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藝文
第1757期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頭髮與空間交織,而髮絲在空間中變化,展現出時間的流動。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變換的「髮絲」樣態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展覽於15日起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展出。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髮絲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 圖/單師樵攝在膠彩作品〈浴室與泳池〉中,女人的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的山石,而流動的水結合頭髮隨時間生長的特性,呈現不斷變化的情緒。他說明,因為他很常在浴室裡思考,浴室空間承載許多他的情緒。觀眾黃上育說:「浴室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空間,是不能被侵擾的存在,畫面中的主角似乎在眺望、等待。」 在〈浴室與泳池〉中,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山石,流動的水結合頭髮生長的時間性,呈現像水一樣不斷變化的情緒。 圖/單師樵攝另一件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謝綺文說明,延伸的頭髮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黃上育認為,畫中主角正在遭受某種迫害,「是對於周遭狀態的掙扎,這些跡象被赤裸裸的攤在觀者的面前,時間的流逝令頭髮生長地越來越長。」謝綺文補充,畫中摻入的銀箔與洋箔,會隨時間氧化而呈現不同的樣貌,藉此表達時間的流動。 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說:「『面』對於人來說太過於廣大而無限,人們用『線』來限制範圍,整理人類理性思緒。」他把面與線作為人們看待世界並表達的方式,因此他使用會隨時間改變樣態的髮絲作為符號,就像他的情緒變化。觀眾丁玉娟說:「長長的線條,有點像髮絲,又有一點像流水,讓我心裡想著一些糾結的事,同時也想要讓這些事情順暢。」 《線引》展出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且作品多以絹本作為基底材。 圖/單師樵攝展覽展出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作品多以柔軟的絹本作為基底材,絹本被拉扯在木框上,既緊繃又鬆軟,如同思緒的交織。他說明,一開始他使用水墨,認為水墨能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但後來決定改用膠彩,他說:「膠彩在絹本上更好渲染,也更能展現頭髮層次、柔軟度,呈現更多變化性。」他補充,使用膠彩所構置的空間,能與髮絲相互碰撞、融合。 初期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使用水墨創作,因他認為水墨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透露,未來還想嘗試將想法應用於裝置藝術,把頭髮抽離「線」的範疇,重新界定人們所認知的線。他說:「世界上沒有線,頭髮再怎麼放大都是一個面。」他補充,他目前也試著使用立體物品重新定義「線」,用線纏繞該物,改變人們認知的邊角概念,重新創造「線」的概念。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藝文
