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42期
油彩融創作心境 林君晏塑公園散步景觀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視線隨著油彩線條流動,所見的景物也隨之抽換,產生時間流動的錯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學生林君晏於民國109年12月18日起,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舉辦個展《日常散步》,透過堆疊油料,呈現自身在散步時的觀摩路徑與記憶點。 展場採用昏暗的燈光,並放置公園中常見的木椅,觀眾可隨時坐下,以仰視角度欣賞畫作。 圖/徐嘉璟攝「我一定要從日常找出題材,體會相片、記憶中的東西。」林君晏說明,自己觀看事物的方式會受到情緒、境遇影響,創作時他不須多想,情緒與筆法便能自然地結合。因此,他創作的展品大致可依繪畫時的心境劃分為二,色彩鮮明、風平浪靜的漁港風光,呈現他於南寮漁港遊歷的閒逸;雜亂交疊的婆娑樹影,則象徵就學時期的創作困境。 林君晏表示,作品〈在頂樓的發光搖擺—2〉的樹葉紋路由模糊、雜亂的筆觸構成,圍繞在方正的校舍周圍,營造校舍隨風被吹動的意象。 圖/徐嘉璟攝為了能同時呈現兩種迥異風格的畫作,林君晏將展間打造成陰暗的公園,將畫作化為散步時的公園景色,使人在觀賞時不覺得突兀。而主視覺作品《夜間公園探險》也被放在最陰暗的角落,林君晏解釋,他同時運用厚重和輕薄的筆觸堆疊這幅畫作,讓它集結自己所有觀看日常的方式,如凝視、游移等,故他希望觀者能最晚發現這幅畫,先專注融入其他畫作的情緒。飽和度高的色彩撫平情緒,有時甚能帶來愉悅感,林君晏認為,厚重的顏料能模擬金屬和塑膠的光滑質地,在呈現物件的質感之餘,也能促使觀者專注凝視。濃烈的紅、黃、藍構成線狀風箏,獨聳於空曠的港口空地,作品〈一日南寮系列〉以幾何、奇幻的風格呈現林君晏印象最深刻的南寮漁港物件。他解釋,藉由排除畫中的人與雜物,強化他記憶中的臨場感,引導觀者視線聚焦於單一物件上。 作品〈一日南寮系列—風箏線〉的風箏有著現實中不會出現的生硬稜角,展現林君晏對物體的獨特觀察和印象。 圖/徐嘉璟攝林君晏也希望觀者能體驗持續移動的觀賞情境,藉以理解他的創作歷程。他補充,他習慣爬到頂樓,來回踱步觀望校舍,不斷思考繪畫的意義,故他用淺透的筆觸,堆疊不斷搖擺的暗綠樹葉,期望塑造浮動、沉悶的情緒。作品〈夜晚的舞台—1〉則利用不同大小、角度的球場相疊、交夾,當觀者移動視點,球場的相對位置也隨之改變,進而營造環視球場的動線感。林君晏說:「我們在觀察日常事物時,會四處走動、改變視角,並非靜止不動。」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物件扭曲的形體使他感受於畫中移動的速度感。 林君晏在〈夜晚的舞台—1〉紀錄觀看學校球場的不同角度,以堆疊球場的方式營造空間的立體感。 圖/徐嘉璟觀展民眾林旻柔說:「這場展覽很輕鬆、隨性,讓我感覺他(林君晏)的繪畫是為了他的生活而畫。」但林君晏提及,除了透過展覽表達自己的觀察外,他也希望觀者能摸索出自己的獨特視角。他於展區設置高低不一的公園長椅,再利用具有摺角的牆面,交錯出不同的觀看路徑,期望觀展民眾能處於不同的觀察位置,體會蘊藏於平凡中的生活感觸。
藝文
第1710期
藍曬技術投射生命創傷 林庭立探討家的意義
