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807期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2024年10月23日,周杰倫台灣場演唱會門票開賣瞬間售票網站隨即卡頓,粉絲只能看著螢幕「轉圈圈」,隨後票券便在短短5分鐘內銷售一空。當粉絲數度刷新網站時,高價黃牛票卻已在各個演唱會買賣社團流通,根據聯合報報導,甚至出現一張要價30萬元的票券,引發社會對票務市場公平性與黃牛行為的討論。即使票券被炒到天價,市場上卻仍有一群為了見到偶像演出,不惜支付高價的粉絲。這一現象不僅顯示台灣現行票券市場失衡,也反映粉絲對參與演唱會的渴望心理。 「黃牛」指的是透過高價轉售票券或商品,以獲取利潤的非正式或非法仲介人。該詞源自於20世紀的上海,由於當時的票販子時常為搶購票券成群結隊、場面混亂,有如「黃牛群之騷動」,故稱其為黃牛。 台灣知名售票平台拓元售票系統執行長邱光宗說明,黃牛其實是市場機制下的產物,他們賺取消費者願付價格與原價格的差價,「當票被搶光,而且有那麼多人願意加價買票的時候,表示票價是被低估的。」他進一步指出,關鍵問題不在於轉售行為本身,而是供需失衡。邱光宗提到,曾有一場一萬個座位的演唱會,系統卻擋了數百萬個搶票機器人。 除了演唱會場地不足外,場館資源的分配亦是一大難題。邱光宗舉例,有些大型場館票券賣不完,熱門演唱會卻被擠到較小的場地,這種現象的背後,是公部門資源分配策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審議小巨蛋檔期的臺北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長李岱穎提及,如果一個檔期同時有韓國和台灣的藝人,政府會優先考慮本國歌手的演出機會,因此在審核檔期時,評估標準不完全以商業利益為導向,擁有高票房實力的藝人也未必都能在小巨蛋演出。此外,場次過少也是隱憂。邱光宗解釋,售票公司有時會建議主辦方加開場次,但經評估後多只加一到兩場,仍無法解決票券稀缺性。因此,當熱門藝人被安排在較小的場館演出、場次不足,座位數量無法滿足粉絲需求時,黃牛票的出現便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 「我本來就一直有在看票務,我有加微信的群組,裡面都有很多票。當時看到一個台灣人在小紅書上面出(票),我想說滿便宜的,就收了。」鄭先生(化名)說道。而另一位粉絲小林(化名)在受訪時,也坦承自己買過黃牛票,「在疫情解封後演唱會陸續變多,大家開始熱衷於看演唱會,整體需求變多,搶票也更加困難。」他表示。 為試圖了解民眾對黃牛票的看法,本報記者於3月28日至4月2日,以台灣民眾為調查對象,在臉書各大粉絲交流社團、Dcard(狄卡),以及Instagram發放網路問卷,共回收548份有效問卷。填答者中,18歲以下佔10.4%(57人)、18–22歲 60.9%(334人)、23–29歲 21.0%(115人)、30歲以上 7.7%(42人)。 數據顯示,雖然超過半數的民眾表示從未購買過黃牛票,但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仍有近半數民眾表示願意購買。這些人當中,包含了願意花高價購票的忠實粉絲,以及對黃牛票本身並不排斥的民眾。 平時會購買黃牛票券的粉絲Y(化名)表示自己並不討厭黃牛,因為只靠自己也難以搶到好位子,「今天如果我接受這個價錢,那你也可以提供我想要的東西的話,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市場交易。」他說道。現行政府對票券市場的介入,多著重於管制供給面,較少針對需求進行調整。因此鄭先生認為,與其責怪購買黃牛票的人,不如思考為何市場機制無法滿足需求,「我後來的想法是,與其花大量時間刷票,不如直接支付符合自己願付價格的票價——這並不是對黃牛的支持,而是對自己熱愛事物的一種選擇。」他說道。 「老實說如果真的買不到票,且在經濟情況許可的狀況下,我還是會考慮找黃牛。」沒有買過黃牛票的粉絲小菜(化名)說道。他表示,雖然自己不認同黃牛抬價銷售的作為,且以目前的經濟條件也負擔不起高昂的票價,然而要是經濟能力許可,他會考慮購買黃牛票。 雖然政府修法嘗試管制黃牛,但是只要市場需求存在,黃牛仍會源源不絕地出現。知名黃牛N先生(化名)表示,台灣的黃牛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以下簡稱《文創法》,註一)修法後確實逐漸減少,然而這反而讓國外的有心人士看準機會,迅速填補了市場缺口。「例如2024年周杰倫演唱會,大部分票源其實掌握在大陸跟香港的黃牛手上,由於地緣跟語言,他們進入這個市場是最快的。」N先生說道。 註一:文創法新增第10-1條,凡將藝文表演票券以超過票面價格轉售者,將依票面價的10倍至50倍處罰鍰。若使用虛假資料或科技工具(如搶票程式、AI程式)大量購票,將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處最高300萬元罰金。 2023年修訂的《文創法》已明確規範黃牛,將加價轉售票券、利用搶票程式大量購票等行為定為違法。同時,文化部也設立了黃牛檢舉專區,提供民眾申訴黃牛的平台。然而,民眾要成功檢舉黃牛其實並不容易。