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藝文
第1774期
《無眠》映生死徬徨心境 北藝大戲劇探自殺意義
2022-12-07
【記者江昇台北報導】「人究竟有沒有權利自殺?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自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畢業製作《無眠》,於2日至4日在北藝大舞蹈戲劇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以戲劇形式引導觀眾反思死亡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失眠的相反是睡得好,而睡最久的時間叫死亡。」導演、北藝大戲劇學系四年級學生陳柏宏解釋,之所以用「失眠」做為全劇主軸,是想以此象徵角色在生與死之間徬徨的心境。本劇兩名主角同為自殺者遺族,卻分別抱持兩種生命觀,前心理諮商師林維寧期盼阻止他人自殺,而遺物整理員吳凡則重視自殺者本人意願,呈現出社會看待自殺行為的兩種觀點。故事中段,林維寧提到自己會留下已經損壞的傢俱,這行為令吳凡感到不解。飾演林維寧的演員葛姵彣說明,相較於能理解自殺者心態的吳凡,林維寧總是不輕易捨棄已損壞的事物,無論是物品或是人,並期待能透過行動改變他人想法,但他仍沒能阻止愛人終結自己的生命。「他假裝他很正常,實際上卻有點壞掉,要演出來是一個蠻大的挑戰。」葛姵彣認為,林維寧看似與常人無異,甚至是阻止他人自殺的諮商師,但他同樣在生與死的議題上迷惘,是一個心靈破碎的角色。下一幕,吳凡在林維寧的試探下,持刀割腕。「這個角色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就是他決定要走向死亡的時候。」飾演吳凡的演員林楀祺表示,這個角色雖有明顯的自殺傾向,卻未必是出於痛苦與絕望而行動,對吳凡來說,自殺反倒是勇氣的一種體現。林楀祺也認為,自殺是一種當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應該輕易被旁人阻止。觀眾陳昱潔表示同意,「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生命需不需要繼續,離開也是他的一個選擇。」陳柏宏提及,《無眠》的劇本和傳統編劇邏輯不同,沒有明顯的高潮起伏,因此需要透過舞台設計、演員表現來凸顯主題。而在舞台設計上,本劇以大量木箱、鐵框堆疊成舞台,比喻兩名主角受困、無法自我和解的現狀,同時,形狀純粹的木箱也方便觀眾自由想像成任何事物,強化劇情的虛幻感。故事結局,吳凡在自殺失敗後放棄尋死的念頭,並協助林維寧向死去的愛人和寵物道別,兩人建立起友誼關係,交換姓名、握手言好,象徵著雙方為彼此而活。陳柏宇認為,《無眠》比起討論自殺對錯,更著重於探究活下去的意義。葛姵彣也分享自己的體悟:「有一些人沒辦法留住,可是我們還是要選擇勇敢去愛,因為有些人會因此留下來。」《政大大學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要求生簽不自殺契約 臺大心輔措施現缺漏
校園
第1754期
要求生簽不自殺契約 臺大心輔措施現缺漏
2021-10-20
【記者張博涵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高同學(化名)於臉書(Facebook)社團「NTU台大學生交流板」發文表示,自己去年因確診精神疾病而休學一年,於本學期復學時遭校方要求簽署〈不自殺不自傷契約〉(以下簡稱為〈不自殺契約〉),且未於事前進行晤談。對此,立法委員王婉諭於12日邀請教育部及臺大相關單位開會討論,最終臺大承諾未來協助高關懷學生(註1)時,將會尊重當事人意願。註1:「高關懷學生」指在校期間曾接受介入性輔導或處遇性輔導之學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高同學(化名)指出,自己去年因確診精神疾病休學一年,於本學期復學時遭校方要求簽署〈不自殺不自傷契約〉,且未於事前進行晤談。圖為國立臺灣大學椰林大道。 圖/張博涵攝高同學於5日發文指出,自己的父親在開學前幾天接到系上助教來電與來信,請家長告知高同學簽署〈不自殺契約〉及〈諮商同意書〉等文件,以確保復學安全。收到文件後,他雖感到不適,卻因不確定拒絕簽署文件是否會影響復學權益,且了解校方應是出自善意,故仍完成簽署並繳回系辦。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生高同學(化名)指出,自己去年因確診精神疾病休學一年,於本學期復學時遭校方要求簽署〈不自殺不自傷契約〉,且未於事前進行晤談。圖為該契約文件。 