2019-10-23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微弱的白光打在一幅幅以藍色為主調的畫作上,營造出憂鬱冷硬的氛圍,展場中,僅有中間的座椅打著黃色暖光,為觀展者保留一處能感到溫暖的地方。這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林庭立,14日於清大竹師藝術空間二館展出的《家、記憶、藍圖》個展,運用攝影顯影技術「藍曬」等複合媒材,創作出「家」持續變動的意象。 以藍色為基調的系列作品營造出憂鬱冷硬的氛圍,中央的椅子則打著暖黃光,為民眾保留一處能感到溫暖的地方。 圖/林庭立提供 藍曬搭配油彩和彩色墨水的作畫方式,是林庭立從2017年開始發想關於家、記憶和藍圖的系列作品時,所開發的創作技巧,主要是希望可以在藍曬較生冷的藍色基調中,添加一些溫暖的色彩,從中找尋自己對家的意象和對記憶的解讀方式。 林庭立分享,大一那年,家中遭逢重大變故,讓他不得已離開居住18年的房子,也令他重新開始思考家的定義,他說:「其實當初是非常難過和無奈的,覺得自己無法改變現狀,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透過創作去彌平心中的傷痛。」從此,他開始以家庭照為創作主題,期望可以從照片中了解過往笑得天真無慮的自己,是如何建構現在的個性。 林庭立舉辦《家、記憶、藍圖》個展,14日舉辦開幕會,介紹創作理念和動機。 圖/林庭立提供 當時的作品呈現出林庭立對家庭充滿矛盾的情緒,使用金、銀、紅等鮮豔的顏色,對比藍曬冷硬的氛圍,搭配出衝突的感覺,表達對童年家庭的諷刺。他談到,一般人都是想辦法將傷痛深埋,但為了創作出有血有肉的藝術,他說:「我並不想再把它埋起來,我想要把它挖出來,讓它接受陽光。」在過程中,他也漸漸歸納出家庭的重要元素——住屋、家人和家的象徵意涵。 作品〈人質〉,表達小孩只能被接受成人的愛和關懷,是林庭立初期創作的療傷作品。 圖/林庭立提供 持續創作一年後,林庭立漸漸走出陰霾,開始期望可以運用童年家庭照,為古蹟保存、都市更新等議題,提出對於「家」的藝術關懷。曾經觀賞過本次展覽的清大藝設系學生蔡維傑指出,林庭立運用油畫的加減法,堆疊出許多破碎的塊面,這樣的技法彷彿呼應到不斷被破壞和重新建構的城市,是非常合宜的表現手法。 林庭立經過一年療傷後,開始將家庭照和都更、廢墟拼貼,表達對相關議題的關懷。 圖/林庭立提供 今年暑假,林庭立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進行短期駐村,緊鄰鐵道的創作環境,讓長期在外地求學,往返於故鄉彰化和學校所在地新竹的他,感受到鐵道強烈的返鄉意象。同時,在經過這些年的創作後,他也感受到藍曬的另一種形式意義——未來性,他解釋,由於藍曬在過去經常作為複製建築工程原圖的技法,代表工程設計和建築方向,具有建構未來的意義。 在意識到藍曬的未來性後,藍色對於林庭立來說不再只具有憂鬱的意象,他開始在作品中加重藍色的比重,希望可以把對「家」的想像,還有對過往記憶的情緒描繪出來,賦予家關於未來的意象。他微笑著說:「其實我也不確定家是什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家對我來說,正在往溫暖、未來的方向前進。」 在新竹市鐵道藝術村短期駐村後,林庭立開始意識到藍圖的未來性,大膽加重藍色的比重。 圖/林庭立提供 「我只是給他一些學理和藝術的養分,而他也相當爭氣。」指導教授謝鴻均談到,林庭立的美術專業技術本來就很優秀,在指導期間,看見他跳脫原有的藝術創作形式,以攝影藍曬等複合媒材,投射自我生命的創傷,藉此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大男孩。
藝文
第1692期
鐵路碎石造景社區 重現嘉義鐵道歷史
