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生活
第1803期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2024-12-13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東海大學「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7日在台中大肚區瑞井里舉辦大肚山社區嘉年華「紅飛沙來了」。透過職人市集、手作體驗、解謎闖關、踩街遊行、趣味童樂與風土輕旅等活動,攜手東海學生及在地居民打造地方創生,讓更多人看見這個位於大肚山頭的特色社區。 位於大肚山頭的瑞井里擁有豐碩的人文地景資產,除了大片罕見的土角厝聚落、多口清朝留下的古井、古道,更有當地糖業發展的豐富歷史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昔日的繁華如今卻隨都市發展與年輕人口外流逐漸衰頹。同樣位在大肚山的東海大學,自2018年起成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攜手校園周遭的多所國小設計創新課程,共同提升教育品質,並在東海首次開設相關課程,讓大學生一同挖掘周遭社區特色,期盼發展互利共榮的社區環境。 本次嘉年華首次融合學生創意,由東海學生實地走訪大肚山並進行田野調查後,結合當地歷史與自然環境,設計多項闖關遊戲,讓來訪民眾藉活潑的方式了解大肚山的故事。負責設計自然生態關卡的東海學生李昕樺表示,來訪民眾的參與度比想像中高出許多,「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跟我們做互動。」他說。而從大肚山糖業歷史著手設計遊戲的東海學生陳苡寧表示,活動當天不少長輩對糖業相關的歷史名詞產生共鳴,讓他深刻感受到小組所設計的成品原來真的傳承了在地歷史。 除了闖關遊戲,嘉年華也設置市集,邀請當地居民出門擺攤。市集散佈在村落各處,讓來訪的民眾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古色古香的景色。充滿人潮的巷弄,讓平日幾乎沒有人煙的社區,在人聲鼎沸中活絡了起來。已經在嘉年華擔任三屆風土輕旅導覽員的蘇黃錫表示,起初嘉年華幾乎都是本地人參與,而現在人潮一屆比一屆多,更有許多外地民眾前來。舉辦如此大型的活動,需要社區的共識。大肚區瑞峰國小的教務主任張雅茱也帶著學生前來共襄盛舉。他認為,居民願意被魚貫而入的人潮打擾很不可思議,「這代表居民他們也認同這樣的活動,然後也願意看到村莊活絡起來。」他說。 蘇黃錫認為,地方創生必須找到地方真正的特色和精神,才能明白什麼能吸引外地人,或讓本地人願意留下耕耘。而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張雅茱也強調,社區再次活絡起來,才能彰顯地方價值,讓在地青年看到家鄉的特別與意義,阻止人口持續外流。大肚山社區嘉年華讓在地文化重新活現,為大肚山頭的瑞井里帶來了對抗地方消滅(註)的力量。「我們試著用這裡的光,去照它的影,讓它的影不存在,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團隊成員李俐慧說。期盼這股團結的力量能照亮大肚山,讓山頭的美麗景色持續閃耀。 註:泛指一地因高齡化、少子化、青年外流等,面臨村落消亡的危機。源自2014年日本政治家增田寬也所出版的書籍《地方消滅》。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生活
第1800期
從二手屋走到緬甸街 社區團隊盼提升青年在地關懷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成大攜文史團體尋在地故事 開拓白河文化新路徑
生活
第1798期
成大攜文史團體尋在地故事 開拓白河文化新路徑
2024-11-08
