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新知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新知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校園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44期
造謠時代的「必要之惡」 自媒體審查者誕生
焦點
2021-03-25
【記者石學儒、吳嘉倪、楊人熹、鍾晨沅綜合報導】「有種印度的自然療法,叫做『肝膽排石法』!」2020年11月,人氣YouTuber愛莉莎莎(陳天予)於個人頻道發布「肝膽排石法」影片,分享治療膽結石偏方,影片一出輿論譁然。2021年2月,YouTuber兼台大醫院醫師蒼藍鴿(吳其穎)拍攝影片,質疑此種偏方根本沒有醫學根據。起初,愛莉莎莎反擊事前有「做功課」,並表示不會認錯、道歉,然此舉受到許多網友和醫護人員撻伐。隔日,他態度180度大轉變,將影片下架,同時向社會大眾道歉。當代人手一機,社群媒體是日常消遣與吸收資訊、知識的管道。自媒體經營者須不斷處理、產出大量內容,內容氾濫的情況下,資訊難免錯誤流傳。「流量」為網路世界一大要素,曾經營10萬訂閱YouTube頻道的金喆義認為,高流量代表著影響力,以「肝膽排石法」事件為例,愛莉莎莎在YouTube擁有百萬訂閱戶,若閱聽人使用偏方後身體不適,損失將難以估計。根據YouTube資訊統計平台InterRed資料顯示,愛莉莎莎的頻道自爭議爆發至今(2021年3月),已減少約2萬訂閱數。由此可見,提供錯誤資訊將對內容創作者造成負面影響。而蒼藍鴿具有醫學專業背景,面對訂閱人數遠超自己的愛莉莎莎,選擇發聲糾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陳百齡表示,本事件讓大家看到一種可能性,除錯誤資訊不容流傳外,更凸顯自媒體內容必須接受把關。蒼藍鴿之於愛麗莎莎形同「審查者」,現今網路社會,他們立起「打假」的旗幟,為閱聽人營造正確的資訊環境。 愛莉莎莎的「肝膽排石法」影片遭蒼藍鴿質疑偏方根本沒有醫學根據,愛莉莎莎隨後將影片下架,並向社會大眾道歉。 圖/鍾晨沅攝<b>當自媒體未能做好自我把關 逐漸成形的資訊審查機制自媒體審查分幾種可能機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院長胡幼偉表示,第一種審查機制來自於創作者本身。他補充說:「許多專業的自媒體工作者,抑或是網紅,背後皆有團隊支撐,為避免內容牴觸法律或明顯違背常識等情況發生,團隊應有人負責把關。」第二種機制透過社群媒體運作,胡幼偉解釋,社群媒體作為平台,為維護自身聲望、名譽,會制定內容管制政策,然此種機制較消極被動,僅能發揮基本把關功能。例如YouTube有「創作者規範」,可以初步審核創作者影片,排除不符規定的內容。此外,胡幼偉表示,允許閱聽人回應是自媒體特性,因此發展出一種「外部監理」的審查機制。閱聽人除觀看內容,也可回應自媒體或與之互動。他說:「若將網路內容視為一種供給市場,市場意見也會影響生產者,進而形成一種把關的機制。」而在創作者未能做好自我把關,社群平台又無法有效管制所有錯誤內容的情況下,「外部監理」重要性便大幅提升。<b>社群媒體時代錯誤資訊氾濫 自媒體審查者應運而生愛莉莎莎事件中,除了有醫師YouTuber蒼藍鴿跳出來矯正錯誤醫學資訊,愛莉莎莎的法律知識也受到考驗。蒼藍鴿在影片中援引了愛莉莎莎影片,輔以解釋錯誤資訊。對此,愛莉莎莎在後續影片中反擊,蒼藍鴿未經授權使用自己影片,侵害其著作權,已違反YouTube二次創作的界線。針對愛莉莎莎的指控,權麒法律事務所所長巴毛律師(陳宇安)於臉書粉絲團打臉:「我認為他們截取愛莉莎莎的影片,是為了評論其中的內容並指出錯誤,應該算是《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此外,巴毛律師也提到,不相信專業,似乎成為自媒體傳播錯誤資訊亂象的一大因素。