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老人的語言寫老人的事 陳柏宇盼喚醒台灣文化記憶
藝文
第1768期
以老人的語言寫老人的事 陳柏宇盼喚醒台灣文化記憶
2022-10-19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在拋離學術後,台語對於我而言又是什麼?是阿媽說的語言,是我的語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以台語文學作品《失咒》和《閬縫》,分別入選2020和2021年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勵計劃,並在15日的成果發表會暨媒合會上,分享自己的創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在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上為來賓說明,如何用漢字呈現台語。 圖/戴婧雯攝短篇小說集取名《失咒》,是「施咒」的諧音,靈感源自於陳柏宇父親叨念台語禱文的行為。《失咒》同時也可看作「失去的咒語」,象徵禱文這種口耳相傳的文學,因台語和祭祀文化式微而逐漸面臨聽不懂、不會說、沒人用的情況。陳柏宇以大台北地區和自己的家族史為藍圖,建立出一個獨立的時空,《失咒》便是以此時空為主軸述寫,不僅運用小說的奇幻空間感,也保留了自己經歷的文化記憶。對於《失咒》,陳柏宇坦言,故事本身並不特殊,也有很多人用台語創作,但他更想做的是語言實驗,因此本書透過穿插使用漢字、羅馬字表達台語的形式,試圖創造不同的閱讀體驗。如《失咒》的第四則故事,他特別設計用純羅馬字台語的段落,來詮釋阿媽的視角,「就好像精靈語,看得懂會覺得很有趣,看不懂也無妨,少了那段不會影響整個故事。」資深編輯、作家,同時是媒合會主持人的李金蓮肯定陳柏宇在文學上的表現,「柏宇在《失咒》裡運用了台語腔調的獨特性,我覺得這個腔調很美。」秉持想讓讀者接受不同形式台語的理念,陳柏宇推出台語繪本暨有聲書集《閬縫》。他解釋,閬縫的台語念作Làng-phāng,是裂縫的意思,在繪本集裡則是指老人。陳柏宇發現,鮮少會有文字作品去關心長者,「就好像電影裡穿越時空裂縫的感覺,台語和老人好像都掉進都市裡面的裂縫,成為大家的盲點。」於是他使用台語,去記錄自己家鄉老人的故事。繪本集《閬縫》預計會收錄六至七則故事,目前已有〈無掛手錶的阿財伯〉和〈阿滿嬸無去矣〉,所有故事都將以台語漢字和羅馬字表音的方式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和搭檔鄭羽琪亦將印刷版的繪本集《閬縫》帶到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供來賓參考。 圖/戴婧雯攝而《閬縫》的製作,陳柏宇邀請自己的大學同學鄭羽琪負責繪本設計。鄭羽琪說:「我和柏宇一樣,都是和阿媽一起長大的。老人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很遙遠的族群。」所以,儘管鄭羽琪並非專業出身,自身對台語的認識也有限,但因感受到故事裡的寓意,最終還是接下這個挑戰。鄭羽琪非常喜歡用繪本學習台語的概念,「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我們之於台語,我們就是小孩子。」兩人都認為,大部分現代人只具備聽和說的台語能力,就如牙牙學語的小孩,因此《閬縫》採取繪本暨有聲書的形式,希望吸引更多人閱讀台語文學。《失咒》和《閬縫》裡的台語用詞都是依教育部推出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為準,而羅馬字的部分則是陳柏宇根據自己的腔調來翻譯的,他笑說,「有些用詞或句子可能只有我家是這樣講的。」而提及台灣文學的現狀,陳柏宇則希望未來可以有所突破,「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會受限於中文,不會在中文的陰影之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陳柏宇和搭檔鄭羽琪在青年創作計劃的成果媒合會上為來賓展示繪本的部分內頁。 圖/戴婧雯攝
共融公園容了誰? 不被滿足的使用者需求
專題
第1747期
共融公園容了誰? 不被滿足的使用者需求
2021-04-28
【專題記者蕭淳云、駱芷萱、崔兆慧、周佩怡綜合報導】徐尹寧是八二三紀念公園的常客,全盲的他需要依靠導盲杖才能移動。他喜歡到公園裡散步,偶而也會坐在椅子上感受風的吹拂。但談起公園經驗,徐尹寧語氣中透露一絲無奈,「我每次都要繞很久才找得到出口離開。」他解釋,公園步道的圓環設計讓他難以判斷出入口位置。除了公園使用問題,徐尹寧能夠獨自前往的公園並不多,與大眾相比,他能選擇的公園也較為侷限。他提到有些公園會設置假山假水造景,雖然美化環境,卻讓他難以在公園內暢行,「我會怕走一走掉進水裡,沒辦法自己去。」徐尹寧的心聲,隱約顯露台灣現今公園設計不盡完善,也有許多身心障礙者曾因公園現有的環境障礙而望之卻步。會不會有一個公園,能夠包容各種類型使用者的需求?近年來,台灣漸漸開始重視公園的「共融」概念,在倡議組織、立委促成下,各種特色公園、共融式遊樂場如雨後春筍般設立。然而,從台北市政府的「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中可以看出,在這波高呼共融的口號下,大家多將目光放在孩子的共融遊樂場。像徐尹寧一樣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同為主要公園使用者的年長者,他們的需求並沒有被服務到。專屬孩子的快樂天堂? 你所不知道的其他公園使用者林蔭滿佈的興隆公園裡,老人三五成群地坐在木椅上打牌、喝茶,其他老人則跳舞、使用運動設施伸展筋骨;遊樂場裡,兩歲的小孩子或坐在小石子堆裡玩耍,或在媽媽的扶助下,一起在旋轉盤上同樂,而追求刺激感的九歲大孩子抓緊垂落的遊具,擺盪於地上一個個木樁間;連路過的成人身心障礙者,也被豐富的設施吸引,坐在遊戲場的旋轉杯中玩上幾圈,與一旁的朋友開懷大笑。像興隆公園這樣滿足各種使用者需求的公園,在近幾年被通稱為「共融公園」。有別於一般常見、樣貌大同小異的公園,或是講求創意主題的特色公園,共融公園的設計更注重通用性,希望所有使用者在公園裡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小天地。全職媽媽吳佳純認為公園是很好的學習地,孩子可以摸索如何與同儕互動、刺激感官發展,所以他時常帶著三個孩子到各地公園遊玩。同時他也觀察到普通公園常見的「罐頭遊具(註1)」無法滿足大孩子的挑戰心態。註1:罐頭遊具指的是缺乏景觀設計、種類變化單調及顏色單一的塑料遊樂設施。他有些憂心地描述:「會看到比較大的孩子去爬溜滑梯上面的管子,因為覺得溜滑梯很無聊。」但並非設計用來攀爬使用的溜滑梯頂,毫無防護措施與握把,讓孩子因為不當使用而暴露在危險之中。 隨著時代演進,政府逐漸淘汰危險遊具,換成塑膠器材「罐頭遊具」,雖然符合法規標準,卻限制兒童成長空間。 圖/周佩怡攝現有的共融公園設計不僅考量到一般兒童,也納入身心障礙兒童的需求。青年公園的共融式遊樂場設有讓輪椅族玩樂的溜滑梯,極重度肌肉萎縮症患者劉于濟對此感動地表示:「我從來沒有靠溜滑梯的上面那麼近。」