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我們為了求學或工作離開家鄉,投入城市的懷抱,甚至可能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最初生長的地方。現在的你身在何方?你是否會好奇,經過這些歲月後,家鄉變成什麼樣子呢?
 

 城市裡的車站早晨往往擠滿上班人潮,但清晨的雙溪火車站只見年長的居民以自己的步調生活著。圖/陳星彤攝

 此預測表以民國104-106年老年人口增加速率,預估至169年老人人口比例。圖表/林宗賢、戎諒、陳乃瑋

 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店家的主要客源是附近居民,店家也會配合年長居民的生活習慣,早早拉上店門休息。圖/陳星彤攝

 臺陽礦業公司員工運動會的舊照片反映出平溪區當時人口的盛況。由於礦業發達,許多人紛紛集中到當地打拚。圖/取自《平溪鄉志》

 隨著礦業沒落,臺陽員工宿舍的住民大多遷往外地,只剩下破舊的空屋,見證薯榔里的興衰。圖/林曉榆攝

 日治時期,獅潭國小教室裡學生滿堂,然而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如今一間教室中只剩下不到十位學生。圖/取自《獅潭鄉志》

 餐廳的招牌高掛在廢棄的建築物外,屋內只剩下倒塌的建材與雜草,讓外地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獅潭熱鬧的電影院。圖一/取自《獅潭鄉志》、圖二/陳星彤攝

 抱著未滿週歲的孫子,林昌龍在外工作的孩子只有週末會回來,這似乎成為他生活最大的期盼。圖/陳星彤攝
 

 苗栗縣獅潭鄉立圖書館旁的建築高掛「成安診所」的藍色招牌,但門緊閉著,柱子前還貼著徵人啟事。圖/葉穎樂攝

 兒時在村落生活的記憶,或許能成為牽引青壯年回鄉的那條線,讓村落繼續延續下去。圖/陳星彤攝

 儘管有人擔憂村落的凋零,但對於許多居民而言,他們最想守護的其實是村落的恬靜與悠閒。圖/林曉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