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藝文
第1771期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2022-11-1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天井灑落的光線,在層層沖孔板(註)過濾下由白轉褐,隱喻茶湯由白水煎煮成黃褐的過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生蘇俊璋、李珮溱以建築設計作品「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榮獲2022美國建築大師獎商業空間類別全場大獎。註:充滿孔洞的金屬板,可讓空氣與光線流通,常用於建築設計。「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是蘇俊璋與李珮溱在課堂中,為台灣茶空間品牌「三徑就荒」設計的商業空間平面圖作品,該空間可供使用者品茶、展售商品、舉辦藝文展覽等。三徑就荒一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原指君子的風骨氣概,在此則用來代表茶的樸實特性。蘇俊璋說:「泡茶最重要的是希望你沉澱心靈,感受泡茶帶來的儀式感。」因此兩人設計出茶空間,期盼能讓使用者在喧鬧的城市中,體驗茶道的寧靜氛圍。「過濾」是蘇俊璋和李珮溱的核心設計理念,兩人的指導老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洪逸安說:「可能過濾塵囂、可能過濾情緒,以此為主軸發展整個空間。」天井裝設的層層沖孔板如同濾網一般,可讓空氣與光線通過,藉此產生對流,同時豐富室內景觀。燈光在穿透沖孔板的過程中,光點也會逐漸由白轉黃、由黃轉褐,就像煎煮茶湯時的色澤變化。三樓的品茶區設有茶席,讓使用者在泡茶時席地而坐。蘇俊璋解釋,茶文化有專門的行為與儀式感,茶席相較於一般座椅,更能體現出日式的茶道精神。「讓顧客感受到這個空間想講述茶。」政大茶藝社副社長廖羽恩也認為,適當的空間選擇能為泡茶過程賦予藝術氣息,對品茶者的體驗而言相當重要。設計之初,洪逸安要求所有學生以一座位在上海的空屋作為設計基地。蘇俊璋表示,由於該基地本身樑柱過多,不易實踐預想的天井設計,這點曾令他感到苦惱。最終,他決定將樑柱與天井的沖孔板結合,讓樑柱數量由上到下逐漸增加,在克服基地先天限制的同時,也呼應過濾的主題,「把問題融入理念,讓缺點變成優點。」他說。洪逸安說明,本次學生作品雖是以現有品牌為基礎發想,但卻未必和品牌原先的理念完全相同,而是從學生視角對品牌進行再陳述,「一個品茶的空間,設計者會把怎麼品、怎麼看給放進去。」如蘇俊璋和李珮溱,便以「過濾」重新詮釋三徑就荒的品牌理念。蘇俊璋表示,本次作品獲獎令他感到受寵若驚,但他也警惕自己,「希望未來的作品不只是複製此時的成功,而能有所突破。」
單車帽濾懸浮微粒 供新鮮空氣護騎士健康
新知
第1716期
單車帽濾懸浮微粒 供新鮮空氣護騎士健康
2019-12-04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近年來以單車作為運動或旅行代步工具已蔚為風潮,但不良的空氣品質,致使單車手吸入過多塵埃,對肺部造成傷害。對此,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級專門技術人員劉大琦指導該校跨系學生共同研發「VAS(Vacuum Air System)運動有氧單車帽」,除了能過濾空氣中懸浮微粒、由車帽後方的裝置提供新鮮空氣外,使用者也能透過裝置結合APP感測系統掌握心率脈搏。劉大琦說明,無論是專業單車手或是業餘人士,在騎車時都需戴上口罩或布條以減少吸入塵埃。口罩雖能過濾空氣,卻會在騎乘中妨礙人體呼吸,造成單車手換氣不足甚至呼吸不順暢,「此外,他們所佩戴的口罩或布條在單車手流汗時會緊貼皮膚,造成不適。」學生團隊陳信凱補充。 專業單車手及業餘人士,在單車運動時都需戴上口罩或布條以減少塵埃的吸入,但口罩不僅妨礙呼吸,更是造成臉部的不適。 圖/陳秉永提供此研發採用自動輸送空氣裝置,由安裝在車帽後方的過濾器,透過導管輸送過濾後的乾淨空氣,陳信凱補充,裝置會偵測騎士的心率變化,以不同頻率供應空氣。而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則由設置於車帽前方的口罩排出,如此空氣不會回流,使用者能夠有順暢的呼吸循環。 