雖然文化部設有黃牛檢舉專區供民眾申訴,但檢舉人仍須提供詳細票券資訊,如票券來源、座位號碼及具體事證等,但黃牛往往只在交易成功後才會給這些資訊,導致民眾若不與黃牛實際交易就難以檢舉。 台北市議員陳宥丞也表示,根據臺北市文化局統計,在《文創法》修法後截至2024年11月8日,台北市共收到黃牛檢舉案件1805件,其中有1021件不成案、784件成案,但成案中又只有24件開罰,約僅占成案數的3%,顯示黃牛檢舉門檻高,成功率也低,導致民眾想檢舉也無能為力。李岱穎無奈地說:「(檢舉)無法成案是因為大多數案件沒有詳細資訊,查不下去就斷掉了。」本報記者也曾透過黃牛檢舉專區試圖檢舉黃牛,親身體驗到程序的繁瑣與限制,且由於無法提供座位號碼,最終以失敗告終。 李岱穎進一步說明,目前黃牛交易多在臉書、Instagram等平台進行,要確認黃牛真實身份並不容易,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查找對方的住址與戶籍資料。小菜也認為檢舉黃牛本身存在動機上的落差,因為想要舉報黃牛的人通常不會購買黃牛票,而願意購買黃牛票的人更沒有理由去舉發對方。為了因應檢舉困難與執法落差,臺北市政府也開始從制度與預算層面著手加強防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在周杰倫演唱會的票務市場亂象後,特別編列500萬預算,加強「藝文消費爭議及黃牛票券防治」項目。此外,也鼓勵票務業者採用「實名制」(註二)與「抽選制」(註三),以限制黃牛高價轉售門票及大量囤票的可能性。 註二:購票者在購票時綁定姓名、身分證字號及手機號碼,入場時核對身分為本人才可入場。 註三:購票者在購票前登記抽籤,中籤後再付款購票。 目前台灣演唱會已逐漸開始採用實名制、抽選制,以及兩者並用的混合制(註四),試圖緩解黃牛現象。陳宥丞提到,根據其團隊調查,無實名制的演唱會,黃牛檢舉件數高達百餘件,相較之下,實施抽票制搭配實名制的檢舉件數僅為個位數,顯示遏止黃牛的效果較佳,「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是做到抽票加實名制,讓未來台北市,甚至台灣的演唱會買票有一個合理的機制跟管道。」他說道。 註四:實名制及抽選制同時實施。 然而黃牛N先生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表示實名制、抽選制的確會稍微增加轉賣黃牛票的難度,「但是我覺得對整個市場來說,是增加主辦的難度更大。」邱光宗則認為抽選制不僅無法有效遏止黃牛,反而還可能增加黑箱作業的機會。此外,若抽中票的粉絲因故放棄資格,將導致主辦單位需多次進行清票與重抽,這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與行政成本,也降低了主辦方與經紀公司採行實名制、抽選制的意願。由此可知,如何在防治黃牛的同時,兼顧主辦方、售票平台與粉絲的權益,仍是當前制度設計的一大難題。此外,在推動實名制與抽選制的過程中,也出現來自粉絲端的質疑。粉絲小林(化名)說道:「粉絲如果沒能在第一搶票時間購買到票券,後期收票的機率基本上為零,會讓真正想入場的粉絲在後期連一點入場機會都沒有。」 市場的供需失衡讓黃牛成為幾乎無法避免的現象,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因此在現行制度下,對黃牛的檢舉與追查仍面臨諸多挑戰與執行上的困難。「在理想的票務市場中,真正喜愛該活動的人都能以公定的售票價購票入場。」小菜認為,不只政府要更積極處理檢舉案件、購票平台加強防制機器人購票,主辦單位也應該多向消費者宣導正規購票網站,並採用如會員優先購票、限購張數等方式,以提升票務公平性。 為了確保粉絲購票的公平性,陳宥丞建議政府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輔導民間或者是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公平公開的第三方換票平台,透過實名會員制度,讓已購票的粉絲能安心地進行票券交易,避免高價轉售與詐騙風險。「有合理的交換機制,才能比較保障歌迷、球迷的權益。」他說道。同時,陳宥丞也主張實施結合實名制與與抽選制的混合制,不僅能提高黃牛搶票的門檻,也更有利於政府追蹤市面上流通的加價票券。陳宥丞表示,台灣的演唱會文化中,粉絲沒有辦法接受額外加價費用,甚至是票券被機器人買走後賺取的暴利行為,因此才會訂定實名制、抽票制。「我覺得推混合制的原因不是保證可以買到,而是大家公平地一起買票,這才是這個文化制度下我們要確保的。」陳宥丞說道。 儘管粉絲購買黃牛票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時常藉由買黃牛票取得更理想的座位,但多數人仍期待票務市場能回歸公平、有序。即使粉絲不得不接受市場機制與黃牛現象的現實,但對他們而言,能夠親臨現場,與偶像共享那段珍貴時光才是最重要的。要實現這樣的願望,有賴政府與主辦單位建立一個更加透明的票券環境,減少不正當行為,才能讓粉絲在支持偶像的過程中,享有更平等的機會。
國際
第1804期
延大學生總會復辦 公開要求尹錫悅辭職
焦點
2024-12-20
