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AI檢測脊椎傾斜 人體3D影像一「拍」即合
新知
第1738期
AI檢測脊椎傾斜 人體3D影像一「拍」即合
2020-12-02
【記者陳嘉怡綜合報導】現今復健治療多由醫師目測,評估病患的身體姿態,過程耗時費力。有鑑於此,僑光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師生團隊研發「AI體態檢測相機」,透過AI分析及電腦視覺圖像,提升脊椎診斷效率。該作品於經濟部工業局「AI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奪得優等獎。 僑光科技大學資訊科技系師生團隊參加經濟部工業局「AI智慧應用新世代人才培育計畫」奪得優等獎,並獲60萬元獎金。 圖/陳紀翰提供目前復健科醫師平均診斷一位患者長達50分鐘,且每位醫生的評斷依據不一,缺乏量化數據參考。而團隊研發的產品藉由AI高運算能力,將檢測過程壓縮至三分鐘內。「操作方式簡單,就像平常拍照一樣。」僑光科大資科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陳紀翰說明,只要將此裝置架設於病患的身體正面及側面位置進行拍攝,照片便會透過人體姿態辨識系統(OpenPose)標註人體關節點,並將各點位置相連,從而估計人體姿態,再由電腦計算人體各部位的角度,建立人體3D模型,以判斷脊椎傾斜狀況。 研究團隊利用人體姿態辨識系統(OpenPose)標註人體,再透過餘弦定理計算身體部位的各個角度。 圖/陳紀翰提供團隊成員、僑光科大資科系學生張凱渝說:「藉由此發明,醫師便可從立體影像中,清楚看見病患的頭、頸椎與肩膀的傾斜角度,進一步判斷患者目前的狀況並給予治療。」另外,他提及,人體3D影像可以建立醫療履歷,協助患者在漫長的復健之路上,了解自己的身體側彎情形是否逐步改善。「此技術的另一項突破在於降低AI醫療的門檻。」陳紀翰解釋,雖市面上已出現與團隊產品類似功能的醫療儀器,然搭建AI的醫療輔具價格通常動輒數千萬元,只有大型研究醫院才有辦法負擔,小型地區診所仍只能使用傳統的目測診斷。病患為得到更好的醫療品質,會過度集中於大醫院,打亂醫療分級制度。為降低AI醫療門檻,研究團隊使用成本較低的嵌入式系統,並提高儀器準確率,讓一般小型診所得以使用較便宜,且保有一定準確率的檢測儀器,希望為過度傾斜的醫療天平重新找回平衡點。 AI體態檢測相機可將圖片轉成3D影像,讓醫生與病患皆能清楚掌握目前姿勢哪裡出問題、要如何調整。 圖/陳紀翰提供鑑於目前AI系統資料庫尚未能標註人體所有的關節點,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林國偉認為,「裝置已可呈現人體姿態變化,但若要應用於精密醫學,還須提高精準度。」而團隊成員洪翊祥則表示,未來此研發將持續新增人體關節點並精進資料庫數據,希望擴大其應用範圍,「不只侷限在醫療產業,希望它也能用於運動領域,幫助體育選手進行姿勢校正。」
扭曲的脊椎 高跟鞋喻變形的主流美感
藝文
第1734期
扭曲的脊椎 高跟鞋喻變形的主流美感
2020-10-2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無數的高跟鞋堆砌成骨骼,塑造扭曲變形的脊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藝術創作組研究生陳安琦於17日起,在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舉辦個展《綺麗解剖》。透過陶土捏塑的高跟鞋,暗喻女性在社會框架的凝視下,逐漸自我物化的現象。 展覽空間刻意將燈光調昏暗,想讓展場呈現寧靜的氛圍,並且透過強光打在作品上,凸顯作品本身。 圖/劉柏承提供陳安琦將乳白色的高跟鞋重複堆疊,拼湊成人體骨骼。他述說,作品基於自身對高跟鞋的感受,再將大眾對高跟鞋的認知,如性感、美麗等作為女性符號。而人類死亡後,靈魂離開肉體,剩下一副骨骸,他說:「將作品作成骨骼形狀,可能是從骨子裡對高跟鞋無法擺脫的愛。」 〈噬II〉第一次素燒後,作品的支撐點裂開使另一邊瞬間垮下來成碎片,創作者陳安琦說當時他的尖叫聲大到讓整間教室的人以為看到老鼠。 圖/詹和臻攝雖對高跟鞋有著瘋狂的喜愛,但陳安琦提到,高跟鞋的造型不符人體工學,因此穿著它非常不適。他卻在社會框架下,認為高跟鞋才能塑造主流美感。而他也認同高跟鞋隱含美麗的意義,順著他人的想法裝扮成精緻的物品讓人欣賞。因此,他想透過展覽,呈現女性自我物化的矛盾。「我們可以在白璧無瑕的作品上得到一個反思的機會。」觀展民眾林郁晉說道。 〈噬〉為骨骼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創作於2017年,目前《噬》已經有三件同名作品,但是型態都不同。 