圖/高同學提供高同學坦言,自己在9月份決定復學後,曾寄信告知系上教師,並主動承諾不會自我了結生命,卻仍被要求簽署〈不自殺契約〉,使他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視,「每個人阻止自己自殺的方式都不一樣,而校方卻經由家長要我簽署這些文件,我覺得這個要求是很溫和的暴力。」臺大學生代表、社會工作學系學生陳彥之也給予聲援,認為校方以半強迫的方式要求學生簽署相關文件,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諮商心理師林士傑說明,在專業心理師的認知中,〈不自殺契約〉為面對高風險個案時常見的晤談工具,可協助個案與晤談者演練危急情況。然而,臺大此次卻未事先與個案進行晤談,目前雖未釐清該文件來源單位,但可能並非出自臺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以下簡稱心輔中心)專業人士。林士傑補充,因「自殺」在個案的生活中是難以被討論的,〈不自殺契約〉反而可作為具體的媒介,協助個案梳理自己對死亡和脫離痛苦的想法,「這就像是一個建構逃生路線的過程,過程中心理師就是他的顧問。」據高同學說法,校方在過程中並未主動與他本人聯繫,而是請父親代為轉達,但在諮商實務中,其實也不傾向採取此做法。林士傑指出,過去與個案簽署類似文件時,許多人並不希望家人知情,因此諮商師通常會請個案自行決定緊急聯絡對象,並協助評估該對象是否合適,以平衡案主意願及緊急聯絡對象的有效性。根據教育部訂定之〈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校園輔導工作將依學生狀況分為:初級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初級預防即為發展性輔導,為針對全校學生,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二級預防為介入性輔導,為依個案需求進行個案管理及輔導;三級預防為處遇性輔導,為配合個案之特殊需求,引進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司法介入、精神醫療等各項專業服務。近年來校園心理輔導供不應求,臺大校方雖已增聘心輔人員,但陳彥之卻點出心輔中心資源不足的現狀,「現在每天只容納八個初談名額,必須用搶的,資源不足的問題是阻礙學生進入心輔體系求助的最大原因。」高同學也表示,以往發現自己情緒不穩時,曾想藉由初談尋求幫助,點進預約系統卻發現全數額滿,「當時我覺得自己狀態並不算太嚴重,想說先讓給其他同學;而現在我能優先使用心輔資源,卻為時已晚。」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代表陳彥之表示,臺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諮商人力吃緊,學生難以進入心輔體系求助。 圖/截自臺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初談預約系統校園諮商人力吃緊,但學生輔導並非全是心輔中心的責任。臺大工商管理學系學生、「Bô Iàu-kín 沒關係 關照心理小幫手」創辦人辛容君認為,心輔中心的資源較適合需要二、三級輔導的學生使用,初級輔導則可以透過系上導師、學輔中心(註2)等單位執行。註2:臺大學輔中心於110學年度啟用,由學輔專員擔任個案管理師,初步釐清學生狀況,提供學生學習諮詢服務,並評估學生所需的資源與協助。林士傑建議,為補足二、三級輔導,校方在短期內可考慮與校外心理師合作,長期而言仍須努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如情感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等。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楊啟正亦呼籲,學生輔導應由校內各單位共同努力,以強化校園三級防護網,「我們可以藉由課程宣導,以及與導師、系所共同溝通討論如何輔導學生。這並不見得一定是需要專業能力才可以做的。」楊啟正進一步指出,根據《學生輔導法》,校園中從校長到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皆「負學生輔導之責任」,因此單位間的聯繫至關重要,各單位協調過程愈精準,就愈能避免權責劃分爭議。 國立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心理學系教授楊啟正呼籲,學生輔導不單只是心理輔導中心的責任,應由校內各單位共同努力,補強校園三級防護網。圖為國立臺灣大學心理輔導中心。 圖/張博涵攝對此,立法委員王婉諭國會辦公室於12日邀請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以下簡稱特教司)與臺大相關單位開會討論,最終教育部與校方在會中皆同意,〈不自殺契約〉需奠基於諮商師與案主雙方的信任關係,校方未經充分討論便要求當事人簽訂契約確有不當。