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校園推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多次穿依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35期
藝術產鏈角色換位 行為藝術模糊身分界線
2020-11-04
【記者崔兆慧台北報導】一手拿著講稿,他隻身站在黑木箱上,宏亮地誦讀觀賞行動藝術作品後的感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研究生陳俊宇與「台灣行動藝術研究社」的九名藝術家共同創作〈PER.FORMANCE ART〉,透過一連串的行動藝術,思考藝術產製過程每個角色的界線及身分轉變。 藝術家陳俊宇在街頭口述他曾觀看的八件行為藝術作品,以生動的語調帶領觀眾想像作品內容。 圖/崔兆慧攝展演名稱將英文單字PERFOMANCE拆解成「PER.FORMANCE」,意指每一次、每一種形式的創作表現。在此次表演,藝術家們分別創作八件行為藝術作品,僅對陳俊宇公開作品,並讓他紀錄作品的內容及他對作品的回饋。之後,唯一掌握作品資訊的陳俊宇再挑選適宜的場所,口述他先前紀錄的內容,聽眾只能從他口語中想像八件作品原有的樣貌。策展人姚瑞中說:「陳俊宇在街頭講述,黑色的木箱就是他的演講台,像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在街上和民眾討論、交流。」陳俊宇闡述,此創作形式的靈感來自英裔德國藝術家提諾.塞格爾(Tino Sehgal),塞格爾的禁忌便是不讓人紀錄他的作品,即便如此,仍有人用錄音筆偷偷紀錄塞格爾某次表演的情境。陳俊宇將故事延伸至此次創作,他觀看九位藝術家的作品後,僅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遞,卻不發表文字檔案,讓八件作品內容因無文字記載,成為口耳相傳的都市傳說。 藝術家陳俊宇在街頭口述他曾參與的八件行為藝術作品,觀眾錄下他的表演過程。 圖/崔兆慧攝「經過多層轉印後,藝術品產製過程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還是固定的嗎?」陳俊宇提問。他原是藝術家,而在〈PER.FORMANCE ART〉中因要規劃展演成為策展人,接著他在觀看藝術家們的作品後撰寫心得,身分又再轉換為藝評人。之後,陳俊宇走上街頭口述作品內容時,創作作品的九位藝術家聆聽他的講述後,他們的藝術家身份似乎消失,成為觀眾。參展藝術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陳薇說:「我們(在這場創作)的關係層次是一直在浮動的。」 藝術家陳俊宇以瑞士藝術家托馬斯.赫胥宏(Thomas Hirschhorn)於民國99年創作的《評價的幽靈》為樣本,繪製出藝術品產鏈中,角色互相轉化,而界線逐漸淡化的過程。 圖/崔兆慧攝整場行為藝術的角色在參與藝術的過程不斷產生變化,陳俊宇表示,在身分消除、建立的過程,每個身分的界線隨之模糊,複雜的線路交織成藝術產製的生態圈。當產鏈上的角色定位鬆動時,他開始產生一個疑問,「他是藝術家,還是我是藝術家?」他認為,作者論因而消失。 藝術家陳俊宇在行為藝術結束後,自己搬攝影器材回室內,問起是否需要幫忙,他笑說:「我喜歡自己掌控事情的感覺。」 圖/崔兆慧攝身處不同的產製角色讓陳俊宇得以用全新的角度審視每一件作品,他提到,整個展演形式的理念並未隨著此次表演而結束,他將繼續口述作品故事。陳俊宇進一步說:「能透過藝術創作打開介面,建立一個討論場域,這就是我覺得最美好的狀態。」行為藝術注重臨場表現,藝術家也難以猜測觀眾的反應,參與者張耿嘉說:「行為藝術中的突發性,便是它可貴的地方。」
藝文
第1638期
遊戲卡帶入展 打破社會框架
2016-11-23
【記者周瑩慈新北報導】一幅幅畫作是一張張卡帶,三位藝術家化身玩家,進行一場探索個人內心、社會現象的遊戲。《GAMEBOY》三人聯展14日至28日在荒原藝術舉辦。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陳俊宇,與台藝大美術學系學生劉耀鈞、台藝大美術學系學生王世甫三人聯手佈展,創造遊戲世界。踏入展場左手邊的一個角落,有一個木製金字塔形外框、三個角倚牆支撐,空心內部懸掛一顆燈泡、外表包裹的布被燃燒而殘缺的裝置,這是劉耀鈞的作品〈燃燒不全〉。用金字塔比喻人,劉耀鈞表示,大多數人只願接受自己想看見的事物,「金字塔是封閉的,就像人們都是無知的。」他認為大眾從小被灌輸各種信仰,例如金字塔內涵神秘力量,但打破既定印象後,得到的只是代表荒蕪的燈泡。用激烈的燃燒手法表現對社會的反抗,而一層層地破壞金字塔,也像在遊戲中一步步破關。王世甫的《現象場》系列作品,則以截然不同的卡通漫畫風格,探討相同社會存在既定思想的現象。作品〈大冒險〉中以佛頭作為既有思想的符號,王世甫表示,從小家庭信仰佛教而有許多規矩,「但問媽媽為什麼要遵從這些規則,媽媽也說不出原因。」另一幅作品〈舞台上下的奇妙生活〉中,王世甫傳達即使想要破除社會既定印象,最終仍然無法突破框架。陳俊宇以作品〈人造人〉表達經歷世代觀念灌輸,社會大眾外貌不同,其實本質思想已定型。透過象徵投射的光束,描述人將自己投射到下一代,形成人造人的意象,與沉重議題形成衝突感。展場中央有一大面色彩鮮豔的塗鴉牆,「這面牆最能表現我們的遊戲行為。」陳俊宇說道,這面牆是三人衝動的產物。利用塗鴉畫出三人直覺的創作,既能呼應遊戲態度,作為主視覺也更能讓觀眾身歷其境。觀眾、台藝大美術學系學生林宏軒表示,不只畫作,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展覽理念更引起他共鳴,「以前將寫實技法當作指標,看展後發現原來藝術還有那麼多表現手法。」陳俊宇表示,並非所有作品皆與遊戲有獨特關聯,而是三人以年輕的眼光、遊戲的心態、樂於嘗試的精神,去實踐「每一張畫作都是一張卡帶。」 劉耀鈞現地製作作品〈燃燒〉,用激烈的燃燒手法表現對社會的反抗,而一層層地破壞金字塔,也像是在遊戲中一步步破關。圖/周瑩慈攝 陳俊宇作品〈人造人〉,描述經過世代的教育、觀念灌輸,人與人之間外貌看似不同,其實本質思想已有一定模型。圖/周瑩慈攝 三人利用塗鴉的方式畫出平時生活經歷,隨性、直覺的圖像,搭配鮮豔色彩、歡樂風格表現遊戲態度,讓觀眾身歷其境。圖/周瑩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