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三】治療資源失衡 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專題
第1677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三】治療資源失衡 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2018-05-10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民國83年,中山醫學院(現為中山醫學大學)成為國內第一所擁有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的大專院校;97年,《語言治療師法》公告上路。相較國外,台灣語言治療的環境發展較慢,語言治療師也出現人力不足、分布不均的情況,影響孩童就醫。 治療語言問題有時須搭配職能治療,因此需要獨立空間,成本相對高。 圖/陳潔慧攝<b>語言治療人力不足 資源難普及在美國校園體系中,語言治療師並非陌生的存在。他們與其他特殊教育訓練並存於學校內,為孩童提供第一線且全面的診斷治療。從三至五歲孩童上的學前班(Preschool,類似台灣幼稚園階段),到五歲後小學階段,都提供語言治療服務。然而,由於台灣並無豐富的語言治療人力,語言治療無法普及校園,多仰賴學校老師及家長發覺並通報,缺乏專業主動介入。近年政府為彌補校園中語言治療的不足,設置「語言治療巡迴服務」。老師發現孩子異狀後,先行通報家長主動就醫;若家長尋求協助,校方得向教育局提出申請語言治療巡迴服務,再經教育局評估是否給予幫助。各地語言治療師公會支援巡迴服務的人力,但每學期只有兩次到校服務的機會,一次僅一小時。「一學期兩個小時的課程,實在難有治療效果。」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指出,政府預算經費不足、人力缺乏,成為語言治療深入校園的最大阻力。一般地方醫院、小型診所也較少提供語言治療服務,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指出,語言治療所需的時間長,需要獨立空間,因此語言治療成本相對高,導致有語言問題的孩子需花長時間排隊候診,他也嘆道:「可能影響早療成效。」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張綺芬也指出,語言治療資源更有城鄉分配不均問題。根據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電子學報第74期人物專訪報導指出,雙北地區語言治療師執照登記有247人,宜蘭花東地區有34人,外島地區僅有五人。以每萬人人口計算,嘉義巿民每人有0.67位語言治療師,居全國之冠,花蓮為0.21位位居第十五名,金門縣僅為0.08位,連江縣則掛零。以就業分布情況來說,北部地區仍占多數,東部地區情況雖然沒有吊車尾,但由於花蓮、台東海岸線狹長,交通十分不便,對於有需求的孩童而言仍不樂觀。面對比例懸殊的分布狀況,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心怡表示,希望可以透過政府的力量去創造職缺,縮短城鄉差距。 「通常我們希望個案回到居住地附近接受治療。」張綺芬也表示,現在各地方醫療院所開始提供假日、夜間看診服務。家長不須再特地請假、舟車勞頓帶孩子到外縣市的醫學中心,提高課程出席率、配合度,自然看得見治療成效。 為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家長可能須準備各種媒材、教具;然而,城市的孩子通常比偏鄉孩子擁有更多資源。 圖/陳潔慧攝<b>高等教育 培育第一線治療師近年來,國內語言治療高等教育漸受重視,舉凡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馬偕醫學院、中山醫學大學都設有語言治療相關學系,也有越來越多人踏入語言治療師的執業行列。以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為例,學生在大一時必須修習《溝通障礙學導論》,針對所有在語言治療領域會碰到的個案,了解基礎的概論介紹。若就兒童語言部分,相關科目則有《兒童語言發展學》、《學齡前兒童語言障礙》、《學齡兒童語言障礙》等。而要處理兒童語言問題,還必須學習《語言學》,認識自己嘴裡說的中文。馬偕醫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詹妍玲解釋,大部分人對自己平常嘴上說的、聽的通常覺得理所當然、不加思索。不過就語言治療師的專業來說,他們必須要對自己使用的語言有所理解,「用英文講就是有sense,要有語感。」為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學理知識與實務接軌<b>,語言治療相關科系的學生於大四就會到各醫療院所,進行長達六個月以上的臨床實習。