已為人父的他覺得童年缺憾被彌補,因此備感欣慰。但他仍認為,雖然共融公園對身心障礙兒童友善,卻可能對身心障礙家長不便。在陪伴孩子來共融公園玩樂時,劉于濟察覺其中的設計疏失。他將輪椅停在石階前,對眼前的障礙無奈地表示,「像我的小孩想要玩,但我的輪椅過不去,要怎麼跟他互動?」他指著夾在石子地與座椅區之間的狹窄小徑,再說道:「一到假日,座位就會坐滿人,阻礙了我的行進通道,他們(建商)在設計完工之後才發現。」 儘管共融遊樂設施逐漸受到重視,公園中的步道仍未全然友善。極重度肌肉萎縮症患者劉于濟難以通過石磚步道,去接近孩子所在的繩索攀爬區。 圖/駱芷萱攝除了兒童、身心障礙者以外,年長者也是公園使用者之一。在午後的八二三紀念公園,可見一群爺爺奶奶錯落地站在樹蔭下,時而擺手、時而彎腰拍背。年近七十歲的陳奶奶(化名)在一旁的單槓區笑著說:「這樣的運動習慣應該十幾年有了喔!」此區使用者多為退休的年長者,家住附近的陳奶奶一天會來公園兩次。「公園很重要呀,不然要去哪裡運動?」陳奶奶一邊伸展筋骨一邊振振有辭地說道。也許是因為長年拉筋、快走的習慣,讓他依舊神采奕奕。對於年長者來說,公園是他們的運動場、與鄰居交流的集散地,但並非所有老人都像陳奶奶一般老當益壯,也有其他長者身體機能下降、行動緩慢。近年來,受到少子化影響,兒童遊樂場設施的多元性受到重視,罐頭遊具問題也在組織倡議下逐漸解決。然而,共融公園的概念並非僅止於孩子,只要是有公園需求的使用者,不論是老人、青壯年、身心障礙者,他們都應該被正視。被侷限的共融想像 公園不只是兒童遊樂場 談到共融概念,大眾往往將焦點擺在兒童遊樂場。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王秀娟認為,這是因為遊樂場的設計在視覺上較為吸睛,不僅會帶來大量人潮,對政府而言也較容易成為政績。 共融公園是具有多元刺激及互動性的遊樂環境,新北大都會公園的「鳥巢式鞦韆」是熱門的共融式遊樂設施之一。 圖/駱芷萱攝他強調,共融的概念應該被廣泛詮釋,包含友善設計、無障礙環境以及全齡遊戲。「大家都覺得遊戲是孩子的事,但其實各年齡都需要經由遊戲達到放鬆。」王秀娟舉例,國外遊樂設施不會設定使用年齡上限,但在台灣卻很常看見年齡限制的告示牌,「遊戲應該是能納入親子、爺爺奶奶等全齡的活動,讓看顧者不在一旁滑手機,而是實際參與其中。」公園不是專屬於小孩的遊樂場,而是所有民眾可以放鬆的地方。根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未來人口推估」資料,44年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佔全台總人口四成,看似屬於弱勢或少數的高齡者,在未來將會變成「絕大多數」。高齡社會來臨,以及少子化的影響,導致扶老比(註2)激增。透過通用設計,為老年人創造友善環境,提升他們的自立能力,是當務之急。註2:扶老比為65歲以上的人口數,除以15歲至64歲之間的人口數,所得的比值。意即目前青壯年人口要扶養多少老年人口。 一般公園的盪鞦韆多有年齡限制,但共融公園卻無特別規定,歡迎兒童、成人一同遊玩。 圖/駱芷萱攝除了長者以外,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也愈趨重要。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身心障礙者佔總人口的比例節節上升,從民國89年3.19%,到109年已達5.08%,凸顯在公共空間營造無障礙環境的重要性。公園的使用者十分廣泛,除了兒童、身心障礙者與年長者,還有一般民眾。每個人的需求不盡相同,如何取得平衡,甚至同時滿足各種需求,將是一大挑戰。共融公園強調通用設計 人人皆能使用通用設計應用廣闊,共融公園也是其中一例。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強調考量不同使用族群,依照他們共同的需求,設計通用的產品、環境。公園理應給公眾使用,但他認為現在有很多公園太過注重兒童發展,反而忽略長者、青少年等一般人的需求,減少這些使用者去公園的欲望。余虹儀強調:「設計師一定得仔細觀察使用者,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他接續舉例,有些公園涼亭前的台階雖然典雅,卻阻礙輪椅族、推娃娃車的使用者進入。不僅如此,假設公園椅子沒有扶手,身體不太好的長者會擔心坐下後,沒有腳力自行站起,索性選擇不坐下,甚至不去公園。他補充:「其實不只小孩、身障者、高齡者適用通用設計,平常人有時也需要。」很多人沒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民眾偶爾會處於行動不便的狀態,例如推著娃娃車、拉著行李的人,都跟坐輪椅的人一樣,需要緩斜坡幫助上下移動。此外,其實一般人也會有特殊的「感官失能」狀態。如方向感不好的人就算看到一大張詳細的地圖,或許仍不知道自己的位置,與視障者面臨的情況相似。因此若有語音導覽系統告知使用者所在地、方位資訊、周遭設施,受益的將不僅是視障者,看不懂地圖的「路痴」也能辨別位置。所以,通用設計造福的族群,絕非只有小孩、身障者、長者等族群,一般群眾的需求也是通用設計考慮的基礎。採用通用設計的共融公園,將會成為大家能平等享受悠閒時間。量身打造公園 創造共融桃花源新北市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規劃師楊紋豪指出建造共融公園的不易之處,「根據國外研究,推廣全齡、共融公園需要有5千平方公尺的腹地。」若有足夠土地與資金,就會興建共融公園,若無,就只能以主要族群的需求為優先。為真實反映使用者需求,立委洪孟楷強調,公園設計必須考慮附近居民組成狀況,為地方量身打造。例如林口區居民大多是年輕家庭,就會需要多一點親子公園,倘若是其他人口年齡較高的地區,政府就要考慮興建適合銀髮族的全齡公園。 新北大都會公園的設施不只小孩可以遊玩,老人也能一起使用,增進互動。 圖/駱芷萱攝洪孟楷也認為,中央政府應針對學齡前孩童、青少年、老年人、身心障礙族群等不同族群的需求進行公園分類,並提供各類型公園的設計準則,讓地方政府有標準可循。雖然土地與資金足夠,即可建設共融公園,但廣設共融公園仍藏有隱憂。王秀娟解釋:「廠商做的共融遊樂設施被大量複製後,會變成下個階段的罐頭遊具。」他認為,公園設計應盡量減少人為設施,改運用自然地貌與既有的植栽特色,營造出不會排除特定使用者的自然遊樂場。「但民眾仍然停留在公園要有設施的想像,不然就覺得政府沒有建設。」王秀娟補充,國外很多公園不會有過多設施,讓廣闊的空間促成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互動。他認為公園應被賦予更多樣的功能,而非侷限於人的活動,也要討論自然中的生態、植栽、棲地多樣性。「在共融公園設計當中,自然的連結比較缺乏。」展翔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推廣中心計畫主持人楊念祖惋惜地說道。一座座共融設施突兀地截斷成片的自然樹林,人造設施與一旁的樹木彷彿兩個相距甚遠的世界。楊念祖看著孩子在繩索編織而成的城堡中攀爬,感嘆地表示:「共融遊戲設施固然可以幫助孩子的肢體發展,但與自然的關係也很重要。」公園一隅,吳佳純的孩子在一座座設施間來回奔跑嘻笑,或許不只兒童需要這樣一個空間拋開一切煩憂。如果有一座公園,可以讓視障者徐尹寧不再害怕掉落水中、可以讓陳奶奶與鄰居閒話家常、可以讓身障者劉于濟自在地穿梭其中,當共融概念貫徹公園,擁抱各類使用者的需求,所有人都可以在日漸繁忙的都市步調中,找到稍能喘息的一處世外桃源。 
