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59期
大港自造節創意登場 倡民眾體驗「自造」精神
2021-12-08
【記者張珈爾高雄報導】拿著Maker集點任務卡,民眾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及M.ZONE大港自造特區之間穿梭,蒐集五大主題區的紀念印章,在嘗試自己動手製造的過程中,感受Maker們傳達的「自造」魅力。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Mega Maker Day於4、5日登場,M.ZONE規劃街頭市集、創意空間、自造遊樂園等精彩活動,期望透過自造成果的呈現與互動體驗將這份熱忱散播給各個年齡層的民眾。 2021年第五屆大港自造節於4、5日登場,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同樂。 圖/張珈爾攝走訪駁二藝術特區以及M.ZONE,不難發現五大主題區內最受歡迎的便是正港樂園內的「廢材小車」。該展品為大港自造節的經典作品,M.ZONE於民國107年引進廢材小車,並邀請日本的自造總監共同設計出台灣版本的廢材小車軌道,「三年來,該作品已經成為上萬名小朋友與家長的美好回憶。」M.ZONE執行長楊育修自豪地說道。 親子一同駕駛廢材小車,組裝容易、自由度高的動感小車成功擄獲民眾的注意。 圖/張珈爾攝標榜創意無極限的廢材小車,邀請參與者運用巧思結合生活中各種「廢材」,重新設計組裝成四輪車,民眾可以將完成品放在木製的軌道上互相較勁。楊育修也補充,若想讓小車跑得更快,參與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中產生成就感。這項活動不但結合創造力、機械原理和環保教育,寓教於樂的廢材小車成功抓住民眾眼球,因為組裝容易、自由度高,該作品也成為大港自造節最熱門的項目,當天可以看到家長、小朋友和學生志工在軌道旁玩得不亦樂乎。 海軍軍官一同練習各式繩結的打法,展現不同的自造魅力。 圖/張珈爾攝除了吸引親子一同動手體驗,廢材小車也拉近了民眾與「自造」的距離,「我原本覺得自造這個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就是要做很多機械機具之類的。」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科學生張喻晴提到實際體驗後的感觸,「但來了之後發現很多東西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可以完成的。」當天協助擺設攤位的民眾薛瑋涵也表示,把靈感實現的過程都是在自造,只要頭腦沒有停止思考,自造的進程就一直在持續。 大港自造節不時穿插各式表演與民眾同樂,小丑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觀賞。 圖/張珈爾攝在「青年自造」的主題之下,Maker們各自透過不同方式和民眾連結,並收取回饋,培養成新的養分,持續不間斷地創作,一年後回到M.ZONE展現成果,週而復始、不斷循環。大港自造節為全台最大的自造者嘉年華,不僅透過各式活動拉近參與者與「自造」、動手做之間的距離,也凝聚了不同的年齡層。楊育修也期望透過今年的主題「青年自造,正港夢想+」連結老中青三代的民眾,他說:「只要心中充滿對『自造』的熱情,都可以是青年自造的夢想家。」M.ZONE團隊也透過大港自造節,展現Maker們所發散的強大凝聚力。
生活
第1716期
聲情並茂 歌仔戲選手吟出個人風格
2019-12-04
【記者李權洲高雄報導】伴隨熱鬧的鑼鈸聲,選手展現雄厚飽滿的嗓音,縈繞整個會場。「鮮聲奪人—2019高雄市歌仔吟唱競賽」1日於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開賽。比賽吸引眾多好手參加,除了受專業訓練的表演者外,亦有懷抱熱忱的年輕學子參賽,各路高手齊聚一堂,在戲台上一決勝負。 選手穿上甲冑打扮成將軍樣貌,以慷慨激昂的語調模擬將軍之氣魄。 圖/李權洲攝此次競賽分為童生組、一般中學組、專業組及今年首次開辦的國際交流組。參賽者背景多元,從年僅五歲的幼稚園學生到從異國來台定居的「台灣女婿」都有。選手自己設計唱詞及唸白,搭配音樂及自備道具、服裝,發揮創意呈現完美演出。 選手配戴枷鎖上台演出,雖封印手臂的活動能力,卻仍以唱腔及其他部位之運動成功完成表演。 