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生活
第1819期
闔家蓆地共賞皮影 大馬文化日成臺馬橋梁
焦點
2025-11-21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由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主辦、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協辦「2025年第四屆馬來西亞文化日」,以《一起走進文化日萬花筒》為主題,於15至16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活動首度以「蓆地文化」與馬來傳統皮影戲(Wayang Kulit)為亮點,結合在地美食和藝術,展現大馬的多元樣貌。 在馬來社群中,蓆地文化常見於婚禮、節慶或家庭聚會的場合。早期,馬來人因家庭成員眾多、家具有限,蓆地而坐成為大家聚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隨後演變成獨有的文化。而皮影戲作為馬來半島代表性的傳統表演,透過簽桿操控人物剪影演出時,師傅(Tok Dalang)同樣是蓆地而坐,讓表演更貼近觀眾,彷彿由熟悉的朋友在眼前講述故事般親切。「我們把兩者放在同一個活動裡,就是想讓大家同時看到大馬文化的兩種樣貌:一種是大家平常就會接觸到的生活風景,另一種則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生暨文化日總召曾芷昕說道。 草皮廣場上,民眾三五成群蓆地而坐,從結伴而來的朋友,到攜家帶眷的家庭與長者皆有,在輕鬆的氛圍中交流著彼此的感受與見聞。民眾Michael Chen(化名)說道:「我認為蓆地文化對小朋友來說還滿友好的,因為他們比較習慣就這樣坐在地上。」民眾Matthew(化名)則認為,不論是歌舞表演或是享用餐點,蓆地而坐的文化讓整體環境顯得更加自在、有親切感,且更容易投入表演之中。「我覺得在這種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可以參加一個類似野餐的活動很新奇,而且這個場地不是公園,旁邊都是建築物,真的很有趣。」來自香港的民眾Nathaniel(化名)分享道。 隨著夜色漸深,皮影戲在晚間時段上演。馬來西亞Fusion皮影戲團創辦人卓元炳表示,藉由光影與馬來文演繹的皮影戲,雖作為大馬重要的傳統技藝,卻隨著科技發展,逐漸失去社會關注。因此,團隊將皮影戲的手工影偶與光影設計融入《星際大戰》的角色設計,讓故事從民間題材走向科幻風格,也使觀眾在熟悉與新奇之間找到別具特色的觀賞體驗。觀眾Isa(化名)分享道:「雖然在語言上沒辦法完全理解,但主辦方有準備中英文字幕,其實滿貼心的。不過對小朋友來說,可能還是需要再多一些解說。」他指出,儘管存在語言隔閡,孩子在觀賞過程中仍被師傅的演出深深吸引,全程投入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欣賞皮影戲表演。觀眾孫先生(化名)認為,看完演出後他會更想理解皮影戲人偶的製作方式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未來,活動可能會考慮加入介紹馬來西亞語言與台灣語言的差異作為對比,引起大眾共鳴。」曾芷昕說道。他期盼,每一年的文化日皆能讓臺灣民眾更理解馬來西亞的生活。協辦單位雲澗山創意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映霖補充,團隊明年將思考融入不同族群的元素,呈現馬來西亞多元共存的樣貌,讓文化日持續成為連結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橋樑。
老屋成時光隧道 與偶對戲喚回憶
藝文
第1636期
老屋成時光隧道 與偶對戲喚回憶
2016-11-09
【記者李恩台北報導】現代偶戲走進老屋,聆聽房屋裡的回憶故事。「飛人集社劇團」6日於陽明山美軍眷舍群草舍文化F206演出偶戲《吉光片羽》,結合真人對戲、現代偶戲及皮影戲,帶領觀眾看見古今交錯的回憶。觀眾如客人般被領進客廳即席而坐,接著一男一女開啟大門走進客廳,原來女人是來此找尋阿嬤的皮箱。打開皮箱,一尊頭髮蒼白,面容乾枯,身著老年人服飾的阿嬤玩偶,在演員的操作之下開始與觀眾對話,重啟過往回憶的枷鎖。 阿嬤玩偶在演員的操作下,翻閱書本回憶過往,帶領觀眾看見「她」的故事。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這本書似乎對阿嬤來說很重要。」女人拾起一本表面斑駁的書並交給阿嬤玩偶。翻閱之時,牆上投影著戰爭的畫面及黑白的老照片,伴隨響起的老歌,過往回憶片段一一浮現。阿嬤年輕時,大哥因從軍離家的影片;透過阿嬤玩偶與軍帽的對戲,重現離別前兄妹敬酒的畫面;隨著兒女出生成了母親,阿嬤婚後的生活也投影在回憶中的物件──舊時的老床單,讓觀眾看見阿嬤作為母親的歲月。最後,燈光回復平靜,兩人收拾皮箱,帶著阿嬤的回憶離開房屋。 戰爭的畫面投映於牆,阿嬤回憶起大哥上戰場的悲劇,讓觀眾透過感官感受回憶。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吉光片羽》融合偶戲並以老房子為表演空間,導演石佩玉表示,人習慣以物件儲存回憶,像是書本、收音機及皮箱等,因此希望藉此給予觀眾更真實看戲的感官體驗。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生蔡明諺表示,這次的經驗就像是聆聽一段房屋主人的故事,而偶戲的設計在老屋中呈現也富有真實感。舞台監製、燈光設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研究所學生陳冠霖表示,老屋的空間讓燈光投影更為生動,像是回憶過往時,窗外投射進屋內的光象徵往日的美好,而燈光的亮暗亦賦予玩偶生命力。石佩玉則認為,具歷史與文化意義的老屋,比劇場搭出的舞台溫暖許多,「只要有人與故事在流動,老房子一直都在。」 燈光的亮暗設計讓沒有生命的玩偶像是真人般演出,在演員的操作之下讓偶的動作更有情感。圖/「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