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國家防災日教育活動 共展產官學成果
影音
第1813期
國家防災日教育活動 共展產官學成果
2025-09-26
【記者江虹、方凱琪、陳筱雯台北採訪報導】地震警報響起,民眾紛紛屈身躲在桌子底下,按照指令就地掩護。國家防災日教育宣導活動於20號在國父紀念館舉辦。透過產業、政府、學術機構合作,讓民眾身歷其境,全面了解災害現場的自救方式,提高防災意識。 這次希望民眾學習的主要是防災意識的部分,當初在設計的時候,思考的方向還是以生活為主。生活的方式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可是基本上要解決問題的觀念是沒有變的,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長黃建華解釋。地震求生72小時是今年主要的體驗活動,透過模擬賣場、電梯、捷運等生活場景,指導民眾如何就地避難,完成後續疏散等一系列的防災應變。另外,也教導民眾如何製作簡易照明燈及止血帶等自救技巧,透過實作培養危機應對能力。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減災規劃科宣導股長高培灝指出,防災72小時這是這次首創的,「遇到災害的時候,從家裡到避難收容處所的時候是連續的,所以我們把攤位都合起來。」 民眾還能透過活動體驗身心障礙者在災害現場會遇到的情景,一同學習如何幫助特殊需求者避難。此外,長期關注防災的企業也加入宣導行列,展現許多相關設計。高培灝説:「裡面我們有特別去強調的,不管是老人、小孩、行動比較不便的人員,我們有針對這個提供教具,可以現場體驗。」另外,黃建華分享,「以前都是消防局自己在做這塊,我們最近這幾年希望結合民間單位,比如像是慈濟的志工或者民間的公協會。」 災後復甦也是防災重要的一環,民間團體展示避難所帳篷及床架,供民眾提前了解尋求協助的管道。現場更有具教學經驗的團隊,讓防災知識更符合學習需求,也在活動中體現各界合作的成果。WinWin打包勝利營隊總籌謝尚桓說:「為了讓孩子了解我們在建築上面的違建會不會造成危險。」並解釋透過這個地震實驗儀,讓孩子了解房屋會不會傾倒,達到共學的效果,就是全民防災意識的提升。對此,參加民眾李念平則認為,「災害應變本來就是,一直要去不斷地去重複地練習,因為有時候當你遇到危機的時候,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這次的活動,讓民眾體驗防災設備,同時學習災時的實用技能,做好萬全的災前準備,並將災害降到最小,充分展現產、官、學合作的力量。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生活
第1813期
台大永續工作坊推桌遊體驗 寓教於樂擬行動方針
2025-09-26
【記者黃千艾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行動社21日於臺大機械系館舉辦「點燃變革|學生永續社團 X 校園氣候行動工作坊」,以自製桌遊〈起始1.5°C〉,帶領學生體驗防範氣候災害的決策流程,並模擬經營永續社團的挑戰,探討大學生如何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發展。 臺大氣候行動社過去多以演講形式舉辦活動,然互動性有限,也難以跳脫同溫層。本次活動則改以寓教於樂、遊戲化的方式進行,上半場帶領參與者體驗社團自製桌遊,該遊戲結合互動網頁,系統會隨機跳出新的氣候災害,而玩家需運用代幣購買減緩或調適兩種防護卡片,學習如何在災害來臨前採取措施減輕損害。減緩卡屬於公領域的防範策略,針對全球性問題提出解方,如履行國際承諾、推動能源轉型;調適則偏向對個人或地方的防護行為,可保護自身與地方利益。兩者的互補性與差異為遊戲核心,設計者希望藉由這兩種卡牌,展現不同策略的操作方式。設計桌遊的活動長周彥廷說:「設計理念是透過災害增加玩家壓力,讓他們體驗兩種因應方式。」 活動下半場安排「Build a club」環節,讓參與者模擬經營校園永續社團,進一步反思相關議題。各組將分配到指定主題,如校園食物浪費、水資源浪費或節電措施等,並需考慮社團在推動永續專案時可能面臨的經費不足或受眾受限等挑戰,思考突破限制的方法。