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藝文
第1799期
流動筆觸勾勒內在情感 《心道漫談》求自我療癒
2024-11-15
【記者蔣若暄高雄採訪報導】蜿蜒流動的筆觸,勾勒出內心療癒與心靈的流轉,反思情感、經驗與生命的連結。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的陳泳龍與林昀葶,於8日起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至高館舉辦《心道漫談 雙個展》。陳泳龍藉藝術傾聽內心的聲音,以及林昀葶以水的特質反思自我課題,引領觀眾展開一段探索心靈深處的旅程。 談及兩人個展的主題,陳泳龍分享《療心日記》靈感源於心理諮商中的「感恩日記」,以藝術創作代替日記書寫,探索過去創傷造成的影響。而林昀葶的《漫漫心流》則將水的流動與心理學中的「心流」概念結合,透過繪畫展現思想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化,「『漫』的意思就是水太滿向外流,『漫漫』二字疊加,畫面就會從一個定位點拓展到無邊無際。」展名中的「道」則概括兩人個展要旨,既傳達陳泳龍療癒內在的方法之道,也道出林昀葶藉「水」來感悟道法自然。 本次個展不同於過往具象的畫法,陳泳龍為了呈現出自己解構世界的過程,嘗試在抽象創作的同時,讓觀眾能夠辨識繪畫中的主體。在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他使用波動線條取代直線,象徵內心的焦慮或自我責備,並放慢繪畫速度,感受創作過程中的情緒反饋。在作品〈#與惡的距離〉中,陳泳龍想像將內心剝開、剖析自我的過程,利用大小不一、塗上各式顏色的保麗龍球,象徵潛在情緒在吸收負能量後逐漸膨脹的現象,並用背負著大顆保麗龍球的紅色小人模型,表達負面情緒最終成為壓垮人們的沉重包袱的狀況。 「教畫十餘年都是一樣的模式,我需要一點變化、一點衝擊。」林昀葶也分享自己的心境轉變,開始將重心從表象的呈現轉移到創作背後的理念,透過作品〈湧現〉中連綿的山巒和水波,傳達儘管內心掙扎,卻因為思緒的激盪而有無限創造力的狀態。在作品〈漫〉中,他將油彩稀釋劑、調和油與顏料混和,挪動畫布並使用吹風機增加油彩的移動,讓表面的顏料乾掉後產生如水漬般的肌理,象徵緩慢推移、流動的生命,也表示在人生挫敗中學習到的經驗,為歲月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 觀眾陳桂美說:「現代人常常感到焦躁和焦慮,而這樣的作品帶來一種內在的安定感。」她從林昀葶的作品中找到內心的平和,並感受到創作中豐富的情感投入。觀眾劉姵君分享從作品體會到「水」的強大生命力,「那水流就像我們思考時內心的思緒。」此外,他也從作品〈#該對自己誠實了〉中的彎曲線條,感受到陳泳龍思緒的變化,以及藝術家隱藏在心中、不被外人輕易窺探的幽微情感。
傀儡戲融合頌缽 音療體驗舒緩身心
生活
影音
第1783期
傀儡戲融合頌缽 音療體驗舒緩身心
2023-10-26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詩祐、胡王子行台北採訪報導】台北偶戲館22日舉辦《走啊!去博物館睡一下》活動,將傀儡戲結合近年興起的頌缽音療體驗,讓民眾認識傀儡戲的同時,也能透過頌缽達到身心靈放鬆。台北偶戲館館長蔡易衛表示:「其實坦白講,就是偶戲在一般民眾,大家比較不熟悉、不了解,所以可能看到這個主題,就興趣度其實可能沒有那麼好、那麼會有衝動性想要來。我們會去想要結合其他比較趣味性的。」談到傀儡戲,許多民眾都會聯想到喪葬、驅邪等宗教儀式,導致在文化推廣上面臨重重困難。蔡易衛說明:「他(民眾)覺得這個是不好,就是你可能會沖到(台語),他其實也會比較抗拒一點,所以其實看的人真的非常的少。」為了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報名活動,台北偶戲館本次特地結合現正流行的頌缽音療體驗,邀請捕息創辦人林宛縈透過頌缽聲音的傳遞,帶領民眾放鬆心靈。敲缽、磨缽的規律頻率,搭配老師的指令,民眾如同戲偶,拋開雜念、無拘束地躺在地板,放鬆身心。民眾許鈴唯體驗完頌缽後分享:「我覺得這種感覺就是滿療癒,然後就是真的可以放下心,真的好像自己的那種身心靈有得到一種修行。」傀儡戲與頌缽在歷史脈絡中,沒有直接的關聯,但皆不謀而合地傳遞人類的情感。捕息創辦人林宛縈針對傀儡戲說明:「偶其實就是有點像是人類跟天地之間的一個橋樑,那我們人類有很多的快樂,苦難或者是什麼,他不知道要怎麼樣透過我們自己的身體去表達。對我來說,好像偶就是一個寄託,他(偶)可以去轉化這些人的喜怒哀樂。」此次活動,台北偶戲館巧妙地運用頌缽音療體驗,成功拉近民眾與傳統偶戲的距離,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偶戲館認識民間傳統技藝。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療癒之歌悠揚書房 吟遊樂人唱出美洲原住民文化
2022-10-27
【記者程心桃園報導】推開小門,走進獨立書屋,植滿綠意的空間映入眼簾。吟遊樂人許漪帶來的《災荒裡重生,人禍中見心。美洲祭行第二場-歌與故事分享會》(以下簡稱分享會),21日於桃園自心書房舉行,結合薩滿鼓、故事以及古調傳唱,帶領八位與會者感受原民故事裡的感動。 自心書房除了書本之外,店裡店外陳設的植物及擺設都各自成一格。 圖//程心攝許漪敲擊薩滿鼓作為開場儀式,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Jessica(化名)說道:「薩滿鼓的頻率每出來一次,我就會被擊到。」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薩滿鼓,鼓聲餘音震盪搭配悠悠吟唱,令他印象深刻。與會者圍成圓圈,隨著鼓聲震盪的頻率,有的緩緩地舞動身軀加入吟唱,有的靜靜閉眼聆聽。 活動開場,吟遊樂人許漪一邊吟唱一邊敲擊薩滿鼓,樂聲與人聲合而為一。 圖/程心攝本次分享會打破觀眾與講者之間的界線,透過自由吟唱與故事分享,重新反思現代文明的生活步伐。許漪引述他近日喜愛的書籍《帕帕拉吉!劃破天空的文明人:南太平洋酋長眼中荒謬的現代文明》來說明,文明人稀鬆平常的生活,在原住民眼裡卻是多此一舉,甚至成為枷鎖。他舉例,在美洲原住民的送禮文化中,給出禮物代表著對方「值得」,因此道謝對他們來說是多餘的。分享會中,許漪講述他行旅七年所看見的古老文化,他提到美洲原住民的和平煙斗儀式:「這是一項化解爭執的儀式,(煙斗儀式)其實是讓我們有一個理由找到異己,那顆願意和好的心,讓大家覺得可以不計前嫌。」美洲原住民認為,一個真誠的儀式或擁抱將勝過千言萬語。 現場與會者專心感受樂曲頻率,個個沈醉於吟遊樂人許漪的演奏中。 圖/程心攝許漪走訪美洲原住民部落,巡禮的過程中,他更感受到古謠的力量。「南美洲有一個講法叫做療癒之歌(Medicine Song),所以他們認為,當你能夠持續地歌唱,就能夠被治癒。」許漪相信歌曲有治癒人心的能力。自心書店老闆小海(本名曹乃云)笑著說,從他演奏古調的歌聲裡,可以感受到曲調的生命力,以及古謠療癒的力量,帶領與會者,聽見古老、悠遠的世界。
縫補精神疾病的缺口:那些隱身陰翳角落的照顧者
專題
第1766期
縫補精神疾病的缺口:那些隱身陰翳角落的照顧者
2022-06-08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隨著全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提升,社會上關於精神疾病的討論不曾止息。根據民國107年的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分析,身處於當今「憂鬱世代」的人們,因精神疾患而選擇就醫的人數高達270萬人。其實,這些亟待癒合的靈魂並不孤獨,總有一群無名英雄陪伴患者跨過無數深淵。他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然而,患者受疾病纏身的痛苦太顯眼,照顧者因而隱沒在大眾視野中,讓社會不自覺地忘記關懷照顧者。每日的照護與陪伴無可奈何地束縛他們,讓照顧者在承擔責任與追求自我的矛盾中不斷掙扎。無數次面臨沈重壓力,照顧者的心緒又該由誰來承接呢?警語:以下心理師建議採訪自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璟言。每則報導僅針對個案情況分析,僅供參考,並非適用所有相同精神疾病的精神患者及其照顧者。若有諮詢需求,請尋找專業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求助,或是撥打相關照顧者專線。以下報導中會出現患者對於自殺意圖的描述,目的是讓讀者了解照顧者的處境,並非對於自殺的描寫,請讀者諒察。(點擊以下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照顧者資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點至下午5點安心專線:1925服務時間:週一至週日,24小時服務專線