實習期結束後,有將近3個月時間準備語言治療師國考。國考內容含六大類科,每科80題選擇題,分別是「基礎言語科學(包括解剖、生理、語音聲學與語音知覺)」、「神經性溝通障礙學」、「兒童語言障礙學」、「嗓音與吞嚥障礙學」、「構音與語暢障礙學」以及「溝通障礙總論(包括專業倫理)」。任一科不得有零分、且六科平均分數須達60分,只要分數合格就過關。應屆畢業生若不是表現失常或是未準備充分,基本上都能順利通過考試。105年語言治療師高考全國及格率81%、106年近84%,及格率高。 詹妍玲提到,法令規定相關學系名稱一定要包含「語言治療」四個字,否則學系資格無法被核可,也就無法參與國家考試。以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為例,當初下設的「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因系所名稱不符,讓畢業學生想要考照,卻無法被肯認身分,最後由學校提出相關證明,才能順利考照,之後也正式更名為「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所)」。97年《語言治療師法》公告實施,根據第一章第2條,要成為語言治療師,必須得是「語言治療學系」出身,又或主修語言治療,實習一定時數且畢業後才能參加國考,取得證照。因此,語言治療師的專業無法被取代或兼任。<b>政府資源應到位 留住語言治療師人才詹妍玲認為,要談語言治療師的人才荒,到底是因為成功考取證照的「專業人才太少」,還是因為醫院的經營考量,導致「雇用人才少」,其實有許多複雜的因素牽涉其中。張綺芬表示,自己帶領的兩位實習生,在臨床接觸兒童個案前都必須寫報告、運用哪些治療方法;事後寫檢討報告。朝八晚五、沒有寒暑假跟隨專業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學習面對每個獨特的個案,將醫療專業自然地融入在治療課程中。 語言治療師會針對個案,安排團體課程、主題課程,運用職能治療室進行活動。 圖/陳潔慧攝「學生們聽到『語言治療師供不應求』很高興,代表他們畢業一定有工作。」語言治療師在台灣的待遇雖然不及美國優渥,張綺芬表示,台灣語言治療師在受薪階級仍算是不錯的水準。連俐雯也表示,只要不要求錢多、事少、離家近,語言治療相關科系學生畢業絕對不會失業。然而,語言治療相關科系學生考取執照後,通常選擇留在大學、研究所的縣市就業;或是選擇大都市求職。相較之下,偏鄉並無拉力,吸引年輕語言治療人力前去服務,政府也無提供政策,改善偏鄉留不住人才的情況。詹妍玲呼籲政府應做好橫向、縱向整合,負責醫療體系的衛福部與培育人才的教育部應該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針對語言治療師,給予等同於其他復健科部門的資源與關注,留住專業人才。她語重心長地說:「澳門的相關機構其實都會跑來台灣找人才,中國大陸也是。它們的語言治療發展沒有台灣成熟,『獵人頭』是很常見的事。」兒童語言問題日趨受到重視,語言治療師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角色,在一片人力不足、人才外流的窘境下,政府機關、醫療院所以及最重要的家長都必須關切語言治療議題。無論如何,下一代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你我都應盡全力為兒童的權益努力。<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1】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2】破解迷思<b> <b>家長應尋求專業<b> <b>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3】治療資源失衡<b> <b>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專題
第1677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二】破解迷思 家長應尋求專業 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
