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競技體操錦標賽台東登場 眾人積極應戰國際賽事
2024-10-25
生活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校園
東大學生會長彈劾程序存疑 教授籲主動公開資訊
2024-10-25
校園
清大宿舍分棟惹議 學生憂影響書院營運
2024-10-25
校園
臺師大重訓室人力不足 縮減開放時間引學生不滿
2024-10-25
國際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國際
曼大領頭成立人文學聯盟 盼跨界解決全球議題
2024-10-2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38期
AI檢測脊椎傾斜 人體3D影像一「拍」即合
2020-12-02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現今復健治療多由醫師目測,評估病患的身體姿態,過程耗時費力。有鑑於此,僑光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師生團隊研發「AI體態檢測相機」,透過AI分析及電腦視覺圖像,提升脊椎診斷效率。該作品於經濟部工業局「AI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奪得優等獎。 僑光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師生團隊參加經濟部工業局「AI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奪得優等獎,並獲60萬元獎金。 圖/陳紀翰提供目前復健科醫師平均診斷一位患者長達50分鐘,且每位醫生的評斷依據不一,缺乏量化數據參考。而團隊研發的產品藉由AI高運算能力,將檢測過程壓縮至三分鐘內。「操作方式簡單,就像平常拍照一樣。」僑光科大資科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陳紀翰說明,只要將此裝置架設於病患的身體正面及側面位置進行拍攝,照片便會透過人體姿態辨識系統(OpenPose)標註人體關節點,並將各點位置相連,從而估計人體姿態,再由電腦計算人體各部位的角度,建立人體3D模型,以判斷脊椎傾斜狀況。 研究團隊利用人體姿態辨識系統(OpenPose)標註人體,再透過餘弦定理計算身體部位的各個角度。 圖/陳紀翰提供團隊成員、僑光科大資科系學生張凱渝說:「藉由此發明,醫師便可從立體影像中,清楚看見病患的頭、頸椎與肩膀的傾斜角度,進一步判斷患者目前的狀況並給予治療。」另外,他提及,人體3D影像可以建立醫療履歷,協助患者在漫長的復健之路上,了解自己的身體側彎情形是否逐步改善。「此技術的另一項突破在於降低AI醫療的門檻。」陳紀翰解釋,雖市面上已出現與團隊產品類似功能的醫療儀器,然搭建AI的醫療輔具價格通常動輒數千萬元,只有大型研究醫院才有辦法負擔,小型地區診所仍只能使用傳統的目測診斷。病患為得到更好的醫療品質,會過度集中於大醫院,打亂醫療分級制度。為降低AI醫療門檻,研究團隊使用成本較低的嵌入式系統,並提高儀器準確率,讓一般小型診所得以使用較便宜,且保有一定準確率的檢測儀器,希望為過度傾斜的醫療天平重新找回平衡點。 AI體態檢測相機可將圖片轉成3D影像,讓醫生與病患皆能清楚掌握目前姿勢哪裡出問題、要如何調整。 圖/陳紀翰提供鑑於目前AI系統資料庫尚未能標註人體所有的關節點,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林國偉認為,「裝置已可呈現人體姿態變化,但若要應用於精密醫學,還須提高精準度。」而團隊成員洪翊祥則表示,未來此研發將持續新增人體關節點並精進資料庫數據,希望擴大其應用範圍,「不只侷限在醫療產業,希望它也能用於運動領域,幫助體育選手進行姿勢校正。」
藝文
第1734期
扭曲的脊椎 高跟鞋喻變形的主流美感
2020-10-2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無數的高跟鞋堆砌成骨骼,塑造扭曲變形的脊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創作組研究生陳安琦於17日起,在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舉辦個展《綺麗解剖》。透過陶土捏塑的高跟鞋,暗喻女性在社會框架的凝視下,逐漸自我物化的現象。 展覽空間刻意將燈光調昏暗,想讓展場呈現寧靜的氛圍,並且透過強光打在作品上,凸顯作品本身。 圖/劉柏承提供陳安琦將乳白色的高跟鞋重複堆疊,拼湊成人體骨骼。他述說,作品基於自身對高跟鞋的感受,再將大眾對高跟鞋的認知,如性感、美麗等作為女性符號。而人類死亡後,靈魂離開肉體,剩下一副骨骸,他說:「將作品作成骨骼形狀,可能是從骨子裡對高跟鞋無法擺脫的愛。」 〈噬II〉第一次素燒後,作品的支撐點裂開使另一邊瞬間垮下來成碎片,創作者陳安琦說當時他的尖叫聲大到讓整間教室的人以為看到老鼠。 圖/詹和臻攝雖對高跟鞋有著瘋狂的喜愛,但陳安琦提到,高跟鞋的造型不符人體工學,因此穿著它非常不適。