臺大也承諾,未來輔導高關懷學生時,除積極關心、保持聯繫外,也將尊重當事人意願,在充分溝通的情況下給予協助。 立法委員王婉諭於12日邀請教育部及臺大相關單位開會討論此事件,臺大最終承諾未來協助高關懷學生時,將會尊重當事人意願。 圖為臺大校門。圖/張博涵攝13日,立法委員周春米亦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要求教育部徹查此案,並制定患精神疾病學生之復學程序。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則回應,〈不自殺契約〉為專業輔導人員與學生討論時運用的自殺危機處理方式,校方不得將之誤用為免責工具,教育部亦會再請學特司適度提醒校方。
碩博師生不睦致憾事 中國訂十「不得」互動準則
國際
第1736期
碩博師生不睦致憾事 中國訂十「不得」互動準則
2020-11-19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近年中國研究生與導師關係不佳而自殺的事件頻傳。中國教育部11日為此頒布包含十個「不得」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規定導師行為,盼解決目前師生關係不睦的問題。多數民眾對此表示贊成,但也點出舉報方式、確切罰則不明的缺漏。準則針對導師行為,從正確履行指導職責、精心盡力投入指導、嚴格遵守學術規範等八個面向,提出「不得對研究生的學業進程及面臨的學業問題疏於監督和指導」、「不得要求研究生從事與學業、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務」、「不得違規隨意拖延研究生畢業時間」、「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等十個「不得」。中國教育部新聞稿提到,「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負責人」,本應為國家作育人才,卻有部分導師未善盡職責,導致研究生壓力過大而自殺。根據《香港01》報導,一名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於10月13日自縊身亡。他在遺書中提到老師上課品質極差,論文進度停滯不前,老師又鮮少關心自己,不但使研究生涯空轉,也讓他面臨身心壓力。無獨有偶,5月9日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生黃靜怡墜樓身亡,家屬發文指控其導師百般刁難、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即使黃靜怡苦苦哀求仍不理不睬,造成他精神逐漸崩潰,出現幻覺、幻聽,最終發生悲劇。另一起研究生自殺事件發生於2019年聖誕節,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姓研究生長期被導師謾罵壓榨、羞辱人格,導致重度憂鬱。事發當日,導師拒絕批改論文,並強逼他簽署延期畢業承諾書,甚至要求賠償不合理的實驗費用,致使該生選擇在實驗室以一把火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而類似事件還有許多⋯⋯。 老師作為與學生相處的第一線,除了肩負教學、研究的職責,更須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圖/周佩怡攝相較上述案例遭受的待遇,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張大強(化名)自認很幸運,他的導師時常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每個月的導生聚更會邀請學長姐分享經驗,師生關係和睦,相處融洽。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以自身經驗分享,他除了與研究生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也會主動關切他們的身心狀況和學業。他表示自己鮮少與學生發生嚴重摩擦,至多曾因研究生論文進度不佳而顯得急躁,但事後自我檢討道:「我們都是從年輕走過來的,自己當時不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嗎?」 中國近年頻傳學生因師生關係不睦而自殺的新聞,顯示師生關係也是學生就學期間重視的元素。圖為示意圖。 