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千人扮裝遊行 盼大眾看見跨性別
校園
第1711期
千人扮裝遊行 盼大眾看見跨性別
2019-10-31
【記者陳子瑜台北報導】「我們要讓大家看到,跨性別族群在這裡!」近2000人的遊行隊伍,眾人高舉藍粉白旗幟,齊聲喊出口號。台灣首個跨性別遊行「看見跨性別──2019跨性別遊行」於10月25日在台北市西門町盛大展開,主辦方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跨性別小組,期許透過遊行傳遞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讓大眾認識多元性別。 民國108年台灣首次舉辦跨性別遊行,圖為遊行開始前跨性別旗幟入場,從參與遊行的民眾頭上經過。 圖/陳子瑜攝細看遊行群眾,個個姿態獨特、大方嶄露自我。扮裝皇后舞動黑色薄紗,滿頭妝點金色圓亮片,在西門町夜景中發光;也有人塗上小丑妝,舉牌呼籲大眾「跨性別者同樣值得被愛」,過去總悄悄活在陰影裡的跨性別者,如今自信地向大眾宣示自己的存在。 許多跨性別者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參與遊行,面對鏡頭毫不羞澀,自信地嶄露自我。 圖/陳子瑜攝跨性別泛指心理認同性別與實際生理性別不同的人,「小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是跨性別,以為所有T(註)都是這個想法。」女跨男的跨性別者阿和(化名)分享,一直到他看小說、發現跨性別族群,才確定自己的定位。註:T是Tomboy的簡稱,指氣質、裝扮、行為較陽剛的女同志。然而認同自己的身份,卻不代表大眾認可他們的存在。另一名女跨男的跨性別者Hector(化名)表示,日常中上廁所、訂機票、機場出入境都是困擾。而他們還得與社會的不理解戰鬥,Hector無奈地說:「我知道我是男的,但問題是我要怎麼讓這個社會,也看到我心裡認同的樣子。」部分跨性別者視變性為其中一種符合自我及社會期許的可能性。但­舉凡藥物、手術、證件,樣樣都成為阻擋他們的高牆。Hector解釋,取得藥物前,須獲得醫院精神科的跨性別者證明,除要面對一連串質問,更別提使用大量藥物的經費問題。就讀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女跨男的跨性別者劉庭安,則勇敢與大眾分享自身變性的過程。劉庭安透過服用藥物使自身卵巢萎縮,約兩年他的卵巢就會失去功能,但因人體仍需要卵巢分泌的激素,劉庭安說:「就得吃荷爾蒙一輩子。」他也補充,在女跨男的情況下,如果想更改身分證性別,除了跨性別者證明還得提出平胸、摘除卵巢手術證明。 參與民眾手舉全英文牌子,希望向社會大眾宣示,跨性別族群與他人無異、值得被同等對待。 圖/陳子瑜攝參與遊行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學生曾美茵說:「跨性別在LGBTQ+族群裡算是比較少數的。大眾對同志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但對於跨性別還是有很多偏見。」他補充,不只大眾對跨性別者接受度低,甚至有些同志會「恐跨」。劉庭安也表認同,他以自身經驗分享,雖然平時校園環境相對友善、他也能向周邊人坦承自己是跨性別者,然而當具雙性戀認同的前女友,卻在分手時嘲笑他的跨性別身分,他感到十分挫敗,「他自己明明是圈內人,為什麼還會歧視?」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江培欣坦言,這幾年國內更趨關注同志及跨性別族群,但目前跨性別者仍被標籤化,且必須承受異樣的眼光。江培欣就曾聽聞一名生理男性,自國中起就擁有女性的心理認同,該男子化妝、著女性裝扮,但直到大學,男子的家人仍稱他是「怪胎」。 參與遊行的民眾,正在幫忙綁跨性別頭巾。據主辦單位現場宣布,遊行約有2000人參加,不分年齡層皆有參與。 圖/陳子瑜攝主辦單位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跨性別小組表示,台灣社會僵固的性別框架,不只讓跨性別者面臨家庭、校園、職場與人際的壓力,更侷限許多人的自我表達。跨性別小組說:「本次遊行的意義在於,不管表現出什麼樣的性別特質、喜歡穿著哪種裝扮、能否被歸類於二分的男女生理架構下,都不減損其作為人的價值,都需要被理解與尊重。」甚而,跨性別本身可能就是一個標籤,自己能決定是否留下它,就如阿和認定自己:「我就只是一個普通的男生。」