【記者周依恩台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杉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以下稱台南400年計畫)與白河在地文史團體「台南市店仔口文教協會」合作,於10月26日舉行「火山尋麒—朝聖、生態、產業的文化新路徑」(以下稱「火山尋麒」)走讀體驗活動。活動結合台南白河在地生態與文史資源,廣邀社區大學夥伴一同「用身體感受」鮮為人知的白河故事。 「路從虎墓穿林曲,泉繞麟岩下澗遲。」跟隨著店仔口協會導覽員的腳步,一行人漫步進入十七戶清代古道。清幽的山林中,參與者以竹管背起香水蓮花,遠眺素有火麒麟傳說的枕頭山。導覽員由虎仔墓趣聞聊到王得祿、從十七戶古道談起丘逢甲,再從「焚而不燬」岩前教會回望過往族群面貌,隨後至大仙寺供奉蓮花、完成禮佛儀式。 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吳宸宏表示,親身走在古道上、想著前人也走過這條路,所感受到的印象和意義格外真實。主辦方透過旅遊的形式包裝文化,鼓勵人們「走出居家、走出辦公室」,親自體驗在地豐富的文化地景,成為當地產業復振的重要能量。「台南400年」計畫主持人之一,同時是成大文學院研究專家陳志昌形容,這次路線為一個「綜合型路徑」,將在地故事與文學、生態、產業等豐富元素融合,目的是與民間一同梳理當地產業新型態的模組,讓社區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論述。 白河地區雖擁有豐富的文化樣貌,然而其在地故事卻默默無聞。吳宸宏觀察到,現今人口外移嚴重,加上網路世代減少了個人對周遭環境探索的興趣。他認為與在地居民、產業交流,從中獲得自己原先不了解的東西及體驗,是難得的生命機會。台南出身的成大生命科學系碩士生黃沛瑜也分享道:「他印象中的白河並不是個繁榮的地方,平時並不常來,但實際走訪後讓他對在地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作為台南400年計畫的初次嘗試,「火山尋麒」為白河開闢了文化路徑的新想像。「白河其實就這麼小塊,如果只做蓮花,大家很快就走膩了。」時常擔任白河文史導覽志工的參與民眾林千郁提到,過往在白河地區的走讀以關子嶺周遭為主。「今天這算是一條很新鮮的路線。」林千郁讚許。 談及「台南400年」計畫的目標與期待,陳志昌企盼藉由結合學術資源與社區經驗,共同設計出融合白河亮點與特色的文化路徑。他也期許,等到未來路線發展更成熟,就能導入學校必修課程。他盼社區可自行將文化包裝販售、學生也從中認識社會真實需求,形成在地永續經營動能。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影音
第1795期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2024-10-04
【記者吳妤潔、林妍謙、林宜婷屏東採訪報導】由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聯合45家日間照護中心首次舉辦的「113年屏東縣日照運動會」,9月28日在國立潮州高級中學盛大登場,讓長者走出房間,再次享受運動的樂趣。慈濟鹽埔綜合長照機構主任林玫君認為:「我覺得日照運動會他就是一個大型的社區參與的活動,他們其實有機會可以從自己的居家到熟悉的社區,然後還可以出來外面參加這樣子的大型活動,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本身都是會蠻興奮的。」 日照機構多是照護功能退化的長者,因此在籌備運動會時,機構除了訓練爺爺奶奶們的上下肢肌力,還會評估他們的體能狀態,從旁協助完成運動項目。屏東縣幸福風鈴日照中心護理長張若君說明:「我們會有物理治療師到我們的機構裡面去做體適能評估。從他們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帶給他們樂趣、團隊之間的互動。那再來就是說,參加比賽增加他們一些價值感,增加成就感。」 比賽分成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有射箭、飛鏢以及舉重等項目,主要考驗長者的上肢力量和專注度。團體賽則特別加入足球,除了訓練長者的平衡感,也需要透過合作為團隊得分。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長陳桂敏表示:「那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特別經過我們的專業的治療師去設計,可以訓練我們長輩的肌力、他的專注力、還有長輩的整個可以精神 集中、還有手眼協調的能力。」 長者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還能讓他們找回從前對運動的喜愛、從中獲得樂趣。屏東縣進興日間照顧中心長者陳曉春分享:「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節目,非常高興。