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國防大學霸凌頻傳 大馬政府態度消極引眾怒
國際
第1800期
國防大學霸凌頻傳 大馬政府態度消極引眾怒
2024-11-22
【記者陳樂怡報導】馬來西亞國防部管理的國防大學 ( Universiti Pertahanan Nasional Malaysia ) 軍事訓練學院大一新生在學校操場遭大三學長暴力踩傷,導致肋骨及脊椎嚴重骨折,事件引發高度輿論關注。這也是繼10月22日宿舍內發生學弟被熨斗燙傷胸部事件,以及2017年同學被蒸氣熨斗燙生殖器以及毆打導致死亡後,又一起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接連發生的霸凌事件使國防大學的軍事文化受到廣泛關注,引發熱烈討論。 馬來西亞國家元首蘇丹依布拉欣(Sultan Ibrahim Ismail ibni Almarhum Sultan Iskandar)透過官方Facebook發文,要求國防部嚴陣看待此事,並斥責霸凌是不人道的行為,呼籲校方保障學生福祉。對於接連發生的霸凌事件,國防部長拿督斯里(註)莫哈末卡立諾丁(YB Dato' Seri Mohamed Khaled bin Nordin ) 在下議會報告時表示,將採取相關措施預防霸凌,例如增設國防大學官員數量來改善學院與教官的比例、增加監視器監督學生行動、定期巡查學院宿舍以避免出現霸凌狀況。 註:拿督斯里是一個常見於馬來西亞的榮譽稱號,乃是由最高元首、蘇丹、嚴端、拉惹或州元首冊封的象徵式終身榮譽身份。 根據《光華日報》報導,國防大學為防範霸凌,於2023年2月起在學生宿舍內安裝監視器。然而,校方卻將監視權交由學生房長管理,引發同學質疑霸凌者可能與房長互相包庇。「房長可以說是他不小心把監視器關掉,或是刻意關掉插頭,一定有辦法騙過(校方)的啊!」國防大學學生 A (化名)說道。國防大學學生 B(化名)則透露,該學院的霸凌文化根深蒂固,多數學生都曾被霸凌,因此認為這次的曝光雖然有損學校名譽,但至關重要。「有人開始關注(霸凌事件)是好事,學校應該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只是都沒有被曝光,被冷處理了。」B說道。雖然校方早已設立投訴管道,但學生B認為投訴過程過於繁瑣,被霸凌者需先向學長報告,再由學長轉達上級,這樣的結構不僅降低效率,也可能導致包庇或匿名性難以保障。「效率真的很慢,而且調查之後就不知不覺沒有消息了,霸凌事件的調查甚至會因為霸凌者與學長的私交而受到阻礙。」B提到。 馬來西亞大學生王佩珊對於霸凌事件感到震驚,更坦言當事情被關注,校方才會更認真的處理相關問題。他指出:「我覺得校方應該更積極處理,畢竟是國防大學。」B也進一步表示,與其他國家的國防大學相比,馬來西亞國防大學頻頻傳出嚴重的霸凌事件,讓他質疑校方處理事件的效率與態度。他認為政府具處理霸凌文化的能力,但問題在於,沒有官員願意提出具體政策並執行相關措施。 若要從源頭杜絕霸凌,B認為校方不僅要懲處當屆學生,更要關注所有同學的後續發展,以杜絕類似事件。「希望採取的行動不要只是為了解決當下霸凌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個長久的方案來解決霸凌文化。」B 說道。他期許校方能為長久考量,提供一個治標也治本的解決方案。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國際
第1799期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記者王保伶報導】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 UM, 以下簡稱馬大)一名中國籍留學生因穿短褲進入圖書館,在他出館時被保安以違反服裝規定為由訓斥、錄影,並威脅將事件上報院系,恐使其面臨被開除學籍的風險。據新加坡數位媒體公司Mothership報導,馬大學生自治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以下簡稱UMANY)於4日在Instagram發文回應此事,批評保安行為不當,質疑服裝規定賦予保安與教職員過多權力,違反校園的開放精神,呼籲廢除著裝規定。UMANY更在聲明中補充,這並不是繼校方公布《馬大學生服裝與儀容指南》(以下簡稱服儀指南)以來首次引發爭議。 馬大於今年四月公布服儀指南,其中規定學生在出席官方活動時應穿著西裝或馬來套裝、上課、考試、去圖書館時須穿長褲與有領上衣,運動時則是穿體育服、運動長褲、球鞋。就讀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的馬來西亞籍學生小恩(化名)解釋,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管理層大多為馬來人,「因為我們是伊斯蘭教國家,且馬大是政府名下的公立大學,因此對服裝的規定比較嚴格。」