烏克蘭跨性別遊行爆發衝突 反方暴力阻撓
國際
第1690期
烏克蘭跨性別遊行爆發衝突 反方暴力阻撓
2018-11-29
【記者徐佳渝綜合報導】街邊,數十名警察將高喊口號、手拿標語的遊行人士推擠到捷運站門口,也不管是否有人會受傷,身體緊貼門邊的民眾則不斷奮力抵抗,期望能繼續遊行、表達訴求。因應「跨性別追悼日(Transgender Day of Remembrance, TDOR)」,18日「洞察力非政府組織(Insight NGO)」於烏克蘭首都基輔舉行跨性別者遊行,但活動卻因反對人士的介入而變調,原本和平的集會演變成一場暴力攻擊事件。 跨性別人士舉著遊行標語和彩虹旗幟,在捷運站出口前繼續活動、表達訴求。 圖/阿雅那.馬夫清提供遊行參與者、國立基輔塔拉斯謝甫琴科大學(Taras Shevchenk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yiv )學生阿雅那.馬夫清(Ulyana Movchan)表示,原本遊行在基輔的舍甫琴科公園集合,但宗教激進人士及極右派人士到場阻撓後,他們被警方告知必須移動兩個街口,至基輔大學捷運站出口附近繼續活動。「警察的決定讓我感到相當震驚。」馬夫清回憶,發生衝突時警方並沒有出手協助或保護他們,「數十位遊行者就在反對人士的注視下,被迫前往另一個街區。」「警察說開始就開始,我們在非常受限的情況下表達訴求。」馬夫清提到,捷運站只能勉強讓遊行主辦人依娜.伊里斯基那(Inna Iryskina)發表一段簡短的演說。隨後反對人士也跟著他們到新地點,在周圍尖叫、謾罵,甚至利用煙霧彈試圖阻止活動進行。「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警察便告訴我們要結束集會。」馬夫清描述,警方告知活動必須立即結束後,就將他們用力推擠至捷運站門口。而被警方推擠的同時,遊行人士仍不斷吶喊「人權至上(Human Rights Above All)」的口號,場面相當混亂。 主辦人依娜.伊里斯基那在捷運站出口前發表一小段演說,許多記者及攝影師則在旁紀錄。 圖/阿雅那.馬夫清提供根據《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Radio Free Europe / Radio Liberty)》報導,反對民眾在遊行間攻擊許多遊行者,更有一位在現場記錄的加拿大籍記者麥可.柯爾柏(Michael Colborne)被反對民眾痛毆,導致其眼鏡破裂割傷臉部。當天柯爾柏也在個人推特(Twitter)上即時更新現場狀況,讓更多人知道這次烏克蘭遊行的暴行。「我已經習慣遊行時的衝突狀況。」馬夫清坦言,對於激進人士在LGBT相關遊行的阻撓行為,他已經習以為常,「我清楚認知每次遊行,都勢必會有人受傷。」馬夫清表示,這次也有心理準備遊行難以順利進行,只是他沒想到在整起事件中,應當保護受攻擊一方的烏克蘭警察,卻順從反對人士,「就好像警察是跟他們一夥的。」而面對反對人士的訴求,馬夫清則認為任何人都有權表達立場,但攻擊事件絕對是不樂見的。他也特別提到,烏克蘭境內4400多萬人口當中,約有4000多名保守激進人士及極右派人士,不過真正會做出傷害舉動的其實算少數。除了遊行時受到激進分子的威脅,遊行主辦人伊里斯基那也提到日常生活方面,跨性別者遇到的挑戰,例如身分證問題。他表示在烏克蘭要更改身分證的性別相當困難,雖然政府已經在2016年簡化作業程序,但他認為更改性別仍不容易。而也因為跨性別者的外貌和證件性別不符,讓他們被人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甚至是被歧視。伊里斯基那表示若立法能保障跨性別者的人權,他們將能夠突破目前的困境,也希望社會可以「建立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