好玩啦,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運動啦,幼稚園我就運動啦,跑步都第一名喔。」高雄市郭吳麗珠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日照副主任侯瀞惠也分享:「他們到最後拿到了獎盃、獎牌,或者是在運動的時候的那個表情跟神情,會讓他跟你說,我不是老了沒有用。」 屏東縣今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在這次的日照運動會中,許多離鄉背井的子女們看見了家中長輩不一樣的一面。屏東縣快樂魚日照中心運動員家屬黃素玉說:「像我媽媽是參加舉重,我覺得他在30秒之中,就可以舉了30幾下,真的很不簡單。」陳桂敏也說明:「我們一直試圖想要去翻轉對照顧的一些思維、一些概念。除了針對長輩給予這樣子的突破自我、自我的挑戰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是包括宣導,讓社區的民眾也來認識我們長照。」 政府集結民間機構為長者舉辦運動賽事,期望打破長者無法活動的既有觀念,讓他們享有更健康的樂齡生活。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生活
第1784期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2023-11-01
【記者吳玟錡高雄報導】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社造)10月28日舉行「點亮木梓火把遊庄」,首度將1999年廢校的木梓國小納入遊庄路線。早期在地居民會將溪流的芒草曬乾,成捆製成火把點燃,靠著微弱的燭火燈光,越過黑暗蜿蜒的山間小路抵達學校。 「不是單純吃飯、慶生,而是一起參與地方的事。」陳昭宏感慨說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種機會。 圖/吳玟錡攝「點亮木梓火把遊庄」今年嘗試和國立屏東大學校內課程合作,參與人數突破六百多人,規模連年擴大。屏大社會發展學系(以下簡稱社發系)主任邱毓斌提到,「社區營造重點是自我培力,讓地方居民展現自己的力量。」社區引入大學資源讓大家一起成長學習,但最重要的是地方願意舉辦火把遊庄,自發性聯絡親友,他強調這次活動意義是「一個傳一個宣傳,一代接一代傳承」。 今年活動的火把使用長枝竹品種,這種竹子比較輕,將不織布捆成燈芯,用煤油吸附到不織布的原理點燃火把。 圖/吳玟錡攝一行人跟著居民舉火把從山上走下來,僑生陳聖蕾表示,「一望無際的火焰讓我非常震撼。」他從小在國外長大,雖然是台灣人卻不了解本土文化,每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台灣。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過往的活動紀錄片,好奇心促使他主動聯繫屏大教授,才會回台一起參與活動籌備。他其實聽不懂閩南語,但居民仍耐心地向他解釋火把製作過程和由來,讓他很感動,也獲得寶貴回憶。社發系四年級學生曾恩齊分享此次協助籌備活動的難忘經驗,「長輩說他已經很久沒做傳統火把,但為了我們,還特地去找芒草捆起來給我們看。」他接過老一輩用傳統材料芒草做的火把,難掩興奮之情地補充道,「那是他們那一代的火把!」由社區長者帶領年輕學子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別具傳承意義。「真正走入木梓社區實作,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課堂教的理論。」曾恩齊是高雄茄萣人,透過屏大參與點亮木梓的活動,使他想將這個經驗帶回家鄉,他說:「茄萣區也是長輩居多,若沒有這些活動,長輩便很少出門,地方就缺少交流和凝聚力。」 地方媽媽表演團員曾馨儀補充,「這次有屏大的學生幫忙輕鬆很多,帶來年輕的活力,希望有天孩子也能回家參與活動籌備。」 圖/吳玟錡攝小鄉社造總幹事陳昭宏表示,舉辦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藉由參與活動、回來陪伴家人,一起體驗父母當年舉火把走下山的記憶,建構更深刻的地方認同感。活動尾聲,大家開心的繞著竹燭台圍成的台灣島嶼和火把圖案跳舞,「你看到的每一個竹燭台,都是屏大的孩子跟著我們一起砍下來製作完成。」陳昭宏開心地說:「這個活動讓社區孩子回鄉,同時把在地故事和製作火把的技藝透過大學生傳承下去。」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藝文
