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國際
【社論】蔑視、對立、沉默與取消:瓦解民主精神的兩極社會
2025-10-03
校園
【即時】拯救消失的教師節 光復師生樂觀迎向重建之路
焦點
2025-10-03
校園
【即時】光復重建的另一場考驗 人力與物資分配成挑戰
焦點
2025-10-03
藝文
李秉璈凝視日常物件 壓克力重塑看的方式
2025-10-03
校園
政大教授疑生理假遭濫用 專家盼修正制度護學權
焦點
2025-10-03
校園
臺藝大宿舍工程監工不力 工人頻闖入引安全疑慮
2025-10-03
影音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焦點
2025-10-03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814期
射擊運動難普及 官方籲調整槍枝法規
2025-10-03
【記者方凱琪採訪報導】靜氣凝神,舉槍、瞄準、扣壓,一聲聲巨響在桃園市公西靶場此起彼落迴盪。114年第50屆全國中正盃射擊錦標賽男女不定向飛靶於9月27、28日舉辦,本賽事僅有幾位大專院校選手參與,包含國立體育大學莊浩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徐歆恩及銘傳大學葉美萱。 資格賽賽程分別於兩日上午進行,莊浩珺在首日的三輪中分別射下16、24、18分,次日再以21、19分作收,最終以總分98分止步資格賽。在第二輪僅出現一次失誤,25靶泥盤中命中24靶(註一),北商大徐歆恩認為,這顯示他具備實力,只是近期狀態尚未完全調整。另外,莊浩珺在國小時接觸飛靶,國中後轉入其他球類領域,但經過考量,認為射擊運動員的職業生涯較長,且轉換領域後,表現不理想,所以在高二時,又回到熟悉的靶場。對於比賽狀況,他坦言,比賽時未能把握細節,導致無法晉級,「這是回來後打過最差的成績。」雖然莊浩珺表現不如預期,但賽後仍展現積極態度,與國家隊選手劉宛渝加練一小時。 註一:據ISSF規則,不定向飛靶每輪發射25個靶,每輪最高25分。 徐歆恩自費報名參加比賽,累積經驗,「希望未來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展露頭角,回報爸爸的支持並享受每一場比賽。」另一方面,身為徐歆恩的父親,同時也是飛靶射擊全國紀錄保持人徐慶煌樂見其成,並指出,這項運動容易受到天候、風勢、陽光,甚至選手心境與前一發成敗等多重因素影響,場上狀況瞬息萬變,「需要在混亂中找到平衡」維持專注,培養穩定的身心狀態。他以實際行動支持徐歆恩,陪同參與每場比賽,也在金錢上給予支柱。 針對台灣射擊參與的狀況,徐慶煌說:「台灣射擊運動及訓練人口比例偏少,而歐美參與人數不輸田徑等賽事。」臺中市體育總會射擊委員會總幹事魏敏超解釋,推廣射擊關鍵困難點是「槍枝管制規範」,受限於《槍炮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一般民眾幾乎無法接觸或使用槍枝。魏敏超建議,政府應評估現狀,調整法規,讓射擊運動變成「真正」合法且兼顧安全性的活動。 談到射擊運動推廣,魏敏超指出,官方首要是「法規調整」,民間則需「金錢資助」,因為彈藥、槍枝及靶場維護皆為龐大支出。隨政策逐步鬆綁,靶場單位有能力提供民眾接觸機會,自然有助推廣。劉宛渝也坦言,「可能會走得比較艱辛、困難一點。」但仍保持正向,並期待藉由國際賽事參與,改變社會對射擊的危險印象。
校園
第1813期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運動部成立後,「體育班存廢問題」再次引發討論。1968 年,當時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推廣體育運動,並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因此成立「體育實驗班」,是為體育班的雛形。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體育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現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又為何?問題主要集中在課業、心理與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且體育班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廢除」,也不應廢除,而是尋找更多配套措施。 首先,在課業方面,媒體報導指出體育班一學期平均有一個月都是比賽時間,且不包括日常訓練與交通時間。 國中體育生多數時間被訓練及比賽佔據,早晨便開始訓練,回到課堂後,體力與專注力下降,學習效率自然受到影響。根據平面報導,尤其有些學校會設計與考前複習題目高度重疊或較簡單的試題,讓體育生較易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雖能讓成績及格,但這樣的「練習」真的有效嗎?是否影響長期學習狀況?但是實際大考成績卻不盡理想,2022年會考生中有18%體育生取得五科待加強(C)的成績,與全國學生相比多上三成。 其次,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學業成績與考試視為升學關鍵,而因體育生以比賽等為重心,導致體育生被貼上「不會讀書」、「不愛唸書」的標籤,削弱體育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心。也間接影響,體育生常對自己學業的表現感到焦慮,進而失去對課業的興趣與信心,產生自我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於競技體育的淘汰機制,層級越高對能力的要求也越嚴苛,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體育生都能走向職業道路。故體育班如何保障學生有順利進入職業的能力?反之,若學生未能如願進入職業,那麼體育班應給予哪些幫助?對於體育生未來的職涯發展,體育班應有更多配套措施,保障學生未來出路。 而在大學端,若學校招收體育班學生,應該幫助學生串連課程,校方可整合教授、教練與學校資源,讓體育生在課業上有更好的銜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並透過自主學習、同儕與學長姐的互助更快找回學習興趣與自信。 另外,大學校方也可提供跨領域學習與產業連結的機會,開設「運動攝影」、「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銷」等相關體育課程,培養體育生建立更多元的能力,也透過跨領域學習找到新方向。 對於體育生升上大學後,學習接納多元事物,強化自我學業、體育能力,提升自我價值,擁抱未來的模糊性,從失敗中學習,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詢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勇於嘗試挑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體育班從來不是單純的「存」與「廢」,而是背後亞洲傳統教育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固化思想與配套措施的缺失。體育也兼顧人格、毅力、團隊合作與尊重對手等核心教育價值,若能有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體育班將更完整地發揮教育價值,展現體育班不僅限於培養選手,「為國爭光」,更是教育多元化的實踐,以及社會重新認識體育價值的重要象徵。
專題
第1812期
扛起體育班的國手夢:被績效燃盡熱情的專任教練
2025-06-27
「教練的職責所在是把球員教好,身為棒球教練我充滿活力,但隨著時間,你會發現考核看的事情,並不是像一開始想當教練的樣子。」這是許多體育班專任教練的職涯心聲。教練為選手流汗也流淚,卻常被行政雜務綁住手腳。過去體育班相關報導多半聚焦於選手的求學權益,然而,那套決定教練去留的關鍵,即早已行之有年的績效制度卻鮮少受到關注。我們盼望透過沉浸式選擇遊戲,讓閱聽人站在教練視角,重新檢視制度缺漏,再以教練為中心的多元敘事,貼近他們日常的辛酸與掙扎,看見那些在競技體育背後,默默撐起國手夢的無助身影。 點擊以下圖片,一起來了解專任教練們面臨的困境吧!