2018-05-10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我的孩子又不是智能障礙,為什麼需要治療?」當孩子被察覺語言發展有異,常因為家中長輩對語言問題的刻板印象,導致家長之間對孩子「是否接受語言治療」產生衝突,甚至認為上正音班、剪舌頭就能痊癒。語言治療師建議,家長應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以免耽誤孩子的黃金治療期。<b>家中寶貝語言發展慢半拍? 0~6歲是黃金治療期近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將新生兒聽力篩檢列入必備的檢查項目,自民國101年3月15日以後出生、未滿三個月的新生兒,均可獲得聽力篩檢補助。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張綺芬表示,此政策幫助大多數聽損孩童,進入早期治療管道,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除了患有聽損、自閉症或唐氏症等主障礙等兒童能及早進入正規醫療管道,其餘都必須仰賴家長、幼稚園老師察覺孩子語言問題,進而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美國國家耳聾和其他傳播障礙研究所(NIDCD,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提供聽力語言學習里程碑量表,家長可針對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初步判斷。 點擊圖片,進行聽力語言學習里程碑量表,家長可針對小孩的語言發展作初步判斷。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叮嚀,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全數通過量表上、對應年齡範圍的指標,之後再針對不足部分練習時,仍碰到相當程度的困難,此時就建議家長到醫療院所,尋求較完整的評估與治療。「與家中兄弟姊妹、學校同儕比較,是最快的方法。」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表示,若孩童有語言發展問題,容易產生自卑感。更可能因不擅溝通表達,造成日後不願意與人接觸的人際問題,甚至養成習慣用搶用鬧的傾向。<b>親子互動有撇步 6大技巧促進語言發展 「她其實知道ㄅㄆㄇ是什麼,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發音。」童媽媽回憶當時發現女兒晴晴(綽號)講話「臭拎呆」,把「舌頭」說成「ㄎㄜˊ ㄎㄡˊ」,嚴重的時候,甚至無法理解晴晴想表達什麼。因此,童媽媽決定帶晴晴到醫院進行語言治療。治療初期,童媽媽在家與晴晴互動時,常會因為狀況沒有明顯起色,覺得焦躁、挫折,甚至對晴晴發脾氣。童媽媽擔心治不好語言問題,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憂心晴晴未來上小學,會被同學笑。這樣的想法讓童媽媽開始感到自責。「很多家長認為語言治療師只是在跟小朋友玩就可以玩出效果,為何自己在家玩卻沒用。」連俐雯表示,其實語言治療背後牽涉深厚的醫療專業與學理知識,經驗豐富的語言治療師會用很自然的方式,引導孩子喜歡上課。語言治療師透過專業的技巧,搭配桌遊、繪本或圖卡等媒介教材,將治療融入在遊戲當中,讓孩子樂在課程。「語言治療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非儀器就能取代。」張綺芬表示,語言治療課程除了幫助孩子,同時也是在教導家長該如何與孩子互動。現在家長普遍忙於工作,然而忙碌不能當作缺乏陪伴的藉口。她建議,父母每天陪孩子念五到十分鐘的繪本,積少成多對孩子都是很大的助益。連俐雯更希望家長每天能撥空20分鐘與孩子互動,並在過程中運用下列六個語言治療常用的技巧,方法簡單卻能有效刺激孩子語言發展。<b>技巧1、自言自語(Self Talk)自言自語是語言治療臨床上最基礎、父母可以在家實行的方式。家長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邊敘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到的東西,比如:「噢!媽媽在玩車子,媽媽的車子是紅色的的」。連俐雯表示,很多家長不理解語言治療師為什麼要這樣和孩子溝通,但這其實都是治療的技巧。[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773835f2562f1412ce46200e8a3725e8-3.mp3">[/audio]<b>技巧2、平行式對話(Parallel Talk)家長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一邊敘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敘述孩子的動作、看到的物品,比如:「哇!你的車子往上開了耶」或是「哇!你拿了兩台車,一台車是紅色的,一台是黃色的」。[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cda7cc206a8277916c8be5412480916a-2.mp3">[/audio]<b>技巧3、模仿(Imitation)模仿旨在為孩子「示範」正確的使用語言、動作表達。父母在家可以執行很多動作,引導孩子模仿。