討論結束後,各組將發表對議題的看法並制定短、中、長期的處置策略。副社長曾向謙說明,每個環節採漸進式方式,先讓大家擬定初步計畫,再透過挑戰與討論激盪不同想法。最後由社團展示過往實際運作的經驗與解決方式,讓參與者學習校園永續推廣的方法。 談及活動給予的啟發,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大一學生江心妍說道:「我本身對永續相關議題十分感興趣,希望能透過此次活動學習創建一個永續社團。」活動中,各小組的討論讓他能聆聽多元觀點,也讓他體會到永續議題其實就在生活周遭,付諸行動並不困難,如同遊戲中需要累積足夠的減緩與調適卡牌,現實中也必須藉由適切的因應措施,才能守護土地。 「氣候行動社的理念為行動即是傳播,若能將永續理念傳遞給更多校園師生,本身就是一種氣候行動,而社團活動與桌遊在長期推廣校園永續教育是很有潛力的。」曾向謙說道。他指出,永續議題近年來相對不受重視,能讓更多人看到永續性社團便是好事。江心妍則認為:「活動拉近了永續與學生的距離,不再讓議題顯得陌生或僅停留在模糊概念,也讓參與的大學生更有意願支持並推廣相關行動。」他也表示,這次工作坊不僅讓他理解永續的理念,更激發他採取實際行動的動力,未來會更積極參與校園永續相關活動。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藝文
第1801期
色情影像成磁磚貼紙 《愈近愈近》重塑觀看體驗
2024-11-29
【記者林芷彤桃園報導】肉色貼紙佔領牆面,有些褶皺、有些扭曲,色情影像以另種方式重新展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張語昕舉辦個展《愈近愈近》,即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出。他以在外公家拾獲的色情影像為媒材,將其局部放大,並用磁磚、貼紙等方式拼貼,嘗試表達色情感之外的更多可能。 談及創作素材,張語昕表示靈感發想於過往在外公家偶然發現的色情圖像,「經歷過歲月痕跡而呈現的特殊質感,令我著迷。」此外,張語昕位於台北舊紙廠內的工作室,其蓄水槽內部的磁磚,也讓他聯想到老式廁所中常見的裸女磁磚。因此張語昕便將意外拾得的素材,結合磁磚及貼紙的拼貼手法創作成〈大奶〉與〈兩腿之間〉。 張語昕指出,兩件作品雖然將其取作不同名稱,但實為同一概念的延伸——皆以色情圖片包覆展覽空間。儘管處理手法相似,張語昕卻特地在兩件作品上讓影像解析度與材質有所差異,展現出不同的質感效果。〈大奶〉轉化自張語昕拾到的照片上的胸部原貌,他以高解析度影像與霧面貼紙的結合,呈現細緻而明顯的顆粒感,拼湊出如山丘般的模樣。〈兩腿之間〉則將人物的胯下模糊化,並以黃色、紅色、咖啡色等貼紙覆蓋展間。因影像解析度較低,加上亮面貼紙的使用,使其表面看起來更加平滑。張語昕認為,此時觀看的重點已從影像的原始內容,轉向作品的材質與顏色。 過去張語昕常以紙張拓印作為創作手法,雖然過程簡單,但仍需掌握一定的技術性。為了使製作過程更加簡單,這次以貼紙黏貼較無技術門檻的手段呈現。「貼紙完全是一個塑膠印刷品,感覺更加工業。」張語昕補充,相較於紙材,貼紙的厚度與塑膠成分讓作品展現出更強烈的人造物效果。觀眾韓詠竹則認為,〈兩腿之間〉的亮面貼紙與地面磁磚的結合,為整個空間帶來一種濕潤的視覺感受。 埋藏於地面貼紙之下的磁磚,增添〈兩腿之間〉除了視覺外的聽覺展現。當觀者在展間行走時,磁磚會因踩踏而發出撞擊或碎裂的聲響。張語昕提到,設計靈感源自他在播放拾得的色情錄像帶時,因其年代久遠,故播放時常伴隨著斷續的雜音,使張語昕聯想到磁磚在空間中的脆弱性與不穩定感,隨時都可能因外力而破碎。 「這次的作品具有某種佔領性,甚至帶有一種霸道的氣質。」張語昕指出,觀者在步入此地的瞬間,便被強迫觀看眼前的景象——某人的各種私密器官。儘管如此,他也表示,這些影像原本因為題材往往被一瞥而過,但當它們與空間結合後,反而變成一種能夠長時間存在於場域中的物件,讓觀者得以細細體會其質感與氛圍。觀眾林子桓認為,媒材完全包覆空間的方式,創造出一種將身體感官擴展至整個空間的體驗。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生活
第1800期
工作坊體驗視障棒壘球 推廣「適應體育」概念