【記者林以晴報導】南韓國會14日表決通過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但尹錫悅仍未完全被解除總統職務,須待南韓憲法法院審理後,才能確定總統職務去留。為了向外界發聲,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學生會12日於首爾新村校區草坪廣場召開學生總會(註一),針對「因宣布緊急戒嚴而決議要求尹錫悅總統辭職」的提案進行表決,並同時召開「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 註一:學生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延世大學新村校區及國際校區所有學士班學生構成。 學生總會需達到學生總數十分之一以上參與才能召開,高門檻的設立導致延世大學長期無法舉行學生總會。延世大學上一次成功舉辦學生總會是2006年,距今已有18年之久。2016年學生會曾試圖提出召開提案,但由於參與人數未達標準,仍以散會作收。此次共有2733人參加,突破人數門檻,讓學生總會得以重新召開。延世大學經營學系學生趙賢修感動道:「我感到非常自豪,這證明延世大學還是擁有討論公共議題的力量。」在最終表決結果中,學生總會以2704票贊成、8票反對、21票棄權的結果(98.9%贊成率),通過對尹錫悅總統的辭職提案。延世大學學生A同學(化名)分享,當天學生們成熟地表達了意見,即使在討論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其他學生並沒有指責,而是以尊重態度反駁,展現理性的討論氛圍。 在學生總會召開前,學生會舉辦了「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對國家時局看法的平台。延世大學醫學系學生朴泰雄表示,他原本無意發言,但他希望能帶出讓大家感同身受的議題,而不僅限於政治討論。因此朴泰雄以自身故事,及身邊朋友在戒嚴令後的心情為切點,強烈譴責政府發布戒嚴令的決定,他說:「我之所以會站在這裡,是為了阻止當前局勢破壞我的日常生活,讓我珍愛的人痛苦。」 延世大學生會長咸炯辰表示,他收到來自各單位學生會及學生們的請求,加上當前時局嚴峻,他決定召開此次學生總會暨時局聲明大會。雖然時間緊迫,但學生會僅用一週便完成公告、組織,並達成與會人數門檻。他補充道:「這證明了一直被批評對政治冷漠的10、20世代,其實對政治具高度關心,希望這兩世代能成為引領社會改革的主導力量。」活動當天,雖然天氣寒冷,但學生會準備了暖暖包、咖啡等物資,讓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朴泰雄分享,現場氣氛冷靜而理性,學生們以實際行動展現民主參與的力量。 此次學生總會能成功召開,激勵了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趙賢修期望這次總會能成為契機,減輕大學生對討論政治議題的顧慮,讓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公共議題。朴泰雄則提醒,應適度參與活動、把政治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避免過度沉溺而影響情緒。
國際
第1802期
南韓一夜撤銷戒嚴令 全國學生掀彈劾尹錫悅浪潮
焦點
2024-12-05
【記者張博媛、鄭孟佳報導】大韓民國(以下簡稱南韓)總統尹錫悅於3日深夜10時23分,透過直播談話發布緊急戒嚴令,指出國內受到北韓勢力威脅。然而,談話中尹錫悅並未提及有關北韓的威脅情勢,反而將矛頭指向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批評其刪減預算妨礙行政運作、破壞國家憲法,使國家陷入危機。戒嚴生效後,卻旋即在6小時內解除。 緊急戒嚴令是國家在戰爭等極端情況下,所採取的最嚴重管制手段。戒嚴後,民主、自由、法制都將受到大幅限制,對民主憲政產生極大影響。多數南韓民眾認為,本次戒嚴比起北韓問題,更像總統躲避彈劾風波的手段,是將自身政治利益置於民主之上的嚴重濫用。「大家都覺得很突然,但大致有共識,認為比起北韓問題,應該更傾向是總統鞏固政權的手段。」來自成均館大學的何宜庭說。 國會警衛在宣布戒嚴後,立即封鎖南韓國會,讓戒嚴軍駐守國會。建築周遭聚集大批政黨人員、民眾,發生軍民對峙的混亂景象。現場民眾持續高喊「逮捕尹錫悅」的口號,並反對緊急戒嚴令。期間更有民眾試圖衝撞警方架起的柵欄、阻擋裝甲車。參與國會外抗議的學生李多慶說道:「我們希望讓國會了解公民的關注,呼籲政府立刻解除戒嚴,讓國會重新運作。」他表示,現場聚集許多學生抗議,也有學生發表演說,表達憤怒。4日凌晨00時04分,國會議員以190票全票通過解除戒嚴令的提案。國會議長禹元植要求軍警撤出國會,然而國防部表示,總統未向大眾宣佈解嚴前,國家仍處於戒嚴狀態。最後,尹錫悅於4日凌晨3時26分發表公開演說,宣布接受國會要求,解除戒嚴,戒嚴令只維持約6小時。 南韓政府無預警的戒嚴令與解嚴的鬧劇,引發南韓民眾怒火,其中不乏學生發聲抗議。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以下簡稱高大)校園各處貼滿彈劾尹錫悅的海報,且有師生於4日下午1時舉行抗議遊行。海報表達學生對總統執政以來的不滿,以及對緊急戒嚴的恐懼,他們也批評總統不顧國民安全,任由軍民對峙。