例如牙牙學語的幼兒可能只會發出「叭」的聲音,那麼家長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跟著他一起發出「叭叭叭」的聲音,孩子就會模仿家長應聲說出「叭叭叭」。[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c3706c76e410b11b5f3240f5a9dd5c00-1.mp3">[/audio]<b>技巧4、擴展(Expansion)例如孩子正在玩玩具車,突然玩具從桌上掉下去,他只會說:「車車掉。」通常一般家長會立刻幫孩子撿起玩具車。但如果家長利用這個機會,擴展孩子口中講出來的簡短語句,將「車車掉」轉化為「噢!媽媽看到你的車子從桌上掉下來了」,就能在不改變語意的原則下,幫助孩子學習句子的結構與完整性。[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f2f855fb531a134e8184d3b9166775c3-1.mp3">[/audio]<b>技巧5、延伸(Extension)家長可以針對孩子口中簡單的語句,加入更多資訊、訊息。以上述的「車車掉」為例,延伸為「你的車子因為剛剛撞到橋,所以掉到地上去了」。[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bfbabe5310de0a4b9050c087763af429-1.mp3">[/audio]<b>技巧6、重組(Recast)延續上述例子,當孩子說出文法錯誤的句子:「我車車掉。」雖然大人能理解簡短卻不完整的語句,但該句子其實遺漏了所有格「的」,此時家長必須調整成正確結構:「你『的』車子掉了」。[audio mp3="/wp-content/uploads/2018/05/3dbbe23741c6022285f7426e55dac245-1.mp3">[/audio]連俐雯表示,語言治療不像吃藥、打針,馬上就可以改善;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刺激、調整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b>正音班、剪舌頭 真的有用? 除了語言治療,大部分人可能也聽過家長帶小孩到正音班矯正發音,又或是像阿公阿嬤以為的「舌頭剪一剪就會好」。到底剪舌繫帶對於孩子的語言治療是否有幫助呢?「做語言治療師十年以來,只有碰過『兩個』個案真的要去剪舌繫帶。 」陳怡光仔細思考後說到。舌繫帶長在舌頭下面,是黏合住舌頭與口腔底部的一片薄膜;當舌繫帶生長範圍太長,舌尖被黏在下面、無法伸出舌尖,影響舌尖控制,出現構音問題徵兆時,才真的需要到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如果家長還是不放心,陳怡光會請小朋友做一個簡單的動作給父母看,證明舌頭有長好、不用剪,那就是「伸出舌頭」。陳怡光說:「在中文裡有沒有哪個詞或發音,需要讓舌頭超過牙齒?並沒有。」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完成這個簡單的動作。基本上,孩子碰到構音問題,如果並非有先天上的舌繫帶結構異常,其實是不需要「剪舌頭」的。而民眾口中所謂能夠矯正發音問題的「正音班」,其實與構音治療完全不一樣。坊間著名的國語日報語文中心正音課程,有成人與兒童兩班。成人正音班的學員大多為要解決發音不標準的問題,例如ㄓ、ㄔ、ㄕ、ㄖ等發音,或者是對口語表達上較需專業性的記者或演藝人員進行訓練。兒童正音班則主要針對國內準備上小一的學齡前兒童,讓孩子學習注音符號。連俐雯則不建議有構音異常、發音問題的孩子參加正音班,因為當他參與了課程,卻總是無法發出正確的音時,反而會有挫折感,可能造成反效果。<b>治療費低廉 免費篩檢欲提高早療比例尋求語言治療管道的兒童人口日益增加,而語言治療師與個案的醫病比例卻相當懸殊。以台大兒童醫院的語言治療師來說,朝八晚五、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上一堂至少30分鐘,等於一位語言治療師一天就須負擔16位個案。張綺芬表示,他們的工作必須不斷的說話,懸殊醫病比例的確讓他們的體力負擔很大。費用部分,民眾受惠於健保制度,語言治療費低廉。兒童個案在醫學中心看門診、付一次掛號費,到下個月底有六堂的時數可以上課;而在復健科診所,上一堂語言治療課僅須支付新台幣100元的掛號費。另外,以新北市政府為例,提供免費篩檢及評估鑑定、社區療育服務,更有療育訓練費、交通補助費的補助。各縣市政府對於早期療育的重視,鼓勵家長帶孩子及早接受篩檢與治療。但由於人力資源有限、語言治療難替醫院賺錢,連俐雯表示,坊間有不少醫療院所為了吸納更多個案,將治療狀況參差不齊的孩童排在同一個團體課程,甚至有治療六個月就必須「畢業」的狀況。張綺芬提及,以台大兒童醫院為例,大型醫學中心必須將資源最大化、運用在越多孩童上。