第1781期
攜手居民參與建築設計  〈泉源小徑〉串連社區生活節點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山林蓊鬱、流水潺潺,潔白的廊道劃過斑斕繁雜的建築,在梯田中建起一道明亮的線條。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團隊於17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的2023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成果展,發表其建築設計計畫《洄到泉源(一):農村地景空間再造與藝術創生行動》(以下簡稱《洄到泉源》)。在計畫中,團隊重整社區空間,將自身的設計理念融合居民的想法,共同在社區幹道上搭起作品〈泉源小徑〉。 泉源小徑串連公車站、居民住宅、活動中心,建造於馬路旁的梯田與民宅之間,行人行經轉頭即可看見。 圖/張雅媜攝《洄到泉源》以「參與式設計」為核心理念,作品融入農村常見的棚架元素,以木材製成欄架造型。團隊從最初的討論設計,到建造與粉刷建築,皆邀請居民一同參與。團隊隊長王凱強說:「讓居民一起參與,除了能更明確的瞭解他們的需求,居民也會對成果更有認同感。」 小徑隨原先地景、建築改變設計,側面以大、小比例不同的方框排列,製造出活潑的變化。 圖/張雅媜攝計畫的主要建築作品〈泉源小徑〉,主體由大小不同的方框構成,垂直交錯的支架發想自傳統建築木構,建構出如同隧道般的空間。王凱強說明,團隊會根據當地住宅的窗框、陽台或門架形狀,來改變〈泉源小徑〉的木框比例。而團隊也在植栽及住戶門前,減少木條的分布密度,讓住戶走出家門,便能一覽山村景致。王凱強認為,建築作品應該像是自然生長於這片土地,以彰顯村落曾經的輝煌,「我們當然也可以在這裡蓋一棟101,但那就不屬於這裡,是殖民、侵入的。」 住家門前以窗戶的概念設計較大的白框,居民從中望去能直接看到山頭上的中國文化大學。 圖/張雅媜攝談及選擇以白色作為建築設計主調,王凱強表示,純淨的白色可以和紅磚、水泥、鐵皮等雜亂的背景,形成對比,「白色沒有強烈的情緒,能平靜的配合、襯托出田園本身的美。」他們也以長型木條,打造出不同比例、排列的白色方框,期盼能跳脫既定框架,增添「人」的氣息。除了美感設計,團隊也參考居民的意見,加入建築的功能性考量。水平橫條的設計,讓居民能晾曬衣物,邊界加寬的平台則供居民乘坐,讓〈泉源小徑〉成為居民停留、凝聚的空間。他們也考量行人的身高比例來設計廊道尺度,而頂端設計的空氣夾層,使整體視覺保持穩定而輕盈。王凱強強調,建築還是要以人為本,了解人對空間的感受,才能建造出宜人的空間。 建築設計團隊隊長王凱強乘坐於側邊平台,說明小徑各處的功能性設計。 圖/張雅媜攝〈泉源小徑〉的廊道連接公車亭、浣衣池、頂湖活動中心等地方,串連起泉源里許多重要的生活節點,整合社區的公共空間。王凱強說:「這些節點都有屬於他的歷史記憶,公車亭旁的舊建築曾是蔣公的警衛室,而浣衣池是舊時居民洗衣之處,它們都還完整地保存在這裡。」構築泉源小徑就像是建立起一個故事線,讓行人走入小徑,可以依序閱讀各節點的歷史故事,也讓散落在各個角落的居民,重新凝聚在同一個空間裡。小徑不但連結泉源里的公共空間,也聯繫起建築設計團隊與當地居民的情誼。作品於5日正式完工後,吸引居民駐足攝影。泉源里居民張小姐(化名)提出建議:「如果上面有做綠化,應該會更漂亮。」計畫指導老師、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劉惠芳則認為,〈泉源小徑〉外表看似平實,但已成為泉源里的新地標,「實體的構件只是一個媒介,其中有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從生活經驗出發 窮學盟帶領大眾看見貧窮議題
生活
影音
第1770期
從生活經驗出發 窮學盟帶領大眾看見貧窮議題
2022-11-03