他卻在社會框架下,認為高跟鞋才能塑造主流美感。而他也認同高跟鞋隱含美麗的意義,順著他人的想法裝扮成精緻的物品讓人欣賞。因此,他想透過展覽,呈現女性自我物化的矛盾。「我們可以在白璧無瑕的作品上得到一個反思的機會。」觀展民眾林郁晉說道。 〈噬〉為骨骼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創作於2017年,目前《噬》已經有三件同名作品,但是型態都不同。 圖/詹和臻攝作品〈噬〉以32支高跟鞋組成假牙形狀,陳安琦指出,創作來自童年穿鞋磨腳的經驗,母親曾告誡他若不想被鞋子磨破腳後跟,就要先發制人「咬」鞋子,他實測後卻無效。鞋子本是保護雙腳,高跟鞋卻讓人磨破腳皮,因此他將咬傷的意象融入作品,藉此反思穿高跟鞋的意義。 〈承III〉脊椎為承受人體重量的重要骨骼,穿上高跟鞋也是在傷害脊椎,因此將其做嚴重扭曲。 圖/詹和臻攝脊椎造型的《承》包含四件作品,作品分別展出微彎、S形,最後嚴重扭曲為螺旋狀的脊椎。陳安琦提到,脊椎承受人全身的重量,是人體最重要的骨架,但是穿著高跟鞋卻是傷害脊椎的行為,於是《承》展出脊椎隨時間蜷曲的狀態。 觀展民眾陳奕龍說:「陳安琦巧妙地用了這種視覺對比,以高跟鞋、骨骼兩種看似無關卻暗藏玄機的符號,去表達對高跟鞋的愛恨矛盾。」 陳安琦是澳門人,因為澳門沒有藝術創作相關的研究所,所以決定來台灣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圖/詹和臻攝土對天主教的陳安琦來說,具有另一層宗教涵義,他解釋,人的肉身出於塵土,死亡後也歸於塵土。陶土經過高溫燒成後變為無機物,就如同人類從生到死亡,唯一不被腐蝕的只有牙齒與骨骼,他說:「我在創作時,同樣也在賦予作品靈魂,藉由這個載體表達自己的想法。」
藝文
第1692期
《續・春釘》以音代語 誇張肢體詮釋病痛
2018-12-13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在紅光的照射下,演員獨自在舞台上跳著舞,大量的鐵鋁罐從四周拋向舞台,但他仍不為所動、堅定地跳著。身聲劇場在7日至9日於淡水的身聲小劇場演出《續・春釘—告別作者》,作品發想自一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團員莊惠勻的故事,將身體的疼痛與限制轉化爲戲劇,詮釋創作者面對病痛的內心轉折,以及最終回歸到自身內心的平靜。戲劇創作手法多著重於音樂設計、肢體律動,並從作品中抽離大部分的台詞,希望觀眾能越過文字及語言,單純藉由肢體、裝置及音樂理解作品。「我發現只要一有語言,大家很容易先入為主地被語言影響。」莊惠勻補充。序幕以醫院大廳中吵雜的的聲音,以及地上零散的護具、拐杖代表醫院場景,而病患與醫生以彈奏樂器的方式溝通。身聲劇場藝術總監吳忠良解釋,音樂對身聲劇場是一大重點,以音樂代表演出場景、醫療儀器、演員與醫生之間的談話。莊惠勻補充,希望音樂能與角色、戲劇互相搭配,「不論吵雜或刺耳,都代表生命中所有發生的事。」 音樂元素貫穿了全劇的演出。裸露的鋼琴骨架象徵著醫生正透過樂器來治療患者身體上的疼痛,並利用樂器與患者溝通、對話。 圖/陳有德提供戲劇中利用誇張的肢體動作,演出運動員展現力與美的片段,吳忠良表示,運動時,人所呈現的身體、線條或能量狀態是最完美的,也是人情緒最高亢的時候,作品想呈現身體疼痛的限制與人體完美狀態的對比。而莊惠勻則表示此段演出,表現人對於生命理想狀態及無窮慾望的追求,「我們一直想要達到更好的狀態,但是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的達到。」他補充。劇中三位身穿白色連身防護衣的演員們,手上分別拿著鐵鋁罐代表創作者的「脊椎」與觀眾互動。演員們拿著鐵鋁罐乾杯、雜耍,並邀請觀眾拿著球上台丟向鐵罐堆成的塔,以開玩笑、調侃的態度來面對自身生理上的疼痛。「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會嘲諷自己身體上的病痛,像老化、痛風等。」吳忠良解釋。 演員們利用鐵鋁罐代表「脊椎」的每一結骨頭,象徵莊惠勻自身患有的「僵直性脊椎炎」,並透過趣味性的方式與觀眾互動。 圖/陳有德提供劇終,大量鐵鋁罐撒下、朝演員拋出,但演員仍獨自、堅定地跳著舞。「我們的戲其實談的就是平靜,那不是周遭都很安靜的那種平靜,而是周遭混亂、吵雜,但內心卻仍舊堅定去面對。」吳忠良解釋,「平靜」就是此齣作品最大的精神,希望藉由創作者自身的經驗,讓觀眾能平靜面對生理與心理上的疼痛。 大量地鐵鋁罐撒下,演員仍不為所動、專注地跳著舞,象徵著面對身體上的疼痛,仍能與之和平共處、平靜地面對。 圖/陳有德提供劇場前台工作人員、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黃為翊認為,年輕人對於生理上的疼痛其實沒有太大的感知和共鳴,並表示近一年自己的身體正逐漸改變,「這件事對一個人來說是影響很深,需要被不斷地歷練的一件事。」觀眾、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學生陳品逸表示,雖然一開始較無法融入戲劇,但透過劇中安排的音樂、肢體表演,能夠漸漸理解本劇想表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