他補充道。然而,馬來西亞族群多元,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佔大宗,華人與印度人也分別為第二與第三大族群,服儀指南對於校內非穆斯林學生並不合理。來自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陳某(化名)表示,每個人都有穿衣自由,穿短褲並不違法亂紀,「伊斯蘭教徒需遵守服裝規定,但不該強迫非穆斯林學生遵守。」他說道。 服儀指南中明確規定,教職員與保全人員看到未遵守規定的學生,可以口頭及書面譴責。然而他們卻藉此濫用職權。馬大城市與地區規劃系學生木華(化名)指出,由於教職員有權力定義學生的服裝是否符合規定,之前發生過學生穿著符合規定,卻被職員判定為不合格的案例。根據UMANY的貼文,即使該中國籍學生在離開圖書館時用長袖遮蓋腿部,試圖彌補自己的錯誤,卻仍遭到保安不當對待。 木華表示,未遵守服裝規定並不會影響學生的學術表現,因此學校應該撤回服儀指南。他更強調,馬大作為馬來西亞第一政府大學,應與時俱進,創造開明、包容的學習環境。「我認同校園內應該有更多的穿衣自由,但自由還是要建立在不會讓別人(穆斯林信徒)感到困擾的情況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馬來西亞籍學生johor阿炳(化名)說道。他坦言,除非佔馬來西亞人口多數的穆斯林改變想法,否則服裝規定仍難以改變。即便如此,UMANY表示,他們將持續用各種手段抵抗服儀指南,守護馬大學生的自由與校園中的多元價值。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生活
第1799期
在台僑生傳遞家鄉特色 文化日展大馬多元樣貌
2024-11-15
【記者張博媛台北報導】2024第三屆馬來西亞文化日Hari Budaya Malaysia於9日至1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以「Jom Berkebaya一起來秀可峇雅」為主題,藉美食市集、舞團與僑生表演,展示馬來西亞的美食及服飾等文化遺產,讓留學生能一解鄉愁,同時也讓台灣民眾深入了解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特色。 大馬市集人潮絡繹不絕,民眾人手一份馬來西亞特色美食,如叉燒酥、斑斕糕等,不到中午許多美食便已售罄。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馬來西亞文化日總召謝芊怡熱情地介紹各個攤販,他說:「這裡有馬來西亞美食、特產、食材攤販,也有僑生定居台灣後開的餐廳『池先生』進駐。」他也提到,今年除了延長活動天數,更邀請多個國家的外交官員一同慶祝,邀請大家一同品嚐馬來西亞美食。 除了市集外,馬來西亞文化日在10日舉辦「在台僑生跨國串聯」,邀請三組在台馬來西亞僑生演唱多首馬來西亞流行歌曲,以及融合家鄉特色的自創曲,不僅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同時也給予在台僑生鼓勵,「希望你們知道你們不是孤單的!」來自僑生團體「聯合世代」的學生黃靖傑向觀眾喊話道。 今年馬來西亞文化日以傳統服飾可峇雅(kebaya)(註一)為主題,謝芊怡和許多攤販皆穿上可峇雅,其他馬來西亞文化日團隊成員也披上蠟染(batik)(註二)服飾,共同慶祝文化日,展現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謝芊怡說明,期待透過活動讓台灣人感受馬來西亞的人情味,「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讓大家接觸道地的馬來西亞美食和文化。」他補充道,也希望藉馬來西亞文化日激起國人的團結與愛國之心。 註一:可峇雅(kebaya)是來自麻六甲、檳城的娘惹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馬來人與華人後裔即稱為娘惹。 註二:蠟染(batik)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除了作為活動主辦方,也有許多僑生以表演者和觀眾身份參與了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僑生跨國串聯」的表演者,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學生陳彥勛表示,很少有馬來西亞人會特別來台學音樂,「所以我希望透過音樂傳遞家鄉文化,甚至獨有的口音特色。」他說。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觀眾曹弘恩是今年初才來台的僑生,他說道:「吃到這裡的食物真的有回到家鄉的感覺,像是椰漿飯很還原!」