矽膠娃娃療癒孤獨世代:都市背光處的寂寞縮影
專題
第1765期
矽膠娃娃療癒孤獨世代:都市背光處的寂寞縮影
2022-04-28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矽膠娃娃對我來說是情緒的出口,那些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願意傾聽的經歷,他都可以接納。」方馴(化名)淡淡地微笑道。對方馴這樣的娃友(註一)來說,娃娃不是物品,而是陪伴自己度過無數寂寞夜晚的「他」。註一:矽膠娃娃使用者形成的次文化群體間,群體成員間以「娃友」相互稱道。「生命,本質上是匱乏的,需要從他人身上尋求完滿。」是枝裕和的電影《空氣人形》中,一名平凡的男人每天都向一具美麗的人偶傾吐心事,對複雜人心封閉的他,卻格外清醒地愛著眼前沒有生命的空洞軀殼。電影不僅訴說著當代人普遍孤獨的現況,也帶出都市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隔閡的光景。而方馴就像是電影中的主角,在當代人際互動逐漸疏離的平行線中,仍然渴望著被他人理解與擁抱。因此,這些沒有生命的娃娃,不僅是發洩性慾的管道,更滿足了許多人不斷被掏空的心。當你偶爾委屈、煩惱、難過的時候,會不會也想要一個安靜且溫暖的擁抱? 娃友小葉(化名)將矽膠娃娃摟在懷中,向我們重現平常與娃娃相處的每一個親密日常。 圖/張珈爾攝被孤獨籠罩著的液態社會 求而不得的陪伴關係包曼在《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提到,因著城市快速發展、消費社會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流動、液態。同時,網路世界建立的虛擬聯繫、身處相同空間卻又若即若離的狀態,讓「個人」更加凸顯。人們如同原子在社會中各自運作,更加期盼無需依賴他人地獨自生活。因此,「寂寞經濟」一詞誕生,愈來愈多的商機為了服務人們的想像而出現,矽膠娃娃也順勢地成為寂寞經濟下孕育出的新興產業。但世新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說道:「要滿足人性的根本需求,不能純粹只從商業或營利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寂寞經濟下的商機雖然能夠彌補人們的孤獨,畢竟只是商業交易行為,若從人性本質的角度去看,人們仍普遍嚮往自然、自在的人際關係。長期研究愛情與心理的他感嘆,當今人們往往太過追尋表面的滿足,而忽略了人們對實質互動、相互交流與支持的渴求。身處於孤獨世代的我們,確實渴望生活充滿愛與關懷,但不是人人都同樣幸運,人際關係的建立並非理所當然,娃娃正是以似人的身軀,填補社會裡寂寥的男男女女。 矽膠娃娃擬真程度高,擁有細緻的皮膚紋路。就是這種似人非人的相像,給予了娃友慰藉與安全感。 圖/王嘉瑜攝矽膠娃娃使用族群各異 滿足人們需求的不同想像「他們(購買者)其實就是一般人,路上隨處可見的路人。」店面位於蘆洲巷內的矽膠娃娃專賣店、正職是科技業的年輕店長Bennett(化名)親切地說道。實際上訪問後發現,娃娃的消費族群不只有單身男性,為了增添閨房情趣,年輕情侶、夫妻都是購買族群之一,更佔有一定比例。但當提及女性購買者,Bennett說道:「曾經有單身婦女訂購男矽膠娃娃,她的地址就刻意設在地標上完全找不到的地方,可能害怕周遭的人發現她買這種東西。」指出女性受限於更嚴苛的社會框架與觀感,且男矽膠娃娃過於沉重,女性往往會因為過重的物理、心理與社會壓力而放棄購買。因此即使市場有男矽膠娃娃,購買者仍以男同志族群為主。此外,也有不少身心障礙者與精神障礙者的家人會購買矽膠娃娃,希望能替障礙者尋求發洩的管道。 Bennett談到,曾有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希望幫兒子找老婆,也有兒子幫年邁的老父親購買娃娃,為的是陪伴臥病在床的爸爸。資深娃友王小明(化名)也分享,過去遇過障礙者的父親不希望兒子再亂摸女性路人的屁股,而決定買娃娃給兒子解決性需求。然而,一個矽膠娃娃的重量可以重達30至40公斤,與真人的重量並無二致。無論是抱起娃娃,或是與其進行性行為時欲改變姿勢,都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娃友圈人稱「風哥」的資深娃友雪風(化名),今年已經邁入玩娃的第10年,他抱怨要把娃娃扛起來太費力,因此不再把性需求當作主要用途,而是將房間內的四個矽膠娃娃作為收藏品,偶爾還刻意挑選「當家花旦」擺放於展示間。娃友們不僅將矽膠娃娃視作親密伴侶,更會每天幫他換上喜歡的衣服或裝扮,甚至自學化妝技術,為他化上精緻的妝容。接觸矽膠娃娃逾十年的小葉(化名)除會與娃娃相擁入眠,出於自己從小對養成遊戲的興趣,他也會特別打扮自己的矽膠娃娃,並親暱地對娃娃說道:「今天幫你打扮成英雄聯盟的角色,這個洋裝你穿起來應該會很漂亮!」娃友Vex(化名)也表示自己是個收藏者,把娃娃視為欣賞的對象,從幫他們打扮或化妝的過程中便能感到幸福。 有別於大眾把矽膠娃娃限縮為情趣用品的既定觀念,將娃娃視作大型公仔收藏品的娃友們自成一群,不僅著重娃娃的欣賞功能,收藏更成為他們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 圖/張珈爾攝不只是「發洩品」 娃友擁抱娃娃卻被迫躲躲藏藏「性」其實是令大眾著迷且自然的需求,卻總在台灣的社會中成為被排斥、避而不談的「私密」話題。而矽膠娃娃的出現,為「性」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由於抽離「人」的存在,不需與人互動、不必擔憂對方感受,矽膠娃娃成為部分不擅社交者的救贖。「我一開始就只是想要發洩用。」娃友K(化名)談到購買娃娃的契機,表示當時感情剛結束,心情仍在調適中,因為娃娃不會動也不會開口說話,能夠毫無顧慮地消解他的性需求,他甚至希望娃娃可以「不要做得完全像真人」。長期研究性別與科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對矽膠娃娃的使用者來說,清楚地知道矽膠娃娃並非真人的存在,或許才是其安全感、安慰感的來源,因為與真人面對面的親密關係可能是一種壓力。他補充道:「恐怖谷(註二)的恐怖感來源是『似真非真』,但是矽膠娃娃卻是『似假猶真』。」註二:恐怖谷理論是指,當人面對與人形相像的物體時,他們心中對這項物品的好感度會提升。但如果這個物體長得非常像人,卻又透露出一股與人不相像的詭異感,例如僵硬的肢體行為或空洞的眼神,人們對此物體的好感度就會驟降。不過在社會大眾的眼光裡,娃友群體的需求仍然無法被眾人接納,因而被排擠到社會邊緣。對於他們而言,面臨他人不解、質疑、否定的態度已是常態。K無奈地表示,當家人來到自己的租屋處時,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原有的兩隻娃娃藏起來,以免家人發現他的「癖好」,引發家庭革命。即使在面對關係親密的戀人,娃友也難以揭露「他」的存在。娃友謝炫銳提及,他的另外一半不知道他擁有一個矽膠娃娃,因此他購入了底部專門放置矽膠娃娃的沙發,以免正牌女友發現「矽膠女友」的存在。此外,Vex說到其實會有男性去購買面容、身形都和過世妻子一樣的矽膠娃娃,並讓他坐在副駕駛座上,感受妻子依然在身旁的幻覺。「根本不只是單純拿來發洩用,陪伴也是很大的用途。」他對仍抱持著牴觸態度的社會風氣感到不滿,若是娃友將娃娃帶出門必定承受民眾不友善的側目,視其為有礙觀瞻的情趣用品。 凝望著娃娃,娃友投注其中的情感或許旁人難以理解,然而對娃娃的熱忱並不曾因此消減。 圖/王嘉瑜攝最溫柔的傾聽者 娃娃承接難以言說的傷痛方馴坦言,他認識的娃友都曾受「背叛」重傷,因而對人性失去信心與盼望。