2018-12-12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嘉義台糖舊倉庫屋頂上懸掛著紅黃燈籠,連接彩虹色繩索,向下延伸至後驛社區土地,上頭繫著社區居民的祈福卡。一群來自台中、彰化的大學生,組成創作團隊「夜間飛行者」,分別透過燈籠及鐵路碎石等元素,創作〈燈繫〉及〈後驛波動〉兩件作品,參與本屆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黑金段藝術節(註),展現後驛社區的歷史特色。 〈燈繫〉利用紅黃兩色的燈籠,自台糖舊倉庫屋頂懸掛而下,象徵後驛社區居民自外地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況。 圖/林傑立攝「平常不太常去鐵道藝術村,知道但不常去。」當地居民謝佑真表示。鐵道藝術村成立17年,然而對於緊鄰的後驛社區居民而言,藝術村卻是一塊陌生的場所。藝術節策展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一凡認為,嘉義鐵道藝術村要發展成藝術聚落,應該要與周邊社區有所互動,故將展出空間延伸至社區。而飛行者團隊則透過在作品中加入鐵道的元素,讓鐵道藝術村能更貼近後驛社區。 後驛社區在日治時期為煤礦等貨物的集散地,社區中能見到幾處,自日治時期留下的告示牌。 圖/林傑立攝懸掛在台糖舊倉庫的〈燈繫〉以紅黃燈籠,象徵當地居民從外地移居,為後驛社區帶來不同信仰、宗廟林立的景象,而〈後驛波動〉則以鐵道碎石鋪成漣漪圖紋,碎石象徵鐵道之於社區的重要性,作品也有指示牌的作用,指向嘉義鐵道藝術村的方向。 〈後驛波動〉利用社區中閒置的畸零地,以鐵道上的碎石,經過染色後鋪製成漣漪波動的圖案。 圖/夜間飛行者提供夜間飛行者團隊成員皆非嘉義人,因不熟悉後驛社區歷史,創作初期隨著陳一凡及後驛里里長陳其生參訪社區。陳一凡說:「居民很期待社區能有新樣貌,他們也建議我們很多畸零地進行創作。」陳其生也表示,社區中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景點,經過創作團隊規劃、整理,將社區各景點串聯,才有現在的成果。夜間飛行者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蔡璧合表示,不少民眾熱情參與作品創作,例如〈燈繫〉讓社區居民寫下自己的願望,綁在作品的彩虹繩索上。蔡璧合說:「有居民因為活動當日要上班,所以提前來和我們拿卡片,希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活動當日,現場更聚集30幾位居民,一同參與祈福點燈儀式。 作品由彰師大夜間飛行者團隊與社區居民共同完成,上頭的祈福卡即是出自當地居民之手,藉此希望自己的願望實現。 圖/林傑立攝創作期間,團隊成員遇到不少民眾好奇詢問,團隊也不斷與居民溝通場地使用及創作目的。負責〈後驛波動〉成員、彰師大美術系碩士班的柯頌葳說:「原先我們使用黑作為〈後驛波動〉的背景,但考量到當地居民較為保守,長輩較忌諱黑色。」柯頌葳表示,粉刷當日就有一名老奶奶特地叮囑不能在自家外牆漆上黑色,團隊便以黃色取代。團隊成員也期望未來能再進入社區創作,並讓居民共同參與。柯頌葳說:「我們希望從這塊小小的畸零地開始,讓里民的生活中有新的小波瀾與色彩。」陳其生則表示,社區中仍有許多閒置的土地,經過整理後,未來不排除開放,讓其他藝術家進駐創作。註:黑金段藝術節是自2002年起,嘉義鐵道藝術村舉辦的年度活動,其名「黑金段」為嘉義後火車站地區,在日治時期為貯藏煤炭的貨運集散地,而煤炭又有「黑金」的美名,故被稱為黑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