【記者賴羿安、鄧芯怡台北採訪報導】由「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窮學盟)」舉辦的《貧窮人的台北》,集結了關注都市貧困者的16個團體,活動以貼近貧窮者生活經驗為核心,於10月底在台北萬華多個展區登場。不同以往的是,今年活動擴大規模以《貧窮家年華》為主題,透過深度走訪、議題討論等多元互動,帶領民衆探討貧窮議題,同時開啟不同群體對「家」的想像。10月29日下午,來自安康社區的少女擔任起社區導覽員,引導民眾穿梭在街頭巷尾中,甚至爬上屋頂體驗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辦方為了讓民眾看見貧窮者的生活模式與困境,準備了深入社區的體驗。作為九條走讀路線之一,致力於關照安康社區兒少的團體「微光盒子」,更在走讀結束後,準備了醬油拌飯、關東煮泡麵,讓參與者品嚐居民們平時會吃的食物。藉由活動,參與民眾也有機會和社區青少年對談,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及想法。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表示,這次團隊培訓了兩位孩子嘗試去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而非呈現所謂孩子有什麼改變的勵志故事。「我們覺得只需要讓他們用最真實的樣子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他說道。《貧窮家年華》的展覽由16個展間共同組成,分別展示邊緣少年、無家者、精神失序者、情慾產業工作者等不同族群的日常。展覽以視覺及聽覺帶領民眾認識貧窮者的真實生活,期望打破貧窮者消極、落魄的刻板印象,讓大眾重新認識他們。窮學盟發言人巫彥德認為,舉辦此活動的最大動機是讓大眾認識與重新定義貧窮這件事情。他說道:「讓大家去認識說其實貧窮經驗者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危險,也不是大家想的這麼不堪,這麼的沒有力量。」作為參與民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方廷安回應道:「除了經濟上或選擇上的落差,他們會講的話、不喜歡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平常的習慣等,認真講好像(與我們)沒什麼差別。」《貧窮家年華》將多方組織串連在一起,除了增進不同議題的交流機會,也藉由合作擴大影響力。民眾參與其中,不只能翻轉大眾對於貧窮者的認知,也能一同探討「家」對於不同社會階層的意義。主辦方也期盼持續建立對話空間,讓社會大眾與貧窮經驗者相互理解、並肩而行。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生活
第1755期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2021-10-2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當你看見Keelung,就看見太平青鳥。」23日,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上的Keelung地標旁,由太平國小廢棄校舍改建而成的太平青鳥書店正式開幕。當天,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總召「老柯」柯濟昇也抱持觀望態度出席;山海工作營在當地駐足深耕六年,進行多場以「空間再生」、「社區藝術共創」、「山海小市集」為主軸的活動,藉此開啟山城與海港之間的連結,找出太平社區創生的可能性。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山海印記》,利用陶瓷不會腐敗或消失的特性,將太平國小的印記永遠留在太平山城113巷中。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太平社區位於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坡上,因應港口產業形成山城聚落,近年來因青年外流、高齡化及聯外交通不便等因素面臨空間再利用的課題,「地方工作的核心在於發展出屬於本地的生活美學和品質,從最基礎的駐地工作、深度田野開始。」柯濟昇表示,期望從庶民生活淬鍊基隆現代都市生活美學,建立只有在太平山城才會出現的生態模式。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合影。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山海工作營於民國105年暑假開始進駐太平山城,而後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擴大與西岸山城社區的互動與合作,期盼建立海港與山城之間實質的連結。