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7期
雜音塑幻覺 讀劇現思覺失調患者日常
焦點
2020-11-25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一、二、三、四⋯⋯」緩慢的計數聲打破寂靜,面無表情的演員拿起劇本、念起台詞,互相交錯的聲音迴盪展間。劇團「僻室House Peace」和「夢劇社」,於19至22日在展演空間「藝風巷」舉辦讀劇演出《海王星_The Dress Looks Nice on You》,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腦中混亂的聲音,讓觀眾體會患者的日常。 讀劇不只是拿著劇本照唸台詞,也具有燈光、舞台和音效等完整演出形式,但獨劇更著重於「文字」,演員會將情感投入台詞,希望以聲音讓觀眾清楚接收到資訊。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演出呈現的是『生活』,是他們真實的樣子。」編劇陳弘洋回憶,起初他想藉戲劇破除病症的負面標籤,直到耗時一年與思覺失調症患者和其家屬相處後,他進而反思自己不該手握「正常人」的話語權替患者發聲。因此,他將自身原有的立場從劇本抽離,讓戲劇純粹紀錄患者的生活點滴。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林玉華便是他劇本的主要角色,他另外創造林玉華的兒子、兒子女友和「物品」等角色,藉由彼此的互動與衝突,呈現患者與他人分歧的相處狀況,隱喻社會潛在劃分常人與病患身分的現象。 角色林玉華靠在飾演「桌子」的演員背上,傳達思覺失調症患者須與幻覺共存的狀態。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色光驟變,林玉華開始短促低語,但吐出的都是破碎字句,這是他進入幻覺的狀態。為了還原患者的真實感知,陳弘洋將患者腦中的幻覺和聲音具象化,他編排其他演員在旁唱歌、念台詞使聲音交疊,塑造混亂的情境,「這是他與腦中聲音對抗的方式。」他希望呈現患者反覆說話、不斷寫字的行為,皆是在抵抗病症所致的混亂。陳弘洋說:「他(患者)產生的幻想也是生活,會一直與他共存。」 編劇陳弘洋設計,在患者說話時其他演員唱歌,使聲音交疊混亂,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腦中的聲音。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演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班的林思辰飾演林玉華的兒子,他面向林玉華,對他的母親說:「不能再亂說話了,知道嗎?」林玉華微笑且聲音輕柔地回應:「知道了。」而林玉華在桌下不停抖動的雙腳與一旁飾演桌子、不斷擺動身軀的演員,赤裸地透露他的焦慮。「我們呈現的(患者)就是普通人。」林思辰提到,演出再現患者日常,希望讓觀眾對照自己的生活,深思對「正常」的界定。林玉華兒子的女友不斷詢問他母親的身體狀況,「我好像被逼著承認自己媽媽有什麼不同。」飾演患者親人的林思辰表示,不斷進逼地問答使他倍感壓力,導致他情緒崩潰。與談人陳郁如認為,問話過程因「立場衝突」而殘忍,他分享,自家附近有位會向空氣說話的阿姨,但鄰居從不覺得奇怪並願意與他互動,「這是一種面對『不同』做的選擇。」陳郁如進一步提出,人面對不同對象,常會無意識區隔雙方立場、身分,而劇本正揭露此情形。演出末段,演員不斷相互穿梭、接續唱著歌手魏如萱和鳳小岳的歌曲〈很難很難〉,林玉華在展間中央悄悄躺下,北極熊玩偶伴隨他安穩入眠。陳弘洋說明,結尾讓林玉華與美好的幻覺共存,幻想的病症不會改變;而象徵「滅絕」的北極熊,則隱喻患者的社會境遇。觀眾廖基完回饋:「我意識到不只有患者『很難』,他家人和其他關係人的無能為力也都『很難』。」 演出末段,角色林玉華與北極熊玩偶相依,訴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覺不會消失,而會繼續與患者共存。 圖/僻室House Peace提供(牧童攝影攝)
藝文
第1693期
《Cassini》五人獨白 讀劇呈現跨時空對話
