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影音
第1815期
傳統戲曲扎根教育 展現少年ㄟ歌仔夢 
焦點
2025-10-24
【記者王翊丞、熊子萱宜蘭採訪報導】清澈的童聲響起,畫著華麗妝容的孩子們穿上傳統戲曲服飾,在舞台上用台語唱出歌詞。首屆《少年ㄟ歌仔夢》18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展開,特別邀請五所國中小參與演出,現場也準備了戲服體驗、手作等活動,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對歌仔戲的認識。 隨著時代的變遷,歌仔戲觀眾減少。對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科長林鈺珊說:「宜蘭縣是歌仔戲的原鄉,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珍貴的本土劇種在教育扎根的情形。」她認為,孩童若能更了解歌仔戲,未來就能成為歌仔戲文化的欣賞人口。因此,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扶持許多學校成立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這項在地文化。 多數演出學校先從讀劇本與練唱出發,熟悉後才加入戲曲中獨有的身段動作,逐步建立起歌仔戲的基本功。宜蘭縣同樂國小創意歌仔戲社團指導老師顏式敏指出,現在的小孩較少講台語,所以語言成為練習最大的阻礙,師長透過逐字教學,矯正孩子們的台語發音。「要用玩的心態讓他們去學習,如果用很正式的方式,他們會沒有耐心。」他認為,面對國小學生,啟發他們對歌仔戲的興趣才是首要目標。 除了唱戲的基本練習外,傳統歌仔戲也很重視戲服與妝容的完整性,編排上以保存現有曲目為主。不過,宜蘭縣吳沙國中創意戲曲社(以下簡稱吳沙戲曲社)這次就跳脫框架,以穿越劇的形式探討隔代教養議題,讓孩子用創意呈現傳統戲曲的新風貌。吳沙戲曲社長張宇辰說:「我這個角色其實跟我阿嬤的個性很像,所以我也比較能融入這個角色。」對於創意演出與傳統歌仔戲的差異,吳沙戲曲社指導老師簡育琳說道:「相對於傳統歌仔戲的水袖、花槍,這種現代創意就會比較偏重於舞台劇的表演,但主要是讓孩童知道說歌仔戲可以很多元。」他希望未來吳沙戲曲社創作結合AI或科技的劇作,學習如何融入現代元素,讓歌仔戲跟上時代的腳步。 此外,活動設置戲服體驗,提供千金、將軍等不同角色的裝扮讓民眾試穿,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場不僅有聽覺與視覺饗宴,民眾劉慈美也說道:「整個服裝設計,還有一些體驗,都可以讓現在的小孩感受歌仔戲文化。」而工藝彩繪和手作區,藉由製作如意扇、手指花等傳統戲曲道具,拉近少年與歌仔戲的距離。 面對歌仔戲逐漸式微的困境,《少年ㄟ歌仔夢》以多樣的活動呈現歌仔戲文化,也讓年輕世代透過對戲曲演出的熱情,展現傳統與創新的共榮。期望社會能持續給予關注和支持,讓每位孩童都能從掌聲中獲得練習的動力,為本土戲曲注入全新能量。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生活
第1815期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2025-10-23
【記者蔡孟安新竹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策劃的第一屆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18日於清大舉辦,現場聚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攤販,透過擺攤、教育體驗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並邀請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食農教育以教導民眾從認識餐桌上的餐點開始,進而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等,是為結合飲食與農業環境觀念的教育。主辦方希望透過本次嘉年華,召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校、小農等單位,串連地方資源以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深化與推動。「無論你是產銷單位、學校,又或是地方創生園區,都會在這個嘉年華之中相遇、碰撞,讓推廣食農教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計畫執行長陳振淦說道。他也表示,本次活動為了強化各攤位之間的連結,不提供便當給現場的攤位賣家,而是以發放體驗券的方式,讓攤販可以拿券兌換不同店家的食品。 活動現場攤商集結,共120個攤位銷售多種特色在地小農產品及利用當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商品。其中,新竹市農會以內部稻米產銷班生產的好香米為原料,再透過義工媽媽們手工製作成杏仁米餅販賣。