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藝文
第1804期
觀察真實環境繪出社會現象 林芃打造虛實交織世界
2024-12-20
【記者林芷彤報導】誇大的透視手法營造出視野上的寬闊,濃郁飽和的色彩引領觀眾進入虛實交織的世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林芃10日起於台北S7美術館,舉辦個展《遙想更遠的地方》。林芃以油彩和裝置作品,融合個人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民俗傳說的想像,創造虛實交錯的視覺語言。 「此次作品加入台灣公園和街道常見的裝飾性造形,包含雕像、鐵窗花、金屬仿古鐵門等結構。」林芃表示,在生活中觀察到這些建築的裝飾元素時,他常會思考這些物件出現在環境中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索背後可能隱藏的意識形態。展覽動線上的第一幅作品〈地平線〉,以古典主義風格的石雕為前景,遠處綿延出變形的樹木結構,林芃認為,這些造形象徵著跨越不同階級的生活幻想,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尋。 作品〈餐酒前的酸刺味〉描繪中產階級人士悠閒的戶外用餐場景,林芃在畫作中運用違反常理的透視法展現人物關係,角色從左至右快速縮小,但彼此的距離卻未遵循傳統透視規則。此外,他大量使用淺綠、草綠與酒紅等色彩,傳遞虛幻而迷離的氛圍。「我想營造人們陶醉在一個舊夢,或過往美好時光裡的情境。」林芃解釋道。 談及創作手法,林芃表示,他刻意將固態的物件形塑成近似流動的狀態,並把看似虛幻的事物描繪得結實而具體。在〈炊煙〉中,他將本為縹緲的煙霧描繪得如實物般堅實;而在〈凝滯〉裡,堅固的石雕則被賦予了流動的姿態。他強調,這種處理方式是為了在寫實的景物中營造出虛幻,且有如夢境般的感受。 垂掛於展場中央的同名裝置作品〈遙想更遠的地方〉,以編織的繩結展現出延綿不斷的型態。林芃提到,這件作品選用繩索作為媒材,是因其編織的手感與他在繪畫中短促有力的筆觸相近,皆是一步步累積完成的結果,傳達出誠懇且細緻的創作態度。他亦說明,作品複雜纏繞的結構與修長連續的形狀,宛如一條延伸至遠方的道路,也具象化人類意識中無止盡的想像與探索。 「這是相當耐看的展覽。」觀眾柯曉如指出,林芃以單純的技法處理繪畫,並將民俗、藝術史與個人奇想結合,將畫作創造成一個如劇場般的空間,使作品可以反覆吸引人的視線。觀眾蔡名謹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為〈炊煙〉,「作者透過筆觸跟抽象的造型,形塑出那些能被解讀的迷幻神情與物件,讓我在觀看時,思緒好像隨著畫面中的煙塵飄想到更遠的地方。」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生活
第1736期
平衡實務、創意 節慶鋪床賽考驗選手效率
2020-11-19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工作人員按下碼錶,選手兩人一組迅速地將保潔墊、床單、被套鋪上床墊,將枕心塞入枕頭套,最後擺上面具、彩帶、蝙蝠氣球等節慶道具。景文科技大學14日舉辦「2020第二屆JUST—SHOW盃『世界節慶』創意鋪床競賽」,邀請大專院校生、高中職生一同發揮創意,佈置聖誕節、萬聖節、荷蘭鬱金香節等各國節慶風格的床鋪。 有別於他組一人負責一張床,這支隊伍更重視合作,以兩人同鋪一張床的方式,快速並整齊地完賽。 圖/周佩怡攝比賽一開始,選手需在十分鐘內將床具擺放整齊,並放上自備的節慶裝飾,待評審檢查過後,選手兩分鐘內得將床鋪復原乾淨,考驗他們的收拾速度。今年的舖床比賽特別新增大專組,且因應市場趨勢加入多元的鋪床主題。景文科大旅館管理系系主任王斐青形容鋪床為房務工作的基本生產單位,如果曾擔任實際鋪床的房務人員,接任櫃檯人員或管理職位時,更能掌握房間收拾狀況,妥善安排客人入住時間。