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嘉大LYS1開創綠色養殖新道路
新知
第1815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嘉大LYS1開創綠色養殖新道路
2025-10-23
【記者呂詠倢台北報導】畜牧業是全球糧食的重要來源,卻因高碳排(註一)與動物抗藥性問題,長期被視為永續發展的難題。國立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國隆領導研究團隊,透過篩選出高產表面素枯草芽孢桿菌LYS1,找到減碳又無抗(註二)的雞隻飼養方案,榮獲2025未來科技獎,是今年農業生產領域唯一獲獎的技術。研究成果於16日至18日展出於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的未來科技館。 註ㄧ:畜牧業碳排放量高,主要來自動物消化過程釋放的溫室氣體,因此調整飼料可提升消化與吸收效率,減少甲烷與糞便排放,降低碳足跡。 註二:即「無抗生素」,指在動物生長過程中不添加抗生素,而透過調整飼料或補充益生菌來提升免疫力與生長效率。 研究團隊在菌種生長時,透過調整氧氣濃度、培養基成分改動等條件,成功選取出全球固態發酵中,表面素產量最高的優勢菌株LYS1。國立嘉義大學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教授朱紀實分享表面素量高時的特徵,「它的成分就像洗澡用的肥皂,菌株越大量分泌表面素,泡沫越多。」LYS1能將豆殼、麩皮、稻稈等農業廢料分解為發酵基質,所得的乾濕發酵物具備高營養價值,可取代雞飼料中的魚粉,表面素中的長碳鏈脂肪酸更可抑制細菌。 魚粉是雞隻飼料中的重要蛋白質來源,但成本偏高,部分甚至以頭骨或內臟粗製濫造,品質不佳。作為替代物,LYS1能將蛋白質分解為易吸收的小分子胺基酸,同時透過纖維素分解酶,將菇包(註三)中難以利用的木質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動物可吸收的養分,陳國隆說明,「原本農民還要付錢處理掉的廢棄物,現在也能變成有用的資源。」 註三:指菇類栽培後剩餘的廢棄太空包和其內木質的栽培介質,台灣每年約使用近5億包香菇太空包。 如同肥皂,LYS1產出的表面素能破壞細菌細胞膜結構,抑制病原菌生長(註四)。團隊成功將其中的碳原子數從以往的18個延長至19個,強化其疏水性,更容易與油脂混合,進一步提高殺菌效率。朱紀實說明,「當我們將大腸桿菌塗在培養皿上,也會發現LYS1具有清楚成形且大範圍的抑制環,不讓細菌靠近。」由LYS1分解的發酵物,因此具備宛若益生菌的效果。 註四:表面素中脂肪酸的油脂特性類似於某些細菌(如革蘭氏陰性菌中的部分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胞膜脂質,因此能有效插入膜中,快速且大量破壞其離子通道。 團隊也設計了對照實驗證明LYS1可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國立嘉義大學動物科學系博士生蕭雅齡實地養殖白肉雞,對各組雞隻飼料施予不同添加量的發酵物,觀察其成長情況,「五週內,添加2%魚粉的雞隻平均體重是2.1公斤,但加入2%發酵物的雞隻卻可以達到2.3公斤。」得到數據後,他依雞隻體重回推飼料成本差異,透過生產效率因子公式換算經濟效益,發現成效明顯。不過,蕭雅齡也補充實際上加入1%發酵物的效果便已優於2%魚粉,「但為了方便廠商用最佳比例販售整袋飼料,用2%作為標準添加量會更好操作。」 團隊表示,此項技術現已進入產學合作階段,也預計推往牛、豬與水產養殖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翁瑞奇表示看好其前景,同時提醒發酵用原物料可能因季節性差異影響菌種表現,故需完備前端管理。另外,陳國隆則坦言,農業研究長期受輕視,可獲補助有限,他說:「台灣一年吃掉3.7億隻雞,所以即使只提升每隻雞少量的經濟效益,也能帶來數十億元潛在產值。」並期盼這項技術能更受肯定,讓台灣在全球綠色畜牧業展現實力。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影音
第1814期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2025-10-03
【記者蔡得曦、黃律齊、林庭如台北採訪報導】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9月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農業部集結超過50個特色攤位,展現《食農教育法》立法三年來的豐富成果。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管組經理鄭文昇指出,本次大會希望透過活動展現台灣食農教育的多元能量,「我們這次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農會或是學校單位的夥伴們,他們在辦理食農教育方面皆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展場中央設置了闖關集點活動,內容結合飲食、環境與在地農業,讓民眾透過視覺、嗅覺等感官進行體驗。其中一道關卡「食物傳記憶」,設有QRCODE讓民眾分享最喜愛的家常菜,一旁牆上更印有民眾投稿的家鄉料理,凸顯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六大食育方針。談及闖關活動設計理念,鄭文昇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食農教育的六大推動方針,並落實在每日的飲食中。」 農業部則在現場規劃多個互動攤位, 邀請多個研究組織與地方農會共同參與。其中,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顏辰鳳提到,此次攤位設計了「互動問答」活動,希望民眾可以透過攤位提供的繪本找出解答,破除對農藥使用的迷思。 除了政府部門,民間單位也積極投入食農教育推廣。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以永續農業為主題,讓民眾模擬鳥類在稻田間捕捉老鼠,宣導透過天敵降低環境用藥的自然捕鼠方式。民眾陳玲華也分享在攤位上學習到的農業知識,農民會製作架子讓小鳥棲息,之後小鳥就會去捕鼠,這樣就不用噴農藥。 針對《食農教育法》三年來的施政成效,也有民團提出建議,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協助資源整合,讓各單位的勞動成果都能被妥善運用,食農教育也才能夠在台灣社會繼續深化。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新知
第1800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記者李香霆報導】如何有效處理大量農業廢棄物,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全球環境保護中的一大議題。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沈善鎰與碩士生陳彥彬將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性資源,製備成高效率的水質淨化材料,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污染,並以此拿下2024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的銀牌佳績。 我國一年自農糧作物衍生的農業廢棄物多達數百萬公噸。儘管農業部已訂定《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仍有部分農民會直接在田地露天焚燒,不但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懸浮微粒(PM2.5)導致空氣品質惡化,也會破壞土壤肥力,為經濟與氣候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對此,團隊發現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中富有有機養分,且具有移除重金屬與有機染料的能力,能有效淨化工業用廢水,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傳統的水質淨化多是利用活性碳與石墨烯等高成本碳材料,將碳材作為污染物的吸附劑通常需要經過高溫處理,以改變材料的結構與性質,但高溫加熱下的產率也會下降,導致價格昂貴。