2024-11-22
【記者周元曦台北報導】師生們戴起眼罩,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試圖只依靠聽覺接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以下簡稱體科系)所承辦的「適應體育增能工作坊——盲人棒壘球運動體驗活動」於16日登場。活動邀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前來講授,除了讓眾人更加了解視障人士在運動中的需求與挑戰外,也望擴展適應體育概念,建立「適合每一個人」的運動環境。 「我們體科系有一門課程叫做適應體育概論,課程中包括盲人棒球、輪椅籃球以及地板滾球,讓學生去體驗。」活動主持人,臺師大體科系教授林靜萍分享道。他解釋儘管大學端有開設適應體育課程,但課程總數不多,因此以加開工作坊的方式,讓更多師生未來在教導身障者學生時能更有餘裕,因此活動不只體科系學生參與,更有現職教師與特殊教育學系(以下簡稱特教系)的學生前來學習。 「你們有接觸過視障學生或朋友嗎?」講師潘瑋杰向參加者提問,然而現場卻一片靜默。多數學員不曾接觸過視障者,難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外,更無從得知視障者在運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另一位講師,同時為視障人士的郭育廷以自身經歷為例,說明當視障人士想要運動時,首先面臨的就是交通問題。「在台北市和新北市情況相對較好,但一旦離開這兩個縣市,從事運動的視障者數量就會大幅減少。」他說道。他解釋台北市和新北市擁有捷運系統,對視障者來說相對便利。然而在其他縣市,視障者若想去運動,通常只能搭計程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由於台灣目前並未將運動視為必要需求,台北以外地區的復康巴士多半無法以運動為理由提供服務。「別說運動場地是否友善,光是要到達場地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困難了。」郭育廷說道。 為了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視障者在生活中面臨的挑戰,郭育廷進一步說明一般人對視障者的迷思與刻板印象,「有時候我只是想問路,但當我靠近別人時,他們常常會迅速閃開,誤以為自己擋住了我。」他在課堂中幽默地自嘲道,指出許多人會替視障者設想需求,但往往並非視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為了讓參與者能親身體驗視障者運動的特殊性與挑戰,郭育廷為眾人規劃了一場模擬盲人棒壘球的小型比賽。賽中一人負責投球,其他參與者則戴上眼罩,模擬視障者的情境來接球。參與者在戴上眼罩後行動受限,即便依靠聽覺定位,也難以精準找到球的來向。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學生蔡孟函分享自身感受,他提到體驗讓他對視障人士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我本身有上過定向行動的課程,這次的活動與我的學習內容相結合,對我幫助很大。」他說道。透過參加工作坊,更能體會視障者在運動中需克服的挑戰。 「因為我也是相關科系,所以想說來學習。」臺師大特教系學生張綵庭說道。他表示以後可能會成為特教老師,參加活動對領域知識的熟悉有所幫助。他建議,若學校舉辦宣傳週、拍攝具有教育意義的適應體育相關綜藝節目與宣傳片,或許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林靜萍表示,未來體科系將舉辦更多元的活動,邀請相關科系師生一同參與,除了擴展適應體育的意識,透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也能喚起大家對適應體育的關注。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藝文
第1800期
光雕技術結合油畫 《追光捉影》創沉浸式體驗