他補充鋪床除了實際動手,更需要認真思考步驟,才能又快又好又省力地完成任務,「這個工作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勞力工作。」 評審拉開被套、毛毯、床單等等,仔細確認除了外觀,選手是否也打點好內裏。 圖/周佩怡攝景文科大學生許恩慈、李哲緯選擇聖誕節為佈置主題。他們頭戴聖誕帽,快速、正確地鋪好床具,放上自備的糖果禮包,再於床頭櫃擺設聖誕樹,最後不負眾望榮獲金獎。他們說明聖誕節將至,又是許多人慶祝的節日,因此他們採用聖誕老人到各地送禮的概念,購買道具並加工成禮包。兩人比賽過程原先順利,最後關頭枕頭套卻不小心落地,許恩慈、李哲緯重現當時慌張的表情,「兩人互看,想說怎麼會這樣。」他們趕緊撿起來丟進布巾車,幸而沒有影響比賽結果。兩人皆認為細心最重要,例如床鋪邊緣有一定的角度,需要再三拉平整理,否則會造成客人觀感不佳。 工作人員一計時,頭戴聖誕帽的景文科技大學學生許恩慈、李哲緯像是精靈工廠的小精靈,迅速拿起床單鋪上,並細心整理。 圖/周佩怡攝鋪床比賽也考驗隊伍默契。獲得銅獎的景文科大學生林明財、顧鈁勻說明,鋪床過程中兩人不會交談,所以需要隨時注意對方的進度,才不會撞在一起。為了避免主題重複,他們選擇佈置萬聖節主題,「其他人不會想做已經過去的節日。」兩人在床鋪擺上纏著玩具蜘蛛的紅色棉紗、假手、斧頭,床頭櫃放置塞滿棉紗的塑膠南瓜。由於曾在飯店實習一年半,顧鈁勻在比賽中顯得游刃有餘,他們三分多鐘即快速完賽。不過他表示業界的速度更快,「一天需要鋪設20張床。」王斐青解釋現在顧客愈發偏好有風格的旅館,若學生熟悉創意鋪床,未來更能順利達成業界需求。她也提到,旅館主題通常結合節慶或當時流行,因此業者須精心設計,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譬如「溪頭妖怪村主題飯店」就是成功案例。不過評審、五星級「台北W飯店」客房部總監李家諭坦言,實務上最重視整潔,其次才是裝飾。且爲避免造成人員壓力,不是每個房間都有特色鋪床,反倒會在飲品、點心設計上展現特色。他分享上午場有幾個高中職隊伍用毛巾摺成動物,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種設計較符合實務,「不是擺上各式各樣虛華的東西,比較有意義。」
遺照裝飾祭壇 亡靈節展墨人豁達價值觀
生活
第1690期
遺照裝飾祭壇 亡靈節展墨人豁達價值觀
2018-11-29
【記者林子淇高雄報導】參賽者將逝者的照片置於祭壇最高處,以娃娃、骷髏等裝飾祭壇。第一屆「高雄拉丁嘉年華」24日於高雄市大魯閣草衙道盛大舉行,其中「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祭壇裝飾比賽」為嘉年華的一大特色,主辦單位希望藉此活動讓民眾體會墨西哥人對生命豁然的價值觀。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正在布置祭壇,墨西哥畫家卡蘿的作品屬於超現實主義,祭壇以大膽的配色呼應其作品。 圖/林子淇攝亡靈節的確切日期是在11月2日,但當地人會用整個11月來歡慶。墨西哥人對生死豁達的精神,源自於中南美洲「阿茲提克(aztecah)古文明」。亡靈節主要歡迎逝者重回人間,對他們來說哀悼死者是不敬的行為,祭壇的作用也並非祭祀。 外國團隊討論祭壇應該怎麼樣布置比較好,雖然有骷髏放置在祭壇上,卻完全感受不到詭譎的氣氛。 圖/林子淇攝亡靈節祭壇裝飾比賽的主題無限制,參賽者可以紀念任何人、祭壇的擺設也能自由發揮,更符合亡靈節歡樂的精神。參賽者、文藻外語大學西班牙語文科學生彭至謙與團隊把墨西哥超現實主義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的照片置於祭壇上,並擺上顏色鮮豔的彩帶、人形布偶,「因為祭壇通常會根據逝者的喜好擺設,所以我們祭壇的配色以卡蘿生前畫作常用的紅色、綠色作為主調。」