跟著「老柯」徒步走上太平山城,自基隆地標登山步道口進入中山一路113巷後,崎嶇蜿蜒的小道旁可見許多以藍色為主視覺的粉刷牆面及裝置藝術,藍色的三角旗幟隨風飄揚,像極了專屬太平山城裡的海浪,頗有種山海交融的意味。 中山一路113巷內的「山海旗」,如同太平山城裡的專屬海浪。圖/張珈爾攝透過逐年累積的訪談資料與測繪,山海工作營除了改造閒置空間外,也邀請在地商家舉辦小市集,對於市集的規劃,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山海工作營計畫主持人陳冠華說:「市集不是一場煙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影響社區原來生活節奏,所創造屬於基隆的特殊節慶。」期許市集作為生活和美學的延伸,連結到基隆的山與海,以及每位市民的生活。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紀念T恤。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很驚艷他們真的跟當地社群產生了這麼緊密的連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鄭宇彤說道,同樣參與過地方創生的她,深深被山海工作營與太平山城之間和諧的氛圍打動。山海工作營以「參與合作」方式取代「指導介入」,漸進式地在太平社區進行創作,在不打擾當地步調與生態的原則下,點亮了這座一度面臨熄滅的山城。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罾仔寮三部曲》,故事內容取材於歷年來的訪談內容,以社區中的平凡小故事作為整個作品的重要核心。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希望我們可以是居民的聆聽者,並希望他們樂在其中。」提到未來展望,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連薇婷說道。團隊期許太平山城未來可以是一個適合生活,且兼具人文與創造性的所在,不僅讓青年與長者打破世代隔閡關心扶持,也讓孩子們對其充滿歸屬感,建立一條屬於太平社區的「上山的路,回家的路。」
【大學人】花店現身校園! 學生服務社區增經驗
國際
第1737期
【大學人】花店現身校園! 學生服務社區增經驗
2020-11-26
【記者林子頊綜合報導】位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斯塔克維爾市李李大街100號的大學花市(The University Florist)20日敞開大門,舉辦聖誕慶典活動為校園增添歡樂的氣氛。大學花市是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SU)植物與土壤科學系師生共同經營的零售花店。學校設立實體花店提供修習花卉管理學程的學生實務培訓,讓學生提早踏入此職場,看見園藝工作的面貌。 大學花市是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植物與土壤科學學生與教師協力經營的零售花店,學校提供修習花卉管理學程的學生實務培訓。 圖/截自大學花市官網參與聖誕特別活動學生可以在店內尋覓到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特製紀念品,也能藉此機會認識大學花市成立85年來的歷史故事。大學花市自西元1934年起提供學校運動校隊「鬥牛犬(Bulldogs)」新鮮花卉,現今發展為服務全校學生與校園所在的斯塔克維爾市(Starkville)居民的成熟花市。鬥牛犬是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官方吉祥物,現在用以代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學生。園藝科學系學生瑪麗・艾莉森・佩奇(Mary Allison Page)說道:「該商店設置在校園內,他的地理位置良好,非常適合學生、家長以及校友於假日或特殊活動購買花卉或者是其他小禮物。」大學花市提供校內師生花卉訂購或是其他禮物配送的服務,販售的品項從花卉擴及至療癒小點心以及居家裝飾品。配合特殊節慶,大學花市還會推出像是販售情人節花束等特別企畫。此外,大學花市也接受婚禮的花卉訂單,花店經理泰勒・鮑登(Taylor Bowden)說道:「學生會透過個人化諮詢來設計花卉,根據新娘的需求,為每一場婚禮帶來客製化創新場地佈置。」 大學花市除了販售鮮花以及小禮物給學校學生、教師以及校友外,也接受婚禮花卉的訂單,製作客製化花會場佈。 