高大學生李星庚同意同學觀點,他說:「我希望下一代也可以生活在民主環境裡,我也為自己能與公民站在同個陣線感到驕傲。」 「對很多韓國大學生來說,是第一次經歷戒嚴,大家都非常害怕。」來自京仁教育大學的鄭智宇說。他分享,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因不在首爾,無法親自參與國會前的抗議,但大家都透過直播積極關注事件發展。就讀嶺南大學的李周娟補充,大多數的學生對本次事件感到十分憤怒,眼看身邊在首爾的朋友紛紛參與抗議,他對自己未能加入行動而感到非常羞愧。 李周娟強調,南韓是民主國家,言論和集會結社的自由皆受到保障,「和平抗議遊行是一種民主的表達方式。」他說。在國內各處綻放的行動,讓他想起南韓過去民主化抗爭的歷史,當時的公民行動為如今南韓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4日,南韓各地的抗議行動高達28場以上,總統府幕僚集體請辭,執政黨國民力量黨要求尹錫悅退黨,國內六大在野黨更於下午啟動彈劾程序。南韓國民的激憤情緒仍持續發酵,傍晚首爾、大邱、光州等地廣場擠滿示威人潮,「所有聚集在國會外的人都有同樣的訴求,就是彈劾尹錫悅並逮捕他。」李星庚說。國會已在4日提交彈劾案,最快將於6日進行表決。
國際
第1801期
韓國教授涉性騷反告誹謗 首爾女大學生靜坐抗議
2024-11-29
【記者王保伶報導】19日,首爾女子大學(서울여자대학교,以下簡稱首爾女大)女權組織「犀牛角」(무소의 뿔,以下簡稱犀牛角)集結近500名學生、校友及教職員,於首爾蘆原警察署前的人行道上靜坐抗議。他們高呼「反對權勢性性騷擾」、「學生是無辜的」等口號,要求警方撤回首爾女大一名性騷擾學生的教授對學生提出的誹謗訴訟。 犀牛角指出,一名首爾女大學生於2023年5月,向學校人權委員會舉報遭一名德文學系教授在系內活動與私人聚會中性騷擾,也目睹其他學生受害者。學生於2024年9月才得知校方當時只對加害者處以三個月停薪處分,不滿校方的處理方式。犀牛角坦言,當教職員涉及性騷擾事件時,應分開受害者與加害者、限制加害者進入校園以及停止加害者的教學工作。首爾女大工商管理系學生鄭家藍(정가람)(化名)表示,學校的措施是在保護該教授,「如果學校想保護學生,則不該讓教授繼續上課。」 在受害者同意公開案件後,犀牛角為防止類似案件再度發生,在教職員辦公室附近張貼譴責教授的聲明,引發其他學生製作海報響應。10月22日,該教授對在校園內張貼海報的學生提起誹謗訴訟。學生為表不滿,在校內集會、塗鴉抗議,呼籲校方採取行動解決校園性騷擾問題,校方卻警告將向涉及同學提出破壞公物的索賠。 「加害者利用自己的職位威脅受害者,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處於劣勢,試圖使他們停止揭露真相。」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韓國籍學生金奎里說道。犀牛角指出,起訴行為不僅削弱學生揭露性騷擾的勇氣,也持續威脅受害者與學生們。犀牛角補充,張貼聲明在法律上是正當行為,並不構成誹謗,因此他們在抗議活動中力求警方對被起訴的學生作出不予移送的決定。據《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報導,首爾女大教職員委員會也請求教授撤回訴訟,要求校長提出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具體方案。 鄭家藍認為,學校應加強人權委員會的角色,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再給予加害者懲罰。金奎里建議校方提高師生對性騷擾問題嚴重性的認識,「(校方)應該建立受害者舉報騷擾事件的系統,以及開設預防性犯罪的課程。」儘管校方在18日宣布成立由學生、教職員以及法律專家組成的緊急應變委員會,但至今尚未公佈任何具體措施。犀牛角強調,若學生的訴求未被接受,可能計劃透過抗議或罷課行動讓訴求獲得更多關注。
生活
第1801期
韓國青年運動會首邀台生參與 場上切磋促台韓友好
2024-11-29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23日攜手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三校韓國學生會,於東吳大學舉辦「韓國青年運動會」。今年擴大舉辦,首次邀請台灣學生與青年族群參與,團結在台韓國留學生、鼓勵久坐族們起身活動放鬆身心,同時希望促進台灣人與韓國人在運動場上的交流。 「一二、一二、一二」選手咬著牙,踩著沉重的步伐喊道,一旁的同學們也不停握著拳用吼聲助陣。主辦單位將韓國在地運動會的諸多比賽項目帶至台灣,「拔河是韓國國內學校運動會最盛大的項目。」來自東吳的青年運動會總召李仁洙說道。另一項別具特色的項目為「足壘球」,將韓國人喜愛的足球結合壘球,不熟悉足壘球的台灣學生上場時,韓國學生會用中文鼓勵對方,展現台韓友好。除了運動項目,本屆新增綜藝類比賽你劃我猜,分為韓國影劇、歌曲、俗諺等類別,台灣學生在比劃歌曲類題目時展現曼妙的舞姿,也有韓國學生在韓文俗諺題以驚人的默契拿下第一名,雖然韓文俗諺對台灣學生來說較難理解,但仍迎來全場驚呼與喝采。 台灣韓國留學生總會長期致力於促進韓國留學生交流,並希望能推廣韓國文化。近年韓國文化風靡,越來越多台灣人對韓國文化產生興趣,本屆運動會擴大舉辦,特別邀請台灣人一同參與。