而農業廢棄物不僅容易取得,在處理上也只需要簡單的物理與化學改質,就能夠有效吸附水中的重金屬與有色染料等污染物,從而達到良好的水質改善效果。談及低成本與低能耗的淨水方式,沈善鎰說道:「將農廢做成廢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吸附劑材料,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成本,更充分達到再利用的目標,是循環經濟的體現。」 在材料的配方研究與製備上,沈善鎰與陳彥彬選取三種台灣大宗的經濟農糧廢棄物。團隊首先將其破碎,再細化成顆粒狀後製成吸附劑,增加其在水中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淨化水質的功效。由於這些材料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經由高強度鹼液化學清洗後,其中表面的羧基、氫氧基等官能基團可以跟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交換,進而達到去除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化學改性後的農廢吸附劑對鉛與鎘等重金屬的移除率可以達到85%以上。 儘管此研究成果具有顯著的環保價值,但距離實際應用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鑑於農廢吸附劑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所以未能規格化製作,對此陳彥彬表示:「雖然農廢變成淨化水質材料的過程相較簡單,但還不如石墨烯或活性碳來的穩定,需要經過一定的人工處理程序才能克服規格、粒徑大小一致的問題。 」加上此研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因此還需提升吸附能力的穩定性。
中興研發智慧預測系統 稻農以手機拍攝獲灌溉建議
新知
第1798期
中興研發智慧預測系統 稻農以手機拍攝獲灌溉建議
焦點
2024-11-08
【記者蔣若暄報導】隨著乾旱發生頻率增加,提高用水效率已成為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朱彥煒與團隊成員簡靖軒、詹永寬、賀端華、余淑美、羅舜芳、梁育臺、陳俊𦵴,共同開發「預測水稻用水需求的系統及方法」,使用者只需手機拍攝稻田影像,系統便能分析水稻生理反應並提供灌溉建議,榮獲2024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鉑金獎。 目前市面上的預測灌溉系統,主要依賴氣候環境、土壤溫濕度及植物顏色等指標。現就讀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七年級的簡靖軒表示,這些方法存在許多限制,「土壤濕潤程度不一定代表植物內的含水量,且水稻顏色通常是在生長已受到影響後才變化。」因此,團隊研發一種智慧系統,能從葉片溫度、植株高度和葉綠素含量評估缺水程度。以葉片溫度為例,植物在缺水時葉溫會升高,利用這些生理指標就能提供適時適量的灌溉建議,達到節水目標。 「一個光譜機器大約數百萬元,農民不可能去買。」朱彥煒提及,考量感測器因成本問題不易普及,所以改讓使用者以手機拍攝稻田,只要畫面中有八成面積涵蓋農田,就能將照片上傳至應用程式「阿米亞app」,並從雲端系統得到灌溉建議。「大概15到20秒就會有結果。」簡靖軒補充道。團隊將手機拍攝的RGB影像轉換為類光譜影像,擷取能夠反映稻作生理訊號的波段,藉由單一或多個區間的波段組合建構模型,再透過演算法分析水稻的灌溉需求。 隨著計畫推進和資料累積,團隊將系統應用於實際場域,收集了六年的數據,並從中隨機抽取20%進行測試,最終預測準確率達到93%到96%。使用此系統的稻農詹小姐(化名)表示,巡田時只要拍照就能得知稻作是否需要灌溉,「準確率不輸給經驗豐富的老農友,讓我感受到AI科技真的可以幫助到農友。」他認為在節水的同時,也能維持稻作的品質與產量。 談及未來研究方向,簡靖軒說:「希望讓台灣農業更便利、高效。」他計畫結合病害、蟲害與施肥建議,建立精準的自動化系統以節省人力資源。朱彥煒也提到,除了持續鑽研如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團隊也開始將系統應用在經濟作物,例如草莓、百香果和番茄。「草莓的初步技術已經發展完成,年底會收集資料進一步驗證。」他補充道。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作物組助理研究員侯雅玲分析,此系統將改變水稻管理方式,「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它的效益會比較大。」他也提醒,若想應用至其他農作物或地區,不僅需要重建和擴大資料集,還要考量實施成本,以確保可行性和經濟效益。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副教授蔡育彰則提供未來研發建議,他說:「不同生育時期和品種都可作為改良的項目。」
讓廢棄果皮重生! 「檸檬烯」化身保鮮塗層緩水果腐敗
新知
第1783期
讓廢棄果皮重生! 「檸檬烯」化身保鮮塗層緩水果腐敗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檸檬在食品加工後會留下大量果皮,過往只能淪為垃圾,然而檸檬果皮並非一無用處。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的學生團隊及指導教授侯智耀研發出「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在市場上並延長水果保鮮期,為農業廢棄物找尋新出路,提升農業效益。此技術成果亦在「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展出。團隊發現目前市售罐裝檸檬果汁在加工過程中,果皮通常會被當成廢棄物,加工廠還需付出額外的成本處理,而「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可以將果皮再利用,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團隊的科學實驗也證實,此塗層在香蕉、木瓜、釋迦上都能有效延長約五天保鮮期。高科大水產食品科學系學生李品憲補充:「延長水果在市場上的時間,可以避免供應不足的時候價格上漲太多,所以還有助於穩定市場價格。」 有塗層(下排)及沒有塗層(上排)的香蕉比對圖。可以發現,有塗層的熟化速度比較慢,保鮮期可以多四至五天。 圖/李品憲提供 檸檬果皮其中一項成分——「檸檬烯」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團隊先將果皮蒸餾萃取出檸檬純露和檸檬精油,接著再從精油分離純化出檸檬烯。李品憲說明:「檸檬稀乳化後會變成奈米顆粒,並且有更強的抗菌效果。」所以再把檸檬烯與介面活性劑混合成乳化液,最後加入水、增稠劑,形成透明乳液狀的保鮮塗層。 展出在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的「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塗層呈現透明乳液狀,並且具有黏性。 圖/邱昭華攝水果會變老、變壞,主要原因分為水果內部的熟化及外部的微生物。侯智耀補充:「呼吸作用加快或者變慢,其實都會影響熟化的速率。」他表示,此塗層能大幅減少水果與外在空氣的接觸,有效抑制呼吸作用,不僅減緩熟化,也能因為檸檬烯的抗菌性,減少果皮上的微生物數量,達到延長保鮮期的效果。 為了更有效率地應用,高科大團隊用浸泡的方式將「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包覆在香蕉表面。 圖/李品憲提供雖然塗層效果顯著,但若要進入市場也會遇到困難。侯智耀說:「最大的難題是銜接生產線後,要如何不造成額外支出,同時帶來經濟的效益。」目前製作塗層花費高,對於商家會是比較大的負擔。