他解釋,沒有人希望在揭開傷痕的同時,還要被他人逼著用樂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最後才選擇不再對「人」傾訴。「玩娃的人也都是很正常的人,也曾經愛過異性,只是可能傷得太重才導致內心開始變得封閉。」他無奈地訴說著人們對於娃友的刻板印象。長達三年半的時間,方馴獨自面對來自事業、家庭、感情的種種挫折,在自家店面和住家被徵收、母親癱瘓臥病在床的同時,曖昧一年的對象又在此時決定結束感情。在龐大的迷茫與無力感籠罩下,為了尋求傾訴對象,他決定通過購物網站購入價格相對低廉的二手矽膠娃娃,將無處安放的情感投射在他的身上。「一開始還不習慣,回家開燈時還被嚇到!但後來漸漸地,我會開始跟他聊天、講講每天遇到的事情。」方馴認為,縱然矽膠娃娃無法給予娃友實質的回應,但是卻是一個不會背叛、願意傾聽的存在。因此,方馴每天晚上都會和矽膠娃娃同床共枕,抱著他談天、哭泣,一直到進入夢鄉。玩娃兩年的許祐維將娃娃當作親密伴侶,把娃娃取名為「彩虹」,更親暱地喚他為「婆」。害羞的他說道:「我會每天和婆打招呼、抱怨生活瑣事,不管是單人床、雙人床,都要和他睡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已經能夠和「彩虹」在心靈上溝通,「該去洗熱水澡了、該去睡覺了。」許祐維腦中總是會自動浮現「彩虹」在家中叮嚀他日常小事的模樣。除此之外,他也會幫「彩虹」精心打扮,並放上網路與娃友們分享。現在的他感到心靈富裕,對於真人的陪伴並沒有迫切的需要。維繫代價高昂的羈絆 修復延續陪伴時間為了照顧矽膠娃娃細膩的材質與脆弱的骨架,娃友必須經常保養他們的娃娃。小葉分享,他每日都會檢查娃娃的皮膚,並在皮膚撲上痱子粉,以防出油影響矽膠材質的壽命。許祐維則會為娃娃們「補妝」,使用眼影粉和唇油在娃娃臉上的掉色處重新上色。 就像人需要保養一樣,因為「矽膠」材質的緣故,娃友需要在娃娃皮膚的出油處撲上痱子粉,以維持他原先的精緻樣貌。 圖/王嘉瑜攝但若是矽膠娃娃出現皮膚撕裂傷、脊椎骨架斷裂等損壞,娃友便得將娃娃送回原廠維修,或者選擇報廢去購買新的娃娃。鑑於海外原廠的維修費用高昂,不少娃友選擇自行鑽研修復技術。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便是從維修自己的娃娃開始,直到六年前正式進駐矽膠娃娃專賣店,才開始為其他娃友提供維修服務。「修娃娃就像是人的整形,是一個需要慢慢調整的過程。」阿勳說明,簡單的染色或接合問題只要兩、三天就可以解決,但如果遇到需要分層重建肌肉、皮膚的複雜問題,則需要長達兩到三個月的維修時間。但目前和阿勳一樣專門在修復矽膠娃娃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當他遇到之前沒有處理過的損壞或技術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阿勳曾經遇過損害較為嚴重的矽膠娃娃,不僅需要好幾月的維修時間,維修更需要一到兩萬的費用,雖然娃娃的殘值只剩二到三萬,但娃娃的主人仍堅持將他維修到好。阿勳說道:「我想,如果有感情的話,那是一種不管多少錢都會把他修好的心情。」許祐維即是因為將「彩虹」視為老婆,不願隨意汰換,才透過自行維修保有「老婆」的完整性。 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在個人工作室細心修復著娃娃的破損處,因了解娃娃對於娃友的重要性,即使需要起早貪黑地維修也不願輕易懈怠。 圖/張珈爾攝生離死別的共同課題 我們都在學會與「他/它」相處但無論是人的感情,或者是娃友對於陪伴者的感情,終要面對分離的時刻。「你終究是捨不得,總希望他能夠陪伴你更久一點。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天,究竟是他先壞了、報廢了,或者是我先死了。」面對矽膠娃娃終將離開自己的事實,方馴決定把握當下,通過照片記錄下娃娃最美的樣貌。對他來說,能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只要是幸福快樂的就好。許祐維則是很難想像,如果矽膠娃娃有一天從他的身邊消失,生活會面臨什麼樣的打擊。他堅信,即便有一天「彩虹」損壞了,他仍會選擇把他收在身旁,「我從沒想過要丟掉『彩虹』,因為我已經把心裡的那塊缺用他填上去了,如果把他丟棄,我的內心就空了一塊。」方馴同樣思考著,或許正是與矽膠娃娃的朝夕相處,他才慢慢學會如何呵護他人,這些觀念與態度勢必也將影響往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使他更願意展露自己較柔軟的一面。有些人在愛裡傷得很深,有些人在交際中得不到安全感,有些人無法從與人的相處中感受自我價值。於是,矽膠娃娃的陪伴成為他們幽暗生活的慰藉,讓他們可以肆意地依賴那個彷彿真實的臂彎,不需承擔任何人的想法和眼光。即便台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矽膠娃娃仍遊走在似人非人的邊界,只能被封存在人們房間內的陰暗處、內心的一隅。而娃友們都期盼著終有一日,自己對娃娃的情感也能在孤獨世代中,同樣被認同為「愛」。
【社論】療癒還是自私?動物餐廳商機背後的剝削關係
生活
第1733期
【社論】療癒還是自私?動物餐廳商機背後的剝削關係
2020-10-22
桃園市青埔的水族館Xpark於8月中開幕,遊客絡繹不絕,吸引民眾近距離欣賞海洋生物。近日有網友上傳館內魟魚、水母受傷的照片,指責館方虐待動物,引發網路抵制聲浪。Xpark於15日發出聲明,表示並未虐待動物,生物偶有受傷、適應不良,館方均以最高規格照料。民眾可透過網路串聯,持續監督單一場所養育是否恰當,但人類消費動物的日常卻難以改變。「好可愛、好療癒喔!」常是人們看到動物時的第一聲驚呼。各種動物滑稽可愛的影片,在網路上往往瘋傳,吸引大眾點閱、分享。「可愛」、「萌」成為動物的價值,民眾希望藉由動物可愛「被療癒」,因此可近距接觸海洋生物的水族館人潮眾多,標榜和店內動物一同用餐的咖啡廳、餐廳也日益普遍。寵物咖啡廳中除了常見的貓狗,近年更有店家飼養羊駝、浣熊、刺蝟等動物,以少見的寵物作為賣點。6月,台北一家寵物咖啡廳遭爆料,流出店主虐待店內浣熊的影片、對話截圖,將咖啡廳打烊後,浣熊的真實生活攤在大眾眼前。經過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介入,四隻浣熊轉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給予浣熊適於生存的環境。寵物咖啡廳提供親近動物的環境,民眾在一兩個小時中享受動物的可愛,然後結帳、回家。這種模式下,消費者不會看到動物的生活全貌,不必思考牠們平時如何生活,不必為牠們的生老病死負責。結束本次光顧,對於店內寵物,只需留下手機相簿中的幾張照片和美好回憶足矣。《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作者黃宗潔指出,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民眾並非參與動物的生活,「咖啡館裡的動物,其實是被『淨化』過的存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想像的產物。」想要親近可愛的動物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僅將動物視為心靈慰藉的工具,則應再思。前往動物咖啡廳之際,我們應檢視自己的心態,是希望能了解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另個生命主體,或僅為滿足自己想「被療癒」的心情?改變心態、減少消費,或許能使此風氣不再盛行,不助長動物咖啡廳氾濫。若要前往消費,則應隨時檢視店家是否給予動物妥善照料,有意識地選擇友善動物生長的場所,以市場機制為牠們把關。將生物從自然棲地抓到人造場域展演、供人娛樂,不論是寵物咖啡廳或是動物園,根源恐怕都難逃消費動物。且人為飼養再周全,對於生物而言都不比原生自然環境。但動物園、動物咖啡廳已存現況下,應追求的不是將所有動物野放,回到他們可能不再能生存的「家鄉」。而是以動物為出發點給予適性照料,並不再增加飼養。最重要的是重新省思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改變「想要親近生命,卻不願正視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天性」。若心態不改,那麼就算擁有再多動物溝通的技術,也是枉然。