2018-12-21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在9月15號,NASA的卡西尼太空船將會以撞入土星大氣層的方式,完成他探索的卓越故事。」舞台上演員宣告卡西尼計畫結束。語畢,飾演天文學家卡西尼一世(Cassini I)的演員接續述說自己的人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的朱曼寧,以其自創的全英文劇本《Cassini》表演讀劇,於15日在思劇場演出。 《Cassini》五位演員輪流獨白,藉由台詞中不斷重複的字句,讓觀眾理解卡西尼計畫的始末與卡西尼家族的故事。 圖/林傑立攝《Cassini》故事述說卡西尼太空船及卡西尼家族追尋求知的自由,所面臨的困難及選擇。朱曼寧表示,會選擇以卡西尼計畫為主題,是因為一次在飛機上看到卡西尼計畫的紀錄片深受感動。因此開始查找卡西尼的資料作為劇本題材。過程中發現卡西尼計劃與卡西尼家族的資料中不斷出現相同的關鍵字,他認為兩者間存在諸多相似處,便以這些巧合發展出《Cassini》。為在舞臺上使家族與卡西尼計劃產生關聯,劇本安排五位演員按照人物的時代順序,依序以獨白方式,向觀眾述說自己人生的故事。朱曼寧希望藉由輪流述說與劇情中反覆出現的單詞,讓觀眾感受不同時代人物彼此間對話形式。朱曼寧說:「故事中每個角色面臨不同的挑戰,做出不同選擇,但這些選擇卻又彼此呼應。」故事以多重視角述說卡西尼家族及卡西尼計畫,例如透過卡西尼二世妻子蘇珊娜(Suzanne-Françoise Charpentier du Charmois)來述說卡西尼二世繼承父親的衣缽,或朱曼寧念出卡西尼三世與四世的動作,呈現他們身處天文學世家的研究生活。朱曼寧解釋,如果劇本都是卡西尼家族的自述,會缺少許多從旁人觀點中所能呈現的故事。 朱曼寧宣讀舞台指示,內容描述卡西尼三世與四世作為研究者的生活,僅告訴觀眾動作,呈現卡西尼家族作為天文學家的傳承。 圖/林傑立攝為了詮釋角色,演員調整自身音色符合角色形象,飾演蘇珊娜的演員、北藝大戲劇學系廖存真說:「蘇珊娜是17世紀的貴族女性,所以選擇偏向英式的腔調。」除了聲音表現外,朱曼寧未在表演中加入走位、音效等表演元素。他表示,讀劇重視的是劇本在聽覺上的感受,大部分的讀劇會將聲音表演以外的元素減到最少。但由於本劇為全英文演出,故現場提供中文翻譯讓觀眾參考。 演員廖存真飾演卡西尼二世之妻,以妻子的口吻講述卡西尼二世繼承衣缽,而自己也羨慕丈夫追求智識的生活。 圖/林傑立攝觀眾、北藝大劇創所碩士生邱沛禎認為,《Cassini》讀劇表演中,沒有太特別的走位或其他表演元素,屬於中規中矩的讀劇表演。而他認為劇本,從卡西尼世代傳承天文學家的工作,到卡西尼五世突破家庭框架成為植物學家,皆在討論宿命的主題。「包含卡西尼號最後墜毀於土星,都有一種宿命的感覺。」
藝文
第1639期
《一種旁觀》奪首獎 讀劇談汶川地震
2016-11-30
【記者曾品媛台北報導】第二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頒獎典禮暨得獎作品讀劇藝術節11月24日於台灣戲曲中心登場。第一部得獎作品《一種旁觀》是出身中國廣州的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學生胡璇藝創作的第一部完整劇本,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拿下大會首獎。《一種旁觀》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使用非線性敘事的方式,但沒有選擇特定的事件加以延伸,在不同情境中分別呈現媒體、當地居民、官方政府、甚至是因地震而毀壞的物件的獨白及對話,表達對震災的不同態度。其中「新聞直播」橋段,改編真實事件,以新聞媒體直播受困於建築物中四天的婦人,因得知女兒在震災中身亡,而絕望吞金自殺的過程,批判媒體處理手法的荒謬。戲劇中也呈現政府當局、外地民眾與當地居民的對話,表達對重建計劃的不同看法,凸顯雙方在想法上的矛盾及認知落差。劇本以「旁觀」為主要命題,試圖探討「沒有經歷過災難的人要如何討論災難」,並融入作者對於災後重建、心靈重建、及媒體再現震災的看法及疑問。 表演的處理方式「讀劇」,為一種存在於演出和文字劇本間的表演閱讀形式,導演為擅長京劇編導的孫元城。圖/《一種旁觀》提供《一種旁觀》當中也讓無生命的物件擬人化,讓外來者與它們產生問答,當中也包含災後重建的羌族傳統建築「碉樓」。