不過他也補充,如果未來能有機會參與文化日的籌備,希望可以融入更多馬來西亞文化特色,像是馬來播棋(congkak)(註三),給台灣民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註三:馬來播棋(congkak)是以彈珠進行的兩人對弈遊戲。 活動志工長,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張居易表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台灣展現的是民主自由,那馬來西亞展現的就是多元與包容。」他說道。馬來西亞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歡迎不同種族的人民交流,活動希望也把這樣的環境帶到馬來西亞文化日,讓僑生、台灣人在這裡形成新的群體並互相扶持,在台灣這片土地持續形塑多元文化環境。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國際
第1798期
馬來西亞租屋爭議頻傳 青年組自治會仍難自保
2024-11-08
【記者張博媛報導】馬來西亞吉隆坡一間名為ICONIX的房屋出租公司,租客多以學生及剛步入社會青年為主。近期,有大量租客在退租後投訴公司以不合理原因扣除押金,引起租客反彈,因此成立互助會,欲爭取自身消費者權益。 大學一年級學生租客陳俊銜今年暑假在吉隆坡蕉賴,透過ICONIX找到一間短租套房,他表示,比起學校宿舍,在外租房能減少開支也更便利。然而許多馬來西亞租房公司卻存在條約規範不明的問題,「這是因為馬來西亞對於租房沒有很明確的法律規範,因此成為公司得以隨意訂定條約及收取額外金額的灰色地帶。」陳俊銜補充道。不過,即便租客成立互助會,有許多受害者不願與大公司產生法律糾紛,選擇不再追究。但陳俊銜並不認同,他認為消費者權益應被重視,因此選擇與公司對抗。 陳俊銜表示,租房前公司和仲介態度良好,承租後對方卻態度大轉變。承租期間陳俊銜房內電燈故障,他傳訊息請公司處理,但過了一週仍未得到回覆。此外,陳俊銜還說明,公司以「房屋未清潔」或「牆壁有刮痕」為由,扣除大量租客的保證金。他說道:「公司修理電燈需要一週,卻不給租客時間整理屋況,立刻派人清潔房屋,以清潔費為由扣除押金,讓我十分懷疑他們的動機。」認為公司刻意以租客清潔不當為由,收取額外費用。 陳俊銜初步向公司求償無果後,在8月底加入由租客成立的互助群組, 群組裡有律師協助受害民眾釐清法律知識,並提供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管道。除了加入互助群,陳俊銜也在9月到「大馬消費人仲裁庭」申訴。10月22日法院召開仲裁庭,由於陳俊銜無法出席,故由家人Hong(化名)代為出席。公司給出內部條約,指出扣除押金符合規範,但陳俊銜表示條約內容並不明確,認為他已履行合約內容,雙方各說各話。「我覺得額外收取金額很離譜,但由於法律沒有完善規範租賃條約,以致於我們無法追討費用,彷彿啞巴吃黃蓮。」Hong說道。由於法律不明確,仲裁庭也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且公司態度強硬,拒絕歸還押金。 前ICONIX仲介Angel(化名)補充說明該公司的惡行,他指出,公司不整理屋況、惡意扣除押金已是常態。例如,公司常故意出租冷氣毀損的房間給租客,再要求他們承租後自行申請維修。Angel也表示扣除押金是公司常態手段,許多租客在退租後會向仲介申訴,但是公司人員互踢皮球,不願負責,仲介也難以向租客交代,租客才紛紛上網求助,組織互助會。 探究問題根源,仍須由政府修法,確立租房規範,避免公司躲避法條漏洞,遊走灰色地帶騙取租客押金。或是由校方提供學生可以負擔的住宿環境,給予學生更多住宿選擇,保障在社會上較為弱勢的學生群體。
複合媒材描摹回憶場域 謝志康試圖探尋「家」的意義
藝文
第1795期
複合媒材描摹回憶場域 謝志康試圖探尋「家」的意義
2024-10-04
【記者邱雅郁台北報導】 「對我而言,『家』承載著表達自我、保存記憶及提供庇護的功能。」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謝志康,今年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9月28日起於金車文藝中心台灣南京館舉辦個展《家-物》。謝志康過往以社會寫實風格為主題,疫情後使他開始思考「家」的意義,藉由展現自己、空間與物件三者的關係,勾勒出他的生活碎片。 謝志康兒時家人工作忙碌,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很少,而在離開家後,獨自居住的生活,讓他感覺更像是自己與空間相處。因此他的作品多以對「空間」的描繪作為創作主題。