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地板滾球超越身體差異 選手望列大專杯助推廣
體育
第1819期
地板滾球超越身體差異 選手望列大專杯助推廣
焦點
2025-11-21
【記者孟祥宇報導】2025全國地板滾球運動會15日在臺北和平籃球館登場。本次賽事首度不依往常BC1至BC5程度分類(註)分組,而改以障礙類別區分為腦性麻痺組、心智障礙組與肢體障礙組,並增設兒童組、長青組、其他組及非身心障礙的一般組。其中有大專生參與的一般組賽事中,胖虎軍團奪得亞軍,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虎隊拿下季軍。此次賽事在分類上的調整,使參賽者涵蓋更多族群,展現運動會更包容、多元的參賽面貌。 註:為國際地板滾球依肢體功能程度劃分的競賽分級制度。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般組選手葉定坤表示,因為組別名額有限,自己從原本肢障組改報一般組,他坦言表現不如預期,「備戰全障運桌球時手曾受傷,投球時會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剛接觸地板滾球的胖虎軍團也分享比賽心得,隊長陳俊佑指出,在第一年參賽拿下亞軍已超出預期的表現,「隊友在賽前的情蒐,到對於比賽的專注度及獲勝的企圖都無可挑剔。」不過他也坦言,對手在冠軍賽中的擲球穩定度更高。胖虎軍團黃允成也有同樣的想法,希望在面對更強大的對手時有更高的穩定度。 黃允成指出,若要將地板滾球進一步推廣至非身障族群,「關鍵在於找到讓所有人都能參加的最大公約數」,他認為透過環境或規則的調整,才能讓各族群更自在地投入這項運動。另外,陳俊佑表示,本次賽事已經可見許多非身障者參與,「不同族群同場競技是很好的發展方向。」至於在比賽當下,陳俊佑分享並不會覺察到與身障者有顯著差異,大家都是為了靠近目標球而努力,「這當中所展現的決心,已經超越身體上的差異,是真正公平的競賽。」 此次地板滾球賽事禁止使用輔具,並開放非BC1到BC4的選手參加,強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地板滾球早期是復健項目,現已發展為重度動作控制困難者的正式競賽,中華地板滾球運動協會副理事長林敬堯表明地板滾球沒有限制,「從幼兒園到100歲長者,甚至是連球都丟不出去的身障者也可以接觸。」海洋科大教練楊人智也說:「這項運動場地限制少、球體輕巧,在家裡也可以練。」透過這樣的特性能讓新手快速掌握、更無負擔的接觸,葉定坤也補充,地板滾球結合智慧與技術,「是項很簡單、很適合一個人入手的運動。」 臺灣近十餘年來持續推廣地板滾球,參與族群也從單一障別擴大到到不同族群。林敬堯表示,只要學校申請,協會將派遣講師分享,若校園端想將地板滾球融合到課程裡,協會也會提供每學期八次的課程協助。葉定坤則坦言,希望政府能給予地板滾球更多支持,「如果能舉辦大專盃,或列為全國大學運動會的正式項目,才能串聯起選手間的情感,也讓更多人知道這項運動。」
社會共融百分百 共樂祭推多元友善
影音
第1818期
社會共融百分百 共樂祭推多元友善
2025-11-14
【記者陳少凡、邱柏翔、陳雙台北採訪報導】輪椅上的表演者吹奏出優美的口風琴聲,與一旁的弦樂穿梭在場館每個角落。首屆「百分百共樂祭」於8至9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舉行,以「無障礙設施是每個人的需求」為理念出發,展開音樂祭和市集等活動,期望推廣無障礙社會的重要性。 多扶事業創辦人兼執行長許佐夫說:「百分百共樂祭它的一個活動重點,就是讓你理解在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這都是多元共融而必須要有的一個方向和態度。」他認為,隨著高齡化的時代來臨,無障礙設施已經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因此他希望透過活動,讓大眾意識到友善環境的必要性。 相較其他活動, 「百分百共樂祭」特地選擇平坦的場地,讓輪椅族可以不受阻礙地自由移動。現場更提供電動輪椅的充電站,希望打造友善的環境,達到活動「共融」的理想。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歡樂口琴社團長黃素蓉對於場館的設計表示肯定。他指出,場地舞台不高,且長度與空間充足,方便輪椅使用者迴轉,對身心障礙表演者相當友善。 除了讓大眾體驗生活中的不便,活動更透過音樂與藝術,展現身心障礙者跨越限制的生命力。現場共邀請八組身心障礙表演團體,用音樂與肢體打破外界對「障礙」的想像。陽光小雨二重唱成員小雨說:「人生就是生命和生命互相影響的,所以我希望我還有生之年可以出來繼續為這個社會貢獻。」 為了讓民眾理解打造無障礙環境的重要性,活動不僅將現場空間優化,更設計了「無障礙生活體驗展」。