圖/李權洲攝除傳統戲曲常見唱詞外,有選手發揮創意將自身日常融入唱詞中,並以誇大的表情及口吻演繹;也有表演者不使用誇張動作,僅以聲音和表情變化進行演出,將悲痛情緒轉成哀切唱腔向天哭訴。部分參賽者更穿著整套戲服,化上精緻妝容,他們在舞台上展現歌仔戲身段,時而拱手作揖,時而開扇踢腿,讓觀眾即便身處室內劇場,仍能感受在廟口看戲般的臨場氣勢。 選手搭配背景之配樂,配合手上的道具,以華麗的身段穿梭於舞台間。 圖/李權洲攝專業組參賽者、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學生欉期欣以聲音高低變換模擬男女對唱,營造出老夫老妻對話的情境,多變俏皮的表演讓他獲得冠軍殊榮。他表示自己透過反覆比對從前表演和比賽前彩排的影片,改良過去表演橋段,嘗試用更生動的方式表現先民來台開墾的故事,「希望能用更活潑的方式,把兩個老夫妻對話的感覺表現出來。」比賽尾聲,由來自美國的參賽者馬漢(Paul Malfara)帶來歌仔戲經典橋段〈身騎白馬〉,他透露自己準備過程中十分緊張與不安,「一開始其實我不太想參加,我覺得我沒自信能把台語唱好。」然而熱愛藝術的他,藉著不斷聽台語錄音帶練習,克服了語言障礙,得到國際交流組第二名。馬漢希望能藉由學習歌仔戲更了解台灣的鄉土故事,「學歌仔戲的過程讓我很有成就感,也能讓我去尊敬了解台灣文化。」評審團成員、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認為,選手快樂參賽比得名更重要,「把歌仔戲當一種休閒娛樂,藉著參賽更認識歌仔戲才是目的所在。」林茂賢也感嘆現今歌仔戲演出機會越趨減少,社會大眾不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這項文化。他希望未來廟會或逢年過節期間,主辦方能多請歌仔戲團演出,「有演出的機會,歌仔戲才有辦法存活下去。」
生活
影音
第1693期
玩轉Cosplay藝術 玩家盼除社會偏見
2018-12-21
【記者劉苑杉、林子淇高雄採訪報導】一襲黑裙搭配紅色披風,Cosplay玩家裝扮成國外動畫角色,手持顯眼道具,從容地和其他動漫角色互動。在精緻妝容和造型下,很少人能一眼看出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學生施皓鈞其實是男扮女裝。施皓鈞透露,近期才開始裝扮成女生角色,「化妝比較好就會被别人誤認。」角色扮演並不侷限性別,即便是男扮女裝,Cosplay玩家都勇於展現自己喜愛的角色。為了符合角色形象,他們的整體造型相對高調,難免引發一般民眾的好奇或側目。樹德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學生郭宛芸表示,動漫風格與現今流行的風格迥異,所以一般人會產生刻板印象。但他強調,即便自身對Cosplay不感興趣,仍需要尊重玩家們。Cosplay是透過妝容、服飾、道具等,化身為動漫角色的表演藝術行為。為了貼近角色,Cosplay玩家必須做足功課,並投入許多時間和經費。不少玩家甚至親力親為,嘗試參與角色的整體造型與道具製作。「這個頭髮我弄了17個小時。」高雄市私立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學生一之瀨魅澈(化名)解釋,雖然自己非常討厭在臉上塗抹任何化妝品,但他仍願意為喜歡的角色妥協。畢業於長榮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的曾令雯則表示,剛參與角色扮演時會購置衣服,但後期自己已經會開始學習親自縫製。在大眾認知中,Cosplay常與宅男宅女劃上等號。藉由角色扮演,不少玩家都得以克服內向的個性走出戶外,大方與人交流。Cosplay玩家劉劉(化名)因角色扮演而變得更有自信,他感性地說:「 我以前是比較自卑的,可是因為接觸cosplay ,慢慢開始重新喜歡上自己。 」當Cosplay玩家把動漫帶進現實生活,他們偶爾會被誤解為躲在角色背後,逃避現實。然而回歸Cosplay本質,玩家們只是以另一種形式與所裝扮的角色相互融合,這也是他們選擇付諸心力,勇於展現自己途徑之一。因此 ,一般民眾若能抱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嘗試理解並欣賞Cosplay這項表演藝術,社會對Cosplay的正確認識與接受度將會越來越高。https://youtu.be/3yASwoQLi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