與展覽同名的作品〈家-物〉是謝志康首次採用現成物創作,以母親從馬來西亞寄來台灣的感冒藥為媒材,在等比例放大的藥盒平面圖上繪出印象中馬來西亞的家中格局。疫情至今,未曾回家的謝志康以象徵母親關愛的藥盒,呈現他與家人之間的聯繫。 身為留學生,在外租屋使謝志康經常需要搬家,「遊牧式生活」是他在台灣留學的寫照。疫情這段時期凸顯空間與他的連結,促使他重新思考「家」的定義。他說:「只要有我存在的地方,那裡就是家。」在作品〈家與家〉中,畫面左右兩方分別代表馬來西亞的家與台灣的家,左方拼貼畫布,將地板延伸出畫框外凸顯家的碩大,缺少生活物件的空間代表在家中的壓抑。位於中間、佈滿各式家具的窄小房間則是謝志康在台灣的家。他回憶起小時候,父母親很嚴格也相當忙碌,家人希望他讀書而他卻只想要畫畫,使他感受到在馬來西亞無法創作的不自由。作品利用空間大小、陳設多寡的對比,傳達出儘管馬來西亞的家再大,他卻是受約束的,而台灣的家雖小,他卻在其中感到自由與愉悅。同樣在外租屋的觀眾綠豆(化名)說:「遊牧式生活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 對謝志康而言,所有物件都是富生命力的,超現實的強烈色彩是他表現鮮活物件的方式。雖然謝志康的畫作缺乏人物,但他認為透過物件便足以描述所有者的特質與生活痕跡,使觀者能感受到人的存在。作品〈那時候〉便以12張圖代表一年12個月,重覆著同樣的空間,卻包裹上不同鮮豔色彩。謝志康回憶起,畫中吧台是小時候因成績不好被爸爸訓斥的地方,吧台上頭的書籍,則象徵爸爸與學業。右下角不同顏色的色鉛筆隱喻著想畫畫的他。他試著透過繽紛的色彩將回憶包裹起來,以保鮮膜拓印降低深色吧台在畫中的存在度,卻沒想到在完成後代表著童年陰影的吧台卻仍突出,彷彿回憶永遠是他的一部分。 從學生時期到進社會工作,隨著心境的轉變,謝志康表示,未來將會繼續以「家」為主題,「前期作品較注重感性,現在的我會先揉合理性去構圖後才創作。」金車文藝中心策展企劃李思廷說:「謝志康的觀察敏銳、心思細膩,透過不同階段的融合與轉換,期待看到他以後的作品。」謝志康更提到未來將嘗試申請駐村計畫,體驗不同形式的「家」。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國際
第1781期
電動自行車亂象多 拉曼學生安全存疑慮
2023-09-28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學生於23日騎乘機車時,因電動自行車騎士不遵守交通規則急停,閃避不及而跌倒受傷。拉曼大學學生Jay(化名)事後在Facebook發文控訴電動自行車騎士魯莽,引發多位學生抗議電動自行車上路的安全疑慮。「電動自行車騎士突然減速,我為了閃他緊急剎車,導致機車損壞,還跌倒造成膝蓋皮外傷。」Jay描述事發時的驚險過程。雖然學校附近有為電動自行車設立專門行駛道路,事發時的電動自行車騎士卻出現在汽機車的交通幹道上,增加出事風險。 拉曼大學學生期待電動自行車的道路規劃能更完善,避免電動自行車和汽機車爭道的危險。 圖/黑筆(化名)提供拉曼大學學生黑筆(化名)指出,拉曼大學所處的金寶(Kampar)有許多小路,除了學校附近少數範圍,大部分的路段都沒有設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電動自行車其實是非法上路的,但是沒辦法,因為學生不是很有條件能買一輛車或者機車。」他無奈道出學生的難處。他補充,即便設有規劃區,規劃區的藍漆已褪色,也造成電動自行車騎士無法清楚辨識。 拉曼大學附近的少數範圍設有規劃區供電動自行車騎乘,但規劃區部分藍漆已褪色。  圖/黑筆(化名)提供除了道路規劃不佳,黑筆認為部分電動自行車騎士不負責任的駕駛行為也為道路使用者帶來危險。據Jay和黑筆的觀察,電動自行車騎士騎行時不開燈、隨意轉彎、不戴頭盔等,危害自己以及他人的安全。黑筆嚴肅指出:「他們(電動自行車騎士)當自己是「路霸」,想轉就轉,其他駕駛來不及刹車就會導致悲劇。」2022年,台灣立法院因電動自行車事故增加而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訂定電動自行車的上路規範。公民幫推理事長鍾慧諭提到,若要避免類似事件發生,必須從小宣導交通安全。他舉例說:「歐洲、日本,特別是北歐國家,從小學就納入自行車騎乘教育,教導安全騎車,台灣也應效仿。」部分拉曼大學附近的道路使用者,都反映曾遇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騎士。黑筆認為此次發生的事故,必須引起校方重視,並期望校方不但要做好校內工作,也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拉曼大學學生發生交通事故,黑筆期望校方能重視學生的交通安全問題。  圖/黑筆(化名)提供
台灣賀歲歌曲斷代史:一代文化記憶如何復興?
專題
第1777期
台灣賀歲歌曲斷代史:一代文化記憶如何復興?