李品憲認為,當成本反映在售價,消費者可能不會買單,所以未來會繼續嘗試替換材料、調整配方,預計成本能降低兩至三成。家裡產銷柚子及酪梨的方昱昇提出他的疑慮,「滯銷問題就是供過於求,要怎麼在四、五天內突然擴增這麼大量的需求,也不太容易吧? 」家庭主婦潘桂珠也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是香蕉的話,一般家庭一次也不會買太多根,好像沒必要再多花這個錢。」他建議塗層可以應用在高單價的水果,像是玉荷包等等,對於水果外銷商可能比較有用。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2022-11-23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民眾認真地看著展板上的圖片與文字,透過導覽師生們熱情地分享,瞭解各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USR)(註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於19至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展示USR成果,內容包含靜態成果展、主題演講、手作活動等。註一:教育部於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引領國內大專校院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南臺科技大學的學生帶著他們的吉祥物到展場外進行宣傳,介紹他們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圖/鄧芯怡攝「這次的博覽會採取虛實整合的方式,結合『動』與『靜』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最佳體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蘇玉龍教授説明。博覽會推出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民眾參與,也設置人氣投票獎,鼓勵各大學積極與民眾互動。為了贏得獎項,攤位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民眾投票,規劃遊戲、抽獎和體驗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吸引民眾前來觀展和瞭解各大學這五年的計畫成果。 圖/鄧芯怡攝USR計畫關注多元議題,其中文藻外語大學的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計畫」針對新住民提供就醫翻譯服務,組織學生志工為病人與外籍醫學生翻譯。文藻外大外語教學系學生蔡依蓉說:「很多人對於外籍移工的誤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移工們的英語口音,因此在溝通上才會產生問題。」他在計畫中學以致用,不僅成為醫生及病患的溝通橋梁,也精進自己專業。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蔡依蓉正和觀展民眾解釋他參與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這五年的歷程和成果。 圖/鄧芯怡攝在「USR大地餐桌」環節中,民眾快樂地製作鬆餅,其使用的鬆餅粉由田董米製作而成,且特別取用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白米,避免資源浪費。田董米耕作過程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保護水鳥棲息環境,「新南田董米」團隊夥伴周雅淇説:「(水鳥)保育很燒錢,我們也需要很多的人力進行人工除草、施肥,和大學合作可以減輕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因此團隊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參加「USR大地餐桌」的民眾聽著導覽員的解説,攪拌鬆餅粉、鷄蛋和牛奶,體驗製作鬆餅。 圖/鄧芯怡攝觀展民眾鄭雅馨通過展覽瞭解平時沒注意到的社會議題,非常支持USR計畫。他補充,「USR計畫讓大學生可以培養同理心,而且在實際幫助社會的過程中,還可以精進技術。」協助爭取經費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未來他會為USR計畫爭取更多補助,並簡化行政流程,讓USR計畫能長久實踐。博覽會則期盼USR計畫未來能推廣至各大學,讓大學和社會共同前行。 臺北醫學大學的展覽攤位上請老師帶領民眾認識中醫藥材,並進行簡單的中藥包包裹教學。 圖/鄧芯怡攝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生活
第1767期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2022-10-05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民眾興奮地操控儀器,跟著導覽員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2022中臺灣農業行銷暨園藝資材博覽會自9月24日開始,於2日落幕,其中由明道大學規劃的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吸引大量人潮,展內豐富的體驗區從無人機駕駛、曳引機VR體驗到親手種植蘑菇應有盡有,致力將智能、永續的農業概念傳遞民眾。 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規劃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帶領民眾認識現代的農業技術和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圖/羅惠萍提供展區除了推廣各項農業機器、智慧農業外,門口高達新台幣600萬價值的曳引機也吸引現場許多父母與小孩一同拍照。展內詳細介紹綠色蕈菇產業鏈、農膜回收與灌溉系統等,透過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將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展覽也設置體驗區,例如鍬形蟲飼養箱和農膜回收製成的科學黏土親子區。 展區內,明道大學學生指導觀展民眾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副主任羅惠萍表示道:「大家應該要翻轉農業的思維了,農業其實可以很輕鬆;不但能夠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應,也能實踐永續的理念。」以農膜回收為例,便是巧妙地將大量廢棄塑膠轉變為日常用品。觀展民眾朱原顗認為農膜的處理方式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發展出一套解決辦法是很好的事情,「有幾個同學和學弟妹也有在種田的,就可以進行運用。」 農膜回收可製作成黏土,科學黏土親子區邀請民眾體驗塑形黏土造型的樂趣。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為彰化唯一農業科系,場區內處處可見該系學生為民眾細心講解農業知識、提供操作協助。二年級學生許順勝説:「來這邊才發現到有些民眾平常沒有接觸農業,他們對於這個展覽十分生疏,想讓他們更知道農業的部分。」他在導覽時也加深對於農業知識的了解,學到如何與觀眾互動,例如碰到人潮過多、無人機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靈活地應對民眾。 綠色蕈菇產業鏈展區向民眾展示不同生長時期的蕈菇,民眾完成一旁的種植蘑菇體驗後,可將其攜帶回家。 圖/賴羿安攝此次展覽旨在推廣農業科技與食農教育,將學生從課堂所學的農業知識融合進展覽裡,讓民眾藉由體驗更加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種植過程。觀展民眾陳虹吟説:「展覽讓小朋友知道現代農耕的相關知識,這都是他們平常不會接觸的。」民眾簡單君帶著女兒參與體驗,她認為活動十分有趣,透過種植蘑菇體驗,讓小朋友觀察並了解蘑菇的生長。 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向民眾介紹食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農作物所需的灌溉系統。 圖/羅惠萍提供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將農業知識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入民眾生活,讓觀展民眾更加了解現代農業的技術與永續發展趨勢。羅惠萍期許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能持續以教育帶領青年推廣農業,讓下一代投入農業發展,實踐產業的傳承。