當內心的呼救說不出 多元戲劇媒材療癒心理
專題
第1725期
當內心的呼救說不出 多元戲劇媒材療癒心理
2020-05-07
【專題記者李昱亭、陳宣懿、姜期儒、黃宥綺綜合報導】試想你成為童話《小美人魚》裡的主角,面臨與巫婆以聲音換取雙腿的協議、成為人的抉擇、對王子期待的幻滅,伴隨著小美人魚經歷故事中的種種情節。或許,你最後會發現,其實你與小美人魚一樣渴望愛情?或是與小美人魚一樣,曾經付出很大的代價,換來的卻是泡沫般的結局?「我們選擇《小美人魚》這個故事,可能藉由做小美人魚的面具、演小美人魚的故事,甚至創造其他角色,幫他(個案)深入探索故事,與小美人魚發展出密切的關係。就像設身處地走了一遍他的遭遇,最後大家會發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能與《小美人魚》的故事做連結。」——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言語外的心理治療 戲劇反映內心世界探索《小美人魚》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戲劇治療的一環。「戲劇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為表達性藝術治療(註1)的其中一個分支,強調非言語的表達。戲劇治療運用戲劇或劇場藝術的元素作為媒介,藉由經設計的專業活動來達到療癒效果。戲劇治療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解釋,戲劇的元素包含聲音、身體、故事、即興、角色扮演,甚至是道具及儀式,都是戲劇治療可運用的媒介。註1:表達性藝術治療為心理諮商治療中的其中一種學派,強調言語以外的治療形式,包含舞蹈、音樂、戲劇、藝術媒材的創作、詩歌等。雖然角色扮演為戲劇中重要的元素,然而伯大尼兒少家園兼職戲劇治療師柳冠竹說:「一場戲劇治療下來,我們可以演戲,也可以不演戲。」他分享,戲劇治療師用「象徵的語言」工作,肢體、物品、故事內容都可以是象徵內心世界的媒介。由於媒材豐富,戲劇治療與心理治療教育及實務工作者張志豪認為,戲劇治療師可靈活地按照不同個案狀況,彈性選用適合的媒介,使個案更容易接受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強調非言語表達,除了角色扮演外,也結合聲音、身體、故事、即興,甚至道具及儀式。圖為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的偶劇工作坊活動情景。 圖/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提供戲劇治療三階段:暖身、主活動、反思戲劇治療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依序為暖身、主活動及反思。「暖身的內涵是讓大家專注在此刻。」柳冠竹表示,暖身階段通常會有個固定儀式,可能是傳球、圍圈分享等。除了暖「身體」,也暖「心理」。柳冠竹指出,暖身活動雖依每次的治療主題有所不同,然而重點皆在幫助參與者建立心理安全感,使其能放心在治療空間探索心靈。主活動則由治療師靈活運用戲劇元素,依治療目標設計並進行活動。對此,林嘉文分享,若目標是表達情緒,可能會使用劇場遊戲;若要探討人際關係,便可能從虛擬角色扮演開始;若是討論家庭議題,可能會演一個與家庭相關的戲。柳冠竹接著說明,主活動結束後通常會有簡單的反思與回顧,讓整個活動有個穩定的收束。「在戲劇過程中,我都在扮演一個公主,接下來我就要像灰姑娘回到現實世界了。」林嘉文表示,反思與回顧能讓參與者轉換狀態,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扮演人生真實的角色。戲劇投射助探索心靈 供個案反思真實人生除了有三個階段的治療過程外,戲劇治療最特別且核心的活動為「戲劇投射(Dramatic Projection)」。林嘉文解釋,不論有沒有意識到,將心靈世界放進戲劇,這個過程就叫投射。比如拿玩偶做偶戲,在個案說故事的過程中,就是將內心的感覺反映在玩偶上。柳冠竹舉例,有人選擇獅子和綿羊玩偶,在兩個玩偶互動的過程中,治療師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象徵意義:其實獅子和綿羊代表不同面向的自己,獅子代表憤怒,綿羊則代表害怕。藉由這樣的過程,能使人重新整理內在。「有些時候講出內心很困難,有時也會有創傷的情境。」柳冠竹說,若個案曾經歷巨大的創傷,要實際說或演可能造成二次傷害,因此戲劇治療強調「心理距離」。例如用玩偶扮演,個案可以自己決定手的擺放位置,甚至可以覺得不舒服就直接丟掉玩偶。又如扮演童話角色,角色可能也有家人和須面對的難題,儘管與真實人生的連結沒那麼直接,然而在扮演的過程中,個案仍能透過角色反思自身的議題。英國HCPC(Health and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HCPC)註冊戲劇治療師楊心柔也補充,戲劇治療多數的治療方式是來自藝術中的隱喻,不需要直接坦露自身議題,因此提供個案相對安全的抒發空間。 戲劇治療強調「心理距離」,個案若遇到難以說出口的內心創傷,選擇以玩偶扮演的方法能給予其相對安全的表達空間。圖為戲劇治療運用玩偶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此外,戲劇虛擬及想像的特性,讓個案有更大的彈性與空間去嘗試。林嘉文說:「轉化的空間是蠻關鍵的治療因素。」個案在扮演中改變角色的決定、改變角色說的話,這樣的變化也會重新整合回自己身上。個案便能自然而然地在投射與創作過程中,了解自己也有機會產生這樣的變化。臨床心理師暨戲劇治療師朱靜怡分享一次治療經驗,個案扮演全能的英雄,而治療師扮演壞蛋。一開始,英雄總要求被打倒的壞蛋再度復活並戰鬥,在最後一場治療中,英雄卻不要求壞蛋繼續戰鬥。他補充,有別於前期激烈的情緒表達,個案在過程中逐漸轉化,理解自身也能以溫和的方式與人相處。開啟治療新選擇 戲劇治療受眾多由於戲劇治療著重非語言、彈性的活動,因此適合不擅表達、難以做言語心理諮商的個案,像是兒童、精神疾患等。資深臨床心理師黃龍杰解釋,大部分心理治療或是心理諮商,過去叫做「Talking Cure」,以談話性的方式進行,讓人藉由表達故事找到癥結而領悟。而戲劇治療則提供視覺、行動反應等非語言(Non-verbal)的刺激。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所長張祐誠提到,表達性藝術治療能讓個案實際透過行動產生改變,也能幫助個案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表達自己「難以言說」的感受。接觸戲劇治療的群眾大致上以兒童居多,但近年來也慢慢向外擴展。柳冠竹分享為失智症患者做戲劇治療的經驗,「嚴格來說失智症沒有在做心理治療。」他解釋,失智症患者大多是長者,面對身體狀況不佳,無法透過口語清楚表達失落感。然而,戲劇治療提供失智症族群新的治療方式,透過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並加入「玩」的元素,讓長久以來無法清楚表達想法的失智症患者,能夠以戲劇闡述自己的故事、補足他們所需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活成不同的模樣。此外,諮商心理師傅雅群也提到,原本不喜愛與人互動的青少年,透過戲劇治療在團體中與人互動,能排解自己衝動的情緒,重新整理自身的心情,當再次面臨相同困境時變得更成熟。由於適合戲劇治療的族群多元,目前台灣的戲劇治療工作者除了接個案,也會進入學校、社福團體、身心科診所工作,甚至開設工作坊提供服務。但若是想投身戲劇治療工作,台灣目前並沒有提供完整的教育環境與證照制度,讓戲劇治療的人才培育及就業陷入發展困境。 目前台灣戲劇治療師透過接個案、進入學校或社福團體、身心科診所工作。圖為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內提供表達性藝術治療服務的空間。 圖/姜期儒攝未有完整培育體系 戲劇治療發展困難多目前國內沒有系統化的戲劇治療教育,台灣人只能前往國外接受戲劇治療教育及拿取證照。但回國後面臨證照不被政府承認,無法單獨以戲劇治療師身分進行治療的窘境。「基本上戲劇治療在台灣還不算一個成熟的專業。」