2023-03-16
【專題記者吳冠緯、戴婧雯、彭嘉輝、李念庭、廖嘉嘉綜合報導】「不再放鞭炮、少了拜訪與儀式,一年又一年,零零總總的變化導致越來越沒有年味。」生長於七〇年代台北的林恩綺回憶當時情景。過年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年夜飯,具有祝福寓意的紅包,刮刮樂與各式博弈,種種的過年習俗似乎逐漸在近年淪為可有可無的儀式。同樣地,賀歲歌曲也是如此。過年作為台灣重要的傳統文化,與其搭配的賀歲歌曲正在逐漸式微。從KKBOX榜單可以看到,過年期間「華語新歌週榜前50名」(2023/1/20~2023/1/26)賀歲相關的歌曲雖有五首入榜,名次卻幾乎在榜單邊緣徘徊。象徵整體聽歌市場的「華語單曲週榜前50名」,則是完全沒有與新年相關的歌,似乎顯示賀歲歌曲逐漸消失在大眾的生活中。<b>歷經興盛到衰退 停滯在經典的賀歲歌即使在非過年的期間<b>,玻璃櫥窗外仍然張貼著醒目的賀歲專輯海報與新年擺飾,店裡櫃檯旁也掛著喜氣的紅色鞭炮,這裡是「沒有新歌的唱片行」(註)。老闆小風(本名:詹宏翔)拿出一箱賀歲專輯,是店裡販售的商品,也是小風多年來的收藏。「我曾經做過一件很瘋狂的事:睡覺前要聽賀年歌,因為賀年歌給我一種世界和平的感覺,讓我能帶著好心情入睡。」小風說道。身為六年級生的他,這些賀歲專輯代表著滿滿的回憶。然而,小風記憶裡的這個重要場景,現在卻越來越少見了。 賀歲專輯在現在的台灣已經不存在,然而沒有新歌的唱片行老闆小風(本名詹宏翔)在店裡販售許多二手賀歲專輯,這些專輯佔了他成長記憶中的一大部分。 圖/吳冠緯攝註:「沒有新歌的唱片行」是一家以銷售經典唱片專輯為主的唱片行,由老闆小風從2014年開始經營。實際上,賀歲專輯在八、九〇年代曾紅極一時,從小風拿出來的專輯可以看到,過去許多當紅的歌手,如鄧麗君、費玉清、劉文正等人都曾出過賀歲專輯。當時,由於唱片並非高單價商品,購買唱片的人數多,進而使得專輯市場龐大。唱片公司因而讓歌手嘗試各式風格,而賀歲歌正是其中之一。當時台灣有多位歌手看準賀歲歌曲市場,每逢過年推出賀歲專輯,歌曲也成功獲得大眾喜愛,其中以龍飄飄最受關注。龍飄飄從1986年起就推出二十餘張賀歲專輯,極具特色的「龍式唱腔」讓龍飄飄的賀歲專輯在台灣、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大受歡迎。除此之外,由「偶像始祖」劉文正一手打造,紅透八〇年代的「飛鷹三姝」(方文琳、裘海正、伊能靜)與巫啟賢,也曾於1987年發行專輯《飛鷹展翅迎新年》。其中,巫啟賢個人發行的賀歲專輯《巫啟賢賀豐年》,甚至在2019年還推出復刻版專輯。「每到過年,爸爸的車上就會播起賀歲歌。」張淳皓說。23歲,就讀歷史學系的他生長於台南。直到現在,龍飄飄與閃亮三姊妹的賀歲歌曲仍是他對過年印象的一部份。不過,多數他提到的賀歲歌曲都已是九〇年代的作品。「我記憶中最新的賀歲歌應該是劉德華的〈恭喜發財〉。」他說道。值得一提的是,八年級生的張淳皓與六年級生的小風,記憶中最新的賀歲歌曲,竟然不約而同的都是劉德華的〈恭喜發財〉。然而,他們口中的「最新」也已經是18年前的歌曲。對於近年少量發行的賀歲歌曲,他們多半沒有耳聞。<b>時代與市場的雙重夾擊 賀歲歌曲難逃沒落困境「我也思考過這點,從小到大的過年歌曲似乎都沒有真的更新過,有些音樂廠牌會搭配年度主題來製作賀歲歌曲,但那些歌也僅僅主打當年。」音樂製作人桂格(化名)坦言,現今針對節慶著手推出相應賀歲歌曲仍是少數。台灣的音樂產業考量大眾喜好、製作成本、歌手定位等因素後,並未對賀歲歌曲有太多的投入,除非團隊獲得廠商贊助,帶來額外商業價值,才可能推動製作團隊製作賀歲歌曲。如2021年茄子蛋的〈新年恭喜薯來堡〉,就是與麥當勞合作,將舊有的〈恭喜恭喜〉加上動感舞曲,藉由新曲風與企業知名度,在當年被頻繁播放。雖然賀歲歌在傳統唱片市場中逐漸萎縮,但台灣仍然有歌手以發行數位單曲的形式,將賀歲歌持續傳唱下去。以今年為例,蕭煌奇集合黃昺翔、李吳兄弟等多位年輕音樂人共同創作,推出新曲〈新年快樂好厲high〉,希望創造一首現代人有共鳴的農曆新年歌曲。韋禮安也在大年初四時,結合網路流行迷因「出事了阿北」,與八三夭劉逼一同推出賀歲歌〈初四阿北〉,將傳統過年習俗結合現代流行文化,為台灣賀歲歌曲帶來新的發展方向。但不管是知名歌手持續推出新賀歲歌曲,還是舊曲重新翻唱,兩者仍難以取代過去耳熟能詳的傳統旋律,賀歲歌曲在現今也漸漸失去關注度。32歲,有感於於賀歲歌消逝的劉耀之表示,現今音樂市場分眾的情況下,一首賀歲歌觸及的聽眾更有限,因此新作品也更難被廣泛傳唱。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黃俊銘進一步解釋此狀況:「當每個人在社交平台的同溫層裡,逐漸確立各自的喜好品味,群體之間大家共有的東西就會減少。」除了大環境的改變,現今創作人、版權公司與公播單位之間的版權拉扯,也可能導致賀歲歌曲不被播放。