/戴昭民提供團隊成員、遠東科大機械所學生戴昭民說:「台灣每年產生25萬噸紙漿污泥,若能全部投入製成衍生燃料,預估將能產生2.37億度電,經濟效益高達新台幣7.12億元。」此技術於10月參加經濟部能源局主辦的「2016全國能源科技創意實作競賽」,獲得銅牌肯定。評審團表示,此技術同時解決廢棄物處理與能源替代問題,且成本低廉、過程簡單,具高度發展潛能。這項技術是在紙漿污泥與工農業廢棄物中添加天然澱粉黏結劑,同時進行混合攪拌並定型,接著投入已過濾去除雜質的廢食用油中油炸半小時,達到脫水、吸附油脂的效果,進而提高燃燒時釋放的熱能。戴昭民表示,此技術靈感來自於泡麵,泡麵為了能長期保存,透過油炸的方式去除麵條中的水分,使微生物無法生長。且澱粉在油炸後可吸附大量油脂,其所吸附的油脂甚至可達原重量的30%,使內含熱量大幅提升。未來團隊也將持續努力,擴增廠房,提高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