來自政大的青年運動會活動長申抒倫道:「我希望能提供一個更輕鬆、有趣的機會讓台灣人認識韓國文化,並結交韓國朋友。」希望透過運動會建立台韓學生友誼的橋樑。李仁洙表示,近年韓國留學生數量減少,大家的團結力降低,因此除了透過運動會來凝聚留學生情感外,也希望藉由台灣人加入讓活動更盛大、更有趣。 來自輔仁大學的韓國學生Emily Lee表示,平時很少有機會認識台灣人,能在這裡和台灣人互動並學習中文,是難得的機會,而台灣人也能練習韓文,是促進彼此交流的雙贏作法。來自台大的韓國學生張漢娜說道:「我認為透過運動可以產生團隊精神,大家就能更快變好。」雖然平時有韓友會、韓國週等促進交流的活動,但透過運動能讓人們更快熟絡。有許多具備韓文能力的台灣民眾在開始之際就與大家打成一片,但也有韓文較不流利的台灣人參與,「大家知道我的韓文沒那麼好,都會立刻切換成中文幫我講解,也會給我很多鼓勵。」民眾Zizi(化名)道。 本次韓國青年運動會比起往年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在韓文與中文交織的環境下,一同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申抒倫透露,計畫將在下學期舉辦留學生派對,他說道:「由於這次活動非常成功,屆時若能邀請台灣人加入,應該會是場很棒的活動。」留學生在臺灣透過活動重新凝聚向心力,台灣人的參與更激發出不同火花,為韓國學生創造美好留學回憶,也為台灣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色彩。
國際
第1800期
同德女大生反對男女合校 學生抗議行動不斷升溫
焦點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報導】8日,位於韓國的同德女子大學(동덕여자대학교)(以下簡稱同德女大)學生會在Instagram上發布一則聲明,要求校方儘速撤回「男女共學轉換計畫」,即將原本的女子大學改為男女合校。11日開始,約有千名來自同德女大的學生發起一連串激烈的全校性抗爭,譴責校方男女合校的提議。大規模抗議甚至引起了已畢業校友的關注,更有其他韓國女子大學的學生加入抗爭。 女學生們擺放系服、佔領教學大樓、放置哀悼花圈,以及全體罷課等形式向校方表達不滿,校內張貼著「民主同德已死」、「女人好欺負嗎」等標語,訴說著學生的憤怒。「同德女子大學是為了女性權益而創建的學校,我認為沒有將其轉為男女共學的必要性。」同德女大學生會長楊書亭(양서정)表示。創建於1950年的同德女大為韓國最早的女子學校之一,旨在透過女性教育實現國家振興,因此該校女學生認為學校若決定改制為男女合校,將背離同德女大的創校初衷。同時學生會認為在經歷如Telegram的深偽技術(Deepfake)性剝削影片事件後,女性安全議題充斥著韓國社會,因此也譴責校方將校內所有女性置於危險之中。「在韓國,當校園內發生性侵或非法偷拍時,通常校方會直接壓下事件。」未來想要考取女子大學的高中生海敏(해민)(化名)在受訪時表示。他解釋學校不處理或是掩蓋女性受害者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我不希望在大學四年裡,穿裙子要擔心被偷拍,上廁所還害怕隱藏攝影機。」海敏難過地說道。此外學校在未告知學生的情況下,進行改制等相關事項的討論,也讓該校學生感到不滿。據《朝鮮日報》(조선일보)報導,同德女大上月底在召開總部級會議時,部分校內委員為解決未來少子化與招生困難問題,就已經提出了男女合校的觀點。「學校若要進行改制,應該要聽取全校學生的意見,而不是私下行動。」同時就讀同德女大與白石大學(백석대학교)的學生水獺(수달)(化名)說道。他認為學校這種程序不正義的行為不該出現於民主國家之中,首先提議應該由學校先提出,不是等學生自行發現;其次,就算是提議,也應該讓學生知曉,畢竟男女合校事關全校學生;第三,當提議流程本身就缺乏透明度時,不免另人擔心決策流程是否也同樣不公開。那麼等到事情已成定局,學生根本也沒有挽回的餘地。 針對校內學生的大規模抗議,校方先於12日發表公開聲明,強調男女共學只是「一個提議」。該校企劃處長裴敬宰(배경재)在接受韓媒採訪時直言,學生根本不願意展開討論。然而,學生會會長楊書亭表示,校方與學生會原本約定進行面談,但校方未按時出席,導致會談延遲。他與其他學生會成員認為,學校根本缺乏與學生溝通的誠意。15日,校方再次指出抗議活動已導致公物損失高達54億韓元,並呼籲學生停止抗議行為。而學生會則發表聲明,批評校方未解決根本問題就恐嚇學生,態度令人失望。 目前韓國有七間女子大學,其中德城女子大學與淑明女子大學在2015年都曾嘗試推動男女合校,最後皆以失敗告終。而誠信女子大學則在近期傳出學校在招收男學生的流言,以致部分該校學生也加入了這場抗爭。「我們的訴求就是校方收回男女共學計畫。」楊書亭表示,同時他提及,同德女大的抗爭算是阻止男女共學的首例,對其他女子大學將有深遠的影響。
國際
第1795期
韓國國會消極應對性犯罪 學生聯盟力促國會修正案
2024-10-04