小風說明,由於版權公司擁有眾多詞曲版權,會要求電台等媒體進行簽約,若媒體不簽約就播放版權歌曲,會面臨被提告或罰款的風險。然而媒體往往無法負擔多家版權公司的開價,因此最快的解決方式就是「不播放這些歌曲」,包括不播放過年必唱的〈恭喜發財〉、〈春風吻上我的臉〉等經典作品。小風無奈表示:「這些歌被迫在某些媒體上消失,或許也是新年年味越來越淡薄的原因之一吧。」小風指出,大眾對於過年的意識逐漸減弱,加上集體潛意識中對於傳統的排斥,或許是台灣賀歲歌曲無法蓬勃的重大原因。「重點就是大家潛意識裡覺得賀歲歌曲是一件土氣的事,或者是過時的事。 」小風皺著眉頭提到,大眾對新年文化的消極態度,影響年輕音樂創作者不想寫這類型的歌曲、年輕的民眾也不想聽這些歌,象徵為「過氣歌曲」的賀歲歌便自然而然逐漸被社會淡忘。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呂心純表示:「歌曲要有時代精神才能流傳得久,年輕人應該要思考你們想要怎麼樣的新時代。」該如何創造新時代的新年,也是年輕一代值得思考的問題。 龍飄飄過去被稱作一代賀歲歌后,不過現在已引退歌壇。小風提到,倘若唱片公司要出賀歲相關音樂作品,也可能以重新編輯舊有的音樂方式發行,然而這樣的作品就很難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 圖/吳冠緯攝<b>從大馬探照賀歲文化 重塑台灣新世代年味相較於台灣賀歲歌曲市場的冷清,位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在華人僅有20%的情況下,被《轉角國際》稱為「地表最多新年歌的國家」。小風和我們分享,馬來西亞的粉絲在九月、十月就開始期待接下來的賀歲專輯,「他們會留言問,『沒有新的新年歌咩?』,你就知道他們在等了。」台灣少見的全民聽賀歲歌曲熱潮,每年都會在馬來西亞出現。兩國的賀歲歌曲市場同樣是從耳熟能詳的〈春風吻上我的臉〉、〈大地回春〉起步,但自從馬來西亞在歌曲製作上開始大量使用本土元素,就與台灣踏上不一樣的發展道路。2008年開始,大馬衛星電視寰宇電視(Astro, Asian Satellite Televisin and Radio)帶動旗下的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和藝人,以賀歲歌手的身份製作賀歲專輯,掀起馬來西亞電視台自製賀歲歌曲的風潮。本土團隊創作的賀歲歌曲打破傳統賀歲專輯「大鑼大鼓」的風格,以輕鬆的流行音樂元素結合熟悉的在地文化,成功打入年輕人市場,具有極高的傳唱度。近年來,馬來西亞YouTuber團隊也開始策劃、製作和拍攝個人風格強烈的賀歲歌曲,為這類歌曲市場增加多元性。 對比台灣的賀歲歌曲與專輯的發行在市場上已寥寥無幾,馬來西亞至今每年仍推出許多賀歲音樂作品。圖中的《棒棒一直棒》即為今年馬來西亞發行的賀歲專輯,該專輯的演唱者謝采妘為前往馬來西亞發展的台灣歌手。 圖/吳冠緯攝至於馬來西亞賀歲歌曲文化得以發展蓬勃,其背後是來自媒體和商業的大力推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洪儀真分析馬來西亞,他表示具有主宰地位的媒體在掌握好資源與策略的情況下自產自銷,讓賀歲歌能成功帶動全民關注,將賀歲歌曲文化深植於人們心中。相對而言,台灣在缺乏單一媒體管道的情況下,賀歲歌曲的推行並不容易,誰能作為推手也仍然未知。除此以外,馬來西亞日用品和餐飲品牌還會在過年期間抓住商機,大力投資賀歲歌曲製作,讓賀歲歌曲市場得以持續活躍。「市場很敏感,有商機就會有人做。」黃俊銘認為,目前台灣的農曆新年已經失去商業動力,當身為創作核心的年輕族群對賀年文化不再重視,掌握創作工具的他們自然不會再持續創作。但黃俊銘也強調,賀歲歌曲並非鐵板一塊,若創作者在未來能夠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做,就可以為賀歲歌曲塑造新的可能性。呂心純也點出,若是台灣創作者可借鑑馬來西亞市場讓賀歲歌曲流行化,透過大量製造情境和話題,市場就有機會可再現新的賀歲代表作品。回歸到台灣市場,小風直言:「〈恭喜恭喜〉那是抗戰時候的歌曲,難道100年後我們還要再來唱這些歌嗎?」文化不應該只停滯在其巔峰時期,以年輕族群重新關注黑膠唱片為例,除了是追求懷舊的氛圍,更是因為市場隨著時代轉變,將黑膠包裝成一種新的紀念品,久而久之才形成流行。同樣的,這些賀歲歌曲也需要新一代的創作者回過頭重新塑造,讓文化有機會變成一個主流話題、甚至是一種潮流。如今賀歲歌曲的市場逐漸萎縮,新的賀歲新曲不被視作「潮流」,對於這個現象或許多數人無感,卻有一群人心中仍抱有期盼,盼望大街小巷傳唱賀歲歌的熱鬧景象可以重回年味漸淡的台灣。小風淡淡地表示:「消失會很可怕,等於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就不見了。」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國際