新竹市農會的四健督導林芯如表示,從產地到餐桌的成品,都是農友及農會成員一起努力的成果,透過在大學場域舉辦的市集做推廣,便是農會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一種方式。「希望讓學生對於食農教育,除了耕作很辛苦的印象以外,補充像飲食文化等更全面的認知。」林芯如說道。 除產品販售外,本次活動另專設70個攤位,提供教育體驗活動。透過桌遊等互動遊戲,帶領現場民眾認識牛乳來源以及雞、豬隻等家畜養殖與畜牧的相關知識。現場的工作人員兼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人社系)學生俞李晴認為,比起傳統講座的形式,效仿日本進行桌遊等遊戲體驗的方式更能將食農議題傳達給一般民眾,他說:「像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推出的豬隻相關知識桌遊,就讓我對於豬肉品方面有比以往更深刻的認知。」談及未來願景,俞李晴則說道:「以後會想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對大眾進行食農教育,讓大眾可以像此次活動中的手作體驗一樣親身感受何謂食農。」 本次活動吸引合作學校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眾多民眾參與。工作人員兼清大人社系學生黃品宸表示,不同年齡層之民眾皆是這次聯展的推廣對象,「由學校舉辦,連結國中小與各個地方單位,是這次活動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他說道。現場參與民眾蔡小姐(化名)則分享道:「平時不會特別關注農產品的來歷與種植知識,但這次活動透過攤位以及遊戲體驗的形式讓我與食農議題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也認為,相較於企業、政府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透過學校的場域與主辦角色,參與者自然而然較不會排斥學習,更加容易向大眾宣導食農議題。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影音
第1814期
《感覺器OFF/ON》登場 打造感官新體驗
2025-10-03
【李若水 蔡孟安 劉倚瑄採訪報導】在數位時代中重新喚醒被媒體麻痺的知覺。府中15從10月3日起推出全新特展《感覺器OFF/ON-超感官影像體驗展》。首次透過影像、聲音裝置與互動媒體,邀請民眾探索數位環境下感官的全新體驗。《感覺器OFF/ON》的專案總籌與企劃執行方姿晴解釋,本次展覽最想傳達的核心概念是以感官作為出發點,了解科技如何影響自己以及如何與科技互動。 展覽共四樓,分別對應「登入」、「重啟」、「解碼」和「運算」四階段。一樓展區放置不同年代的電視機呈現觀眾即時影像,讓觀眾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在觀看,也被觀看著。對此,參與展覽的民眾先先(化名)說:「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監視器,但我們看不到自己被拍。然而在展覽現場就會有一種我看到了我自己的感覺,很神奇。」 延續前一展區對「觀看」的思考,三樓展區利用全黑通道為主題「重啟」鋪陳,推開簾幕的瞬間,環境數據與音波透過演算法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展現不同感知的可能性。四樓的遊戲機台則讓民眾拆解並重組象徵情緒的符號,藉此發掘表現情緒的不同方式。 談及感官如何被數位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說明,使用者或閱聽人有義務要了解透過演算法收到什麼資訊,並且如何形塑閱聽人的世界觀、影響閱聽人的感知。 展覽尾聲,兩面牆上分別貼滿自拍照和搜尋紀錄,提供觀眾撕下標籤,尋找多元定義下的自我。另外,一旁由藝術家吳修銘設計的「試鏡館」,則讓民眾自由選擇特質並拍照,再由 AI 生成「未來的自己」,象徵個人在數位世界的延伸。吳修銘分享設計〈試鏡館〉的理念,網路及媒體文化給予人們更多元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可以在不同平台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 《感覺器OFF/ON》結合科技與藝術,帶領觀眾在充斥數位媒體的時代下,反思感知真實性,重新認識自己。
國家防災日教育活動 共展產官學成果
影音
第1813期
國家防災日教育活動 共展產官學成果
2025-09-26