林嘉文坦言。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首要面臨的困難是一般大眾的不了解。楊心柔也說:「回到台灣最困難的是要跟大家解釋這是個專業,要解釋戲劇治療師是個怎樣的工作。」由於常常遇到個案不能理解戲劇治療在做什麼,一開始建立信任感會是工作上需面臨的挑戰。 戲劇治療師暨諮商心理師林嘉文坦言,戲劇治療在台灣還不算一個成熟的專業,需要時間累積人才。 圖/姜期儒攝「現在從國外完成學業回台的戲劇治療師就只有2、30個人。」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蘇慶元坦言,因為台灣戲劇治療師的基數少,導致這個專業不易被大眾認可。柳冠竹無奈地說:「我們花太多時間讓自己活下來了,所以沒有太多餘力做集合的動作。」他表示,戲劇治療師須維持一定的個案量,並花費時間與金錢成本維持心靈健康,因此難有餘力成立協會。此外,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須取得臨床心理師或是諮商心理師相關證書,才能合法執業與進行治療。依據《心理師法》規定,只有從臨床、諮商心理相關系所畢業的人,才有資格考心理師證照。換言之,即使戲劇治療師學成歸國,沒有教育部認可的心理相關學歷也不能考心理師證照。張志豪說:「《心理師法》把所有心理治療碰到『治療、諮商』通通涵蓋在他的業務範圍。」他指出,這些戲劇治療師除了會被《心理師法》的罰則規範,還要被《醫事人員人事條例》罰款,最嚴重還可能會有刑期問題。開設工作坊相互交流 治療師盼新血加入儘管如此,柳冠竹認為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聽見的需求。「讓不同狀態的人都找到方法去表述他們自己,我覺得這是某一種的公平吧。」他表示,讓每個人都能有抒發空間,是他投入戲劇治療所關注的焦點。即便戲劇治療師在台灣面臨專業不普及、人才培育困難與證照制度等問題,他們仍積極以自己的方式為民眾提供服務,推廣戲劇治療。楊心柔表示,目前學成歸國的戲劇治療師可進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讓更多人認識且願意加入戲劇治療的行列。蘇慶元更期盼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等方式,藉由國內戲劇治療師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經驗,讓更多助人工作者(註2)運用戲劇元素協助不同的個案,延續戲劇治療療癒人心的功能。註2:泛指涉及運用心理輔導、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如:學校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復健諮商師等。
碎花散落 莊道明繪自我療癒歷程
藝文
第1715期
碎花散落 莊道明繪自我療癒歷程
2019-11-28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百合花碎片四散在畫面各處,伴隨斷裂的線條與破碎的色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莊道明,協同藝術家張競芝舉辦雙個展《237-41-01-110 body ver.》。其中莊道明的最新系列作品《碎花季》,結合影像與繪畫,講述治癒心靈的過程,並於新北市庶民美術館展出。對莊道明而言,影像具有強烈的視覺性與包裝性,在當今社會中,影像不再只是單純呈現事實的媒介,而能成為造假的工具。上述特質與他生命中的謊言性質相似,謊言表面上極其華麗,背後卻是扭曲而空洞的狀態。相對於影像,莊道明敘述,繪畫則是追求真實的過程,當他獨自一人勾勒、描繪作品,就像正在自我凝視,因謊言而受傷的心靈,也透過繪畫受到療癒。創作系列作品《碎花季》時,莊道明先在電腦上繪製出作品的輪廓,接著投影於畫布上,再透過壓克力手繪出來。他說明,雖然創作過程像在模擬影像,但由於意識到自己渴望能跳脫完全仿作的模式,他在手繪時加入一些線條,使畫作不同於影像。張競芝則認為,過去人們多以電腦科技去模仿畫作,但莊道明反而以手繪方式描摹電腦上的畫面,扭轉科技與藝術作品的互動關係。 系列作品《碎花季》之一。莊道明先以電腦構圖再手繪出作品,並在過程中加入線條,使畫作不同於影像。 圖/莊道明提供此外,在《碎花季》中,莊道明以碎裂的百合花,呈現破碎的理想與幸福,並以花為輪廓勾勒出斷裂的線條,象徵生命中經歷的傷痕。莊道明提到,隨時間推移,作品中的線條數量大增、也更加糾纏在一起,代表自己越來越清楚認知到傷痕的存在。觀眾方牧凡表示,繁複的線條使畫面變得更複雜,且他本身患有飛蚊症,平時視線中會出現多餘的線條或黑點,而創作者所描繪的畫面與他所見的景象十分相似,因此讓他感到焦慮。 畫面中的花朵彷彿即將被藍、紅色塊吞噬。莊道明以極其鮮豔的色彩,作為視覺上的刺激。 圖/莊道明提供此系列的最新作品,在眾多花朵碎片、斷裂線條中,出現一朵粉色而含苞待放的百合花,畫面也綴上點點星光,莊道明描述,花苞與星光都比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仰望。儘管生命中有許多傷痛與遺憾,但正如同他取名「碎花『季』」的緣由,隨著四季更迭,花朵依然可能綻放,他說:「我相信生命還是有慢慢變好的可能。」 系列作品《碎花季》最新創作之一。含苞待放的花朵與點點星光,象徵莊道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渴望。 圖/莊道明提供
靈魂間的相遇和療癒  家族治療與心理師
專題
第1702期
靈魂間的相遇和療癒 家族治療與心理師
焦點
2019-05-23
「其實我覺得家族治療(如附註)四個字,就是讓我的媽媽爸爸能夠有效溝通,這樣就好,很簡單的。」許多家庭在面臨問題時,選擇隱忍或逃避,而非坐下來一起面對。家族治療以解決伴侶、夫妻、家庭成員之間的困難為主,陳家子女因擔心母親無法與家裡成員溝通,選擇全家一起來諮商,希望透過諮商心理師(以下簡稱心理師)的引導,慢慢築起他們與母親的橋樑。註:以往諮商與心理治療各理論派別皆以個人為治療對象,家族治療(Family Therapy)是以當事人所屬的整個家族系統為治療核心,並探討其家庭成員彼此的互動模式。資訊來源:社團法人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網站http://www.acft.org.tw/qSynopsis.asp「心裡的話還是要一個出口。」【專題記者徐卉馨、吳佩容、范莛威、林莉庭綜合報導】陳家有四個孩子,為改善父母關係選擇接受家族治療,他們在諮商過程中,發現母親長期以來不表達自身的想法,與父親性格有關,「主要是因為父親比較保守,是大男人主義。」陳三弟感受到母親並不快樂,希望透過溝通,讓母親逐漸願意敞開心房。 家庭成員一同聚在諮商室,透過心理師的引導,找出解決家庭困難的方法。 圖/范莛威攝陳家在進行過兩次諮商後,不僅處理夫妻關係,也談及親子關係,「他會用激將法的方式去迫使你成長。」陳大哥回想,父親過去採用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較少給予孩子鼓勵與稱讚,連帶形塑他成人後的處事態度。陳三弟補充,透過心理師引導,孩子坦白說出對父親的感受,而父親在發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後,便當場落淚,陳二姐說:「所以我說是和解了!」「我覺得很感動就是這次促進了這麼多的對話。」陳三弟坦言,家庭成員在諮商過程得以互相釋放情緒、闡述壓抑許久的想法。而對陳二姐來說,家人坐下來好好溝通,也解開原先親子關係存在的心結,「畢竟有時候心結這件事情可能不是只有A和B的事情,而是全部的人一起的事情。」婚姻、伴侶的諮商也是家族治療的其中一個領域,共享親密關係的伴侶若遇到相處上的阻礙,也會尋求家族治療。芒果(化名)和小真(化名)兩人便透過家族治療,更互相了解而決定踏入婚姻,「那時候彼此都有心理準備,也許做完(伴侶諮商)就和平分手。」小真坦言,其實家族治療是為讓案主之間建立有效、良好的溝通,雖說最終目標是修復關係,但和平分手也是一種溝通結果。而在諮商過程中,芒果開始意識到他在這段關係的責任,他不再將爭吵的原因完全歸咎到對方或某一特定事件,他藉由諮商聽到小真內心的感受,並選擇尊重對方,而非強迫對方改變。小真則表示,伴侶諮商使他更了解芒果,「去體會到他背後的顧慮,或是比較真實的感受。」