2024-11-22
【記者林芷彤報導】光影映射於畫作之上,靜止的畫面仿若具有鮮活生命力。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昱慧舉辦個展《追光捉影》,透過科技藝術與傳統繪畫的交融,呈現具動感與聲光效果的「光雕繪畫」。展覽於9日起在新苑藝術展出。 「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但不必放棄過去的累積。」吳昱慧提及大學時期跨域學習新媒體技術的經驗,啟發突破過往的藝術形式。他將光雕與油畫結合,並輔以AIGC生成的音樂,使觀眾藉視覺與聽覺沉浸展覽。吳昱慧表示,由於光雕成像會持續變化,觀者可能無法分辨眼前是投影的影像還是畫作本身,視覺上的模糊與交錯,讓觀者不再只依賴雙眼,還需身體和其他感官進一步參與其中,才能完整體驗作品。 吳昱慧表示素描為其學畫生涯中的源頭,因此選擇以黑白顏料繪製的〈餐桌一隅〉作為開端。此外,吳昱慧擷取他對生活細節及日常儀式感的觀察,採用較為流動的光雕呈現,搭配藍調鋼琴曲的旋律做出變化。 置放於展場正中央是畫作〈多條平行時空的夢〉,吳昱慧繪出棒球、鮮花與大提琴等物品,訴說人於年少時期可能同時擁有多樣夢想。「我覺得抉擇的過程是痛苦的。」他補充,即便人可以擁有多種的嚮往,但時間的有限讓人們不得不做出取捨。因此在光影的設計,吳昱慧使用強烈的節奏和反覆出現的雜訊元素,具象呈現人在做出抉擇時的壓抑,而隱藏於背景的兩把鑰匙則代表家庭永遠作為後盾,提供他無限的支持與包容。 步入展場後段,繽紛色彩所構築的夢幻氛圍交織於空中。作品〈童心未泯〉承載吳昱慧對童年記憶的念想,他在畫作融入知名日本動畫《小魔女DoReMi》的元素,展現兒時對成為魔法少女的天真想像,並透過卡漫風格的光雕,搭配動感樂曲,呈現他在成長後仍保持童心的模樣。畫作背景的世界地圖,則代表吳昱慧想去環遊世界的願望。 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說:「他把一個動態的光景經過設計投射在作品上面,是比較少見的。」他認為,加上音樂的結合,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生吳佩真則表示,最吸引他的作品是〈童心未泯〉,他認為畫作、音樂與特殊設計的影像結合後,給予他無限的想像空間。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藉百年日記回溯城市歷史 實境解謎打造沉浸式體驗
生活
第1798期
藉百年日記回溯城市歷史 實境解謎打造沉浸式體驗
2024-11-08
【記者林以晴台北報導】臺北市立文獻館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合作開設「史蹟趴趴GO- 青年GO有力! 青年導覽培訓工作坊」,在10月26日舉辦「日記臺北.走讀城中」實境解謎人文導覽活動,以趣味的方式為國三至高三生導覽,希望跳脫歷史課本給人枯燥乏味的既定印象。 活動分為人文走讀導覽和實境解謎兩部分,全程皆由工作坊大學生籌備和設計。參加者會拿到一本虛構的百年日記,記錄過去台北城居民,從清領至日治時期橫跨兩代的故事,並由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蕭奇耀擔任導覽員,帶領國高中生們隨著日記內容,走訪台北市中山堂、台灣省城隍廟等古蹟。蕭奇耀期望道:「希望學生不只單從表面去認識歷史建築,而是能藉由特定的人或物,串聯起建築物的故事。」當導覽途經總統府時,蕭奇耀便分享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對台灣的熱愛,進而介紹總統府曾做為總督府的歷史。參加者新北市私立竹林高級中學生蔣維恩分享,自己過去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不會主動接觸歷史知識,這次走讀讓他有機會實際走訪現場,感受歷史的真實感。 走讀結束後,眾人移至東吳城中校區進行實境解謎。參加者須利用日記和線索包找出關卡所在教室,使用日治時期報紙、地圖等史料,結合走讀時聽到的歷史故事,解開藏寶箱的密碼。竹林中學生呂瑞齊分享道:「我覺得很好玩,而且怕被其他組超越,會想趕快解開謎題。」