她也表示,針對構音問題的孩子,治療時程較短,甚至不用六個月,「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及早痊癒、結束治療。」而語言遲緩或身具主障礙的孩子通常沒有痊癒的截止時間,只有漸漸的進步。「一歲半發現她都不會說話,診斷後才知道是語言發展遲緩。」在兒童早療中心排隊等候上課的家長張小姐,五歲女兒可愛的外貌神似卡通人物「阿拉蕾」,在一旁打鬧著,看起來與一般孩子無異。張小姐看著天真活潑的女兒憂心地說,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常被當智障,不擅言辭拒絕、察覺不出壞人語意,容易被陌生人拐騙。從確診到現在,將近四年的時間,張小姐每週都必須帶女兒到醫院報到、上課,結束治療的那天似乎遙遙無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1】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2】破解迷思<b> <b>家長應尋求專業<b> <b>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3】治療資源失衡<b> <b>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一】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
專題
第1677期
【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一】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
焦點
2018-05-09
【專題記者陳潔慧、廖翊庭、梁嘉容、徐安萱綜合報導】「兒童語言問題」近幾年愈發受到家長重視,孩子大舌頭、說話語句不完整,都成為家長心中的一顆大石頭。愈來愈多兒童接受語言治療,讓語言治療師供不應求,治療課程也常得排上大半個月。兒童語言問題是否真的受現代環境、社會型態影響,成為所謂的文明病?家長該如何判斷家中寶貝是否有語言問題?又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呢? 3C育兒容易使孩子缺乏語言刺激、降低親子互動,更可能傷害幼兒腦部,影響兒童語言發展。 圖/陳潔慧攝<b>「我的孩子只是發展比較慢」知名部落客子犬(筆名)有三個孩子,她認真經營社群,時常在臉書分享與三個寶貝的快樂時光。子犬最小的兒子將(綽號)這個月將滿三歲。看著活潑外向的將將,很難想像他半年前還是個羞於開口、語言發展較緩慢的孩子。將將一歲半時,就像其他同齡孩子一樣,開始學習說爸爸、媽媽、姊姊。但一歲半到兩歲半間,將將沒有順利通過幼兒園的語言測驗。幼稚園老師建議將將到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子犬坦言,當時是「心疼大過於其他情緒」,也擔心孩子在學校跟其他同學互動產生隔閡。將將的語言問題在於不願意開口說話,無法使用完整的「主詞+動詞+受詞」句子表達想法。而且比起在家中,這樣的情況在陌生的環境,例如學校,又更加嚴重。子犬提及有些長輩或鄰居可能會用負面眼光看待,認為有語言問題的小孩「不正常」。但是子犬沒有受到各方壓力影響,帶著將將尋求語言治療。治療至今近半年,將將進步許多,子犬看在眼裡十分欣慰。這段期間,子犬與丈夫比之前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將將。將將原本因為語言發展遲緩而不愛開口說話,現在也願意敞開心胸,變得更活潑、大方。而子犬在與朋友談及將將的狀況時,她才發現身旁許多友人的孩子其實也都有語言問題,只是多數人不願意分享自身經驗,對於語言問題都還保有擔憂與卻步...... 在兒子將將被判斷為語言發展遲緩後,子犬與丈夫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圖/子犬提供<b><b>什麼是兒童語言問題?在台灣,像將將一樣有語言問題的孩子,並非少數。根據台北市衛生局100年度統計顯示,接受治療中的發展遲緩兒童,語言治療比例佔24%、高達約2萬8千人次。而105年度,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盛行率更達一至二成,相當於每10個兒童,就有一到兩個需要接受語言治療。近年接受治療的孩童人數增加,除了顯示家長對於孩子成長的關心度提升,最重要是受現代環境與家長教育的影響。台語俗諺:「一眠大一寸」,形容孩子成長快速。其中語言發展是最明顯可見的,從嬰兒時期的牙牙學語,到一、兩歲時能說出簡單的詞彙,一點一滴的進步都令家長欣喜。過去家長面對孩子成長慢半拍,多半抱持「大隻雞慢啼」的心態,認為孩子長大就會正常。但在少子化、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現代,讓父母日益重視家中寶貝的成長狀況。在發展遲緩症狀中,兒童語言問題是一門大學問。