該展區讓民眾坐上輪椅,直接體驗特定情境下的不便之處,互動體驗根據食衣住行育樂發想,以不同面向實際展現身心障礙者在生活中常見的困境。多扶事業媒體公關總監盧曉靜解釋:「因為我們不曾坐過輪椅,所以我們不理解到底坐在輪椅上的一個生活會是什麼樣的一個視角。所以百分百共樂祭的百,第一個百,就是100公分的世界。」他說明,每個人生活上都有可能碰到一些不便,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讓大眾理解,若能從現在開始共同努力,便能打造一個符合所有人需求的未來社會。民眾李孟怡在體驗後分享:「自己嘗試坐在輪椅上,上那個爬坡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臺灣大部分的坡度可能都不適合輪椅前進。」 此外,現場市集則邀集了十幾個無障礙友善品牌,不僅讓身心障礙者可以透過市集認識產品,品牌方也能直接了解使用者與照顧者的困擾。市集攤主黃冠中認為:「今天這個活動很好的一點是,讓這些人也知道,原來有這麼多品牌和公司在關注他們的需求,這是一個雙向的曝光。」 「百分百共樂祭」透過打造友善環境,拉近大眾與身心障礙者的距離,期待每個人在互動中更能理解不同需求,共同邁向真正的共融社會。
障礙者自立生活需求遭忽視 個助工作權益待保障
校園
影音
第1759期
障礙者自立生活需求遭忽視 個助工作權益待保障
2021-12-0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黃弈軒、李昀璇台北採訪報導】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多個障礙者與人權團體於行政院前召開記者會,指出政府未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記者會中,不乏能見協助障礙者移動的身影,他們是個人助理,在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理事長林君潔說明,個人助理為個別化的人力協助,從精神上的陪伴到引導視覺障礙者報讀,幫助肢體障礙者位移,或是協助障礙者穿脫衣服、如廁、洗澡,都屬個人助理工作範疇。不過根據目前政策規定,障礙者無法申請足夠補助時數。以新北市為例,個人助理服務每月補助時數上限為60小時,且依照障礙嚴重程度核發,因此申請者未必能獲得補助時數上限。此外,個人助理服務費用每小時200元,但僅有中低收及低收入戶障礙者可獲得全額補助,一般戶則需自付百分之30的助理薪資,因此就算成功申請到60小時,一般戶障礙者每月仍需額外負擔3600元。社團法人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活動企劃陳彥廷解釋自身情況,他每月時數僅四十多小時,而若平均分配到每一天,一天僅有一至兩個小時,超過的時間大多需自費或用其他管道補足,滿足生活需要,因此他認為目前被分配到的時數對障礙者來說為較大困難。為了減輕生活不便,障礙者可選擇申請個人助理或居家服務員,兩者皆提供個別化照護,不過個人助理還需陪伴障礙者出外參與社交活動,協助融入社會。比對兩者工作待遇,兼職居服員時薪為200元,雖與個人助理時薪相同,但個人助理非正職,每月案件數量不均且工作時數不定,加上薪資不含勞健保,工作缺少保障,因此就業市場汰換率高。林君潔認為個人助理工作內容、專業度不亞於居服,「個人助理的勞力、心力還有一些相關的專業其實也很高度,我們一直訴求到現在變成一個小時200塊,雖跟居家服務的工作性質較接近,但我們還是覺得不夠。」2021年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平行報告由障礙者與人權團體共同撰寫,內容指出衛福部未統一制定自立生活服務計畫,而是交由地方政府各自規範與統計成果。且政府在評估成效時,僅委託專家學者考核,導致障礙者切身使用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經驗,無法被納入評估。社團法人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教育推廣專員袁佳娣表示,障礙者需參與政府制定政策過程,並徵詢障礙者的想法、經驗。障礙者無法申請足夠的補助時數與金額,而個人助理也得不到應有的工作保障,雙重缺漏導致障礙者無法順利使用自立生活支持服務。因此,障礙者團體建議政府在評估服務過程中,納入障礙者意見,並制定全國統一的施行細則,完善自立生活支持服務制度,促進障礙者的實質平等。
街賣以外—身障者創無障礙攤車開拓職場新頁
生活
影音
第1709期
街賣以外—身障者創無障礙攤車開拓職場新頁
2019-10-17