農業師傅能解缺工問題? 成效褒貶不一
專題
第1751期
農業師傅能解缺工問題? 成效褒貶不一
2021-06-0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天還沒亮,農業師傅們挑燈採收火龍果,將成熟飽滿的果實送回工廠分級包裝,他們埋首於農務,不見太陽已悄悄升至頭頂。農忙期的工作繁雜,錯過午休時間卻停不下手邊事務。當火龍果做產期調節時,農業師傅下午五點下班後,還需要在包裝廠待命,等晚上火龍果花開授粉,若授粉過晚,白天的班還是照常上工,「有時候我們騎車回家都會邊打瞌睡,因為太累了。」曾任農業師傅的青農黃宣翡分享。農業師傅有時會被農會派遣到路途遙遠的農場,黃宣翡曾因為前一天等待授粉過晚,回家休息時不小心睡著,半夜三點驚醒,立即跳上機車趕五點的白天班,他為省時而沒有按照交通號誌待轉,不料遭警察攔下,「紅單的錢比我們一天的工資還貴。」農場在農忙時期都會有大量的勞力缺口,在採收期的幾個月內需要聘用更多農工,但農業師傅作為農業缺工的解方,仍然無法補齊農場的人力需求量。 農民彎下腰,將果實一個個放入選果機,機器會依重量將果實分級後,還須其他人力裝籃、把關品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為補足農村人力 政府推廣農業師傅政策「成立農業技術團,第一個就要解決農村缺工的問題,還有解決農業高齡化的問題。」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說明,農業技術團由各地農會招募的農業師傅組成,各團人數多約落在30至40人左右。全台灣共有14個農會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的「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刊登農業師傅的職缺在網路、報紙等宣傳管道,「報名的人都不少,每次都來了40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張素華說。各地農會收到應徵名單後,會先甄選出體能合適的人選,再引薦至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農改場)接受密集的農務教育訓練,筆試合格正式成為農業師傅後,才能進入農業技術團工作。而當前台灣農業缺工的性質可分為兩種:常態性缺工、季節性缺工。常態性缺工為整年皆需勞動力投入,例如,酪農業是長期處於常態性缺工的產業;季節性缺工則視作物採收需要,一年只有幾個月需要大量勞力,例如,果樹類等產物。農會招募農業師傅即為解決最主要的季節性缺工問題。「農業缺工的問題主因出自於勞動時的『痛苦指數』過高。」滿福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星叡指出,農業從業人員每日需重複彎腰、蹲、跪、搬這些動作,在陰涼處就很辛苦了,何況在大太陽下或是悶熱的溫室內作業。雲林縣菜農林春生也提及,從事農業需做大量體力活,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做,「假如時薪160元,他寧可在7-11吹冷氣,也不願在田間曬太陽嘛。」不同於農業現場的觀察,農會持另一看法,「很多人覺得台灣年輕人比較不能吃苦,可是富里這邊的資深農業師傅做了三、四年,都捨不得走欸!」對此現象張素華分析,因農會作為農場主與農業師傅媒合的窗口,可減少雙方自行接洽的成本,且農業師傅享有政府每月提供的額外獎勵金,並有勞保的權益,因此,農業師傅的流動率得以降低。 農業師傅的工作多以付出勞力為主,如除草、搬運和剪枝葉等。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舉例,東部農業多在露天耕作,較沒有溫室和高大果樹能遮陰,農業師傅得承受艷陽導致中暑的風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農業師傅初出茅廬 課程、實習奠定基礎<b> 「大多人都做很久,像我們那期30幾個(農業師傅),跟我一樣第一年走的才四、五個,沒有很多。」自營農坊的百大青農(註一)楊鈞賀分享,他因決定回屏東務農,卻對家鄉作物不熟悉,所以先當一年農業師傅累積經驗、培養農作技術,這同為諸多人應徵農業師傅的理由。註一: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但要成為農業師傅,須接受農改場的教育訓練與考核。現為農業師傅的劉憲偉說明,「就是教你大概、入門,講白一點,就是不要讓師傅去到農場,什麼都不會。」另外,農改場也設有實習機制,讓他們先有地方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才會進一步實踐。劉憲偉表示,課程與實際下田多少有落差,因為農業的變因很多,但農改場只會教一種耕作、技術方式。而當過農業師傅的黃宣翡補充,學習「農業圈」語言也很重要,因農業具有諸多專有名詞,「而且像我台語很差,但下田的環境,大家都講台語。」他指出,當農業師傅必須學會融入圈子,這都是農改場不會教的。 花蓮縣壽豐鄉有機咖啡休閒農場負責人指導農業師傅修剪咖啡樹。雖然培訓過程也會走入田間或農場,但僅是聽課和操作幾次,難以真正奠定完善基礎。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種植蓮霧的百大青農蔡協良,身任農業師傅實習時的教師,他談到,農業師傅接受教育後,得實際進到與農會配合的農場,進行約兩天的實習。實習農場會提供作物、產品讓農業師傅耕作,而農場主在一旁指導。希望藉由邊做邊學,建立實作基礎,使日後工作較好上手。「其實我很慘欸,我要提供樹給他們(農業師傅)鋸,做壞算我的,因為他們不會啊!」蔡協良無奈地笑說,他得自行花資本投入教導農業師傅,卻沒有補助。但他仍肯定實習的必要,「這是在幫農民,而不只是在幫改良場工作。」因農改場的課程和農業現場實作一定有差異,所以得讓農業師傅了解並站在農民的角度,學習做法和溝通方式。而站在農場主的立場,就算農業師傅受過培訓,依舊有許多事物得重新摸索。<b>課程與實務有落差 農業師傅下田後須再適應身為農場主的屏東瓜農吳先生(匿名)曾經請過農業師傅,卻誓言不再聘用,「我們農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跟改良場是不一樣的!」當時他教導農業師傅種植木瓜的方式,結果農業師傅卻擅自採用改良場的做法,導致他的木瓜產區採收一次後就全面報廢,「原本可以採收兩、三年的,如果以連續採收來算的話,那整個賠了40、50萬有。」黃宣翡表示,此工作存在一定限制,農業師傅無法拒絕派工,因此遇到觀念不合的農場主,也得撐到派工結束。「很多農場主走的是經驗法則,要求快,跟老師教的不一樣。」他以噴灑農藥為例,一些農場主會直接指派農業師傅灑藥的種類和範圍,但某些藥物混著用會產生抵銷作用,「可是農場主會覺得,以前也都這樣灑,方便就好。」除了觀念落差外,因農業師傅須遵照農會分派,到不同地點工作,短期內得重新適應環境和工作。百大青農楊鈞賀指出,上課偏向理論和建立技術基礎,但實務會遇到諸多變數,「重新學是一定的啦!比如說我從鳳梨田被調到果樹園,工作就差很多。」但他提到,農場主通常會先交代基礎的物理工作,像是拔草、搬物等。從農業師傅常見的工作內容,反映出當今農業缺工主要缺的是勞動力。「大部分的農業工作,都只需要操作員來做一些例行工作。」有申請農業師傅的農場主謝富羽以自身舉例,會將分派的工作簡化,讓技術含量降低,希望農業師傅能更快上手,待熟悉後才可能涉及更複雜的農業技術。「當農業師傅能學很廣,但要能學到技術,而且以後從農能用上,才能說是師傅,不然就是給人做工。」