圖/周佩怡攝違反準則的導師,中國教育部將依據《教育部關於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約談、限制招生名額、停止招生資格、取消導師資格,同時亦將問責院系所乃至整個學校。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凌小莉(化名)認為準則內容過於概括,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可能讓不良導師有可趁之機。他也指出目前準則只是效力層級較低的部門文件,建議進一步立法。閻鳳橋則表示教育部制定的是原則性準則,僅能提供大方向,但大學都有相應的申訴管道及管理細則。他也補充,準則的頒布代表確實存在有問題的師生關係,期盼藉此改善研究所師生關係,形成有利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大學報》關心您,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全年24小時無休)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憾事四起 渥大生籲校方改善心理諮商服務
國際
第1718期
憾事四起 渥大生籲校方改善心理諮商服務
2019-12-18
【記者林琮恩綜合報導】渥太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ttawa, uOttawa)今年已接連發生四起學生自殺案件,促使學生開始質疑校內心理諮商服務的效率及人員素質。12月初第四起憾事發生後,學生於9日組成「uOcollective 4 Mental Health」組織,並於網上發起連署,要求改善校內心理諮商環境。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已有5400位以上的學生及民眾參與連署,且人數持續上升中。此次連署除要求學校聘僱更多具專業知識及判斷能力的諮商人員、要求讓學生與各界相關人士共同商討該議題外,也希望降低心理諮商所需費用,以及加強訓練教職員對於學生心理狀態的評估及覺察能力。組織創辦人之一、渥太華大學碩士生馬克西姆・萊(Maxime Lê)表示,早在2017年就曾因學生自殺案件提出類似請願,但當時僅有600人連署,就使校方董事會增聘兩名諮商師,以減短學生等候諮商的時間,「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足的,今年一年內學校已有四名學生自殺,也促使連署再度發起。」 學生於網路上發起請願,列出五個主要訴求要求校方改善心理諮商機構,已有超過5400人聯署。 圖/截自change.org網頁另一位「uOcollective 4 Mental Health」共同創辦人、渥太華大學學生安吉拉・圖比斯(Angela Toubis)認為當前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與校方及渥太華大學學生工會(University of Ottawa Student Union, UOSU)甚至渥太華市政府代表有對等的溝通機會。此外,他認為聘僱更具心理健康專業素養的職員,並加強現有人員的教育訓練是僅次於對談的重要方向。圖比斯解釋,教授、校方代表或學術顧問面對受壓力、焦慮症狀所苦學生時的態度,很可能會影響一個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 學生成立「uOcollective 4 Mental Heath」,希望喚起同儕及校方對心理醫療問題的重視。 圖/uOcollective 4 Mental Heath提供圖比斯分享,曾有一位學術顧問認為他不適合就讀法律學院,「只因為我跟他說不喜歡和其他同學做比較。」圖比斯認為這即是「不專業且輕看學生」的表現。他更批評,目前的生涯輔導人員缺乏對焦慮、壓力間差別的了解、不清楚憂鬱和傷心的不同,更無法準確判斷與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專業訓練十分重要,能讓他們了解學生受不同心理症狀所苦時,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以及理解這些症狀的實質意義。」部分學生則認為增加心理諮商師人手是當務之急。渥太華大學心理學系學生喬丹・沃倫(Jordan Warren)建議道:「我認為每個學生在入學時都應配有一位『引導諮商師』,讓學生在就學期間面對困境、無助時能向他們求助。」沃倫解釋,相較於目前學校提供的諮商師及學術顧問系統,他們對經手學生僅有較表面、基礎的了解,為引導個別學生的職涯方向,「引導諮商師」需對每個學生有個別且深入的了解,在學生面對困難時能提供更準確地幫助。