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中山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 助減輕菇農作業負擔
新知
第1817期
中山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 助減輕菇農作業負擔
焦點
2025-11-07
【記者林婷妤報導】段木香菇是林下經濟(註一)最主要的作物之一,卻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高齡化及繁重作業等問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韋至團隊研發「段木香菇省工機具」,包含「段木搬運機」與「自動化植菌機」兩項機具,幫助菇農減輕搬運負擔、縮短植菌時間及人力需求,並於10月16至18日舉行的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暨發明競賽中,囊括鉑金獎、銅牌獎,以及企業特別獎。 註一:指在不破壞森林的前提下,藉助林地生態栽植合適的耐陰性森林副產物,如藥材、食用菇類、水果等。 段木搬運機外觀類似一台小型堆高機,具備無線遙控與牙叉。中山機械系碩士生許宸舜說明,現有搬運機只能平移,菇農作業時仍須用人力將段木立直,「設計最主要的核心是用夾爪,加上旋轉機構,第一個搬運木材,第二個幫助菇農把木頭立起。」自動植菌機則採用PLC(註二),一次完成三個鑽孔與植菌作業,農民可透過操作介面,自由調整鑽孔深度與孔洞間距。另外,植菌機外圍設有光柵偵測裝置(註三),一旦偵測到有異物接近,機器便會自動停止,避免操作人員受到傷害,許宸舜也補充,經實際測試後,他認為在農民植菌時,約可減少七成的人力需求。 註二: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程式化邏輯控制系統,是一種專為工業自動化設計的數位電子設備,用於控制機械和生產流程。 註三:是一種利用光學原理來偵測的安全檢測設備,廣泛應用於自動化機械、電梯門、防護圍欄等。 中山機械系研究專員趙淑真表示,團隊透過林保署的安排,實際走訪段木香菇種植現場,發現菇農需雙手持重達三到五公斤的鑽孔機逐一鑽孔,操作時還會產生強烈後座力,植菌則用手工拍打方式將菌種植入,加上段木重量重,搬起來相當費力,於是針對上述痛點設計輔助機具,「我們希望能從原本的人工,甚至可能接近半自動,然後走向全自動。」此外,許宸舜提到,在初代段木搬運機完成時,會透過教育訓練讓農民操作,他們體驗後也覺得遙控機介面設計簡單、容易上手。 團隊目前已於林保署花蓮、宜蘭、屏東及台東分署進行推廣活動,與超過百位的菇農交流,中山機械系研究助理李忻儒分享,雖然許多菇農年紀偏長,對新技術一開始會抱持疑慮,但親自體驗後,他們都給予正面評價,李忻儒笑說:「其實菇農有一些很有趣的反饋,比如現在是一次種三個,但他們就開始覺得『太好了,那我可不可以一次種六個。』」鹿寮坑段木香菇農場負責人田日財表示,他長期以站立方式人工種植,容易造成腳部發炎與關節受損,也認為植菌機能解決這些問題,「它(植菌機)鑽可以順便移動,我用人力必須拿著電鑽,久的話會不舒服,這個有蠻大的輔助作用。」 對於機具的量產計畫,李忻儒認為,若有機會實現是好方向,但由於大型機具成本相對高昂,要訂出能讓農民接受的價格並不容易。此外,段木香菇通常於每年12月至1月進行鑽孔植菌,趙淑真補充,農業部農糧署有「農機Uber」的共享機制,團隊也想以此模式推廣機具,「希望等到段木香菇種植期間,他們(菇農)可以把段木運到某個地方讓機器去作業,再各自回到各自的工廠。」 他表示團隊將持續配合林保署的推廣規劃,再依據意見修改技術,進一步推展林下經濟的前景。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影音
第1814期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2025-10-03
【記者蔡得曦、黃律齊、林庭如台北採訪報導】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9月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農業部集結超過50個特色攤位,展現《食農教育法》立法三年來的豐富成果。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管組經理鄭文昇指出,本次大會希望透過活動展現台灣食農教育的多元能量,「我們這次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農會或是學校單位的夥伴們,他們在辦理食農教育方面皆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展場中央設置了闖關集點活動,內容結合飲食、環境與在地農業,讓民眾透過視覺、嗅覺等感官進行體驗。其中一道關卡「食物傳記憶」,設有QRCODE讓民眾分享最喜愛的家常菜,一旁牆上更印有民眾投稿的家鄉料理,凸顯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六大食育方針。談及闖關活動設計理念,鄭文昇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食農教育的六大推動方針,並落實在每日的飲食中。」 農業部則在現場規劃多個互動攤位, 邀請多個研究組織與地方農會共同參與。其中,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顏辰鳳提到,此次攤位設計了「互動問答」活動,希望民眾可以透過攤位提供的繪本找出解答,破除對農藥使用的迷思。 除了政府部門,民間單位也積極投入食農教育推廣。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以永續農業為主題,讓民眾模擬鳥類在稻田間捕捉老鼠,宣導透過天敵降低環境用藥的自然捕鼠方式。民眾陳玲華也分享在攤位上學習到的農業知識,農民會製作架子讓小鳥棲息,之後小鳥就會去捕鼠,這樣就不用噴農藥。 針對《食農教育法》三年來的施政成效,也有民團提出建議,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協助資源整合,讓各單位的勞動成果都能被妥善運用,食農教育也才能夠在台灣社會繼續深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