他也指出,台灣人對於亡靈節較陌生,他因西語科而有機會接觸拉丁文化,更參加了此次比賽。 學生臉畫成骷髏的樣子,他們一同跟著台上的音樂唱歌跳舞,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圖/林子淇攝對此,文藻西語文科助理教授楊晴雲提到,墨西哥人邀請亡者一同享樂的態度,透過亡靈節展現出溫馨的情感和對生命的喜悅,相較起萬聖節和莊嚴肅穆的中元節,亡靈節的氛圍更加和諧。他補充,墨西哥人不害怕死亡,「因為他們相信只要有人記得,靈魂就不會消失。」參與活動、就讀國立嘉義大學電子物理學系的學生張碩文表示,台灣對歐美文化並不陌生,相較之下對拉丁文化卻只有淺層的認識。他表示,因為電影《可可夜總會》而認識亡靈節。「人面臨死亡的態度也可以是如此歡樂與溫暖。」經過此次活動,張碩文才真正感受到墨西哥人對生命的想法和台灣人對死者嚴肅、慎重的態度截然不同。
個人元素裝飾相機 《茫人》捕捉真實自我
藝文
第1641期
個人元素裝飾相機 《茫人》捕捉真實自我
2016-12-14
【記者陳婉琪台北報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舉辦《茫人》設計組造形材料期中展演,13日在國北教大藝術館M201展出。學生根據個人形象,使用不同素材裝飾自製木頭相機,並用它拍攝自己,在過程中探索自我。參展學生蕭翊欣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作為裝飾,創作出作品〈Conception of me〉。她說:「一個人桌上的雜物也是跟這個人非常有關係的。」因為她認為生活中無意識的小東西,能拼湊出較完整的自己。於是蒐集自己書桌上的鈕扣、鉛筆屑、釘子等雜物,也以黏土製成自己喜歡的糖果裝飾在相機上;而機身旁的電線,則是因為家中經營水電行的緣故。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蕭翊欣作品〈Conception of me〉,將日常生活中的雜物視為構成個人的一部分,以此作為裝飾。圖/陳婉琪攝參展學生劉芝妤的作品〈見我〉,則剪裁大量報紙包圍相機,隱喻現代人淹沒在資訊洪流,導致一些價值觀的混淆,甚至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隱藏在報紙當中的相機,不注意看可能難以發現,劉芝妤笑說:「不希望別人看太清楚(自己)。」一旁展出的兩張個人照片也都很模糊,一張是自製相機長時間曝光造成,另一張則是手機拍攝經後製而產生,同樣表達她不想被人看清的意味。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劉芝妤作品〈見我〉以大量報紙包圍自製針孔相機,傳達自我埋藏與淹沒在龐大的資訊當中。圖/陳婉琪攝學生分別使用數位相機或手機以及自製相機拍攝自己,思考何者較接近真實的自我,而兩種照片也都會與作品一同展出。因自製相機需曝光長達數分鐘,期間人體或機身只要移動便會造成相片模糊。參展學生楊季穎表示:「事物不可能是永遠靜止不動的。」因此她認為自製相機捕捉到的是較接近真實的自我。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楊季穎之針孔相機照片(左)與手機拍攝照片(右)。圖/陳婉琪攝「茫」人取自「盲」人諧音,暗喻許多人即使擁有雙眼,卻仍看不清這個世界與自己的真實樣貌,而始終對「自我」感到茫然。指導老師、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羅森豪說:「如果知道『我是誰』,才能為自己與創作負責。」因此他在課程當中不斷讓學生反思自我的價值。展演總召、學生黃筠婷則認為,大一可能是比較容易迷失的階段,先找到自我價值能提供往後創作的方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