【大學人】化身聖誕老人街頭送暖 遠東生拋瓶募款助弱勢
生活
第1741期
【大學人】化身聖誕老人街頭送暖 遠東生拋瓶募款助弱勢
焦點
2020-12-24
【記者駱芷萱台南報導】表演者梁嘉仁跪倒在地,「這招有點難,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次一定可以!」現場掌聲如雷響起,他重拾信心一甩,酒瓶騰空翻轉三圈後完美落入雪克杯。擁有八年花式調酒經驗的梁嘉仁隨著音樂流暢地拋接酒瓶,層出不窮的招數令觀眾嘆為觀止。他在表演中加入戲劇、搞笑等元素,再配合悲傷、歡樂的音效,吸引路過民眾停下腳步觀看表演,希望圍觀者留到最後打賞做公益。 擁有多年花式調酒及街頭表演經驗的梁嘉仁在舞台上賣力演出,幽默的表演逗得全場觀眾大笑。 圖/駱芷萱攝「大一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想法:『欸,要不要去環島?』,我們就買了一些簡單的器材後就出發了。」遠東科技大學畢業生、表演者許釪楟回憶起四年前與夥伴們創立團隊,一切情景仿佛歷歷在目。六名遠東科大觀光英語系學生懷著共同理想,向學校申請經費成立環島團隊「環島足跡 瓶中夢」,在單車環島的同時,也定點於全台各個景點表演花式拋瓶,並將所募款項全額捐出。他們透過充滿活力的花式調酒表演,期望喜歡他們的民眾捐款做公益。環島結束後,團隊秉持著「以興趣做愛心」的理念,發起「街頭聖誕老人」公益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 團隊穿起紅白色聖誕外衣穿梭在台南大街小巷,走入社區散播聖誕節的歡樂氣氛。 圖/駱芷萱攝「街頭聖誕老人」團隊穿起紅白色聖誕外衣,手裡拿著裝滿糖果的聖誕襪,19日穿梭於台南大街小巷,宣傳街頭拋瓶募款表演。「各位大小朋友,聖誕節快樂!待會我們會有花式調酒國手的表演,大家一起來看表演,做愛心!」許釪楟拿著擴音器賣力宣揚。尾隨的12名聖誕小精靈一同走在熱鬧的國華街上,每見小朋友便慷慨地抓一大把糖果塞到他們手中。團隊成員蘇柏諺表示,台南很少有聖誕遊街活動,「有些家庭節日都當一般日子過,小朋友甚至很少體會這種聖誕節的氛圍。」成員謝佳玟也分享,很少與陌生人互動的他,「一開始發糖果時覺得很尷尬,但跟著一夥人一起走就覺得蠻好玩的。」團隊在他們帶領下親近人群,走入社區散播聖誕節的歡樂氣氛。 由遠東科技大學學生扮演的「街頭聖誕老人」,在街上發糖果給小朋友們,也呼籲民眾做愛心。 圖/駱芷萱攝資深表演者梁嘉仁與許釪楟分享過去曾有觀眾一次打賞新台幣4000元,令梁嘉仁驚訝無比,也使他更珍惜街頭藝人這份工作。許釪楟也分享,團隊在前年收到一名女士有意捐贈新台幣2萬元的訊息,女士說明他想支持團隊做公益的愛心。「我們整個傻眼耶,居然會有人這麼相信我們!」他們起初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擔心被詐騙。後來確認款項入賬後,梁嘉仁說:「靠著這位女士我們突破了之前募款的金額,就覺得做愛心是一件會傳染的事情。」梁嘉仁認為觀眾的回饋是對團隊及表演的肯定,雖然現正服兵役,表演當天他依然請假參與,只為延續「街頭聖誕老人」這項有意義的活動。「街頭聖誕老人」每次募得的款項會分散給不同機構,大部分捐給老人或弱勢族群,而少部分捐給動物保護團體。談及募捐受益對象,許釪楟皺起眉頭說:「哦,每次選擇機構都很煩惱。」他解釋,企業通常都會贊助大型慈善機構,「那些弱勢的人怎麼辦?他們是不被看到的,其實我們真正要找的是這種人。」由於團隊很難評斷慈善機構的實際救濟作為,他們會仔細確認受眾的需要,以確保捐贈對象從中受惠。今年,他們決定將表演所募得的新台幣2萬元募捐給「台灣貧童營養扶助金」及「終止兒童受暴 你我挺身做到」,讓台灣弱勢小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一絲溫暖。 許釪楟希望利用能力與專長去發揮愛心,讓團隊成為民眾做公益的媒介,協助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 圖/駱芷萱攝由於團隊原班人馬畢業後已各奔東西,如今「街頭聖誕老人」正面臨傳承危機。梁嘉仁感嘆道,「我去當兵,四年以來很多人也畢業了,我覺得辦下去會越來越困難。」且今年觀光英語系因可能面臨停招,導致團隊申請經費難上加難。為了延續活動,梁嘉仁積極與學弟妹交接,教他們如何找贊助廠商、表演地點、宣傳手法等。對此,許釪楟說:「畢業了有點被社會摧殘,學生聚在一起又有活力了。」雖然已畢業,但他表示活動匯聚了舊生與新血,一起籌辦及外出募款表演,將歡樂的聖誕氣氛帶給民眾。許釪楟表示,他們畢竟都不是富二代、富三代,但學生可以利用能力與專長發揮愛心,以「街頭聖誕老人」為媒介,將民眾籌集的款項捐助給需要的人,使每個人都能成為散播愛心的聖誕老公公。 
看不見的社會角落:家暴黑數
專題
第1720期
看不見的社會角落:家暴黑數
2020-03-19
家庭暴力的背後牽涉經濟、文化和長照等議題,更隱含各家庭成員裡彼此間的權力關係。來源:Pexels【專題記者何昀儒、劉書妤、蔡淳宇、楊瑞盈綜合報導】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吳敏欣回憶過往協助的受暴案例,一位70歲老人長期懷疑妻子外遇,時常以三字經辱罵她,後期變本加厲出現掐脖子等肢體暴力行為,並頻繁打電話確認其行蹤、控制人身自由。這位妻子為了子女不斷忍耐,孩子長大後,又認為彼此年事已高,因此不願通報。最後讓這位妻子決定通報的關鍵原因是丈夫高頻率地要求行房,當行房不順利時便惱羞成怒,進而毆打妻子。在一次丈夫動粗後,妻子請求女兒幫忙報警。然而,警方到場詢問其是否要申請保護令,卻又讓她猶豫不已,認為夫妻鬧上法院不妥。大眾對上述婦幼受暴案例相對熟悉,然而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家庭暴力受害者不僅限於婦女與兒童,高齡化社會沉重的照護壓力,導致老人受家暴的比例逐年提升。而跳脫以往的刻板印象,男性也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多數人常忽略這些較少數受暴者群體。此外,近年新移民人口逐漸增加,亦衍生出新移民配偶受家暴的問題。逃不開的羈絆——居留權成家暴通報阻力根據內政部移民署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資料顯示,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從民國93年的33萬6483人,上升至108年的55萬7450人。「文化衝擊上的不了解,導致家庭暴力發生。」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戴世玫講述一位菲律賓籍配偶的個案,婆婆要求媳婦到香舖購買蠟燭,但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該媳婦認為白色聖潔即購買白色蠟燭,卻不知白色在中華文化中象徵往生,婆婆見狀十分生氣,進而對她施以肢體暴力。這位新移民因尚未取得身分證,丈夫又是法律上的唯一保證人,加上證件被婆婆沒收,她選擇忍耐,並聽從婆婆及丈夫的指令。類似上述案例的新移民受暴者,若想完全脫離暴力環境,往往須走上離婚一途。