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42期
烙社會標籤 光桌映女性自我迷惘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白光穿透桌上的標籤卡,將卡上的留言烙印在影片的主角身上。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賴聖芸、楊芷昀於民國109年12月17日起在2020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創作影像作品《迷惘|沉癮》,利用多媒體光桌的模糊光影類比人徘徊於網路與現實之間的自我迷惘。 透明的賽璐璐片於光桌上產生投影或陰影,於黑暗的空間散發詭譎的氣息。 圖/徐嘉璟攝網路評論化為紙條擺在光桌上,透明的塑膠片則畫上社會理想的身體意象,當刺眼的檯燈照射桌面,隨即產生淺白的線條。一雙淒白的手輔助旁白,撥弄標籤推進故事,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一張張貼在沒有五官的人臉上。賴聖芸說:「我很討厭貼標籤這件事。」他解釋,當自我被社會框架,人將無法自由選擇想展現的面貌,在框架下掙扎感到痛楚。觀展民眾林欣儀表示,象徵旁白的手雖將標籤強加於主角身上,卻不時停頓和顫抖,塑造主角質疑、害怕標籤的模樣,「展現很哀傷、無力的女性氣息。」賴聖芸解釋,標籤由透明的塑膠片製成,透明的材質塑造社會流言的虛幻感,當標籤層層加疊,卻又不被完全遮蓋,每層清晰的輪廓增強歧視的存在感,使人認為歧視難以抹滅而感到無力。他補充,詭譎的光影變化搭配直白的歧視言語,呈現具攻擊性的議題,黯淡的白色投影則使觀者看不清主角全貌,強化主角的弱勢地位。 受框架的軀體被貼在女性的臉龐,共築出分裂的面貌,使觀眾認不清主角的真正樣貌。 圖/賴聖芸提供畫面轉至化妝台前,半透明的胸罩、裙子逐一出現,漸漸包圍一旁的無臉主角。壓迫的氛圍,來自賴聖芸曾受同儕壓力所獲的感受,過去他深怕因形象與他人不同,故開始學習化妝、穿與他們風格相似的衣服,「我討厭這樣,但我知道別人會喜歡。」他闡述,作品加入自身不快的真實經歷,清楚呈現他展露真實自我的難度,以及害怕被歸為異類的恐懼感。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主角只能被凝視,變成沒有選擇的人,「各種物件將女性簡化為局部的身體。」面對現實的惡意,影像中的主角轉向網路尋求慰藉,卻掉入更迷惘的深淵。主角用白色麥克筆劃除十數行文章標題,試圖抵抗辱罵女性的網路留言,卻毫無作用。賴聖芸說明,主角好不容易脫離世俗壓力,在虛擬世界力抗標籤,卻無任何改變,反而徒增自我懷疑,「當現實和網路無法平衡時,會帶來痛苦。」 扮演旁白的手放上一張張具攻擊性的網路留言,一旁的主角則低頭沉默,毫無抵抗之力。 圖/賴聖芸提供故事結尾,碎片顯現主角不同角度的鼻樑、眼球,拼湊出具有裂痕的頭部,「哪個才是真正的我?」主角背負各方的社會期待,在故事的最後提出疑問,誘發大眾思考。賴聖芸表示,透過作品,他希望能鼓勵觀眾做自己,「不帶特定眼光與他人相處。」 破碎的五官好似面具,最後拼湊成一張模糊不清的人臉,象徵人找尋自我時的掙扎、分裂狀態。 圖/賴聖芸提供
藝文
第1732期
褪下外衣 女子馬戲抗議女性社會標籤
焦點
2020-10-15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表演者在舞台褪去洋裝,身上僅剩裸色內衣褲。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組成的「創造焦點」,於8至11日在華山烏梅劇場舉辦女子馬戲表演《# Since1994》,透過將特技融於戲劇,呈現女性在社會受到的限制。 特技中的人體堆疊,展現出女性的力與美,少了外衣的束縛,觀眾能看見最真實的女性身體輪廓。 圖/創造焦點提供「妳喜歡妳自己嗎?」導演身兼表演者的梅芷菱提到她經常這樣問自己,但因外在總達不到外界的理想模樣,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她形容,她不斷接收外界對於「美」的標準,把自己塞入框架,即便心裡不舒服,仍要順應著社會的價值觀。因此,她欲抗議社會對女性貼上的標籤,透過此次演出,她設計表演者勇敢地脫去外衣,赤裸解放身軀,將私密的人體帶上舞台。為了剖析女性步入每個階段的真實模樣,梅芷菱安排劇情從女性的子宮展開,利用表演者的肢體在紅光下的交疊、翻滾,呈現胎兒在子宮裡逐漸發展為人形的狀態,「觀眾就像窺視者。」她希望讓觀眾見證「女孩」長大成「女人」的過程。而表演者在舞台中央的鐵框來回穿梭、相互對立,創造焦點團長李仕洋解釋,這段表演在詮釋女孩成為女人後,因受到外在標準規範而彼此爭豔的現象。 紅色是導演對身體內部的想像,表演者將肢體交疊,呈現子宮孕育胎兒的意象。 