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生活
第1819期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2025-11-21
【記者黃千艾桃園報導】會場迴盪著多國語言的交談聲,編織出熱絡而多元的氛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15日在元智大學舉辦全國首屆「2025桃園國際學生節」,結合運動競賽、異國美食以及文化體驗,邀請桃園市大專院校學生及國際學生參與,期望促進跨文化青年交流。 適逢每年11月17日的世界學生節,桃園市政府於今年推出全台乃至亞洲首屆的國際學生活動。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長侯佳齡表示,桃園作為國門之都,目前已有近兩萬名國際學生,這樣的數量是全臺縣市的前段,舉辦國際化活動別具意義。「希望透過這個學生節的活動,讓所有的國際生在臺灣也感受到家的感覺。」侯佳齡說道。他表示,團隊籌辦活動的首要考量是如何拉近學生間的距離,因此加入飲食、文化體驗與現場舞蹈表演等元素,期盼能藉此讓大家以更自然的的方式相互靠近,打造一個讓國際學生能夠交流、分享文化的平台。 「我們也希望透過運動競賽促進異國學生間的合作,讓不同國籍的學生能在互動中建立默契。」侯佳齡說。本次運動競賽包含羽毛球、匹克球與泡泡足球三項,採外籍與本地學生混合組隊,參與者在報名時依自身興趣填寫志願序,並由主辦單位安排分組。元智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何恩祈表示,混合分組的方式提供了與多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讓他能在推廣自身文化的同時,更了解他國文化,他說:「這不僅提升了我的英文能力,也拓展了國際視野,並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來自德國、就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的Lara(化名)則表示,運動比賽是他印象最深刻的環節,不僅能鍛鍊身體,也促進情感交流。元智管理學院學士班學生李貞儀則指出,雖然比賽能與外籍隊友短暫互動,但缺乏更深入的交流,希望能增設小組合作或闖關體驗等活動,提升互動深度。 為打造更多元的跨文化交流場域,活動現場設置超過三十個異國美食攤位,並安排不同的傳統文化體驗區,如布袋戲、書法、原住民及各國服飾試穿、傳統舞蹈與歌曲演出等。來自印尼的美食攤主兼元智學生鍾美蘭表示,自己家鄉的食物口味較重,為了讓台灣民眾也能接受,他在販售時會適度調整,讓印尼食物成為對本地人更友善的選擇。元智原住民族青年社長徐翊媗說:「活動充滿特色,不僅能欣賞平時在台灣少見的多元族群舞蹈與音樂,也提供將原住民文化傳承並向不同國家民眾傳遞的機會,展現文化融合的魅力。」國立體育大學競技系韓國交換生金水晶則表示,他在書法體驗中感受到台灣人的友善與耐心教導,學習新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異國的善意與溫暖。 談及未來展望,侯佳齡表示,國際學生節將持續舉辦,並計畫在桃園各大專院校輪流舉行,藉此充分結合各校特色與資源,讓活動內容更具多元性與創意,提供學生豐富的參與體驗。參與美食市集的越南攤主兼元智碩士班學生馮水仙希望能長期舉辦,期盼未來市集攤位採更開放的設計,讓民眾在逛市集的同時,也能近距離欣賞表演。
脫口秀融入眷村情懷 林昇威笑談跨文化生活觀察
藝文
第1795期
脫口秀融入眷村情懷 林昇威笑談跨文化生活觀察
2024-10-04
【記者何依庭新北報導】第一屆大專盃脫口秀大賽日前落幕,新北市於9月28日在空軍三重一村舉辦新北眷村文化節,邀請前八強選手以眷村為主題輪番表演。其中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昇威,不僅榮獲第三名的佳績,更以著名歌曲〈愛拚才會贏〉融入表演,為現場帶來懷舊而活潑的氣氛。 在準備比賽過程中,林昇威深入走訪空軍三重一村,了解眷村的建設、歌曲與文化情感。此外,林昇威小時候曾住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傳統聚落——水上人家,他認為,住在橋邊村民互助的生活模式,和眷村的生活習慣非常相似,這段經驗也有助於他對眷村文化更加理解。 在參訪空軍三重一村時,林昇威無意間看到園區內的黑膠唱片海報牆,啟發自己用熟悉的歌曲〈愛拚才會贏〉作為表演素材,其中這首歌的經典歌詞「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不僅符合眷村人們的刻苦精神,脫口秀大賽評審龍龍(林千聿)也認為這首歌體現林昇威隻身來台求學的辛苦處境。 談及為什麼以脫口秀作為媒介,林昇威表示以前偶然接觸到西方國家的脫口秀節目,「因為脫口秀面對觀眾的靈活性較高。」