農業師傅劉憲偉提到,政策希望當過農業師傅的人,未來能投入農業,因此農業師傅要能將在職期間的經驗學以致用,才算達到政策目的。<b>農業師傅須配合農會輪調 農場主聘請意願低「當農業師傅對我自己創業,和申請百大青農計畫都很有幫助!」楊鈞賀肯定地說道,因為農業師傅的工作以付出勞力居多,所以可從中熟悉並專精在地作物。另外,當農業師傅還能初步了解農務產業運行狀況,楊鈞賀舉例,農業師傅在幫忙採收作物、進行作物分級包裝的過程中,就會間接知道作物如何保存、銷貨通路和管道,「從生產、管理、銷售,整個都看得到,這些都是一般創業很難看到的。」總體而言,大多當過農業師傅的農民,都對此政策持正向態度,雖農業師傅能銜接農業工作,但要解決農業缺工,可能尚難彰顯成效。黃宣翡坦言:「現在農業缺的是短期、季節性工人,但農業師傅都被派到長期缺工的農場比較多。」黃宣翡說明,諸多一年四季都缺工的農場,會定期向農會申請農業師傅,而農會可能固定分配一至三位農業師傅前去幫忙,一次派遣就三個月,當期限一到,便與另一長期缺工的農場進行人力交換。這樣的派工形式,讓缺工時間短、僅需人力一到兩天的小型農場權益被犧牲。「站在農場主立場,會覺得都在幫農會教學生,一個師傅來我這兩個月,才剛上手,就要被調走。」劉憲偉說明,此現象會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目前農會將派工期限放寬,農業師傅最長可在同一個農場待半年。黃宣翡補充,目前實施的形式,能便於農會管控人力,「畢竟也只有30個(農業師傅),一下這個田缺人、那個田缺人,農會就要一直接洽。」從當前派工時間來看,農業師傅仍難以補齊人力缺口,農業勞力之缺迫在眉睫,因此,政府於民國109年引進外國籍的農業移工。「我偏好請外籍工,現在聘了六位,比較刻苦耐勞,很多台灣員工不做的,他們都會做。」菜農林春生表示,因外籍勞工的聘雇合約以「年」為單位,農場主不必花時間等待農會分派農業師傅,更不怕面臨農忙期時,沒有足夠人力。但是,許多農場主即便缺工也不願聘請長期工,「透過正規管道申請的外籍勞工,必須要提供他吃、住,就是要養工。」楊鈞賀提出,許多作物為一年一收、或更久才採收一次,多數農場僅在採收期時需要勞力。因此,大多農場主不願花錢養工,使缺工問題仍未解。 菜農林春生一個月得支付一位外籍工3萬餘元,費用比聘雇台灣農工高,但他肯定外籍農工的工作能力,且時間彈性,可有效配合農場工作。 圖/邱海鳴攝農場主余致榮舉例,台灣工人、外國移工和農業師傅三種勞工中,最偏好聘請台灣本地人,但無奈人數日益減少;再者,會選擇移工,雖然需要付出的養工薪資較高,但能長期配合、較穩定。最後才會選擇農業師傅,因派工時間較短,等同教會並等待技術純熟後,就會被調走,且聘請農業師傅的成本又比一般農工更高,「就是說經驗不足,但是基本底薪是高的啦!」另外,對於農業師傅,林春生提出勞工「比較心態」的疑慮。「農業師傅就算沒遇到農忙期,一個月加補貼也有2、3萬塊,還有週休二日。」但一般算時薪的農工,工作得依天氣,難有固定假期,若當月遇到農忙期、加班,才可能拿到與農業師傅相近的工資,導致同工不同酬。他以雇主的角度說明,同行之間一定會比較,不同等的付出和收益,容易影響到農工心態。綜合種種因素,農業師傅仍難補齊農業大量的人力缺口,「農業是有生命的,不能像工業一樣排好工作行程,我覺得農業師傅這政策還欠缺考量。」林春生說道。<b>台灣多為小農經濟 農場主難聘請長期工<b> 長年關注農業議題的黃星叡感嘆,要解決缺工,應該先思索如何讓農業賺錢,「農場主自己收入不穩定,怎麼會有能力支付薪資呢?要解決問題,必須靠政府介入。」台灣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多採小面積耕種,田地的產值少、市場競爭大,導致收入不穩定。小農因產量與經濟問題,所以平時不會額外聘請人力,但遇上工作量大的採收期,仍須他人幫忙,以免錯過作物的黃金採收期。對此,黃星叡提出,解決此困境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農場主對「低價位臨時工」的需求。而政府去年開放的農業外籍勞工,即是希望由經營者自行養工,彌補農業缺失的勞動力。現有經營農坊的青農楊鈞賀認為,農業勞工較能解決的是長期缺工現象,「如果有能耐的話,農場主應該養工,讓自己變成管理者的角色,盡量把大部分工作交給工人去做。」不過,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收入不穩定,難以承擔養工費用,且小面積耕種也沒必要養工,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卻也未必能申請到農業師傅幫忙。解決農業缺工的現況前,農業師傅制度得先更加完善。劉憲偉說明,現今政策規定,一位農業師傅最多只能做五年,是否續約得看農會意願,就算續約,農會也僅幫忙分派工作地點,農業師傅須自行向雇主談薪資,不再由農會負責,且第六年開始全面取消福利金等補助,等同成為純粹「農工」。對此,花蓮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認為,農業師傅的離職程序缺乏合宜配套。他解釋,像當地的農業師傅,多是二度就業或求職不易者,諸多人將農業師傅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做滿五年即沒有福利和工作保障,等同強制這群人另求生計。「未必每個農業師傅都有農地可以做,而且現在耕作的面積小,不符合經濟規模,要他去從事農務工作,不會太好過。」張素華提出,當前政策導向希望農業師傅習得技術後,能投入或銜接農業工作,「有些農業師傅是做出興趣的!(政策)可以考慮延續,而不是時間到就強制要他們出去。」他補充,同一批農業師傅還可免去重新學技術的時間,對農業缺工更有長期幫助。面臨農業師傅「第五年期限」的劉憲偉也認同,政府不該一直給予補助,他已決定轉行做有機農業,希望將農業師傅經歷學以致用,「拖垮政府真的好嗎?會一起死欸!我還有家人在欸!」他爽朗地笑說。「(農業缺工)會愈來愈嚴重吧,因為老人開始在凋零啊!青壯年都希望當研究人員或頂尖人才,基層的工作都沒有人要做了。」農場主謝富羽感嘆地說。面對農業師傅制度與實際成效上的疑慮,農業缺工問題究竟何時能解呢? 年事已高的農民,忍著身體不適、穿著護腰,將採收後的鳳梨套袋。中老年人務農已成常態,但他們退場後,靠誰來延續這龐大的產業呢? 圖/林良懋提供後記:因該次採訪遭遇重大疫情,「你們敢南下,我就把你們包軌踢回台北。」在受訪者嚴正脅迫之下,恕難下鄉採訪,故照片皆為疫情前拍攝或他人提供。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專題
第1749期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2021-05-1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沒有家裡撐腰,真的要看運氣、機率。」他談到幾年前草創時的艱辛歷程,無奈地說道:「收支打平就是真的很好,感謝天、感謝地了。」努力加上運氣,現在的劉育昌逐漸打出個人品牌,收入也慢慢穩定。但是,並非所有青農都跟劉育昌一樣幸運。同樣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的阿華(匿名),緊握微薄的新台幣3萬元,憑著一股年輕人的衝勁,傾盡所有熱情於農業,作物卻被颱風與豪大雨無情地摧殘,使得他連續九個月都零收入,「幫人打工賺吃飯錢,大概每天只有100元。」三餐都無法溫飽,他只能收拾包袱,黯淡退場。夢醒了,迎向青農而來的困境是資金不足、租不到合適的農地、連續不斷的天災、病蟲害、還不出的鉅額貸款等,青農們背負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將自己的人生當作籌碼,奮不顧身躍進深不可測的大賭局。<b>農業入行門檻高 青農不易尋覓資金、土地為減慢農村人口高齡化的速度,政府過去十餘年積極推動青年返鄉計畫,祭出許多補助、訓練計畫鼓勵青年回鄉從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將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並且建立青年農民輔導平台,提供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而青農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二代和非農二代:農二代指具有農村戶口、80年代後出生的農家子弟;非農二代則有諸多可能身份,像從其他行業轉型務農的勞工,或農業相關科系畢業、選擇從農的學生等。