圖/創造焦點提供表演者、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廖思諄剛出場時,像小女孩般無憂無慮地拋接、玩著手中的紅色彈球。之後彈球掉落,她痛苦地摀著肚子,表演者走近並圍繞著她,廖思諄與身旁表演者的肢體開始交纏且不斷掙扎,呈現女孩面臨生理期,痛苦承受經痛,也因為成長,心態上開始出現轉變。廖思諄分享,飾演角色前會回想成長階段,像初次化妝、偷穿媽媽的高跟鞋等,「女孩總以為做了一個行為就會變成女人。」她笑著提到,並認為回憶有助角色的呈現。一群女人在舞台上大聲聊天,「馬戲最難的在於,不讓觀眾發覺舞台上的我們在準備。」梅芷菱說明,特技大多有預備姿勢,而演出中的準備動作會中斷觀眾情緒。她們嘗試諸多手法以轉移觀眾注意力,像做高難度的人體堆疊技巧前,表演者順應劇情大聲說話,讓觀眾專注於話語的內容,但其實她們是藉吐納氣息,調節身體的平衡。「觀眾只會看到一群三姑六婆在聊天,而忽略我們身體的不自然。」梅芷菱笑說。 馬戲中的高難度堆疊技巧,需要屏氣讓身體僵硬,而創造焦點打破傳統形式,利用說話的吸吐控制平衡。 圖/創造焦點提供演出的末段,表演者面無表情地走下舞台,讓觀眾用口紅塗抹她們的身體,回到舞台後,她們眼眶泛淚卻放聲大笑。梅芷菱解釋,觀眾在她們身體留下的印記,表示女性依他人標準生存的現象,代表框架與傷害。觀眾呂雅婷說:「這場演出使我回過頭問自己:『妳,喜歡妳自己嗎?』」 「框」藏著女性最真實的樣貌,而表演者身上的線條,是外界對女性貼上的標籤,表演者在框中演繹女性的迷失。 圖/創造焦點提供
藝文
第1664期
打破牢籠 《監》盼解女權枷鎖
2017-11-08
【記者徐湘芸綜合報導】好劇團成立至今近一年,劇團冬季公演《監》以社會對生活的各種箝制為概念發想,4日起,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小劇場演出。好劇團組成目的是替女子發聲,而本劇背景也設定於一座住宿女校,描摹來自社會對女性所建立的各種「監」牢。 「好劇團」冬季公演《監》,希望以社會與外界各種的箝制與標準為主軸,探討社會問題與現象。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橘黃色的光從牆面透出,當名為陳心樓的女學生站在舞台一側回想起童年,飾演他童年的小女孩在一陣煙霧後現身舞台中央。小女孩因身處如同牢獄的診間而不安侷促著,時鐘的滴答聲顯得刺耳。揹著麋鹿包包的他一邊來回奔跑,一邊依指令說出:「我要乖乖的,我是正常人」。長大後的陳心樓,憶起自幼因過動兒的身份,而被外界以有色眼鏡看待,「我做任何事好像不是因為我想做,而是因為我是過動兒而做。」他嘶吼著,訴說著被困住的無奈。飾演陳心樓的文大戲劇系學生黃蓉則說:「我的劇中角色在醫療檢測後,從此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籤,揮之不去。」 飾演陳心樓小時候的女孩,在如同監獄的診間中,被迫達成指令以及符合人們「正常」的期待。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水聲答答作響,另一個女學生在熄燈後偷偷摸摸走進廁間、褪下衣裳,替身上來自家暴的傷上藥。「每個人生都有屬於自己的監牢。」觀眾、文大戲劇系學生陳慶瑜說,那些規範、標籤可能來自家庭或社會,替個人定位他自己。他另表示舞台相當用心,以廁所的框架去模擬監牢與人的無助困境。 劇中飾演吳靖蓉的女孩,在半夜時分躲進廁間,小心翼翼為身上遍布的家暴瘀傷擦起藥膏。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身兼導演及編劇、文大戲劇系學生許紫茵表示,《監》是從自己生活經驗進行創作,「監代表一種困住,無論是被外在環境或內在思考束縛。」高中也曾住宿女校的他說:「像女校有許多衣著規矩,或對月事遮掩的態度,都是一種侷限。」他希望透過戲,讓大家看見與發現這些問題。許紫茵指出,「好劇團」期許能替女性發聲拋開社會標籤外,也希望透過戲的實驗,讓觀眾能自然看待不同性別認同與傾向,「像許多戲把同性戀劇情特別化,如特別強調『女生喜歡女生』,其實也是一種刻板標籤。」他希望透過這齣戲讓它回歸生活平凡的事。 劇中飾演舍監的Lily,象徵掌控者的角色,對於學生的作息與行為予以箝制。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監》除了描述學校如同監獄外,也像在說人們總是被世界監視著。」就讀文大戲劇系的觀眾劉文傑表示,這齣戲提及了許多女性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要他們遵守來自社會強加的規範、標準,「不過比起過去,有些框架已慢慢消失,而女性人權也逐漸有所突破。」 劇中兩位女主角靠在洗手檯邊,望著窗間縫隙灑下的光,各自在不同的標籤與監牢中困頓而亟欲渴望自由。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