【記者張博媛報導】9月25日,首爾婦女會大學生聯盟(簡稱首婦大聯)組織的「聯合行動:打擊DeepFake性犯罪」(以下簡稱聯合行動)在韓國國會議事堂前舉行記者會,譴責國會對於DeepFake(深偽技術)性犯罪的漠視,以及在9月23日否決《深偽性犯罪防預法》修正案。性別平等委員會最終於9月26日通過修正案,使得加害者無法以不知情為由逃避刑罰。 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unhwa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在8月的報導中,首次揭露仁荷大學内的Telegram群組,大量散佈以DeepFake合成學生的臉所製成的性影像,加害者超過1200人。「然而校方只希望能快速掩蓋新聞,警方聲稱加害者遍佈範圍過大無從調查,要求受害者自行舉證。」高麗大學女權學生會(Korea University Student Association for Women's Rights ,以下簡稱女權學生會)表示。 9月23日,韓國國會性別平等委員會否決《深偽性犯罪防預法》修正案,稱查舉性影像將使警力無法負荷。聯合行動對此強烈不滿,9月25日舉行記者會譴責國會。首婦大聯失望地說:「我們認為國會對此(DeepFake性犯罪)漠不關心,也放棄了自己(保護國民)的責任。」聯合行動發起公民連署推動修法,最終在超過20萬人連署和在野黨的推動下,國會9月26日通過《深偽性犯罪防預法》修正案。 首婦大聯回應:「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展,因為它明確指出國家有責任保護DeepFake性剝削的受害者。」由於受害者仍不被賦予刪除影像的權利,首婦大聯認為修正案只是草率地解決眼前問題,沒有以保護人民安全和婦女安全為重點。修正案的保護對象以兒童與青少年為主,女權學生會指出,雖然涉及兒少的性犯罪率高達70%至80%,將他們擺在首位固然重要,但其他年齡層的受害者也應被重視。 女權組織CAT認為《深偽性犯罪防預法》修正案的通過可以視為一項打擊DeepFake性犯罪的重要里程,「但我們不會僅止步於此(修正案通過)。」他們補充說:「我們希望能持續推動數位素養教育以及監督加害人,唯有校園及社會環境的改變,才能形成大眾重視人權的文化。」首婦大聯和女權學生會也透露,他們正在與更多大學籌備打擊DeepFake性犯罪和性別平等的Open Mic及連署活動,未來會將連署書和訴求遞交至教育部,期待能創造更安全和平等的校園環境。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推留學補助 韓政見可行性存疑
2019-12-19
【記者姜期儒綜合報導】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為搶攻青年票,5日於「青聽我們說——2020總統大選青年論壇」中再次強調補助青年出國的政見。韓國瑜表示,若未來順利當選,政府將補助大學生及碩士生免費出國交換一年,並說:「這個預算會比較龐大,但政府不貪污、不亂搞,錢一定夠。」此話一出,便引起青年對其經費來源、補助資格的質疑與討論。近年大專校院學生出國交換人數逐年攀升,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本國學生出國進修交流」統計資料,104學年度共有1萬420位大專校院學生出國交換,105學年度有1萬3071人,106學年度有1萬5603人。大專校院總人數雖逐年下滑,但每年出國交換的學生數卻不降反增,顯示大學生走向國際已成為一個時代趨勢。根據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蒐集的1166份有效之大學生及研究生意見中,有67.2%的學生認為於就學期間出國交換經驗是重要的,而認為不重要的僅佔4.5%。東海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郭乃華覺得出國可以培養自己的國際觀,了解世界的發展走向,待在國內只會讓同溫層越來越厚。然而,對交換經驗保持中立態度的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學生薛惟中表示,並非所有科系的大學生都需要出國經驗才有辦法面對社會,且比起出國交換,他指出大學生比較需要認識本土、關懷在地。韓國瑜的補助青年出國政見預估花費約500億,約為現行補助12億的40倍,雖立意良善,但經費來源也成為大學生關注的問題。薛惟中提到,以韓國瑜先前市長選舉政見大多跳票的前提下,他希望韓國瑜將經費來源說明清楚,才能讓人信服。政大法律學系學生吳文玎則主張不應該全面性的補助,應該針對有需求的學生,並檢討現行的補助制度才是較務實的做法。目前教育部為鼓勵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選送優秀學生赴國外大專校院研修,自民國96年起開辦「學海計畫」。其中包含選送優秀大專校院學生出國交換的「學海飛颺」,以及清寒優秀生專屬的「學海惜珠」,期盼提升青年的國際移動力。然而,即便大學生出國交換的比例逐年上升,但現今國家提供的公費交換補助人數仍未因此增加。根據教育部「學海計畫歷年選送學生出國研修或實習人數統計表」,「學海飛颺」的補助人數從103學年度的1484人,105學年度的1037人,到107學年度的1528人,並無明顯增加趨勢,且各校每年補助人數仍在30人左右。「有些學校在下學期沒有學海補助的申請,有些學校有,希望能每間學校上下學期都有學海申請資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學生林家瑜說。