兩者間,非農二代的青農所遇困境更為龐大。擁有資金和土地是青農成功與否的關鍵。農二代因家族已奠定農業工作基礎,所以技術較好上手,且多數有自家土地,免去尋找農地的步驟,他們投身農務的前期,會比非農二代者順利。身為農二代、高雄市大寮區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洪明偉表示,目前青農的數量以農二代為大宗,家裡有農地,通常一、兩年就能立足,「但沒資本的五、六年都不一定站得起來。」 手中握有多少資金與土地,是青年返鄉後,能否立足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決定了青農在務農初期能承擔多少風險。 圖/邱海鳴攝非農二代的高雄型農(註一)陳葵娟回憶過往,他因一次工作意外導致身體內傷,決定與丈夫從高危險的消防工程事業轉職務農,「剛回來的時候,因為收成不夠家裡開銷,我就把結婚的首飾、金飾都賣掉。」但因承租農地、作物種子、網室的材料等細項費用可觀,使他們剛起步便遇到入不敷出的困境。註一:「型農」等同高雄地區的青農,是高雄市政府創立的培育計畫。集結生產、加工到品牌產銷的各路青農,組織「型農大聯盟」,以農二代為主要成員,希望延續台灣農業人才。全職務農需要一定的資本,沒資本的青年多半選擇使用農委會提供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但耕作前幾年難有穩定收入,所以欠債屬於常態。政府因應此狀況提出多方補助政策,像溫網室、農機具和有機栽種等,皆有相對應的補貼。但政府的美意,並不能真正紓解青農的財務負擔。為避免種植農作物初期就遭高溫、豪雨侵襲,諸多青農會選擇搭建溫網室。執行溫室農業超過20年的菜農林春生,以種植蔬菜的成本,分析青農的初期耗資:一分地面積的溫室造價約200萬,政府補助三分之一,扣除稅額後,實際補助30多萬。還款期限為十年,就算是還沒有穩定收入的青農,扣除補助後,一年也得想辦法還10多萬債務。百大青農蔡協良補充,青農為了搭建溫室且支付債務,多半需貸款,但貸款需用土地、房屋作為抵押品,「青農會有抵押品借錢嗎?很多人最後都得靠爸媽的老本。」他說道,新進青農前兩、三年不會有穩定收入,許多人撐不到三年就跑掉,剩下的債都是父母幫忙還。而有家族傳承的農地,青農就不必耗時找地、負擔高額租金。「我算蠻幸運的,這塊地是我爺爺之前在種荔枝的。」百大青農廖學智站在六個足球場大的鳳梨田間笑說。他雖有家庭資源,但初期仍因不熟悉用藥,導致鳳梨遭病蟲害,損失百萬。他分享歷來經驗,大面積栽種考驗技術,高風險使諸多青農卻步,「大面積種賺得多,但賠也都是幾千萬。」青農以小面積栽種為常態,屏東縣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陳朝源提出另外一個原因:當今土地資源有限,找地不易,青農難以租到足夠面積的地。然而,就算有大面積租地,青農也難以負擔昂貴租金。以台糖租地為例,承租2甲(註二)地一年的費用為25萬,青農至少要兩到三年才能有穩定產銷,青農沒收入期間,一個月也得付2萬餘元。註二:1甲= 10分= 2934坪= 0.96992公頃,範圍約為一座足球場、大型體育館。陳朝源補充,諸多青農懷抱生態永續意識,投身做有機種植,但適合有機栽種的土地比一般農地更難尋,需考量周邊環境,避免鄰田噴藥後,隨風傳遞造成污染。高雄青農黃宣翡,5年前從程式設計行業投入農業,前年才開始租地、耕種,貸款300萬,承租6.4分地,種植有機蔬菜,「目前還沒有收入,很難熬。」黃宣翡坦言,種有機蔬菜的收成量較少,但成本龐大,前期要先整地、牽水電、建立生態,將青蛙引進田棲息、增加土壤蚯蚓數量,這些皆是農務的隱形成本。 諸多青農偏好選擇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但不使用農藥,就會有病蟲害問題。與病蟲共存的同時,如何保持作物的品質與價格,是青農必然要面對的難題。 圖/邱海鳴攝<b>跳過傳統管道 青農自產自銷提高淨利青農除了要克服資金問題和找土地,還得面臨銷售難題。百大青農陳育旗解釋,農民主要的銷售通路為拍賣市場和行口(註三),兩者皆為台灣傳統、具規模且穩定運行的銷售通路。農民提供作物後,拍賣市場會依數量或行情定價,所以農民獲得的收益不固定。註三:果菜市場營業區塊又分為拍賣區、行口區。拍賣區由果菜市場的運銷公司主導;行口則由各個批發店家組成,裡頭攤位名稱就叫行口。高雄型農洪明偉舉例,高麗菜就是典型價格起伏大的作物,因為種植門檻低,且兩個月就能收成,拍賣市場的收購量也龐大,因此吸引大量農民種植。若收成期碰上好價格,高麗菜量大的農民,可獲益上百萬,「可是賠的話,也是好幾百萬,農業很像在賭博。」「台灣七成以上的農產品,都是送去果菜市場給行口,給攤販喊價。」身為農二代的洪明偉提到,父母也都採用傳統產銷模式。 傳統果菜市場的交易模式以拍賣為主,價格會隨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波動,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圖為農民在行口領取農產品銷售收入。 圖/邱海鳴攝隨著行銷意識興起,多數產量不高的青農,會選擇創立品牌,避開拍賣市場的競爭。目前種植2.3甲鳳梨田的洪明偉,在鳳梨農中算是小農,為了避免價格波動,他創立自己的品牌,以網路宅配為銷售通路,產銷到售後服務一手包辦,「我不用給那些盤商操控價格,這樣辛苦比較值得啦!網路產銷的產量還可以小一點。」自營品牌除了能宅配、小規模販售外,外銷也是主要選擇。種植6甲鳳梨田的廖學智表示,一半的作物會採外銷,因為大面積種植的成本,比起小農來得高、產值穩定,適合大規模通路,以保障固定收入。「不過大面積不一定就賺得多,我朋友全部擺攤自己賣就贏我啦。」他說道,外銷還得扣除抽成,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銷反而最有利潤。廖學智以自身經驗舉例,朋友1甲地的作物,高於自己4甲地的產值。因為朋友全靠自己跑市集銷售,免去通路成本,淨利就相差近兩倍,廖學智說:「自己擺攤價格還不會受限,我賣15塊,他能賣30塊。」屏東青農陳朝源也採擺攤行銷,他認為,自己擺攤販賣雖利潤較高,但耗費的時間和體力也加倍,所以青農得自行評估隱藏成本的多寡。身為農二代的蔡協良,則是堅守傳統產銷模式。他認為,理想的銷售通路,應該是批發與宅配並行,「但是宅配一開始沒辦法做,要先批發賺錢了,再玩宅配。」如果將作物寄去利潤較低的行口,品質高也可以得到好價錢,下一步再將農產品單價拉高,直銷宅配到消費者手上,更能提高獲利率。<b>有機產品銷售通路少 品牌經營、作物品質穩定成關鍵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有機的成本高、產量少,放出去的產物,不見得能碰到同等消費等級的市場。」高雄型農劉育昌感慨有機農的現狀,有機農作需要耗費更多人力,種植成本是一般傳統農法的兩倍。從農超過十年的陳葵娟表示,至今都不覺得能穩定銷售,作物價格仍會受拍賣市場漲跌影響,只能加強管控作物品質,拉攏固定客戶,以網路行銷、宅配的方式,維持收入。 台灣農地多為小面積耕種,田與田之間相隔緊密,青農若採有機農法,在種植端須避免鄰田污染等問題。生產成本高使價格抬升,到了銷售端,還得面對消費者不買單的困境。 圖/江俊緯攝政府近幾年積極開拓有機市場,學校團膳經辦阿華提到,現在學校的營養午餐、有機超市等,都能保障有機農的產銷通路。且合作的農民都需簽合約,等同保障農民有固定且穩定的收入,「至少確定我種的東西會賣給誰,不用擔心菜的價格是預期外的surprise(驚喜)。」另外,透過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是青農產銷的另一趨勢。「怎麼種和怎麼賣都一樣重要。」身兼加工業和通路商的百大青農彭昱融表示,從生產到加工都屬於農作專業,某作物原本一斤50元,但加工成果乾類產品後,一小包就可以賣超過80元。加工後的農產品,不僅能滿足人們喜好,還可串聯產業,使經濟效益提升。不論選擇什麼產銷通路,青農都須做好品牌經營,以及提升作物品質。目前銷售通路穩定的廖學智提到,他初期投入農業時,也面臨找不到銷售商的問題,「沒有廠商敢要我的東西啊!」經過不斷精進種植技術,有好的作物,並且打出品牌名聲,外銷商才會持續合作,同時也帶來固定的客源。<b>本科生從農比例低 田間缺少專業人才 想打拼出一塊農地,要面對的不只是農作。蔡協良認為,即使他受過七年的農業教育,卻遠不能稱做從農業「畢業」,「從環境、氣候,再來農藥化學式、有機資材、微生物,再來加工、學行銷,工業行銷、農業行銷。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物科技,你學得完嗎?」