專題
第1812期
校園運動空間規劃不善 複合式場地突破舊思維
2025-06-27
【專題記者李宸緯、王振驊、廖奇典、姚孟汝報導】隨著台灣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逆襲日本奪冠,國內掀起一股棒球熱潮。然而,「目前大約每七萬人才有一座球場可以用。」顯示現有場地數量,難以滿足廣大棒球愛好者的需求⋯⋯ 「如果可以,我會想跟職棒選手一樣,有好的場地可以使用。」棒球隊員李喻哲說道。他從國二開始接觸棒球,起初因為校內沒有合適的場地,他便與同學在校園中庭進行簡易的投球練習。他提到,校外場地多半由其他球隊作為比賽用途,校內又受安全限制,一般棒球愛好者在校內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練習場。 現有棒球場地數量,難以滿足廣大棒球愛好者,甚至是多種戶外運動項目的需求,而台灣究竟該如何提升棒球與多元運動的使用地呢?點擊下方圖片,跟著我們一起探索更多場地運用的可能性吧!
專題
第1810期
撐起體育班的國手夢:被績效燃盡熱情的專任教練
2025-05-09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張恩爾、洪翊程、林芷彤報導】熾熱艷陽灑落紅土球場,臺南市立崇明國民中學棒球專任教練陳峰民站在場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每一位球員。比賽進入中場休息時,他迅速將隊員圍攏,邊比劃邊拍肩,為下一段比賽做精密的部署。 「我本身喜歡棒球,喜歡這項運動,這是我的熱情。」陳峰民堅定地說道。對他來說,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他自比為武俠小說中的高手,懷抱強烈責任感,希望能將自己專精的棒球技術傳授給每一位有志學習的孩子。14年來,他細膩地照顧崇明國中棒球隊,但這樣的投入並非每位基層教練都能長期負荷。當制度未能給予相對應的保障與待遇時,再多的熱情也可能日復一日消磨殆盡。「挫折久了,有一天你會想要離開這個地方。」陳峰民語氣平靜,道出基層教練的無奈。 在場上,教練不只指導技術,更時刻關注著選手的情緒起伏。前崇明國中棒球隊員吳庭宇回憶起國二參與練習賽的訓練情景,有一次揮棒失誤後,陳峰民教練立刻察覺他的異樣,主動問他,「你是不是很緊張?」當他仍試圖否認時,卻聽見教練反而安慰他說:「緊張是正常的,你要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然後試著在場上多喊幾聲。」教練的話像是定心丸,讓吳庭宇慢慢突破瓶頸,最終順利入選全國青少棒錦標賽台南市資格賽名單。 另一位前崇明國中棒球隊員林子翔也提到,陳峰民教練從不採用高壓式訓練,也不會嚴厲苛責學生,但他說的每句話都會讓人想改進。「他坐在場邊就有一種氣勢。他不兇、也不會酸言酸語,所以他講任何話,都會讓人覺得,這麼好的教練都這樣講,那問題是真的很大。」陳峰民以信任與尊重建立起師生關係,讓選手更願意接受指導,也自我要求得更多。 除了技術與心理層面,教練的角色往往還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載學生南北奔波參賽,到學生們的食衣住行,教練都會打點好。吳庭宇說:「我們出去比賽,通常都是教練自己開車載我們去台灣各地,吃的話也是教練訂便當。」教練肩負起後勤工作,同樣是每場比賽背後無法忽視的一環。對學生未來的規劃,教練扮演著顧問的角色,幫學生思考是否繼續運動生涯,還是轉向升學,國中教練甚至還會替他們和高中教練建立良好關係,以利他們後續升學。 在家長眼中,教練也是孩子品行的守門人。崇明國中棒球隊員家長張綵心說:「父母說不動的事,只要說『是教練規定的』,孩子們就一定會遵守。」他觀察到,陳峰民教練會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用心輔導練球技巧,也會注重他們與師長的互動表現。對學生運動員來說,教練不只是訓練者,更是輔導者、陪伴者,甚至還扮演了家長的替身。 在青少棒選拔賽中,為了拿到代表縣市出賽的門票,陳峰民坦言在競賽成績的壓力下,往往只能重用能力較出色的球員。目前崇明國中棒球體育班共有48名隊員,有些賽事規定出賽名單最多只能名列22人,實際上場又以九名先發球員為主,其餘13名皆為候補,意即有一半以上的球員都無法出賽。「有些比賽可以大家都去打,沒有成績壓力。但是像這種選拔賽我有成績壓力,我就是要排最好的,這個就是遊戲規則。」他說。 這樣的選擇,根源於體育班專任教練的績效評量制度。透過體育班培養優秀選手已然是我國提升競技運動實力、促進運動外交的重要策略。2024年亞洲青棒錦標賽,我國暌違17年再次奪冠,其中出賽的成員都來自棒球專項體育班。為了強化體育人才的培育,政府於1985年起推動「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僱)用計畫」,逐步建構以專任教練帶領體育班進行專業訓練的體制。歷經多年修訂,目前多數教練由教育部體育署統籌聘任,並依據相關法規接受績效評量。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規定,專任教練每三年需接受績效評量,評量結果將作為教練續聘、晉升、獎懲及其他人事決策的參考依據。評量分為訓練指導、專項運動推廣及各校年度成績考核三大項目,其中又以「訓練指導」最為關鍵。 訓練指導的分數主要依競賽成績作為評斷,競賽成績的佔比也逐學制提升:在國小只佔35%,國中部提升至50%,到了高中更高達65%。指導國立竹山高級中學羽球隊長達12年的教練羅貫中說:「65%就是訂在那裡,沒有成績,那就是會被解聘。他不管你之前的成績,只看你每三年的考核,等於說我們前面20年的付出就白費了,這個給分標準真的太嚴苛了。」 「拚成績」的現實需求下,犧牲了運動員的多元發展與身心健康。