第1753期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2021-10-06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水墨、金屬箔、礦石一層層交替覆蓋,堆疊出富有立體感的花卉。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生張若琳於9月29日起,在台中的晴鴻藝術空間舉辦岩彩(註一)創作展《覓秘》,透過特殊的媒材及創作手法,試圖剝開人們光彩奪目的外表,尋覓心中的祕密。註一:岩彩是使用天然礦石粉末、並以動物膠作為素材媒介的一種繪畫方式,因此又稱為「膠彩」,將礦石粉末加水調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作品〈霓裳麗影〉以紅藍兩色作為主體,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做出線條感,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張若琳挪用牡丹及荷花象徵人色彩奪目的外表,跳脫了一般繪畫的切入點,不是讓整幅畫充滿花,而是有做留白及延伸。且不同於傳統的岩彩,他結合水墨工筆技法,讓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好像那個葉子在漂泊的感覺。」前任文化局局長林輝堂形容說。 作品〈霓裳麗影〉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 圖/晴鴻藝術空間提供張若琳認為,人往往只會呈現出自己美好的那面,但內心的世界可能因為人生中種種挫敗與坎坷,而產生一些陰暗、不欲人知的祕密。因此他先是以大量的墨作為底層,再運用岩礦層層堆疊,做出凹凸不平的紋理,再使用金屬箔,重複這些動作三到四次,讓花卉極具厚度感,也暗指了人的內在是經過覆蓋,一層層的剝開才能看見潛在的意義,試圖探討外表與內在的對比。也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讓他耗時約一年才完成10幅作品。 小小的展間展示了10幅畫作,卻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耗費了張若琳一年的時間。 圖/顏婕儒攝「展間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表現手法都有些許不同。」張若琳說明,其中兩件就是先畫完50%以後,用金屬箔將整幅畫貼掉,接著以漂洗的方式洗去一部分的箔,再覆蓋上色。經過不斷貼箔、洗掉、上色,完成後便能從表層隱約看見藏在其中的紋理,比喻無論怎麼隱藏,還是無法完全地掩蓋真實的個性。觀展民眾顏妤儒也認同地說:「你想看起來怎麼樣,就應該要從內在去改變,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 張若琳向觀展民眾講解《覓秘》的動機與理念,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圖/顏婕儒攝張若琳說明,膠彩不像一般壓克力或油畫的管狀顏料方便使用,是必須按一定比例的膠,依個人經驗手工調配,如果水分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浮動的現象。他也表示,因為在製作上較為複雜,所以目前在台灣創作膠彩的人算是小眾。晴鴻藝術空間老闆蕭勝鴻形容這次的作品充滿當代感、而非曲高和寡的。張若琳也補充,其實早在唐朝就已經大量使用石青以及石綠等礦物作畫,至今卻鮮少使用,令他感到惋惜,也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無慾的佛像手持精品 《問石記》諷當代物慾
藝文
第1734期
無慾的佛像手持精品 《問石記》諷當代物慾
2020-10-28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佛像手舉名牌包,周圍繚繞的雲朵則作為展架陳列時尚精品。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的蕭博駿,於17日起在藝廊「丹之寶」舉辦個展《問石記》。其中系列作品《太湖時尚》,透過並置傳統宗教文化與當代流行元素,暗諷人們追求物質的慾望。 個展《問石記》的取名融合蕭博駿的生活觀察與北京留學經驗,體現多重符號雜揉的思辨歷程。 圖/丹之寶提供蕭博駿曾到敦煌石窟臨摹壁畫,洞窟裡的圖騰及「佛陀本生故事」皆成為他的創作謬思,使他的作品不同於多呈現日式風格的膠彩畫,反而蘊含濃厚的宗教哲思與佛學色彩。