然跨國婚姻離異,牽涉居留權問題,因此居留權常影響受暴新移民的通報意願。中港澳之外的新移民配偶,依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1條規定,若未生養子女,且未取得保護令,離婚後就必須返國;若其子女取得台灣國籍,則可依親居留。而針對中港澳配偶,另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與《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我們沒有一套完整的法令,可以針對移民做絕對的處理。」戴世玫表示,移民法無法一體適用,為目前處理新移民家暴事件的最大困難。而新移民配偶若離婚,還需面臨爭監護權的難題,她們可能因對於台灣法律不熟悉,擔心爭取不到子女監護權,恐被迫與孩子分離,而動搖通報意願 。雖目前法院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考量判決,如果新移民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且有穩定的工作,即使經濟實力不如丈夫,仍有機會取得孩子的監護權。然相較台灣婦女,新移民配偶的原生家庭無法立即提供支持與庇護,打官司耗時耗力,對她們是一大負擔。此外,由於東南亞儒家文化盛行,部分新移民因家醜不外揚的觀念,而無法放下面子通報。且新移民到台灣發展,被親朋好友寄予厚望,因此她們回到家鄉也不敢向家人傾訴婚姻不幸福。為減少新移民受暴黑數,戴世玫認為,政府對於新移民的查核機制應更為主動,當她們入境時,第一時間將其個資建檔入庫至政府各單位。日後若新移民遇家暴,各縣市的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下簡稱家暴防治中心)透過移民署服務站的查核系統,即可調閱相關資料,達成體系間合作。高齡社會的未爆彈——長照問題觸發家暴近年台灣人口結構變化,除了新移民增加之外,也邁入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公布的「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94年「老人虐待」通報案件共有1616起,107年則攀升至7745起,顯示老人受暴案件有上升趨勢。臺北市家暴防治中心專線及救援組組長王儀玲談到,這可能與高齡化和社會變遷有關。老人家暴議題涉及諸多面向,有些案子起因於照護問題,有些則是孩子為了爭家產毆打父母,各類案例分別需不同系統介入支持與處理,包括法律專業人員、長照服務等。「造成老人受虐黑數的原因,可能是老人本身能力問題,如失智或行動不便。而不願通報則與親情羈絆有關。」吳敏欣觀察,父慈子孝的思維深植人心,有些老人無法接受自己舉報或控告兒女。王儀玲亦說:「老人受虐案件大部分都是非常嚴重才通報,或者老人就醫時,醫護人員見他身上有傷,家暴才被揭露。」依社工的實務經驗,王儀玲表示,老人受虐致死原因多與照顧問題有關。「老人經濟安全是很重要的課題。」她補充,老人應該保持經濟獨立自主,有些長者依循傳統觀念,提早將家產分給子女,以為子女會善盡照顧責任。其實不然,每年都有幾起老人遭遺棄的案子,最終由政府單位協助緊急安置。為降低老人受暴黑數,目前113保護專線設有通譯人員,使照顧老人的外籍移工,即便中文不流利也能協助通報。另外,醫護與從事老人服務相關工作的人員,若知悉老人受暴,也都有責任通報。男子氣概的枷鎖——被忽視的求助聲不只老人有「法不入家門」的思維,部分男性也困在傳統男子氣概的迷思裡,致使家暴黑數產生。據衛福部「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及相對人概況」統計,94年男性受暴通報人數為1萬49人,佔總通報人數的17%,107年男性通報人數則達2萬8963人 ,攀升至總數的30%。對此臺灣男性協會秘書長王泓亮表示,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家暴可尋求正式系統協助。然而,許多案例即使通報也未必能成立,因此受害者不一定能得到應有資源。「當你拿掉性別的框架後,其實有很多可能會發生。」王泓亮說。他闡述,一些男性受暴者覺得自身較強壯,因而告訴自己「我要忍」,這種個性反而默許了家庭暴力的發生。而財團法人旭立文教基金會社工督導王孝予也表示,「中華文化下的家庭父權概念仍存在,對一些男性來說,受家暴是件丟臉的事。」此外,經濟控制也被視為家庭暴力的範疇,雖經濟控制在男性受暴案例中為少數。不過王泓亮也表示此類型案例仍時有所聞,像是妻子管控丈夫薪水,一天只給予餐費和交通費。這實際上亦屬經濟控制,然而多數當事人卻都沒意識到自己可能已成為受暴者。除了男性受暴者本身受刻板印象侷限而成為黑數,求助體制對男性不友善是也是原因之一。王泓亮認為,台灣家暴的求助系統過去奠基於「異性戀」、「已婚」及「有子女」的婦女族群,以這個族群受害者的經驗建立。即使如此,該群體都不見得能得到全面的協助,群體以外的人,例如男性、多元性別者或新移民,便更難得到完善扶助。另外,社會工作者作為受暴者求助管道的一環,其敏感度不足可能造成當事人通報不成反被羞辱,進而影響受暴者對求助系統的信任度。「很多時候求助系統不友善,你(系統)不友善,受暴者就不相信你,他又怎麼會來求助呢?」王泓亮提到男性願意出面求助時,通常狀況都相當危急,比如傷勢嚴重或小孩受威脅,不然男性受暴者並不相信求助系統。王泓亮說明,若男性遭遇家庭暴力問題,可撥打男性關懷專線,或向台灣男性協會等單位尋求諮商,相關社福單位也會協助轉介家暴防治中心。不過相較婦幼保護措施,政府對男性受暴者的保護仍稍嫌不足,未統整服務男性受暴者的協會清單,且缺乏男性受暴者的安置庇護所。現今兩性平權的意識逐漸興起,民間社福單位積極宣導和教育,除了希冀打破傳統刻板印象,也期望以預防取代緊急救援,王泓亮沉痛地問:「人家真的來求助,那我們社福單位有辦法接住求助人嗎?」他盼政府能補全社會防護網,使社會對男性受暴者更友善。「有些案例其實是受害人,但他受害後一直沒得到處理,累積多年壓力而對小孩不當管教,所以才變成相對人(註)進入系統。」王泓亮說。註:相對人:「相對人」是家暴事件中的一方當事人,且當事人兩方都可能互為「相對人」。因此,「相對人」的範圍包含「加害人」。完善保護系統 盼減少家暴黑數王孝予提到,家暴專線不分性別與年齡,凡是家暴受害者,都可以撥打113保護專線尋求協助。「知道會如何被幫助這點很重要。」戴世玫表示,大眾明白遭家暴應撥打113,但鮮少人了解撥打後會得到何種幫助,「我們應該讓民眾清楚程序為何,以降低大眾的緊張和焦慮。」針對新移民家暴防治,衛福部保護服務司也補充,政府透過《新住民入國前輔導手冊》、官方臉書及新住民培力發展資訊網等,宣導人身安全相關議題,希望新移民及早尋求協助。此外,113保護專線也提供英語、越南語、泰語等五種外語通譯服務。除了保護專線,家暴事件也可透過第三方通報。然而,上述新移民配偶、成年男性與老人皆屬「家內成人保護」範疇,若當事人不願受協助,政府單位難以介入。王孝予回應,以台北市為例,如受暴者無意願接受社工協助,社工會協同其家屬勸說,「現在會以家庭為單位處理家暴案件。」此外,目前檢察官、社政主管機關與警察可依職權幫忙申請短期的「緊急保護令」,民眾亦可透過警察或自行向法庭聲請「暫時保護令」與「通常保護令」。但欲獲長期保護,受暴者必須出庭並提出證據,以聲請通常保護令。當受暴者通報並進入保護體系後,社工便會依當事人需求給予幫助。王儀玲舉例,家暴防治中心可提供專業法律諮詢,社工也會和律師、醫師、警察、里鄰長和司法機關等單位合作,多方整合各種資源,才能給予當事人適當協助。 各縣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針對每位受害者提供經濟、法律、諮商等不同面向的協助。圖為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圖/蔡淳宇攝預防勝於救援 從源頭降低家庭暴力「家暴後續的通報、救援,其實都是在補救。」王孝予認為,預防是根除家暴最有效的方式。不只是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許多非政府組織也投入預防宣導,鼓勵家人間交流彼此想法,避免長期累積不滿致使暴力發生。此外,王儀玲也指出,鮮少民眾會於婚前進行婚姻輔導,她希望國人在組成家庭前,學會如何溝通與解決問題。她也強調,家暴不分性別、年齡及種族,每個人都可能受家暴,唯有從教育及預防宣導著手,才能減少憾事發生。