語言問題包羅萬象,以兒童為例,可大致分為語言發展(Language Development)以及言語能力(Speech Ability) 。語言發展著重孩子是否能用正確的語法、通順句子傳達正確語意;言語能力則包含構音與嗓音,構音問題就包括俗稱的「大舌頭」。新光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陳怡光提到,家長帶孩子求診時,語言治療師會依循標準化評估工具及指導手冊,為孩童做檢測。根據評估結果,按照個案的語言問題嚴重程度,再分為「正常」、「邊緣」及「遲緩」。陳怡光表示,在早期療育階段,家長一聽到孩子可能有異常情況,絕大多數會感到緊張、焦急,甚至挫折。「我不會說孩子有障礙,所謂障礙是Disability,代表有某些功能已經不行了。」因此,陳怡光傾向使用遲緩(Delay)這個詞,孩子的發展只是比同儕慢了一些,只要家長用耐心陪伴他們,語言問題就能妥善處理。<b>大隻雞慢啼? 缺乏互動是主因現代孩童的語言問題成因複雜,主要可歸結出兩點:家長的教養態度以及與孩子的互動刺激。適健復健科診所語言治療師連俐雯表示,家長的教養態度是孩子語言發展關鍵。少子化社會下,孩子生得少,導致家長過度寵溺孩子,讓孩子認為只要發出哭鬧喊叫的聲音,大人就會滿足他的需求。又或是隔代教養家庭中,老一輩認為只要孩子吃飽、健康、不要生病就好;甚至「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寵溺老么這些教養態度,都可能導致孩子語言刺激不足。陳怡光提及,常在路上看見許多熊孩子,以為用賴在地上哭鬧的方式,不需要語言溝通就能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語言發展普遍不佳,「因為用不到嘛,用哭的表達就好了。」因此,家長的教養方式與從小行為模式的塑造,對於孩子語言問題也是一大要害。另外,台灣現代家庭結構改變,雙薪家庭比例高達六成,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跟孩子互動。家長甚至將陪伴的工作交給「3C保母」,誤以為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播放兒歌、兒童節目,孩子就能從中學習語言。然而,3C育兒其實使孩子缺乏與發聲者的真實互動與模仿,少了互動的刺激,語言發展自然就慢了下來。「以《巧虎》來說,它是個很好的節目,但家長只丟給孩子看,卻不與孩子互動。」連俐雯表示,讓孩童單方面接受視聽媒介,對語言發展並無助益,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一齊觀看節目時,雙向的互動與反饋。陳怡光打趣地舉叛逆期青少年為例。面對家中叛逆期孩子,家長總會千方百計要跟這些青春期少年、少女互動,不斷追問小孩「要跟朋友去哪裡?」或是「不要一直滑手機」。陳怡光說:「但孩子有理你嗎?是不是還是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那這樣的『互動』有用嗎?」對於學齡前的小孩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陳怡光提及所謂的互動,從語意上來看是「有來有往」。以上述例子而言,家長那樣的做法叫做爸爸關心你、媽媽擔心你,卻沒有與孩子的互動跟回應。除了增加父母對小孩的語言刺激,其實也鼓勵家長要帶動孩子一起模仿跟發聲。 家長即使工作繁忙,每天也應撥出時間、培養親子共讀習慣。 圖/陳潔慧攝「親子互動才是孩童語言發展重要的推手。」許多家長受業者推銷話術產生迷思,希望利用有聲書、繪本等媒介,提升孩童的語言能力。但若只是讓孩子自己閱讀,難以達到學習語言的效果。連俐雯建議,家長應培養親子共讀習慣,透過良好的互動,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現在很多還幼兒還不會講話,就會自己滑Youtube來看了。」連俐雯也嘆道,3C育兒除了缺乏語言刺激、降低親子互動,更可能傷害幼兒腦部,影響兒童語言發展。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AAP,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於西元2016年的聲明指出,應完全禁止兩歲以前的孩童使用3C產品。若過度暴露於3C產品的環境下,可能導致專注力的缺乏、發展遲緩、學習能力受損。現今學齡兒童中更高達三分之一有發展遲緩問題。<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1】親子互動好壞是關鍵<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2】破解迷思<b> <b>家長應尋求專業<b> <b>把握孩子黃金治療期<b>【兒童語言問題不是大隻雞慢啼3】治療資源失衡<b> <b>影響孩子醫療權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