圖/詹和臻攝作品〈噬〉以32支高跟鞋組成假牙形狀,陳安琦指出,創作來自童年穿鞋磨腳的經驗,母親曾告誡他若不想被鞋子磨破腳後跟,就要先發制人「咬」鞋子,他實測後卻無效。鞋子本是保護雙腳,高跟鞋卻讓人磨破腳皮,因此他將咬傷的意象融入作品,藉此反思穿高跟鞋的意義。 〈承III〉脊椎為承受人體重量的重要骨骼,穿上高跟鞋也是在傷害脊椎,因此將其做嚴重扭曲。 圖/詹和臻攝脊椎造型的《承》包含四件作品,作品分別展出微彎、S形,最後嚴重扭曲為螺旋狀的脊椎。陳安琦提到,脊椎承受人全身的重量,是人體最重要的骨架,但是穿著高跟鞋卻是傷害脊椎的行為,於是《承》展出脊椎隨時間蜷曲的狀態。 觀展民眾陳奕龍說:「陳安琦巧妙地用了這種視覺對比,以高跟鞋、骨骼兩種看似無關卻暗藏玄機的符號,去表達對高跟鞋的愛恨矛盾。」 陳安琦是澳門人,因為澳門沒有藝術創作相關的研究所,所以決定來台灣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圖/詹和臻攝土對天主教的陳安琦來說,具有另一層宗教涵義,他解釋,人的肉身出於塵土,死亡後也歸於塵土。陶土經過高溫燒成後變為無機物,就如同人類從生到死亡,唯一不被腐蝕的只有牙齒與骨骼,他說:「我在創作時,同樣也在賦予作品靈魂,藉由這個載體表達自己的想法。」
《續・春釘》以音代語 誇張肢體詮釋病痛
藝文
第1692期
《續・春釘》以音代語 誇張肢體詮釋病痛
2018-12-13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在紅光的照射下,演員獨自在舞台上跳著舞,大量的鐵鋁罐從四周拋向舞台,但他仍不為所動、堅定地跳著。身聲劇場在7日至9日於淡水的身聲小劇場演出《續・春釘—告別作者》,作品發想自一位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團員莊惠勻的故事,將身體的疼痛與限制轉化爲戲劇,詮釋創作者面對病痛的內心轉折,以及最終回歸到自身內心的平靜。戲劇創作手法多著重於音樂設計、肢體律動,並從作品中抽離大部分的台詞,希望觀眾能越過文字及語言,單純藉由肢體、裝置及音樂理解作品。「我發現只要一有語言,大家很容易先入為主地被語言影響。」莊惠勻補充。序幕以醫院大廳中吵雜的的聲音,以及地上零散的護具、拐杖代表醫院場景,而病患與醫生以彈奏樂器的方式溝通。身聲劇場藝術總監吳忠良解釋,音樂對身聲劇場是一大重點,以音樂代表演出場景、醫療儀器、演員與醫生之間的談話。莊惠勻補充,希望音樂能與角色、戲劇互相搭配,「不論吵雜或刺耳,都代表生命中所有發生的事。」 音樂元素貫穿了全劇的演出。裸露的鋼琴骨架象徵著醫生正透過樂器來治療患者身體上的疼痛,並利用樂器與患者溝通、對話。 圖/陳有德提供戲劇中利用誇張的肢體動作,演出運動員展現力與美的片段,吳忠良表示,運動時,人所呈現的身體、線條或能量狀態是最完美的,也是人情緒最高亢的時候,作品想呈現身體疼痛的限制與人體完美狀態的對比。而莊惠勻則表示此段演出,表現人對於生命理想狀態及無窮慾望的追求,「我們一直想要達到更好的狀態,但是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的達到。」他補充。劇中三位身穿白色連身防護衣的演員們,手上分別拿著鐵鋁罐代表創作者的「脊椎」與觀眾互動。演員們拿著鐵鋁罐乾杯、雜耍,並邀請觀眾拿著球上台丟向鐵罐堆成的塔,以開玩笑、調侃的態度來面對自身生理上的疼痛。「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會嘲諷自己身體上的病痛,像老化、痛風等。」吳忠良解釋。 演員們利用鐵鋁罐代表「脊椎」的每一結骨頭,象徵莊惠勻自身患有的「僵直性脊椎炎」,並透過趣味性的方式與觀眾互動。 圖/陳有德提供劇終,大量鐵鋁罐撒下、朝演員拋出,但演員仍獨自、堅定地跳著舞。「我們的戲其實談的就是平靜,那不是周遭都很安靜的那種平靜,而是周遭混亂、吵雜,但內心卻仍舊堅定去面對。」吳忠良解釋,「平靜」就是此齣作品最大的精神,希望藉由創作者自身的經驗,讓觀眾能平靜面對生理與心理上的疼痛。 大量地鐵鋁罐撒下,演員仍不為所動、專注地跳著舞,象徵著面對身體上的疼痛,仍能與之和平共處、平靜地面對。 圖/陳有德提供劇場前台工作人員、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黃為翊認為,年輕人對於生理上的疼痛其實沒有太大的感知和共鳴,並表示近一年自己的身體正逐漸改變,「這件事對一個人來說是影響很深,需要被不斷地歷練的一件事。」觀眾、政大企業管理學系學生陳品逸表示,雖然一開始較無法融入戲劇,但透過劇中安排的音樂、肢體表演,能夠漸漸理解本劇想表達的內容。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