單車傳愛送便當 弘光生關懷弱勢老人
生活
第1693期
單車傳愛送便當 弘光生關懷弱勢老人
2018-12-21
【記者洪靖淳台中報導】腳踩單車踏板,手把上掛著裝有熱騰騰便當的紅色提袋,15日的台中街道上,有一群人正在用行動傳遞愛心。甘霖基金會主辦的「2018單車傳愛日」於本周六在台中登場,透過約400 位民眾的力量,為900多名弱勢長輩送上最溫暖的聖誕餐和祝福。 甘霖基金會將熱騰騰的愛心便當裝在紅色提袋中方便民眾送餐,便當中的菜色經過營養師專業調配,並考量長輩的牙齒是否方便食用。 圖/洪靖淳攝弘光科技大學健康事業管理系的學生陳佑安和四位同校同學一同參與單車傳愛日,騎單車橫跨將近7公里路程只為親手送上熱騰騰的餐點。陳佑安在傳遞愛心餐點後認為,參與這個活動很有意義,「送餐能讓長輩生活更方便,看到老人開心自己就很開心。」 弘光科大的學生不畏15日的豔陽天,騎單車橫跨近7公里,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長輩家中。 圖/洪靖淳攝行動不便的鄒林玉蘭女士是這次送餐的服務對象之一,他的兒子因中午時常需要洗腎而無法準備午餐,因此甘霖基金會的送餐服務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看到長輩行動不便,弘光科大健管系的學生謝瑜真覺得很心疼,並聯想到家中的長輩,「我的阿嬤自己一個人住,以後可能也需要別人幫忙送餐。」 數百位民眾參與的單車傳愛日活動在送餐後圓滿成功,但這其實是甘霖基金會19年來持續的例行任務。每天早上六點半,數十位志工便已進入廚房準備900多份愛心餐點,煮好的餐點經打包後由志工和兼職司機透過汽車、機車、腳踏車等方式送至每位需要幫助的長輩家中。甘霖基金會執行長林錦雪指出,近年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又因子女忙著上班,許多長輩在家常有一餐沒一餐,「我們從幾十份餐點開始送起,逐漸到今天已能服務900多人。」 弘光科大的學生陳佑安進入長輩家中,送上聖誕禮物以傳遞愛心和祝福。 圖/洪靖淳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於今年4月突破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而政府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環便是與社區和社福機構合作,邀集民間的力量,一起關懷需要幫助的長輩。面對老年照護問題,參與單車傳愛日的民眾和基金會一同合作,讓需要幫助的長輩吃上一頓營養的午餐,見到這麼多人空出時間幫忙送餐,陳佑安也感動地表示,「以後如果還有機會,我也要盡我所能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離開的青年與留下的銀髮 極限村落的倒數計時?
專題
第1678期
離開的青年與留下的銀髮 極限村落的倒數計時?
焦點
2018-05-23
年輕時的我們為了求學或工作離開家鄉,投入城市的懷抱,甚至可能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最初生長的地方。現在的你身在何方?你是否會好奇,經過這些歲月後,家鄉變成什麼樣子呢?&nbsp; 城市裡的車站早晨往往擠滿上班人潮,但清晨的雙溪火車站只見年長的居民以自己的步調生活著。圖/陳星彤攝【專題記者陳星彤、柯宜妤、林曉榆、葉穎樂綜合報導/工程協力林宗賢、戎諒、陳乃瑋】清晨的雙溪火車站,少了成群結隊的旅客。放眼望去火車站裡外,只有三三兩兩的老人正在聊天,與都市相比顯得冷清。據《聯合報》整理,新北市雙溪區在今年台灣十大高齡鄉鎮區中排名第八,雖非靠前的名次,但實際走訪當地後,立刻能體會台灣社會高齡化(註1)現象。而當一個地區老年人口比例達到50%,便會被稱為「極限村落」。除了新北市雙溪區,新北市平溪區、苗栗縣獅潭鄉、新竹縣峨眉鄉等地區,也被列為人口老化嚴重的區域。對這些村落而言,村民童年記憶中「人氣」滿滿的街道已不復存在,孩童和青壯年是這裡的稀客。長輩的日常生活,不外乎就是早起耕種,日落而息。但剩餘的午後和夜晚,他們是如何度過的?此外,部分新聞報導以「七點後空蕩的街道如死城」、「寂寞是村民的共同語言」等帶有惆悵氣息的句子,來解讀面臨人口老化的村落,但這真的是對他們唯一的形容詞嗎?(註2)(註1: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註2:內文依據聯合報四月初「極限村落」報導所統計的台灣十大鄉鎮區實際走訪,報導中出現的高齡化鄉鎮區分別有:第一名新北市平溪區、第四名苗栗縣獅潭鄉、第五名新竹縣峨眉鄉以及第八名新北市雙溪區。) 此預測表以民國104-106年老年人口增加速率,預估至169年老人人口比例。圖表/林宗賢、戎諒、陳乃瑋<b>鄉鎮就業機會少 青壯年外移都市由於就業機會減少,人口大量外移,現今新北市平溪區、苗栗縣獅潭鄉、新竹縣峨眉鄉、新北市雙溪區皆已不見以往的繁榮與生機。這四個鄉鎮現在都是《聯合報》列出的高齡鄉鎮區,同時也是法定水源保護區。為了保護水源水質,《水土保持法》、《都市計畫法》等法令中明訂各類建設規範,因此上述村落的任何開發都須遵循規定,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例如雙溪區作為翡翠水庫的水源保護區域,根據《都市計畫法》除了須維持自然生態原貌,避免新設工程建設,也被禁止飼養家畜、家禽。雙溪區泰平里里長吳南洋無奈表示以前以農業為生,不能養雞鴨等於無法生活,也提到當地長期不能申請新建築、不接受擴建的狀況。見證村落人口變遷的吳南洋也提到以往農業發達,但現在務農已不足以維持生活,到都市工作成為唯一選擇。隨著工業發展,鄉村與都市的差距日漸擴大,如今村落只剩下年邁的長輩,耕作也只以自給為主。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經營雜貨店的楊貴珍語氣平穩地說:「我的孩子都在外面,鄉下沒有什麼工作機會,這很正常。」對長輩而言,鄉村缺乏就業機會,青壯年出外求職是習以為常的事。 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村,店家的主要客源是附近居民,店家也會配合年長居民的生活習慣,早早拉上店門休息。