影音
第1771期
大馬選舉在即 青年自組團隊助在台選民海外投票
2022-11-17
【記者戴婧雯、林玟君、詹晶雅台北報導】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正在進行第15屆國會大選,雖然在海外的大馬選民無法回國,但仍可透過郵寄的方式在海外投票。在台的大馬青年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自發性統一回收在台選票,推出一系列懶人包、說明會等,並與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合作,幫助海外選民落實投票權利。民眾要先到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SPR)網站上登記,登記後選民們會陸續收到SPR寄來的選票。填好投票資料並密封後,選民可以自行快遞寄回大馬,或是交給團隊志工帶回國內,把選票送回各個行政區完成投票。「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去為自己發聲,如果你要做到為大家發聲的話,你就要做那其中的媒介,就是做這個郵寄選票的行動。」JOM UNDI GE-15團隊志工黃啟維說道。SPR在7號寄出選票,志工從11號開始回收,但截至收票日的第三天,全台卻只收到16張票,在其他國家也遇到相同問題。團隊了解後發現,有大量選票還滯留在大馬國內,導致目前約有97%的在台選民尚未收到選票,恐怕無法在選舉投票日19號前,將選票送回大馬。JOM UNDI GE-15召集人馮家樂說:「選委會把全部選票寄出後,到現在已經7天的時間,而在提出這些問題時,SPR一直都沒有做回應,所以我們覺得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大的一些施壓。」於是,JOM UNDI GE-15向SPR提出請願書,希望當局能夠重視並馬上解決問題。對照目前世界主流的海外投票方式,是由國家的選務組織,在全球各地設置「定點投票站」,投票和開票都可以在當地完成。相較於郵寄選票,投票流程更加簡單、便利,也可以降低選票運送過程中丟失,或是經有心人士塗改的風險。大馬海外選民陳佳瑜表示,「人肉送票可能存在一些風險,對於投票的人來說會覺得沒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在大使館進行投票的話,會覺得比較受到保障。」學生們自發組成JOM UNDI GE-15團隊,帶動海外選民更積極參與選舉活動。旅居海外,也有投票的權力,希望政府單位能更重視選民權益,給予協助,讓未來的海外投票更加順利。
領群眾跨越台馬種族隔閡 馬來西亞文化日重建大馬印象
生活
第1771期
領群眾跨越台馬種族隔閡 馬來西亞文化日重建大馬印象
2022-11-1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馬來西亞舞者們身穿繡有織金花卉圖樣的娘惹衫,隨羊皮鼓聲擺動身體。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為宣揚馬來西亞文化,於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首辦「2022馬來西亞文化日」,邀請在台馬來西亞餐廳和大馬文教人士一同響應市集,各類演出也展現馬來西亞文化多元面貌。 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於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首辦馬來西亞文化日,當日市集掛滿了隨風飄揚的馬來西亞國旗。 圖/邱楷淇攝主辦方邀請眾多藝文團體,包括表演二十四節令鼓的馬來西亞藝文團體「众擊坊」、以罕見廣東獅演出著名的「飛鷹醒獅團」,而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南方節奏手鼓團」,其馬來手鼓演出令觀眾讚嘆不已。手鼓是最能代表馬來西亞的樂器,在當地時常為民間慶典揭開序幕。身為馬來西亞文化日策展人,同時也是南方節奏手鼓團團長的吳振南表示,希望具穿透力的手鼓之音,能跨越台馬之間的種族、語言隔閡,讓馬來西亞的文化特色深植台灣人心。 南方節奏手鼓團為觀眾帶來歡快的手鼓表演,團長兼馬來西亞文化日策展人吳振南也一展好歌喉。 圖/邱楷淇攝「我們馬來西亞的文化很多元,那你認同的到底是什麼文化?」吳振南向台下觀眾發問。馬來西亞因其地理、歷史,文化可以看見馬來、中華、伊斯蘭等元素,因此吳振南將馬來西亞文化總結為「努桑塔拉文化」(Nusantara)(註),這也是他的策展方向。他期盼透過馬來西亞文化日,在台灣人心中建立一個更完整的馬來西亞文化印象。