其中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摺紙飛機拼出隱藏密碼的關卡,具有挑戰性。 實境解謎設計者,東吳歷史學系碩士班學生陳苡銜說道:「籌備工作比想像中繁瑣,需要不斷考證使用的圖片、史料是否正確。」工作坊學生們除了運用GIS空間設計增加臨場感外,在撰寫日記內容時也參考大量日記史料,並模仿前人的筆法,盡可能如實呈現。陳苡銜也提及,這次的經驗與一般課堂口頭報告不同,能學到組織活動的能力,還需要面對大眾。蕭奇耀也認同籌備經驗有別於學校課程:「能訓練我收集資料和講故事的能力,還有在過程中該如何跟別人溝通。」他表示未來會繼續參與這類型的活動,也考慮將走讀導覽作為副業,在這一領域持續耕耘。 歷史學系的課程通常較為靜態,缺乏實踐機會,因此東吳歷史學系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填補傳統歷史教學的不足。活動指導老師,東吳歷史學系副教授鄭螢憶提到,除了訓練學生口條外,也能將課堂所學運用於社會中,並在大眾面前展現成果,讓學生學習更有成就感。他期望道:「希望能讓大眾理解,歷史不是象牙塔的知識,而是生活的場域、跟文化息息相關的學科。」他也提到,待實境解謎與走讀規畫更加成熟,未來也可以跨學科合作,開發外語版本的活動,持續將歷史推廣給公眾,也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機會。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生活
第1795期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2024-10-04
【記者周元曦新竹報導】「過去參與地方創生的經驗,以及對文化交流的熱忱,促使我們成立這個團隊。」「青合力」團員,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莊于萱說道。團隊四人將興趣融合,成立「青合力」,希望促進清大學生間的跨文化交流。創團以來的首次活動「異邦行腳初探」在9月29日舉辦,帶領外籍學生實際走訪、認識在地客家文化。 莊于萱分享舉辦此活動的契機,是過去在與外國友人交談時,發覺很難將臺灣文化清楚表達,而清大位於客家文化豐富的新竹,因而萌生用英語導覽方式,向外籍學生介紹客家文化的想法。活動於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與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舉行,從客家族群移民歷史、飲食習慣與食物保存,串起一連串的客家故事線。下午更加入搗麻糬、學客家語與分享家鄉文化等動態活動,讓學習不僅止於耳朵和眼睛。「我最期待的環節就是搗麻糬!」來自泰國,現就讀清大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IMBA)的藍炳雄笑著說道。 「我是客家人,我爸爸一直告訴我神農是我們的祖先,但我不了解客家文化。」藍炳雄在學員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故事。目前居住在泰國的客家人不多,藍炳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自身背景卻苦於沒有管道,直到這次發現了「青合力」,以自己聽得懂的語言,了解客家歷史。清大國際學士班的日籍學生菊田杏美則是從未聽說過客家文化,但卻意外能在走訪過程中找到和日本文化的共通點,「園區展出客家作曲家鄧雨賢所撰寫的日語歌謠,歌詞讓我覺得很熟悉。」 清大經濟學系金韋岑也認同此次活動帶來的幫助,分享自己過去也舉辦過台北城中地區的歷史導覽,但「青合力」在內容規劃上更能夠以「讓外國人了解台灣文化」的角度出發,不僅教學方式淺顯易懂,還搭配遊戲互動與手作環節,增加不同國籍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是之前自己舉辦導覽活動時從未有過的想法。 「異邦行腳初探」活動引導來自各國的學生相互認識,提供參與者文化交流的平台。莊于萱認為英語導覽能有效的協助外籍學生了解新竹,未來也希望繼續以同樣的方式,協助更多外籍學生認識客家文化與台灣這片土地。