圖/陳星彤攝此外,許多曾經重要的作物、礦物產地,也因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沒落。雙溪區泰平里民國40、50年間曾以栽種「大青」聞名,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化學染料取代成本較高的自然染料,原本用來製作藍靛染料的大青逐漸被淘汰。「以前採礦發達,這邊人非常多,光我們薯榔里就有好幾千人。」平溪區薯榔里里長潘隆裕解釋當年從事礦業的人多來自外地,產業沒落後人自然跟著離開。 臺陽礦業公司員工運動會的舊照片反映出平溪區當時人口的盛況。由於礦業發達,許多人紛紛集中到當地打拚。圖/取自《平溪鄉志》 隨著礦業沒落,臺陽員工宿舍的住民大多遷往外地,只剩下破舊的空屋,見證薯榔里的興衰。圖/林曉榆攝今年66歲的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居民黃朝匡是少數沒有出外求職的村民,他解釋自己年輕時外面工廠還不多,因此選擇留在家鄉生活打拚。後來即使想出去闖一闖,也因跟不上科技時代的腳步而打消念頭。黃朝匡提到,現在只有部分居民會通勤上班,更多人直接到外地生活,假日才返鄉探望父母。對於人口大量外移至城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徐世榮提到,人口過度集中是已開發國家常見的趨勢,然而都市空間有限,如何使人口適當分布,是政府在制定國土政策時須考量的重要面向。<b>當地孩童稀少 後代對地方感情薄弱這些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地區,隨著青壯年人大量離鄉求生計,孩童的身影也從村莊內漸漸消失,連帶增加老年人口比例。走進苗栗縣獅潭鄉獅潭國小校園,望不見成排的班級。每個年級不多不少就是一班,全校六個年級加上幼兒園僅佔據操場一側的教室。往教室內看,個位數的桌椅集中在教室中央,周圍騰出的大量空間突顯了新店村孩童稀少的現況。 日治時期,獅潭國小教室裡學生滿堂,然而隨著產業沒落、人口外移,如今一間教室中只剩下不到十位學生。圖/取自《獅潭鄉志》除了獅潭鄉新店村,其他三個村落學生數量也極為稀少,面臨廢校的窘境。雙溪區泰平里約30年前開始有小學廢校,里內最後的泰平國小也在18年前廢校。根據《峨眉鄉志》記載,新竹縣峨眉鄉的峨眉國小民國53年時有965名學生,現在只剩下數十名。黃朝匡提到,現在年輕人結婚生子後,會先將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但不放心孩子在鄉下求學,年紀到了就會帶去都市上幼稚園。對此平溪區薯榔里里長潘隆裕也感嘆,「以前同學好多,怎麼想也想不到會變這樣。」曾有600多人的菁桐國小,現在全校剩21個學生。家長外出工作一併將孩童帶到都市就學,導致當地國小人數越來越稀少,在地人就更不敢讓兒女留下,形成惡性循環。潘隆裕的小女兒就讀菁桐國小四年級,班上只有七名學生,但已是屬於人數較多的班級。新入學的一、二年級各只有一名學生,極有可能六年的小學生活都沒有同班同學。潘隆裕無奈坦承,若女兒班上人數再減少,也打算讓女兒轉到外地就讀小學。「我會留在這裡是因為很多同學跟朋友,大家都認識。」他進一步指出,下一代在家鄉沒有朋友,到外地讀書、工作後更不會想回來。<b>基本醫療交通無大礙 仍留不住青壯年人年輕人持續外流的情況下,各個村落大部分只留下老人,加上數據反映的是當地的戶籍人數,而非實際居住人數,事實上許多村落人口老化現象比數據顯示的更為嚴重。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村長謝燃廷便透露,儘管在籍人數有1009位,實際上住在村裡的可能不到600位,且幾乎都是老年人。徐世榮也提到,便利商店其實可作為戶籍以外的人口數指標,因為門市營業據點的設立與人們的消費需求息息相關。然而親身走訪的四個村落,都不見便利商店,反映當地人口稀少的狀況。由於這些村落的居民大多為老人,交通、醫療等資源是否充足便成為外界關切的重點。 餐廳的招牌高掛在廢棄的建築物外,屋內只剩下倒塌的建材與雜草,讓外地人很難想像這裡曾是獅潭熱鬧的電影院。圖一/取自《獅潭鄉志》、圖二/陳星彤攝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距離苗栗市區,車程將近30分鐘。這裡的居民原本以種植柑橘、竹筍為主業,後來因為工業興起,仰賴農業的新店村逐漸失去競爭力,所以許多人選擇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自小在這裡長大的廖肇達表示以前村內有數萬人,義民廟對面的廢棄電影院曾極為熱鬧,卻因人口外移,最終只能結束營業。「以前放學時候,公車大概30、40分鐘就有一班 」65歲的黃朝匡感慨地回憶兒時新店村的盛況,反觀現在來往苗栗火車站的公車只剩早晚各一班,他只是搖頭表示無奈。雖然公車班次少,機車行老闆林昌龍卻認為長輩也不常外出,若需辦事靠兩班公車也已足夠,且幾乎每戶人家都有車輛。 抱著未滿週歲的孫子,林昌龍在外工作的孩子只有週末會回來,這似乎成為他生活最大的期盼。圖/陳星彤攝另一方面,從雙溪市區進出泰平里,至少需經過40分鐘蜿蜒曲折的山路車程,這導致當地發展其他產業的可能性很低,年輕人只能選擇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泰平里的吳南洋里長退休後,選擇和太太返鄉生活。他表示泰平里里民大多用車輛代步,年長的長輩則搭乘新北市政府提供的免費巴士。雖然往返雙溪車站和泰平里的公車一天僅五個班次 ,但吳南洋認為多數里民都會開車,交通不是太大問題,反而較缺乏醫療設施。「之前雙溪有一間衛生所,可是因為病人太少,沒有醫生願意來」。吳南洋亦表示,就醫不如大城市便利,是新一代不願返鄉的一大因素。儘管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設有衛生所,但村長謝燃廷指出,衛生所一週只有兩天早上會營業,而老街上的「成安診所」雖已掛上招牌,但開業仍遙遙無期,謝燃廷無奈解釋「據說是找不到藥劑師」。衛生所僅能提供基礎的醫療服務,所以村民還是常常要開車前往苗栗或頭份,尋求更好的治療。不過並非所有村落都認為醫療是大問題,平溪區薯榔里雖有眾多獨居老人,但里長潘隆裕表示,因為薯榔里距離瑞芳區僅一公里左右,加上每週衛生所都會安排醫生上門看診,醫療設施相較其他偏鄉方便許多。可惜即使醫療設施相對完善,薯榔里仍有工作機會不足的問題,青壯年只能前往都市「找頭路」。 苗栗縣獅潭鄉立圖書館旁的建築高掛「成安診所」的藍色招牌,但門緊閉著,柱子前還貼著徵人啟事。圖/葉穎樂攝<b>以教育培養在地認同 盼青壯年退休返鄉年輕人為了生計到外地工作,他們的孩子也在城市長大、求學,對家鄉的情感自然非常薄弱。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兒時回憶是回到老家的最大誘因。苗栗縣獅潭鄉居民林昌龍就表示兒子小時候在獅潭長大,雖曾到新竹科學園區擔任工程師,但懷念家鄉的生活步調,於是返鄉接手機車行。老家在泰平里的簡紹中也表示,因為對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有感情,打算退休後回家鄉生活。「我們五、六年級在當地生活過,比較常回去,小朋友就不那麼喜歡回去。」簡紹中苦笑,坦言孩子不常一起回老家,「年輕一代沒有在那生活過,對土地沒有感情,所以不會有嚮往」。 