「我就不懂為什麼會有人去相信愛莉莎莎,然後不相信蒼藍鴿。」巴毛律師不解地表示,他認為當資訊並非來自專業來源時,閱聽人就須主動查詢事情的真偽。2021年2月,變性網紅罔腰於社群平台Instagram發布一系列宣稱自己懷孕的貼文,許多網友皆懷疑:「沒有子宮如何懷孕?」對此,擁有27萬臉書追蹤者的婦產科醫師蘇怡寧發文反駁「我祝福你,但真的不要鬼扯」進一步以腹腔懷孕、子宮對懷孕的重要性撰文,教導大眾正確婦產科觀念。3月,罔腰經高雄市衛生局約談後承認懷孕訊息造假,被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隨後發文,正式向社會大眾致歉。瀏覽蘇怡寧的粉絲專頁,可見他以專業角度分析或糾正錯誤消息,經營自媒體同時扮演審查者的角色。在諸多網紅言論爭議中,逐漸看見如蒼藍鴿、蘇怡寧或巴毛律師等具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跳出來「打臉」不實資訊。<b>讓閱聽人相信專業 審查者樹立權威增說服力「這真的很扯,扯到爆,還這麼多人相信,還『愛你』,我聽到都快吐了。」回憶起罔腰事件,蘇怡寧表示,資訊錯得太離譜,加上不少閱聽人誤信,往往是他選擇發聲的重要關鍵。面對數不盡的「瞎言瞎語」,即使不主動糾正,許多網友看不下去會私訊他說:「欸蘇醫師,你說句話吧!」 蘇怡寧於臉書經營「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粉絲專頁,每天都會收到許多民眾私訊詢問有關婦產科的問題,蘇怡寧便以網友的發問作為文章素材。 圖/鍾晨沅攝巴毛律師也提及,有時在自己眼中近乎違反常識的錯誤觀念,卻在網路上被宣揚,使他不得不闢謠,「像很多人還以為一個人失蹤,要24小時再去報案,第一時間就該去。」他控訴,國人普遍缺乏足夠法律常識教育,「有可能你自己不小心觸犯到法律,或是有人侵犯到你的權益,但是你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這是最嚴重的後果。」蘇怡寧和巴毛律師皆為專業人士,平時工作繁忙,他們異口同聲道:「我們都是自己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些事。」而除了本身專業的知識背景,審查者也或多或少擁有一些特質。蘇怡寧習慣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說醫學知識,用字一針見血的他,笑著強調這是個人風格,「我一直以來都這樣啊,從以前就很白目。」此外,醫學期刊及科學家文章通常較難懂,他正好覺得自己有「說白話文」的能力,將艱澀資訊轉換成大眾易讀的語句。至於閱聽人對正確資訊是否買帳,巴毛律師認為,權威感是重點,在獲得律師執照前,自己曾在網路上點出錯誤資訊,當時遭到網友質疑:「你又不是律師,我不知道你講的是對是錯。」擁有律師身分後,對大眾而言才有足夠的說服力。 除了擁有親民特質,巴毛律師認為,自身發言能讓閱聽人信服的關鍵終究還是那張「律師執照」。 圖/楊人熹攝為確保提供正確資訊,進行案例評論前,巴毛律師通常會先翻閱原始判決了解事實,「最怕我根據報章媒體的報導去講,結果事實不是這樣,那就會很糗。」他補充道。蘇怡寧則分享,在醫學世界十分講求「循證(註1)」,他解釋醫師平時查證的方法,利用搜尋引擎查詢關鍵字後,閱讀多篇文獻、期刊,就能得知網路訊息正確與否。蘇怡寧說:「其實很有趣的是,資訊都在那裡,只是你有沒有辦法把它跟一些垃圾分辨出來,這是我們有的能力。」註1:在醫師發布臨床診療指引和其他族群層次政策時,必須堅持對有效性證據進行明確評估。詳細步驟為:提出問題、搜尋找出可以回答問題的文獻、解讀各個研究,明確地找出它對研究問題的看法、整合他們的結果、總結所有證據。 <b>審查者仗義執言卻惹官司纏身 遭狂粉惡意攻擊審查者在糾正他人的同時,也容易被網友放大檢視。愛莉莎莎事件爆發初期,輿論並非一面倒向蒼藍鴿。高流量的自媒體工作者有廣大的擁護群眾,當他們被「打臉」時,部分擁護者選擇相信他們,轉而檢視、甚至攻擊站出來發聲的人。在提倡言論自由的現代,網路上非理性言論著實難以避免。部分爭議因此掀起當事人與網民論戰,甚至對簿公堂。經營財經資訊粉絲專頁「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的資深財經工作者麥克風(陳彥文)近日便遭官司纏身。麥克風在2019年打臉暱稱「財經網美」的胡采蘋,後者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積電需要借錢擴廠,麥克風則貼出台積電的現金流量表質疑其言論。後續兩人各以「財報」、「會計」等論點爭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麥克風文章遭對方粉絲不斷檢舉、攻擊,其粉絲專頁更一度被迫關閉。「我用一個網頁澄清事件,然後就被告了。」麥克風無奈地說,批評胡采蘋後,他開始被其狂粉挖身家、抹黑,原本討論的財經問題,也被帶入政治色彩等因素,令他不堪其擾,「他們連我老婆都一起告。」面對這些遭遇,麥克風坦言,若早知會如此麻煩,他當初會選擇不發表言論。胡幼偉也提到,網友常對評論者發表具攻擊性回覆,進而形成網路霸凌,他認為此舉將導致原先有意對議題發表意見的群體退縮,使得錯誤論點持續發酵,真相終將被埋沒。然而,收過不少惡意留言的蘇怡寧表示,自己並不怕這些言論。有過相似經驗的巴毛律師也分享,很多人明顯就是擁護他們的KOL(註2),類似一種信仰,「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再理會。」他認為,大眾崇拜KOL很正常,許多責任並不在擁護者、而在KOL,「你(KOL)有沒有想過你的言論,會影響多少人?」註2:Key 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站出來不簡單,麥克風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訴訟流程,從刑事轉到民事案件,他仍堅持「耗」下去,「反正事實就擺在那裡,讓法官去決定吧。」直到現在,麥克風仍持續經營粉絲專頁,除分享財經知識外,也不時會糾正不實資訊。 具有20多年投資經歷的麥克風在指正胡采蘋的發言後,遭到對方粉絲圍剿,甚至鬧上法院。麥克風拿著不起訴處分書感嘆幸好司法已還他清白。 圖/鍾晨沅攝<b>學者籲理性溝通 審查者偕大眾共創公共討論空間大眾都是審查機制的一員,不可免俗,有更多專業人士會選擇站出來批評、指證,胡幼偉說道,「自媒體不要把他看成挑戰或對立,心胸寬大一點,雙方是可以討論的。」他也補充,若錯誤一方虛心接受、修正錯誤,便是良性的循環。陳百齡評論,愛莉莎莎與蒼藍鴿的事件,雙方最後都做了一個良好示範,但他也提到,並非所有事件結果都如此理想,「很多類似的事件最後都變成當事人、網友互相謾罵。」他認為,自媒體與審查者應以身作則,率先建立理性的溝通環境。除專業人士及閱聽人的糾正之外,2018年,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在網路消息迅速傳遞的時代下應運而生,以非營利組織方式,遏止假新聞與假資訊。陳百齡表示,網路世代資訊傳播不如過去新聞媒體,內容經過媒體內部層層把關,因此審查機制的出現是種「必要之惡」,他說:「閱聽人表達意見、自媒體互相檢視或是查核中心的建立,其實都是對自媒體錯誤資訊的制衡。」「就算胡扯,他(罔腰)傷害了誰?」談及罔腰事件,麥克風認為,即使自媒體蓬勃發展,也不該以強制性的規範來糾正個體言論。他表示,各種事件、議題都需要經過多方提出看法並討論,最終如何判斷誰對誰錯,由閱聽人自己做選擇。陳百齡也強調,就算審查機制再完整,錯誤資訊仍防不勝防。「預防勝於治療。」他認為,閱聽人的媒體識讀能力才是重點。「他(審查者)是促進自媒體進步的動力。」胡幼偉表示,審查者代表著一種壓力,這種外部反映可以提供創作者良性建議。蘇怡寧也說:「這是一個新的世代,自媒體內容百家爭鳴,大眾仍在摸索,我分享多年醫學常識下來,發現越來越多人知道網路上許多文章不能看。」「(網路時代)回不去了。」陳百齡感慨地說,既然審查機制能夠制衡錯誤資訊,大眾應理性應對,善用網路提供的公共討論空間。