「他(心理師)永遠不會只關注在一個人的內在情緒多麽無助、傷心、憤怒,而是這個憤怒會怎麼影響到兩個人的關係。」芒果解釋,家族治療和個別諮商差異在於,心理師著重案主們的關係和溝通情況,而不同於個別諮商注重個人,芒果說:「伴侶諮商的目的其實就是,幫助兩個人有力量回去自己解決問題。」接受過伴侶諮商的小蓉(化名)表示,當時與交往十年的伴侶發生衝突,其實也牽涉到父母不認可這段感情。在接受諮商後,紓解了彼此緊張的關係,他說:「會對跟他(伴侶)一起組織家庭比較有信心。」他也提及未來若雙方家庭遇到溝通問題,願意進一步嘗試邀請家人一同諮商。 小真(圖上)和芒果(圖下),兩人大學都修讀心理輔導相關學系,也曾一同接受伴侶諮商。 圖/徐卉馨攝引導出新角度 理清家人互動的千絲萬縷個別諮商著重個人的深沉感受,當一位案主說出一段話時,無法體現這段話在「關係」中的意義。家族治療是一種對話的練習,也是溝通的功課,關注以案主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以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家庭成員關係,並釐清衝突背後的脈絡,而普遍的形式為家庭成員或伴侶一同與心理師會診,注重彼此的溝通、互動模式。當嫌隙與爭執磨損親密的伴侶或家庭關係,溝通的橋樑未能搭建起來,關係便無從改善,此時家族治療可作為尋求關係改善的一項管道。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心理師羅惠群說:「要轉彎才能避開情緒。」心理師會轉換說法,以紓解家人間互相究責、羞愧的情緒。心理師進行家族治療時,也需同時分別觀察家庭成員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成員之間的互動。芒果指出,進行家族治療的心理師需同理各成員心中的疑慮與憂心,並在言談間協助成員理解彼此內心的真實情緒。盼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師呂伯杰也說明,心理師要顧及不同人的感受,並隨時觀察這段關係的動向,當發現對話無法繼續進行,心理師應試圖點出卡關原因,以提供案主新的視角與觀點,避免在看似無解的狀態裡停滯不前。社團法人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以下簡稱華家)理事長、心理師徐森杰解釋心理師的角色,「去協助這個家庭看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心理師經由適時引導,能讓案主摸索出合適的互動方式,並能共同面對彼此的關係。徐森杰坦言,家族治療實為創造出一個溝通平台,「家族裡面的人可以彼此交流內心話,改變對彼此的看法。」華家副秘書長、心理師黃子銘也認為,家族治療提供家庭聚在一起討論事情的契機,使家庭關係變得更緊密,他說:「我覺得家庭諮商有點像是開家庭會議,大家一起來看家裡發生什麼事情,然後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反而更控制不住宣洩情緒、說出傷人的話語,對話過程不免產生衝突。呂伯杰將家族治療的現場比喻為菜市場,與個別諮商相比,家庭成員之間更常出現語言衝突的情形,心理師需依狀況適時介入家人的對話。呂伯杰舉例,曾有一對前來諮商的夫妻,妻子保持沉默,而丈夫激動時會以情緒性語彙攻擊對方,他便適時提醒案主對話已落入動彈不得的瓶頸。 徐森杰為社團法人華人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的理事長,除提供諮商服務外,同時也培訓新的心理師。 圖/范莛威攝把自己顧好再去顧別人 心理師的家庭作業黃子銘自身接受過伴侶諮商,「那時候印象很深刻,我以為我講得很清楚,結果沒有想到我太太完全誤解。」在兩人對話沒有共識時,心理師慢慢說服雙方耐心聆聽與思索,再說出自己的理解,讓兩人意識到彼此的誤解。談及接受諮商的感受,黃子銘說:「我的感受是覺得被理解、被聽懂、被看見,是很溫暖的。」他也認為諮商過程像樂器調音,是調整跟修復的功夫,心理師用陪伴慢慢調整案主的思考方向,並協助案主修復內心的創傷,「是一個靈魂跟另外一個靈魂相遇。」 心理師在關係中也會遇上困難,黃子銘在婚前與伴侶一同接受過諮商。 圖/范莛威攝黃子銘認為心理師是帶著傷的療癒者,心理師在養成過程中必須先梳理自身的生命議題,亦會被師長鼓勵要有接受諮商的經驗,在充分了解自我後,才得以在為他人諮商的過程中,隨時覺察自己的心靈狀態。華家理事、心理師蔡春美也說:「家庭工作者一定要先做個人工作。」他認為心理師須擁有成熟的自覺與修復能力,才能與案主的經歷共感。「我們就要回到生活裡去吃苦。」呂伯杰將諮商工作比作健身,要慢慢鍛鍊承受、處理情緒的能力,藉由自我鍛鍊,學習給予案主安全、舒適的諮商感受,也能使案主更有信心進行後續的治療,他說:「不想讓案主感覺沒有被好好理解,或被隨便評價。」國立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約用心理師、心理師沈欣葦也說:「Self care(自我照護)才是對別人的尊重,把自己顧好再去顧別人,那才有品質。」而若案主的經歷觸及心理師的個人創傷,心理師可向督導(如附註)尋求幫助,在結案後與督導討論諮商的過程,除可獲取專業建議,也能沉澱情緒、整理自我的生命經驗。沈欣葦以自身為例,曾在處理案主喪父的案例時,心情頗受觸動,當下仍穩住情緒到諮商結束,直到跟督導對談時,才漸漸意識並整理自身的真實感受。註:在心理師之間,督導制度並不具強制性,但通常在心理師的養成過程中,師長會鼓勵學生尋找資深的心理師擔任自己的督導。心理師可與督導討論結案的感受、心得,以持續精進專業能力,也可藉此梳理自身的生命議題。不了解家族治療 難以在社會推動針對家族治療推行的現況,呂伯杰分析,主動尋求家族治療的伴侶或家庭寥寥無幾,案主多半經由心理師、輔導老師或社工轉介才接觸到家族治療。蔡春美也指出,目前各大心理諮商中心都有相關資源,心理師也會提供轉介管道,但若民眾對家族治療不了解,則不會主動尋求,那麼管道多寡其實並非影響推行的重點。 呂伯杰為盼心理諮商所的所長,認為民眾對於家族治療還不了解,故較少向外尋求協助。 圖/范莛威攝「通常從個別諮商開始,透過心理師轉介,依照家庭的狀態去找適合的心理師。」沈欣葦解釋,心理師通常會先進行個別諮商了解狀況後,再嘗試鼓勵案主邀請家人。華家執行秘書許雅萱則說明,協會中許多案主是經由輔導老師和社工師轉介,許多參與課程的學員也會口耳相傳介紹案例前來諮商。然而對案主而言,進入家族治療後,又是一條難關重重的路途。沈欣葦說:「第一個是時間,第二個是費用。」在現實條件考量之下,家族治療通常需協調家人同時在場,收費也相較個別諮商高。而若案主的家人存有疑慮,參與諮商的意願則更為低落,呂伯杰舉例,許多人會請假逃避,他便常碰上排斥、拒絕聆聽的情況。當前有些人不願接觸家族治療,更遑論自發尋求協助。而追溯大眾對家族治療抗拒的原因,可發現源於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風氣也仍無法適應向外人講述家庭私事,沈欣葦分析,案家會礙於親族的目光,不敢尋求諮商,「別人怎麼看我們啊,厝邊頭尾、鄰居、親戚啊。」服務於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家族治療師(如附註)林麗純也說:「抗拒當然很大啊!如果不是到了萬不得已,誰願意向外人揭露家中隱私呢!」註:台灣現行的心理師證照制度,並未發給家族治療師的證照,但從事家族治療工作的心理師,仍通稱為家族治療師。缺乏教育資源 培養心理師的難處台灣現行制度下,心理師分為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根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心理師首先必須在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且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並具有碩士以上的學位,才能參加心理師考試,而通過考試後,將由衛生福利部發放證照。而只要取得心理師的證照,便能進行家族治療,但許多心理師缺乏家族治療實務經驗。林麗純分析,獲取證照的心理師不一定具備執行家族治療的能力,心理師考試引導了教學,現今有些大學開設家族治療相關課程,「可是這是選修的,因為考試不考。」