兒時在村落生活的記憶,或許能成為牽引青壯年回鄉的那條線,讓村落繼續延續下去。圖/陳星彤攝獅潭鄉新店村村民廖肇達從小在當地就學,他認為要建立下一代對家鄉的認同感,村落才可能繼續發展下去,並提出教育是關鍵,「如果政府把學校弄好,家長就願意讓小孩子在這裡讀書,他們的童年就會在這裡」。廖肇達提出,當地有良好的教育資源,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年輕人若不得不出外工作,可以請祖父母照顧孩子,讓他們留在家鄉受教育。如此一來,即便孩子長大後為了升學或工作離開家鄉,退休後很有可能基於對地方的認同感選擇返鄉。反之,若童年沒有在村落中待過,廖肇達說有些人甚至「把地賣掉就不回來了,等於是連根拔起」。新店村村長謝燃廷也表示,最希望50、60歲的「年輕人」退休後能回來,「70歲以下都還有能力一邊照顧老人家,一邊做生意。」他說明50歲以下的居民回鄉難以維生,因此期望退休後有一定資本的中年人回去創業,也會有更多人為了找老朋友而返鄉。廖肇達更提及,外出工作的年輕人退休願意回鄉,老朋友重新熱絡起來,鄉下敦親睦鄰的感覺才能延續。不過,儘管有些居民對家鄉情感連結強,卻會因為村落難以維生而卻步。徐世榮教授便表示,若想鼓勵更多人回鄉,保障居民所得是首要條件。例如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就曾透過補助保障到農村工作的年輕人三年所得薪資(註3)。徐世榮也舉例,日本還有農村再生計劃供居民申請,給予有心務農的青年基礎資本。他指出台灣鄉村再生也可以往農業發展,但他對現有《農村再生條例》提出建議,「希望這些錢能著重在農業生產方面,看能不能多提供就業機會,讓年輕人願意從都市回到鄉村裡」。(註3:根據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日本過去曾成立「地域振興隊」,獲選成為地域振興協力隊的隊員,在相關地域的工作可以從事一至三年,薪資根據人才具備專業技能程度發配,平均年薪約新台幣54萬至67萬。)<b>對鄉村發展期待不一 居民盼維持家鄉質樸風貌其實從台灣各鄉鎮極限村落預測圖表中,可以看見台灣全島至169年幾乎都從綠色轉為紅色,顯示高齡化狀況的嚴重性。不僅如此,根據《聯合報》報導,眾多學者都預測人口高齡化的村落,未來將會面臨滅村危機。然而經過實際走訪,村民們大多不以為意,薯榔里里長潘裕隆也提出了看法,「還不至於到滅村的地步,但人確實會越來越少」。或許因為深知偏鄉發展的困難,長輩早已不敢期待年輕人回鄉。黃朝匡也指出,許多年輕人在外發展,新店村住戶數自然越來越少,但他相信許多人最終還是會基於家鄉的情感羈絆,在退休後回到老家生活。 儘管有人擔憂村落的凋零,但對於許多居民而言,他們最想守護的其實是村落的恬靜與悠閒。圖/林曉榆攝村落也許不像城市有眾多消費娛樂設施,但村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老人早起耕種、到鄰居家串串門子就是愜意的一天,外人眼裡看似無聊的活動,卻是村落居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新竹縣峨眉鄉77歲的姜雪梅認為人們漸漸老去是正常的事,不強求村落一定要興盛,「到這個年紀覺得身體健康、平安就好。」平溪區薯榔里的詹媽媽則開玩笑形容都市生活就像「被關在鳥籠裡」,凡事都要小心拘謹,回到家鄉才能安心地放鬆,沒有發展也正好維持了原來的純樸。雖然這四個村落發展時規範與資源上限制較多,導致居民不敢奢望大幅發展,但仍有些人在能力所及範圍嘗試創新並改善生活。例如新北市雙溪區泰平里的里民廖淑螺表示自發舉辦農夫市集,便是考量每戶都相距好幾公里,希望透過市集讓里民每週相聚,也讓平時沒有收入的老年人販售自行栽種的蔬菜。此外,廖淑螺與里民也利用已無人耕作的水梯田舉辦農務體驗,吸引不少親子遊客參加,讓更多人看見泰平裡恬靜怡人的風貌。對於村落再造,徐世榮教授也指出「土地的適宜使用」極為重要,並非所有地方都適合高密度建設,「你覺得雙溪能蓋101大樓嗎?」且若是水源區,須兼顧環境的保護。因此在做土地規劃時,可考慮從當地的歷史與環境出發,如鄉村延續原有的農業就是種好選擇。他進一步解釋,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的正面影響常被忽視,例如維持生態多樣性、涵養地下水等等,因此如果更多人願意回鄉投入農業,益處是所有人民共享的。由此可見,從土地規劃的角度來看,極限村落未必適合大量的建設,應以符合當地環境的方式發展。而儘管居民對發展的期待程度不一,但都以村落不過度開發、維持原有樣貌為前提。因為他們會選擇留在家鄉,就是因為喜歡記憶中這個自小生活的地方。
學生質疑選址正當性 成大老人醫院案惹議
校園
第1665期
學生質疑選址正當性 成大老人醫院案惹議
2017-11-15
【記者劉穎為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1日由永續校園規畫及運用委員會(簡稱校規會)通過老人醫院建設案,確定選址於敬業校區網球場,公布後引起學生不滿。6日校方於體育室舉行公聽會,學生會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指出決議過程沒有任何學生或網球相關人士參與,質疑決議的正當性。 成大敬業校區共有八面網球場,是體育課、校隊、系隊訓練及師生相約打球的主要場地,拆除後嚴重影響師生運動權益。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為配合政府長照政策於9月計劃興建老人醫院,原預計選址於力行校區台灣文學系系館附近,遭台文系學生反對。經過多次討論會議,1日會後突然公布,因敬業校區網球場地理位置最佳,校方將拆除球場改建醫院。校規會以網球場開課只有八堂,使用率偏低為根據提議改建。不過成大陳姓學生提到,上課時間網球場不開放,但開放時間的使用人數非常多,若只計算上課時間的使用率對使用者有失公平。他也認為,校方不應單方面告知球場使用者此重大決議。 敬業網球場使用十分高,許多學生在場邊等候上場。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學生會會長蔡丞軒表示,若選址於敬業校區網球場,受影響層面比起力行校區更為廣泛。他提到,校規會不是最終決策單位,此案需送交校務發展委員會討論,尚有否決的可能性。而目前學生會與體育室、各系隊、校隊及網球社皆推出代表,組成專案小組監督後續發展。成大體育室主任蔡佳良指出,敬業網球場拆除後將無法提供學生網球課程及校隊訓練,另一個光復球場僅有兩面網且地板高低不平,恐造成運動傷害問題。他表示體育室目前正進行相關行政程序,提請教務長建議校方「先建後拆」,先提供另一適當地點興建新球場後再拆除敬業網球場。 敬業網球場去年才經過翻修,場地狀態良好。 圖/成大陳姓學生提供成大副總務長杜明河提到,校方承諾會搬移現有網球場至力行校區興建,並不會影響學生權益。但他表示新球場建設案目前僅是口頭承諾,尚未有書面計畫。
創新智能水五金 把關長者居家安全
新知
第1663期
創新智能水五金 把關長者居家安全