【記者陳妍如、萬巧蓉綜合採訪報導】在捷運站旁、人潮聚集的地方,時常可以看見身障街賣者以兜售口香糖和衛生紙等物品維持生計。然而街賣者卻常被質疑是詐騙集團,或利用愛心來博取民眾同情。身障者街賣組織新巨輪協會為改善社會對街賣者的刻板印象,與贊助企業合作設計能自由調整工作台高度的攤車,使身障者即使坐在輪椅上,也能輕鬆做出美食。新巨輪服務協會理事長陳安宗表示,原本的街賣者處於受助局面,受社會大眾支持維生,但當協會的身障者開始學習製作餐食,相當於化受助為服務,讓街賣者得以反饋社會大眾。這項通用的設計不只適用於身障者,也能讓身障者家屬在旁陪同工作、就近照顧並共同維持生活所需。新巨輪服務協會秘書長吳黛青表示,「創造這樣的職場,可以讓障礙者與非障礙者相互合作,這就是我們的理想。」現今,身障者的就業情況並不理想,部分企業因為設置無障礙設施的成本高,較不願意聘雇身障者,許多身障者只好以街賣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然而,街賣商品的價格通常高於市價,也讓大眾對街賣留下暴利與詐騙的刻板印象。新巨輪協會為消除身障街賣者的污名,開始培訓他們的職業技能,透過在攤車上實際作餐、服務客人,期望能改變民眾對他們的看法。儘管街賣是最立即且能快速獲得收入的謀生方法,新巨輪協會仍希望身障者能有更多的職業選擇。除了目前實施的攤車試賣,協會未來也計劃打造無障礙行動胖卡車,提供更友善的職業環境。協會期待身障者能在工作中利用所學技能,獲得合理且穩定的收入,讓社會漸漸看見身障者不同的一面。https://youtu.be/i_gDjTDDdng
著手教育 民眾體驗身障促同理
生活
第1640期
著手教育 民眾體驗身障促同理
2016-12-07
【記者邱麒瑋新北報導】響應12月3日的國際身心障礙者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於板橋435藝文特區舉辦身障體驗專區,讓民眾對身障者有更深層的了解。台灣公共空間近年來對無障礙環境設置已大幅改善,但是民眾觀念不甚完善,為了提升對身障的認識,必須從教育著手。 體驗者戴上眼罩玩兒時遊戲圈圈叉叉,蘇俊源意外慘輸兒童,體會視障者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利。圖/邱麒瑋攝活動融入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概念,將身障者的日常生活情境化為遊戲。體驗者戴上覆蓋紅色玻璃紙的眼鏡,舉起不同顏色的旗子體驗色盲的視角,一旁關主將字體隨意變換、組合成的菜單供體驗者閱讀,讓民眾感受學習障礙者平時閱讀的困難。基金會處長呂惠萱表示,身障者平時也有社會參與、休閒育樂與運動的機會,「期望讓大眾感同身受,並接納個人獨特性,平等看待身障人士。」體驗者周雅惠因對身障了解不足,而到場體驗。在自拍關卡中,關主要求以拳頭自拍,模擬缺少手指的情境。她表示,平時熟悉的動作變得十分困難,令她印象深刻。剛從大學畢業的她提到,大部分學生求學過程中難接觸身障人士,造成對身障者認知有出入,因此學校應加強宣導正確觀念。 關主要求只能以拳頭完成自拍程序,將日常生活易遇到的狀況化為遊戲,令周雅慧印象深刻。圖/邱麒瑋攝擔任志工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郭欣柔則表示,許多大學校園的硬體設施仍需改善,例如教室門檻、不適宜的殘障坡道等。同樣為志工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王閔表示,校內導盲磚設置不完善,路線會隨著地板材質轉換而中斷,「那設置導盲磚的用意在哪裡呢?」台灣也有積極將無障礙概念融入校園的例子,淡江大學已推廣身障設施多年,從點字版到無障礙廁所改建,教室也會設置輪椅放置空間。輔導員張閎霖表示,身障設施須時常注意與更新,學校請同學一同監督,並定期舉辦身心障礙家長座談會,提出改善方案,為身障學生教學環境與品質貢獻心力。淡江中國文學系視障學生饒宜靜表示,學校多處設置點字版,連宿舍洗衣機都裝設,很方便。她也建議學校舉辦體驗營,讓學生了解身障人士平常的生活方式,進而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協助。身障學生在教育體系中常處於邊緣狀態,並非他們不願意參與,而是受制於環境。呂惠萱表示,家長常為身障生唯一學伴,缺少與同學交流機會,她建議建構輔助系統或招募學生志工,不僅減輕家長負擔,也增加身障學生社交活動的機會。她也說:「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態度和觀念的調整。」台灣硬體設施改善有目共睹,但民眾對身障的瞭解還是不足,呂惠萱鼓勵學生加入校內志工團體外,也能參加伊甸等身障福利機構活動,從中學習如何與身障人士相處。 體驗者戴上覆蓋紅色玻璃紙的眼鏡,聽從關主指示,舉起不同顏色的旗子,體驗色盲的視角。圖/邱麒瑋攝  藉由將字體隨意變換、組合成的菜單,讓體驗者感受學習障礙者平時閱讀的困難。圖/邱麒瑋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