連署人、渥太華大學學生余嘉雯(Sam Yee)則認為僅透過加聘心理諮商師、或是投入更多金錢資源並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不論你讀的是什麼系所,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遭遇到極大壓力,而這樣的壓力將大大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他解釋,大學生除了面對學業壓力,需要拼死拼活地爭取好成績以進入醫學院(註)、取得碩士學位,進一步在就業機會稀少的環境中尋求工作外,同時更要面對當地高昂的學費、住宿費,及膳食費用帶來的經濟壓力。藝說:「唯有做出更多的社會變革、政策上的改變,才能改善充滿壓力的社會環境。」沃倫則認為學校對自殺案件做出的回應及措施仍然太少,「顯然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死亡。」註:最近一起自殺案件的當事人為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學生。
沉默包裹寄寓意 愛荷華大學倡學生自殺防治
國際
第1684期
沉默包裹寄寓意 愛荷華大學倡學生自殺防治
2018-10-18
【記者林奕辰綜合報導】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與活躍思想組織( Active Minds organization)合作,於10日舉辦「發送沉默包裹(Send Silence Packing)」展示。活躍思想組織在校內的草坪灑上超過1000個後背包,每個書包代表一個死於自殺的大學生,裡面放有自殺者的照片或故事,期許能藉此提升學生對自殺問題的關注。 發送沉默包裹由活躍思想組織與各大學合作,期許能提升校園對學生自殺問題的關注。 圖/安柏・克勞提供自2008年開始,活躍思想組織與各大學合作舉辦發送沉默包裹的活動,巡迴展出的1100個後背包,象徵每年約有1100位美國大學生因自殺失去生命。參與者打開後背包,就能看見自殺者親友提供的照片或故事,愛荷華大學學生麥迪・帕特森(Maddie Patterson)便表示,看到自殺人數的統計資料時,很容易只當成數字在看,但當這麼多自殺者的書包呈現在眼前時,就很觸動人心,「你會意識到背包曾屬於一個懷有夢想的人,但他們再也沒有機會去追尋理想,這讓我感到很心痛。」此活動引來不少大學生參與,活躍思想組織期許能以此提醒學生及大眾自殺防治的重要性。 後背包中放置由自殺者親人或朋友所提供的個人故事,以此提醒學生及大眾自殺防治的重要性。 圖/麥迪・帕特森提供活躍思想組織創辦者艾莉森・馬蒙・馬霍瓦爾德(Alison Malmon Mahowald)在大一時,遭遇唯一的親哥哥自殺,因而創辦了此機構,「自從我哥哥自殺,我體認到防治自殺的重要性。」他下定決心要做點什麼來改變美國大眾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式。除了發送沉默包裹之外,活躍思想組織內也有許多專業的心理健康講師,巡迴於各校進行演講,不只教育學生如何處理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鼓勵大眾伸出援手,幫助有心理疾病困擾的人。根據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ACHA)統計,現今15到24歲青少年自殺率已是1950年代的三倍,自殺近來更居大學生死因的第二名。愛荷華大學學生安柏・克勞(Amber Crow)表示,高中時因摯友自殺受到打擊,他認為發送沈默包裹的活動能去除大眾對心理疾病與自殺的偏見,同時也能呼籲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尋求幫助,「校內的心理諮商管道很多,每年我們也會繳交12.5美元(約新台幣 386 元)的心理健康費。」安柏・克勞提到學校致力於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幫助。不僅如此,學生也成立社團如「積極思考社(Active Minds)」來幫助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 愛荷華大學校內也提供很多心理諮商管道,致力於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幫助,學生也成立許多社團來幫助這些人。 圖/安柏・克勞提供安柏・克勞進一步補充,愛荷華大學在校內設有多個校園諮詢服務處,讓學生更容易獲得幫助。除此之外還有團體諮商治療、大學生恢復健康計畫。他也提到,若學生有經濟困難而負擔不了醫藥費,校園內也會發起募款活動來幫助這些學生,「我認為這對於幫助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是非常有效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