註:努桑塔拉(Nusantara)這個詞是源自古爪哇語「nusa」(島嶼)+「antara」(以外)的組合詞,可以粗略地翻譯為「外島」,而吳振南在此將其譯為「群島」。「我在台灣的同學還會問我是不是住在樹上,他們也搞不懂馬來人和馬來西亞人的差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李浩然無奈表示,雖然同學與他相處融洽,但他們對於馬來西亞仍有許多錯誤印象。不過他也表示,此活動讓台灣人充分了解馬來西亞文化,消除刻板印象。馬來西亞名產燒包攤老闆徐宗清看見不少台灣人踴躍和馬來西亞店家交流後開心表示,感覺大家都是一家人,「在馬來西亞文化日看見此景,就像回家一樣開心。」 燒包專賣店的老闆徐宗清來自馬來西亞,他賣的馬來西亞名產燒包在現場掀起一陣炫風。 圖/邱楷淇攝移民從原生地遷徙到居住地,促使文化融合,馬來西亞文化日總監陳心怡強調:「移民如何詮釋母國文化,文化又如何跨越種族產生共鳴,就是個需要不斷精煉的過程。」陳欣怡也期望未來馬來西亞文化日繼續舉辦,讓遊子彼此聯繫情感,一解鄉愁,也讓台馬有更多機會可以交流。
思特雅大學服裝義賣會助弱勢 學生作品意義再昇華
國際
第1768期
思特雅大學服裝義賣會助弱勢 學生作品意義再昇華
2022-10-20
【記者黃𦲽湄綜合報導】平時空蕩蕩的大廳裡,服裝各異、穿著色彩鮮豔的人形模特兒整齊排列。為了讓學生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並回饋幫助弱勢群體,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UCSI University)舉辦屠妖節慈善服裝拍賣會(Deepavali Charity Auction),分別於6至13日以及14至20日在校內舉行。拍賣會上展出20套來自藝術與設計學院(De Institute of Creative Arts and Design)畢業生設計的服裝,以最低100元馬幣起跳(約新台幣680元),在網路上進行投標。 主辦方分別在兩場拍賣會中各展示10套畢業生的服裝作品,讓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圖/林文良提供拍賣會現場所展出的服裝,是畢業生所留下來的作品。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專業技術助理教授林文良表示,與其將這些好作品閒置,不如讓這些服裝作品發揮它們的最大價值,並將拍賣的收益捐給孤兒院、老人院等有需要幫助的人。他也分享,希望透過拍賣會吸引更多人從細小的事情開始做慈善。民眾潘宗政也提到,雖然現場展示的是學生作品,但布料選用一點也不劣質,沒有任何褪色的痕跡,服裝設計也非常特別。2021年底,為了鼓勵教職員更積極舉辦活動,思特雅大學創立UCSI關愛委員會(UCSI Care),希望盡到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近幾個月,該委員會也曾舉辦不少慈善活動,如馬來西亞疫情嚴峻時籌備的「食物銀行(Food Bank)」,提供物資給有經濟困難的人民。思特雅大學青獅會主席劉淑庭感嘆地說:「在疫情很嚴重的時候,有很多行業關門或者是失業,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去度過一個小難關也好。」註​​: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是指企業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並對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有所貢獻。 在UCSI關愛委員會還未成立前,學校教職員曾經前往孤兒院與老人院派送聖誕禮物。 圖/林文良提供林文良樂觀地表示,雖然目前僅有三至四人投標拍賣會所展出的服裝,收益並不多,但依舊可以為他人帶來幫助。然而,潘宗政也強調,學校對於學生作品展示的空間應該更加重視,「這場拍賣會的場地佈置並不突出,經過的人大多只瞄一眼就走,不會特別留意。」他還建議,學校應該多推廣這場服裝拍賣會,並提供更寬闊顯眼的場地,才能吸引更多人前來觀看。對於這次的慈善服裝拍賣會,林文良提到,其實他沒有對這次的拍賣數量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希望一年裡,我們可以定期舉辦這樣小型的慈善活動,鼓勵別人在節日期間也可以做一些善事幫助有需要的人。」他也透露,未來希望和馬來西亞的百貨公司合作,提高大眾關注度,讓更多人可以看到大學生的作品,也鼓勵他人籌辦或參與慈善活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