「自己在時間觀念和技術又還不純熟,應變能力不足,策略、做法也不足。」曾務農失敗的阿華以自身經驗解釋,在農田中實踐農業理論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如何掌握好所學知識,並在適當的時機點運用,對這些本科出身的青農是關鍵。洪明偉談到,農業科系畢業後實際從農的比例很低,「印象中不到5%。」青年返鄉計畫鼓勵所有背景的青年返鄉從農,卻沒有針對農業本科系學生提供專業工作計畫,以及專為他們制定的誘因,讓許多農業科系的學生寧可去考取公務員,或到生物科技業上班,「政府花了好幾億吧,鼓勵其他行業的人回來務農,農業本科的(學生)卻一直走。」也因此,大部分青農都是從其他行業轉來,對農業專業非常陌生,再加上沒有上一代給予的土地、經驗,要在農業生存相當困難。對此,青農陳朝源也表示,青農的存活率只有三成多,而現存的青農也有約六成技術「不到位」。 一位對農業有興趣的青年,在嘉義一處溫室學習實務經驗。對於想從農的青年,習得專業技術、產出高品質作物,才能真正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 圖/林良懋提供實際上,自95年政府推出「漂鳥計畫」和「園丁計畫」,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後,許多地方都有開設多種農業課程,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各地農業改良所也會指導作物種植方式。洪明偉說明,地方政府開設的課程很多樣,包括找銷售通路、建立品牌等,不是只有種植的教學,而各地農業改良場則開設針對特定作物的短期課程。但這些課程的內容也常為人詬病沒有與時更新,百大青農陳育旗批評,課程專業度不足,諸多基礎課程與20、30年前教的相同,沒有隨環境現狀改變,參與課程的人多半是抱持交朋友的心態參加。不過,這也反映「上課」是農民互相交流、尋找人脈的地方,除了能與他人交換耕種經驗外,種鳳梨的廖學智以自身為例,他就是在上課時,認識現在配合的內銷通路商,來擴展自己農產品的銷售管道。然而,除了這些提供給務農者的課程外,台灣卻沒有從零開始的農業人才培育。以同樣面臨農業人口老化問題的韓國為例,韓國為鼓勵青年從農、培育後繼者,從70年代開始推行相關輔導措施,對農學院畢業生、返鄉青農發放低利貸款,以及提供半年的農業課程,也建立三年制的農漁學院。韓國透過正規的農業教育課程,讓受補助的13萬農學院學生,其中九成投入農業工作。此外,日本栃木縣也成立農業大學,以為期三年、每天六小時的課程,培訓專業的草莓農。相較之下, 102年屏東縣政府也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共同開辦屏東農業大學,設立120小時的初階班、72小時的菁英班,教導欲從農者農業概況、品質管理、品牌行銷等。然而,屏東農業大學並非正式大學,不包含在正規的教育制度之內,因此,難成為吸引學生進入農業的契機。<b>農業教育需納入經營意識 非執著種植技術導向回過頭來,除了培育未來的農業人才外,提升現存青農的技術水準也是重中之重。學校團膳經辦阿華說道,政府應該從需求端區分農民,給予不同教導。現在學校提供的農業教育,皆是種植技術導向,像園藝作物、農藝作物、病蟲害管理等課程,缺乏系統分類。阿華提到,若能重新整合教學模式,從消費者、需求端為導向,可使經營意識更清楚。他舉例,如果學校開設外銷班、團膳班,專門培育某通路的人才,學生畢業後即可掌握通路的門檻,「這批人才就能直接提供給供應商,農民和廠商不是就皆大歡喜嗎?」除了開設給農民的課程外,政府透過設置交流平台,也能促進農民之間互助互惠。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分享,高雄型農大聯盟注重農業整合,會將通路、加工、生產線的農民匯聚在一起,讓上下游產業有機會交流,更希望促進彼此合作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務農就像在賭博,各自憑運氣,但還是有可以評估自己要不要入行的方式。從工廠作業員轉行務農的型農林料得則呼籲,要評估好自己適不適合當全職農民,「如果你的薪水超過50萬,不要來務農。」他認為,如果薪水低,倒是可以借貸50萬、租一分地嘗試看看。 對於懷抱著農耕理想的青年,該如何引導他們投入農業,並協助他們在農田間營生,是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大課題。 圖/邱海鳴攝此外,對於那些懷有遠大青農夢的青年,百大青農蔡協良指出,沒有任何農業背景的人,可以先去當農業師傅(註四),至少每個月會有穩定的收入。他說明,擔任農業師傅除了能夠進農業改良場與農會訓練外,也會接觸到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在替人耕種時更能認識到不少人脈,為將來自己種田時打下一定基礎。註四:依據農委會「改善農業缺工措施計畫」,各地農會可以依照需求聘用農業師傅,依各轄區不同作物之農忙時期,靈活調度農務人力協助支援。蔡協良鄭重地建議想返鄉的青年,蒐集完相關資料後,沉下心來分析利弊,並且釐清完整的流程,算好成本再下決定。「所以,要來當青農嗎?歡迎啊!要死一起死啊!」他調皮地笑說。
大旱來襲、掌水工高齡化 科技節水可行嗎?
專題
第1745期
大旱來襲、掌水工高齡化 科技節水可行嗎?
焦點
2021-04-0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3月下旬,已是插秧完成的季節,嘉南平原卻是一片荒蕪、不見任何生機。春分應是農忙的節氣,偌大的農田卻不見農民身影。「我種田超過50年了,沒遇過缺水這麼嚴重的情形。」王仁義感慨。身為負責巡視水路的掌水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次的旱象比往年嚴峻,水路乾涸,彷彿用力擰都榨不出一滴水。民國109年,台灣迎來半世紀以來,首次沒有颱風造訪的一年,風調的日子雨卻不順,各大水庫蓄水量陸續探底,全台各地陷入缺水危機。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陸續公告,西部包含嘉南、桃竹苗和台中地區約有7萬4000公頃農田停灌,範圍相當於2.7個台北市大,也創下20年來最大停灌面積。旱災使看天吃飯的農民首當其衝被迫休耕。事實上,農民並非首次面臨水資源挑戰。每逢冬季枯水期,被譽為台灣米倉的嘉南平原便可能面臨缺水難題。為有效管理水資源,嘉南一帶經常可見老農騎著機車穿梭農田,查看灌溉水道和閘門,這群農民正是農業水資源的守門人——「掌水工」。他們協調有限的灌溉用水,保障末端田坵有水可灌,肩負農業節水的重任。目前嘉南地區大約有1200多名掌水工,負責巡視整個嘉南灌區,但隨著掌水工高齡化,他們漸難完成繁重、耗時的巡視作業。 嘉南平原的灌溉用水多來自烏山頭水庫,一旦水庫水情告急,農田產量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休耕。 圖/吳冠伶攝疏通溝渠、引水入田 「守門人」控管農業水脈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灌區,擁有1萬8000公頃的水稻田,灌溉渠道綿延數里。嘉南大圳阡陌縱橫的水路,宛若輸送養分的血管,而烏山頭水庫則是整個輸送系統的心臟。水從烏山頭水庫送出,由導水路、幹線、支線、分線到各區域,再流經中給、小給水路,最後抵達農田滋潤作物。在這複雜、脈脈相通的水利系統,掌水工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猶如心臟瓣膜一般,負責調整水源流向和大小,有時還須調解農民的用水衝突,確保每一塊田地都能「食水」。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隆田工作站站長陳艷星說:「掌水工就像人工水龍頭。」當掌水工緩緩轉動開關,水閘門升起,水源便會從灌溉渠道一點一滴流入田間,「這條水路需要放多少水,才夠這一甲田使用,有經驗的掌水工都知道。」身兼掌水工的農民陳燕章也說:「缺水時,掌水工要讓土地分配到每一滴水,不要浪費。淹水時,要去開水門,把水引到其他地方,不要讓作物泡水。不然怎麼會叫掌水工?」一般而言,當農民開始插秧,水庫才會供水,這也是掌水工最繁忙的時期。當水利工作站宣布供水,水就會從源頭24小時不間斷地流入溝渠,此時掌水工得要不分晝夜巡視水路,他們不只要種自己的田,也要管別人的地。陳燕章表示,有時一通電話打來,半夜也得出門為別人家的農田管水。他提及,甚至遇到颱風天,掌水工也需要騎機車去巡水路,「不然水堵住沒有疏通,淹到田裡怎麼辦?」