由於學海計畫的申請方式是由各大專校院自訂校內審查機制,公開受理在校學生申請。之後向教育部提出審查申請,提供如選送計畫之整體目標、預期績效等資料,再由教育部決定補助的學校及補助額度,並非所有學校都能分配到補助款項。因此,各校學生申請的流程與實際獲得的補助金額存在差異。政大日本語文學系學生黃明茞表示,因為會根據申請人數調整,且每年、每個學校的狀況都不同,此制度無法事先預估學生會拿到多少補助款。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學生吳安婷也有同感,他說:「補助的差異真的有點太大,因為我遇過GPA(成績平均績點)只差0.5,補助就差8萬的現象。」吳安婷說明,逢甲大學會按照成績區間給予一定補助,因此交換生對學海計畫的補助金額並沒有太多異議,然而部分大專校院因為沒有補助金額的參考標準,恐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韓國瑜的補助青年出國政見雖提供實際的金錢補助,然而比起補助的多寡,學生更在乎申請資格及補助效益。「優秀只單靠成績定義感覺有點武斷。」政大社會學系學生邱郁昕認為,政大禁止班排未進前30%的學生申請學海補助並不公平,他覺得相較成績,進修企畫書的內容更能夠判斷哪些學生適宜獲得補助。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學生蔡雨潔則說:「如果能對家庭經濟狀況跟目的國家的預估花費有更全面的評估會更理想。」。他直言,臺大的做法是申請資料分數較高者優先得到獎學金資格,但這樣並沒有達到獎學金真正的目的,應該提供更多機會給相對需求較高的學生。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青年傾向投蔡 候選人特質成關鍵
焦點
2019-12-19
【記者劉庭莉綜合報導】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以下簡稱總統大選)倒數不到一個月,根據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蒐集的1166份有效問卷指出,大專校院學生對於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與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支持率相差74.8%。12月6日至14日,本報以20歲以上的大專校院學生為調查對象,詢問關於總統大選時的投票傾向與意願等問題。總有效問卷為1539份,符合目標對象的有效問卷份數為1166份。透過民調發現,受訪大學生對候選人組合的支持度分別為:蔡英文與賴清德78.0%、韓國瑜與張善政3.2%、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與余湘2.2%,都不支持有11.8%、無意見則是4.7%。受訪大學生支持蔡英文的前三大原因分別為「候選人特質」、「事件影響」及「政見發表」。「因為蔡英文是候選人中,唯一對香港反送中事件表態、同時也對中國表達譴責的候選人。」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學生張益豪表示,會支持蔡英文是由於自身對近期事件的立場與他相近。與蔡英文不同,受訪大學生支持韓國瑜的原因,多為「政黨傾向」與「候選人特質」,「事件影響」及「政見發表」則並列第三。「韓國瑜先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才發散政見,再研擬細節。」認同國民黨的國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學生劉同學(化名)認為,韓國瑜懂得如何以宏觀角度,從根本解決問題。而受訪大學生支持宋楚瑜的原因除「候選人特質」、「事件影響」外,「政黨傾向」也佔其一。支持宋楚瑜的華梵大學建築學系學生林鼎軒認為,宋楚瑜務實、有毅力又政治經驗豐富,加上親民黨關注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的態度與自己一致,是支持他的主要原因。不過支持候選人,似乎不代表受訪大學生認為該候選人會當選。蔡英文的支持者中,僅82.6%認為其會當選。支持蔡英文卻認為韓國瑜會當選的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生葛玉慈說明,自己於民調公司上班,所接觸到的訊息、數據,幾乎都顯示韓國瑜會當選,「只是大學生的同溫層太厚,我覺得很無奈。」而受訪大學生中,也僅有51.4%的韓國瑜支持者認為其會當選。宋楚瑜的支持者中則有高達七成以上認為蔡英文會當選。本此選舉亦有不少受訪大學生,根據候選人的政見及針對議題的表態做選擇。平時關注性平議題的張益豪說:「台灣雖然已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但本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社會氛圍還是存在性別刻板印象。」他舉例,張善政指責蔡英文未生過小孩、無黨籍立法委員洪慈庸懷孕卻遭批評等,是整個社會厭女症的展現,所以需透過性平教育,避免性別歧視一再出現。