胡璇藝大學階段主修新聞學,她提到,採訪一個震災後由漢人為主的工業區,轉型為羌族文化觀光區的山谷時,發現裡面居住的民眾卻全是漢人假扮。她因此了解許多原本在此從事工業工作的人對於產業轉型的反彈,開始思索「重建」要如何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見證復興的過程中,她也聽見當地居民對許多新建設的排斥和疑慮。觀眾、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伍元之表示,很喜歡戲劇當中呈現震災後的建築物活起來對話的部分,尤其當帳篷說出自己想保護災民的心聲、卻被災民以「帳篷不是家」反駁,讓她覺得特別印象深刻。本次表演的處理方式「讀劇」為一種存在於演出和文字劇本間的表演閱讀形式,呈現的導演為擅長京劇編導、目前任職於國光劇團的孫元城。他表示,在剛拿到這份劇本時非常驚訝於其中的文學深度及創新性,對於一直以來擅長處理傳統戲曲形式的他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胡璇藝也表示,寫劇本的過程中,並沒有考慮當中的內容要被「演」出來,反而希望觀眾可以細細閱讀當中的內容。她認為,讀劇是一個相對尊重劇作家發揮空間的戲劇形式。
藝文
第1626期
看戲新體驗 台大學生讀劇演出《哥本哈根》
焦點
2016-05-19
台大話劇社以讀劇的形式演出物理劇《哥本哈根》。 照片提供/台大話劇社【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三位演員圍繞著一張圓桌、三張椅子,在站、坐或走動之間對話、爭執及獨白。但演戲時,他們的眼睛幾乎全程盯著手上的劇本,一邊用充滿情緒的聲音及表情,「讀」出所有對白。台灣大學話劇社17日以「讀劇」的形式,於飛頁書餐廳演出英國著名的二戰物理學劇本「哥本哈根」。劇情描述原本情同父子的丹麥物理學家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與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在二戰時處於敵對兩方。當兩方陣營皆致力於研究核武時,海森堡與波爾的一場祕密對談,是否曾經改變了當時的科學發展及戰局,引人好奇。英國劇作家麥可‧弗萊恩(Michael Frayn)以波耳、波耳的太太瑪格莉特(Margrethe Nørlund)及海森堡死後的鬼魂,回憶當時的情景,試圖拼湊對話內容及海森堡的來意。飾演波耳的台大機械系學生李晉杰表示,因為一隻手全程要拿劇本,所以手部動作的表演方式很受限,演出時很依賴聲音及表情的變化。劇中,李晉杰以較為緩慢、帶點喉音的聲音,表現波耳的年長,並在演出爭論的橋段時,透過急切的語氣、提高的音量,及揮舞的手勢表現情緒。演員練習時,花了很長的時間建立角色的聲音和形象。導演、台大物理系彭士詮表示,他會在練習時模擬角色之間的相處情境,幫助演員熟悉角色的關係。彭士詮也提到排練時,會讓演員把台詞唱出來,「因為有時候會被台詞或固定的說話方式框架住,所以用各種曲子唱出來,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去表現台詞。」傳統讀劇演出時,演員僅會坐在椅子上讀出對白。但是本次《哥本哈根》讀劇演出中,依然有安排演員的動作及走位安排。彭士詮說:「因為很擔心觀眾會看到睡著。」為了幫助演員演活角色,他曾拿科學家的自傳給演員閱讀。李晉杰說:「波爾的自傳裡,有寫到波爾講話時,喜歡一隻手背在後面的習慣動作。」讀劇原本為劇作家發表新作品時,以簡易的表演方式,邀請演員念白對話,測試觀眾的喜好度。彭士詮表示,因為出身物理系而選擇《哥本哈根》此劇本,以讀劇來演出,則是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導戲,他希望把讀劇演出當作一個實驗,了解觀眾對這齣戲的反應,也測驗自己是否能完整表達出原劇本的意義。與其他舞台劇相比,讀劇演出讓觀眾更能專注在劇本的對白。觀眾台大法律系學生張佳萱說:「很像我們看的小說被唸出來一樣。」她認為,當內心活動被演員讀出來時,更可以感受到角色細膩的感情變化。觀眾周怡廷則認為,讀劇演出讓觀眾不會被舞台的布景或道具侷限住,保留給觀眾自由想像場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