訓練時間過長容易使學生沒有餘裕兼顧課業、品德教育或個人興趣。竹山高中羽球隊員吳侑哲道出他的擔憂,「以後高中畢業打不出成績,那你課業又落後那麼多,出社會要再找其他工作其實蠻困難的。」除了壓縮運動員的休息與讀書時間,吳庭宇也認為長時間的訓練影響到日常生活,如朋友間的社交、與家人的相處時間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學生容易出現身心疲勞,承受運動傷害。 為了避免體育班學生過度訓練而影響課業成績,甚至因為運動傷害有礙後續發展,體育署2018年修改《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第18條,規定中小學體育班學生每日訓練時數至多三小時。然而以教練們的經驗來說,想要拿出亮眼的成績單,就不可能遵守教育部「每日訓練三小時」的規定。羅貫中表示,「訓練指導績效高達65%,但體育署又規定你每天只能練三小時,希望選手多讀一點書然後比賽成績又要很好,我覺得這些政策還蠻矛盾的。」他指出,檯面下超時練習是各市體育班的常態,也是績效制度下的必然結果。 除了規定每日訓練三小時的基準外,辦法中也明言體育班學生每學年代表學校出賽之公假不得多於30日。在此限制下,教練與球員不得不犧牲週末時間訓練、比賽。陳峰民無奈表示,「學生只能請30天,那我練週六日沒有影響到公假時間,但等於週一到週日我都在上班,我自己的小孩卻都被放在家裡。」他補充,這些工時以外的時間,往往被合理化為教練應具備公益教育、無私奉獻的精神,但長期下來,「有心無力」已然成為大多數教練共同的心聲。 部分專任教練曾向體育署訴求績效評量改革,但是2020年改制後反而更加嚴格,體育署為了避免教練在累積積分的壓力下,過度安排學生參賽而影響其課業,於是縮減了考核時可採計的各級賽事成績數量,同時也調降各名次所對應的績效分數。羅貫中提到,三年間的數十場比賽中只能申報兩個最佳成績,並不利於教練進行績效評量,「109年之前我們可以國際、全國縣市各選三個,改完就是只能各兩個,那這樣分數其實就會差蠻多的,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羅貫中說明,隨著運動人口增加,球隊間的競爭也就更激烈,但比賽績效的標準卻還是一樣嚴苛。他解釋,「體育署沒有跟教練代表進行討論,無法了解各教練的狀況,那最後教練為了工作權,還是只能無止盡地訓練選手,就為了爭一口飯吃。」他說明,現行制度皆由多年前有過教練資歷的教授或官員制定,他們以過去的競爭強度作為現今績效標準的依據,才造成現在的結果。 績效評量項目除了檢視專任教練的比賽成績,也要求教練運動專業外的工作表現。評量要點中,「專項運動推廣」及「各校年度成績考核」所參考的指標包含維護學校專項運動場地器材、支援縣市及校內體育賽事、協助學校推動每週一百五十分鐘課間活動、銜接畢業生繼續從事專項運動等。 中華民國專任運動教練協會(下稱專任教練協會)秘書長邱為榮,以指導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田徑體育班的經驗表示,現行績效制度彷彿預設教練在訓練外還有餘裕支援體育行政與校務活動。他強調,「教練是針對特殊專長的體育班學生訓練,要培養一個頂尖的選手一定要花很多心思,包含他身體的、心理的狀態都要去掌握,這些東西就已經夠操心了。」 然而,體育署自2014年推動「學生在校除體育課外,每週應累積運動150分鐘以上」的SH150計畫也落入專任教練的工作範疇。陳峰民認為,專任教練的工作應專注於指導球技及運動員養成。羅貫中也指出,「我覺得支援SH150的難度很高,畢竟我們有選手要照顧,如果能利用這些時間增進專業知識,這樣效益會更高。」 此外,根據《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績效評量組織及審議準則》第三條與第十條的規定,各縣市中小學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有權決定績效評量委員會與評量基準應考量的方向。其中,逾半數縣市將「輔導選手續留本縣市就學」列為國中小體育班教練的績效指標之一,變相要求教練引導學生在地升學。陳峰民點出此規定的不合理、不公平之處,「我們(教練)沒有辦法承擔你們未來走得好或不好,怎麽可以跟我們說,教練你要把小朋友都留在本縣市才有算分數。」他補充,畢業後的發展是學生和家長的共同考量,並非教練所能決定,何況外縣市的名校往往能給予更完善的訓練資源與環境。 「我有一批(畢業生),九個去南英(商工),九個他只給我用一個而已,其他八個都坐板凳,結果後面全部沒打了。這八個假如在外縣市的球隊,他可能都是先發的,都是好的。」看著優秀的子弟兵留在台南,三年過去,卻因為市內高中有限的上場機會和報名名額而放下球棒,陳峰民的語氣中帶著惋惜和不平。若為了教練的績效與工作權而忽略學生的前途,不僅讓教練難以和學生家長交代,最後犧牲的,也是選手從小用血淚與汗水堆起、賭上自己生涯換來的發展機會。 依照《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第31條,專任運動教練的考核績效將根據他們的訓練表現、品德操守、推廣運動項目、行政配合度等來評分。其中,行政配合的定義模糊,造成行政人員、體育老師與專任教練的工作分際不清,教練被指派管理器材室、福利社皆是常態。邱為榮點破教練們被迫配合學校行政的難題,「因為行政一直要求我們配合,很多教練覺得在學校壓力很大,如果不配合,我就把你績效打不好。沒有績效就得解聘,去年台北市解聘了四位教練。」 針對專任教練承受的行政壓力,邱為榮則表示,「你應該要的是我的專業,那如果你要我做那些,你把教練當作一個工友的工作角色,這個說得過去嗎?」他認為,學校應尊重教練在運動領域中的專業角色,而非將其視為可隨意差遣的行政人力,導致教練疲於應付雜務,失去工作重心與訓練目標。 