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667期
經費不足致斷層 選手籲推新式三項
2017-11-29
【記者李昶毅台南報導】「教育部體育署106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11月26日於台南舉行,各級學校學生由教練陪同出賽。但今年新式三項大專組報名人數銳減,總和僅兩人出賽,顯見斷層問題。 教育部體育署106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新三項比賽開幕,許多小孩童們參加比賽,但大專組僅兩人,顯見年齡斷層。 圖/李昶毅攝新式三項由流星球、砌磚、撥拉棒組成,相較於舊式三項(陀螺、扯鈴、踢毽),較晚成型。今年新舊三項參賽人數相差懸殊,出現發展不均問題。此次比賽裁判長黃界錫認為「經費不足」是主要原因。他提到,教育部在民國98年至100年間提撥各校經費推廣新三項,但是目前經費減縮,僅少數學校持續編預算發展這項冷門運動。由於學校發展,出現新舊交替斷層,因此進而讓參賽大學生報名人數減少。撥拉棒注重棒子熟練度及「挑、轉、拋、甩、繞」五種動作的運用結合。個人大專女子組選手、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學生陳怡瑾在比賽中以一招過背繞腳拉開序幕。他先施展基本五式,接著逐步增加難度及棒數,一招「背後運棍」展現熟練技巧,最後再以「繞頸繞腳」做為收尾,整體表現流暢優美,奪下特優。 陳怡瑾隨音樂節奏起舞,將一支棒子往上拋起,做出一個「拋」的動作,動作優美。 圖/李昶毅攝 陳怡瑾將單棍轉成雙棍,加強難度,呈現雙棍基本招式。 圖/李昶毅攝陳怡瑾提到,自己在賽前練習狀況不錯,但實際上場後,受緊張情緒及風勢影響而出現不少失誤,未來仍要再加強招式變化。他透露平時會利用外國影片練習動作,而假日也會與教練互相切磋新招式。而在砌磚個人大專女子組、中國文化大學學生吳佳穎雖在比賽發生零星失誤,但指定項目動作皆順利完成,並在結尾將磚頭拋高,轉身360度,以一招「空拋轉身」成功將磚頭穩穩接住,吸引眾人目光。他談到,砌磚評分標準在於良好技術及流暢度,指定項目皆要做確實,否則會被扣分。吳佳穎更表示,練習時切記「基本為主,花式為輔」,先將基本動作做確實,再琢磨花式技巧。 砌磚基礎為三塊磚頭拋、轉動作的熟練度為主,而吳佳穎橫磚持磚,以一招「橫磚花式翻轉」完成動作。 圖/李昶毅攝 砌磚競速賽部分,在時間完成越多次數越好,吳佳穎一路上僅發生一次小失誤,順利完成比賽。 圖/李昶毅攝這次大專組比賽僅兩位選手參加,顯見新式三項在推廣發展上遇到阻礙。吳佳穎認為原因出自民眾對新式三項缺乏了解,且一般大專院校無民俗體育相關科系,他呼籲應由教育部協助推廣。而陳怡瑾則指出,時間因素與流行度是兩大主因。他舉撥拉棒近況為例,若沒人帶動,將造成學生缺乏興趣學習。因此他認為,需待這些正在學習的孩子們長大後,透過傳承來將民俗體育維持下去。
體育
影音
第1664期
「腳踢的排球」扎根台灣 經費不足成難題
2017-11-09
【林宸佑、劉穎為台北採訪報導】高高躍起,一個帥氣側空翻,讓對手反應不及,殺球得分。106年總統盃藤球錦標賽4號在台北開戰,將近250名藤球選手角逐冠軍榮耀。藤球運動在東南亞地區,包含泰國、緬甸、新加坡等相當盛行。我國好手姜力維 就曾到泰國受訓。姜力維表示藤球算是泰國的國球,人們常在街道上架個網就直接出來踢球。事實上,藤球又被稱為腳踢的排球。不論用腳底、額頭或是背部,只要讓球過網落地就算得分,唯一的規定就是不能用手 碰到球。藤球有四大基本接球動作,包含最常見的足內側接球,遇到速球所使用的膝蓋頂球,高於肩膀運用的頭部接球,最後則是專門應付短球的足背點球。國立師範大學藤球隊教練劉昶佑指出,由於這個運動會使用到大量的腿部,甚至要抬高腿去做殺球,對柔軟度要求較高。