圖為VAS運動有氧單車帽側面,此研發能過濾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並由車帽後方的裝置提供新鮮空氣。 圖/陳信凱提供繼5月「2019 新一代設計展」首次展出後,團隊中電子工程系學生將裝置加以改良,參加「第14屆盛群盃HOLTEK MCU全國創意大賽」。劉大琦提到,透過學生團隊的專業技術,加強脈搏與呼吸感測,以更精準地提供空氣,他說:「電子智慧的加入,使原型具備完整功能。」因此裝置又再獲得「智慧玩具/創意商品示範組」傑出獎及「環境監控與智慧綠能應用獎」第一名。 圖為VAS運動有氧單車帽後方,團隊在車帽後方裝置過濾系統,透過偵測騎車人士的心率,並依照他們的換氣頻率來供應空氣。 圖/陳信凱提供現下單車帽追求輕型與堅固安全的設計,團隊所使用的靜電集塵式過濾系統由金屬進行導電,產生靜電以集中空氣中的塵埃,陳信凱說:「不免為該研發添加重量,造成研發過程對目標族群有相當困難的取捨。」因此,他希望靜電集塵式技術能有所突破,使研發產品更符合大眾需求。劉大琦也談及,目前正在申請專利,未來開發還有待考察,若此研發作品普及化,價格將會降低。國立政治大學單車社社員王紹佟指出,空氣品質不佳時,單車手會佩戴運動防護口罩,但此舉會減少騎乘的攝氧量,進而影響運動表現,他說:「此裝置的機制可以兼顧防護及換氣,相當吸引我。」同為政大單車社社員的黃友方表示,中南部空污問題嚴重,以此為需求,他可接受此裝置的重量,「也希望再依照每人頭部大小設計。」他補充。
過濾塑膠微粒 清大仿生設計護海洋環境
新知
第1715期
過濾塑膠微粒 清大仿生設計護海洋環境
2019-11-28
【記者賴辰瑀綜合報導】意識到海洋中塑膠微粒易危害生物與環境,國立清華大學跨領域學生團隊設計作品「Heart Of Ocean」,模擬生物的功能及構造,發想出可以過濾海洋塑膠微粒的系統,盼歸還海洋一個無污染的環境。團隊在作品於4月獲獎後繼續對此作出改良,希望將系統搜集塑膠微粒的範圍變得更精確,並於7月獲「2019年全球仿生設計競賽(2019 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國際賽佳作。 國立清華大學跨領域學生團隊設計出能夠在海洋中過濾塑膠微粒的系統。 圖/陳政佑提供此發想設計集結生物構造,模仿大王蓮的氣室用以支撐系統本體,接著學習心臟瓣膜單一方向流通的特性,控制水流進出方向,藉此將海水引進系統。系統表面模擬防生物附著的豬籠草表皮,內部則以公蛾觸角、海樽的過濾構造打造範本,以篩選海中的浮游物質,進而搜集塑膠微粒。團隊成員特別設計LED燈,希望藉由生物趨光的特性,阻止浮游生物被吸入過濾系統中。然而,團隊意識到浮游生物依然會被吸進系統,因此在機器內部新增一個模擬「蝠鱝」的微流道腔室,蝠鱝為一種身體扁平的海中生物,微流道的發想結合蝠鱝鰓的構造,將大小相異的粒子引入不同流道,以精進系統搜集物質的準確率。此次改良也將藉由模仿豬籠草表面特殊奈米構造而得的液膜功能刪除,團隊成員林昀表示,因奈米結構成本昂貴,考量實際運用後決定去除此功能。 此系統頂端模擬大王蓮氣室的支撐功能,而錨沉入海底。上方設計LED燈吸引浮游生物,避免浮游生物進入過濾系統,藍色部分為過濾塑膠微粒的機器。 圖/陳政佑提供團隊成員楊善雅表示,發想是最困難的部分,團隊需要從眾多仿生設計來源中,擷取最有效率的方式。例如他們起初想了許多仿生設計過濾系統,各個設計雖然相似,然而在應用上還是有些微不同,在眾多考量下,團隊決定運用海樽及公蛾觸角來做過濾系統的範本。清大生命科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指導老師焦傳金說明,仿生科技使跨領域學生團隊將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整合成實體作品,未來也希望大力推廣仿生應用跨校合作,聚集更多青年運用所學。為了讓作品更符合實際需求,團隊也向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請教全台海域塑膠微粒的比例,團隊成員葉庭渝補充,除了塑膠微粒的密度外,也須參考當地氣候與海洋狀況,才可評估系統的放置地點。然此發想目前尚未有實體成品,外加海洋變數大,未能確認裝置成效,因此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說明,若此系統能夠放置在較淺、較窄的河流中,將會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台灣海域塑膠微粒分布的密度,其中西南海岸與東北角為最多塑膠微粒的區域。 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