「績效制要挑出那些怠惰的人,而不是教練很努力還逼他,然後讓他又對學生施壓,那運動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邱為榮認為,專任教練的評量重點,不該只放在競賽成績是否完美,而應著眼於教練在訓練過程中對運動員的培育品質。鑒於各縣市和學校在人力與資源配置上落差甚大,邱為榮呼籲體育署應放寬對「績效」的認定標準。以台南市中學體育班為例,如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的全國性賽事,只有前八名可計入績效分數。他認為能夠取得全中運的參賽資格,已足夠顯示教練在訓練上的成效,也展現選手的競賽潛力,理應被採計為績效的一部分。 三年前,邱為榮重組專任教練協會,多次嘗試與體育署溝通,卻始終未獲積極回應。羅貫中更無奈坦言:「我們向體育署委員反映的時候,他們說會把教練們的心聲帶回去,但目前還沒有改。」記者也曾嘗試聯繫體育署,要求相關回應,但遭拒訪。 「教練的職責所在是把球員教好,身為棒球教練我充滿活力, 但隨著時間,你會發現考核看的事情,並不是像一開始想當教練的樣子。」陳峰民苦笑著說。教練為選手流汗也流淚,卻還得被一堆行政瑣事綁住手腳。當致力於養成學生運動員的教練們每三年就被迫以比賽輸贏作為衡量優劣的最重要指標,同時必須在雜務堆裡掙扎,他們對孩子的用心付出不被肯定,走進競技體育的初衷與熱情也逐漸枯竭。
專題
第1806期
校園運動空間規劃不善 複合式場地突破舊思維
2025-03-20
【專題記者李宸緯、王振驊、廖奇典、姚孟汝報導】隨著台灣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逆襲日本奪冠,國內掀起一股棒球熱潮。前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探鐘勝宏在感受完球賽的激情與鬥志後,心血來潮想要去戶外傳接球、投打時,卻發現場地限縮了自由從事棒球運動的空間。鐘勝宏也曾與地方首長討論棒球的發展現況,他強調:「目前大約每七萬人才有一座球場可以用。」顯示現有場地數量,難以滿足廣大棒球愛好者的需求。 「如果可以,我會想跟職棒選手一樣,有好的場地可以使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棒球隊員李喻哲說道。他從國二開始接觸棒球,起初因為校內沒有合適的場地,他便與同學在學校中庭進行簡易的投球練習,但李喻哲回憶:「他(生教組長)如果看到我們用硬的球,就會直接過來沒收。」他表示,即使找到位置練習,卻又需要擔心影響他人。此外,他提到,校外場地多半由其他球隊作為比賽用途,校內又受安全限制,一般棒球愛好者在校內外皆找不到合適的練習場,因而陷入兩難處境。 直到後來進入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就讀、加入棒球社,李喻哲才意識到,校園內的基礎投打練習,在完善安全配套下其實是可行的。「學校那時候剛好空一塊地出來,校友捐錢把那邊用網子圍起來,然後鋪人工草皮,我們可以在上面進行簡單的傳、接球。」他補充。 國立虎尾高級中學法式滾球(註一)社副社長黃妤婕也正遭遇場地受限的窘境,他說明,校內滾球場為臨時搭建,且沒有經過縝密的規劃,地面凹凸不平、雜草叢生等情形層出不窮,加上校方不願重視冷門運動的發展,使得平時練習的成效不彰,連帶影響選手比賽時的發揮,他提到練習時的狀況:「它(球)有時候會卡在洞裡,或是因為雜草、樹枝阻礙擋住球。」此外,黃妤婕分享,碎石地面是滾球場最適合的訓練場域,「如果在水泥地的話,可能會把地板砸破,或是滾球會受傷。」由此可見,場地問題已成選手邁向成功的絆腳石。 註一:法式滾球使用數個金屬鋼球及一顆小的木球進行,小木球稱為目標色球,放置於目標圓圈區中央。當對手的鐵球接近目標色球時,球員擲出手中的球,若可以比對手的球更接近目標色球,則得分,先達到獲勝分數者勝。 除了棒球和滾球,其他運動在校園中也同樣在空間議題上碰壁。「(足球)最理想的草皮場地,地面是平整的,然後草不會過長。」國立臺灣大學男子足球隊副隊長李秉諾說道。自國小一路踢到大學的他,回顧過往的求學歷程,練球的場地總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就是擺標盤(註二),(球)門也是用三角錐,然後限定說膝蓋以上的進球不算這樣(註三)。」李秉諾說。他也提到,高中時他與同儕會利用標盤、拆卸式足球門等器具,進行簡易的足球練習。但即便有了場地,安全性的隱憂也讓喜愛足球的學生們難以施展手腳,「五人制水泥地足球場下雨天很危險,在碰撞的時候,其實在水泥地是很容易骨折的。」李秉諾補充道。 註二:非正式足球比賽中,為了方便,常在地上放置訓練標誌盤,標明場地邊線。 註三:用三角錐擺設的球門高度不足,過高的射門難以判斷進球與否,故設此規則。 這些學生的經歷皆說明,台灣在校園運動空間規劃上的缺失。大部分學校礙於空間限制,難以針對不同運動項目,各別建立球場。再者,安全性、熱門程度、課程規劃等考量,使PU跑道、水泥球場成為多數校方的選擇,大幅限縮其他運動的發展空間。面對這樣的困境,複合式場地的概念應運而生,成為解決空間侷限的新途徑。 複合式場地,顧名思義即一個場地能滿足多種運動需求。在日本、韓國等地狹人稠的國家,這類場地普遍用於基層校園的戶外運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棒球、足球等不同運動。然而,台灣校園內的運動空間設計大多停留在傳統思維,僅設置籃球場或PU跑道,設有複合式場地的學校屈指可數。 以台南市志開實驗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志開實小)為例,校方為了解決地勢低窪易積水、跑道雜草叢生的問題,捨棄傳統紅土跑道,改建為天然草皮。這不僅消除了紅土長期飛揚所帶來的健康隱憂,改建成整塊的草皮後,積水與雜草問題也隨之解決。除了解決地勢問題,志開實小校長王念湘也說明校方的其他考量:「我們希望(讓小朋友)更貼近自然,就選了草皮運動場。」