【記者江虹、方凱琪、陳筱雯台北採訪報導】地震警報響起,民眾紛紛屈身躲在桌子底下,按照指令就地掩護。國家防災日教育宣導活動於20號在國父紀念館舉辦。透過產業、政府、學術機構合作,讓民眾身歷其境,全面了解災害現場的自救方式,提高防災意識。 這次希望民眾學習的主要是防災意識的部分,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思考的方向還是以生活為主。生活的方式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可是基本上要解決問題的觀念是沒有變的,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長黃建華解釋。地震求生72小時是今年主要的體驗活動,透過模擬賣場、電梯、捷運等生活場景,指導民眾如何就地避難,完成後續疏散等一系列的防災應變。另外,也教導民眾如何製作簡易照明燈及止血帶等自救技巧,透過實作培養危機應對能力。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減災規劃科宣導股長高培灝指出,防災72小時這是這次首創的,「遇到災害的時候,從家裡到避難收容處所的時候是連續的,所以我們把攤位都合起來。」 民眾還能透過活動體驗身心障礙者在災害現場會遇到的情景,一同學習如何幫助特殊需求者避難。此外,長期關注防災的企業也加入宣導行列,展現許多相關設計。高培灝説:「裡面我們有特別去強調的,不管是老人、小孩、行動比較不便的人員,我們有針對這個提供教具,可以現場體驗。」另外,黃建華分享,「以前都是消防局自己在做這塊,我們最近這幾年希望結合民間單位,比如像是慈濟的志工或者民間的公協會。」 災後復甦也是防災重要的一環,民間團體展示避難所帳篷及床架,供民眾提前了解尋求協助的管道。現場更有具教學經驗的團隊,讓防災知識更符合學習需求,也在活動中體現各界合作的成果。WinWin打包勝利營隊總籌謝尚桓說:「為了讓孩子了解我們在建築上面的違建會不會造成危險。」並解釋透過這個地震實驗儀,讓孩子了解房屋會不會傾倒,達到共學的效果,就是全民防災意識的提升。對此,參加民眾李念平則認為,「災害應變本來就是,一直要去不斷地去重複地練習,因為有時候當你遇到危機的時候,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這次的活動,讓民眾體驗防災設備,同時學習災時的實用技能,做好萬全的災前準備,並將災害降到最小,充分展現產、官、學合作的力量。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生活
第1813期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2025-09-26
【記者黃千艾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行動社21日於臺大機械系館舉辦「點燃變革|學生永續社團 X 校園氣候行動工作坊」,以自製桌遊〈起始1.5°C〉,帶領學生體驗防範氣候災害的決策流程,並模擬經營永續社團的挑戰,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發展。 臺大氣候行動社過去多以演講形式舉辦活動,然互動性有限,也難以跳脫同溫層。本次活動則改以寓教於樂、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上半場帶領參與者體驗社團自製桌遊,該遊戲結合互動網頁,系統會隨機跳出新的氣候災害,而玩家需運用代幣購買減緩或調適兩種防護卡片,學習如何在災害來臨前採取措施減輕損害。減緩卡屬於公領域的防範策略,針對全球性問題提出解方,如履行國際承諾、推動能源轉型;調適則偏向對個人或地方的防護行為,可保護自身與地方利益。兩者的互補性與差異為遊戲核心,設計者希望藉由這兩種卡牌,展現不同策略的操作方式。設計桌遊的活動長周彥廷說:「設計理念是透過災害增加玩家壓力,讓他們體驗兩種因應方式。」 活動下半場安排「Build a club」環節,讓參與者模擬經營校園永續社團,進一步反思相關議題。各組將分配到指定主題,如校園食物浪費、水資源浪費或節電措施等,並需考慮社團在推動永續專案時可能面臨的經費不足或受眾受限等挑戰,思考突破限制的方法。討論結束後,各組將發表對議題的看法並制定短、中、長期的處置策略。副社長曾向謙說明,每個環節採漸進式方式,先讓大家擬定初步計畫,再透過挑戰與討論激盪不同想法。最後由社團展示過往實際運作的經驗與解決方式,讓參與者學習校園永續推廣的方法。 談及活動給予的啟發,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大一學生江心妍說道:「我本身對永續相關議題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此次活動學習創建一個永續社團。」活動中,各小組的討論讓他能聆聽多元觀點,也讓他體會到永續議題其實就在生活周遭,付諸行動並不困難,如同遊戲中需要累積足夠的減緩與調適卡牌,現實中也必須藉由適切的因應措施,才能守護土地。 「氣候行動社的理念為行動即是傳播,若能將永續理念傳遞給更多校園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氣候行動,而社團活動與桌遊在長期推廣校園永續教育是很有潛力的。」曾向謙說道。他指出,永續議題近年來相對不受重視,能讓更多人看到永續性社團便是好事。江心妍則認為:「活動拉近了永續與學生的距離,不再讓議題顯得陌生或僅停留在模糊概念,也讓參與的大學生更有意願支持並推廣相關行動。」他也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讓他理解永續的理念,更激發他採取實際行動的動力,未來會更積極參與校園永續相關活動。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藝文
第1801期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2024-11-29