目前全台共有八所大專院校設有藤球代表隊,包含本次角逐冠亞軍的大仁科大及北市大。另外,雖然有些學校沒有專門校隊,還是有熱愛藤球的選手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例如今年首度參賽的政大隊。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林揚森表示,他們把目標放在12月的大專盃,希望藉由本次比賽尋找隊友。而他的隊友李佑軒則認為藤球在台灣的發展雖然才剛起步比較辛苦,但相信透過推廣可以讓此運動有越來越多人知道。藤球在台灣發展將近10年,協會每年也會舉辦全國賽事,提供選手表現舞台。此外,他們也積極向下紮根,在中小學設立藤球隊。雖然近幾年練習藤球的人數逐漸增加,但在推廣上,經費仍是最大的問題。中華民國藤球協會秘書長陳文慶表示:「協會一年所需的經費接近400萬,但體育署的補助大概才100到200萬左右。」而剩下的經費則需單項協會自籌。即使經費短缺,協會仍不畏困難,持續推動藤球運動。除了希望更多人接觸外,也期待台灣能在藤球領域有亮眼表現。https://youtu.be/kfJrLpIHoCw
體育
第1636期
【全民運】室內賽經費不足 男子拔河難展身手
2016-11-10
男子拔河選手在參與國際賽事上,由於經費分配不均問題面臨困境。圖/吳禹潼攝【記者吳禹潼台中報導】全民運拔河項目5至7日於逢甲大學展開,各縣市代表隊隊員全力為家鄉爭取榮耀。拔河分為室內及室外組,而男子選手在參與這兩個項目的國際賽事上,由於經費分配不均問題面臨不同困境。中華民國拔河協會副理事長郭志輝談到拔河為非亞、奧運項目,且最高層級比賽「世界運動會」中男子組只有室外重量級賽事,因此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只能選擇補助重點項目。郭志輝補充,在世運會中有好成績較能提升台灣拔河在國際上的地位。然而南投縣代表隊教練、前中華男子拔河隊副隊長陳鵬文認為,不應單純以世運會項目作為資源分配的判斷標準。他提到台灣選手因體型劣勢,在國際室外項目中很難勝過平均身高200公分左右的歐美隊伍。曾參與國際賽室外項目、前中華男子拔河隊隊員張博皓也指出,台灣室外拔河發展較國外晚,身高又無法跟國外選手抗衡,因此「近十年內很難在室外重量級項目中奪牌。」對比室外組重量級成績難以在國際嶄露頭角,台灣於室內輕量級反而有奪牌優勢,除了曾於愛爾蘭獲得「2014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冠軍,目前大專生選手主要也專攻室內賽。但由於室內組並非重點補助項目,加上國內媒體較關注女子選手,導致男子室內組輕量級代表隊今年2月,需透過募款、自費方式,才得以負擔出國至荷蘭比「2016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的費用。 拔河選手練習過程十分艱辛,手掌時常佈滿因訓練留下的繭與傷痕。 圖/吳禹潼攝曾就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的江韋頡,高中畢業時因擔心未來練拔河沒出路,從大學開始便轉換跑道沒有繼續訓練。直到去年被徵召加入世界盃代表隊,才從高師大休學再度回到拔河的世界挑戰自我。他認為就算出國需要自費,卻是在替自己爭取榮耀。但他也表示由於國家對體育不夠重視,儘管選手高中前能有優異的表現,多數人升大學後就不太願意走拔河這條路。台北市立大學胡家誠則無奈提到,高中畢業曾想放棄拔河改練別的項目,但由於其他專業項目比不上別人,「為了讀大學還是只能靠拔河。」他點出拔河是冷門運動,加上少子化,導致現在國中小開設拔河隊的學校越來越少,練習人數也逐年下降。胡家誠認為現在這批代表隊選手退役後,未來可能出現拔河人才斷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