草皮沒有畫記、標誌或限制,這讓小朋友得以自由進行喜歡的運動。志開實小會將草皮維持大約3公分的厚度,並定期讓小朋友把碎石和垃圾撿乾淨,安全性更勝原來的紅土跑道,甚至引起一股新風潮,「他們(小朋友)反而喜歡跌倒,享受在草皮滑倒的那種感覺。」王念湘對此津津樂道。 而在台中,當地學生長期缺乏棒球訓練場,臺中市立向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向上國中)意識到場地不足後選擇改建複合式場地,「由於成立了棒球隊,學校開始規劃將田徑場周邊空間轉為棒球訓練場。」向上國中體育組長李素芬解釋。校方在原有的田徑場周圍鋪設紅土、種植草皮,使球場既能進行田徑活動,也能做基本的棒球訓練。李素芬認為校方架設安全圍網後,在確保安全措施的前提下,複合式場地讓學生有更多運動的機會,「像我們學校小朋友下課也會跑到棒球練習場裡投球,因為周邊有圍網,所以是安全的。」李素芬補充道。 同樣作為發展棒球的學校,臺中市東區力行國民小學(以下簡稱力行國小)在1990年也將整片空曠的黃土,變成跑道環繞的標準棒球場,內野紅土區能打樂樂棒球,草地區則規劃足球、法式滾球等運動供學生使用。「(學生)不需要去外面跟人家擠場地,內野的傳接球,或一些簡單的投捕練習都可以在我們學校進行。」力行國小教務主任陳祥裕自豪地說。陳祥裕回想當年教練張振楠找到力行國小傳承野球魂,並親自帶著當時的選手一起改造、規劃現在的球場。「(改造的)那個區塊就是讓我們發展學校特色來使用的。」陳祥裕說,他認為改建前後最大的差異,是空間利用的程度。 「我們不應該把每一個操場都變成PU或人工草,這是不對的。」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徐正賢說。他指出,許多學校仍以傳統跑道為主,雖滿足跑步與體育課程需求,但對於足球、棒球等需要草地的運動並不理想,甚至可能影響安全。而複合式場地最顯著的優點在於提高運動空間的使用率與多樣性,徐正賢也說道:「在草地(複合式場地)上你要踢足球、打手球、玩田徑,或者打棒球都可以。」他表示,校方應更靈活規劃現有操場,如設置天然草皮跑道或圍網來提供適合不同運動的場地,而非受制於單一設施。 受限於傳統觀念,加上維護成本考量,台灣各校操場仍普遍採用PU跑道,「PU基本上除非破了要修補,平常其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養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兼任學院副院長的吳柏翰說道。與兼容棒球、田徑的紅土運動場相比,PU跑道在後續人工保養上不需花費過多人力或時間,且紅土在雨季過後,約四分之一以上會長滿雜草,需仰賴人工一株一株拔除。李素芬也表示,一般學校未編製相關人員進行灑水等相關保養作業,可能會演變成由警衛室或總務處維護,學校管理會比較辛苦。 「但PU跑道建置成本比複合式場地的草皮更加昂貴。」王念湘提醒,他點出PU跑道建置費用往往動輒數百萬元,且約兩年後跑道面層會開始剝落,需要修補,「如果日照高、溫差大,磨損率會更高,可能五年後又要重新翻修。」可見PU使用年限較複合式場地短,長期而言花費相對高昂。相較於PU,志開實小所使用的天然草皮跑道建置成本低,十年下來的養護費用約落在一百多萬上下,王念湘說:「到現在我們只要固定割草就好,不用再花其他的錢。」但他也提及,草皮跑道的使用壽命與品質受校園規模影響較大,若學生人數過多,草皮可能因頻繁踩踏而加速損耗,因此須視學校的使用需求與維護能力而定。 PU材質在健康疑慮上也較複合式場地有更高的風險,鐘勝宏指出:「PU跑道跟水泥地、柏油路都不是很理想的跑步場所。」因為這些材質受撞擊時產生的反作用力較大,對膝蓋與腳踝的關節,甚至於髖關節都會產生更大的負擔,「所以更理想的跑步環境是複合式場地的泥土或草皮。」他說道。王念湘也表示,就健康而言,草地相較於PU跑道更好,「早期發生過PU跑道剛做完就有學生身體不適,要送醫院的。」他說。若遇市區天氣悶熱,空氣難以回散的情況,教室裡甚至能聞到PU跑道的味道,對人體健康有著不小的隱憂。 複合式場地無疑提升了校園運動空間的使用效率,也為學生、民眾提供更多元的運動環境與選擇。然而,這樣的模式能否在台灣廣泛推行,仍面臨諸多挑戰。從經費來源、維護管理,到學生與社區的實際使用狀況,複合式場地的落實不僅是改建的問題,更涉及政策支持與學生運動文化的發展。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副教授劉昆祐指出,教師人力不足是主因,管理場地的額外責任也會降低教師意願。「有些學校老師本就不多,若再建置新設施並要求老師管理,可能更難找到人願意負責。」劉昆祐補充道。 徐正賢則進一步解釋,高層管理者的個人意向也會影響場地的發展,「關鍵在於議員、立委與校長是否具備正確的運動空間規劃觀念。」若決策者缺乏正確的運動空間規劃觀念,往往在申請經費時就會依循傳統思維,而預算一旦核定,就必須依照最初規劃,建設傳統操場。屏科大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吳柏翰則補充,現有的球場規劃重複性過高,未能針對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在各階段的需求,而校方應思考如何設計更有助於學生運動發展的空間。 台灣對於複合式場地的建設與多元運動空間的推廣仍不普及。目前,校園運動場仍以PU跑道等單一功能設施為主流,雖然維護相對容易,但建設成本高昂且汰換率大,難以滿足學生多元的運動需求。「這個東西很難用金錢價值去衡量它。」李秉諾表達他的看法,他認為如果鋪設複合式場地能改善校園運動安全、營造提升運動風氣,甚至提高競技水準,長遠來看絕對是值得的投資。 世界12強冠軍之後,除了見證棒球實力的成長外,更應思考如何讓運動文化更加普及。未來,唯有民間、政府與校方共同努力,才能為學生打造更多元、更安全、更完善的戶外運動空間,讓台灣的運動發展持續創造佳績。