【記者林芷彤桃園報導】肉色貼紙佔領牆面,有些褶皺、有些扭曲,色情影像以另種方式重新展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張語昕舉辦個展《愈近愈近》,即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出。他以在外公家拾獲的色情影像為媒材,將其局部放大,並用磁磚、貼紙等方式拼貼,嘗試表達色情感之外的更多可能。 談及創作素材,張語昕表示靈感發想於過往在外公家偶然發現的色情圖像,「經歷過歲月痕跡而呈現的特殊質感,令我著迷。」此外,張語昕位於台北舊紙廠內的工作室,其蓄水槽內部的磁磚,也讓他聯想到老式廁所中常見的裸女磁磚。因此張語昕便將意外拾得的素材,結合磁磚及貼紙的拼貼手法創作成〈大奶〉與〈兩腿之間〉。 張語昕指出,兩件作品雖然將其取作不同名稱,但實為同一概念的延伸——皆以色情圖片包覆展覽空間。儘管處理手法相似,張語昕卻特地在兩件作品上讓影像解析度與材質有所差異,展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大奶〉轉化自張語昕拾到的照片上的胸部原貌,他以高解析度影像與霧面貼紙的結合,呈現細緻而明顯的顆粒感,拼湊出如山丘般的模樣。〈兩腿之間〉則將人物的胯下模糊化,並以黃色、紅色、咖啡色等貼紙覆蓋展間。因影像解析度較低,加上亮面貼紙的使用,使其表面看起來更加平滑。張語昕認為,此時觀看的重點已從影像的原始內容,轉向作品的材質與顏色。 過去張語昕常以紙張拓印作為創作手法,雖然過程簡單,但仍需掌握一定的技術性。為了使製作過程更加簡單,這次以貼紙黏貼較無技術門檻的手段呈現。「貼紙完全是一個塑膠印刷品,感覺更加工業。」張語昕補充,相較於紙材,貼紙的厚度與塑膠成分讓作品展現出更強烈的人造物效果。觀眾韓詠竹則認為,〈兩腿之間〉的亮面貼紙與地面磁磚的結合,為整個空間帶來一種濕潤的視覺感受。 埋藏於地面貼紙之下的磁磚,增添〈兩腿之間〉除了視覺外的聽覺展現。當觀者在展間行走時,磁磚會因踩踏而發出撞擊或碎裂的聲響。張語昕提到,設計靈感源自他在播放拾得的色情錄像帶時,因其年代久遠,故播放時常伴隨著斷續的雜音,使張語昕聯想到磁磚在空間中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感,隨時都可能因外力而破碎。 「這次的作品具有某種佔領性,甚至帶有一種霸道的氣質。」張語昕指出,觀者在步入此地的瞬間,便被強迫觀看眼前的景象——某人的各種私密器官。儘管如此,他也表示,這些影像原本因為題材往往被一瞥而過,但當它們與空間結合後,反而變成一種能夠長時間存在於場域中的物件,讓觀者得以細細體會其質感與氛圍。觀眾林子桓認為,媒材完全包覆空間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將身體感官擴展至整個空間的體驗。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生活
第1800期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師生們戴起眼罩,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試圖只依靠聽覺接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以下簡稱體科系)所承辦的「適應體育增能工作坊——盲人棒壘球運動體驗活動」於16日登場。活動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前來講授,除了讓眾人更加了解視障人士在運動中的需求與挑戰外,也望擴展適應體育概念,建立「適合每一個人」的運動環境。 「我們體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適應體育概論,課程中包括盲人棒球、輪椅籃球以及地板滾球,讓學生去體驗。」活動主持人,臺師大體科系教授林靜萍分享道。他解釋儘管大學端有開設適應體育課程,但課程總數不多,因此以加開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師生未來在教導身障者學生時能更有餘裕,因此活動不只體科系學生參與,更有現職教師與特殊教育學系(以下簡稱特教系)的學生前來學習。 「你們有接觸過視障學生或朋友嗎?」講師潘瑋杰向參加者提問,然而現場卻一片靜默。多數學員不曾接觸過視障者,難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外,更無從得知視障者在運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另一位講師,同時為視障人士的郭育廷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當視障人士想要運動時,首先面臨的就是交通問題。「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情況相對較好,但一旦離開這兩個縣市,從事運動的視障者數量就會大幅減少。」他說道。他解釋台北市和新北市擁有捷運系統,對視障者來說相對便利。然而在其他縣市,視障者若想去運動,通常只能搭計程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由於台灣目前並未將運動視為必要需求,台北以外地區的復康巴士多半無法以運動為理由提供服務。「別說運動場地是否友善,光是要到達場地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困難了。」