藝文
第1741期
藉外星人觀看科技社會 《地球站》揭自媒體怪象
2020-12-23
【記者石學儒台北報導】陣陣的馬達聲響起,影像中的人正在剃掉自己的長髮,再用藍、白色的顏料暈染胸部以上的皮膚,成為「外星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學生沈思坦於11日起在髮廊「()藝文沙龍」舉辦個展《地球站》,藉由刻板化的外星人形象,討論當代人與人的關係。展覽舉辦於髮廊的地下室,成為外星人的秘密基地。沈思坦說明,此次個展雖以外星人為主體,但討論核心依然是「人」,他欲描述眼中的科技與人產生的交互作用,「很多時候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想法,那種意識上的隔閡,就很像對方是外星人,或我是外星人。」 展覽舉辦於髮廊的地下室,在一樓的髮廊也有許多與外星人有關的作品,暗示這裡是外星人的秘密基地。 圖/沈思坦提供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直播平台或YouTube等自媒體成為許多人展現自我的舞台,作品《好想變成外星人》以手機播出沈思坦剃光頭髮、眉毛,再將自己上色的儀式。他將社會對女性應具有的特徵退去,藉以展露自我。他在手機旁懸掛光柵板材質的相片,去「不符合」這個社會的審美價值,「這是一個嘗試,我想要逃脫這個社會,把我變成遠離這個社會的人。」沈思坦說明。觀展民眾Joyce(化名)說:「單看這件作品的結果衝擊不會那麼大,但錄像讓我可以慢慢看出一些他想講的故事。」 展出空間充滿冰冷的白光,策展人沈思坦透過巧思,營造人與人之間冰冷的關係,與分離的感覺。 圖/沈思坦提供現代人常於社群媒體上傳影像,作品《阿剛的一天》正是嘲諷此現象。沈思坦以常見的YouTuber影片為模型,記錄外星人觀察員模仿地球人一天的行程。影片結尾,主持人稱讚主角阿剛做得很好,而阿剛也予以回應:「這是我應該的。」影片除揭開人類被社會形塑的樣貌,也說明人類在影片中展露自我已成為現代社會化的範疇。觀展民眾徐敏碩說:「他用一種能與一般大眾溝通的方式,用另一個角度去講這件事情。」 《阿剛的一天》以YouTube為模型,但作品中的角色始終沈默,僅以字幕讓觀眾了解影片內容。 圖/沈思坦提供銀灰色的柱體矗立在展間,走近後可看見如行星般的小球漂浮於半空中,作品《S星球初登場》以木球仿製的彈力球置於柱狀裝置上的凹槽,並利用凹面鏡的反射原理,讓球投影在柱體上方,像是一顆真實的星球漂浮在半空。沈思坦解釋,他利用簡單的光學原理,投影出一顆像星球的球體,說明人們經常端看表面即認定事實。同時,沈思坦也暗示,在網路時代中,使用者失去辨識資訊是否真實的能力。 《S星球初登場》以木球仿製的彈力球放置於金屬柱體上的凹槽,以光學原理讓球體看似漂浮在金屬柱體上。 圖/沈思坦提供碩大的螢幕投影出藍色外星人的臉龐,他用貓眼般的瞳孔緊盯前方,但他同時又被觀展民眾看見。作品《觀察員》除試圖塑造日新月異的科技下,現代人透過社群媒體緊盯他人的生活且渴望被看見的樣貌,也呼應沈思坦欲討論的人際關係。他表示,科技使人際關係變得模糊,就好像與外星人溝通,使人產生分離與不適應感,讓不善科技的他感到生不逢時。 策展人沈思坦以巨大的外星人投影在牆上,營造外星人監看整個展場的意象,以此隱喻現代社會人被看的慾望。 圖/沈思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