專題
第1805期
運動不受限 適應體育為身障生開啟新可能
2025-03-14
【專題記者何依庭、林宜婷、潘慧芳、蔣若暄報導】「其實我也很喜歡運動。」患有腦性麻痺的學生阮子柔緩慢地說出這句話,反映了身心障礙學生(以下簡稱身障生)在體育教育中常被忽略的心聲。他們也希望與普通學生(以下簡稱普通生)一樣享受運動。 出生時因停止呼吸而患有腦性麻痺的阮子柔,三歲才學會走路和說話。他表示因為較難控制自己的肢體,導致動作緩慢不靈活。除了講話與寫字要花更久時間外,打球也需在特定的視線範圍中才反應得過來,因此與同學對打時較難接到球,「我要不斷練習,才能達到與別人一樣的程度。」 國高中時,因私校較不注重體育課,加上體育老師不會特別針對個別學生的需求進行指導,阮子柔認為自己沒有在體育課中學到適合的運動技巧,只是多了一段偶爾會活動與玩球的時間。升上大學後,他才接觸到依據身障生需求設計的適應體育課程。 適應體育是一種彈性化的體育課程,針對身心障礙、年老、病弱或失能者等群體的特性、能力及興趣調整,藉由設計合適的運動內容、器材與規則,讓每個人都能在運動中獲得樂趣並促進健康發展。在教學現場,體育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動作問題進行評估與矯治,給予學生合適的指導。 阮子柔說明,通常課上會配有一位老師和兩到三名助教,負責教導約15名身障生。「在適應體育課中,老師會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舉例來說,在打羽球時,老師會控制球落在身障生可看到的視線範圍中,以利他們準確擊球。而助教們則協助學生們撿球,讓身障生能更順利參與課程。 在接觸適應體育前,許多身障生常難以在常規體育教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直到參與課程後,才了解如何用合適的方式學習運動並享受樂趣。這正是適應體育的核心理念——根據不同需求調整運動內容,使每個人都能參與並受益。 致力於推動適應體育的新北市立淡水高級商工職業學校(以下簡稱淡商)門市服務科教師王聖雄回憶,學生時期曾有一位身障學姊向他表達對運動的渴望,「他跟我說,其實我很想上體育課,我想要跟你一樣,可以一起從事運動。」這讓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應擁有運動的權利。這段經歷促使他投身適應體育,努力幫助更多身障生參與運動。 為了讓身障生能順利參與課程,他在主要招收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門市服務科推動適應體育,除了調整教學方式與規則,也挑選合適的環境及器材。「要先有成功率,才有可能往下引起他的興趣。」王聖雄說道。以棒球課為例,王聖雄選擇以輕量的軟式樂樂棒球取代一般棒球,讓身障生更容易擊球。另外,在練習跑步時,心肺耐力較差的學生可改採間歇跑方式。他表示,依照學生個別能力調整運動內容,有助於讓每位學生在體育課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除了身障生的適應體育專班,王聖雄與淡商教師兼進修部主任邱志鴻也積極推動讓普通生與身障生一起學習與合作的融合式體育課。王聖雄以融合球隊舉例,球隊中普通生與身障生各半,共同協作進行比賽。 邱志鴻說明,這樣的設計讓普通生與身障生能在運動場上建立夥伴關係,而非單方面的協助或被協助。活動中他會請普通生協助講解技巧與規則,同時鼓勵身障生回饋給普通生,讓雙方達成真正的交流與互助。他說:「我們是一個團隊,不會分你我。」 然而,邱志鴻表示在推行初期,不少家長對融合式體育課有疑慮,懷疑「我的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此外,他也說明由於升學壓力,許多普通生一開始不願投入。提供特殊族群運動服務的威晴適應體育執行長邱沅桔也說,單靠體育或特教老師無法讓身障生融入體育課,並且可能引發普通生權益受影響的疑慮。「不管是體育老師、特教老師、學校及身障生搭配的物理治療師,他們要共同合作,包括家長。」他說道。 不過邱志鴻也觀察到,隨著時間過去,家長與學生已經逐漸看見適應體育帶來的改變,許多身障生開始願意參與體育活動,甚至能站上頒獎台展現自信。另外,普通生在過程中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領導力,並學會傾聽與尊重不同群體的需求。王聖雄形容:「適應體育就像是一個潤滑劑,把彼此不認識的人融合在一起。」 近年政府持續在適應體育領域投入資源。教育部體育署在2021年啟動「推展學校適應體育四年計畫」,包含「建置適應體育數位平台」、「新增標竿學校」、「辦理教師增能研習」以及「進行適應體育倡議與宣導」四大面向的推展,並於2022年設置「適應體育發展中心」,整合大專院校體育與特教資源。 儘管適應體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政府重視,但實務層面仍存在許多挑戰。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和學校體育統計數據平台資料顯示,每一位具適應體育知能之特教與體育老師平均要帶18.7名學生。此外,適應體育並未納入特教或體育相關科系之必修,教師培訓不足,使得政策落實與教學現場存在落差。王聖雄表示:「我有遇到一些同事,他們說只修過適應體育兩學分、三學分而已,其實遇到特殊生還是不知道怎麼教。」 此外,王聖雄也指出,由於體育教師的實務經驗有限,教學時往往難以因應學生的個別需求並調整課程內容,他分享過去的案例,某位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丟球給學生踢,卻因不了解其中一名身障生的空間感極差,使該生不僅沒有踢中球,甚至因踩到球而摔倒,導致腳骨折。