羅惠群也指出,台灣目前沒有發放家族治療師的證照,心理師通常自行標明專長項目,如此民眾在選擇心理師時,才可以透過心理師的學歷、專長領域來選擇。 心理師羅惠群目前任職於馬偕醫院的協談中心,提供的諮商項目包含家族治療。 圖/徐卉馨攝練成一位可以進行家族治療的心理師,會遇到的問題是缺乏學習資源。羅惠群說:「台灣沒有那麼正式的學制。」除了在心諮相關系所開設家族治療的選修課,學生若欲繼續學習家族治療,多選擇出國研讀。國內心諮相關學系的訓練著重在個別諮商,若要進入家族治療領域,需重新調整自身觀點。羅惠群說:「過往訓練著墨在個人,要做這樣的翻轉要花段時間。」而若要持續進修家族治療知識,多需透過民間資源,由相關的基金會、協會等單位開設家族治療課程。羅惠群進一步說明,以台灣的人口所需的諮商資源而言,目前的心理師人數不足。而心理師若欲投入家族治療領域,需額外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來學習相關知識與重新調適自身觀點,在證照制度與民眾意識均不足的情況下,種種因素均成為心理師從事家族治療工作的阻礙。然而,林麗純也表示,當實務工作者發現自己有需要了解如何與家庭互動,便會自費報名課程學習。他發現參加基金會課程的部分學員,身份包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社工師或輔導老師,「很多專業的第一線工作者,開始發覺其實家庭好重要。」家族治療,是家庭渴望理解彼此的過程如何判定需要被治療的條件?徐森杰說:「華人文化裡面的儒家思想,把我們非常多人綁得死死的。」他說明,當今台灣社會仍存有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兄弟友愛等傳統價值觀念,「治療」對於多數人來說仍是沉重的名詞。其實參與家族治療對於許多案家來說並非狹義上的「治療」,陳大哥說:「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好去『治療』的,以治療這個詞來說的話。」他指出,小時候父親不擅言詞,時常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對待他,比如以體罰的方式教育他,且缺乏給予讚美,「但我相信不是我的父親這樣而已,這是台灣人的通病。」而對家族心理師來說,家族治療是一個平台,讓家庭中每個人內在的需求可以被其他家人看見,徐森杰說:「我覺得家庭是一個有愛的地方,可是家庭也是一個帶來很多痛苦的地方。」他認為,家人會互相在意是因為對彼此有愛,才願意互相承擔,而心理師的角色就是去協助家庭發現真正適宜的互動模式。家族治療在現今的台灣社會,依舊有許多偏見需要被克服,多數人仍認為參與家族治療是小題大作或丟臉的行為,但對案主來說,家族治療不僅是解決溝通困難的管道,也是家庭成員渴望更理解彼此的過程。
有我,動物才能真正療癒你──你不知道的動物輔助治療師
專題
第1680期
有我,動物才能真正療癒你──你不知道的動物輔助治療師
焦點
2018-06-13
【專題記者阮怡婷、謝宜臻、薛惟中、劉蘭辰綜合報導】近來動物影片於網路發燒,不少民眾藉由觀看影片紓壓,達到放鬆、愉悅的效果。但你知道嗎?其實動物確實可以「療癒」人的身心,若醫療過程中透過專業人員設計,讓動物參與其中,並達到治療目的,即可稱為動物輔助治療。 那麼動輔治療如何有別於民眾自家養寵物,而被視為輔助性治療的一類呢?在治療過程中,動輔師便是扮演最重要的專業化角色。 犬隻可愛的外表,常被認為能夠療癒人心。事實上,犬隻也是常運用於動物輔助治療中的動物種類。圖為治療犬Lady。 圖/Lady飼主李奕璇提供<b>你從不知道 動物能做的不只是朋友「那時只要待在班上,就很想吐。」怡巧(化名)是位高中時患有輕度憂鬱的女孩,幾乎每天都待在輔導室,然而相較於與輔導老師晤談,怡巧更喜歡靜靜撫摸輔導室飼養的兔子。「牠不會說話,絕對不會傷害我,很療癒。」兔子可愛、安靜的特性陪怡巧度過低潮,怡巧在路過輔導室時也經常會探望兔子。怡巧的狀況並非特例,事實上,近年來動物參與人的治療過程屢見不鮮,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為台灣動輔協會)常務理事、資深高階動輔師李美儀即表示,因應長照2.0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的目標,社會對動物輔助治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其重要性也備受關注。另外,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也在今年開辦的「寵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中規劃「寵物輔助治療」課程模組,為學生銜接動物輔助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教授葉明理,在台推廣動輔治療已近20年,其與該校講師陳美麗的研究提到,動物輔助治療泛指將動物納入健康照護或教育情境中,以達醫療、復健、情緒緩解等成效。文中也指出國內動輔治療多採用治療犬、馬匹等,並特別強調,有品質、具療效的動物輔助治療應同時具備動物(例如治療犬)、動物輔助治療員(動物飼主,下稱動輔員)以及動物輔助治療師(治療人員,下稱動輔師)的三方合作。「現場一定會有一個動輔師,一個治療犬跟一個動輔員。」李美儀以台灣動輔協會為例,身為目前亞洲唯一成立動輔師制度的協會,台灣動輔協會以犬隻做為治療動物的媒介,並強調治療犬(註)、動輔員與動輔師所組成的金三角合作模式。其中動輔員負責領犬、下指令,掌控治療犬的狀況,沒有行業及背景的要求。動輔師則必須具有心輔、醫護、教育、社工等助人專業背景,負責設計治療犬與服務對象間的互動過程。同樣以犬隻作為輔助治療媒介的「與狗相癒─療癒犬心理工作室」由數名具有心理科系背景的動物輔助治療療癒師組成,他們帶著自己飼養的療癒犬,進行心理治療的服務。工作室療癒師陳姵君說明,與台灣動輔協會採金三角合作模式不同,工作室將動輔師和動輔員的工作結合為「療癒師」,「你沒辦法很明顯地看到心理的狀況,因為它很隱諱、很細微,是一閃就過的。」他表示,由於服務內容是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如果由動輔師要透過動輔員和犬隻合作的話太過間接,「會錯過很多當下的互動跟變化。」與療癒犬相似,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黎明向陽園,去年開始「療癒雞」計畫,也是由動輔師規劃課程、動輔員照顧雞隻,黎明向陽園動物輔療組督導廖守恩表示,計畫讓失智症年長者或特殊教育學生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對象,透過摟抱、餵食療癒雞,或是蛋殼拼貼、羽毛拓印、療癒雞踩腳印等活動,獲得動物輔助治療的效果。 長者猶如含飴弄孫般摟抱溫馴的療癒雞,藉此得到陪伴的療癒效果,進而讓精神更為飽滿。 圖/黎明向陽園動物輔療組提供相較於犬類治療與療癒雞計畫,馬匹輔助治療同樣具有類似金三角的合作模式,以領馬員、陪走員、治療師以及馬匹組成,但在制度面上另成一個體系。其中治療師可能替換為治療性騎乘教練,台灣馬術治療中心體適能老師呂雨珊說明:「馬術治療師需要具有醫療背景,例如物理治療師或職能、語言治療師等,治療性騎乘教練則不。」馬術物理治療師就會以治療肢體障礙的個案為主,而治療性騎乘教練則僅能接觸輕度肢障、學習障礙或自閉症患者等等,兩者都是類似動輔師的角色。比較諸多動物輔助治療方法,葉明理認為治療犬是最容易讓患者親近,所以在台灣也最為人所熟知,不過他表示動物只是媒材,重點是動輔師如何運用並設計操作流程,讓動物與患者產生互動,「他了解的動物種類越多,越能依照不同特性做活動設計。」[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tWeWUes8JA&amp;feature=youtu.be[/embed]療程中有動物加入,的確療癒人心,許多動輔治療相關研究報告也指出,動物不似人類會評判患者行為,所以更容易讓患者敞開心胸接近,然而動輔治療目的遠超出療癒人心,將因個案狀況差異而有各自的療程目標。(註:坊間不同動輔治療機構對於參與動輔治療的動物稱呼並不相同,例如台灣動輔協會稱為「治療犬」,療癒犬心理工作室稱為「療癒犬」。)<b>理解動物還須懂人 動輔師居中掌局廣義的動輔師,透過與飼主合作了解動物特性後,再評估個案需求,設計出適當的動輔治療活動,可說扮演了個案與動物間的橋樑。