他指出,石窟內的佛像和置於展示櫃的模特兒兩者皆處在框內,就如展示物,「我發現石窟的造型與百貨公司櫥窗陳列方式,竟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洞窟壁畫經由時間累積成為不朽的經典,現代流行的精品卻依據季節迅速更迭,引發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蕭博駿補充,他期望經由作品點出現代社會過於強調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提供觀者思考當代消費文化。 佛陀手持名牌包,蕭博駿透過傳統宗教元素與現代流行精品的連結,探討人們的物質慾望。 圖/丹之寶提供項鍊懸掛於太湖石上,底下的蓮花與首飾揉為一體,〈太湖時尚13〉將佛教象徵物與現代物品並列,使兩者的矛盾躍然於畫作上。蕭博駿說明,蓮花在佛教象徵至高無上的純潔,他刻意在花朵上繪製珠寶,連結宗教圖案與時尚精品,探討精神與物質崇拜之間的關係。藝術評論家王焜生說:「佛教講求跳脫人世,但他的作品卻將宗教元素融入現代物質生活,展現另類的入世觀點。」 〈太湖時尚13〉為橫軸觀看的作品,以焦墨與淡彩勾勒線條,呈現現代櫥窗意象。 圖/丹之寶提供為強調名牌精品的質感,蕭博駿大量使用金泥雲母、金箔、紅寶石粉末及敦煌土等素材創作,再融入敦煌石窟的特殊技法「瀝粉貼金」(註),讓膠彩畫呈現半浮雕的立體感。蕭博駿提及,作品上的浮雕雲朵需先用細顆粒的礦物粉末與動物膠層層堆疊,最後再貼上金屬箔。因此,單憑畫作上的一片小雲彩,就需耗費好幾日製作。註:瀝粉貼金技法是中國傳統壁畫、彩雕以及建築裝飾常用的一種工藝手法。將膠和土粉混合裝於管中,按彩畫描出隆起的花紋再貼上金箔,以求圖案產生立體感。 蕭博駿致力於當代水墨創作,特別專精於膠彩畫的探索,亦曾親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 圖/丹之寶提供展覽隨處可見當代與古典藝術的結合,觀展民眾劉安迪表示,展品遠觀似古代宮廷畫作,細看卻發現隱藏於其中的現代文物,古今交融的呈現方式彷彿開啟一場時代對話。而觀展民眾黃顯榮則肯定藝術家藉由詼諧的表現手法,提醒大眾反思物質崇拜的理念。
水墨膠彩巧妙融合 張維元展最高氣韻
藝文
第1642期
水墨膠彩巧妙融合 張維元展最高氣韻
2016-12-21
【記者楊采翎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研究所學生張維元,7日至20日於新北市藝文中心B1藝廊舉辦《張維元創作展─漫遊吾境》。結合水墨、膠彩及西方油畫元素,展現異於傳統書畫的手法與氣韻。男孩盪著鞦韆,仰臉遠望,雙腳隨鞦韆擺動,閃爍細微光芒的青藍色褲管被風吹得發皺,表現童趣的愜意。〈暢〉運用色澤飽滿的膠彩及水墨的薄淡清雅,展現收放之姿。暖黃色調襯出男孩褲管的鮮藍,卻讓腿部半透明呈現輕盈動感。張維元表示,因為懂得安排用色、收放結構,所以從水墨入膠彩很簡單。他也認為,做畫的基本原則相通,不因媒材而變,重點是表現「氣韻生動」。選擇淡化主角腿部色澤,便是為了表現氣韻的最高境界。 〈暢〉是張維元從敦煌回來的啟發,從主角衣服的皺褶可以看出東方畫法的線條,加上水墨技法收放自如,經營高度氣韻。圖/楊采翎攝自幼學習水墨的張維元,在民國101年前往東京藝術大學繪畫科日本畫專業交換,才開始接觸膠彩課程。「水墨是一次性的,雖然可以堆疊,但是畫錯就畫錯了,不能重來。」張維元提到,水墨下筆無法調整,膠彩卻可以層層堆疊。兩種極端的差異,促使張維元運用墨的暈染跟撞水技巧與膠彩疊合,豐富作品層次。他解釋,墨裡面的膠碰到水時,會產生排斥,呈現暈霧效果。〈輪轉〉是張維元在日本交換下半年的作品,面臨將回國的壓力,覺得人生似乎仍在輪迴漂浮。畫中的馬來熊看似自在地在池中玩耍,卻沒有生活方向,抓住球便寄望獲得某個去處,就如他的心境。張維元表示,為求突破,他大膽地在畫作上貼金箔、肆意灑墨。似西方油畫的畫法及日本動漫的線條,展現速度感。 〈輪轉〉呈現張維元在日留學的徬徨心境,藉由馬來熊的意象表徵自己,也運用創新的仿西畫膠彩畫法及日漫畫法,讓層次更多元。圖/楊采翎攝觀眾、台藝大書畫藝術學系學生江慧娟表示,水墨墨色跟濃淡之分做得很好;膠彩色澤雖較華麗,但與偏向插畫的作品搭配,反而相互映襯。 張維元喜愛透過畫作寄情,膠彩因為以礦物作為顏料,光線能在礦物間折射發光,更顯畫作形象。圖/楊采翎攝 張維元臨摹清末畫家〈臨 郭雪湖〉,巧妙融合水墨及膠彩的技法,使之雖為東洋畫,卻有水墨的氣質。圖為原畫局部。圖/楊采翎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