他說:「其實在於培訓這塊,我覺得還是需要一些實務的經驗,因為我們可能修的都只是理論。」 適應體育師資不足的困境何解?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主任李偉清建議,首要之務是從大學端著手。此外,他也認為,在大學課程規劃上需連結特教及體育領域等專業,提供跨域專業課程的修習,「如果沒有適應體育的概念的話,就會不知道怎麼教。」教育部體育署適應體育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計畫主持人,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暨復健諮商與高齡福祉研究所教授姜義村補充,應檢視特教與體育領域的師培制度,將適應體育從選修課程改為必修,「因為每位(特教或體育)老師都會碰到身障學生。」 針對實務層面的改善,姜義村也說明,中心也會持續推動各級教師在適應體育的增能研習及培訓,透過建立學校評鑑制度,督促學校對適應師資的重視,也確保教師的適應體育知能強化,「學校會有壓力,確認體育老師、特教老師有沒有完成適應體育增能研習(的時數)。」 要提高身障生的參與度,除了培養師資,運動場地與器材的完善程度也是關鍵。王聖雄提到,雖然學校已建置有各項器材供身障生訓練的知動教室,但目前場地仍未完全無障礙化,還需持續改善設備。例如降低籃框高度、提供安全緩衝區域等,以確保更多身障生能夠自在、安全地參與體育活動。 關於場地改善,邱沅桔則認為可以從日常生活空間的友善做起,「例如很多公園對身心障礙者、心智障礙者等的友善相對缺乏一點,那可以從這些小地方慢慢去著手,環境改善後,大家對於適應體育就變成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他指出,在一般的生活場域中打造無障礙設施,讓無障礙生活化,就能使大眾了解身障者的需求,並習慣無障礙設施的存在。 對此,姜義村表示,中心提供計畫輔助金與輔具添購的協助,鼓勵各校加強檢視運動場館設施與無障礙設計的完善。 「要活就要動!」邱沅桔強調身障生與一般人無異,應該同享運動權益,他也認為適應體育不僅是為身障生打造的課程,更是一種對運動平權的追求。對應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與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宗旨——讓每位身障者透過運動建立自信、展現能力,促進運動平權與多元共融的社會,體育署將於2025年8月成立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相關業務的主責單位。 對此,姜義村認為國家運動發展必須基於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才能為身障者與特殊需求者創造真正共融的運動環境。而針對體育署運動平權與適應體育發展三階段的願景,他也說:「當身障生都有很好的身體素養與運動習慣,再來思考競技(階段)。」
體育
第1802期
青銀同場比拚地壺球 臺體耐心佈陣奪雙冠
2024-12-06
【記者林宜婷台中報導】屏氣凝神,果斷出手,將壺球推至目標。第八屆理事長盃全國地壺球錦標賽於11月30日舉辦,不同於往年都在北部,本屆賽事首次移師至臺中市南屯國民運動中心。來自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臺體大隊榮獲大專組及公開組第一名;來自香港的香港A隊則拿下公開組第二名的榮譽。 地壺球為香港原創的運動項目,一場比賽共比六局(註一),每局雙方交換攻防,一隊有三位選手、六個地壺球,每位選手可分得兩個地壺球,輪流發球比賽。各隊需將地壺球推至有效得分區(註二),最終位置較對方更接近得分區中心點,即可得分。 註一:雙方平手加賽一局,再平手則以一球定勝負。 註二:又稱作營壘(house)。 在大專組決賽中,臺體大隊與來自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臺北海大A隊競爭激烈,臺體大隊在首局拿下一分後,卻節節敗退,在第六局力挽頹勢,以3:3平手加賽一局。最後,臺體大隊挺住壓力,以4:3取得優勝。臺體大隊也在公開組決賽,以加賽局的一分之差,打敗香港A隊。 談到對地壺球的接觸與看法,來自臺體,專長為曲棍球的陳擇表示,會接觸地壺球的選手多半都不是專項專長,因為學校開設的課程,進而認識入手門檻低的地壺球,「它是個蠻新的運動,大家都覺得不難上手也有興趣,在地板鋪上專用墊就可以打了。」曾被選為地壺球國手,來自臺體且專長為劍道的楊廷寬則說道:「雖然這運動看起來簡單,但也是需要體力與智力,鬥智鬥勇的項目。」他說明,比賽會需要靈活的思考及具穩定性的準度,才能應對場地影響及場上的佈局。 遠赴而來的香港A隊員梁小英針對這次的比賽,她認為,身為61歲的長者還能夠與臺灣大學生一同比賽,感到非常高興,「臺灣大學生在力度控制與反應上比較好,學習能力也快。」梁小英也分享,雖然香港地壺球的發展較為成熟,不過透過這次交流,也看好臺灣地壺球的未來推廣,「期望下次還能再來臺灣比賽!」 提及地壺球的發展,臺北海大A隊教練,北海科大健康促進與銀髮保健系助理教授尤欽弘說:「可以在適應體育(註三)進行推廣。」他解釋,雖然地壺球在大專院校較少以社團、校隊進行,不過藉由地壺球易上手的特性,現今常與休閒運動及高齡照護相關科系結合課程,推動在年輕與長青族群之中的接觸。尤欽弘也認為可以規劃教育課程,帶動適應體育的發展。 註三: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常推動於身心障礙者、病弱或高齡者,但不僅限上述族群。 目前地壺球仍非大眾熟知的運動項目,此次賽事主辦方,臺體休閒運動學系副教授蔡明昌強調,會將地壺球推廣著重在舉辦賽事,同時也會以社區活動、大學課程與巡迴體驗,以及建立國中小社團進行地壺球發展,「期盼能夠讓大家更認識地壺球。」