郭育廷說道。 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視障者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郭育廷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對視障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候我只是想問路,但當我靠近別人時,他們常常會迅速閃開,誤以為自己擋住了我。」他在課堂中幽默地自嘲道,指出許多人會替視障者設想需求,但往往並非視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為了讓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視障者運動的特殊性與挑戰,郭育廷為眾人規劃了一場模擬盲人棒壘球的小型比賽。賽中一人負責投球,其他參與者則戴上眼罩,模擬視障者的情境來接球。參與者在戴上眼罩後行動受限,即便依靠聽覺定位,也難以精準找到球的來向。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蔡孟函分享自身感受,他提到體驗讓他對視障人士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我本身有上過定向行動的課程,這次的活動與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對我幫助很大。」他說道。透過參加工作坊,更能體會視障者在運動中需克服的挑戰。 「因為我也是相關科系,所以想說來學習。」臺師大特教系學生張綵庭說道。他表示以後可能會成為特教老師,參加活動對領域知識的熟悉有所幫助。他建議,若學校舉辦宣傳週、拍攝具有教育意義的適應體育相關綜藝節目與宣傳片,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林靜萍表示,未來體科系將舉辦更多元的活動,邀請相關科系師生一同參與,除了擴展適應體育的意識,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也能喚起大家對適應體育的關注。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藝文
第1800期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2024-11-22
【記者林芷彤報導】光影映射於畫作之上,靜止的畫面仿若具有鮮活生命力。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昱慧舉辦個展《追光捉影》,透過科技藝術與傳統繪畫的交融,呈現具動感與聲光效果的「光雕繪畫」。展覽於9日起在新苑藝術展出。 「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但不必放棄過去的累積。」吳昱慧提及大學時期跨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經驗,啟發突破過往的藝術形式。他將光雕與油畫結合,並輔以AIGC生成的音樂,使觀眾藉視覺與聽覺沉浸展覽。吳昱慧表示,由於光雕成像會持續變化,觀者可能無法分辨眼前是投影的影像還是畫作本身,視覺上的模糊與交錯,讓觀者不再只依賴雙眼,還需身體和其他感官進一步參與其中,才能完整體驗作品。 吳昱慧表示素描為其學畫生涯中的源頭,因此選擇以黑白顏料繪製的〈餐桌一隅〉作為開端。此外,吳昱慧擷取他對生活細節及日常儀式感的觀察,採用較為流動的光雕呈現,搭配藍調鋼琴曲的旋律做出變化。 置放於展場正中央是畫作〈多條平行時空的夢〉,吳昱慧繪出棒球、鮮花與大提琴等物品,訴說人於年少時期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夢想。「我覺得抉擇的過程是痛苦的。」他補充,即便人可以擁有多種的嚮往,但時間的有限讓人們不得不做出取捨。因此在光影的設計,吳昱慧使用強烈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雜訊元素,具象呈現人在做出抉擇時的壓抑,而隱藏於背景的兩把鑰匙則代表家庭永遠作為後盾,提供他無限的支持與包容。 步入展場後段,繽紛色彩所構築的夢幻氛圍交織於空中。作品〈童心未泯〉承載吳昱慧對童年記憶的念想,他在畫作融入知名日本動畫《小魔女DoReMi》的元素,展現兒時對成為魔法少女的天真想像,並透過卡漫風格的光雕,搭配動感樂曲,呈現他在成長後仍保持童心的模樣。畫作背景的世界地圖,則代表吳昱慧想去環遊世界的願望。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他把一個動態的光景經過設計投射在作品上面,是比較少見的。」他認為,加上音樂的結合,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佩真則表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童心未泯〉,他認為畫作、音樂與特殊設計的影像結合後,給予他無限的想像空間。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