圖/大學花市提供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開設的花卉管理學程是隸屬園藝科學系的專業學程,是美國大學少有的特色學位。鮑登表示,花卉管理學程的課程面向多元,「學生須需學習園藝專業知識,也須認識零售產業的商業面貌。」花卉管理學程的多元課程並不限於花卉管理專業的學生才能修習,佩奇說道:「透過修習花卉設計課程能培養獨特的審美觀,這也是一種表達創造力的好方法。」 大學花市現今發展為服務全校學生與斯塔克維爾州居民的成熟花市,可直接上官網進行訂購花卉。 圖/大學花市提供佩奇認為,學校設立實習花市除了能讓花藝管理和設計專業的學生累積更多實務經驗,也能親身經歷職場中會遇到的各種狀況。他說道:「學生可以整天泡在實驗室學習如何擺放鮮花,但這些學習絕對無法超越實際在工作環境中得到的經驗。」同校學生扎伊德・卡塞姆(Zaid Qasem)認為現在學生普遍面臨找工作的困難,他表示各科系都應提供像是大學花市這樣的實習單位,並幫助學生在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他也建議主管單位能調整大學教育體系,使課程與實務技術更加相關,讓學生能更順利與社會接軌。
【大學人】醜蔬菜美味新生 景文生惜食宴邀長者共餐
生活
第1736期
【大學人】醜蔬菜美味新生 景文生惜食宴邀長者共餐
2020-11-19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我覺得今天好像變年輕了,能夠跟這麼多年輕人一起互動。」新北市新店區北宜社區的在地居民李益軍笑著說道。14日「秀秀大寶貝——青銀共餐義煮活動」在北宜社區發展協會舉行,由於活動場地沒有廚房,學生們先在學校內準備餐點,再送往活動地點。廚藝教室內充滿著米酒、醬油、及許多調味料的香氣,不時傳來翻動炒鍋的聲音。學生們左右開弓,同時兼顧兩個鍋子,只為了能準時完成餐點。 從採購、菜色設計、活動發想都是由學生一手規劃,社團指導師會適時地從旁協助。 圖/江俊緯攝民國107年開始,新北市社會局與景文科大共同合作義煮計畫,至今已舉辦18場,希望能推廣惜食理念,學生們通常會利用現有食材就近料理。這次義煮由國際廚藝研究社與中廚果雕社學生共同籌備,他們烹煮果菜市場賣相不佳的蔬果或是捐贈的食物,再免費提供準備好的餐點至社區的銀髮長者關懷據點。 這次準備了6菜1湯,大約70人份的餐點,餐點多為較好咀嚼及低油低鹽的料理。 圖/江俊緯攝等待餐點準備的同時,有學生先到活動現場帶領長輩們玩遊戲。學生依長者需求精心設計遊戲,避免太過劇烈的動作,同時能帶領長輩運動。由於適逢國際糖尿病日,學生也向長輩宣導糖尿病的相關知識。餐飲管理系二年級、此次遊戲策劃人方國勝提到,現代長輩平時較少跟孩子、孫子互動,他認為學生能透過此活動陪伴長輩十分有意義。經過長期相處,地方的長輩也會主動與學生交流,甚至向學生請教廚藝。 學生們用餐時會坐在長輩們旁邊,與長輩們聊天,透過聊天增進彼此間的情誼。 圖/江俊緯攝烹煮過程中,學生們除了思考如何運用現有的食材,配合受眾需求研發菜色,還得學著控制預算。餐飲系二年級、國際廚藝研究社負責採購的周賢澔說:「雖然是運用一些即將淘汰的食材,但最後做出來的成果必須要跟使用正常食材的餐點一樣美味。」這次義煮運用市場上被淘汰的紅蘿蔔,雖然這些紅蘿蔔賣像不佳,比普通紅蘿蔔更小,但這並不會影響料理味道。他覺得活動最困難的部分是計算食材用量,需要考量每個人的食量,又要避免剩餘太多食物。 運用市場上被淘汰的紅蘿蔔製作料理,為了顧及長輩的用餐習慣,學生們會特地將食材料理成較好咀嚼的形式。 圖/江俊緯攝透過義煮行動,學生們融合課堂所學與社會責任,同時能銜接學校與職場。餐飲系廚藝組教師吳忠義表示,課堂上通常製作二到四人份的料理,義煮則需準備約70人份,社團成員必須學著將平時的料理規模放大並保持原本的水準,他們會慢慢學習針對不同受眾、不同用餐人數調整備料的方式。餐飲系二年級、國際廚藝研究社社長謝瑩霓提到,這次義煮對象為銀髮長輩,設計菜色時,必須考量少油、少鹽。他也說明由於學校的炒鍋都不夠大,必須使用湯鍋分次料理,增加料理時的不便性。 由二年級學生教導一年級學生,能夠將此活動延續下去,學期末將由一年級學生自己籌備義煮活動。 圖/江俊緯攝義煮活動推廣惜食,也改變參與學生的生活習慣。謝瑩霓說:「在台灣要取得食材很容易,因此也常造成浪費。」學生因接觸餐飲而認識食材的來源及烹調方式,了解惜食的概念是將食材物盡其用,不浪費任何能食用的部分,進而開始珍惜食材,「所以只要是出現在我盤子裡的食物我都會全部吃掉,不會剩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