體育
第1802期
考驗力量與技術 相撲力士齊爭國手資格
2024-12-06
【記者潘慧芳台北報導】114年度相撲培訓國手選拔於1日在在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舉辦。邀請各級選手參賽,而大專生多來自臺北市立大學與真理大學,並從中挑選明年度世界盃世青盃相撲比賽及其他國際相撲賽會國手選拔資格。 相撲比賽場地稱之為土俵,選手只能於土俵內對決,在土俵內,不可有除腳掌外的其他身體部位碰觸到地板,一旦觸地或是離開土俵即為輸。一場相撲比賽最快可於5至10秒分出勝負,因此上台後必須全神貫注。而相撲的服裝也有規範,若是在職業賽場上,選手只能著腰帶 ( mawashi ) 上場,且只有男性可參與,比賽不分量級;但非職業賽場,選手可著襯衣,男女皆可參與,且依體重分為四個量級,分別為輕量級、中量級、輕重量級與重量級。 北市大林善宇原本是角力選手,上大學之後因北市大教練陳正豪也有涉獵相撲比賽,所以才接觸相撲,此次參加成人男子組輕量級(85kg以下),提及比賽狀況,他說:「雖然相撲不需要太多體能,但頭腦需要非常清晰,只要一落地,或是出界就輸了。」而比起角力,林善宇認為相撲相對刺激,因勝負只發生在一瞬間,需更專注謹慎,而角力是積分制,若其中一局不小心失誤,還有兩局比賽可以挽救。北市大江霖參加成人女子組中量級(65kg至73kg),談及平常練習狀況,他說:「因為校內女相撲選手都畢業了,所以現在都跟男生一起練,也有更多經驗與比自己更重的選手對抗。」 陳正豪認為選手今天表現不錯,「他們以前都是比角力上來的,所以面對相撲比賽,在心態調整上,相信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談及選手平常訓練,陳正豪表示,當選手需要控制體重及飲食時,就會調整訓練量,畢竟飲食與訓練需要相輔相成。 而大眾對於相撲可能都會有些既定印象,例如體態豐腴、穿丁字褲,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林善宇分享,其實很壯碩的相撲選手不是只有脂肪,「他們的肌肉量其實比一般人還要高,因為體重在相撲場上就是種優勢,所以除了肌肉以外,他們也需要脂肪來增進體重。」中華民國相撲協會秘書長李俊儀,同時也是本場裁判,他表示大眾對於相撲的印象會是兩位穿著丁字褲的壯士在比賽,而可能許多人對於只穿丁字褲會認為較為赤裸,但在日本文化中,相撲為神聖的祭神儀式,穿著丁字褲也可讓觀眾欣賞相撲手的體態,同時代表選手沒有攜帶任何武器上場。提到相撲的推廣,李俊儀說明協會正積極向基層扎根,推動國小、國中及高中的相撲社團,同時也希望,若有其他技擊運動選手在其項目中無法上場,也可考慮轉至相撲項目。此外,在非職業賽場上,也新增女子超輕量級比賽,鼓勵更多女選手參與相撲。
體育
第1801期
王偉哲奪金憶父母反對 撞球運動盼反轉觀感
2024-11-29
【記者張恩爾桃園報導】113年全國大專院校撞球聯賽18日至22日於桃園市九號颱風撞球館舉行,依據比賽規則分為九號球及十號球兩種項目。公開男子組九號球及十號球冠軍分別由僑光科技大學的王偉哲、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郭奕涵獲得。而女子組兩個項目皆由宏國德霖科技大學拿下冠軍,九號球冠軍為洪欣妤,十號球則由李亭誼奪冠。 撞球九號球的規則為選手須用母球(白球)撞擊球台上號碼最小的球,並在擊中最小號碼球後,將九號球合法擊入球袋者,即為勝利。而十號球的規則與九號球極為相似,只是在將球擊入球袋的過程中需指定要擊入的球袋(中袋或底袋),比賽時長超過一小時,並且一天通常需進行好幾場賽事,是十分考驗體力與專注力的體育項目。 在本屆賽會獲得男子十號球冠軍的郭奕涵在決賽擊敗德霖科大的魏宸祥,郭奕涵賽後表示,因為工作關係已經很久沒有比賽,所以比賽過程中其實非常緊張。談到如何調適緊張的心情,郭奕涵說明:「我會一直提醒自己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事,以此來調適身心靈,因為撞球到最後比的就是心態。」撞球除了考驗心態,同時也相當消耗選手的體能,拿下女子組九號球冠軍洪欣妤提到,撞球選手的訓練除了球桌上的技術外,也包含體能訓練,例如慢跑、手部肌肉訓練等等,自己每天訓練時長都會超過七個小時。 現今許多人仍對撞球存有刻板印象,認為撞球館是不良份子的出入場所,王偉哲對此也有深刻的體悟,他表示,一開始家人非常反對自己往撞球這條路發展,經過反覆的溝通,自己也慢慢打出成績後才獲得家人的認同。中華民國撞球協會秘書長莊曜霖也說到,早期都認為不愛唸書的孩子才會去打撞球,不過現在的觀念慢慢開始轉變,透過舉辦各個層級的比賽,協助學校成立球隊,讓撞球深入基層,「讓家長發現打撞球的孩子不會學壞,了解打撞球不見得是一個負面的行為。」 撞球在過往是非常熱門的運動,不過近年來逐漸式微,除刻板印象外,最大的原因是國際賽停辦。莊曜霖表示,台灣是世界撞球的強權,在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一共拿下過22面獎牌,國際賽有亮眼的成績自然而然會有很多人想打撞球,「不過2010年的亞運是最後一屆舉辦撞球項目,奧運也沒辦過撞球,因此就越來越少人去打撞球,所以在那之前(2010年)算是全盛時期。」 不過莊曜霖也提到,那些奪牌選手在退休之後成為教練,將技術和經驗傳承下去,也成功培育出很多優秀的年輕選手,例如今年的亞洲青少年撞球錦標賽就是由台灣選手獲得冠軍,他也補充,2030年的亞運將重新舉辦撞球項目,期望透過國際賽的好表現讓更多人從事這個運動。另外撞球場的環境也改善許多,《菸害防制法》的推動讓原本煙霧瀰漫的球館轉變成無菸的環境,莊曜霖期望透過運動場所的進步和國際賽場的表現,讓撞球再度成為熱門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