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生活
第1818期
臺德學伴共遊貓空 實境解謎探索傳統信仰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伴隨著中英文交錯的笑聲,國立政治大學台德交流友會(以下簡稱台德交流)9日在台北市木柵茶區舉辦《貓空攜手小出遊》活動,邀請本國與外籍生共同參與台灣文化交流體驗。 活動於鴻智茶場啟程,由茶場第三代導覽員張恩沛與翻譯員Jennifer(化名)帶領學生走入茶園,體驗採茶與製茶過程,親身感受茶葉中隱藏的果香,並學習如何品鑑茶藝,導覽內容從介紹國際標準茶具的設計到辨識茶湯的色澤,深入了解製茶文化的細節。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德國留學生賀佳純說:「雖然我不常喝茶,但透過這次活動,更了解茶的種類與口味,也逐漸喜歡上品茶的氛圍。」政大廣告學系學生趙明玉則認為,導覽中關於宴客之道的分享細膩,而富含文化意涵,讓她對傳統待客禮節有了新的認識。 茶藝體驗結束後,學生們乘坐纜車前往指南宮,展開下一段以台灣廟宇文化為主題的實境解謎體驗。台德交流負責人賴沁俞說明:「實境解謎遊戲的設計,是希望參與者除了透過眼睛觀賞外,也能在過程中發現廟宇裡牌匾小字、太歲星君與生辰之間的關聯。」遊戲結合學伴制度,讓本地學生在體驗任務、與外籍生的互動交流中,重新看見信仰文化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台德交流負責人許巧旻分享道:「比起過往以闖關或打卡為主的活動,我們希望透過自由參觀的設計,讓大學生能以更自在的方式交流。」 「過去我只覺得廟宇在雕刻與歷史上很厲害,直到聽外籍學伴以歐洲教堂對比、稱讚台灣廟宇繽紛多彩時,才重新體會到它在不同文化眼中的魅力。」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張莉鑫說道。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德國留學生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則分享道:「以往參觀寺廟時不太了解其意涵,今天在本地學生的講解下,更能明白神像與文字所承載的象徵,也藉此交流了東西方宗教的不同觀點。」而台灣學生於本次活動中,不僅擔任翻譯的角色,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Jennifer說:「許多有關於茶的背景,會因為語言和國際文化的不同,而無法以直譯的形式呈現,因此我會補充說明文字背後的文化意涵。」 「未來,台德交流期待有機會持續與外院系合作,將這類活動固定成為每學期一次的社課。」台德交流負責人劉宣伶說道。參與者政大英國語文學系學生黃仲則表示,這次活動是難得的語言互動實踐經驗,透過與德國學生的對話,不僅讓跨國交流更為熱絡,也深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生活
第1795期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2024-10-04
【記者周元曦新竹報導】「過去參與地方創生的經驗,以及對文化交流的熱忱,促使我們成立這個團隊。」「青合力」團員,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莊于萱說道。團隊四人將興趣融合,成立「青合力」,希望促進清大學生間的跨文化交流。創團以來的首次活動「異邦行腳初探」在9月29日舉辦,帶領外籍學生實際走訪、認識在地客家文化。 莊于萱分享舉辦此活動的契機,是過去在與外國友人交談時,發覺很難將臺灣文化清楚表達,而清大位於客家文化豐富的新竹,因而萌生用英語導覽方式,向外籍學生介紹客家文化的想法。活動於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與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舉行,從客家族群移民歷史、飲食習慣與食物保存,串起一連串的客家故事線。下午更加入搗麻糬、學客家語與分享家鄉文化等動態活動,讓學習不僅止於耳朵和眼睛。「我最期待的環節就是搗麻糬!」來自泰國,現就讀清大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IMBA)的藍炳雄笑著說道。 「我是客家人,我爸爸一直告訴我神農是我們的祖先,但我不了解客家文化。」藍炳雄在學員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故事。目前居住在泰國的客家人不多,藍炳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自身背景卻苦於沒有管道,直到這次發現了「青合力」,以自己聽得懂的語言,了解客家歷史。清大國際學士班的日籍學生菊田杏美則是從未聽說過客家文化,但卻意外能在走訪過程中找到和日本文化的共通點,「園區展出客家作曲家鄧雨賢所撰寫的日語歌謠,歌詞讓我覺得很熟悉。」 清大經濟學系金韋岑也認同此次活動帶來的幫助,分享自己過去也舉辦過台北城中地區的歷史導覽,但「青合力」在內容規劃上更能夠以「讓外國人了解台灣文化」的角度出發,不僅教學方式淺顯易懂,還搭配遊戲互動與手作環節,增加不同國籍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是之前自己舉辦導覽活動時從未有過的想法。 「異邦行腳初探」活動引導來自各國的學生相互認識,提供參與者文化交流的平台。莊于萱認為英語導覽能有效的協助外籍學生了解新竹,未來也希望繼續以同樣的方式,協助更多外籍學生認識客家文化與台灣這片土地。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