以49電子聲道融視覺投影 《道生九思》創沉浸「響」宴
藝文
第1786期
以49電子聲道融視覺投影 《道生九思》創沉浸「響」宴
焦點
2023-11-22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我們希望帶給觀眾一場超越感官限制的表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創作與科技組-多媒體新音樂的師生團隊,受邀於2023年「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創作沉浸式多聲道影音音樂會《道生九思》,共演出七首曲目。作品多由藝術家個人經歷出發,運用影像與聲音,呈現自我覺察或省思的旅程。表演於18日在臺灣聲響實驗室的立體聲場進行。當觀眾走入立體聲場,便會被49個音響全方位包圍,彷彿置身封閉的聲音環境。《道生九思》的聲響皆為數位電子合成音,並輔以視覺投影,延伸跨領域的多媒體應用,期盼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陽明交大音樂研究所所長董昭民說:「以數位技術表達人文的精神,尋找更多原創的可能性,正是演出的最大亮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立體聲場的最大特色在於49個音響,音響環繞四周的設計也為聽眾帶來更震撼的聽覺體驗。 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創作團隊成員黃靖芳在作品〈石心寂靜Stone Serenity〉中,以多聲道環繞呈現花蓮的聲音地景,創造平靜、靈性的氛圍。他根據不同場景將曲目分為三段,前兩段主要以實際收音的音景素材,轉換為電子音。而在影像設計上,一雙無形的手嵌入3D建模人像的雙眼,背景的紅蓮則象徵著苦難和轉生,並承載超越世俗的意象。黃靖芳希望透過影像,加深觀眾對生命、死亡、與人性掙扎的深刻思考,「亞洲生活環境中存在無數道德雙手,綑綁女性自由的靈魂,倫理價值觀可能影響並束縛個體的自由意志。」 〈石心寂靜Stone Serenity〉的影像,在聲音上搭配風聲與低頻,營造寺廟祠堂萬人進出卻無人聲語的環境,以呼應作品名稱。 圖/黃靖芳提供曲目〈畫Painting〉的靈感源自於油畫,創作者林巧透過聲道變化,表達觀賞油畫時的遠近感,以及繪畫筆觸與顏料質感。他刻意讓音樂波型中的三角波、正弦波、鋸齒波,相互交織與碰撞,營造油畫的粗糙感,「我自己設定這三個波代表黑色、藍色和灰色,但這些顏色就留給大家想像。」他進一步表示,顏料的深淺和濃稠度則採用不同音量、音高、和聲呈現,並利用影像展現畫作的細膩筆觸與顏料層次,讓觀眾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繪畫現場。 此圖來自〈畫Painting〉的影像,林巧融入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名畫《聖安東尼奧誘惑》到影像裡,希望觀眾透過熟悉的畫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抽象的音樂概念。 圖/林巧提供在創作上喜愛「無限循環」概念的高君揚,在〈數位單擺Digital Pendulum〉中選擇以單擺運動呈現反覆的意象。高君揚將聲響視覺化,把聲音出現的位置轉換成二維平面,呈現在投影幕上。當觀眾看見投影上的球狀物,從畫面左上方移動到右下方時,便會感受到聲音來源從左前方變換至右後方。高君揚說:「不同聲源也會有不同的移動速度,形成視與聽的動態效果。」 以往多使用現成影像做變化的高君揚,這次是他第一次嘗試從無到有創作影像,並計算出螢幕中的物件運動軌跡,以呼應聲音變換的位置。 圖/高君揚提供對創作團隊的七位師生而言,《道生九思》皆是他們首次嘗試立體聲場的多聲道,也希望給予觀眾有別傳統音樂會的聽覺饗宴。觀眾靳皓雅在觀賞後表示這樣的感官體驗是前所未有的刺激,「這邊共49個聲道,聲音是直接傳到腦內,好像我的身體直接融入到作品裡面。」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