兩年前開始擔任掌水工的陳鴻偉補充,在供水期前,掌水工還得提前清理灌溉渠道。當乾涸的水路長出雜草、堆積垃圾,掌水工就要扛起鐵耙子,沿路挖除草根,彎腰撿拾垃圾,以確保水能暢流無阻。掌水工化解搶水紛爭 提升水資源分配效益掌水工的工作也不只有清理水路。一般來說,灌溉水源會先灌入水路前端的田地,再緩緩流至後方的農田,因此「水頭先引,水尾再引」是常見的情況。由於水頭能夠優先攔截水資源,若水頭的農民用水過量、不願放水,導致水尾無水可用,掌水工就會出面協調,確保農民都有水可用,讓水能夠流入每一分田地,發揮最大的灌溉效益。「我們的工作就是勸導水頭不要太超過,讓後面有水就好。」陳鴻偉說。不過,由於每位農民灌溉習慣不同,每塊水稻田的用水量也有所差異,使掌水工難以「公平」配水,農民之間常有爭相搶水的情形。掌水工徐清隆說:「如果他(農民)的田吃不到水,看掌水工不爽,會把他們的腳踏車踢到水溝裡面。」陳鴻偉則透露,有時農民會不配合指示,私自干擾水閘運作。為避免農民盜水,水閘門大多採用白鐵製作,並加裝鎖頭和鐵鍊。他苦笑表示,有時鐵鍊甚至會加上擋板,防止農民偷撬開鎖頭,卻還是防不勝防,擋板常常憑空消失。「掌水的目的主要是不要讓水浪費、不要讓農民相爭。」陳鴻偉說。掌水工確保嘉南大圳最末端、較窄的水路系統順利運作,維持田間的用水秩序,使所有農地都能雨露均霑,「從整個大環境水資源分布,我們(掌水工)就是一個最小的螺絲。」 為防範農民盜水,水利工作站會將水門上鎖,避免農民自行開啟水門。 圖/徐嘉璟攝智慧監測增巡視效率 盼降高齡掌水工負擔這群身兼掌水工的農民,一年可為台灣省下逾一座烏山頭水庫的蓄水量,在水情不佳時,更凸顯出他們對農業的重要性。然而,陳艷星提及,擔任掌水工的農民年事已高,年齡大多超過65歲,難以負荷需要長時間東奔西跑、巡視水路的掌水工作。為協助掌水工進行配水,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從105年開始,在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隆田工作站進行為期四年的「精進灌溉節水管理技術計畫」(以下簡稱精灌計畫),每年投入約1億元的研發經費,於當地建置智慧流量監測、電動水閘門等系統,加強灌溉管理,期望利用科技協助掌水工作業,達成農業節水的目標。 今年春季因應乾旱,台南隆田地區進入休耕狀態,智慧水閘門維持關閉狀態,立於水道中央。智慧水閘門可運用太陽能板發電,也可由掌水工遙控門板高度,藉以改變水的流量和方向。 圖/徐嘉璟攝陳艷星解釋,智慧監測系統在農田的排水路口設有感測器,即時監測田地的用水情況。一旦排水端的感測器發出紅色警告訊號,就代表農田的排水太多、過於浪費,位於供水端的掌水工就能馬上調節水量、判斷給水與否。過去農民十分仰賴掌水工了解水情,而掌水工一人要負責巡視50公頃的水路,還要照顧自己的農田,有時很難二者兼顧。陳艷星坦言,單憑掌水工的力量,要達成最大的節水效用,仍有困難。而實施精灌計畫後,掌水工只要拿著手機接收監測訊號,就能按照系統指令遙控閘門。王仁義表示,現在掌水變得很輕鬆,「手機按一按就可以控制出水,不用每次都要跑去田裡確認,很省事。」不過感測器也並非萬能,計畫研究人員、國立嘉義大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陳清田指出,當溝渠蔓生雜草、堆滿垃圾,就會影響水位,降低感測器的精準度。因此掌水工仍須到現場疏通水路、校正設備,確保科技應用無虞。陳清田指出,掌水工自古以來扮演著精準配水的角色,能針對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做出合宜的配水決策。精灌計畫則是建立在現有的掌水工基礎上,運用科技將掌水效益最大化,「掌水工以前一個人只能巡50公頃,實施智慧灌溉後,一個人可以巡200公頃。」田地需重劃、設備成本高 科技節水難廣設根據南水局109年「精進灌溉節水四期——摘要結論建議」(以下簡稱109精灌計畫摘要),精灌計畫可省下隆田示範區約4.6%的灌溉用水。陳艷星表示,目前實驗示範區僅占當地一成面積,而隆田每年雙期農作約需2200萬噸灌溉用水,若未來持續推廣,可望省下100萬噸水量。他補充,隆田地區是緊接烏山頭水庫的第一站,節省下來的水可以回流到水庫,供給民生和工業用水。雖然精灌計畫對節省農業用水具有正面效果,但要達到全面推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首要面臨的困難,正是精灌計畫對土地規劃具有嚴格要求,須在統一長度、方正的田地上進行,以提升配水效率。隆田示範區成功的原因在於,當地農田曾歷經重劃(註),擁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土地有規則,每一塊田才都吃得到水,缺水時,才能做最好的分配利用。」陳艷星說。註:農地重劃多實施在缺少水路、耕地破碎的區域,將田地整理為標準大小的坵塊,並在田邊建設灌溉水道,使農地均能直接取水、排水。除了工整的田地形狀,隆田示範區的渠道更採用「灌排分離」設計,將農田的進水路和排水路分開,此舉有利於研究團隊在排水處裝設感測器,取得精準的流量數據,擬定即時的放水決策。若是在進出水路混合,或是沒有水道、須仰賴鄰近田地高低落差才能進水的農田,便較難複製這套模式。另一項棘手的挑戰,則是設備昂貴導致計畫不易推廣。依據「109精灌計畫摘要」,起初購買市售設備,裝設一組電控水閘門的價格高達46萬元。即便計畫後續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合作,將成本降至20萬元,農民依舊難以負荷,「未來計畫可能會做,但我們目前看來,它的成本太高。」兼職掌水工的農民阿強(化名)坦言。對農民而言,新技術看似強大,卻難以和農作收入平衡,不合乎效益。種植水稻的阿強表示,水稻是以面積取勝的低產值作物,以一分大小的田地來說,一年最多僅有2萬元收入,他直言:「怎麼算都不划算,投資報酬率回不來啊!」且在台灣,由於一般農民持有的耕地面積小,作物類別混雜、收穫期不一,精灌計畫須對每一塊農田設立感測器,才能掌控當地作物的需水量。陳清田說:「每一個農民種什麼作物、種的時機都會影響到灌溉計畫。」若要廣架設備監控農田,勢必耗費龐大成本,增加計畫負擔。未來精灌計畫預計擴大至隆田工作站所有灌區,推估工程經費為7900萬元,每年須投入770萬元維護費用。陳清田建議,計畫在擴大實行面積之餘,也須逐漸統一所有農地的作物種類和耕種時程,才能有效控管整體區域的用水量與供水時間。若數十公頃的田地能減少設備數量,皆由同一組感測器監測,就能降低總成本,增加計畫可行性。科技治水尚須推廣 掌水工未來仍是節水常備軍時至4月5日,烏山頭水庫蓄水量剩下47.8%,僅能提供30至60日的地方用水。為因應逐年惡化的旱象,政府祭出精灌計畫,期望以科技輔助掌水工,提高節水成效。目前,隆田示範區的農業計畫用水量約為2.55萬噸,透過既有的掌水工制度,即可節省平均約25%的水量,精灌計畫則能額外省下約4.6%的水量。但數千萬的建設成本,減弱農民支持計畫的意願,為精灌計畫的推廣添上一層未知數。對此,陳清田表示,精灌計畫會在保障農民產量的前提下,致力改善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執行智慧灌溉一定要讓農民有信心。」為提升農民對精灌計畫的接受度,計畫也辦理教育課程,推廣農業省水的觀念,讓年老的農民能認識新設備的操作方式,減少他們把量測面板當作水路障礙物、移除設備的烏龍事件。陳艷星認為,改變農民傳統的耕作習慣雖難、雖慢,但在缺水現象日益頻繁的情況下,計畫仍有實行的必要性。「以目前的狀況來講,人力還是比較有效率,因為設備沒辦法普及,只有重劃區才有。」阿強說。雖然計畫目前未涵蓋整個烏山頭灌區,教育推廣也尚需時日,但能確定的是,未來掌水工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陳清田解釋,掌水工不僅能發揮傳統功能,確保水資源流入嘉南平原的每一隅,也是精灌計畫的執行者,能深入機械無法到達的區域,負責維護田間的科技掌水設施。3月的午後,一隻白鷺鷥杵在田中央,久未逢甘霖的大片土壤,在陽光的照射下,龜裂的縫隙格外引人注目。在這田地稀疏荒涼、農民共體時艱的缺水時節,更能體現掌水工對農業配水的貢獻。掌水工們頭戴白帽、腳穿沾滿泥土的雨鞋,披上反光安全背心,偶爾勾起隨水漂流的樹枝,轉動生鏽的水閘門。未來,他們手上可能會拿著手機,也不必時時刻刻監視田地,而無論時代如何演進,掌水工仍會堅守崗位,繼續扮演農業水資源的守門人,默默穿梭於水路之間。 供水時期,掌水工要掌握所有水閘門正常開關,渠道運作有異狀、阻塞都要排除,也要協調農民的灌溉次序,確保大家都能用到水。 圖/徐嘉璟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