林昇威會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調配表演內容,並利用脫口秀輕鬆且平易近人的特性,讓人關注他想傳達的議題。他擅長以自嘲的方式,先讓觀眾覺得內容有趣,再逐漸從表演中融入自己真實的生活觀察,盼聽眾藉此反思、設身處地外國人在台生活的感受。 從初賽看著林昇威成長,評審龍龍(林千聿)讚賞,林昇威在這次以眷村為主題的表演,不僅沒有被題材侷限,更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詮釋一種嶄新的眷村文化理解。第一次接觸脫口秀的觀眾紀錦意則表示林昇威的脫口秀節奏流暢有趣,「很適合作為文化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其他國家人們的看法。」
齊「新」協力 國北教大嘉年華推東南亞文化
生活
第1734期
齊「新」協力 國北教大嘉年華推東南亞文化
2020-10-29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廊簷下有的攤位銷售東南亞文創商品,有的販賣醬料與點心,桌上擺設隨著商品不同,或插上國旗,或放置食材原料。攤位上的外籍學生則熱情地招呼客人,介紹商品與設計理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投入全系學生,於24日首辦「漫遊東協——東南亞嘉年華」,向民眾推廣東南亞文化。 販賣各式馬來西亞醬料的攤位上,擺著醬料的原料——雞蛋、辣椒、洋蔥等等,拉近客人與醬料的距離。 圖/周佩怡攝嘉年華包含各式趣味活動,例如服飾體驗、桌遊、手作藝品等,還有一場接一場的教育講座。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創意雜貨市集,攤位上小巧的印尼心型花生餅、帶有清香的馬來西亞咖椰醬、印尼蠟染布等商品吸引民眾佇足。這些商品都由新住民製作,碩士生負責設計與行銷。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人權協會常務理事郭萍芬自緬甸來台數十年,這次以個人身份協助學生籌備。他提到新住民通常只會販賣手工點心、藝品給熟識的人,不過透過產學合作,新住民可藉由學生架設的網購平台,讓客人可經由通路回購,學生也能獲得行銷經驗。 販賣甜花餅、花生餅、天貝的攤位取名為「純真」,代表著簡單天然的食物也能營養又好吃;紅白配色則是呼應印尼國旗,透露出這些是來自印尼的國民美食。 圖/周佩怡攝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成立四年,且目前只招收外籍學生。往年越南學生較多,今年則增加了很多泰國、緬甸、印尼的學生,組成越發多元。主任魏郁禎表示,去年嘉年華僅著重單一國家且在校內舉辦。今年新增東協十國的特色活動,希望讓更多人接觸東南亞文化。「荷蘭人在殖民印尼時,用米粉代替麵粉,製作思念的家鄉甜點……」碩士一年級的緬甸學生李莉錦細心地介紹印尼甜花餅的由來。他應用課堂所學的銷售技巧,向客人傳遞商品故事。系上副教授張朝清說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品項,邊上課、邊規劃商品的包裝與行銷。他指出學生須克服成本定價管控和團隊溝通,李莉錦也坦言,團隊難以平衡精美包裝與成本。他們曾去實體店選購包裝,卻發現價錢過高,最後改成網購便宜的包裝。來自越南的碩士二年級學生黎明清販賣印尼手工蠟染小包,他表示有些人嫌棄售價高,然而新住民兩、三星期才做好一個成品,定價應符合他們花費的時間及精力。 「Daun Batik Indonesia」攤位將部分商品掛在交錯樹枝上,營造自然清雅的氛圍,吸引民眾購買印尼手工蠟染布所製成的錢包、餐巾、手提袋。 圖/周佩怡攝合作過程中,來台已久的新住民常覺得學生閱歷不足,學生則認為新住民的經驗過時,但是跨文化、跨年代的衝突反倒促進文化融合。印尼花布攤位的緬甸華人碩士二年級學生梁正英分享,除了與新住民語言不通,第一次看到新住民製作的花布時,團隊認為花俏的樣式不符學生的需求,所以希望對方調整設計,不過新住民堅持自身理念,導致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經過溝通雙方互相讓步,團隊請新住民加做髮帶和便當袋,「就現場來看,確實髮帶賣得最好!」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中心的工讀生、參與籌備的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四年級學生林嘉敏期盼,透過活動能翻轉東協國家的負面印象。民眾陳思琪參加完嘉年華,不再認為東南亞國家很落後,且覺得此種方式寓教於樂,小孩都樂在其中。張朝清表示嘉年華首次結合課堂與實務,不僅讓學生做中學,協助新住民微型創業,更促進東南亞學生與新住民、民眾間的交流,「這種具有跨文化特性的產學合作,是本地研究所較難出現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