然而因用於動輔治療中的動物愈趨多元,動輔師在不同的動輔治療中可能有不同名稱,例如馬匹輔助治療領域中,動輔師的角色便意指馬術治療師和治療性騎乘教練。葉明理分析,當年從美國引入動輔治療時,因台灣家庭不像美國家中多飼養寵物,缺乏自幼接觸動物的經驗,使得台人較不清楚如何與動物相處,所以更需要動輔師介入治療過程,設計兩者間的互動。從了解個案狀況開始,進而訂定療程目標,再藉此設計活動,以協調個案與動物間的關係,動輔師的工作讓動物在輔助治療中,不再為鼓勵個案而存在的寵物,而是能主動提供個案刺激,達成治療效果的角色。除了主導療程方向,李美儀表示,動輔師更須專責個案與治療犬間的互動,才能使動輔員心無旁騖地掌握治療犬的狀況,充分發揮其能力。此外,金三角中的動輔員在療程前置準備即和動輔師密切溝通,以便提供治療犬能執行的動作給動輔師參考設計活動。 動輔師與動輔員溝通後,設計出能達成療程目標的活動,並引導個案與動物互動。 圖/台灣動輔協會提供而在馬匹輔助治療中類似動輔員的角色即是領馬員,領馬員負責掌控馬匹的行動,治療師或治療性騎乘教練才能專心在個案與馬匹間的互動。另外,馬術治療師詹淑雅表示,因為馬匹輔助治療過程中危險性仍高,典型的治療現場通常得具備兩名陪走員,陪走員便以看顧馬背上的患者為大任,「但因為人手不足,有時治療師或教練就得身兼陪走員的角色。」詹淑雅致力於腦麻個案的馬匹輔助治療,患有重度腦麻的姜炫佑為他的病患之一。他說:「炫佑從原本趴在馬背上的狀態,到現在可以自己騎馬,這中間就是從治療階段進步到運動階段。」姜炫佑的父親姜志彬也表示,從小學五年級到目前高中三年級,這八年間的訓練很明顯能看到治療過程為姜炫佑帶來很大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馬匹輔助治療中類似動輔員的角色即是領馬員,領馬員負責掌控馬匹行動,治療師或治療性騎乘教練才能專心在個案與馬匹間的互動。 圖/謝宜臻攝葉明理憶起過去一位終日呆望輪椅桌板的失智長者,「我們後來發現其實他對桌板上會動的東西仍有反應,所以只要讓他能意識到此刺激就好。」於是動輔師帶著長輩用手推碰桌板上的飼料,直至對側時,治療犬的頭就會不斷出現在桌板上,吸引長者注意。多次練習後長者開始主動推動飼料,展現他能與外界開始互動。李美儀也表示動輔師的專業背景非常重要,他說:「除非有(動輔師的)專業評估和介入,不然很難進入個案的世界。」<b>動輔治療工作專業度高 民間機構推認證目前在台灣若想成為犬類動輔師,除了必須具備助人專業背景,還得通過台灣動輔協會60小時的專業培訓與實習,才能成為初級動輔師。「成為動輔師須了解服務機構、個案以及動輔員的合作方式,和擔任動輔員的時候只特別注意自己的狗如何表現很不同。」本為動輔員的高級動輔師何佳芸在通過動輔師認證後,對不同身分的工作感受特別深刻。他認為成為動輔師之後,需要更多的努力以達成工作目標。李美儀指出,動輔師是必須了解動物,又得懂人的一個工作。他解釋:「了解狗的禁忌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個案與狗的安全。」陳姵君也表示,療癒犬心理工作室除了療癒師的心理專業督導之外,也會與動物行為訓練師密集合作,確保療癒師自行飼養、訓練的犬隻,在不同時期、不同狀態下的穩定性。同樣地,馬術治療師與治療性騎乘教練也必須熟悉馬匹狀況,清楚患者病症以及行為特質,具備以上能力後,兩者才可以設計騎乘治療課程。呂雨珊表示,目前馬術治療中心的教練認證必須委託國際馬匹輔助教育與治療協會(HETI)辦理,治療師的認證執照則是取自美國馬術治療協會(AHA)。教練證照分為初級與高級,呂雨珊說:「初級教練要會設計課程,以幫助孩子為主,會有實作課程。」而高級教練則著重於訓馬,目前全台尚未有人取得高級教練執照。馬匹輔助治療認證有歐美兩大派系,呂雨珊解釋,以美國為例,治療師會根據不同背景取得相應的證照,例如物理、心理、語言、職能治療等,「馬匹輔助治療可應用的範圍其實很多元。」目前馬術治療中心的兩大接案族群為腦性麻痺以及自閉症患者,且以孩童居多,他補充:「也有小孩從兩歲開始,到大學畢業甚至是出社會後都在中心上課。」 目前馬術治療中心的兩大接案族群為腦性麻痺以及自閉症患者,且以孩童居多。 圖/謝宜臻攝療癒雞計畫則因為剛起步,目前以志工及社福人員作為動輔師的主要來源,廖守恩說明,志工會進行初、中、進階的訓練,而社福人員則因本身具服務專業,分成初階及進階兩個階段,以活動的設計及帶領為主要學習內容。動輔師培訓進到中階後,即可開始進行教案試寫,進入進階則可以獨立設計並帶領進行療癒雞活動,廖守恩表示,黎明向陽園期許未來療癒雞動輔師專業認證機制更完整後,能讓更多受培訓的志工及社福人員帶著專業到其服務單位或更多據點,使不同服務對象因療癒雞而受惠。<b>缺乏整合及官方認可  動輔職群尚難成正職綜觀台灣的動物輔助治療相關職類,諸如動輔員、治療犬等,儘管民間協會培育了動輔師,但目前皆尚未得到官方認可也沒有統一的認證制度,認證方式也各自為政。此外,相同類別的團體間也不一定能攜手合作,且大眾對於動物輔助治療相關職類較為陌生,導致相關職業仍難以成為正式行業。葉明理認為只有透過認證制度,才能界定入行資格,並在具備證照保護的工作下,安心地發展更深厚的知識與技術,進而完善動輔師訓練體制,培養更多市場需求。「只要動輔師還不能成為一個行業、正職的時候,大家就必須要先顧慮到自己的本業。」李美儀說明,台灣動輔協會內的動輔師皆為兼職,容易受限於本職上班時間,影響投入動物輔助治療的心力。此外李美儀表示,考量培訓品質,台灣動輔協會一年僅培訓約18位動輔師,其中有八成左右的會續留在協會服務,截至今年初,協會大約有80位動輔師。然而,去年台灣動輔協會總共服務了將近一萬四千人次,「服務量真的越來越大。」李美儀說明,協會足跡遍及醫療、教育機構,目前更開放私人機構與民眾自行提出服務申請。面對日漸成長的動物輔助治療需求,協會內的動輔師人力頗為吃緊。動輔治療的人才供給規模其實也與治療費機制息息相關,「其實錢很重要,如果沒有錢或收入不穩就無法培養人才。」葉明理表示,要達到動輔師職業專業化目標,純公益性質的營運模式無法長久維持,唯有建立合理收費制度、賦予動輔工作價值,才能降低人員流動率,充實人才庫。李美儀也說明動物輔助治療具專業性,並非純娛樂活動,且培訓過程十分嚴謹,目前台灣動輔協會已推動使用者付費概念,向服務對象收取費用。而療癒犬心理工作室目前的療癒師則皆為正職,視與服務個案或機構的個別狀況,進行收費的心理治療服務。此外,葉明理指出,若具備實際醫療性質更能提升動輔師工作機會,他在民國89至94年間向中華民國科技部(時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申請五年計畫以記錄不同個案的治療方式和效果,才能讓部分醫院機構接受這樣的新嘗試,且讓更多人看見動輔治療的發展可能性。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調查估計,民國106年度全國家犬、家貓總數量已超過250萬隻,因應而生的寵物相關服務供需增加,因此元培科大才於寵物保健學士學位學程中規劃培訓動輔師的相關課程,學程主任鄒國鳳說明,包括動物溝通、動物行為學、動物訓練、動物輔助治療、動物心理學等,能協助學生為將來投身動輔治療工作打下基礎。除了元培科大,北護大也早在民國91年便開設動輔治療相關課程,「我們的課程主要幫助動輔師認識動物特質、了解如何使用甚至設計教案。」葉明理表示,因身兼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所以同時在該系與護理系開課,課程多受學生歡迎,但目前動輔師工作環境仍處半專業狀態,所以畢業後願意全職投入者並不多。除了動輔師之外,其他動物輔助治療相關職類也都遇到一樣的困境。另一方面,有鑑於醫療行為在台灣的法規管理較為嚴格,動物輔助治療是否能被視為一種醫療行為,也仍是未知數。在此情形下,鄒國鳳強調,動物輔助治療這個職類必須在相關組織團體取得共識的情況下,積極推動立法,才能發展地更加成熟,「如何提出一套能夠維護專業價值、促進公眾福祉並與現況接軌的專業人員法案,是我們該思考的方向。」療癒師陳姵君也提到,目前台灣除了動物輔助治療外,還有如園藝治療、藝術治療等輔助治療領域,多自行創立學會或協會來進行培訓及認證,因此他建議政府在完善多元輔助治療的配套措施上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及支持。 動物輔助治療可應用的範圍廣泛,除心理層面外亦可運用於生理層面,例如幫助個案練習肢體復健。 圖/台灣動輔協會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