在乎性平議題的大學生選民不只張益豪,根據本次民調,受訪大學生最關注的三大議題分別為性平(性教育、婚姻制度等)、勞權(工時、工資等)、教育(學貸、國際交換、招考制度等)。而支持以核養綠的劉同學解釋,蔡英文已執政三年半,許多政策方向與自身理念不符,如蔡英文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預計於114年停止使用核能,因此本次選舉傾向支持韓國瑜。向來關心教育議題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生洪若菱則認為,台灣應推動母語教學,先有自身文化,才能與國際接軌,因此自己相當反對韓國瑜提出的中英雙語教育。「沒辦法讀『好大學』的人不會受益於任何形式的補助。」洪若菱表示,韓國瑜提出的免費留學存在許多問題,各校姐妹校數量差距懸殊,不僅無助於教育資源分配,更加深階級再製,只有排名前面的學校,姐妹校數量足以讓想出國的學生都有出國機會,「私立學校、排名比較後段的學校幾乎不可能。」「蔡英文在支持同婚時,他並沒有等到所有人覺得對的時候,而是他知道是對的,就去維護。」支持蔡英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學生薛人豪。觀察民調結果,比起政黨傾向,受訪大學生的投票意願多因特定事件及候選人特質改變。尤其性別平權又為受訪大學生中最為關注的議題,蔡英文公開表示支持性別平權,韓國瑜卻從未正面回應,甚至頻頻爆出不適切的性別歧視言論,可能為蔡英文在本次民調勝出的原因。
校園
第1718期
【大選企畫】免息緩繳政見齊出 生憂學貸資源浪費
2019-12-19
【記者支琬清綜合報導】為減輕青年學子的貸款負擔,民國109年第15屆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與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皆針對就學貸款提出新政見。蔡英文提出降低「緩繳期」門檻及延長年限,韓國瑜則提出完全免除利息,搶攻青年族群選票。 根據本報《總統大選企畫》民調蒐集的1166份有效具投票權大專校院學生意見,「教育」相關政策,如學貸、國際交換、招考制度等,在青年族群最關心的政策類型中排名第三。蔡英文於「青聽我們說─2020總統大選青年論壇」表明,未來青年月薪未滿4萬元即可向承貸銀行申請緩繳,期限最長可達八年,學貸本金及利息皆暫時不用償還。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生樂久傳申請學貸至今,已邁入第五個學期。他表示,月薪4萬元的門檻過於寬鬆,將會吸引許多非必要的學生申請學貸,恐造成資源浪費。同樣申請學貸、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蔡明諺也指出,家庭經濟狀況差不一定是大學生申請學貸的原因,部分學生會申請高於學費的金額,並將剩餘款項進行投資理財。未來若放寬還款條件,蔡明諺認為可能間接排擠有實際需求者,失去開辦初衷。而韓國瑜也於10月底提出「學貸免息」政見,聲稱當選後將調降學貸利息,且申請學貸者皆可完全免除利息。政大廣告學系學生簡郁翰質疑道:「這項政見是一張巨大的空頭支票。」以申請學貸學生的立場而言,簡郁翰認為政見條件相當吸引人,但因台灣目前學貸總申請金額高,政見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學生廖靖芸則提到,現今政策已針對家庭年收入、狀況等進行分級,家庭年收入114萬元以下之學生可只償還本金。廖靖芸說:「完全免息聽起來很誘人,但如有些年收入較高的家庭也申請學貸,且不償還利息,將會造成國庫的負擔。」蔡明諺亦表示,學貸完全免息恐成為銀行呆帳(註),若超過國庫負擔,可能轉嫁到納稅人的稅率上。根據教育部民國106年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統計,全台大專院校申請就學貸款人數共26萬2997人,而貸款金額高達201億1004萬5347元,倘若學貸完全免息,勢必將加重銀行負擔。據《經濟日報》報導,台灣銀行自辦理學貸起至107年12月底止,呆帳餘額11.8億元。樂久傳表示,與其讓政府置辦經費投注在學貸利息上,不如將經費轉至全民健康保險等需求更大的層面。註:呆帳又稱為壞帳、呆壞帳,是應收帳款中無法回收的部分,出現在損益表中。與樂久傳持同樣觀點,政大廣告系學生陳嘉萱表示,目前學貸利率僅1.15%,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學生而言,其實已相當實惠。現今學貸實行「只繳息不還本」政策和鬆綁「緩繳期」門檻,貸款人可依自身經濟狀況,於畢業後向承貸銀行申請最多四年的時限,先償還利息,申請期限過後再依原定借款期限攤還本息。對此,部分申請學貸的學生給予肯定。蔡明諺認為,大學生畢業後,普遍無法立即就業,以只繳息不還本政策為緩衝期,可讓學貸學生有更多餘裕進行投資理財。對於候選人的政見,陳嘉萱指出,學貸應著重在「幫助弱勢」及「長遠」,學貸的門檻以及還款方式一再下修,會讓原本沒有需求的學生也想申請學貸,恐利用學貸套利。樂久傳也直言,減輕學貸固然是一種幫助青年學子的方式,但增加就業機會或是提高基本薪資,會對青年會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