2017-11-01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南台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王文宏、柯盛閔、王承宇跟伍崇源共同研發「智慧水溫自動化控制系統」,將智能科技結合傳統水五金,為銀髮族打造更加安全且便利的衛浴空間,減少長者在浴室滑倒、泡澡意外發生的風險。此發明獲得彰化縣政府主辦的「2017全國水五金創新設計競賽」第二名。 「智慧水溫自動化控制系統」針對高齡化社會設計,守護銀髮族的居家安全。 圖/王文宏提供水五金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水龍頭、衛浴設備就屬於台灣著名的水五金產業。南台科大學生團隊研發出智慧水溫自動化控制系統,利用程式控制浴缸的水溫與水位。使用者能在泡澡前直接設定水溫水位,不僅防止浴缸水溢出,造成地板濕滑的危險;也不需要在浴室來回走動確認水位,減少長者滑倒的風險。當老年人泡在水位高過心臟的浴缸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中風、休克;且因為老年人不易出汗,泡在水溫超過攝氏40度的熱水中,可能造成血壓突然升高、中暑等。王文宏說:「很多長者喜歡在冬天時泡澡,卻常發生溺斃意外,我們想避免這些遺憾。」研發團隊於是獨創警示系統,提醒使用者泡澡時間,王文宏表示,泡澡超過15分鐘,容易造成暈眩或昏倒。因此當使用者泡澡達15分鐘,警示系統會播放提醒音樂,告知使用者停止泡澡。若不予理會,就會放出強烈、大聲的警告音,提醒家人查看浴室情況,避免憾事發生。目前市面上標榜智能科技的衛浴商品多以馬桶為主,透過檢測排泄物,初步診斷使用者健康狀況;而針對銀髮族設計的衛浴產品則多為防跌浴缸或浴室扶手,缺乏運用智能科技的老人安全產品。柯盛閔便表示,團隊發現市場上並沒有功能同樣齊全的商品。智慧水溫自動化控制系統不僅能在衛浴空間使用,更能應用於水產養殖、種植蔬果等,因此在水五金創新設計競賽上獲得評審好評,並認為該發明應儘快申請專利。學生團隊目前已積極尋求投資計畫,王文宏表示,未來計畫將作品延伸到影像辨識,若是長者在浴室發生滑倒或昏倒的意外就能及時偵測、發送警示、通報家人。
創新免彎腰洗腳板 學生盼降老人受傷風險
新知
第1662期
創新免彎腰洗腳板 學生盼降老人受傷風險
2017-10-25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為降低老人滑倒風險,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團隊,觀察長輩行為後設計出不必彎腰就能洗腳的〈FEET BE〉。便利設計也獲得「青銀交流.世代共融」全國青年提案競賽銀髮創業組的亞軍。老人因骨質疏鬆,滑倒後髖部容易骨折。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報告指出,約有30%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會死亡。《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也提及,僅有一半患者能恢復基本生活能力。〈FEET BE〉構造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層為軟尼龍刷毛及浮石組成的清潔組;下層為巧拼底座,清潔組卡入下層巧拼的縫隙中固定。使用者不需冒著彎下腰單腳站立而失去平衡的危險,雙腳站立便能輕鬆刷洗腳掌。若將產品安裝於靠近馬桶或椅子的地面,更可坐著清洗腳部。「市售的產品穩定性較差,我們結合巧拼構造,所以比較穩。」歐陽政國指出,坊間相似產品為縮小佔用空間,大多以吸盤固定於地板,但吸盤吸附效果差異大,在不同材質的地板上使用仍有打滑的危險。因此團隊以一種堅固的樹脂製成防滑巧拼,使產品底座更穩固,使用者也能依據空間大小自行排列。吳翰補充,清潔組可拆下並清洗、晾乾,欲使用時再裝上即可,如此也可減少細菌滋生的機率。吳翰補充,團隊實際調查市售產品後,發現市售產品的刷毛大多只有1公分,洗腳的清潔度與速度不甚理想。因此團隊將刷毛調整為1.5至2公分,讓洗腳更有效率。此外,清潔組也可拆下清洗,減少細菌滋生的機率。比賽評審,台灣產業訓練協會理事長樓正浩認為作品極具商品化潛力;歐陽政國則認為〈FEET BE〉成本低廉,可更換的特性亦十分具競爭力。團隊未來會加強產品細節與行銷策略,希望整體設計更臻完善。 〈FEET BE〉由上層的清潔組及下層的防滑巧拼組成,清潔組可卡入巧拼的縫隙中,讓產品更穩固,降低打滑風險。圖/歐陽政國提供
程式結合單眼 系統助居家復健
新知
第1641期
程式結合單眼 系統助居家復健
2016-12-15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生設計出「運用單眼視覺伺服控制之老人復健系統」,透過程式設計,搭配單眼鏡頭,追蹤長者復健情形,並準確偵測動作的精準度。該系統不僅突破以往雙眼鏡頭才能測讀物體遠近的限制,更將價格壓低至傳統應用系統的兩成,在「2016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中奪下「最佳創新獎」。此系統主要針對長者上肢的復健,連結單眼攝影機和電腦,透過「影像辨識」功能,感測使用者的上肢復健情形。程式系統藉由「視覺伺服控制系統」的運算,即時判別使用者的手部姿態。另外,系統也搭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提升復健的趣味性。精靈寶可夢(Pokémon)在電腦螢幕上跳躍、移動,使用者須調整手部動作,做到指定的復健動作即可抓到精靈寶可夢。如此反覆訓練,不僅能為使用者設定多種目標動作,達到良好運動效果,也能增加復健的樂趣。 使用者手持附著感測標籤的裝置,在連接網路單眼攝影機的電腦前做復健動作,電腦上則顯示目前復健動作的畫面與三維資訊。圖/陳亭蓉攝傳統的復健治療只能在醫院中完成,且須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才能進行,但這樣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還必須採購相關儀器設備,並編列維護經費。為了讓長者在家就能復健,團隊突發奇想,將市面上應用在擴增實境遊戲中的「體感偵測器Kinect」影像辨識概念,導入復健系統中。系統利用「單眼攝影機」測量物體遠近,突破現今Kinect須使用三台攝影機投影的技術限制,創造雙眼視覺效果。「就像人的眼睛需要兩隻一起看,才能辨識物體遠近,但是我們利用程式推導,找出將單眼看到的平面轉為立體的方法。」團隊成員、北科大電機系學生許家瀛解釋,使用一台「單眼」即可大幅降低系統價格,相較於配有三台攝影機的Kinect要價新台幣3500元,此系統所需的網路單眼攝影機只需800元。許家瀛未來希望將此系統寫入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 APP),利用手機鏡頭辨識影像,不僅能將額外支付費用降為零,系統的簡化設計也能讓復健工具更便於攜帶。然而,目前此系統尚難以撇除光源影響,影像辨識仍有5%至10%的誤差。團隊成員、北科大電機系學生梁祐祥期望未來能使程式適應各種環境,以提高影像辨識度。北科大電機系副教授張文中指出,目前系統僅針對上肢復健,未來擬將偵測範圍擴大至全身,並期望增加跌倒偵測等功能。此外,該系統不僅能應用在老人復健上,其應用層面也可擴及其他年齡層。許家瀛舉行車記錄器為例,通常只能辨識平面的二維資訊,肇事後須請專家判定兩台肇事車輛的距離,但如能搭配此單眼伺服控制系統,即可立即判讀路間肇事狀況。
置頂